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通用2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9.24K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通用28篇)

你們好!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爲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2

各位老師、同學們大家好,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端午節讓我想起愛國詩人屈原,

他生活在20xx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但卻因爲他的忠誠和仗義直言而被革職流放。秦國趁此機會進攻楚國,楚國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有心報國,無力迴天。悲憤之下,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自投汨羅江。當地百姓聽說屈原投江了,紛紛划船前來救助,把江米裝進竹筒,扔到水裏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久而久之,我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吃糉子的習俗。滔滔汨羅水,悠悠數千年,屈原已去,但是他的愛國熱情卻已化成一座豐碑,牢牢地豎立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也許,這古老的傳說你早已經聽過,已經無法讓21世紀的現代人感動。但是,我們要知道20xx年11月,韓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的文化遺產,而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爲"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着作".這絕不僅僅是中國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個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文化記憶的節日卻成爲了他國的文化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但遺憾的是,現代國人在越來越熟悉西方節日的同時,也在以更驚人的速度遺忘着自己的歷史、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

中國擁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瑰寶。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日新月異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記憶,節日除了是一種習慣之外,更代表着文化和民族的認同。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因爲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傳統節日背後流傳的是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文明,積澱的英語演講稿範文是廣博的底蘊和千年不變的民族精神。面對祖先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作爲後人,每一個炎黃子孫,都要自覺的做一個維護者和傳承者。從七夕的金鳳玉露,到重陽的登高賞菊,從秦腔的底蘊悠綿,到京劇的唱唸坐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華夏浩繁的史帙中顯得那樣熠熠生光、璀璨奪目。我們是中華民族未來的棟樑之材,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就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讓華夏文明在世界大地上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3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你們好!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糉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爲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謝謝大家!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4

《端午》

唐代: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羣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國外。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爲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6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爲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7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20__年的__月__日是農曆五月初五,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喝雄黃酒等形式來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有的漁夫拿出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希望魚龍蝦蟹吃飽了,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有的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希望暈倒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爲棕子。

郭沫若評價屈原爲“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創立了“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楚辭文體;發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香草美人傳統。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絕的才情,似河流匯聚成海一般,浩瀚無垠。我國文史上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就是他集畢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離世已有2300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作爲一個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當時客觀殘酷的社會條件而失敗了。但作爲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卻成功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是他的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偉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蓮的聖潔,強大的精神力量,爲後人頌揚,激勵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前行的腳步!

屈原的偉大,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永遠上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謝謝!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8

各位同學:

我是來自高x班的_。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憶端午濃情飄香,承中華傳統文化]。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龍舟節等。其最初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期的祭龍。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之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後又有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跳汨羅江自盡,人們也將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日子。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的內容,蘊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也是南北方文化雜糅的產物。

陸游詩[乙卯重五詩]有云: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其中寫到了端午之兩大習俗——食糉以及掛艾葉菖蒲。

糉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呈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明清,糉子又有了其他的寓意,比如在秀才參加科舉考試前,家中都會爲其打算“筆糉”,模樣細而長形似毛筆,又諧音“必中”也討了個口彩。

艾,又名艾蒿,其莖葉散發出的神奇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同時也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掛艾葉菖蒲是將艾葉於端午時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有驅魔法鬼之神效。期望全家能夠身體健康,平平安安的度過這一年。

而如今,紀念端午文化的方式也隨着時代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但是不變的是中華民族兒女對於傳統文化的崇敬。糉子的取材變得多樣,也隨着地域的不同而向着不同的方向發展,呈現出不同的花樣,但是不變的是對於屈原的紀念。在醫學技術發達的當下,也許不再需要艾葉菖蒲來爲家中淨化空氣,吸菸滯塵,但此舉依舊承載着人們對家裏人平安無病的期許。賽龍舟在現如今顯然不可能是爲了驅散魚羣,保護屈原的身體,龍舟的樣式也有所改變,但不變的是中華兒女心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

現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快,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傳統節日的價值和意義。對於我們而言,要由外而內的汲取端午文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真正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中。詩歌是文化最好的載體,誦一曲[離騷]重拾一段不該忘卻的文化記憶,塑造屬於中華民族的共同信仰。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責任在每一中華兒女。

謝謝大家。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9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今年的6月9日即是端午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避邪。“端午節”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但是,在20xx年韓國的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雖然,江陵端午祭與端午節有着一定的差別,但是這場文化遺產之爭,中國顯然落了下風。

地緣上,我們無法改變兩國的地理位置;文化上,我們同樣無法分割兩國密切相連的歷史和文化,但是,我們的祖先在經歷了長期勞動生活中總結出的智慧的結晶,不應該被別國以“私有財產”的方式所佔有。我們應該有捍衛文化、尊重智慧的意識。

在韓國申遺的背後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是不夠有力的。最珍貴的未必是圓明園被掠走的財物,也未必是清政府割讓的大面積國土,在我看來,最珍貴的是祖先的智慧。可是,現如今,我們對文化遺產是重視的嗎?我們寧願在聖誕夜徹夜狂歡,在愚人節談笑風生,以及更多。這是一種文化融合的產物,但其消極的一面也是西方各國對中華民族的文化侵略,對我們思想的一種西化。也許在多年以後,會有那麼一天,我們不再依戀我們深厚的文化底蘊。其實,我們應當承擔起發揚、保護傳統文化的重任。梁啓超先生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我們是國家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保護。

希望在這糉葉飄香的時節裏,我們可以去思考,去回味濃郁的中國文化情。

謝謝大家,我的講話完了。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10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我深深期盼着的節日到了!

說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一個故事吧:我國古代有一位愛國詩人叫屈原,他因爲國家淪陷,而又不肯向敵人屈服,最後投淚羅江了。後人爲了紀念他,選擇包糉子。

這天,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瀰漫着清新的糉子香。奶奶早早泡好糉葉,備好糯米、餡料,準備包糉子。

不一會兒,社區的阿婆們都糾集在奶奶家門口,原來她們是過來一起包糉子的。很快,這些糉子就變魔術似的被包好了,奶奶還特地爲我包了一個造形特別的,那一桶桶糉子放在奶奶家門子,還惹得那些外國友人駐足觀看,非得拍上幾張照片才滿意地離開。

終於可以吃了,我皖不及待地剝開糉葉,三兩口把它吃了。媽媽阻止我再吃第二個,怕我消化不良。奶奶卻笑着說:“吃吧,多吃幾個啊!一年只有一個端午節,也只有這一天包出的糉子,吃到嘴裏纔會有不同於往日的味道!”瞧,多麼會說話的奶奶!

我喜歡過端午節。不僅因爲喜歡吃那香甜可口的糉子,更因爲那古老又動人的傳說!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11

老師們、同學們!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說“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種消息,中國人除(本站提供)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20xx多年曆史的傳統佳節眼瞅着即將成爲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糉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爲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小編收集了20xx年老師端午節演講稿精選,歡迎閱讀。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1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有首兒歌說得好:“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講的就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主題是《端午節的由來》。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端午節是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關於端午節起源,相關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__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爲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就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汩羅江。當年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的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爲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__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這一傳統佳節吧!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謝謝大家!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1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居民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是一個令人激動和難忘的日子。在上級領導的指導下,在全區有關部門和駐區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體居民的熱情參與下,四方區端午節日俗文化大展示活動於今天正式啓動。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南山社區黨委、居委會及社區各羣衆組織,對各位領導、各新聞媒體、各位來賓以及居民朋友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對駐區各單位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向全體居民致以節日的祝賀!

區委、區政府把四方區端午節民俗文化大展示活動的現場,安排在我們南山社區,是對我們的信任和鼓舞,也是對我們南山社區民俗文化的促進和支持。近年來,我們社區的民俗文化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我們的好鄰居同樂會已經發展了18個分會,我們的包糉子比賽也已得到社會的認可,而且受到新聞媒體的關注,我們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也積極融合了民俗傳統的內容,挖掘民俗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已經成爲我們踐行“三個代表‘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內容,“友愛好鄰居,建設好家園”已經成爲全社區居民的共識。

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將舉行包糉子、書畫、手抄報、國際象棋、祈福荷包、五色祈福線等項目的比賽和展示,同時我們還舉辦了《落實科學發展觀、展示民俗文化》的專題宣傳欄。希望參賽選手積極努力、沉着細心、賽出水平、賽出風格,預祝大家取得優異成績。

同志們、朋友們,讓我們以這次活動爲契機,積極唱響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勤儉持家、鄰里團結、健康向上、愛國愛區的美德之歌,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讓文明之花開遍南山社區,開遍整個四方大地!謝謝大家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14

(甲)敬愛的老師,(乙)親愛的同學們:

(甲乙)大家早上好!

(甲)今天我們演講的題目是:端午節的隨想。

(乙)端午節讓我們想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生活在20__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但卻因爲他的忠誠和仗義直言而被革職流放。秦國趁此機會進攻楚國,楚國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有心報國,無力迴天。悲憤之下,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自投汨(mi)羅江。

(甲)當地百姓聽說屈原投江了,紛紛划船前來救助,把江米裝進竹筒,扔到水裏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久而久之,我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吃糉子的習俗。

(乙)滔滔汨(mi)羅水,悠悠數千年,屈原已去,但是他的愛國熱情卻已化成一座豐碑,牢牢地矗立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甲)也許,這古老的傳說你早已經聽過,已經無法讓21世紀的現代人感動。更遺憾的是,現代國人在越來越熟悉西方節日的同時,也在以更驚人的速度遺忘着自己的歷史、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

(乙)中國擁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瑰寶。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日新月異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

(合)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記憶,節日除了是一種習慣之外,更代表着文化和民族的認同。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因爲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傳統節日背後流傳的是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文明,積澱的是廣博的底蘊和千年不變的民族精神。面對祖先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作爲後人,每一個炎黃子孫,都要自覺的做一個維護者和傳承者。從七夕的金鳳玉露,到重陽的登高賞菊,從秦腔的底蘊(yun)悠綿,到京劇的唱唸坐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華夏浩繁的史帙(zhi)中顯得那樣熠熠(yi)生光、璀璨(cuican)奪目。我們是中華民族未來的棟樑之材,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就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讓華夏文明在世界大地上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甲)我們的演講到此結束

(乙)謝謝大家!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15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劉禹錫這首《競渡曲》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傳統節日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文化遺產,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春節、端午、中秋節已經成爲民族文化的象徵,彰顯着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中華民族分佈如此廣泛,卻能保持強烈的民族認同感,相當程度上得益於節日民俗的存在。這些節日已經成爲全社會、全民族的共同節日,體現着共同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在"端午節"——到來之際,我們更應該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節日。20xx年,韓國將端午節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20xx年,端午節被正式認定爲韓國的非物質遺產。用駭人聽聞來形容這個消息或許有些言過其實,但至少它發人深思。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卻成了別國的珍寶,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內心又會作何感想?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糉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我們肩負着老師和家長的殷切期望,面對如此的現狀,我們不能無動於衷;復興中華文化,我們責無旁貸。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端午節已被韓國申報的事實,但我們可以用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來勉勵自己。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爲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悠悠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的長河,我們不能讓它斷流;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應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光大。讓我們一起努力,用實際行動挽救中華文化。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16

老師們、同學們!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說“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種消息,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20xx多年曆史的傳統佳節眼瞅着即將成爲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糉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爲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希望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這兩篇關於端午節習俗的演講稿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17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大家好。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從這些傳統節日中我們依稀可以看見古代人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再過一段時間,就是五月初五端午節。所以我今天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節的隨想。

端午節讓我想起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悲憤之下,他投汩羅江而去。這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後來,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懷念屈原。

也許,這古老的傳說已經無法讓21世紀的現代人感動。記得有一篇報道讓中國人震驚了!據《人民日報》報道,遼寧大學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學教授烏丙安給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發送一份急件,說據可靠消息,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很快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如果成了人家的“文化遺產”,同學們,你們不覺得這是天大的笑話嗎?如果有人告訴你,幾年後中國人想要划龍舟、吃糉子、過端午節,需要向別的國本文來自,你一定會說:“開什麼國際玩笑!”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成了人家的“文化遺產”,這還了得?一場“保衛端午節”的論戰在民間悄悄發起。有人說:“我們要以實際行動來堅決捍衛這一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有人說:“我對端午節一直情有獨鍾,每年這天都要吃棕子看賽龍舟。如果端午節真被別國搶去了,我會覺得特別彆扭。”後來經過查證,韓國申報的是他們本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祭”,並不是想搶我們的傳統節日。不過,韓國的申報,可以說給我們提了一個醒:一個國家對本土文化態度的轉變有多麼可貴。因此,這也是一種激勵,激勵我們去保衛祖宗的“遺產”,去體悟它們的彌足珍貴。

同學們,端午之爭讓我們對傳統歷史文化資源有了一種憂患意識,並且引發了一些相應的行動。怎樣才能讓民族文化資源融入我們的生活,永遠保持新鮮的活力呢?要有文化內在的驅動力。內在的驅動力從哪裏來?教化。提高國民教育,加強個人的修行。整體的國民教育得到提升,國民就會對本民族的文化資源有一種廣泛的認同。個人的修身齊家到一定層次,民族文化的種子就會在心靈生根發芽。能在個人的心靈生根發芽的文化資源,就會鮮活而永恆。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

感謝大家耐心的傾聽,請接受我對各位的端午祝福: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18

各位師生:

大家好!

今年的5月28日是農曆五月初五,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喝雄黃酒等形式來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有的漁夫拿出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希望魚龍蝦蟹吃飽了,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有的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希望暈倒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爲棕子。

郭沫若評價屈原爲“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創立了“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楚辭文體;發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的香草美人傳統。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絕的才情,似河流匯聚成海一般,浩瀚無垠。我國文史上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就是他集畢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X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作爲一個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當時客觀殘酷的社會條件而失敗了。但作爲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卻成功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是他的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偉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蓮的聖潔,強大的精神力量,爲後人頌揚,激勵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前行的腳步!

屈原的偉大,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永遠上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19

各位師生:

大家好!

今年的5月28日是農曆五月初五,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喝雄黃酒等形式來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有的漁夫拿出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希望魚龍蝦蟹吃飽了,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有的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希望暈倒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爲棕子。

郭沫若評價屈原爲“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創立了“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楚辭文體;發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香草美人傳統。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絕的才情,似河流匯聚成海一般,浩瀚無垠。我國文史上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就是他集畢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作爲一個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當時客觀殘酷的社會條件而失敗了。但作爲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卻成功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是他的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偉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蓮的聖潔,強大的精神力量,爲後人頌揚,激勵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前行的腳步!

屈原的偉大,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永遠上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20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今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許多風俗,如賽龍舟、吃糉子,懸艾葉等。在我的記憶裏,每逢端午,奶奶都要包糉子,煮鹹鴨蛋、蒸大蒜,給我做香囊,帶五色線。爺爺把買來的艾葉插在門上驅邪。

今年的端午節是個星期六,爺爺奶奶星期五就把過節用的東西準備齊了,等着我們回去。

回到奶奶家,奶奶把做好的香囊和五色線給我帶上,我聞着艾葉的清香陶醉了。我主動要求學習包糉子。奶奶說,包之前問一個問題,看你知道不知道。糉子的葉爲什麼外面是青的,裏面是白的的。我回答不上來。奶奶說,寓意是做人要清清白白,像屈原一樣。聽完奶奶的解釋,我感嘆道:端午節紀念屈原的傳統真好,不僅讓我們吃到美食,還有教育人的作用。

開始包棕子了,我從蘆葦葉堆裏挑出一個又大又綠的葉子,碧綠似翡翠,筆直的紋理清晰可見,漂亮極了。我將葉子捲成一個類似金字塔的卷,不知怎麼回事,調皮的棕葉總是不聽話,剛卷好,準備放米的時候,又恢復了原樣。看着奶奶她們已經包好幾個,我急的“滿頭大汗”。媽媽看着我的窘相,笑着說:“包糉子看似簡單,其實想包好是不容易的,就像你們學習一樣,勤學苦練,才能學會。”

經過努力,一個糉子就包好了,雖然不好看,但這是我第一次包糉子,我還爲我的作品驕傲呢!我還把我包的糉子照了相,放在QQ上,留作紀念。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別提有多高興了。我的糉子是天下吃的糉子!

謝謝大家!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21

女:今天真高興,爸爸媽媽來到學校和我們一起活動。

男: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爸爸媽媽!(鼓掌)

女:(面對着男主持問)陳雋暘,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男:這可難不倒我!我國的傳統節日有(邊說邊扳手指頭)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立夏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這些傳統節日都有一些習俗,要吃一些特殊的食品,舉行一些特殊的活動。比如中秋節吃月餅賞月,立夏節吃雞蛋,清明節全家踏青掃墓,元宵節鬧花燈……

女:看來你知道的還不少嘛。

男:先別誇我。我也來考考你:你知道哪個傳統節日要吃糉子嗎?

女:這個問題太簡單了,讓小朋友回答你吧!大家說什麼節吃糉子?

(全班同學齊回答:端午節)

男:那麼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在端午節裏還有些什麼習俗和活動呢?今天就讓我們走近端午節去了解一下吧。

女、男(齊說):話說“端午”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女: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叫“端陽”、“龍日”、“夏節”、“五月節”、“詩人節”“女兒節”、“小兒節”等等。

男: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大多相同的。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2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們演講的題目是“糉葉飄香,弘揚傳統文化”。

再過幾天就到農曆五月初五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那麼它是什麼樣的節日呢?

端午節是紀念詩人屈原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爲愛國詩人屈原看到國家四分五裂,在五月五日投入汨羅江。屈原投河自盡後,百姓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後來演變成爲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

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密不可分。端午節已經成爲中國人民傳遞愛國情感和精神的一個重要節日。

端午節也是一個衛生節日。端午節前後正是春夏交替,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病蟲逐漸增多,是傳染病高發的季節。爲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後插艾葉驅蚊、驅蠅、驅蟲、淨化空氣。

端午節這天,大人們還喝雄黃酒驅蛇驅蟲,孩子們則戴着藏有硃砂、雄黃、香草的香包以防疾病。這些習俗表達了古人驅邪祈福的願望。因此,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端午節也是一個體育節日,因爲人們在水上賽龍舟。賽龍舟是一種很壯觀、很有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龍舟競賽能對羣衆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衆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端午節也是一個美食節,因爲我們要吃美味的糉子。到了晉代,糉子被正式指定爲端午節的食品。

人們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品種較多。從餡料上看,北方多包棗;在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和其它餡料。

同學們,傳統節日多姿多彩,文化內涵豐富,由於各地風俗習慣略有不同。有些傳統習俗被沖淡了很多,可能很多同學們都不知道,我們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端午節,被韓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爲他們國家的文化遺產,並獲得成功。

同學們,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今天,讓我們從端午節開始,積極學習和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讓古老的華夏文明煥發新的風采!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

謝謝大家!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23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們的主題是《端午節的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傳說,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最爲流行。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生於20__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在楚國佔有重要地位。因爲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被攻擊拒絕,被楚王趕出朝廷。屈原非常憤怒,在流放期間寫了很多愛國詩詞,最著名的是《離騷》。後來,秦軍攻佔了楚國的都城。楚失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想看到他的國家毀滅的悲慘景象。農曆五月初五,他抱着眼淚跳進了洛江。他62歲。

人們喜愛屈原。當他們聽到屈原自殺的消息時,他們划船到河邊打撈屈原的屍體,但他們找不到。他們怕河裏的魚蝦咬屈原的屍體,就把糯米裝進竹筒裏,扔進水裏。他們想用糯米餵魚蝦來保護屈原的身體。從此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自發地來到河邊悼念屈原,也在洶涌的波濤中划船,象徵着人們爭相打撈屈原的屍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中國南方就形成了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爲熱愛祖國,關心人民疾苦,受到人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着褐色的種子,看着賽龍舟的時候,不要忘記20__多年前的愛國詩人屈原。

讓我們帶着尊重和珍惜來看待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提前祝你端午節快樂!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24

各位師生:

大家好!

今年的5月28日是農曆五月初五,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喝雄黃酒等形式來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有的漁夫拿出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希望魚龍蝦蟹吃飽了,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有的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希望暈倒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爲棕子。

郭沫若評價屈原爲“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創立了“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楚辭文體;發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香草美人傳統。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絕的才情,似河流匯聚成海一般,浩瀚無垠。我國文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就是他集畢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20xx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作爲一個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當時客觀殘酷的社會條件而失敗了。但作爲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卻成功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是他的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偉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蓮的聖潔,強大的精神力量,爲後人頌揚,激勵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前行的腳步!

屈原的偉大,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永遠上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25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要在這一天抱糉子,掛艾葉,在南方還有賽龍船,這些習俗都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端午節這天,爸爸媽媽帶我到山上拔艾葉,給我額雄黃,並給我講了關於楚國愛國詩屈原的故事。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是紀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未能實現,後遭革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遠處,即沅、湘流域。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自盡殉國。

爲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這天,人們怕河裏魚蝦吃到他的屍體,就抱糉子投在江裏讓魚蝦吃,後來人們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26

各位師生:

大家好!

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喝雄黃酒等形式來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有的漁夫拿出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希望魚龍蝦蟹吃飽了,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有的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希望暈倒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爲棕子。

郭沫若評價屈原爲“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創立了“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楚辭文體;發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香草美人傳統。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絕的才情,似河流匯聚成海一般,浩瀚無垠。我國文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就是他集畢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00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作爲一個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當時客觀殘酷的社會條件而失敗了。但作爲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卻成功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是他的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偉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蓮的聖潔,強大的精神力量,爲後人頌揚,激勵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前行的腳步!

屈原的偉大,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_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永遠上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27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現在的已經作爲我國法定假期了,這充分證明我們要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的重視度增強了許多。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糉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國外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爲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2023歌頌端午節中學生演講稿 篇28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

再過幾天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關於端午節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紀念我國著名的詩人、愛國主義者屈原的節日。

屈原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所在的時代是一個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時代。當時的楚國在列強環視的狀況下,卻不能及時的發現自己的錯誤,依舊墨守陳規,沒有改革的銳志,在國力方面遠遠地被倡導地主階級政治改革的國家拋在了後面。面對連年的戰爭失敗,割地求和,統治階級採取的辦法是偏安一隅,置國家存亡不顧,依舊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裏,他對當前的形勢有着清醒的認識,於是在國內倡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舊貴族遭到了詆譭攻擊。

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鬥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一片冰心,穿透了兩千年的時空,依然光耀在中華大地。

兩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麼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爲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於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於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知道自己胸前的紅領巾來之不易,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我們的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嚮往,掃淨了自鴉片戰爭之後瀰漫在中國人民頭上的陰霾,拋頭顱灑熱血爲我們拼搏來的。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爲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爲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