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老師端午節國旗下演講(精選1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2W

國小老師端午節國旗下演講 篇1

“櫻桃桑葚與菖薄,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掛黃紙貼,卻疑帳主怕靈符”!

國小老師端午節國旗下演講(精選12篇)

提起端午,人們不由想起令人垂涎欲滴的糉子;想起趣味橫生的龍舟。而我則不同,一首流傳千古的《離騷》;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豪言壯志,已使我無暇可想。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先生懷着一顆赤膽忠心,踏上了一條爲國爲民的不歸路,他以自己淵博的學問,博得了楚懷王的讚賞,受封之時僅二十多歲。初出茅廬的屈原,已對當時政治局勢有了深入的瞭解,他倡導舉賢受能,富國強兵,指點江山,力主聯齊抗秦。他以機制雄辯的說服力,聯合各國,建立六國聯盟,消除秦國威脅,挽救祖國危亡,革除弊政,消除人民疾苦。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那些擔心屈原的改革計劃會使他們失去權勢的高官奸臣們,倚仗楚王寵妃的勢力,加害屈原,致使意志薄弱的楚王罷免了屈原的官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先生只好通過寫詩來表述他的希望,記述他的悲痛與不滿。幾部膾炙人口、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相繼而出,獨具風貌、影響深遠。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你直臣冤

他雖然已無法挽回楚國的命運,卻百般牽掛着自己的祖國,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郢被秦攻破,屈原絕望無比、痛不欲生。於次年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懷沙》,他邁着無力的步伐來到汨羅江邊,秋風蕭瑟,撩起被淚水溼透的衣襟,他憔悴地站在汨羅江邊,用飽含淚水的眼望了望遠方西下的夕陽,伴隨着一首悲歌,投入江中……

古往今來,秋風依舊,汨羅江水泠泠,屈原先生走了,留給我們的只有詩歌和懷念嗎?當然不是,留給我們的是一顆堅定的愛國之心,一種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的精神。願這種精神,可以永駐人間。

國小老師端午節國旗下演講 篇2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國旗下講話的如題目是《端午節,我們的傳統節日》。

同學們,你們能列舉出我國的傳統節日嗎?

也許,你們早已習慣了聖誕節的狂歡,習慣了在“母親節”送給媽媽小禮物,習慣了在“父親節”向爸爸表達感激之情。其實,一年365天,還有許多印有“中國”標籤的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國文化,象徵着豐富的華夏文明,閃耀着龍的傳人無窮的智慧。

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是今年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的代表。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端午還被稱爲端陽、重午、女兒節、龍日等。民間紀念端午節的風俗很豐富,較普遍的慶祝形式有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草等等。每一項端午習俗背後都蘊涵着深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獨特的文化記憶。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和文化標籤。然後,當我們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時,人們也多多少少冷落了傳統節日,丟失了對文化傳統的記憶。

同學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了。你們想用什麼方式紀念這個綿延兩千年的傳統佳節呢?讓我們從今年端午節開始,重新拾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關注,賦予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傳統節日習俗,發展傳統節日習俗,創新傳統節日習俗,讓中國文化逐漸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接受和認識,畢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國小老師端午節國旗下演講 篇3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節隨想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要職。因爲他堅決主張抗擊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至極,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如:《離騷》、《天問》、《九歌》等影響深遠的詩篇。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絞,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屈原離世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會永遠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讓我們懷着對偉大愛國之士的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感謝大家耐心的傾聽,在此,請大家接受我提前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謝謝。

國小老師端午節國旗下演講 篇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爲端五。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爲五月節、艾節、夏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__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和紀念曹娥說;據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糉子,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今天我就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屈原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流放。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蛟龍水獸喝醉暈倒,就不會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今天的棕子。

而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壓邪。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國小老師端午節國旗下演講 篇5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節

今天是5月25號,農曆五月八年級。到本週四,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要職。因爲他堅決主張抗擊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至極,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如:《離*》、《天問》、《九歌》等影響深遠的詩篇。後來,秦*隊攻佔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絞,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的消息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屈原離世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會永遠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讓我們懷着對偉大愛國之士的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感謝大家耐心的傾聽,在此,請接受我對各位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謝謝。

國小老師端午節國旗下演講 篇6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從這些傳統節日中我們依稀可以看見古代人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今天是6月14。再過九天,就是五月初五端午節。所以我今天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節的隨想。

端午節讓我想起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悲憤之下,他投汩羅江而去。這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後來,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懷念屈原。

也許,這古老的傳說已經無法讓21世紀的現代人感動。記得有一篇報道讓中國人震驚了!據《人民日報》報道,遼寧大學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學教授烏丙安給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發送一份急件,說據可靠消息,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很快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如果成了人家的“文化遺產”,同學們,你們不覺得這是天大的笑話嗎?如果有人告訴你,幾年後中國人想要划龍舟、吃糉子、過端午節,需要向別的國本文來自本站,你一定會說:“開什麼國際玩笑!” 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成了人家的“文化遺產”,這還了得?一場“保衛端午節”的論戰在民間悄悄發起。

有人說:“我們要以實際行動來堅決捍衛這一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有人說:“我對端午節一直情有獨鍾,每年這天都要吃棕子看賽龍舟。如果端午節真被別國搶去了,我會覺得特別彆扭。”後來經過查證,韓國申報的是他們本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祭”,並不是想搶我們的傳統節日。不過,韓國的申報,可以說給我們提了一個醒:一個國家對本土文化態度的轉變有多麼可貴。因此,這也是一種激勵,激勵我們去保衛祖宗的“遺產”,去體悟它們的彌足珍貴。

同學們,端午之爭讓我們對傳統歷史文化資源有了一種憂患意識,並且引發了一些相應的行動。怎樣才能讓民族文化資源融入我們的生活,永遠保持新鮮的活力呢?要有文化內在的驅動力。內在的驅動力從哪裏來?教化。提高國民教育,加強個人的修行。整體的國民教育得到提升,國民就會對本民族的文化資源有一種廣泛的認同。個人的修身齊家到一定層次,民族文化的種子就會在心靈生根發芽。能在個人的心靈生根發芽的文化資源,就會鮮活而永恆。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

感謝大家耐心的傾聽,請接受我對各位的端午祝福: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謝謝!

國小老師端午節國旗下演講 篇7

同學們:

今年的6月16日是農曆五月初五,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吃糉子、嘗鹹蛋、賽龍舟等形成了端午節獨特的風俗。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xx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在楚國擔任重要職務。因爲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後來,秦*隊攻佔了楚國都城。屈原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心如刀割,他懷着滿腔悲憤,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的消息後,紛紛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屈原死了已有2320xx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

同學們,屈原因爲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xx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國小老師端午節國旗下演講 篇8

國旗下講話:端午節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早上好!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端午時節千家品糉,萬戶懸囊,人們紛紛掛艾草、賽龍舟、辦詩會。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因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懷抱石塊,跳進了淚羅江。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划着船到江邊,悼念屈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們將如何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傳統節日呢?

讓我們把糉葉輕輕展開,將愛國情包入。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每到這天人們便把用五色絲線包裹的糉子投到水中,表達悼念之情。

讓我們把糉葉輕輕展開,將文明包入。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延續基因。作爲新時期的少年兒童,我們要傳承中華文明,並將它發揚光大。

同學們,在這個綿延兩千年的傳統佳節裏,讓我們把糉葉輕輕展開,包住所有的感恩與祝福,送給我們偉大的祖國。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國小老師端午節國旗下演講 篇9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要職。因爲他堅決主張抗擊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至極,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如:《離騷》、《天問》、《九歌》等影響深遠的詩篇。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絞,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屈原離世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會永遠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讓我們懷着對偉大愛國之士的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感謝大家耐心的傾聽,在此,請大家接受我提前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

謝謝大家!

國小老師端午節國旗下演講 篇10

尊敬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再過一個星期,就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了。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 堅守民族文化,弘揚傳統節日 。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 屈原。

然而在20xx年,韓國將端午節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20xx年,端午節被正式認定爲韓國的非物質遺產。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尷尬,韓國江陵端午祭起源的時間較中國的傳統端午節晚一千多年,從中反映出我國的傳統文化逐漸流失與退化。隨着時代的變遷,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一部分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似乎對 洋節 過分偏愛。當我們站在聖誕的霓虹燈下,不要忘記在除夕陪陪家裏的爺爺奶奶;當我們在萬聖節狂歡的時候,不要忘記在中秋節與家人坐在一起賞月團圓;當春節的年味越來越淡,當元宵的燈會不再流光溢彩,當端午的龍舟不再激情澎湃,當中秋的月餅再也品不出深摯的內涵,我們似乎失去了什麼?

雖然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已成爲我國法定假日,以立法手段保護傳統節日是積極傳承民族文化的一種舉措。但同時我也覺得,申遺和立法只是一種外在的行動模式。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一種從內心生髮出來的力量和自信。有了這種內驅力,民族的傳統文化就能得到延伸與豐富,民衆的心態也會變得健康、美好和開放。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我們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和珍愛之情。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弘揚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讓古老的華夏文明煥發新的風采!

還有,隨着端午節來臨,也就意味着整個學期臨近尾聲。希望同學們能認真上好每一節課,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系統複習,也預祝同學們在大學聯考、會考、期末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同學們,加油!

國小老師端午節國旗下演講 篇11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國旗下講話的如題目是《端午節,我們的傳統節日》。

同學們,你們能列舉出我國的傳統節日嗎?

也許,你們早已習慣了聖誕節的狂歡,習慣了在 母親節 送給媽媽小禮物,習慣了在 父親節 向爸爸表達感激之情。其實,一年365天,還有許多印有 中國 標籤的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國文化,象徵着豐富的華夏文明,閃耀着龍的傳人無窮的智慧。

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是今年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的代表。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端午還被稱爲端陽、重午、女兒節、龍日等。民間紀念端午節的風俗很豐富,較普遍的慶祝形式有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草等等。每一項端午習俗背後都蘊涵着深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獨特的文化記憶。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和文化標籤。然後,當我們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時,人們也多多少少冷落了傳統節日,丟失了對文化傳統的記憶。

同學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了。你們想用什麼方式紀念這個綿延兩千年的傳統佳節呢?讓我們從今年端午節開始,重新拾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關注,賦予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傳統節日習俗,發展傳統節日習俗,創新傳統節日習俗,讓中國文化逐漸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接受和認識,畢竟,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

國小老師端午節國旗下演講 篇12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你們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什麼傳統節日嘛?(端午節)對,是端午節。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便把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後來,爲了防止飯糰被蛟龍吃掉,人們便提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糉子的原型。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 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 ,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爲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最後,預祝大家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謝謝!

關於端午節的國旗下演講稿

同學們,今天6月2日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你們對這個節日有多少了解呢?

端午節是愛國節,因爲愛國詩人屈原在公園前278年的五月初五,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江而死。屈原沉江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並以吶喊旗鼓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之情。

端午節是防疫節。端午節前後是春夏交替傳染病的高發時節,古人在端午節前後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淨化空氣。成年人還要飲雄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硃砂和雄黃的香囊預防疾病。

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爲人們在這一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賽已經逐漸演變成了一項國際體育賽事,也起到了友誼紐帶的作用。

端午節還是美食節,以爲我們要吃可口的美食 糉子。人們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花色品種繁多的糉子,可以讓你一飽口福。

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是浸潤着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化遺產,體現着一種民族精神,成爲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新時代的少先隊員要肩負起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爲成爲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做好準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