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演講稿(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W

弟子規演講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弟子規演講稿(精選17篇)

《弟子規》是中國古時的蒙學課本,講述着古代文明人和平民百姓的故事。它可以讓現代人感受到古人對老人的尊重、對父母的孝敬。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待婢僕,身貴端,慈而寬。”這就話講述着一個感人的故事:“東漢時期的一位丞相叫劉寬,他總能體諒犯錯的部下,不生氣,不發火。有一次,劉寬的夫人想試探一下他,就讓侍女給他端雞湯,在他接雞湯時,故意失手,雞湯剛好灑在劉寬剛穿好的朝服上。想不到劉寬竟然沒有發火,而是關心是女燙傷沒有。

在現代,和劉寬的君子風度恰恰相反,一些單位的上級領導,從不寬待下面的職工,當職工犯了點錯誤,就會在大會上嚴厲批評,而不像劉寬那樣寬以待人。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人要做到仁慈寬厚,纔是完美的。也讓我懂得了寬容他人是一種美德。

”事雖小,勿擅爲。苟擅爲,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這段話的意思是:縱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親稟告。如果任性而爲,容易出錯,就有損爲子女的本分,因此讓父母親擔心,是不孝的行爲。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佔爲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會很傷心。

而我平時就很任性,經常擅自做主。有時候媽媽讓我做事,我喜歡了才做,不高興就不做,讓我去買東西,我有時還不經媽媽同意就買些自己想要的東西。有時候爺爺奶奶給我的錢,我就藏起來,不告訴媽媽,自己拿去買一些小玩具或者是小食品之類的。我知道這麼做是不對的,媽媽其實也不是不讓我拿零花錢,媽媽只是讓我自己學會怎樣正確花錢,不買不合格的玩具或者小食品。

現在我漸漸長大了,我知道我有做的不對的,我以後要學會管理自己,這樣就不會讓父母擔心了。

弟子規演講稿 篇2

爲了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建設,豐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富校園文化,根據教育局的安排,我校號召全校師生誦讀《弟子規》。學習聖人經典,傳承民族經典文化的讀書學習活動在我校開展。現在,學生誦讀、學習《弟子規》的情景給我們的校園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師生誦讀、學習的過程中,使我受到了身心的洗禮與教育。

我從學習《弟子規》有四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平時感到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並不是盡善盡美。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佛法裏說人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衆生。上面已經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師的恩德,啓發我們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裏頭;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衆生努力纔有的結果。時常懷着感恩之心,念念想着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不會有那麼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纔會和諧。

第三,爲人要謙虛。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讓別人喜歡與你相處,你的態度首先要恭敬,行動上要多爲他人着想。"爲他人着想是第一等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所謂做人難,不就是難在這裏嗎?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敏感度不夠,其實是缺乏平日的訓練。《弟子規》讓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後,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纔會成爲一個人自讓更多的人得到快樂和幸福!爲社會和諧和穩定出自己的一份力!

第四,要找準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想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個過程,過得如何很大程度取決於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從這句經文讓我明白了要以"德學"和"才藝"爲重。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對於國小生來說,更需要這樣的經典爲他們指路、引航,讓他們從心中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不是很難的事情,但真正對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學習《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然流露的品質。

《弟子規》給我的生活一個指導,一個方向,讓我學會了什麼是知足,知道了享受現在生活的快樂同時又有積極人生目標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其次,看了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講座我深深地感受到不僅自己要去學習《弟子規》而且要不時的把自己的行爲和《弟子規》的要求對照,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差距還比較遠,我要從小事情,小細節做起。要繼續努力完善自己,讓自己的快樂帶給周圍的人,《弟子規》講述的是我們身邊的學問,我們學習聖人經典文化,是教育學生及自己的子女從國小會爲人處事的根基,所以作爲教育工作者,更應學習、解讀、實踐這一經典,使聖人經典文化代代傳承下去!

弟子規演講稿 篇3

寒假裏,老師讓我們背經典書籍《弟子規》,我開始的時候覺得這本書很難背,但是,揹着揹着,我慢慢地喜歡上了這本書,被弟子規中的讀句深深地吸引了,它默默地向我講述着應該如何考敬父母,兄弟姐妹如何友愛,與人如何交往,如何講誠信等,使我也看到了自已的優點和缺點和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使我受益非淺。

書中講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呼喚,要及時答應,不能慢慢吞吞的。父母交待你做什麼事情,應該立即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辭偷懶。以前父母叫我,一遍兩遍的,我裝着聽不見,拖拖拉拉,自己該幹什麼還幹什麼,有時父母說的事情自己也老是聽不進去。過去的人們都知道要考敬父母,聽父母的話,我知道我以前做的不是很好,我今後一定要改一改。

“用人物,須明求;尚不問,即爲偷。”意思是想要是用別人的東西時,必須當面向人家提出請求,以便徵得別人的同意。如果沒有得到允許就拿來用,那就相當於偷竊的行爲。這讓我明白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一定不能私自佔有。記得有一次,學校的下課鈴剛一響,同學們都紛紛地往教室外跑,我剛要站起來就看到對面的課桌上放着一本《笑貓日記》,這本書是我最愛看的,並且書上精美的圖片吸引了我,我就情不自禁地拿了過來看了起來。讀了這段話,才使我明白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通過主人的同意,是不能隨意亂拿的,再小的事情也要注意。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意思是帽子要戴端正,衣服的鈕釦要扣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好系,放置帽子和衣服應當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隨手亂丟亂放以免弄皺弄髒。這讓我想到我上學時穿的校服要乾淨整齊,自己的書包也要乾淨整齊,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給人的印象也很重要,要養成好的習慣,做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學生。

《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很多,我要學習的也很多很多,它像一面鏡子,又像一位好老師,使我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我一定要讀好它,讀通它。

弟子規演講稿 篇4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無窮寶藏。《弟子規》及傳統文化教育思想之精華,是聖賢學問的根基。

二年級的時候,老師給我們人人發了一本《弟子規》,聽老師說,弟子就是學生,規就是規範,《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教誨而編成了學生的生活規範,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和輔修的一門課。

自從老師發下這本書,我就天天讀,讀完以後,媽媽說我一天比一天懂事了,因爲我在路上看見垃圾就會自覺撿起來,看見有人摔倒了,我會把他扶起來;在家裏,媽媽讓我幫忙拿東西,我就會趕快去拿,以前我沒學《弟子規》的時候,在路上見到垃圾我踢來踢去,也不聽媽媽的話,我現在才知道我以前做錯了。

《弟子規》給我們帶來的實在是太多了,它就像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的缺點,指明瞭我追求的方向。

弟子規演講稿 篇5

《弟子規》,它是中國舊時的蒙學課本,相傳是清朝李毓秀所着。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可以瞭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爲人處事……

這本書大概是說了: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己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牀喪三年居處變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後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裏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樸,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上學吧,一個人衣冠齊整,讓別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學校的校風一定很好,但如果一個人頭髮不整齊、校服的鈕釦沒扣好,讓別人看了就誤認爲這學校的校風很差。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你的形象也可能決定你的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一個衣冠整齊,講求衣服的衛生;一個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說老闆會選誰呢?當你找工作面試時,別人不但看你的學歷、能力

弟子規演講稿 篇6

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弟子規》中講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意思是說:在家中,父母叫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許久才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就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地將話聽到心裏。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弟子規》中又講到: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也就是說: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點要實實在在的做到。

《弟子規》中還講到:事雖小,勿擅爲;物雖小,勿私藏。

意思是說:事情雖然小, 不要擅自做主而不告訴父母和老師;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揹着大人偷偷地藏起來,

《弟子規》這些規矩看起來很簡單,看似平常無奇,但是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我們做到了嗎?

從這個月開始,我校將開展《踐行〈弟子規〉,好習慣養成教育》活動,希望同學們在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良好的衛生習慣、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節能環保的好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熱愛集體的好習慣、愛護公物的好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校將對優秀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

同學們,播種一種行爲,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認真去踐行《弟子規》,修養自己的品行,做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弟子規演講稿 篇7

引導語:當代社會,還有必要弘揚《弟子規》?學習弟子規有什麼意義?我們通過下文的學習瞭解。

人生一世最難得的是有一個正確的生活目標,正確的行動方向,也就是良好的教育。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教導兒童,啓蒙養正,實在是一件非常偉大的工作。因爲這不僅關係到一個人的一生,而且關係到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國家的繁榮富強乃至整個人類的命運前途。

真正賢明的父母和老師,應該懂得在孩子幼小心性非常純潔的時候,給予最好的教育。如果一味地縱容,寵愛或任其發展,是在害他。所以我們要把握好這可塑性最強,記憶行最好的年齡段,給他聖賢的經典,讓他在幼小的成長階段就培育出很多聖賢的智慧德能,那麼,他未來的人生定會是幸福的人生,造福人民的人生。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神有無窮寶藏。《弟子規》集傳統文化教育思想之精華,是聖賢學問的根基。幼兒的學習就是紮根教育。人要有底子最好的底子無過於聖賢的智慧經驗,這是人立身處世的基礎。

人生有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沒有。人生需要智慧,需要謹慎的態度,去走好每一步。有人說,我摸索了幾十年的社會經驗,只不過是《弟子規》的兩句話而已。(這人還算幸運,摸索對了,有些人,洗禮糊塗了一輩子,也沒明白到底該怎樣做人,所以古人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可見《弟子規》是我們處世的法寶,我們一定要珍惜。

學校落實《弟子規》的好處很多,現列舉一些,謹爲拋磚引玉。

一、讓同學們不要再過“忙(心*亡),盲(目*亡),茫(迷*茫)的人生,要趕快覺“悟(心*吾)”找到人的本心(愛心)——是一切智慧的源泉,也是一切快樂,幸福的根源。

二、幫助同學們管理好自己,力求做最好的自我。只要讀誦和落實《弟子規》定能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理想和價值觀,知道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心中明明白白,從而改掉以前的壞習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學生仁慈善良的心性,增強明辨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

三、學會與周圍的人(物)和諧友好相處“凡是人,皆須愛”。學會愛父母,愛兄弟姐妹愛老師同學,愛朋友……,明白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由愛而生敬,由敬而生禮,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會在互助互愛中得到許多助力,人人都更容易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

四、可以培養同學們的愛心,恭敬心,真誠心,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而不在於索取。

我們能有這個生命和能夠平安幸福的生活,不知道需要多少人無私的付出。所以我們活着,不能只顧自己,我們要用自己的身體和智慧回報親人和衆人,也就是要爲人民造福,爲人民服務。

一個人的福分就在一言一行中積累形成。當一個人在付出的時候,能力在提升,人緣在醞釀,福分在增長。而逃避付出的人,能得便宜嗎?真誠多付出者,纔是有福之人。

生活在感恩報恩之中的人,纔會感到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才能得到真正的內心的歡樂幸福。

五、可以提高我們的智慧和感受能力。因爲《弟子規》中的一字一句都是古聖先賢們只會的結晶,只要我們用真誠心去學習去實踐,就能感受到聖賢們對後世子孫們至誠至愛的存心,就能借助他們的智慧去做人,做事,少走許多人生的彎路,少留許多人生的遺憾和悲劇。(不要有傲慢心,以爲我們比聖賢們強,許多地方,我們跟他們的智慧差得很遠)

六、可以讓同學們知道“規矩”(公理)的重要性。世人制造千條萬條“規矩”,無非是爲了兩條:1、不要只顧自私自利,而不去替別人着想,乃至損人損己,損公肥私。2、鼓勵,引導人們追求“真、善、美”做一個有益於人民,有益於社會,國家乃至全人類的人。

天下沒有損人利己的事情,損害別人就是損害自己——因爲損害別人就是給自己種下了怨恨和災禍(定時炸彈)。人要想真正健康幸福、要用愛、感恩、祥和的心態。代替所有怨恨,不滿和憤怒的心態,心態一遍,則我們的生活就改變了。因此一個人只要能愛敬存心,助人爲樂,就一定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守規矩的人,愈按規矩做事的人,愈自由,快樂,幸福,若不知不守規矩,則一起心動念,一言一行就會出錯(違規),就會時時處處碰壁,給別人帶來煩惱,給自己也帶來痛苦。

七、可以讓我們理解孝道和師道的重要。父母給我們身命,老師給我們慧命。而現在的孩子又有多少能體會父母的辛苦?又有多少孩子認識到知識和智慧的重要?又有多少能自覺、主動、快樂的學習?又有多少知道人生的目的和意義?

孝爲百善之先。一個不孝的人肯定是一個無德之人,這樣的人最好也無才,不然才能越大,作惡越多。所以教育孝道,培養美德是教育的首要責任。“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一個善於學習的人,總能找到最好的老師,得到許多“仁者”的幫助。

八、早晚堅持認真朗讀《弟子規》,可獲一舉多得之妙。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說話能力,聽力,定力,合作能力,理解能力,修辭能力等,同時把文義逐漸融化在大腦中,學生會越懂規矩,越能主動學習。學生的智力和成績會越來越好,而老師的教學反而會輕鬆,正是“師逸而功倍”。

九、可以改善學校的人文環境和衛生環境。若學生都能愛敬存心,禮貌待人,助人爲樂,那麼同學們定會生活在安定、歡樂、互助互愛之中;若同學們都知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定能愛護公物愛護一紙一筆,一草一木,學校的生活,學習環境一定會越來越美好,環境衛生定會不治而治。

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其實最大的收穫者,也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尤其是體會文中的道理後,會深切向往敬仰聖人的大智大德,很多句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所以,當一個好的導讀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個人修養的提升,其職的改善是非常顯著的。同時,爲人處世的能力也會提高,看事情的深度,廣度會更深遠廣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輕誓”真誠希望廣大教師們在實踐過程中,奉獻自己成功的經驗,合作交流,共同提高,以得到更多更切實際的教法,學法,爲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才智。

弟子規演講稿 篇8

談到珍愛生命的時候,我們總不會忘記強調,是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可貴的生命。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總是忘了賦予我們生命,無私哺育我們成長的父母,是他們給了我們愛與關心,是因爲他們的悉心照顧,我們才能夠在一個優異的環境下茁壯長大。

這些天不知怎麼的我把書房裏的《弟子規》拿來翻了翻。當我看到“入則孝”的時候,我心裏涌起了陣陣好奇與疑惑。“入則孝”說的是回到家就要孝順父母嗎?我好奇地查了查資料,果然就是這個意思。在孔夫子那個年代就開始講究孝道,對於受到父母的愛越來越濃的我們怎麼能夠不去做一些孝順父母的事了。

生命誠可貴,而這可貴的生命是誰給與我們的呢?這一切都是父母給與我們的。他們不但給了我們生命,還把我們養育成人。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父母呢?是的。一個聲音肯定的回答說。那我們應該怎樣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吧。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意思就是冬天要讓父母親穿的暖和,夏天要讓父母涼爽。早上要問安,晚上要向父母親請安 。出門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裏去,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事業不隨便改變。同學們你做到了嗎?

《弟子規》使我懂得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做一個有孝心的孩子。其次,還要在日常生活中語言要文明,不亂罵人,做事要講信用,說到做到。和別人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這些事都是每日不可不做的。

學習《弟子規》,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弟子規》裏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又怎麼能去愛別人呢?

一個人要孝順父母,烏鴉尚知反哺,作爲人更應該對養育自己的父母加以報答。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不熱愛自己的家人,長大以後就談不上熱愛故鄉,熱愛祖國了。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結合我的生活,我發覺有很多地方我做的不夠,當媽媽爸爸批評我的時候,有時我明知道不對也要反駁;當我情緒不好的時候,有時我會對他們大喊大叫,不能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通過了解此句的真正含義,我明白這是對父母的不尊不敬。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不孝順、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麼他的孩子都會看在眼裏,有一天他的孩子還會去學習,自己的行爲不光會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記得有一則小笑話是說,有個老人年紀大了,雙手經常哆嗦,他的兒子兒媳嫌棄他,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老人打破了一個碗,老人的兒子兒媳非常生氣,對着老人發了一頓火,從此之後,讓老人用木碗吃飯。有一天,這對夫婦發現自己的兒子在玩木頭,就問兒子在幹什麼,兒子說在給他們做碗呢,等到他們老的時候給他們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弟子規演講稿 篇9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很高興能爲你們解讀《弟子規》,願我的拙見能帶給你們想要的收穫。

在《弟子規》中,“謹”單獨構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這部分要求孩子從小養成謹慎小心、規矩低調、有自我尊嚴的生活習慣。

今天早上我解讀的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意思是說早晨要早起,晚上要適當地晚睡,年老是非常快的事情,朝逝,你要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

先給大家講一個《論語》中的小故事吧——

孔子的學生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正好要找他。別人告訴他:老師,宰予在睡覺。孔子很生氣,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意思是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麼用呢?

孔夫子基本上是溫文爾雅的,動怒的情況不多。如果我們去看《論語》,這大概是老夫子比較動肝火的一次,這個話說得很重,要傳達的意思無非還是要大家珍惜光陰。

說到珍惜光陰同學們一定聽過過“囊螢映雪”“懸樑刺股” “聞雞起舞”的故事吧,可我今天不說這些故事,我要給大家講一個聞“季”起舞的故事。季先生每天早晨四點半起牀,幾十年如一日。所以北大校園裏有一句話,聞“季”起舞。雞還沒起呢,季先生已經起來忙半天。很多人一直不明白,說季先生,您過去遭受過那麼多挫折,有十幾年還不讓您工作,您又擔任了一百多個學會的會長,經常要開會,您怎麼能寫出那麼多東西啊?季先生哈哈一笑,說當你們起來用早餐的時候,我已經工作了三個小時了。《季羨林文集》長達二十多卷,他的大量論文和文章就是這三個小時寫出來的。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就是要求孩子們愛護生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早晨起來,要洗臉,還要漱口;上洗手間後,要洗洗手。

提到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我不禁想到中國臺灣作家劉墉的一篇文章《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文中寫到兩幅畫面:在臺北市一家大型停車場,一位年輕漂亮的小姐,給她的狗擦屁股,只見那位小姐擦完,打開車門,先把剛用完的衛生紙放進車裏,再把狗抱上車。還有在紐約中央車站,一位穿着華麗的貴婦蹲在大廳中央的地上,當着旁邊上千經過的人,用衛生紙擦她剛剛打翻的咖啡。

弟子規演講稿 篇10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耳邊傳來琅琅的讀書聲:“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聽着這親切的聲音,我不禁停下腳步,輕聲跟着讀起來。這是我已熟讀的《弟子規》的總敘。

我喜歡讀《弟子規》。“弟子規”,顧名思義,就是學生的規範。它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禮儀精髓,是文明的靈魂,是學生文化的瑰寶。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把一千多字的文明禮儀略成了24個字,雖然短短24字,卻也已經樹立了我文明的態度。

弟子規,是聖人對我們的教誨,它讓我明白了做文明人的道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接着要小心謹慎,誠實守信。和大衆相處要平等博愛,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物,如果有剩餘的時間與精力,要向多方面學習。

以前的我從不懂什麼是文明,學了《弟子規》。我知道文明就是:孝——首孝弟。

百善孝爲先。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父母對我百依百順,凡是我提出的比較合理的要求,都會想方設法滿足我。我總是認爲父母爲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甚至,有時父母關心我,多叮囑幾句,我反而嫌父母囉嗦。有時父母要我做些事,我總是拖拖拉拉,儘量避過,即使做,也是馬馬虎虎、敷衍了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爲人子女最痛苦的事。我們至少要做到《弟子規》所說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才能不辜負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這就是文明。

弟子規演講稿 篇1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第一次拜讀《弟子規》一書,是在單位工作時間,當時現場給每人都發了這本金色的小書,當時拿到手上,我先看到的卻是書上寫着的“新課標國小語文閱讀叢書”,我和同事談笑道:“國小生讀本,是要帶回家給孩子看的麼?……”直到一個休息日,出於無聊,我隨手拿起這本小書看了起來。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內容是如此精彩。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爲先。弟子規中的第一篇便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一篇,按弟子規所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短短的幾句話,以三字韻文形成,卻讓我慚愧萬分。原以爲爲父母買幾件衣服,做幾件家務就是對父母是“孝”,現在才發現什麼是“孝”我一點也不懂。反而想想父母對自己纔是百依百順,言聽計從。平時在家裏,父母爲了喊自己吃飯的時候,都是在“嗯嗯、啊啊……”的應付中,讓父母喊了一遍又一遍,而自己只是爲了多看一眼手中的手機或者精彩的電視節目中。每次犯了錯誤的時候也不但沒有聽從父母的教誨,總有自己說不完的委屈,道不盡的藉口,和父母強詞奪理,談何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其次就是第二篇“出則弟”也是告訴我們在外面的時候要尊師重長,要學禮、懂禮。還有“謹”、“信”、“泛衆愛”、“親仁”、餘力學文“一共八篇,每一篇都有它詮釋的意義,組成了這本小小的金色小書,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讀完這《弟子規》我不再笑它是國小生讀本,它將是我做人的準則,也是我們當代人都應該細細品讀的一本好書,通過它,你會發現自己習以爲常或者自己認爲都是對的言行,原來都是這樣或那樣的存在着。

在古時,《弟子規》是蒙學的課本,也許讓我們現代人也讀《弟子規》並不難,但是需要我們努力的是,能將《弟子規》實踐到我們的當代現實生活中,一直傳承下去!

弟子規演講稿 篇1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學〈弟子規〉 做文明人》。

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耳邊傳來琅琅的讀書聲:“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聽着這親切的聲音,我不禁停下腳步,輕聲跟着讀起來。這是我已熟讀的〈〈弟子規〉〉的總敘。

我喜歡讀〈〈弟子規〉〉。 “弟子規”,顧名思義,就是學生的規範。它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禮儀精髓,是文明的靈魂,是學生文化的瑰寶。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把一千多字的文明禮儀略成了24個字,雖然短短24字,卻也已經樹立了我文明的態度。

弟子規,是聖人對我們的教誨,它讓我明白了做文明人的道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接着要小心謹慎,誠實守信。和大衆相處要平等博愛,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物,如果有剩餘的時間與精力,要向多方面學習。

以前的我從不懂什麼是文明,學了《弟子規》。我知道文明就是:孝——首孝弟。

百善孝爲先。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父母對我百依百順,凡是我提出的比較合理的要求,都會想方設法滿足我。我總是認爲父母爲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甚至,有時父母關心我,多叮囑幾句,我反而嫌父母囉嗦。有時父母要我做些事,我總是拖拖拉拉,儘量避過,即使做,也是馬馬虎虎、敷衍了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爲人子女最痛苦的事。我們至少要做到《弟子規》所說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才能不辜負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這就是文明。

以前的我從不懂什麼是文明,學了《弟子規》。我知道文明就是:信——次謹信。

誠信是三月的春風,是五月的花海;商人說誠信是寶貴的信譽,是無價的財富;長輩說誠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記,是一張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約;我說誠信是兩根小指拉鉤後的百年不變,千年不悔。

也許有朋友安慰自己說,誠信是大人的事,我們還沒有長大呢!如果是這樣,那麼你就錯了,大錯特錯了!當你把果皮扔到乾淨的操場時,你誠信了嗎?當你看見老人上車而假裝閉目養神時,你誠信了嗎?當你爲了一時的虛榮心,考試舞弊時,你誠信了嗎?……我們真的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有太多的不誠信! 這就是不文明!

以前的我從不懂什麼是文明,學了《弟子規》。我知道文明就是:諧——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和諧者,爲德行高尚者,自然爲人們所敬仰。物種以競爭爲目的,人類以互助合作爲目的。不管你是哪個種族的,都是同類,因該和睦相處,互相合作。這纔是文明人。學了《弟子規》我明白了我們桃校長的校訓:今天你微笑了嗎?就是教我們做個能和諧人際關係的文明人。故有餘力,便應珍惜時間多學習,能夠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會使我們的德行一天比一天進步,過錯也跟着減少。你也會變得更有德行,你便會成爲一個文明人,爲人們所敬仰。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誦讀並牢記“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吧!這是我們學生的傳統,學生的文明。我深信,有了它,我們一定會置身於〈〈弟子規〉〉的文明世界裏!我深信,有它了,我們會飛得更高,飛得更遠,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弟子規演講稿 篇1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來自福建省柘榮縣城關國小的。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讀弟子規,做文明人》。

我記得有這樣一段話:“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穫文字;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穫行爲;播下行爲的種子,便收穫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穫人格;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穫命運。”我覺得《弟子規》就是一部播撒種子的中華典籍,一部中華禮儀美德的範本。

《弟子規》,顧名思義,這是作爲學生的規範。它是中國古代聖賢的良言,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精髓。它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做,它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進行了概括和揭示。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爲的各個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好,才能成就大事。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做事情不要慌張,不要畏難;“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講的又是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的養成;“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教會我們的是如何做一個孝順的子女。

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纔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弟子規》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讓我們一起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用意去品味它的文明,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讓中國傳統美德再放異彩!

弟子規演講稿 篇14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第一次拜讀《弟子規》一書,是在單位工作時間,當時現場給每人都發了這本金色的小書,當時拿到手上,我先看到的卻是書上寫着的“新課標國小語文閱讀叢書”,我和同事談笑道:“國小生讀本,是要帶回家給孩子看的麼?……”直到一個休息日,出於無聊,我隨手拿起這本小書看了起來。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內容是如此精彩。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爲先。弟子規中的第一篇便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一篇,按弟子規所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短短的幾句話,以三字韻文形成,卻讓我慚愧萬分。原以爲爲父母買幾件衣服,做幾件家務就是對父母是“孝”,現在才發現什麼是“孝”我一點也不懂。反而想想父母對自己纔是百依百順,言聽計從。平時在家裏,父母爲了喊自己吃飯的時候,都是在“嗯嗯、啊啊……”的應付中,讓父母喊了一遍又一遍,而自己只是爲了多看一眼手中的手機或者精彩的電視節目中。每次犯了錯誤的時候也不但沒有聽從父母的教誨,總有自己說不完的委屈,道不盡的藉口,和父母強詞奪理,談何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其次就是第二篇“出則弟”也是告訴我們在外面的時候要尊師重長,要學禮、懂禮。還有“謹”、“信”、“泛衆愛”、“親仁”、餘力學文“一共八篇,每一篇都有它詮釋的意義,組成了這本小小的金色小書,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讀完這《弟子規》我不再笑它是國小生讀本,它將是我做人的準則,也是我們當代人都應該細細品讀的一本好書,通過它,你會發現自己習以爲常或者自己認爲都是對的言行,原來都是這樣或那樣的存在着。

在古時,《弟子規》是蒙學的課本,也許讓我們現代人也讀《弟子規》並不難,但是需要我們努力的是,能將《弟子規》實踐到我們的當代現實生活中,一直傳承下去!

關於弟子規演講稿範文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踐行《弟子規》!

古人云:“百善孝爲先”,

弟子規演講稿 篇15

《弟子規》的禮儀標準是做人的基礎。就像一棵大樹,只有當它的根扎牢了,它才能茁壯成長。做人,只有建立最基本的道德,一個有謙虛、尊重、善良、博愛之心的人,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是立於不敗之地的。如果一個人的願望是武斷的,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生活也不會幸福。在學習了《弟子規則》後,我覺得我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上傳承這一文化瑰寶。我真誠地希望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能意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每一點做起,幫助每一個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生活在中國的每個人都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文化畢竟是一個不斷傳遞的過程。就像一個語文老師說的“不管是貴族子弟還是山裏的村民,不管是懂一點字還是一個字都不會讀,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體現了儒家文化的修養”。這句話,我感覺越來越深。一個觀念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哪裏不受影響?

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遭受了許多災難,但她在中國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傳統文化將是我們的基礎,它將使我們的社會更加繁榮和強大。

弟子規演講稿 篇16

小時候,媽媽教我背《弟子規》,那時候的我就像順口溜那樣一下子就背出來了,但裏面的意思,我卻不懂。上國小了,老師教我們背《弟子規》,還耐心的給我們講意思,那時的我,似懂非懂。上六年級了,我自己鑽研《弟子規》,這時的我,不僅背得熟,還懂得了許許多多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是人類經過幾千年的流傳,衆所認的“最有價值的書”,它們是人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晶,是一些光輝的、就有永恆價值的精品。書可以讓我們陶製性情,涵養氣質,培養人格智能有着;替移默化的作用。

《弟子規》這本書讓我從一個無知的兒童,變得知道尊敬長輩,老師,關愛小朋友……

《弟子規》裏面的每一句話都使我受益匪淺。而感受最善的則是出則悌這一篇章。其中“兄道友,弟道恭,”給我的感受最深。原來,我經常和弟弟搶電視,搶零食,搶玩具,經常鬧得不可開交。而讀了《弟子規》後,我就做什麼事都讓着弟弟,而弟弟也對我十分尊重。

記得有一次,我正津津有味地看我最喜歡看的電視劇時,而偏偏在這個時候,弟弟又哭又鬧的說他要看動畫片,我不想給他,爲什麼都要讓着他呢?可轉念一想,《弟子規》裏面謙讓比自己小的孩子,於是,我說:“給,你看吧!”弟弟興高采烈地拿着遙控器,臉上突然從陰轉晴了。還巴結的說:“姐姐真好,姐姐真好!”我心想:原來謙讓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而“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句話,讓我得到了家人們的誇獎和讚賞,也讓我養成了尊老愛幼的好習慣。原來我不管是吃飯還是做別的事,只想着自己,可看了《弟子規》後,我在做各種事的時候,都讓這長輩,和小輩,它們都誇我懂事了,長大了,成爲了一個懂得關心別人、爲別人着想的大女孩兒了。

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弟子規》這本書正是證實了這句話。讓人類的品性在道德中昇華,讓生命變得更具有價值!

弟子規演講稿 篇17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弟子規》是中國古時的蒙學課本,講述着古代文明人和平民百姓的故事。它可以讓現代人感受到古人對老人的尊重、對父母的孝敬。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待婢僕,身貴端,慈而寬。”這就話講述着一個感人的故事:“東漢時期的一位丞相叫劉寬,他總能體諒犯錯的部下,不生氣,不發火。有一次,劉寬的夫人想試探一下他,就讓侍女給他端雞湯,在他接雞湯時,故意失手,雞湯剛好灑在劉寬剛穿好的朝服上。想不到劉寬竟然沒有發火,而是關心是女燙傷沒有。

在現代,和劉寬的君子風度恰恰相反,一些單位的上級領導,從不寬待下面的職工,當職工犯了點錯誤,就會在大會上嚴厲批評,而不像劉寬那樣寬以待人。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人要做到仁慈寬厚,纔是完美的。也讓我懂得了寬容他人是一種美德。

”事雖小,勿擅爲。苟擅爲,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這段話的意思是:縱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親稟告。如果任性而爲,容易出錯,就有損爲子女的本分,因此讓父母親擔心,是不孝的行爲。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佔爲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會很傷心。

而我平時就很任性,經常擅自做主。有時候媽媽讓我做事,我喜歡了才做,不高興就不做,讓我去買東西,我有時還不經媽媽同意就買些自己想要的東西。有時候爺爺奶奶給我的錢,我就藏起來,不告訴媽媽,自己拿去買一些小玩具或者是小食品之類的。我知道這麼做是不對的,媽媽其實也不是不讓我拿零花錢,媽媽只是讓我自己學會怎樣正確花錢,不買不合格的玩具或者小食品。

現在我漸漸長大了,我知道我有做的不對的,我以後要學會管理自己,這樣就不會讓父母擔心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