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炳添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2022(通用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1K

蘇炳添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2022 篇1

夏天特別熱,但還是熱不過蘇炳添,亞洲飛人、中國短跑男神……這些稱號讓蘇炳添成為微博、微信上的熱詞,成為頻頻刷爆朋友圈的當下紅人。這位僅僅有着1米72身高的大男孩,讓國人刮目相看的同時,更讓世界側目———黃種人的“極限速度”是怎麼突破的?全球短跑專家紛紛驚歎小個子跑出的“中國速度”。

蘇炳添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2022(通用16篇)

當蘇炳添正被世界矚目時,他回到了家鄉———中山,見到久別的父母,他説,很想念家裏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靜靜休息一下。沒有榮歸故里的張揚,沒有載譽歸來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對家人的牽掛,對未來體育事業的思索。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為天下先,這是中山先賢留下來的精神特質,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繼承,而蘇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賽場上將這一精神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正因為這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讓蘇炳添一次次創造奇蹟。

蘇炳添説,一開始,他的短跑事業並不順利,而自己的進步源於起跑技術和前半程跑法的改變,即從以前先出右腳改為先出左腳,並且重點訓練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兩段途中跑技術,兩項技術的改變讓他進步飛速……看起來,這裏面似乎沒有太多祕密,更多的是一種善於發現問題,不斷嘗試改變,甚至不斷創新的過程。我們看到的是9秒99,而我們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後的汗水與淚水、煎熬與奮鬥,蘇炳添用成績證明亞洲人同樣能站在百米決賽的跑道上,用成績展示出“敢為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為國爭光”的“蘇炳添精神”。

“添仔回來了!”家鄉人在朋友圈裏歡呼、祝福,平靜下來,作為蘇炳添的家鄉——中山需要這種“蘇炳添精神”,它帶給家鄉人驕傲的同時,帶來希望,激勵着中山各行各業砥礪前行。

中山,曾創造出可喜的成績,但成績代表着過去,如今的中山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有機遇同時面臨挑戰和壓力。如何破局,是否能從蘇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麼,是否能像全球短跑專家研究蘇炳添一樣來研究學習些什麼,“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像蘇炳添那樣發現問題的同時敢於改變,敢於嘗試,敢於創新,從而推動中山新一輪大發展。

我們相信,香山先賢們留下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特質,不僅僅在蘇炳添身上傳承,同時會在每一箇中山人的身上傳承,成功沒有祕密,成功靠的就是這種在蘇炳添身上完美呈現的“敢為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為國爭光”精神。

我們希望這種精神不僅是帶來9秒99的快感,朋友圈裏的雀躍,而是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凝心聚智,將中山推向最美的巔峯,讓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斷刷新的愉悦!

蘇炳添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2022 篇2

為了實現教鄉親們學文化的目標,朱彥夫騰出自家的一間堂屋,用母親做壽材的木板做成書架,買了200多本書,建起了全村第一個圖書室。隨後,朱彥夫又張羅着辦起了張家泉村第一所夜校,夜裏常常要艱難地走1公里多的山路給村民上課。夜黑路滑,健全的人走起來都費勁,沒手沒腳的朱彥夫不知在夜間跌倒了多少回。

1957年,朱彥夫被全村的8名黨員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他開始帶領張家泉村的村民們砌石壘堰、改天換地,在山坡上開出了80多畝“大寨田”,治理了3條大山溝,為村裏新增200多畝良田。

1960年開始,朱彥夫帶着鄉親們翻山越嶺打了9口水井,並在村裏打了3口用於灌溉的大眼井。他自己繪製圖紙,帶領大家修建起了1500米長的灌溉渠。同時,又成立了村林業隊,建起40畝蘋果園、10萬株的花椒園、2萬株的桑樹園。如今的村民,單是果樹每年就能收入幾萬元,生活富足,原來貧窮的小山村成了致富模範村。

1982年,一場大病之後,他與死神又一次擦肩而過,朱彥夫自知年事已高,體力不支,主動辭去幹了25年的村黨支部書記。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英雄沒有就此止步,而是開始了另一場戰鬥。

他讓兒女買來筆墨紙張、參考書,説:“我是二十六軍的戰士,我要替連指導員完成他的遺願,把戰鬥經歷寫下來,讓後人知道我們是怎樣和敵人殊死搏鬥的。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

可以想象,朱彥夫寫書有多大困難。殘疾的身體讓他吃盡了苦頭:他用嘴銜筆、雙臂抱筆、單臂綁筆,三種方法交替使用。寫不了幾個字,眼睛就疼得難受。他每天只能寫幾百個字,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紙上。

另一個攔路虎是文化水平不高,為了寫成這本書,他舔爛了4本字典。由於日夜煎熬,他的視力持續下降,原來的傷口發炎,心臟病加重。不論醫生怎麼勸、家人怎麼攔,他始終筆耕不輟。

熬過了嚴冬,熬過了酷暑,經過7年的努力,1996年7月,朱彥夫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出版發行。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親筆題寫書名並題詞:“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人們説朱彥夫是中國的保爾·柯察金,而遲浩田將軍則説,朱彥夫就是活着的“鋼鐵戰士”!

《極限人生》一出版,便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全國各地紛紛邀請他去作報告,在淄博市的一場報告會上,朱彥夫一口氣講了兩個多小時,當場暈倒在講台上。經搶救治療後,雖然保住了生命,右半身卻從此癱瘓,沒了知覺。英雄永遠是英雄,他硬是撐着病體,經過幾年的努力,又完成了另一部自傳體小説《男兒無悔》。

朱彥夫先後榮獲全國道德模範、全國模範傷殘軍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他用鋼鐵般的意志書寫了自己的“極限人生”。20__年12月12日,朱彥夫家庭被評為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受到書記的親切接見,朱彥夫説,這種榮耀和幸福,他終生難忘!

蘇炳添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2022 篇3

1945年,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就讀於芝加哥大學。

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導師是愛德華·泰勒教授。

1949年,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開始同李政道合作。當時的院長奧本海默説,他最喜歡看到的景象,就是楊、李走在普林斯頓草地上;同年,與恩利克·費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複合模型。

1954年,楊振寧和米爾斯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的理論結構。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發表論文,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恆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像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

1957年,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以曾經接受中國文化的薰陶為自傲,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由他代表致辭:“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在廣義上説,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衝突的產物,我願意説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

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後,鼓勵在中國台灣的岳母曹秀清設法取道美國轉往中國大陸。在他的安排下,曹秀清從美國飛往日內瓦,由中國外交部的同志親自接機,安排休息數日後,轉機飛往北京定居。

1958年,當選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蘇炳添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2022 篇4

強信心,走好“未來路”

毛相林常説:“雖然現在條件好了,但下莊精神丟不得,還要一代一代傳下去。下莊人的步伐不會止於打通絕壁上的天路,不會止步於脱貧路,還要走好鄉村振興的路,走上小康路!”

為激勵下一代繼續奮鬥在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讓下莊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2020__年底,毛相林積極主動向縣、鄉兩級申請,想在下莊村建立一個下莊人事蹟陳列室。

20__年4月,在縣、鄉兩級大力支持下,下莊人事蹟陳列室在下莊村文化廣場建成,廣場上還屹立了一座“下莊築路英雄譜”,上面刻着108位當年以生命挑戰懸崖的村民姓名,彰顯了下莊人用生命和汗水鑄就的不甘落後、不等不靠、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下莊精神”,承載了毛相林這一代下莊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

20__年通路以後,全村有36人外出上國小、132人外出上中學,29人考上了大學。毛相林希望這些有知識、有見地、有文化的年輕人能回到下莊,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改變下莊的面貌。

每年過年外出務工村民回家,毛相林都要挨家挨户上門為他們講述這些年來下莊的變化,描繪下莊美好的未來,請他們回來,為下莊的鄉村振興盡心出力。41歲的楊亨均回來成立了秀葱農業專業合作社,管理下莊的桃園,探索出新的創收門路;29歲的毛連長帶着女朋友一起回來,做網絡直播帶貨;大學生彭淦回來了,走上講台成了下莊村小的一名老師;毛相林的兒子毛連軍也回來了,參與到旅遊環線建設中。

毛相林説,等他從村主任崗位上退下來,他就做下莊人事蹟陳列室的義務講解員,為大家講述下莊人脱貧奔小康的故事。他要把下莊精神傳承下去,讓來到下莊的人們懂得珍惜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建設和諧富足的美麗鄉村。

蘇炳添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2022 篇5

今年的夏天特別熱,但還是熱不過蘇炳添,亞洲飛人、中國短跑男神……這些稱號讓蘇炳添成為微博、微信上的熱詞,成為頻頻刷爆朋友圈的當下紅人。這位僅僅有着1米72身高的大男孩,讓國人刮目相看的同時,更讓世界側目———黃種人的“極限速度”是怎麼突破的?全球短跑專家紛紛驚歎小個子跑出的“中國速度”。

當蘇炳添正被世界矚目時,他回到了家鄉———中山,見到久別的父母,他説,很想念家裏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靜靜休息一下。沒有榮歸故里的張揚,沒有載譽歸來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對家人的牽掛,對未來體育事業的思索。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為天下先,這是中山先賢留下來的精神特質,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繼承,而蘇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賽場上將這一精神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正因為這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讓蘇炳添一次次創造奇蹟。蘇炳添説,一開始,他的短跑事業並不順利,而自己的進步源於起跑技術和前半程跑法的改變,即從以前先出右腳改為先出左腳,並且重點訓練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兩段途中跑技術,兩項技術的改變讓他進步飛速……看起來,這裏面似乎沒有太多祕密,更多的是一種善於發現問題,不斷嘗試改變,甚至不斷創新的過程。我們看到的是9秒99,而我們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後的汗水與淚水、煎熬與奮鬥,蘇炳添用成績證明亞洲人同樣能站在百米決賽的跑道上,用成績展示出“敢為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為國爭光”的“蘇炳添精神”。

“添仔回來了!”家鄉人在朋友圈裏歡呼、祝福,平靜下來,作為蘇炳添的家鄉——中山需要這種“蘇炳添精神”,它帶給家鄉人驕傲的同時,帶來希望,激勵着中山各行各業砥礪前行。

中山,曾創造出可喜的成績,但成績代表着過去,如今的中山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有機遇同時面臨挑戰和壓力。如何破局,是否能從蘇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麼,是否能像全球短跑專家研究蘇炳添一樣來研究學習些什麼,“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像蘇炳添那樣發現問題的同時敢於改變,敢於嘗試,敢於創新,從而推動中山新一輪大發展。

我們相信,香山先賢們留下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特質,不僅僅在蘇炳添身上傳承,同時會在每一箇中山人的身上傳承,成功沒有祕密,成功靠的就是這種在蘇炳添身上完美呈現的“敢為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為國爭光”精神。我們希望這種精神不僅是帶來9秒99的快感,朋友圈裏的雀躍,而是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凝心聚智,將中山推向最美的巔峯,讓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斷刷新的愉悦.

蘇炳添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2022 篇6

20__年10月17日,也就是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凱旋兩年零1天之後,費俊龍、聶海勝平安返航。與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相比,中國神舟實現了新的跨越。把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與發射神舟五號飛船的那枚火箭相比,在運載質量、安全性能、舒適性以及圖像實時測量系統等諸多方面進行了75項技術改進。要把1公斤的東西送入軌道,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神六飛船比神五重了200多公斤,因此發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許多。火箭的可靠性為0.97,安全性為0.997。第一次在點火通道里又加上了一道“保險門”。這樣,在出現誤點火信號的情況下,即使火工品爆炸了,也無法點燃發動機。科研人員還找到了改善振動環境的最佳途徑,減少了火箭在飛行過程中振動給航天員造成的損害。火箭第一次安裝了圖像實時測量系統,可以把火箭從起飛到船箭分離等動作的畫面實時傳回,以幫助地面更加準確地觀測和判斷火箭狀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如果楊利偉再次乘坐我們的火箭,肯定會覺得舒服多了。”

軌道艙和返回艙內有效空間不足10多立方米,卻安裝了600多台設備,僅光電纜線的總長度就有30公里左右。神舟六號飛船在保持原有技術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兩人多天飛行任務的需要以及個別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四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使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太空中生活得更舒適。

準備了足量甚至餘量的航天員消耗品,提高了座艙的環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號提高了對水汽冷凝的能力,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放置了很多航天員生活的必需品,並首次使用了大小便收集裝置。返回艙中航天員的座椅擁有了着陸緩衝功能,飛船中安裝了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並花費了數月時間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説:“像前5次飛行一樣,神舟六號也具有考核各系統、發現問題從而進一步完善工程性能的作用,”5晝夜的太空之旅,費俊龍和聶海勝不僅成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行程最遠的人,而且在太空中創造了一項又一項的記錄:第一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第一次進入軌道艙;第一次實施對地觀測、海洋污染監測、大氣狀況監測、植被狀況監測以及生物科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第一次在太空完成壓力服穿脱試驗、吃上熱食和覆水食品……航天員費俊龍:“我們互相選擇了對方。我們在一起很愉快。”航天員聶海勝:“信心來自彼此的默契。

蘇炳添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2022 篇7

中國速度,刷新歷史,中國飛人蘇炳添贏得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第六名,且在半決賽中以9.83秒刷新了亞洲百米紀錄。除了你看到蘇神驚人的成績表現,背後還有很多大家所不知道的故事與真相!

1、亞洲飛人的雙重身份:不僅是運動員,還是教授

蘇炳添不僅是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國際貿易專業研究生(20__級),還是暨南大學體育學院的副教授,從這個角度而言,蘇炳添是學國際貿易專業跑得最快的研究生,也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教授!

2、最自律的運動員:

蘇炳添的戰績,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的超強自律:不抽煙、不喝酒、不泡吧、不吃禁忌食物,訓練從不偷懶,保質保量。他至今都嚴格遵守着一個專業運動員枯燥的作息規律,每天早上不到7點起牀,晚上11點前睡覺。

他的外教亨廷頓對他評價道:“蘇炳添太自律了,他的訓練態度是中國田徑運動員中少有的,根本不需要教練去鞭策。”

自律成大器,蘇神也不是一蹴而就!

3、蘇神的真實身高只有1米72,打破了短跑的身高標準

在世界短跑領域,“黃金身高”在1米8至1米9之間,而蘇炳添的身高只有1米72,從先天條件上而言,蘇炳添不算是跑百米的好苗子,相比於身高1米95跑完100米只需42步的博爾特,蘇炳添則需要至少47步才能完成。

但憑藉着1米72的身高,中國飛人蘇炳添依然在強手如林的百米跑道上,成為世界頂尖選手,這便是他驚人的爆發力與訓練技巧所致,假設蘇炳添有1米85左右的身高,他的成績理論上會更好。

20__年倫敦奧運會,蘇炳添在意識到自身與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後,決定破釜沉舟,放棄之前十多年練就的起跑經驗,重構自己的起跑技術,起跑腳由右腳改為左腳,步數由原來的47步增至48步。這個壯士斷腕的決定,極大地提升了他的起跑速度,也助他最終突破了百米10秒的大關!

4、跑道上飛奔,愛情卻很慢熱:

蘇炳添與妻子林豔芳國中便已相識,20__年蘇炳添進入廣東省隊時,歷經長達10年的異地戀,兩人於20__年“抽空”並結婚,婚禮儀式禮成後的第三天,蘇炳添就回到了跑道繼續訓練。20__年,他們的孩子降生,蘇炳添在醫院悉心照顧妻孩五天後,又歸隊開始了亞運會的備戰。

在當今娛樂圈真真假假的愛恨情仇亂象面前,蘇炳添可謂是一股清流,可謂是異地情侶、深情專一的楷模。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黃種人跑不過黑人,但蘇炳添的出現,成為照亮中國短跑的那束光,他突破的不僅是成績,更是打破了我們長期被禁錮的固有思想,“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才是中國人的骨氣與自信。

如今,89年出生的蘇炳添已32歲了,對短跑賽場而言,已處於職業生涯的末期,同項目的運動員絕大多數選擇了退役,他卻依舊保持高強度訓練,不斷改善跑步技術以對抗身體的老化,而他做到了,如此年級依然再度刷新了亞洲紀錄。

有人問:“蘇炳添的極限在哪裏”?

蘇炳添説:“年齡只是個數字,我還可以更快”。

保持野心但波瀾不驚,他譜寫的正是關於堅持,關於挑戰極限的神話,這才是真正的體育精神,這才是值得我們去崇拜與追隨的“偶像”,而不是那些或粉嫩或油膩或如WYF般正反兩面的娛樂明星!

蘇炳添,賽場上霸氣四射的蘇神,賽場外專一可靠的丈夫,學術界嚴謹創新的蘇教授……未來,也許還有更多傳奇等待着這位亞洲飛人去創造!

蘇炳添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2022 篇8

朱彥夫,在戰爭過程中,失去了雙手、雙腳,左眼失明。他身殘志堅,帶領羣眾脱貧致富。遲浩田上將專程看望他時,稱他是“特殊材料製成的人”,並稱贊他“雖然失去一隻眼睛,但更能把人生看得透徹。”一部長達43萬字的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使他成了全國的新聞人物。近日,筆者專程赴山東沂源縣,採訪了朱彥夫。

特殘英雄贏得幸福愛情

1947年,山東省沂源縣金星鄉張家泉村15歲的朱彥夫光榮參軍,並於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參加了淮海戰役和解放上海的戰役。1950年,_戰爭爆發後,他奔赴朝鮮戰場。在二五0高地狙擊美特種師的激戰中,他失去了雙手、雙腳,左眼失明,身受7處重傷,住進了泰安榮軍醫院。

入院後,他想起自己已成為一個生活難以自理的殘疾人,不由得對生活和前途悲觀失望,多次自殺,因醫護人員及時發現而未遂。“在祖國和事業不需要你獻出生命時,自殺就是背叛祖國、背叛黨啊!”醫院馬政委的一席話一下子讓他清醒過來。從那後,他密切配合醫生的治療,從1950年到1956年的6年中,先後做了47次手術。

1956年,特等傷殘軍人朱彥夫謝絕了組織送他到療養院生活的決定,坐在一輛破舊的獨輪車上返回家鄉後,他年老多病的母親不禁黯然神傷,説:“兒啊,娘身板不好,實在是拉扯不過來,娘怕養活不了你啊,你還是回療養院去吧!”望着母親瘦弱的身軀,他深知母親的苦衷。

一天夜裏,他在窗下對住在另外一間房子裏的老孃説:“娘,療養院裏來車接我了,我走了,你把門鎖上吧!”老母親蹣跚地走進小房子裏,划着火柴照了照牀上,沒有人。她喃喃自語:“老天爺保佑俺兒活得好好的”然後鎖上了房門。躲在一個破筐裏的朱彥夫聽到母親回房的聲音,才艱難地爬回牀上。從此,10來斤生地瓜幹,半盆水伴着他度過了一個月。最後水沒有了,地瓜乾沒有了,他餓倒在房門邊。也許是老天爺格外垂青這位不幸的年輕人,他命不該絕。幾天後,當時任沂源縣民政局局長的武憲德前來看望朱彥夫,聽老人一説,立即意識到出事了,撞開小房門後,見朱彥夫已昏死在滲進的雨水裏經過搶救,朱彥夫再次擺脱了死神的糾纏。當武憲德與妻子説起此事時,他的侄女_在旁邊聽得淚水漣漣。幾天後,她執意讓姑父帶她去看望朱彥夫。一進門,就見朱彥夫正用腋窩夾着兩副枴杖艱難地走動,每移動一步,都顯示出他的頑強毅力。跌倒了,爬起來,雙腿和雙臂的斷截面摔得鮮血淋淋。_被這種精神深深震撼了。“俺扶你!”她脱口而出,並快步衝上去扶住欲倒的朱彥夫。

回去的當天夜裏,這位生性倔強的姑娘失眠了。在她的腦海裏,始終是朱彥夫艱難地煅煉生活自理能力的情景。“他是人民的功臣,俺有責任照顧他!”這晚,她下定了決心。

次日,她把這一想法向父母親和姑父講了。然而,父母不無擔憂地説:“你嫁給他,今後咋樣活?這可不是小事,你得想清楚。”_動情地説:“朱彥夫是功臣,這麼可憐,俺心裏難過啊!俺身子壯實,到生產隊掙工分,能養活一個家。他為了保家衞國,把雙手雙腳和左眼都搭上了,為了他,俺受再多的苦又算了什麼呢?爹,娘,還有姑父,俺這樣做,只是為了讓他活得好一點啊!”面對此情此景,忠厚老實的爹孃還能説什麼呢?武憲德局長深思良久,説:“孩子,你的心思我懂,可婚姻大事不能一時衝動,要慎重啊!”“姑父,俺是反覆考慮過的,俺一輩子也不後悔。”“好吧,我過幾天跟朱彥夫説説。”

朱彥夫一聽武局長提親的事,目光一亮,但馬上又暗了下來。“武局長,俺是個廢人,不能連累她。”不管武憲德怎麼説,朱彥夫就是不鬆口,武憲德回去後把情況如實告訴了侄女。_説:“姑父,他怕拖累俺,俺明天到他家去親自和他説。”

_還是不由分説地來到朱彥夫的家,一到他家,_一邊攙扶着他練習走路,一邊跟他聊天,兩個人很談得來。通過幾天的接觸,_從他的表情中讀到了他對愛情的渴望和一種深深的自卑。“你是國家的功臣,俺有責任照顧你。你怕俺受苦,可俺從小就苦慣了”“你別再傻了,俺沒手沒腳左眼又瞎了,你跟了俺,今後咋辦啊?俺配不上你啊”_懇切地説:“俺的腳就是你的腳,俺的眼就是你的眼”

一年後,在_的幫助照顧下,朱彥夫的生活已基本能自理,同時,她買來字典,幫助他識字。兩人之間也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不久,在武憲德局長的撮合下,二人喜結良緣。婚後,他們相繼有了四女一男五個孩子。_用自己博大無私的愛,無微不至地温暖着朱彥夫的心,令他感到了生活的無限美好。“希永,沒有你,就沒有俺朱彥夫的今天,只是拖累了你,俺心裏不安。百年之後,俺做牛做馬報答你”1956年9月的一天,朱彥夫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面對貧窮的村民和時刻關心自己的黨組織,他暗下決心:“我要為羣眾乾點力所能及的事,讓鄉親們過上温飽日子。這個目標我一定要走到底,就是死上幾次,也心甘情願。”

蘇炳添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2022 篇9

今年6月17日,46歲的航天員湯洪波,和他的戰友聶海勝、劉伯明乘坐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火箭的託舉下飛向太空。

3個月的太空之旅,他們完成了諸多任務,也領略到太空的深邃和奇妙。

湯洪波於1999年畢業於空軍第五飛行學院,曾經是一名戰鬥機飛行員,安全飛行1000多小時。20__年,他通過層層選拔成為一名航天員,來到了航天員大隊,經過11年的刻苦學習與執着堅守,他終於圓了自己的航天夢。

在軌期間,湯洪波和他的戰友用了大約一週的時間,建立起了空間站載人環境,完成了大量的航天醫學、空間科學實(試)驗,並且兩次空間出艙完成了艙外設備安裝任務,在軌飛行的3個月後成功返回地球。

記者會上,湯洪波表示,“航天員經常説的一句話就是‘身體失重,心靈永不失重’。我深深地知道,是黨培養了我,是人民軍隊培養了我,讓我從一名普通的農村學子成長為一名飛行員、一名航天員,是祖國的強大為航天事業作出了有力支撐。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時代作出更多成績。”

另據其他航天代表介紹,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已經進入第三階段,同時,中國航天人還要瞄準更遠的目標,就是深空探測。中國航天員要不要上月球,現階段正在開展載人登月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深化論證工作,相信到時候一定會有所作為。

蘇炳添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2022 篇10

守初心,鑿出“脱貧路”

老下莊村坐落在巫山縣竹賢鄉的大山深處,四周高山絕壁合圍、生存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是名副其實的“天坑村”,從“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外出只有一條在絕壁上的羊腸小道,到縣城要走3天。

1995年12月,毛相林接任老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下莊的閉塞和貧困成了壓在他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當時全縣村級幹道建設規劃是由易到難,下莊的路太艱險,未列入規劃,縣上何時規劃修路也不確定。但下莊人要想改變貧困,唯一的“突破口”就是修通從“井底”到“井口”的公路。

看到過去封閉落後的鄰村如今通了公路,家家電燈亮、户户電視響,毛相林下定決心要帶領村民修路,走出貧困。在全村黨員幹部會上,毛相林對大家説:“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我們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一輩人過上好日子!”

1997年冬,毛相林帶領村民在“魚兒溪”畔正式動工修路。村民們個個腰繫長繩,趴在籮筐裏,吊在幾百米的懸崖上打炮眼,在懸崖峭壁上放炮,炸開一處處缺口,炸出“立足之地”,穩步向前推進。

自修路以來,毛相林身上的擔子最重,白天要翻山越嶺到各個工地巡查安全,晚上還要在工地上總結安排工作。為了早日修通絕壁路,毛相林最長在工地駐紮了3個月沒回家。

為了修路,毛相林不知磨破了多少雙膠鞋,手上和腳上磨起的血泡鼓了破,破了又鼓。到20__年,整整用了7年時間,毛相林帶領村民克服了一個個困難,終於在懸崖絕壁上摳出了一條8公里長的“天路”,修通了人們盼望已久與外面世界溝通的連接路、出行路,讓村民們看到了脱貧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蘇炳添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2022 篇11

共產黨人講“無我”,是境界,是胸懷,是格局,是心中無私,全心全意為黨和人民事業奮鬥;是心中有民,始終把人民羣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時時為老百姓着想,處處為老百姓辦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朱彥夫的事蹟平凡而偉大、樸實而閃光,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無私奉獻,觸動着你我內心最敏感的情感。

樸實,是立身之本,是大愛無私的人生態度。朱彥夫作為一級傷殘軍人,毅然放棄優越的特護待遇,主動回到家鄉為羣眾服務。他擔任村支部書記25年,沒有領過工資,作了上千場報告,沒要過一分錢報酬,還用自己的撫卹金辦夜校,自當教員教羣眾識字,自掏腰包採購公用物資。“作為共產黨員,你就得這麼幹,不這麼幹,這個共產黨員就是假的,就是虛的。”朱彥夫這些樸實話語,折射着堅定的信念,體現着“無我”的境界。

樸實,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忘我工作、無私奉獻,不計個人得失,展現的是一種偉大的“無我”境界。共產黨人講“無我”,是境界,是胸懷,是格局,是心中無私,全心全意為黨和人民事業奮鬥;是心中有民,始終把人民羣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時時為老百姓着想,處處為老百姓辦事。朱彥夫用行動展現了共產黨員的“無我”境界。

樸實“無我”的人,常常也是精神富足的人,還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起初,自己走幾步不摔倒,就是一種幸福;幹村支書,為羣眾多辦點好事,也是一種幸福;苦熬七年,寫成一本書,奉獻給社會,更是一種幸福。”在這裏,朱彥夫對幸福的理解是那樣樸實,完全超越了個人慾望。從朱彥夫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奉獻者的“無我”風采,聽到的是一曲奉獻者的“無我”之歌。

心底無私天地寬。今天,我們謳歌英雄、崇尚楷模,不應該止於“誠心正意”的敬仰,而應該有起而行之、始於足下的行動,紮紮實實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樸實而“無我”,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人人如此,涓滴之水終將匯聚成不可阻擋的時代洪流。

蘇炳添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2022 篇12

1941年秋天,葉嘉瑩懷着夢想進入了她的象牙塔,在輔仁大學,是葉嘉瑩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然而人生總是在喜從天降時禍也不請自來,1941年9月,十七歲的葉嘉瑩正沉浸在大學開學季的歡喜裏,同時,也迎來了她人生當中第一個厄運——母親的去世。

母親的去世給葉嘉瑩的人生造成了很大的打擊,17歲的她,已經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已經對萬事萬物都有了深深的情感,她不再是懵懵懂懂的孩子,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所以母親的離去對她來説,無疑上天給了她一顆甜棗,又打了她狠狠地一巴掌,同時也斷了她一條路。為了祭奠母親,她寫下了八首哭母詩,這段痛苦的日子是詩陪她一步一步走了出來。

此後,葉嘉瑩與伯父、伯母及兩個幼弟一同生活,北京家中她是長姐,還要照顧兩個弟弟,她一下子長大了,懂得了責任是什麼,彼時淪陷區物質條件艱苦,度日很是艱難,但幸運的是,她情感並不孤寂,她還擁有賢惠慈祥的伯母,母親去世後,伯母就擔當起為兩家人做飯的責任,每當葉嘉瑩要幫忙時,伯母總推開她讓她去專心讀書。

走出母親去世的陰影后,葉嘉瑩把心思放在了學習上,因為才華卓然,容貌清麗,很快就成為了學校裏的名角兒,也就是在這期間,她遇見了人生的伯樂顧隨老師,1942年秋季,葉嘉瑩正值大二,在唐宋詩課程上,遇到了她生命中的貴人——恩師顧隨,顧隨既是她的文學教父,又是她的人生導師。

兩人成為師生關係後,因為共同的愛好,對詩書的追求,使得兩個人成為了高山流水之情,顧隨的授課方式飄逸自然,從不刻板,因為對詩詞有着很深得研究,所以很多東西信手拈來,葉嘉瑩成為了顧隨的小迷妹,顧隨也非常欣賞這個極具天賦的姑娘,所以經常一起討論詩詞,一起做文學研究,這段日子是葉嘉瑩最充實最快樂的日子。

蘇炳添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2022 篇13

因核輻射早早離世的鄧稼先曾給楊振寧寫過一封書信:“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隔着幾十年的歲月和生死,已經百歲的楊振寧對兒時的同窗深情喊話:“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後50年,適合了你‘共同途’的囑望,我相信你會滿意的。”

楊振寧:我雖然在美國住了多年,可是就像我的一個朋友所講的,説楊振寧你血管裏所流的是你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

回國後,他交給接待人員一份希望會見的人員名單,列在第一位的,就是他的老同學——鄧稼先。因為他心中一直盤旋着一個疑問。1964年中國原子彈研製成功,舉國歡騰,但美國學界一直傳言這其中有美國物理學家的幫忙,楊振寧希望好友鄧稼先能親口打破這個傳言。楊振寧:希望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是中國人自己做出來的。

蘇炳添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2022 篇14

楊振寧在7歲的時候來到清華園,在這裏一共住了8年。當時的附小叫成志國小,裏面有兩個“大頭”,一個是楊振寧楊大頭,一個是俞平伯的兒子俞大頭。

楊振寧小時候,至少不是一個最守規矩的孩子。據他自己説,清華的每一棵樹他都爬過。

中學是在絨線衚衕上的,就是現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個學校當時只有不到300個學生。這時候,當北大數學教授的父親楊武之已經知道兒子學數學的能力很強。他當時如果教兒子解析幾何和微積分,兒子一定學得很快,會使他十分高興。可是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在七年級與八年級之間的那個暑假,請雷海宗教授介紹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楊振寧學《孟子》。所以在中學時代楊振寧就可以背誦《孟子》全文。

楊武之喜歡圍棋和京劇,但並不去培養兒子這些方面的興趣,下棋可以讓兒子17顆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國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數千年,一脈延”,“中國男兒,中國男兒……”等。

對於父親書架上的許多英文和德文數學書籍,楊振寧常常翻看。因為外文基礎不夠,所以看不懂細節,每次去問,楊武之總是説:“慢慢來,不要着急。”

上課唸書的時候,楊振寧喜歡東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頓寫的《神祕的宇宙》,那裏面講的是20世紀到那個時候為止,所發現的一些新的物理學的一些現象與理論。他頓時被激發出了極大的興趣,所以回家以後就跟父親、母親開玩笑,説將來要得諾貝爾獎金。

楊振寧在抗戰勝利的1945年夏天離家赴美國求學。那天清早的細節至今歷歷在目:“父親隻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黃包車,到東南郊拓東路等候去巫家壩飛機場的公共汽車。離家的時候,四個弟妹都依依不捨,母親卻很鎮定,沒有流淚。”

“到了拓東路父親講了些勉勵的話,兩人都還鎮定。話別後我坐進很擁擠的公共汽車,起先還能從車窗往外看見父親向我招手,幾分鐘後他即被擁擠的人羣擠到遠處去了。車中同去美國的同學很多,談起話來,我的注意力即轉移到飛行路線與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去。等了一個多鐘頭,車始終沒有發動。突然我旁邊的一位美國人向我做手勢,要我向窗外看,驟然間發現父親原來還在那裏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長袍,額前頭髮已顯斑白。看見他滿面焦慮的樣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熱淚,一時崩發,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這17年時間,是父親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階段。古人説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現在不講這些了,但其哲理我認為是有永存的價值的。父親介紹我接觸了近代數學的精神,給了我不可磨滅的印象。”

40年以後楊振寧這樣寫道“我的物理學界同事們大多對數學採取功利主義的態度。也許因為受我父親的影響,我較為欣賞數學。我欣賞數學家的價值觀,我讚美數字的優美和力量;它有戰術上的機巧與靈活,又有戰略上的雄才遠略。而且,奇蹟的奇蹟,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結構。”

無論如何,父親與兒子的分別,是人生之中最順理成章、最令人惆悵,最刻骨銘心的分別。

此一去,三疊陽關,唱到千千遍。23歲的楊振寧也許沒有想到,他真的應驗了12歲時的戲言,為中國人拿回了第一個諾貝爾獎。

蘇炳添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2022 篇15

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後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滿週歲,父親楊武之考取公費留美生而出國了。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方塊字,1年多的時間教了他3千個字。楊振寧在60歲時回憶説:"現在我所有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2倍。"

1928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説念過了。念過什麼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着問我書上講的是什麼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楊振寧讀國小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考入了西南聯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旋即進入西南聯大的研究院。兩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並考上了公費留美生,於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後,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恆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説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象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裏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脱離困境的門。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恆定律不適用於弱相互作用。"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範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恆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s)提出了"楊-米爾斯規範場",與巴克斯特(er)創立了"楊-巴克斯方程"。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e)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説:"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慼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瞭解和友誼的橋樑。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是這樣説,也是這樣做的。20多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於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繫工作。他寫過這樣兩句詩:"雲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蘇炳添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2022 篇16

在美國尤金舉行的20x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比賽,中國飛人蘇炳添在男子100米比賽中,以9秒99的成績並列季軍。蘇炳添成功奪牌讓中國人倍受鼓舞。他是中國的驕傲,更是亞洲的驕傲。他不到最後一秒不放棄的精神,更值得我們深思與學習。人生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專注執着,正確科學地把握自己,永不言棄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專注精神,不受干擾,是一種智慧。這是一種精神,一種成功所必須的精神。他,年僅25歲,就獲得了獲得了神學哲學雙學位。如果他願意,他隨時可以成為巴赫音樂最正統的接班人,這就是史懷哲傳奇的青年人生。然而,外界的鮮花掌聲,輿論的吹捧沒有給這個理性的年輕人帶來一絲的浮躁。29歲時,他決定從零基礎學習醫學,拯救非洲難民。從此,他把畢生的精力,都專注地奉獻給了非洲醫療事業,在蠻荒叢林中度過餘生。被譽為“非洲之父”的他,臨終時由衷感慨:“上帝啊!當跑的路我跑過了,盡力了,我一生紮實的活過了!”史懷哲的一生可謂專注地做到了追隨奉獻的本心,做了最真實的自己。可見,人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須要具有專注精神,才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努力拼搏,科學追求,是一種能力。“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痴。”南開馬蹄湖畔的親筆題詩,正是葉嘉瑩先生一生的寫照。已九十歲高齡的她是中國古典詩詞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她研究的方法講究科學,充分利用優勢,她大半生漂泊,所到之處,從孩子到成人,傳播的方法都是讓人喜聞樂見,她也從中得到啟發。葉先生曾説,她的`根在祖國,她要為祖國永遠留下古典詩歌的財富。於是,人們依舊能在世界各地華人文化圈內,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的一生的努力也終讓一代年輕人感受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她因此成為當今詩壇傳播中國古典文化的一員宿將。不管形勢如何變化,她的科學精神和執着的卓越的內涵,卻始終沒有改變,精神矍鑠,風采依舊,真是“蓮實有心”“夢偏痴”。所以,要成就一番事業,執着的精神加上科學的態度,才是成功的雙翼。

永不放棄,更是一種高寶貴的品質。在成功的路上,一定會遇到許多許許多多困難,只有那些不畏艱險,執着追求的人才有希望達到頂點。他生來就沒有四肢,獨特的外表讓人銘記。他就是享譽全球的演説家尼克。胡哲。少年時飽受嘲諷,讓他閃過輕生念頭。但跳進浴缸前他改變了想法,他想要清醒地活着。於是,他苦練演説技巧,到世界各地尋找機會。在被拒絕上百次之後,終於感動了世人。憑着出色的勵志演講,他贏得全球的尊敬。三十出頭也擁有了自己的公司。他説:“沒手、沒腳、沒煩惱。”因此,他的樂觀與堅忍終於帶他度過了最艱苦的歲月,終於駛向成功的彼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