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電話》教學反思總結(精選1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4W

《打電話》教學反思總結 篇1

《打電話》這篇課文是一則相聲,主要諷刺的是那些無話找話、辦事效率低下的人。本來幾秒鐘能夠講完的事情——邀請朋友看戲,卻東拉西扯,海闊天空,足足講了兩個多小時,説完再見的時候,那裏的戲也就差不多演完了。文章是一篇略讀課文,跟前一課劇本相比較,學生都比較感興趣,而且文章淺顯易懂,又有很強的課表演性,於是在簡介了文章體裁等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沒有做太多的講解,而是直接由學生表演的方式,來完成對課文的理解。

《打電話》教學反思總結(精選13篇)

覺得效果還是能夠的:

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而且班主任老師真好有劇本在讓學生們排演。所以我直接讓學生們都參與到課文裏。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主角,學生就務必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的文本的理解潛力,需要學生髮揮創造潛力,有利於學生很好的理解課文。

但學生總歸是學生,即便有了對課文的理解,但如何表達還是受到學生本身知識和閲歷的限制,表達起來往往難以到達理想的目標,於是做適當的示範性朗讀,作為相聲雖然是語言的藝術,但跟詩歌的朗誦、課文的朗讀又是有點區別的,相聲説話更接近於平時的聊天,卻又十分更誇張,是表演,所以還需要有誇張的表情、體態語言來表達。雖然不可能有演員的水平,但至少對學生能有所啟發。之後,學生舉手要求表演的一組十分多。

不足之處是,限於課堂的時間,不可能每個同學都表演,但是相信從其他同學的表演中,他們能吸收借鑑到一點東西。從他們對錶演組的評價中能感悟的什麼是更好的,什麼是需要改善的。

這一堂課,使我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平時上課教師自己要放開手腳,偶爾“跑跑題”不要太拘泥課堂目標、程序,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把活動的舞台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潛力。

《打電話》教學反思總結 篇2

一、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我“以人為本”、“目中有生”始終把學生當作口語交際的主人,訓練的主體,用心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安排時間,搭建舞台,帶給表現機會。如導入環節的“回憶打電話的情景”、“組內交流”分層訓練環節中的“學生表演”、“師生評議”等設計環節都為力求表現了學習過程中的全員參與,把“面向全體”的要求落到了實處。

二、合作意識和潛力得到較好的培養。“打電話”既是日常生活中典型的口語交際活動,又是體現人際關係的極好事例,我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勵志網,用心營造共同學習、探索、研究提高的環境氛圍,充分利用對話形式、交互式等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充分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羣體交往中學會尊重、學會溝通、學會互助,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如“學生自由組對練習”、“生生表演”,都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潛力的好做法。

三、注重了創新學習,在創設情境,學會了最基本的打電話方法後,我又設計了打電話時可能出現的四種不同狀況,其目的是設置對話障礙,加大口語交際的難度,進一步培養學生會多渠道解決問題的潛力,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口語交際的靈活性。

《打電話》教學反思總結 篇3

“打電話”是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資料,本節課研究的是一個很搞笑的數學問題,其情境是打電話儘快通知15名學生參加演出。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選取最優化的思想。

在教學前估計到學生探索“打電話儘快通知15人”的方案比較困難,因此採取分層遞進的方法,先讓學生探索“打電話儘快通知7人”的方案,進而探索“打電話儘快通知15人”的方案。這樣處理教材,分散了難點,也貼合數學歸納的思想和方法。

本節課將探究“怎樣打電話最省”的過程作了較大的鋪陳,教學中有意讓學生不斷經歷試誤的過程,讓每個學生基於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認識設計不同的方案,於是,從方案一的“逐個通知”,到方案二的分組通知,最後逐步優化到“所有人不空閒”,讓學生充分體會了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與優化的思想。

在發現規律的教學環節中,我透過圖示引導學生有序思維。第一分鐘時,有幾人打電話?打完電話後共有多少人(那裏包括教師)明白這個消息?第二分鐘呢?第三分鐘呢?透過“層層剝筍”,規律一步步明晰,道理不説自明。

另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圖、式等方式來表達解決問題的方案與結果,彰顯了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與解決策略,同時也有利於符號感的培養以及建模思想的滲透。因此,儘管此環節的教學時間大大增加,但是,這一學習材料的教育價值也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與拓展。

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1、有一小部分學生沒有很好地進行思考與自己動腦去找到最優的方法,而是比較被動地去聽別人的分析與辦法

2、還是就應大膽地放手給學生,老師講得少一些。讓學生多進行歸納總結

《打電話》教學反思總結 篇4

《打電話》是一則相聲,這是學生第一次在語文書上接觸。未學之前,就有很多學生推薦我閲讀,更有的叫我提前上,都覺得個性搞笑。在教學時,我從網上下載了這則相聲的視頻,先讓學生欣賞,再來自主學習,頗有成效。

一、合作意識和潛力得到較好的培養。“打電話”既是日常生活中典型的口語交際活動,又是體現人際關係的極好事例。我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創設情境,用心營造共同學習、探索、研究提高的環境氛圍,充分利用對話形式、交互式等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充分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羣體交往中學會尊重、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如“學生自由組對練習”、“生生表演”,都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潛力的好做法。

二、注重了創新學習。學生熟悉了最基本的打電話方法後,我又設計了打電話時可能出現的四種不同狀況,其目的是設置對話障礙,加大口語交際的難度,進一步培養學生會多渠道解決問題的潛力,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口語交際的靈活性。

三、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是一篇獨立閲讀課文,我始終把學生當作口語交際的主人,訓練的主體,用心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安排時間,搭建舞台,帶給表現機會。如導入環節的“回憶打電話的情景”,分層訓練環節中的“學生表演”、“師生評議”等都力求全員參與,把“面向全體”的要求落到了實處。

《打電話》教學反思總結 篇5

昨日我和學生一齊學習了第13課《打電話》。《打電話》是一段惹人發笑、發人深省的相聲,它諷刺了一個在公用電話亭打電話,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輕人。這段相聲採用誇張的手法,對那些時間觀念不強,説話囉嗦、廢話連篇的人給予了辛辣絕妙的諷刺。

相聲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語言表演藝術,深受羣眾的喜愛。沒想到在這一課學習之中,同學們卻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充滿笑聲。這節課最大的收穫是:沒想到平時不善言談的學生,在模仿文中的句子時,卻摹仿得惟妙惟肖。同學們在討論中便讀通了全文,並能用文中的對話去説明打電話人的囉嗦,還能繪聲繪色的表演.看來只要學生有興趣的再長也能背下來,沒有興趣的再短也不去背。

由此,我想到許多,平時我們是不是説得太多了.以至到了學生不願聽的地步.我們是否重新換種方式,讓學生主動的去學習呢那又如何讓此刻的孩子感興趣呢

《打電話》教學反思總結 篇6

1、沒有真正貫徹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課改理念。幾個教學環節皆在老師主觀引導下進行。尤其當下課鈴響起,而學生課本劇的表演正濃,學生們和聽課老師們也正聽得如痴如醉時,我卻因為是公開課而打斷學生的表演。後來雖然又讓學生繼續表演,但已影響了學生的情緒。沒有很好貫徹“ 以學論教,教是為了促進學”的課改觀念。

2、課堂評價不到位。如有學生提出“女媧到哪去了?”這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豐富多彩,對以神話形式解答的學生,我沒能給予肯定,只對一位回答“女媧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學生極其讚賞。這個評價説明我本身的教育機智不夠,對問題的認識較窄。學生劉莫的點評非常不錯,可我沒能充分讚賞。

3、教學環節之間過渡處理不太好

在學生質疑這個環節,學生問題較多,當超過我規定的時間時,我為了能儘快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採用了較生硬的方式,直接過渡,給學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沒有做到“教學生之所需要”的課改思想。

《打電話》教學反思總結 篇7

1、經驗甚少的我缺乏對課堂中生成的應變能力。我的教案好比是一個劇本,而我又不僅僅限於“導演”,不能完全按照我的預設進行。而這對於一個新手的我來説,在面對課堂中生成的知識時顯得比較遲鈍,一時間不知所措。例如在導入環節中有這麼一個小插曲:當我講到“秋天不僅有美麗的衣裳……”還沒等我講完學生就喊着“還有好吃的水果”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回答”我頓住了,不知該説什麼,那時的我果斷的選擇了繼續講我的,沒有理會該生的一那份熱情參與的激情。其實回想過來,正如師傅説的,我是否可以順勢讓學生秋天呢還有哪些?將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樣的課堂更體現以生為本,銜接過渡會更加自然。我要慢慢學會課堂上適時的放手。

2、缺乏追問的勇氣。在講到“大雁的情深”時,哪個詞語最吸引你的眼睛時,學生講到了“一排排”,我的預設是學生會説“叮嚀”,面對這個情景,我只是以“你看到了一排排大雁,大雁一排排的,真多!”過去了,沒有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適當的追問,錯過了和學生對話的時機。

3、課堂評價中缺乏魅力,比較單一。在學生出現好的回答時,我總是以“你讀的真好”等簡單的話帶過,有時候還犯了重複學生回答的錯誤。當學生回答有誤,出現冷場的時候,我沒有很好的運用教學機智,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評價語言貧乏,這將是我下一階段努力的目標。

《打電話》教學反思總結 篇8

由於是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內容,寫的時候顯得有些羅嗦,且重點不突出,如:寫第一段的內容時,學生只寫出了對人物的介紹,但對於核舟的主題就給落掉了,就是學生對“蓋大蘇泛赤壁雲”一句沒有看到,或沒有理解。對於“奇巧”的突出,學生也只把原文寫上去,並沒有總結、提煉,顯得有些羅嗦。我在點撥的時候,首先問問學生這樣寫的理由,儘量讓學生自己能夠隨時改造。我就順着學生的新想法在黑板上把能保留的重點圈點出來,讓學生一眼就看明白了。很直接,方便。學生自己討論出現的問題能夠及時被發現問題、及時被解決問題。

一段説完之後,其它段落的問題解決就快多了,學生也明白多了。

讓學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想法,我認為是一種既快、又明朗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足之處:

(一)由於課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學環節的設置,多媒體的運用上稍顯欠缺。畢竟語文的教學隨機性還是很大的,並且文言文的閲讀教學有的地方可以使用多媒體,有的環節就不必了。

(二)由於是兩個班的教學,所以在上第一個班的時候效果沒有那麼好,在上課之前的環節我是先翻譯後讀書,而第二節課在另外一個班稍有調整,先讓學生讀書後再翻譯,在感知課文內容的情況下去認知新知識,效果好些了。

《打電話》教學反思總結 篇9

教學《西門豹》一文時,我頗為躊躇。到底該怎樣教學呢?我總覺得不能讓學生遊離在故事情節之外,只做觀眾和聽眾。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呢?教學第二段時,我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又到了河伯娶妻的日子了,漳河邊上熱鬧非凡。《法制在線》欄目需要一批記者前往漳河,採訪這件事,誰願意去?學生踴躍報名。接着讓學生自由看課文,瞭解經過。分析內容時,沒有逐段分析,而是挑幾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你在漳河邊看到了什麼?(人多)聽到了什麼?(自由想像)新娘命運如何?誰救了她?怎麼救的?(出示句子,讀一讀,議一議,當時你聽到西門豹這樣説,怎麼想?後來怎麼明白了?)那些害人的巫婆和官紳有沒有受到懲罰?(出示句子,讀一讀,演一演,議一議。在表演巫婆落水時,要求加上語言、動作。學生很有想象力,嘴裏大喊着:“救命,救命!河裏沒有河伯,那是我騙你們的。快把我拉上來!”然後讓其他同學飾演羣眾,會怎樣説,怎樣做?學生很有入情入境的感覺。)你作為記者採訪了誰?(自由交流,採訪了西門豹大人,採訪了新娘,新娘父母,採訪老大爺,青年、官紳等等,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對事件的看法。)最後,你看了整個事件,你有什麼想對大家説的,請你評價一下西門豹大人的做法。整個過程生動而又重點突出。使學生通過討論,明白西門豹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以牙還牙,將計就計,使巫婆和官紳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説不出。”而且表面上還跟巫婆和官紳很客氣。從而使學生明白西門豹是個足智多謀的人,為百姓着想的好官。

《打電話》教學反思總結 篇10

曾經聽過四年級《角的畫法》數學,在教學中一直覺得畫角是個教學的難點,其實也是學生的難點。課前我仔細思考過這個知識點的教學,教材中安排“角的分類”與“畫角”同課時教學,但是我覺得對於我班學情,這樣教學有一定的難度,學生一下掌握那麼多的知識點,肯定會向走馬觀花一樣,課上會缺少實踐探索的機會,所以我決定分兩課時教學,先教學“角的分類”,然後教學“畫角”。

教學角的分類時,我就發現在畫角時隨意性很大,尤其在二年級學生已經會畫直角,但我卻發現學生很少用三角尺的直角去畫,而是用直尺畫一個近視的直角,甚至有的學生憑感覺直接畫兩條射線組成直角。所以課上我就從畫直角入手,讓學生説説:“在你認識的角中,那些角最好畫?”學生很快提出平角、周角、直角,然後我就讓學生去試畫這些角,並讓學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畫的過程,畫後讓學生評一評,議一議,學生很快指出畫平角、周角的優點和不足,並集體進行訂正。在畫直角時,我有意找兩名採用上述方法畫角的同學板演。然後讓學生議一議, “怎樣才能知道畫的直角是否規範?”學生就提出用量角器量一量或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學生照樣檢查發現用直尺畫得直角不是很規範,更不用説憑感覺的了;接着讓學生就討論“怎樣畫直角規範呢?”有了檢查的過程,學生很快就能思考出兩種方法。學生嘗試後,老師示範畫直角,直角畫法就此規範。

然後我讓學生畫60°的角,學生仍選擇用三角板的方法去畫。接着我讓學生畫65度的角,學生髮現用三角板畫不出來,從而引出用量角器來畫角才能畫出。最後我引導學生總結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並討論:“用三角尺畫角和用量角器畫角,那種方法應用更廣泛?”學生討論後總結用量角器的使用範圍更廣,最後再讓學生嘗試用量角器畫75度和100度的角,每次都叫學生同桌之間進行交叉檢查,掌握好的當師傅,師徒一起評價,獲取優秀等第,學生熱情很高。這樣學生對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基本都掌握了。

《打電話》教學反思總結 篇11

本文教學的導入階段,我設計的關於什麼是新聞的一段話中列舉了四個事例,既扣緊了文章內容也為本節的教學定下了情感基調:結尾聯繫日寇侵華的滔天罪行,控訴法西斯滅絕人性的罪行,呼喚和平與正義,強化了這種情感基調。只有營造好這種情感氛圍,才能有助於學生進入文本,準確理解文章內容。其實在備課時我還想到了另一種導入法,即引用“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句話導入。採用這種方法導入,雖然使學生對新聞的特點有所理解,但很明顯,這種情感氛圍與本文的教學是不相宜的。

在問題的設計上,本人也注意增強激發性,如“教學過程”2的三個問題都是如此。教師將兩個矛盾體擺在一起,形成對照,造成懸念,引起學生思考的慾望,有思維的碰撞,這樣,課堂也就有了生命力。

在教輔材料的選擇上,我堅持“為了學生更好地學”的原則和適量的原則,不搞“電灌”,不搞圖片展覽,不以圖害文,不以圖代替學生的想象,而是隻利用一幅德國法西斯大屠殺婦女的情景圖,並配合問題:“面對這種情景,善良的人會懷着什麼樣的心情呢”,轉入對文章以樂景寫悲情手法的分析。以少勝多,既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又避免了以圖代替學生想象、思考現象的發生。

《打電話》教學反思總結 篇12

經過近一週的忙碌,今天《可愛的小象》一課算是告一段落。經過馬玲老師的細心點評,今天比昨天的試講有了進步,同時也有了更多的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昨天的試講是在下午第一節課,本以為孩子們會有點犯困,課堂的效果不會很理想,誰知,一年級十班的孩子們很是配合,互動起來非常好,並且課堂紀律也很棒。我自己的反思是:只有老師認真的備課了,吸引住了孩子,就不會有搗亂的孩子,不會有沉默的情況,更不會讓我們覺得很無奈,這完全取決於老師對於課堂的把握。

二、備課的過程中,我一直為“音樂的快慢”這一個知識點的滲透感到頭疼,怎樣讓孩子們感受音樂速度的變化呢。於是我想到了兒歌“小動物走路”用小兔、小鴨、小烏龜、小花貓的形態來體會音樂的快慢,孩子們很快的就理解了。

《打電話》教學反思總結 篇13

孩子們最難理解通過看雪表現了祖國寶島台灣的兒童與祖國大陸的兒童盼望着祖國早日統一的共同心願這一主題思想。

課文圍繞着中國台灣的小朋友看不到雪而驚奇地問老師為重點,老師又深情地回答學生們的話為難點,從而設計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們理解《看雪》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整篇課文主要是老師和學生對話,我在課堂上,我採取男女學生分開進行角色扮演朗讀,分小組朗讀等不同形式讓學生在讀中進行感悟,在讀中滲透情感教育。

孩子們一節課下來,我講的不多,孩子們理解得卻多了。學生們在讀與説的過程中,展示了自我,而且在解決重點疑問的時侯,也解決了這節課的重點

對字、詞、句的理解,深入挖掘,尤其是文中第九自然段,讓學生重點誦讀,找出關鍵詞來理解,並結合圖片更加烘托出雪景的美麗和雪中玩耍的樂趣,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加興奮。

孩子們很難理解為什麼中國台灣人民很難來大陸的歷史原因,很難理解為什麼中國台灣很難看到雪景的原因,我在課堂上讓學生觀察中國地圖,讓學生理解“中國台灣島,與大陸,隔海峽”的意思;輕描淡寫的講述革命時期的歷史故事讓孩子們知道中國台灣還沒有迴歸祖國媽媽的懷抱;講述中國台灣的地理位置,讓孩子們知道中國台灣島是一個氣温比較高的地方,很難下雪。在講這些問題的時候,有一個男孩子發言“中國台灣是熱帶地區”,我聽到這句話時感到無比高興,這肯定是一個愛看書、課外知識豐富的孩子。在課堂上,與孩子們甚至談及當今的熱門話題“釣魚島”,用意在於激發孩子們的愛國熱情,希望孩子們努力讀書,使自己充滿學識才幹,使國家強大,這樣才能不被侵略者襲擊,使祖國早日實現統一的願望。

孩子們雖小,但在其幼小的心靈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對美好事物嚮往追求的精神是極其有必要的,希望在他們長大的過程中,這些幼稚的思想也隨之成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