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素論的範文文章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篇:刺要論(六)
Q0111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俞;過於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為原;行於陽溪,陽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十篇:五味論(八)
SW71——《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説明‖SW71—D4801→Q4901‖→‖SW70—Q1703‖→‖LS63‖遷移説明:1、所論與《六元正紀大論》主題不符,前後文意不屬,漏簡,當...
《黃帝內經素論》第十篇:海論(四)
‖LS05—Q0126‖→‖LS15—Q0108‖→‖LS33‖LS05—Q0126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三(下)
‖LS17—Q0108‖→‖LS10—D0417‖→‖SW57‖LS17─Q0108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經脈為徑向,橫向分支為絡脈,絡脈之分支為孫脈。脈盛而有...
《黃帝內經素論》主要參考文獻
01、《黃帝內經.素問注評》、《黃帝內經.靈樞注評》——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研究院編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簡稱《內經注評》02、《黃帝內經.素問校釋》、《黃帝內經.靈樞校釋》——...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三篇:刺志論(五)
‖LS67—D0101→Q0801‖→‖LS71-Q1302‖→‖SW53‖LS67—D0101黃帝問於岐伯曰:餘聞《九針》於夫子,而行之於【百姓】。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或【神動】而氣先針行;或氣與針相逢;或針已出氣獨行;或...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篇:刺要論(四)
C0119【凡刺之屬,三刺至谷氣】。邪僻妄合,陰陽易居,逆順相反,沉浮異處,四時不得,【稽留,淫泆】,須針而去。凡屬可刺之病,三刺就有谷氣,虛邪僻氣雜合,陰陽之氣易居,脈氣逆順相反,脈動沉浮異位,脈動四時不符,或邪氣稽留,或大量流溢,須用...
《黃帝內經素論》第二十五篇:寶命全形論(二)
SW25——《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説明‖SW25—D0501→Q0501‖→‖LS01—Q0103‖→‖LS78‖(已遷至《九針論》)‖SW25—Q0101→D0201‖→‖SW25...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篇:生氣通天論(五)
D0301黃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嘗被傷,不脱於血,然其須不生,其故何也?黃帝説:有人天生就宦,陰部未曾受傷,不曾失血,然而其鬍鬚不生,什麼緣故?Q0301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衝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脣口不【榮】,故須不生。岐伯...
《黃帝內經素論》第二十六篇:八正神明論(三)
Q2207【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營衞真氣積留於四海,其下行者注入氣街,上行者跑進呼吸道。Q2208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所以寒厥在足時,宗氣不能下行,脈內之血,凝聚而滯...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篇:生氣通天論(九)
《陰陽二十五人》之五色帝探原《陰陽二十五人》所涉蒼帝、赤帝、黃帝、白帝、黑帝等五色帝,《呂氏春秋》、《漢書.藝文志》、《史記》、《淮南子》、《孔子家語》均有專論,茲匯錄於下:一、《呂氏春秋.應同》曰:凡帝王之將...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十篇:五味論(一)
★★★★★篇名釋:本篇先由伯高闡述五味與五臟之宜忌關係,五臟與五味、五穀、五果、五畜、五菜、五色、五宜、五禁之對應關係及其具體作用;然後由少俞闡述了五味在三焦之運行途徑,五味對人體生理之作用機理;然後由岐伯闡...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九篇:氣府論(五)
C0801下陰別:1、黃元御注:下陰別一穴,會陰(督、任、衝三脈,皆起於此穴。)2、《類經.氣府三百六十五》注:自曲骨之下,別絡兩陰之間,為衝督之會,故曰陰別。一,謂會陰穴也。C0801齗交:1、《類經.氣府三百六十五》注:督脈穴,任脈之會...
《黃帝內經素論》第二十七篇:離合真邪論(四)
SW27——《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説明‖SW27—Q0107→Q0202‖→‖SW27—Q0401‖遷移説明:1、本節與前後文意不屬,顯見漏簡,當遷出;2、《素問懸解》卷七《離合真邪論...
《黃帝內經素論》第四十篇:腹中論(一)
★★★★★篇名釋:1、前部先從腹中營衞、陰陽、三焦導入,主論不循經之衞氣運行途徑及針刺時機,是為《腹中論》之根本;2、後部主論腹中腸胃解剖結構,並運用營氣、衞氣運行機理,對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作出了相應解論。因本篇圍...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三篇:刺志論(三)
‖LS05—D0201→Q0306‖→‖SW53‖LS05—D0201黃帝曰:【逆順五體】者,言人骨節之大小、肉之堅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濁、氣之滑澀、脈之長短、血之多少、經絡之數,餘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四(五)
LS21——《寒熱病第二十一》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説明‖LS21—C0701→C0803‖→‖SW49-C0135‖→‖SW57‖遷移説明:1、原篇《寒熱病》,非獨立論文,碎片雜合,頭緒繁多,乃湊篇之簡,當尋據細分而...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十九篇:舉痛論(六)
‖LS24—C0101→C0601‖→‖LS26—C2901‖→‖SW39‖LS24—C0101【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厥頭痛,面如浮腫隆起而煩心,刺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C0102厥頭痛,頭脈痛、心...
《黃帝內經素論》第八篇:靈蘭祕典論(三)
SW08——《靈蘭祕典論篇第八》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説明D0000靈蘭祕典:《素問集註》注:吳氏曰:‘靈台蘭室,黃帝藏書之所。祕典,祕密典籍也。’D0101十二髒之相使:1、《素問集註》:六髒藏神,六腑藏物,六...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十篇:五味論(六)
LS63——《五味論第六十三》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説明D0101酸走筋:走,即跑,此取流失、消耗意,即酸味耗筋。D0101癃:《宣明五氣篇》SW23—C0102膀胱不利則為癃,不約為遺溺。即為本解。D0103洞心:1、《靈樞懸...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八篇:氣穴論(五)
《氣穴論》氣穴總數統計表及説明三百六十五穴相關説明:説明1、《內經注評》注:扣除重複計算的30個,實為363個。説明2、《類經》七卷七注:自髒腧五十穴至此,共三百六十五穴。若連前移附針刺類原文所列之天突、十椎、胃脘、...
《黃帝內經素論》第四十二篇:風論(二)
‖SW42—Q0209‖→‖SW42—Q0114‖SW42—Q0209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幹、【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泄風症狀:多汗、汗出濕泄衣上、口內幹、上身浸漬風氣。不能勞事、...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十四篇:逆調論(三)
‖LS59—D0101→D0301‖→‖LS71—B0301‖→‖SW34‖LS59—D0101黃帝曰:衞氣之留於腹中,【搐】積不行,【菀】藴不得常所,使人支脅、胃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黃帝問:衞氣滯留於腹中時,蓄積...
《黃帝內經素論》第四十三篇:痺論(七)
LS27——《周痺第二十七》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説明‖LS27—D0101→D0801‖→‖SW43—D1001‖遷移説明:1、原篇《周痺》非獨立論文,湊篇之簡,宜遷出;2、《太素》置於卷二十八《痺論》,即《...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十二篇:論疾診尺(四)
SW17——《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説明‖SW17—Q1002‖→‖LS74—Q0101‖遷移説明:1、本節與原篇《脈要精微論》前後文意不屬,顯見漏簡,宜遷出;2、《類經》置於脈色類五卷...
 1 2 3 下一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