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風光導遊詞(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46K

廣西風光導遊詞 篇1

遇龍河古名安樂水,是我縣僅次於灕江的第二大河,素有“小灕江”之稱。發源於臨桂縣粘嶺,流經我縣金寶、白沙鎮、陽朔鎮、高田鎮的30多個村莊。在觀橋村東注入烏龜河水,到鳳樓村的青厄渡與金寶河匯合為田家河,至書童山流入灕江。遇龍河全長35.6公里,縣內集雨面積124平方公里。

廣西風光導遊詞(通用5篇)

在烏龜河與遇龍河交匯處及遇龍河上有二石料單拱橋,上為富里橋,下為遇龍橋,皆為古橋。橋體巍峨壯麗,古香古色,為縣重點保護文物。在舊縣村,還有仙桂橋及歸義縣城遺址。仙桂橋建於北宋宣和五年,為單拱石橋,是廣西最古老的石橋之一;歸義縣城為唐武德四年(公元620_年)置,現遺正方形土築城牆,周長約800米,有東、南、西三門。遇龍河兩岸奇峰排列,竹木蒼翠,流水清澈,游魚可數,景色宜人。主要景點有雙流美景、夏棠佳勝、大小五指山、獅子山、八仙岩及新開發的世外桃源等。綠水青山、古蹟名勝與田園風光及濃郁的地方風情交匯在一起,是絕佳遊覽勝地。

到桂林,不遊灕江,是一種遺憾;到陽朔,不看遇龍河,更是可惜。

陽朔景點遇龍河有“小灕江”之稱,是陽朔山水的精華。它以山青水碧竹翠橋奇村巧而聞名於世,是桂林山水中不可多得的美景,也是陽朔風光的最好體現。遇龍河發源於臨桂縣的古裡河,流域卻大多在陽朔境內。它清澈嫵媚,一路流經陽朔的金寶鄉、葡萄鎮、白沙鎮、新陽朔鎮、高田鄉,最後與金寶河交匯於青颼渡(高田日出)處,再一同流入田家河,再由田家河注入灕江。 遇龍河古時叫“安樂水”,因後來在河上建有石拱橋名日“遇龍橋”,後來人們就乾脆把這安樂水叫做遇龍河了。“遇龍”而“活”,人們對這條碧水用心之良苦,可見一般了。

遇龍河一般寬度為30一60米,其長度約44公里,水深處達七八米,淺處只能齊腿肚。徒步旅遊遇龍河,欣賞美麗的陽朔風光是賞這條“小灕江”的最佳方式。

遇龍河兩岸青山連綿,造型各異,百態千姿;一路翠竹夾道,綠樹成行,芳草萋萋;而若遇晴日,則藍天白雲,碧水綠草,開朗而明快;若逢雨天,更是霧繞雲遮,百媚千嬌,將陽朔風光表現的淋漓盡致。假若把灕江比作風情萬種的大家閨秀的話,那麼,遇龍河就更應該是小家碧玉了。

走進遇龍河流域,你不但看得到“精縮”了的灕江山水,還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村落,十分風趣的水車,造型各異的古橋。這是一條很有文化品位的河,有水、有山、有竹、有草、有橋樑、有水車、有建築。其透視出來的歷史氛圍和歲月滄桑,明顯要優於灕江好一派奇美的陽朔風光。

如果你從陽朔鎮出發,遇龍河奉獻上的第一道風景,便是富里橋。富里橋寬5米,全長30米,高約10米,青石砌成的橋拱成大半圓形,倒映在水中,是一個雞蛋形的模樣,宛如大姑娘那張明朗的臉,十分別致。

橋的兩岸,是百頃良田,微風吹過稻浪翻,白雲走處碧波滾,景色宜人。橋的兩頭,長著兩株古樹,彷彿如橋的兩個衛士,風雨同舟,與富里橋一齊在這遇龍河畔成為一種不朽。由於富里橋呈大半拱狀,從橋的一端孔下往另一端望去,那青山綠水、白牆黑瓦一概映在水面,框在橋中,彷彿如山水畫在水月中重現,典雅素淨,很是耐看。 富里橋建於何年,已經無法考證,估計與金龍橋、遇龍橋、仙桂橋等名橋所建年代相差不多,因為這九曲八拐的河流,只建一座橋顯然是難以通行的。過了富里橋,順著遇龍河往西北方向而去,沒有多久,便可看到遇龍橋了。

遇龍橋建於明代,可見遇龍河的叫法,最早也是從明代開始的。這座橋,可以算得上陽朔縣境內規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橋了。它長約60米,寬5米,高9米,單孔跨度為18米,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加修了石欄,欄上花鳥魚蟲,龍鳳呈祥,十分精美。遠處看去,這遇龍橋橋身壯實高大,古藤纏繞,野花裝點,巍峨而壯麗,很有男子之風範。

站在遇龍橋上看四周風景,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上游一河相串的金龍橋、富里橋,如孿生兄弟一般,歷歷在目。那山、那田、那水、那樹,像沙盤上的作品,在兩岸依次排列。太陽照在水中,拉成一條直線,彷彿為遇龍河開了一條金色的拉鍊,水中那閃閃的金光,很像一條金龍在潛游。我們不知道先人在建這座橋時,是否也看到了這種景象,或許,遇龍橋的來意,便是如此的吧。

轉身向下遊望去,群山奔騰,村落點點,稻田簇浪。橋下有一洄水潭,如鏡的碧水映著東岸的村莊。那村前的古榕,那黃牆青瓦的農舍,那一條條縱橫的街巷皆歷歷入目。更有趣的是這牆、舍、道全由半米見方的古銅色石塊壘成。連伸入水中的磚頭,也是如此。 那深潭,那古榕,還有那村落,加上遇龍橋就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最好寫照。只不過馬致遠先生沒有看過遇龍河的景緻,倘若看了,怕是那首詩會寫得更好些。

遇龍河的歷史悠久,表現在一處遺址之上,這遺址,便是歸義縣遺址。據《陽朔縣誌》記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0_年),從陽朔縣分置歸義縣。貞觀元年(公元620_年)撤歸義縣入陽朔。

至於歸義縣的含義,社會上有多種傳說,並無定論。但有一種說法是比較正規的,那就是“統歸大義,誠服皇道”。可見歸義縣從陽朔分置,並不是很正統的,也許是因為割據,也許是因為造反。

遺址現佔地約4萬平方米,在唐代算得上一個不小的縣城。當然,今天任何一個鄉鎮都比它強多了。如今整個“縣址”,只存西北角那一口老井,兩戶人家。歸義今昔,已不能相比了,但卻給遇龍河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那古井邊的石欄上刻有“尋舊,二字,但今天的遇龍河已經全新了。

出了歸義縣舊址,便到了遇龍河上又一名橋——仙桂橋。仙桂橋規模雖然不如前面兩橋,卻有些歷史。因為離歸義縣舊址不遠,因此,人們叫它“舊縣橋”。可見當年也是交通要衝之處。

這仙桂橋為廣西區內現存最古老的單孔石拱橋,建於宋宣和五年(公元1120_年)。橋雖不大,但風景宜人,也是遇龍河的一處勝景。到遇龍河,這三座橋是不可不看的。

傳說很久以前,東海有一條龍,巡遊到此,看到如此勝景,覺得東海黯然失色,便潛藏下來不走了。這條龍晚上浮出水面貪婪的觀賞美好的風光,後來忍不住有時白天也偷著出來,許多村民都曾見過,遇龍河因此得名。也有說是她古名安樂水,後因中游有著名的遇龍橋,改為遇龍河。

廣西風光導遊詞 篇2

七星公園 位於桂林市區灕江東岸, 小東江流貫其間, 佔地面積100餘公頃, 因七星山的七個山峰,猶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墜地而得名。公園內有“北斗七星”、“駝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勝景,佔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點有七星巖、龍隱洞、月牙巖、曾公巖、駱駝山、龍隱巖和花橋、月牙樓、兒童樂園、動物園、三將軍及八百壯士墓、清真寺、盆景藝苑、桂海碑林等。為桂林最大,遊客最盛, 歷史性最長的一個綜合性公園。

七星山 在灕江東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4峰與月牙山玉衡、開陽、瑤光3峰組成,海拔依次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個山尖幾乎擺在一個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東一西, 相互連屬, 分佈如太空北斗七星,山名以此而來。山體面積51.5公頃, 以巖多洞奇著稱。七星巖而外, 有元風、玄武、白鶴洞和四仙岩、曾公巖等幾十個巖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崢嶸。駝峰下的盆景苑,集桂林石木之勝, 蒼勁挺拔, 氣度非凡。更為珍貴的, 有隋唐以來石刻500餘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園西, 花橋東。石挺撥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約10米,上刻“_思想萬歲”7個大字。北臨靈劍江, 江中磯石上築有小亭。東南茂樹蔥蘢, 濃蔭簇擁。石顛有小葉榕,亭亭如蓋。天柱北面刻有崇寧五年(1106)和光緒十一年(1885)的洪水標記,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資料。晚清著名臨桂詞人況周頤曾住天柱峰下,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蓋在詞箋上。

花橋 在七星公園正門靈劍江與小東江匯合處, 橋畔繁花似錦, 小橋掩映於“滿溪流水半溪花”之間, 故名花橋。

七星巖 位於七星公園普陀山腹, 巖洞長約1100米, 寬處50米, 最高處20米。七星巖又稱棲霞洞、碧虛巖等, 七星巖之名起於宋代。該巖本為地下河床,後因地殼變動,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為巖洞, 其後雨水長期沿岩石縫隙滲入, 溶解石灰岩, 並不斷在洞內結晶, 從而形成許多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形成蔚為奇觀的自然景緻。七星巖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

普陀山 位於七星公園內, 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峰組成。因唐時山前建寺供奉普渡眾生的觀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風洞, 數九寒天, 外冒暖氣;盛夏酷暑, 涼風習習。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濃郁, 古木參天。從山門拾級而上, 蟬噪鳥鳴, 林靜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飛簷門拱, 琉璃朱飾,素負盛名。往左過碧虛巖、真武閣、四仙洞, 即到斐聲中外的七星巖, 往右繼續登山, 則有為抗日捐軀的三將軍及八百壯士墓。普陀山有歷代石刻100餘件,著名的有唐顏真卿親筆榜書“逍遙樓”、宋李彥弼《湘南樓記》以及“龜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門 在普陀南麓, 建於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門, 是仿亭式的建築, 由一堵通花矮牆分隔著山體與平地, 中間開一個圓形拱門,上面是硬脊翹簷坡頂, 綠色琉璃瓦, 高4.5米, 長6.7米, 深4.6米, 面積26.8平方米。門上懸掛著“普陀山”的匾額,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對聯分掛兩側, 整個山門掩映於古樹濃蔭之中, 顯得更加清幽、寂靜。

摘星亭 位於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璣峰頂, 單簷、8柱8角, 混凝土結構, 長寬各5.2米, 高6.5米, 面積27.04平方米,建於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於亭上, 可以曠觀。東可眺堯山、天聖、屏風、貓兒山; 北可望虞山、疊彩、仗波、老人諸山及清澈的灕江;西可賞象鼻、南溪諸勝, 故曾有“曠觀亭”之名。

護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門東側。1974年興建, 以保護同刻在陰陽兩面的唐顏真卿書“逍遙樓”和宋李彥弼的《湘南樓記》珍貴石刻,故名護碑亭。因“逍遙樓”出自大家手筆, 碑亭又被稱作“逍遙亭”。亭高4.5米, 長6.7米, 深4.6米, 面積30.6平方米,為鋼筋水泥結構的4柱、單簷、綠瓦仿古建築, 簡樸、典雅, 不與名碑爭勝, 兼有護碑、會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賞書法藝術, 瀏覽方誌資料, 兼得園林勝景之趣,實在是賞心的樂事。亭內原來還有明包裕《重修廣西城碑記》, 現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淨境”右側, 名取文運昌盛之意, 因處濃蔭聳翠之間, 又名“擁翠亭”, 為重簷、尖頂8角亭。原建於明, 有樓,毀於抗日戰爭時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長寬各5.7米, 面積32.4平方米。亭北鄰小蓬萊, 東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牆欄杆,是憑眺佳處。

元風洞 古稱玄風洞, 俗稱勞動量荽巖。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寬2~15米, 深250米,面積1945平方米。元風洞與普陀山其它洞佔相通, 形成空氣對流, 洞口有一股強勁氣流, 洞內空氣清新。由於日照, 山體熱量的聚散,山洞的氣溫終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溫度, 夏日最高達39℃,冬天最低-5℃。洞內外溫度相差15℃左右。洞內題刻的“溫涼別況”以及田汝成的《遊記》中“冬時溫如火, 蓋陽伏之徵也”的記載,準確地概括了元風洞冬暖夏涼的特點及其原因。宋詩人趙少隱曾在洞口建“來風亭”, 明呂調陽曾築“七星庵”, 清改為“大賢庵”, 現已無存。

廣西風光導遊詞 篇3

歡迎大家來到新疆。新疆有著佔全國面積六分之一的土地,人們一踏上這裡,就會被它的神奇博大、美麗富饒所吸引。相信在短短几天的遊覽中,新疆光彩奪目的歷史文化、瑰麗全姿的民族風情、神祕絕妙的自然景觀、珍奇稀有的古蹟遺蹤、富饒豐盛的物產資源會讓您驚歎不已。

一、地理概況

遊客們,新疆神奇在哪裡?首先還是讓我來介紹一下它的地理概貌。新疆的地形地勢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就是三山夾兩盆。天山山脈橫貫新疆,南與崑崙山脈、阿爾金山脈合抱塔里木盆地,北與阿爾泰山脈合抱準噶爾盆地。俗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間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疆的準噶爾盆地,中間是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兩大沙漠周圍,分佈著大大小小的綠洲。綠洲與山地草原,成了新疆人民的世居之地。

其實,更形象一點來看,新疆的地貌就像一個字,那就是疆字的右半部畺,其中三橫表示三山,自北而南分別是阿爾泰山、天山與崑崙山一阿爾金山,夾在三橫中的兩田表示兩大盆地,北面是準噶爾盆地,南面是塔里木盆地。新疆的總面積為16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省區面積的總與。

二、歷史文化

遼闊的土地孕育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新疆古稱西域,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居民。由於地域遼闊,交通發達,歷史上曾是眾多民族馳騁角逐之地。遠古在南疆活動的主要是羌人,相傳還有與周人有著遠親關係的赤鳥人。到了秦漢之際,新疆已形成許多國,史稱西域三十六國。歷史上對溝通新疆與內地關係貢獻最大的要數漢武帝,公元前138年,他派張騫出使西域,此後又派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率軍出擊匈奴,並逐步使西域歸屬了漢朝。

張騫出使西域後的1500多年時間裡,無數商人、官吏、使臣、僧侶沿著張騫的足跡東來西往,形成了一條溝通中國與中亞、南亞以及歐洲的商業通道。伴隨著古道上的駝鈴聲,古代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珍貴的藥材以及火藥煉製術、造紙術、印刷術傳到了西方,歐洲與亞洲各國的特產以及佛教、景教、及其文化藝術也流入了中國。流通在這條通道上的商品中,最珍貴、最具代表性的即是精美華麗的中國絲綢,因此這條古老的交通線就被譽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像一條友誼的紐帶,把古老的黃河流域文化、恆河流域文化、古希臘文化與波斯文化聯結在一起,成了一條舉世聞名的最古老的外貿交流、文化傳播之路。

漢代以後,絲路交通維續不衰,西域成了著名的佛教地區,天山南麓的許多石窟都是在南北朝時期開鑿的。盛唐時期,也是新疆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特別是公元640年唐太宗平高昌,不久又打敗突厥,使唐朝西部的疆域跨過蔥嶺,推進到了中亞,新疆成了我國關內的腹地。此時國強不怕外侮,邊關大開,中外人士均可自由往來,絲綢之路暢通無阻,貿易交往空前繁榮。宋元明時期,新疆時分時合,直至清乾隆年間,西域始稱新疆。公元1759年,乾隆派兵先後平定北疆準噶爾部與南疆大小與卓的叛亂,使長期分裂的新疆復歸統一。

三、旅遊資源

各位遊客,在初步瞭解了新疆的地理與歷史後,我們再來談談新疆的旅遊資源。新疆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按其特色分類,可有以下五種遊法:

1、絲路古道遊

絲綢之路因特有的文化遺產而名揚四海,成為新疆旅遊業的一張王牌。在新疆境內,絲綢之路被分為南、中、北三條道路。三條道路中最具魅力的當數吐魯番、樓蘭、庫車、喀什等地,它們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都是交通樞紐。

2、沙漠探險遊

新疆擁有世界第二、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面積33萬平方公里,因此沙漠旅遊成了新疆的特色旅遊專案。沙漠旅遊的升溫與沙漠探險及其人文色彩不無關係。居住在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牙通古斯人,至今過著原始淳樸、與世無爭的生活。他們的純淨笑容與柳條夯成的簡易居室,給乾旱的沙漠帶來了人性的美麗光芒。所有這一切,都構成了沙漠旅遊的文化內涵,也使我們有了造訪與體驗的理由。

3、草原遊牧遊

新疆的天然草原約為8000萬公頃(合12億畝),其中可利用的為5000餘萬公頃,佔全國可利用草場面積的26%,僅次於內蒙古自治區,居全國第二位。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為新疆發展草原旅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大草原上生長著早熟禾、紫孤茅、看麥娘、鵝冠草,曠野萬里,碧草連天。草原之旅,還可欣賞馬術表演、叼羊表演、江格爾表演等,可參加騎駱駝比賽,讓人充分領略草原文化的魅力與風采。

4、原始生態遊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疆已建立了16個自然保護區,面積達22450多平方公里。計劃建立的尚有12個,其數目之多,面積之廣,居全國之冠。素有塞外江南美譽的伊犁,現有6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其數量約佔新疆自然保護區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喀納斯湖最有代表性,其中鍾林組織的新疆浪漫六日遊(馬背4日)是最著名的品牌。奇絕仙境果子溝以野果多而得名,溝內峰巒疊峙,鬆樺蔥鬱,果樹叢生,被稱為伊犁第一景。位於鞏留縣城外的恰西風景區被譽為人間天堂,那裡山青水碧,鳥語花香。

5、民俗風情遊

新疆的民族風情是奇異誘人的,13個主要民族都有自己豐富多彩的民族競技與遊戲活動。賽馬是哈薩克、蒙古、等民族酷愛的體育活動;叼羊也是這些民族熱愛的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姑娘追是哈薩克人特有的民間馬上活動,它既展示了青年男女們精湛的騎術與健壯的體魄,又抒發與傳遞了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新疆各族人民在飲食上也各有特色,饢、抓飯、烤羊肉等更是成為新疆食品的精華與標誌,它們與新疆許多名勝古蹟一樣吸引著中外遊客。新疆的民族手工藝品也不下百餘種,其中寶石首飾、玉石雕飾、地毯、民族樂器、維吾爾族花帽、英吉沙小刀、仿古土陶等,最受遊客青睞。

今日交通

今天的新疆,交通十分便捷。航空方面,新疆目前是中國航線最長、航站最多的一個省區。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航空運輸網,連線天山南北十餘座重要城鎮。快捷便利的航班,可以在幾小時之內完成古人數月乃至一年的艱苦旅程。鐵路方面,40年來新疆已建成三條鐵路。它們是:蘭新鐵路(蘭州至烏魯木齊),1962年通車,全長1892公里;南疆鐵路(吐魯番經庫爾勒至喀什),分兩段實施通車,全長1446。37公里;蘭新鐵路西段(烏魯木齊至阿拉山口),全長460公里,1991年2月通車。公路方面,新疆已建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以烏魯木齊為起點的主幹公路達數十條之多。

各位遊客,聽了我以上的介紹,想必您對新疆已經有了大致的瞭解吧。這僅僅是新疆的過去與現在。未來的新疆,在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目標實施中,還會發生更大的變化,到那時大家再踏上這片廣衰的土地,與這裡的各族人民歡聚一堂,一定會由衷唱響《我們新疆好地方》的時代新曲。

廣西風光導遊詞 篇4

甘肅自古多奇景。酒泉佔據了奇景的小半。去之前,做導遊的朋友這麼跟我說。回來後我就寫了這個甘肅旅遊心得,給愛旅遊的朋友們分享一下經驗。

說是甘肅奇景小半在酒泉,但是我們的首站還是在蘭州。去蘭州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吃到最正宗的蘭州拉麵。這份體驗可不是其他城市的拉麵館裡可以獲得的。這裡的拉麵味道正宗,價格還不貴,真是可以稱的上蘭州文化食品。其實,說蘭州拉麵是蘭州的城市名片也不為過了,大多數人知道蘭州也都是通過蘭州拉麵知道的。熱騰騰的拉麵,澆上紅紅的辣椒,極度的刺激著味覺,而且這裡的辣椒吃了不會上火,據說還有美容的功效,經常可以看到很多MM吃拉麵,放上厚厚的一層辣椒。

從蘭州出發,先去的酒泉。酒泉是個有典故的名字。據說漢武帝賞賜給霍去病的美酒,被霍去病倒入泉水中,並與全軍將士共飲。所以才有了酒泉的名字。這裡有儲存完好的漢代園林,走進去恍如穿越了時空的隔離,聽得到大漢王朝的精神呼轉,響越千年。如今,這古老的酒泉泉水依然流淌,在見證了歷史之後,又在見證我華夏的民族復興。當然,去甘肅要去敦煌。這裡的文化價值不用多說,飛天就是最耳熟能詳的宣傳了。這裡還有“魔鬼城”的雅丹地貌,景色奇詭,震懾人心。

不過說到地質奇觀,自然還少不了張掖的丹霞地貌。既有廣東丹霞地貌的石柱林立,險奇並重,又有新疆五彩城的多彩迷離,有古詩云,“高峰壁立老龍蟋,削出芙蓉作畫看。”據說老謀子的“三槍拍案驚奇”就是在這裡拍的,景色非常好。甘肅除了莫高窟還有麥積山石窟,二者都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僅僅為了這兩個文化勝地就值得專門跑一趟甘肅了,更何況還有這麼多其他景色呢。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的嘉峪關,古時是西北要塞,現今儲存完好的城關和長城已經失去最初的防衛意義,就像巨大的骨骼,長眠在空曠的大地上。但是看到它,依然能讓人看到過去的烽火延綿,家書抵萬金的時代。

甘肅就是這麼一個奇景多的地方,只是我的甘肅旅遊心得能記述的太少了。更何況甘肅景色的美,又怎麼是我的文筆能夠描寫的呢。

廣西風光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

烏魯木齊(Urumqi)簡稱“烏市”,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全疆政治、經濟、文化、科教、金融和交通中心,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中國西部橋頭堡和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地處亞歐大陸中心,天山山脈中段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全市轄七區一縣,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91.2平方公里,20__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46萬人,居住著漢族,維吾爾、哈薩克、回,錫伯等52個民族。

烏魯木齊是中國大陸現代化高速發展的新興城市,高度集中的政治地位,宗教地位,資源地位,交通樞紐地位,超廣的地域輻射面積,這些都促使烏魯木齊擁有強大綜合實力,成為西部核心城市。烏魯木齊地處亞歐大陸中心,天山山脈中段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西部和東部與昌吉回族自治州接壤,南部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鄰,東南部與吐魯番地區交界,是歐亞大陸中部重要城市。

烏魯木齊為準噶爾語,意為“優美的牧場”。

烏魯木齊東有吐哈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北有準東油田,西有克拉瑪依油田。地下煤炭儲量在百億噸以上,可採煤層總厚度80米,素有“油海上的煤城”之稱。市區有著名的紅山、鑑湖、閱微草堂等“八景”,市郊有南山風景區等旅遊勝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