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精選2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5W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精選25篇)

1、引導學生通過參與觀察、記錄動植物的變化的活

動,感受大自然在春天發生的美妙變化,激發學生親近大自然的慾望與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通過觀察春天常見的植物和動物的生活習性等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動植物的情感和對動植物的進一步瞭解的觀察能力。

3、能感受春天的美好,熱愛大自然,能體驗與自然接觸的快樂和驚喜。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參與觀察、記錄動植物變化的活動。

教學用具:

春天裡動植物的圖片、影象、剪貼畫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音樂匯入

1、播放“春天在那裡”音樂、課件

2、提問:你喜歡春天嗎?為什麼?

二、感受春天

1、看望植物

展示課件:春天悄悄的來了

2、尋找小動物

師:同學們在尋找春天的時候,除了花草樹木發生了變化,還看到了什麼?

放課件:春天的小動物

三、總結

師:老師也去尋找春天了,你們想看看嗎?(放春天的錄象)

問:此時此刻,你想對春天說什麼?春天美不美?是啊!春天給了我們這麼多的禮物,嫩綠的小草,芳香的花朵,溫暖的春風,動聽的鳥鳴。你想用什麼方式讚美春天呢?誰願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讚美春天?]

老師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讚美春天,可以嗎?(課件)

這麼沒的春天,我們都看不夠了,你看:(簡筆畫)遠山變綠了,小河的冰融化了,柳樹發芽了,再畫上什麼就更美了?讓我們共同描繪一幅春景圖。

這是課前同學們畫的,誰來帖一帖?

老師放音樂,幾個學生上黑板帖圖,其他同學唱歌。我們的春天真美麗,那麼祖國的春天就更美了讓我們共同來欣賞我們美麗的祖國。(放課件)

齊讀:祝願我們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的:

1、能夠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認識草原上的鷹、兔、草的生態平衡

關係。

2、能夠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認識沙塵暴生成的原因。

3、為維護生態平衡,明確應該做些什麼和怎麼做。

教學重點:知道草原上的鷹、兔、草的生態平衡關係。

教學難點:能分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

教學準備:活動手冊、有關草原和沙塵暴的圖片、影視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在生態瓶中哪些因素會影響其中動植物的生長?”

“生態瓶中的某些條件改變了,就會使整個生態瓶內生物的正常生長受到影響。在自然界裡也一樣,一些條件因素髮生了改變,也可能使整個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被破壞,有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維護生態平衡這個話題。”

二、探究過程

1、研究鷹、兔、草的生態平衡關係。

·草原上的鷹、兔、草之間有著怎樣的食物關係?

·設想事物鏈的一個環節發生了變化,會發生什麼現象?

(1)如果鷹少了,會發生什麼現象?

(2)如果兔子少了,會發生什麼現象?

(3)如果草少了,會發生什麼現象?

“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連鎖反應。”

推測:如果上述現象發生了草原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

·人類的哪些行為會造成鷹、兔子、草的減少?

讓學生討論後作出分析。

(對老鷹、兔子的獵殺;防止兔子與牛羊爭牧草而進行的獵殺和驅趕;為了發展經濟而過度的放牧;環境的惡化導致草的生長困難。)

2、沙塵暴發源地之一的資料介紹。

讓學生閱讀P57,介紹寧夏騰格裡沙漠的有關情況。

師介紹:髮菜是一種藻類,因風乾的髮菜形狀,色澤酷似婦女的頭髮而得名。它大多生長在乾旱的草原、荒漠、平灘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國的甘肅、陝西、青海、_疆均有生產,而寧夏最為。

獵隼又叫鶻,是一種凶猛的鳥,上嘴鉤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_馴熟後可幫人打獵。獵隼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佈,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近年來,由於獵隼在中東一些國家是王宮貴族的寵物,一種身份的象徵,在境外1只經過馴化、體型高大的獵隼價格很高,因此在我國西北地區獵殺、獵捕和走私獵隼的情況非常嚴重。獵隼的數量急劇下降,嚴重影響當地生態平衡,引發鼠害氾濫,給當地牧民生活和經濟帶來了很大影響。獵隼現在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自主學習資料後,鼓勵學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清楚的問題。

三、分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

思考:是人類的哪些行為引起的草原生態系統失衡?

這些行為的後果是什麼?

最終結果是什麼?

我們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課後拓展:

在維護大自然生態平衡的活動中,我們該做什麼?我們怎樣做?

4、小結

三、板書設計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根據相關內容的調整和課程標準要求,制定以下目標:

過程與方法

●知道人體有哪些感覺器官,能運用各種觀察器官進行觀察;

●利用放大鏡、望遠鏡、聽診器等工具觀察,體會到用工具觀察更有效;

●綜合運用各種感官辨識和配製飲料。

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麼是觀察;

●知道觀察的作用;

●知道各種感官收集不同的資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觀察是不斷髮現和深入思考的源泉,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體驗到工具可以擴充套件人的感官功能——技術對科學的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意識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觀察才會更全面、更準確。

●養成對周圍物體進行仔細觀察的習慣。

【教學準備】

課件,裝有蘋果、梨子、荔枝的黑色塑料袋,望遠鏡,放大鏡,聽診器,顯微鏡,紅糖水,白糖水,配方奶,紅糖,白糖,奶粉,小勺,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杯等。

【教學實錄】

活動一:認識眼睛的觀察作用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幅美麗的圖片,想知道是什麼嗎?

生:(露出好奇的目光)想。

師:(播放圖片)請靜靜地觀察圖上都有些什麼?比一比,看誰觀察得最仔細。

(生觀察圖片)

師:誰先來說說觀察到了什麼?比一比,看誰聽得最認真。

(生描述觀察到的景物,師引導學生補充)

師:(點一位沒有發言的同學)他們說到的你都觀察到了嗎?

生:有些沒有發現。

師:為什麼沒有發現呢?

生:我觀察沒他們仔細。

師:老師相信你以後也能和他們一樣仔細觀察的。

師:剛才同學們用自己敏銳的雙眼觀察了圖片上這些景物,其實眼睛是我們身體重要的感覺器官,我們用眼睛有目的的、仔細地看,可以觀察到很多事物。

[課中反思1]: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觀察特點,選用觀察圖片來替代教材中觀察自己的眼睛的活動,便於學生與同學比較觀察同一物體時存在的差異。在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這一環節時,注重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在不斷補充、追問等多邊交流中讓學生體驗到觀察時要仔細、交流時要傾聽,強化了觀察和交流的正確方法。同時,對觀察活動中沒有進入角色的同學,及時給予提醒鼓勵,有利於全體同學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個環節的學習,體現了面向全體的教學思想。

活動二:認識手、鼻、舌、耳的觀察作用

師:(出示一黑色塑料袋)這是什麼?

生:黑色塑料袋。

師:不開啟袋子,你知道它裡面裝的是什麼嗎?

生:不知道。

師:想一想,可以用什麼方法知道這個袋裡裝的是什麼?

生:可以用手摸。

生:用鼻子聞也應該可以。

生:我覺得還可以用舌頭嘗。

師:真聰明,如果老師現在就讓你來確定這個袋子是什麼的話,你會怎麼做?

生:先用手摸。

師:你為什麼先選用用手摸這種方法?

生:我覺得比較簡單。

師:可不可以先用鼻子聞或用舌頭嘗?

(學生自主的發生辯論)

師:對,不明的東西不能隨便聞、隨便嘗,我們要注意安全。

師:我們每個組也有一個裝有不明物的黑袋子,請小組長從實驗桌中取出來,組織小組同學閉上眼睛,用你們剛才想的方法試試。

(小組成員在小組長的組織下進行閉眼摸物活動)

師:剛才同學們活動進行得非常認真,值得表揚。誰來說說你用手摸準了哪些物體?

第2組:我們剛才用手一下子就摸出了荔枝,因為我們感覺到荔枝比較小,而且表面很粗糙,。

師:用手能感覺到物體的大小和表面粗糙程度。那些我們用手摸不能確準的,又該怎麼辦?

生:還可以用鼻子聞。

(小組閉眼聞物活動)

師:聞到了什麼?

第5組:我們這個組的小華特別喜歡吃蘋果,一下子就聞出了蘋果的味道。

(其餘各組各抒己見)

師:你的鼻子真靈敏。在用鼻子聞不清楚的物體時,鼻子離物應該遠一點,用手扇一扇,然後慢慢的吸氣。

師:還有一些通過手和鼻子不能準確感知的,怎麼辦呢?

生:還有一種方法可選用,那就是用嘴嘗味道。

師:剛才我們已經討論過,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嘗的。不過,老師給大家準備的是乾淨、安全的東西,你們可以放心嘗。

(小組閉眼捏鼻嘗物活動)

師:嚐出了什麼味道?是用牙齒、嘴脣嘗的嗎?

第12組:跟第2組和第5組一樣,我們也是先確準了兩種,我們剛才用舌頭嚐出了梨子的味道。

師:哦,你們真棒,把袋子裡的物體全認出來了。

[課中反思2]:把教材中分別用鼻、耳、手、舌等器官觀察的活動改為由閉眼摸物、捏鼻聞味、舌頭嘗味等遊戲活動,既可以增加觀察活動的趣味性,又訓練了學生觀察的順序性和思維的邏輯性。)

活動三:認識耳朵的觀察作用

師:(播放音樂)你感覺到了什麼?是用什麼器官感覺到的?

生:我的耳朵聽到了美妙的音樂。

師:說明耳朵也能進行觀察,那我們現在靜靜的用耳朵觀察一下,看能發現些什麼?

(學生聽並各抒己見)

師:剛才老師發現有幾個同學是閉著眼睛聽的,能說說為什麼嗎?

生:這樣聽得清楚些。

師:是啊,有時候聽不清楚,我們就要想些辦法,你知道還可以用哪些辦法?

生:在聽的時候保持安靜。

生:我發現把手放在耳朵後面,可以把聲音都集中過來。

生:上週我到醫院看醫生,那位叔叔用一個戴在耳上的東西聽了我的心跳。

師:那是醫生用的聽診器。想用它來聽一下自己的心跳聲嗎?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聽診器,我們可以來試一試。

(各小組長取出聽診器,小組成員輪流聽心跳)

師:剛才我們用聽診器聽到了心臟跳動的聲音,很興奮吧!誰能把你用聽診器聽到的聲音描述出來。

(生模擬心跳聲音)

師:好,學得真像。課後我們還可以用它來聽聽大樹的“心跳聲”。

師:回憶一下,在前面的觀察活動中我們用到了哪些器官?

(生各抒己見,師相機板書:眼——看、手——摸、鼻——聞、舌——嘗、耳——聽)

師:由眼、手、鼻、舌、耳等感覺器官參與所經歷的這個認識過程就叫觀察。(板書:觀察)

[課中反思3]:在本環節的教學中,先用一段音樂激發學生興趣,使其認識到耳朵也是重要的感覺器官。緊接著引導學生在原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去猜想用各種辦法來聽清楚生活中不容易聽清的聲音,給學生充分表達、詳細描述的機會,並對學生的突發奇想給予鼓勵。最後讓學生用聽診器來聽自己的心跳,這樣,學生在經歷了運用各種感官認知事物的完整過程後,就能輕鬆地理解觀察的內涵,並在今後的活動中加以運用。這樣設計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活動四:認識工具對觀察的作用

師:好!現在我們來輕鬆一下。每個小組實驗桌中都有一張紙,上面有一個精彩的故事,從桌中取出來讀一讀吧。

(生看著紙上的字好笑)

師:為什麼好笑?

生:字太小,看不清楚。

生:讀起來很累。

師:有什麼好辦法嗎?

生:可以藉助工具來觀察。

生:用放大鏡。

生:用顯微鏡。

師:放大鏡是一種最簡單的放大儀器,適宜用來觀察用肉眼看不清楚的很小的物體。顯微鏡是一種精密的放大儀器,適宜用來觀察那些小的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微小的物體。這張紙上的字用放大鏡看就可以了。

在我們實驗桌下有放大鏡,拿出來讀一讀這個故事。

(各小組藉助放大鏡觀察小字)

師:現在看清楚了嗎?

生:看清楚了。

師:用放大鏡和用眼睛直接觀察有什麼不同?

生:用放大鏡看得更清楚。

師:放大鏡作為一種觀察工具能把很小的物體放大,我們已經看到了它的神奇。(拿出一臺顯微鏡)來認識一下,這就是一臺顯微鏡。請看書上55頁的兩幅圖,這是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猜猜看,它們可能是什麼?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中是兩根木樁,第二幅圖是特殊的葉片。

生:我覺得第一幅影象兩根手指,第二幅影象絲綢。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更像遍地落葉中挺出的兩棵樹,第二幅圖更像孔雀的羽毛。

師:其實,第一幅圖中那像遍地落葉中挺出的兩棵樹其實是靠近頭皮的兩根頭髮,第二幅圖中那像孔雀羽毛的其實是冬天窗戶上結的霜花。沒想到吧!瞧!顯微鏡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奇異的微觀世界。你們有什麼感想啊?

生:顯微鏡下的頭髮競然是這個樣子,真是太神奇了!

生:我也想用顯微鏡觀察一下。

師:好啊!課後大家可以到實驗室去觀察。那麼你們還知道哪些觀察工具?他們可以用來觀察什麼?

生:望遠鏡。

師:哪位同學用過望遠鏡?能夠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所知道望遠鏡的知識嗎?

生:我家裡有一臺,它可以使我們看清楚遠處的物體。

師:誰來用望遠鏡試試?

(學生用望遠鏡望窗外的景物)

師:把你們剛才的觀察情況跟我們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感覺到對面的迎春花就在我的眼前。

生:我剛才觀察的是操場邊的大樹,我也是感覺到它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我還數清楚了它的一根枝條上有11片葉子,可是我用手卻摸不到。

師:用望遠鏡可以讓我們把遠處的物體看得更清楚。

師:還知道哪些?

生:我還知道潛望鏡,它可以在水中觀察物體。

生:還有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天上的東西。

師:你瞭解的真多!天文望遠鏡可以將我們的視線領入浩瀚的宇宙。

生:我好像聽爸爸說過有一種哈伯太空望遠鏡,可能是望太空的吧!

生:我還從書上看到過氣象衛星,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觀察。

師:你真是個愛學習的孩子!藉助氣象衛星可以從太空觀察地球,為觀察天氣提供依據。

師:你們覺得用這些工具觀察和用眼睛直接觀察有什麼不同?

生:用工具觀察看到的東西更多。

生:更清楚。

師:對,這些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更細緻、更清楚、更全面的觀察。(板書:工具)

[課中反思4]:用放大鏡可以放大物體,是學生已有的經驗,用小紙上的小字活動來引入可以用工具幫助觀察。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對於教材中顯微鏡下的兩幅圖片,先讓學生描述和猜測,然後揭示答案,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工具在觀察中的重要作用。

活動五:綜合運用多種感官觀察

師:大家今天表現非常棒,現在我宣佈給每個組獎一杯飲料。這是杯什麼飲料呢?請小組長取出來。

師;讓老師猜猜你們此時肯定在想:只有一杯,怎麼喝啊?是啊,怎麼辦呢?我們再來配製一杯和它一模一樣的飲料,好不好?那麼怎麼配製呢?

生:我認為先要知道這是杯什麼飲料。

師:哦,你的意思是它怎麼做成的,我可以告訴你們一點,就是水裡面放了另外一種物質,放的是什麼物質我也忘了,你們有辦法知道嗎?

生:可以先用眼睛看。

師:用眼睛能看出什麼?

生:飲料的顏色。

師:根據它的顏色我們能判斷出什麼?

生:能判斷出大概加的是什麼物質。

生:還可以判斷出加了多少這種物質。

師:還可以用什麼方法?

生:用鼻子聞。

師:用鼻子聞能聞出什麼?

生:能聞出飲料的氣味,進一步判斷這種物質是什麼。

生:還可以用舌頭嚐出它的味道,就知道是什麼了。

師:用舌頭嘗的方法可以,除了能嚐出它的味道還能嚐出什麼?

生:還能嚐出味道濃不濃,就可以知道到底加了多少。

師:把我們今天學到的方法用上了,非常好!相信你們都能準確辨別出是什麼飲料。

師:如果準確辨別出來了,那又怎麼才能保證配製的是一模一樣的呢?在配製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麼?

生:往水中加物質的時候要一點一點的加,邊嘗邊加,儘量保證加的量大致相同,這樣它的顏色、味道也才能相同。

生:最後還要攪拌一下。

師:好,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用你們剛才討論的方法,先觀察出這是什麼飲料,確定後再到前面來領取你所需要的材料,然後仔細地配製。比一比,看哪個組觀察得最仔細、合作得、配製得最準確!開始吧!

(小組探究、辨別、配製飲料活動)

師:(組織交流,展示樣品和配製的飲料)你們組是怎麼配製的?用了哪些感官?配製出的是什麼飲料?成功了嗎?

(全班交流)

師:(總結)11個小組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成功地辨別和配製出來了一模一樣的飲料,說明大家已經掌握了科學觀察的方法。老師祝賀你們!但是,比觀察方法更重要的是觀察的態度和習慣。這節課就要結束了,但我們的科學觀察活動還沒有結束,平時,我們要多觀察和體驗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你將會有更多新的發現!

[課中反思5]:我覺得這個環節與上一個教學環節銜接得比較好,又掀起本課的一個小_。說是遊戲其實是實驗,把觀察茶葉的活動改為了綜合各種感官觀察——辨別——配製飲料的活動。嗅覺、味覺、視覺的同時運用在這個小實驗中得到體現。課堂上,老師只是當了一個忠實的聽眾,並適時地“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為學生留出了一片“天空”,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幹、樹根組成,樹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環境裡,有一定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觀察樹幹。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變化。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觀察描述和比較後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特徵。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儘量觀察不同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樹長在校園哪個地方?我們怎麼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區域性)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觀察方法來觀察新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幹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後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發現?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樹葉和果實。這是樹果實。這是我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幹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覆按壓,再平捏蠟筆在紙上塗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順序來記錄。能貼上收集到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裡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生長需要什麼樣條件?

不同樹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現了這麼多大樹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大樹,在課外繼續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意外發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發現張貼於科學學習欄目內。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5

第一課我看到了什麼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植物,生長在一定環境裡,是有生命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觀察應該是有目,制訂觀察方法和步驟有利於觀察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藉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詞語記錄觀察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資訊是有限,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生機勃勃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習慣。

【教學重點】瞭解觀察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重要性。

【教學難點】對大樹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裡、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裡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哪些特點?(你能發現幾點?)

2.學生彙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麼?(要求仔細傾聽,並大膽說出新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資訊。)

三、回憶中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東西並不多,那麼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大樹與這照片上有什麼不一樣嗎?

2.學生彙報:回憶我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麼?

3.教師激趣:同學們彙報內容真豐富,有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大樹嗎?

4.學生交流:為什麼想看真正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去仔仔細細看大樹時候,我們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並彙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麼?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內容?

四、觀察真正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觀察大樹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藉助工具等)

2.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發現。同時把觀察到資訊,用簡短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後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觀察內容,說說從不同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記錄單張貼於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麼多資訊,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生命世界,那麼,觀察更多樹呢?請在課外繼續觀察不同樹。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減少水和新增動物、植物會引發生態群落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控制條件進行實驗,細緻、準確地記錄到的現象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數,並注意收集實驗資料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準備若干魚、水、水草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生態瓶,確定實驗方案:

1、交流:生態瓶裡的生物生活得還好嗎?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態瓶裡的動植物生活的比較好。

3、思考:如果改變生態瓶中的一些條件會怎樣呢?

4、引導:減少生態瓶裡的水是改變生態瓶的非生物環境,增加生態瓶裡的生物是改變生物的數量。

5、學生小組自由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

二、實驗一:減少生態瓶裡的水:(參17面記錄單)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瓶,儘量一樣的,一個生態瓶的水減少一半,另一個水量不變,兩個生態瓶的生物數量都不變。

2、引導:要觀察生物有什麼變化,我們可以採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由於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比較多。

三、實驗二:增加生態瓶裡的生物:(參18面記錄單)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瓶,儘量一樣的,一個生態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個的小魚數量增加一倍,其他條件不變。

2、預測生態瓶裡會發生什麼變化。

3、同樣採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水草增加,產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增多。

4、討論:如果小魚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會怎樣呢?(小魚浮出水面次數更多,甚至會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過多,影響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少動物的活動空間,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四、總結拓展:

1、討論:要讓生態瓶裡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們要注意什麼?

2、回家繼續觀察生態瓶,嘗試寫科學觀察報告。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光源、遮擋物和屏是影子產生的條件。

2.可以自己發光並且正在發光的物體時光源。

3.影子的長短、方向隨著光源位置、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大小與光源與遮擋物的距離有關;物體影子的形狀與光源照射的物體的側面形狀有關。

科學探究目標:

1.做光和影的實驗,並將觀察的結果準確地進行記錄。

2.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子之間的關係。

科學態度目標:

1.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講述自己的觀點。

2.樂於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3.在實驗觀察中養成嚴謹、細緻、實事求是的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瞭解觀察、推理、傾聽是人們經常用到的認識活動。

【教學重點和難點】

探究影子變化的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手電筒、長方形木塊、A4紙、鉛筆、尺子

【教學過程】

一、課前匯入

(教室裡所有的窗簾全部拉下,燈都熄滅)教師以手影遊戲引入,利用投影機的燈光,教師現場做手影,讓學生根據看到的影子判斷是什麼小動物。讓也有些會手影的學生上臺來表演。通過以上的活動,讓學生初步的瞭解影子的形成條件,引導學生說出影子形成的條件。

二、知識構建

師:同學們,我們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條件,最首要的是要有光,那有光就要有光源。哪位同學嘗試地說一說你所理解的光源。

同學1:要能自己發光的物體。

同學2:也要是正在發光的物體,比如:現在我們教室的日光燈,現在熄滅了,沒有發光,所以說也要是正在發光的物體。

師:這兩個同學說的都很不錯,都能說出自己的理解的光源。實際上就是光源就是這兩個同學說的。哪個學生再來總結一下光源的概念。

同學3:能自己發光並且在是正在發光的物體。

師:我們知道了光源的概念,你能判斷下面的物體哪些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呢?

全班同學一起判斷。

三、實驗探究

師:將一本書放在投影機和白板(屏)之間,學生能看到影子,書本向投影機方向移動時,會發現什麼?

生:影子變大。

書本遠離投影機時,會發現什麼?

生:影子變小了。

師:通過剛剛小小的實驗,我們發現影子是可以變化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影子變化的特點。下發學習單(即課本上25頁)

1、實驗器材的準備:手電筒、A4紙、木塊

2、說明實驗要求和實驗目的。

3、實驗時的注意事項:比如探究手電筒從不同遠近照射同一木塊實驗時,要保證手電筒和屏的距離不變,移動木塊,觀察影子的變化。

4、沒完成一個實驗,嘗試著在A4紙(屏)上畫出影子,並且嘗試著分析、推理得出每個實驗的結論。小組合作探究、討論。

實驗探究和討論結束後,進行班級交流:

1、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會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2、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關係……

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側面的關係

4、影子總是在背光一側。

在進行交流時,老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最後得出實驗結論。在得出每個實驗的結論後,還要要求學生在學習單(課本25頁)上嘗試畫出影子形成的光線圖,大致能通過畫圖找出影子的位置,能瞭解影子的長短。

四、課堂延伸

講解投影的概念,以及投影在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應用。

五、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今天學了光的哪些知識,發現了什麼規律?

再做一做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

影子產生的條件:不僅需要陽光、遮擋物,還需要屏(牆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發光,而且是自己發出的光。

板書:光和影

影子形成的條件:光源、遮擋物、屏

光源的概念

影子變化的特點

投影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瞭解剪子和刀具的特徵、結構,知道剪子和刀具有不同用途。

2.科學探究:經歷使用剪子和刀具完成製作紙製物品的過程,總結剪子的使用方法。模仿設計製作小掛件。

3.科學態度、STSE

樹立安全使用工具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意識到改進工具的意義。

二、教學準備

學生用剪刀、裁紙刀、其他種類的刀和剪、手套、石塊。

做小掛件的材料和工具:剪刀筆、裁紙刀、線繩、膠水,薄厚不同的彩紙。

三、教學時間1至2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匯入

出示各種漂亮的窗花圖片。

剪窗花,需要使用剪子,有時,事先還要用刀具把大紙裁開。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剪子和刀具。

(二)新課學習

1.分開一張紙

(1)提問:包書皮,需要把一張大紙分開,怎樣才能分開呢?

(2)學生回答之後,出示教材中提供的3種方法(圖片):用手撕開、用剪刀剪開、用裁紙刀割開。

(3)觀察比較裁開紙的效果。

(4)講解使用剪子和裁紙刀的安全要求:既要防止傷害自己,也要防止傷害他人。

(5)教師示範操作。

(6)學生實操。教師巡視指導。

(7)再次比較3種分紙效果。

(8)小結。使用工具比直接用手撕能更好地達到要求,工具是我們的“好幫手”。

2.製作小掛件

(1)出示小掛件的圖片或實物,提出任務:過新年,我們一起製作一些小掛件裝扮教室,烘托節日氣氛。

(2)思考:做這樣的小掛件,需要什麼材料和工具?怎樣做?

(3)學生回答之後,教師出示並解讀小掛件設計圖、分步製作示意圖。

(4)根據教師的範例,學生分組交流並口述設計及製作思路。

(5)教會使用剪刀的小竅門(用剪刀的刀口後部剪硬紙片,用剪刀的刀尖部分把彩紙剪成碎紙條)。

(6)交待注意事項,尤其注意安全。

(7)分發材料和工具(材料:如薄厚不同、多種顏色的彩紙、線繩、膠水;工具:剪子、裁紙刀、筆等)。

(8)學生實操。教師巡視指導。

(9)作品展示和交流。用掛件裝飾教室。

3.認識多種多樣的剪子和刀具

(1)出示多種多樣的剪子和刀具實物,配圖簡介名稱,並演示操作其用途。

(2)觀察剪子和刀具不同的結構,不同的用途,初步建立結構與功能的關聯。

4.瞭解科技史——石刀、石斧

(1)解說古人發明石刀、石斧的過程。

(2)與現在相比,古人的石刀、石斧很粗糙,提示當時的材料和技術與現在的材料和技術的不同。

(三)整理材料,下課。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9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大樹的年輪知道自然界中的一些事情能夠記錄時間的長短。

2、經歷一次運用各種方法尋找時間留下的各種痕跡的活動過程。

3、使學生初步認識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周圍的事物正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教學重點:會尋找時間的痕跡,知道時間的可貴。

教學難點: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周圍事物所發生的變化。

教學準備:自己以前的照片、作品、舊衣物等,蒐集能夠記錄自己生長過程的植物與動物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我們都知道時間一去不復返,時間不以我們人的意願而停留,在這個世界裡,是否存在一些事物能夠記錄自己所經歷的時間呢?

揭示課題:尋找時間的痕跡

二、探究過程

1、能夠記錄自己生長過程的生物。

(1)請學生介紹記錄時間的事物。

(2)師:剛才有同學講到大樹的年輪能夠記錄自己生活時間的長短。觀察書本上P40頁的大樹年輪,你能說出這棵大樹生長几年了?

2、尋找時間的痕跡。

(1)時間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你能不能從你周圍的事物中尋找時間留下的痕跡?

(2)小組討論時間在哪些地方留下了痕跡,利用學生帶來的物品,全班彙報。

(3)參觀學校(或教室)並記錄時間在學校(或教室)留下的痕跡。

(4)交流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3、小結。

三、板書設計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知道月相每月有規律的變化。

知道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

2.科學探究目標:

能觀察描述月相,推理月相有規律的變化。

3.科學態度目標:

增強觀察月相的探究興趣。

勇於表達交流自己的觀點,樂於傾聽、分享他人資訊。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利用身邊的材料動手完成月相記錄。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知道月相每月有規律的變化

2.教學難點:用不同的方法記錄月相。

【教學準備】

1.小組活動:每組一張月相記錄卡

2.教師使用:課件,班級記錄單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質疑:(預設3分鐘)

1.同學們為了我們更好地研究,我今天特意請來了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朋友,你們想不想知道她是誰呢?(播放有關月亮的課件)

2.我們看到的月球發亮部分的形狀叫月相。(板書)

3.在過去的一週你發現月亮形狀有什麼不同?

4.今天我們一起來觀察月相的變化吧!板書課題《觀察月相》

二、觀察、描述月相(預設10分鐘)

1.月相是月亮在每個農曆月中的形狀變化,接下來請你仔細地觀察月相你有什麼發現?(無序出示上半月相圖課件。)2.你認為月相變化的順序是怎樣的?

3.小組觀察。

4.交流發現,月相圖排序。(板書:上半月由缺到圓亮面在右邊

5.推測下半月的月相。

6.出示下半月月相圖課件。

(板書:下半月由圓到缺亮面在左邊)

【注:在板書相對應位置貼典型月相圖,便於學生觀察掌握月相變化】

三、觀察記錄月相(預設20分鐘)

1.過渡:月相在每個農曆月中變化順序是由缺到圓;由圓到缺。今天我們利用高科技,觀察一個月的月相。(月相課件)

2.你能用什麼方法把觀察的月相記錄在活動手冊上呢?(用鉛筆畫)

3.能不能製作一套月相卡片?

4.用什麼辦法能顯示月亮的球形。用什麼表示月亮明亮部分?看每月七年級的月亮是什麼樣的?怎麼表示?(黑色的球)

5.用白紙剪下月相形狀貼在黑色球相應的位置,月相就完成了。

6.學生動手製作月相。

7.小組展示。

8.班級評價。

四、研討交流,課外延伸(預設7分鐘)

1.通過觀察不同的夜晚月相相同嗎?

2.在這節課中,你知道了什麼?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觀察是做科學研究一種基本方法。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了很多月亮的知識,實際上月相變化還蘊藏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希望同學們課餘時間對月相進行實際觀察,要注意確定固定的觀察地點和時間,用我們所學的方法進行記錄。看誰發現的多!

板書設計:

觀察月相

我們看到的月球發亮部分的形狀叫月相

上半月  由缺到圓  亮面在右邊

下半月  由圓到缺  亮面在左邊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認識到很多動物都要產卵,且卵有相似的基本構造。

2、知道卵在合適的條件下會發育成動物。

3、知道青蛙、雞這樣繁殖後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後代的動物叫卵生動物。

過程與方法:

1、用圖片、實物相結合的方法,使孩子經歷一次對動物的卵進行觀察和探究的過程。

2、用查資料和看視訊的方法,經歷觀察青蛙、小雞等孵化的過程。

3、建立青蛙卵孵化過程觀察的水族箱,引導學生課後觀察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生命繁殖的相似性,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

2、培養探究動物繁殖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動物卵的基本構造,知道卵可以發育成新生命。

【教學難點】卵孵化過程的觀察,瞭解雞蛋各部分的作用。

【教學準備】

學生材料:

1、每小組一份:

a、魚卵、雞蛋、鵪鶉蛋、鴨蛋、毛巾、放大鏡放在盒子裡;(課前放好)

b、磕好的生雞蛋、剖好的熟雞蛋放在盤子裡;(課中領取)

教師材料:

a、青蛙卵、水族箱(附記錄表)。(放在講臺旁)

b、課件:各種動物卵的圖片,各種卵的孵化過程等。

【教學過程】

談話:師:你養蠶了嗎?蠶寶寶出生前是什麼啊?談談在養蠶過程中的發現!

師:蠶卵其實就是一個小生命,它能夠孵出蠶寶寶來。

一、激趣引入

1、老師這裡有一袋東西,裡面是什麼呢?誰來摸一摸?

(猜到獎勵)

2、這些我們也把它叫作“卵”,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動物的卵》。板書課題。

二、探究展開

(一)、動物的卵

各種動物的卵。

1、你知道哪些動物的卵?(生說)大家瞭解的真是不少!想不想看看老師給大家準備的?師課件出示各種動物的卵。

2、今天,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動物的卵。有雞卵、鴨卵、鵪鶉卵、魚卵。讓我們一起來比較比較,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請材料員把盒子拿出來。

3、學生觀察,師巡視。

4、反饋交流。你比較出了什麼?

5、小結:各種動物的卵從外形看有很多不同之處。但他們都醞釀著一個小生命。

過渡:接下來,我們就以熟悉的雞蛋為例,一起來好好的觀察觀察。

雞蛋的觀察。

1、蛋殼的觀察。

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雞蛋的外殼,看看有什麼發現?(小孔)這些小孔我們稱它為氣孔,那你覺得蛋殼上為什麼要有這些氣孔嗎?(卵是有生命的,它需要呼吸,所以必須通過氣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大家都知道,這個雞蛋一不小心就會磕破,雞蛋殼是很脆的!你們看,師扳雞蛋殼。可我如果把它整個握在手中,卻怎麼也握不破。不信,你們看!(師握雞蛋)誰想來試試?這麼脆的雞蛋殼為什麼現在這麼結實了呢?(生說)

師小結:這與雞蛋殼的橢圓形形狀有關,雞蛋蛋殼這樣的形狀結構,它可以分散受到的力,所以可以使它承受更大的力量而不破,從而更好的保護了裡面的小生命。這樣的形狀結構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的也是很廣泛的!比如說:悉尼的歌劇院等。

2、雞蛋內部的觀察。

過渡:蛋殼很好的保護了裡面的小生命,但現在也影響了我們對它的深入觀察。

蛋殼裡面有些什麼呢?想不想現在就來看一看。

老師給大家磕好了一個生雞蛋,切好了一個熟雞蛋。讓我們一起把雞蛋內部的結構看個清楚!請材料員依次上來領取。

學生觀察,師巡視。

彙報: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雞蛋的內部結構”?(一個小組彙報後,問:還有補充嗎?)

小結:我們一起來梳理一下我們的發現。(結合課件)明確:蛋殼、氣室、蛋白、蛋黃、胚胎、繫帶、膜等。

雞蛋各部分對胚胎髮育的作用。

討論:你覺得雞蛋各個部分對胚胎髮育會有什麼作用呢?(可安排小組討論)

課件播放小雞孵化的圖片資料。師配文字:雞蛋在媽媽溫暖的懷抱裡開始孵化,小小的胚胎細胞開始分裂、生長,並不斷的從蛋黃蛋白中吸收營養和水分,小雞的模樣開始形成了,蛋黃、蛋白慢慢萎縮,大約經過三個星期,小雞長成了,它會自己破殼而出。

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文字資料,請大家閱讀文字資料(一)。

生閱讀資料。

小結:雞蛋各部分的作用——蛋白是供給養料和水分的;蛋黃是提供營養的;胚能發育成小雞;氣室提供氧氣;蛋殼有保護作用。

雞蛋能夠孵出小雞,那隨便就一定能孵出來嗎?需要哪些條件呢?請大家繼續閱讀資料。

生閱讀資料。

小結:小雞孵化所需要的條件——種蛋選擇、溫度、溼度、通風等。

三、拓展、欣賞、小結

剛才看了小雞孵化。老師這裡還有一些其他的動物孵化過程,想不想看?

1、觀看蜜蜂、青蛙、魚卵的孵化過程錄象。還想看嗎?給大家推薦一個網站:大家的資料紙上也有,有興趣的同學課後可以繼續去學習。

2、小結:像剛才這些動物,它們繁殖後代的方式叫做卵生;(板書“卵生”)靠卵繁殖後代的這些動物我們把他們叫做卵生動物。(板書“卵生動物”)

3、指導課後進行孵化青蛙卵的活動。

剛才我們欣賞了好幾種動物從卵裡面孵化出來的過程,要是我們能夠親自試著去孵化一種動物,那就更好了。你孵化過小動物嗎?

老師昨天找來了一些青蛙卵,想不想親自來孵一孵?青蛙卵能在10天左右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能在幾星期內長成一隻小青蛙。這個飼養水箱就放在大家的教室裡,讓我們一起觀察並記錄好青蛙卵的孵化過程,好嗎?

提醒:等所有的小蝌蚪全孵化出來後,請把它們送回大自然。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12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韌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別的物體破壞它的表面。

流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索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迴圈利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學習重點】

比較材料軟硬的方法。

【學習難點】

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徵

【學習準備】

學生(每小組):木頭、紙、金屬和塑料各兩根,鐵、銅、鋁等金屬片各一條,砂紙、玻璃杯、熱水。

教師準備:電路檢測器、榔頭

【學習流程】

一、比較硬度

1.比較紙和木頭的軟硬,出示紙和木頭,說說它們誰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的?(紙一折就變形,而木頭不容易折)

2.比較紙、木頭、金屬的軟硬,再出示金屬一條,這三材料誰更硬一些

你是怎樣觀察到的?

①學生說說自己的原先觀察結果,可能會出現方面,那金屬條和木塊誰更硬一些(用壓、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區分它們的軟硬)

②提出:判斷一種材料是否比另一種更堅硬,可以用刻劃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種材料表面劃出痕跡,就表示它比較硬,反之則可能硬度相同或較小。

③學生嘗試用木頭在金屬上刻劃或金屬在木頭上刻劃,看怎樣做能劃出痕跡。

3.比較木頭、金屬、塑料的軟硬

①如果再給你一種材料:塑料,它們的軟硬又會是怎樣的?(學生猜測)

②可以怎樣檢測它們的軟硬?

③怎樣做到有序地觀察?(出示書P48的記錄表)

④實驗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再適當補充,出示活動題方)

活動提示:

⑴依次選擇其中一種材料,分別去刻劃另兩種材料的平面處。

⑵用力適度,並儘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劃時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不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

⑷要求每個人都操作一次,並且注意不要劃傷手指。

⑸根據我們觀察到的結果,將木頭、紙、金屬和塑料按硬度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哪種材料最硬?

二、認識金屬

說說周圍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屬?

為什麼用金屬不用其它材料(根據學生的舉例,出示材料開展實驗)

1.易傳熱

將大小相同的木條、塑料和金屬條同時放入熱水中,過一段時間,用手摸一摸哪一種材料最熱?

2.能導電

教師演示,將木條、塑料、金屬條分別接入電路檢測器,觀察電燈泡是否發亮

3.延展性

試著用榔頭輕輕敲打銅絲,觀察銅絲髮生了什麼變化?

4.有金屬

用砂紙磨擦鐵釘、磨擦部位發生了什麼變化?

三、飲料罐的故事

1.組織學生閱讀第50頁,瞭解一個飲料罐的生產流程

2.討論

①鋁片之所可以做成飲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屬的什麼性質?

②在易拉罐的製作流程中,要消耗哪些資源,會產生哪些問題?

③我們怎樣合理使用消費金屬材料?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1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植物按生存環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週期,每種植物都有一定壽命。

植物共同特徵是:生長在一定環境裡,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都會生長髮育,都會繁殖後代,都有從生到死生命過程。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方法獲得有關共同特徵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植物壽命認識,懂得生命可貴,也體會生死自然規律。

【教學重點】瞭解植物一些共同特點。

【教學難點】通過閱讀資料來總結植物一些特徵。

【教學準備】

教師: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圖片,植物一生圖片;

學生: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比較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憶:我們周圍生長著許多植物,我們已經認識了大樹、狗尾草、水葫蘆和金魚藻。我們還知道哪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記錄在下面記錄單裡。

陸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麼才能正常生長?請交流。請補充閱讀P21“植物需要陽光”。

陸生植物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圖記錄下它們生存需要共同點嗎?

二、瞭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經歷了哪些變化?

請看圖:向日葵一生,我們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幾個典型生長階段嗎?

種子、發芽、幼苗、開花、結果,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長階段。

看圖:一棵大樹一生,你們能找出與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嗎?對了,主要不同是壽命長短不同。請看資料庫:“植物壽命有長有短”,你們有什麼體會?是呀,無論是百年老樹,還是一年草本植物,它們都會死亡,這是自然規律,也是生命特徵。

交流:從這些植物一生中,我們明白了什麼?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思考:在我們對植物進行了這些觀察和研究之後,我們能夠說出植物哪些共同特點?我們是怎麼知道?

整理:翻看前幾課唯恩圖記錄,比較各共同點,然後整理記錄於紙上。

交流:我們認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環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髮育、都會繁殖後代,都有從生到死生命過程;都有相同基本結構特徵: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總結:植物作為生命體有許多重要特徵,有共同生長需要量,有生長髮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徵,還有適應環境(水葫蘆)結構特徵等。(這樣歸納總結一定要基於學生髮展基礎上,學生能總結幾條算幾條,不要強求,也不能死記硬背!)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植物的基本結構。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種感官觀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態特徵。

2、嘗試用科學詞彙描述觀察到的資訊

3、自己動手畫一棵植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常見植物的外在特徵研究興趣,培養學生認真觀察,認真記錄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植物具有根、莖、葉等結構。

教學難點:能畫一棵植物的簡圖。

教學準備:記錄單,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一株植物、課件

教法學法:觀察法

課型課時:新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星期六,喜羊羊到一片樹林裡遊玩。這裡的植物真多呀!(板書:植物)同學們,我們跟喜羊羊一起去看看吧!他看到了哪些植物你認識嗎?

2、這是一株什麼植物呢?喜羊羊不認識,他可真著急呀!你們能幫幫他嗎?

(1)它會不會開花?

(2)葉子什麼樣子的?

(3)生長在哪裡?

二、觀察一株植物

1、選定一株綠蘿,請大家仔細觀察並說說看到的情況。瞭解這株植物的結構:根、莖、葉

2、觀察植物的莖和葉。

(1)為了觀察的更仔細,喜羊羊決定走近這株植物,仔細看看它的莖和葉。走近了植物我們除了可以用眼睛觀察,還可以用什麼來觀察?(在交流中板書:鼻子、手、同時強調要輕輕觸控)

(2)請大家仔細觀察莖和葉。

(3)交流觀察到的資訊。

全班交流並強調說的習慣和聽的習慣

三、畫一株植物

喜羊羊聽了大家的觀察交流。覺得我們班的小朋友很厲害,他想:如果把這株植物畫下來,再去問村長,村長肯定能認出這是什麼植物。怎麼畫呢?我們小賴看看科學記錄單吧!

1、教師示範科學記錄單的使用。

(1)請大家拿出科學記錄單,教師在展臺顯示科學記錄單。

(2)老師知道學生填寫姓名、日期。

2、指導畫一株植物

(1)教師示範畫植物的順序、方法。

邊觀察邊畫,按莖————葉————-根的順序。

3、交流評價畫的植物。

評一評,說一說哪位同學畫的。並請被選中的同學談談畫時的體會。

四、小結

村長聽了大家的介紹,看了你們畫的畫,認出了這株植物。原來它是綠蘿(PPT出示)

村長髮現大家這麼厲害,讓老師帶來了一副被弄亂的畫,需要你們的幫忙才能復原,你們願意接受挑戰嗎?(出示幻燈片)

1、請兩位同學分別來拼兩種植物的拼圖,並找出根莖葉。

2、這是兩棵大樹,如果我們要去觀察拼圖中這樣的大樹,我們可以怎樣取觀察呢?(幻燈片播放其中一棵大樹的惡遠景、近景、莖葉的特寫。)

3、結束:今天同學們在課堂上表現很棒,我們一起認識了植物上有根、莖、葉。我們還學習了科學的觀察。課後大家去校園裡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觀察它。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15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流程與方法:

1.用觀察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迴圈使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學習重點】

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

【學習難點】

通過比較發現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學習準備】

學生(每小組):

1.大小、厚度儘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鬆的)各一片;稀釋的紅墨水、滴管。

2.放大鏡、餐巾紙、鉛畫紙。

3.浸泡好的廢報紙、筷子、棉布

老師:古代造紙的錄影。

【學習流程】

一、導課

小遊戲:各取所需

具體規則:教師出示木頭、紙、鐵、塑料,讓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材料,並簡單說明理由。具體情境設定舉例:做一個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導語:剛才同學們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了不同的材料,我們認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我們把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這節課,讓我們來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誰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儘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鬆的)各一片,猜一猜,誰更容易吸水,為什麼這樣想?把猜測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2.怎麼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呢?出示稀釋的紅墨水、滴管,我們請這兩位朋友來幫忙,你們打算怎麼做?(學生小組設計實驗,只要求簡單設想)

3、教師補充觀察、實驗要點:

①.實驗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儘量保持相同。

②.從側面觀察水滴的變化,既要觀察水滴的變化,也要關注材料遇水部分的變化。

③.注意記錄,可以用圖畫和語言相結合,來描述觀察到的觀察。

④.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把四種材料按吸水性從強到弱排序。快的小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麼有關?

4.學生分組實驗後彙報。

可預期的發現:

①.紙的吸水能力、木頭次之、塑料和鐵最弱。

②.紙和木頭都能把水吸到內部,它們的表面比較粗糙,可能中間有空隙。

三、紙的觀察

1.提供放大鏡、餐巾紙、鉛畫紙。

導語:紙的吸水性,有些同學猜想紙的中間可能有空隙,是不是這樣呢?讓我們更仔細地來觀察兩種紙吧。

2、我們可能用什麼方法進行更深入的觀察呢?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鏡看、放到水裡泡一泡……)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的順序。

3、小組觀察後全班交流。學生可能會說出許多紙的特點,均應給予肯定,要注意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向紙的纖維和結構上去。

4、我們在鉛畫紙和餐巾紙裡都發現了纖維,紙的纖維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可以把紙放入水中,輕輕攪拌一下,進行觀察。(學生觀察懸浮在水中的紙纖維)

四、介紹造紙術

導語: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紙是由許多纖維組成的。但不知道同學們瞭解過沒有,世界上第一張紙正是由我們中國人造出來的呢!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我們來看一看古人是怎樣造紙的,想想跟我們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關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紙的錄影。

說說古人造紙與我們的研究所得有什麼相似的地方?(纖維)

五、我們來造一張紙

1.有沒有興趣用短纖維來造一張紙呢?出示造紙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廢報紙。學生動手造一張紙.

3.觀察:我們造的紙是怎麼樣的?與我們使用的紙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相同:都由纖維組成,裡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紙纖維疊加的方式等。

4、我們能造一張厚薄均勻一些的紙嗎?紙也有不同的種類,它們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課堂小結:

1、通過對紙的研究,我們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與什麼有關了嗎?

2、用過的紙還能再利用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用過的紙?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16

教學目標:瞭解植物對我們人類有哪些用途。

教學重點:植物的用途

教學難點:植物的用途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我們的許多食物來自植物。

2、新課教學

1、哪些食物來自植物?這些植物長什麼樣?如:玉米、水稻、小麥、大豆等。

2、植物還有哪些用途?穿的、用的、住的、行的、治病的、玩的等等。

3、植物對我們很重要,我們應該怎樣珍惜和保護植物?學生思考作答,教師認真小結歸納。

三、拓展與應用:神奇的植物——黃花蒿。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17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玩”中提出問題。

(2)會提問題。

2.知識與技能:

找出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自帶各種玩具。

教學過程:

(一)導課: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

(二)自主學習:

1.講科學家的故事:

(1)同學們相互講;

(2)學生閱讀P5的愛迪生髮明電燈的故事;

(3)老師講青黴素的發現和濾毒罐的發明故事。

2.將愛迪生髮明電燈的過程與我們吹泡泡的遊戲比較,有什麼相似的地方?把它記在書後的活動記錄上。

(1)學生比較並記錄;

(2)學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帶來的玩具。

(1)玩一玩從自己家裡帶來的玩具,能提出什麼問題呢?

(2)學生分組研究;

(3)彙報交流;

(4)得出結論。科學就是這樣的。原來科學離我們這麼近。我們也能做科學家。

4.看P6上的一幅圖,說一說科學是什麼?

(1)學生觀察研究;

(2)師生講座後得出:

自然界→提出問題→觀察測量查問資料→思考→得出結論。

5.觀察我們周圍的事物,每個小科學家提出10個科學的問題,記在書後P74頁的表格裡。提出後能夠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三)板書設計:

做一位小科學家

自然界→提出問題→觀察測量

查問資料→思考→得出結論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18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洩。

流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細緻觀察對獲得資訊的重要性。

【學習重點】

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洩的流程,體會觀察對獲取資訊的重要性。

【學習難點】

學生表現自我的慾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衝突。

【學習準備】

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乾、等食物,記錄表。

【學習流程】

一、交流飼養蝸牛的經驗和發現

1、複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2、交流飼養蝸牛流程中的發現。

3、教師板書學生彙報的內容。

4、關注:彙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彙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資訊,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資訊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洩的資訊,引出蝸牛吃什麼和不吃什麼。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麼和不吃什麼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麼和不吃什麼。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資訊。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流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洩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洩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洩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資訊。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觀察對獲取資訊的重要性。

四、繼續觀察蝸牛

1、學生課後繼續飼養蝸牛、並觀察和記錄獲取的資訊。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流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資訊。

3、關注:飼養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資訊。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19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發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於昆蟲的細節

【教學難點】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或多媒體課件匯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著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於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著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傢伙為伍並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的昆蟲學家法布林,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裡對昆蟲進行觀察,發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的《昆蟲記》。現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裝置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播放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麼?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因這個寒假的凍災,估計開學時不會有太多的昆蟲,可以利用儀器室原有的標本和蚊蠅蟑螂等常見昆蟲及其肢體為觀察物件。估計肉眼觀察學生的興趣不會太濃,而且因觀察物件小,肉眼的發現可能不會很多。可能的發現:昆蟲的身體有頭、胸、腹,有的昆蟲翅膀是透明的,昆蟲足上有勾……)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師:(待學生觀察得差不多不再有興致時,發給每組至少兩個放大鏡。如果每個學生自備的,可事先讓材料員收起來,等觀察時再發給大家)這些傢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同樣把你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交流觀察發現: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通過觀察發現,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瞭解,激發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於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例項: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物件,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築巢……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可供觀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為使學生能堅持觀察,可在科學活動室內佈置一個“昆蟲世界”,以小組為單位將學生的觀察發現和課外閱讀的摘抄進行展示,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學識,而且小組間的競賽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如果條件好的話,可以在網上開闢一個這樣的空間。對於學生的發現和成果老師因及時進行表揚或展示,及時的反饋有助於讓學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熱情。)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複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佈細毛,有鉤爪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20

教學目標:

能力目標:能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並用語言或圖畫描述所觀察的事物的形態特徵;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並做實驗記錄;會查閱書刊及其他資訊源;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想知道,愛提問;尊重證據;願意合作交流。

知識目標:知道土壤的構成成分。

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驗活動探究,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實驗器材:

分組:酒精燈、易拉罐、盛有一半水的燒杯、玻璃棒、鐵架臺、放大鏡

1組-4組砂土、5組-8組粘土、9組-12組黑土、溼抹布、小盤

演示:滴管、裝有土壤溶液的錐形瓶、玻璃片、試管夾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

1.談話:【出示泥塑圖片】正式上課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些手工作品,你知道這些作品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嗎?

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回答)其實製作泥塑的土叫做粘土,你知道粘土有什麼特點嗎?

2.學生隨問題依次交流:

3.教師小結:由於粘所以可塑性強,除此之外粘土還具有顆粒細、耐火度高等特點。所以人們經常利用它來製作泥塑。

【教學過程、評價設計】

一、匯入

1.談話:在每個小組的桌面上都有一些老師從不同的環境中取來的土壤,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面前的土壤,根據你生活中的觀察,判斷一下這些土壤是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開始吧!

2.學生彙報:哪個同學來說說你面前的土壤是老師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

3.教師小結:究竟這些土是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請看大螢幕:【出示圖片】1-4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學校花壇裡取來的;5-8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學校的種植園取來的;9-12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樹底下取來的;這節課我們來共同研究這些土壤裡都有什麼。(板書:土壤裡有什麼?)

二、學習新課

(一)用眼睛觀察土壤

1.談話:你可以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觀察你面前的土壤裡有什麼?看不清的話,可以用老師給你準備的放大鏡來觀察,觀察過程中要可別忘記填寫記錄單。聽明白了嗎?開始吧!(發記錄單1)

2.學生觀察:

3.學生彙報:哪個小組的同學說說你們發現了土壤中有什麼?

4.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裡有沙;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裡有黏土;還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裡有腐殖質。

(二)實驗探究土壤的成分

【猜想】

1.談話:現在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測一下:土壤中還會有其他的物質成分嗎?

2.學生猜測:你認為土壤裡還有什麼?說說你的理由。【隨學生回答板書】

3.談話:這些僅僅是我們的猜測!想要知道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呢?

4.學生交流:

生1:查電腦【網路可以幫助我們驗證這些猜想,但課堂上老師沒給大家準備,我們怎麼驗證這些猜想?】

生2:做實驗。

5.教師小結:因為有時我們根據生活經驗進行判斷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要想獲得正確科學的結論需要採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

【認識實驗材料】

1.談話:為了便於觀察和實驗,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些土壤和實驗材料,看一下,認識它們嗎?【生:認識】誰來介紹一下?

2.學生交流。

【設計實驗方案】

1.談話:利用這些實驗材料,你想怎樣驗證這些猜想呢?請同學們選擇一個或者幾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並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注意,在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中,不要動手去操作,討論開始。

2.學生分組商量實驗方案、記錄:

3.學生交流:

下面讓我們來交流一下:你想研究土壤裡有什麼?你們的實驗方案是怎樣的?

【驗證空氣:我們小組想驗證土壤裡含有空氣,我們想把土壤放在水中,看看是否有氣泡冒出,如果有氣泡冒出,說明裡面有空氣,如果沒有氣泡,就說明沒有空氣。這個實驗方案有沒有道理?生:有道理。師:好!實驗方案通過!】其它的猜想我們怎麼來驗證?

【驗證水:我們小組想驗證土壤裡含有水。我們想把土壤放在易拉罐中加熱,看看是否有水蒸汽。如果有,說明含有水,如果沒有,說明沒有。師:其實,這個同學的方案沒問題,但是描述的有點問題,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水蒸汽,看到的是水蒸氣凝結成的白汽。2、如果土壤裡含水多,全班一起捏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含水少怎麼辦?】

【驗證腐殖質:我們想知道土壤裡是不是有腐殖質,我們的方法是把土壤放在易拉罐盒裡,用酒精燈燒,如果有燒焦的氣味,說明裡面有腐殖質,如果沒有那種氣味,則說明裡面沒有腐殖質。師小結:其它的猜想我們怎麼來驗證?

【驗證砂和黏土:師:哪個小組想驗證土壤裡含有砂和黏土?生:我們小組想驗證砂子和黏土。我們想把土壤放在燒杯裡,加入水攪拌均勻後,靜置一會兒,觀察燒杯的下面是不是砂子,上面是不是黏土?師:也就是說看看土壤會不會分層。老師提醒你——等待一會兒,實驗現象會更明顯。

【驗證養料、養份:師:養料、養分的驗證實驗比較難,這樣吧,我們先來驗證前面的四項內容,最後再一起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

溫馨提示:

1.土壤分層沉澱(dian)需要一段時間,為了節省時間我們先做分層沉澱的實驗,把它放在一邊沉澱著,再做其它實驗,等其它時間做完了,沉澱也完成了,再進行觀察。

2.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觸加熱後的實驗材料,防止燙傷!

3.觀察時,要及時把發現寫在記錄單上。

4.談話:那用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學生交流:

6.教師小結:同學們交流的都很好,老師也有幾點提示請看大螢幕(投影)

【實驗探究】

1.談話:大家聽清楚了嗎?那我可要考考你,做實驗時先做哪個實驗?為什麼?做土壤分層沉澱實驗時,一直不停的攪拌嗎?那應該怎麼樣呢?還有不清楚的問題嗎?下面請同學們利用你們想到的方法開始實驗吧!

2.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3.學生彙報與交流:

解決難題

1.談話: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土壤裡有水、砂、黏土、水、空氣。現在我們一起來驗證土壤裡是否含有養料、養份。

2.師邊演示,邊講解:我們知道養料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能夠看到的是一些比較大的雜質或腐殖質等,因此我們必須利用過濾裝置過濾掉這些雜質,由於時間的關係,上課前,老師已經過濾好了土壤的溶液,在這。點燃酒精燈,用試管夾將玻璃片夾住,使用滴管吸出一滴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後放在酒精燈上均勻加熱,待溶液蒸發後,觀察一下玻璃片會出現什麼?怎麼樣,會做了嗎?注意不要用手接觸加熱的玻璃片,下面請小組長到前面來取實驗器材,其他組員點燃酒精燈,按照老師的方法做一做吧。

3.學生操作:

4.學生交流:誰來說說你看到了什麼現象?大家發現了嗎?

5.教師小結:這層白色的汙漬就是養料的一種,我們把它統稱為無機鹽。(板書:無機鹽。)土壤裡的養料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為了讓植物生長的更好,農民伯伯會在適當的時候為土壤施肥、補充養料。

三、拓展延伸

1.談話:通過實驗和觀察,我們初步瞭解了土壤裡有什麼,下面讓我們再通過視訊瞭解一些關於土壤的知識。播放視訊。

2.學生觀察:

3.教師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了解土壤裡有水、空氣、腐殖質、砂、黏土、無機鹽等,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適,土壤才能肥沃,植物生長才會更加茂盛,任何一種物質的缺失都會影響植物的生長。

其實關於土壤的祕密還有很多,比如說,南方的土壤與北方的土壤有什麼不同,山上的土壤與平地的土壤有什麼不同?感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蒐集有關資料,也可以採集一些不同的土壤,觀察一下它們的顏色和特點,下節課我們再來研究,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下課!

【板書設計】

土壤裡有什麼

石子砂微生物

黏土

樹葉、草根腐殖質

空氣

養料、養分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2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瞭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祕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製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製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物質糖鹽味精

記憶中

放大鏡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藉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麼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於晶體

交流藉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於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尋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製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麼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岩漿冷卻後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著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製作鹽的晶體。

2、製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後用酒精燈慢慢烘乾。待水分蒸發後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裡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麼製成的嗎?參考第9頁的方法,課外嘗試製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則幾何外形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22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裡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3.能夠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教學重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裡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難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裡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一塊土地、給每個學生準備一隻放大鏡、一份土壤研究記錄表、每組一小桶水。

學生準備:一根木棒、一張白紙、一隻塑料杯子、一個硬紙板碟子、一把小鏟子、一塊抹布。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我們今天來研究有關土壤的知識。

二、自主學習

1. 說說你對土壤的認識

(1)你對土壤已經知道了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分組彙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錄你已經知道的有關土壤的知識。

2. 挖土壤(室外活動)

把學生帶到校園裡事先選好的一塊土地,讓學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觀察泥土裡有什麼

(1)在桌上鋪上報紙,把挖來的泥土倒在報紙上,仔細觀察泥土裡有什麼。哪些是你已經知道的?你最驚奇的發現是什麼?

(2)小組內交流、分組彙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的觀察結果。

4. 你還想知道有關土壤的什麼知識

(1)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想知道的問題。

三、課後研究

花一定的時間去自主研究一下你們提出的問題,把研究結果記錄下來。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2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態特徵,能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在觀察中提出問題,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祕密。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研究水生植物興趣,體會到水生植物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生命個體。

【教學重點】利用維恩圖總結水生陸生植物作為生命體共同特徵。

【教學難點】探究水生植物適應水生環境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水生植物,其中有水葫蘆和金魚藻,一個水槽,一張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水生植物

1、陸地上生長著許多植物水中也生長著許多植物。出示實物或圖片,這就是兩種常見水生植物水葫蘆和金魚藻。你課外調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經看到過哪些水生植物?(補充認識水花生、浮萍、蓮、菱、菖蒲、茭白等。)

二、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

1、觀察記錄:塑料袋中裝有水葫蘆和金魚藻,分發給各小組,要求放入水槽中(為了使金魚藻能沉在水底有利於觀察和簡圖記錄,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觀察它們在水中樣子,並用簡圖把它們畫下來。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較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在水中有什麼共同之處?對,都能浮在水面上,會有什麼祕密呢?

3、探究:嘗試剖開水葫蘆葉柄,我們會有什麼發現?這種海綿狀氣囊結構很輕,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適應水生植物環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結構?請課外繼續探究。

三、比較水葫蘆和金魚藻

水葫蘆和金魚藻有哪些相似之處?(除了形態結構特徵外,還可以稍作拓展,如它們都會繁殖後代,都會死亡等。)它們是水生植物,它們生長需要什麼條件?

四、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

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與前堂課學生總結陸生植物唯恩圖進行比較,再次填寫維恩圖,完成對植物生命體特徵梳理。(都有根莖葉、都會繁殖後代、壽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陽光、水分和空氣等)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24

教學目的:

1、瞭解一些動植物正在滅絕或已經滅絕了。

2、認識一些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3、進行調查研究活動,瞭解一種珍稀動植物的生存狀況,提出我們保護性的建議。

4、認識到愛護珍稀動植物的意義,樹立愛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讓學生認識我國一些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教學難點:會寫一份關於某種珍稀動植物的調查報告。

教學準備:課前做的資料收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談話:你們知道地球上已經滅絕或正面臨滅絕的動植物嗎?

把你們瞭解到的情況向其他同學介紹。(教師補充介紹:19世紀,朱䴉在中國和日本等東亞地區廣泛分佈,由於戰爭和環境破壞,到20世紀60年代人們認為朱䴉已經滅絕了。直到1981年,人們在陝西秦嶺重新發現7只朱䴉,經過20多年的努力,朱䴉現存248只。)

二、探究過程

1、認識瞭解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1)請學生說出書上圖中珍稀動植物的名稱,說一說這些珍稀動植物的情況。

(2)請學生介紹其他珍稀動植物的情況,也可以介紹當地有特色的動植物。

(3)教師要做好相應準備,進行必要的補充介紹。

2、寫一份關於某種珍稀動植物的調查報告。

(1)自主選題,可以選珍稀動植物,也可以選本地有特色的動植物。

(2)交流調查活動計劃。

(3)調查活動安排課後進行。

3、小結。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 篇25

教學目的:

1、通過討論交流考察成果,認識薔薇花叢中動植物之間的食物能量交換關係。

2、通過分析討論,讓學生們認識到薔薇花叢中的動植物間相互聯絡、相互影響,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瞭解群落和生態系統的含義。

3、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討論中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會分析薔薇花叢中動植物間的食物能量交換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薔薇花叢與動植物組成的生態系統。

教學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上節課我們觀察了花叢,並做好記錄。請幾個小組彙報一下。

二、探究過程

1、交流考察記錄。

·請1—2個學生彙報展示考察記錄。

·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對他們的考察情況進行簡要的評價,總結評價學生的考察活動。

2、討論薔薇花叢動植物間的食物能量關係。

·薔薇花的生長需要什麼,它的食物和營養來自哪裡?

·薔薇花的鄰里們生長需要什麼,它們的食物和營養來自哪裡?

·誰能分解動植物的屍體和糞便,使它們成為植物需要的肥料?

·採用提問的方式,全班研討交流。

·誰能用圖畫的方式表示動植物間的食物能量關係?

如:肥料薔薇

薔薇蚜蟲

蚜蟲瓢蟲

能把這些動植物間的食物能量關係連在一起嗎?

·學生在記錄本上表示各種食物能量交換關係。

蚜蟲鳥

薔薇

微生物肥料

3、瞭解動植物間複雜的相互依存關係。

·問:除了食物關係,它們之間還有什麼關係?

薔薇花叢是蚜蟲、瓢蟲等動物遮陽避雨的場所;

蝴蝶為薔薇傳粉;

瓢蟲為薔薇花叢除害蟲;

蚜蟲等動物的糞便是薔薇等植物的肥料。

……

·如果薔薇花生長不好,會發生什麼現象?

·如果薔薇花旁邊的小草等植物長得太繁茂,會發生什麼現象?

·瞭解群落和生態系統的概念。

·知道草地、森林、沼澤、農田、城市和礦區等區域都可以看做是一個個生態系統。

4、小結。

三、板書設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