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歲末答謝詞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4W

20xx年8月8日,西安知無知文化空間正式開張。時間真快,轉眼就要翻過這一年了。將近五個月以來,在忙碌地經營與籌劃的同時,我總在試圖琢磨、闡釋知無知到底是做什麼的,她的存在意義何在。解釋之所以累,是因爲你總想向外界證明些什麼,辯解些什麼。我偶爾會想到孔子的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接着我很快又會放棄這句話。也許成爲君子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爲懂你的人活着,爲懂你的人做事。比這更重要的是,你活着,呼吸,吃飯,走路,睡覺,甚至向壞人致敬,你都活着。存在,不需要定義;存在,就是整個生命的存在;存在,就是被感知。

企業歲末答謝詞

不過,之所以直到今日,仍然沒能給知無知一個清晰的文化和商業定義,還有更根本的緣由,那就是我對某種固定身份的不安,尤其是當這種身份可能以機構、組織、羣體等的名義出現時。就像韓寒所說的那樣,什麼圈,到最後都是花圈。是的,人需要歸屬感,但在找到歸屬的過程中,人會不由自主地放大自我的影響和拔高自己的意義。我爲此感到厭倦。對此,我必須保持失語沉默,無話可說的狀態。我要像福柯學習,抵制固定的身份;我要反對爲某種事業塗脂抹粉;我要告訴我自己,當你認爲找到了同伴和志同道合的人,這纔是最該警惕的時刻。

知無知當然有自己純正美麗的人文關懷,知無知的同仁當然期待在播種文化的同時,也能大把地賺錢,好體現文化是有尊嚴的事業。但無論如何,知無知的定位,僅僅是一個平臺,她植根於這片厚重的土地,她只是這片土壤的一個微小的部分。她的訴求在於:禮失求諸野,春風吹又生。文化不能停留於表演、展覽、氣勢恢宏、高大上、居高臨下的姿態,她更需要溫潤,需要體貼,需要向下紮根,需要和每個普通而具體生命的日用飲食、想過好日子的盼望息息相關。所以,知無知不敢脫離於大地,她是開放的、包容的,自由的,平等的,多元的,有教無類的,人人蔘與的,共同榮耀的。藉助知無知而變得精神充盈的人們,最終會成爲一個個光輝的主體,而知無知的最好方向,就是她繼續存在,卻永遠屈居老二,充當擺渡人的角色,享受不被聚焦甚至被遺忘的樂趣。

正如龍應臺女士所說,今天的我們,需要開啓時代的大傾聽。我們會有自己的身份,會有自己的制約和盲點。人們常常以自己的義爲最正確的義;以自己的痛爲最委屈的痛。當下的我們,就活在這種自負與偏見、得意與怨恨當中。反過來,我們能不能換一種視角和眼光,因爲看到各自的有限,而釋放更多的理性、善意、同情與尊重。這是知無知最真切最願意身體力行的美好願景。我希望這不是簡單無力的道德的呼喚,而是在這個戾氣如同霧霾時時籠罩我們生活的氛圍中,一個緊迫的需要,一種必須的力量。我們期待在與世界相處時,和睦與和諧;在與內心相處時,平和與平安。所以,知無知不斷倡導,與自己對視,與世界握手。

如何才能做到呢?先讓自己從知識的、道德的、身份的傲慢中謙卑下來。這原本是知無知這個名稱的題中之意。這個名稱直接來源於蘇格拉底的“我知道我一無所知”。在孔子那裏,有相關的說法:“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而老子也有云:“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然而,無論是孔子的自知之明,還是老子的超然之智,在我起這個名稱之初看來,都不如蘇格拉底的無知之知更加徹底,畢竟蘇格拉底知道人類的智慧與神的智慧相比,是毫無價值的。所以,知無知便以蘇格拉底的無知之知爲榮了,蘇格拉底,的確是我最重要的精神導師之一。

然而,我當初嚴重忽略了“知道自己無知”的背後可能隱含的驕傲。的確,蘇格拉底本是一個驕傲的人,他被雅典人判刑,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他的驕傲。是啊,我比衆人都知道自己的無知,還有什麼比這更傲慢的事情嗎?驕傲之人必遭受挫敗和打擊,這似乎也成爲知無知到目前爲止最該汲取的警示。知無知是一個全新的試驗,至少對我個人而言如此。在知無知,幾乎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人,經歷不同的事,儘管表面看來,我們有了固定的日程和活動,但每一天,我的內心都在受到不同的衝擊,都在不斷懷疑自我的能力。知無知的一個夥伴說,知道自己這麼無知,實在是令人沮喪的事情;知無知的一個會員說,這幾個月,自己以前的價值觀都被顛覆了。

成長是令人痛苦的。知無知的存在方式,象徵着某種自我的突圍。每一個參與者,曾經或許都懷着改變什麼的想法,但最終發現,最需要改變和長進的,其實就是自己。這或許就是知無知的意義?一如我自己,在知無知這幾個月,對什麼是教育,什麼是文化,以及什麼是真正有意義的學問,都比在高校十幾年有更深入的體認。可是,我卻因此而焦慮,陷入某種程度的失語症和寫作障礙症。我很幸運,在不惑之年,還能從頭開始,還能有感受成長痛苦的機會。無論如何,來到知無知的每個人,仍然要學會謙卑,學會自我的顛覆與重建。知無知的內涵必須再進一步,不僅要知道自己的無知,而且要知道我們的知道也是有極大的侷限的。不僅如此,我們還要爲自己將如何知道而扭轉自己的視野,從以人世虛幻聲名的標準爲中心,轉向對更永恆更神聖的事物的關切上。肉身註定消亡,決定此生意義的,也許只能是永生。

在知無知,你會看到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存在。透過知無知,我也更深切地理解這個時代,理解那些也許永遠不知道你在做什麼的人,也理解會降臨到我們身上的每件事情,無論平平淡淡,還是驚天動地,無論痛苦,還是喜悅。我們活着,吃飯,走路,睡覺,脫下帽子向壞人致敬。我們理解別人的存在,並珍惜自己不一樣的存在。人人都不容易,都在這大地上活着,忍受其肆虐,體會其溫存。會有不同的取捨,不同的風格,不同的信靠,不同的意義,重要的是,我們都存在着,都在呈現自己,讓世界看見。

有位名人說過,知無知是一所好學校。其實不如說,知無知以自己愚拙的存在,重新定義了學校。藝術家嶽路平先生昨天剛在知無知做了一場沙龍,他的主題是“衆愚成智”,同樣,這一說法,也拓寬了知無知的含義。我們的所做、我們的所能、我們的所有,與我們的所在、我們的所是之間,永遠存在着距離。就如詞與物之間、我與世界之間,人與神之間,也存在距離一樣。正因如此,我們的存在,纔是突破與突圍,抵達與迴歸。這種張力賦予了我們努力的方向,讓我們承認世界和自我都應該改變、可以改變。我們因此向着無知之地穩步進發。然而,知無知是應該知道行當所行,止當所止的,因爲我們的光明和智慧,有着更偉大的源頭。

我們期待知無知成爲迷人的所在,精神的家園,成爲你不虛此行之地。我們期待你在這裏學會自我診斷、自我治療和自我發現的藝術,從而懷着更深的激情來創造每一個獨特的自己。唯有這樣,才配得上文化的傳承,配得上所承受的一切,配得上對愛我恨我的人們說一聲感謝和祝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