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我的校園生活廣播稿精選範文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W

【導語】:高三是一個人生的轉折點,是很重要的一個時期也是學生壓力很大的一個時期。那麼,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的是關於高三我的校園生活廣播稿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三我的校園生活廣播稿精選範文5篇

【高三我的校園生活廣播稿】一

記得意大利的薄伽丘說過,友誼是一種最神聖的東西。我看不然,人世間最無私、最珍貴的莫過於親情,親情比友誼重要得多,而人的親情更是與衆不同。

大千世界,什麼樣的人都有,什麼樣的事都會發生,但唯一不變的是親情,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這不由得使我想起曾經讀過的一篇文章,故事發生在大興安嶺的一次大火中,一隻母鳥爲了保護自己的孩子,把它們送到樹下,壓到自己的身子下面。雖然母鳥被活活燒死了,但它的孩子卻活了下來。

在我們的周圍,無處不體現着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都是以一種無私的情懷面對我們,他們情願自己餓着,也要我們吃飽、穿暖。也許有人會說,我是孤兒,沒有父母,哪來的親情?可你小時候在孤兒院受到的資助,不也洋溢着親情嗎?因此,在很多人看來,親情重如千鈞。可如今有些人認爲,親情一文不值。我驚訝地發現,好多小孩越來越不珍惜父母的勞動果實了,往往只把父母當成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庫。不管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嘮叨,總是愛理不理的,好像與己無關。我鄰居家的一個小孩,天天都會和父母發生矛盾,只有當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纔會想到父母。我還看過一本雜誌,有位年過七旬的老人,竟然連自己孩子家的門都進不了,更別想在孩子家吃頓飯了。這些以前聞所未聞的事情,現在也好像司空見慣了。

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儒家學派曾經說過,百義孝爲先;《讀者》雜誌也報道過,養育子女是世界上所有動物的本能,而只有人類纔會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這種在萬物中唯有我們人類纔有的美德,難道也要放棄嗎?也要從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消失嗎?不,我們決不能放棄,我們要讚頌親情!否則,我們還有何顏面自稱爲萬物之靈呢?

感受親情

“搖呀搖,搖呀搖,搖到外婆橋……”不知是誰輕輕哼了一句,把我從思緒中拉回。外婆橋,外婆橋,外婆一定又在把我“瞧”了。我的眼前彷彿又浮現出了她探着矮小的身子,站在高高的門檻上,踮腳倚門盼望的情景。此時,一股濃濃的親情如春天那溫暖的陽光,灑進我的心田,令我感到幸福無比。

我的外婆是個忠實的耶穌教徒。每天晚上,她總是早早地吃過飯,照例跪在硬梆梆的牀上,領着我一起祈禱。因爲當時我人還小,外婆怕我跪在太硬的牀上吃不消,便找來一個棉花包給我墊上。外婆一輩子沒上過學,但她禱告起來還真有一套,可以稱得上是“有條不紊”。她每說完一句,我都得在最後添上一個“阿們”。我根本不懂它是什麼意思,想必外婆也不會很清楚吧。只覺得和她一唱一和煞是有趣。每天,她都會爲兒女子孫們一個個地祈禱:希望這個健康平安,保佑那個一切順利;當然也免不了許多讚美耶穌的話。然後便是唱歌,這些歌,外婆在平時也會時不時地哼上幾句。很多時候,我跪着累了,便偷偷地向她瞥一眼,她仍然不折不扣地跪着。想起外婆多年患有腿病,真擔心外婆會撐不住。於是,我便問:“外婆,您累嗎?”她吃力地撐起頭:“不許打叉,否則會不靈的。”我將信將疑地盯着她,她睜大眼睛,滿是一副堅定虔誠的模樣。我只好不再說話,無聊地盯着棉花包上發呆。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漸漸懂得了向耶穌祈禱這類全是迷信,根本不會有什麼救世主的保佑。於是,我開始向外婆宣傳:這是一種迷信的做法,是極不科學的。她聽了嘴巴扁扁,蒼老的臉一提一提,渾濁的眼中似乎有了淚。看來她被觸怒了。是呀,平時親戚朋友們根本不信這一套,現在連我——這個從小一起陪她祈禱的人都開始懷疑,疏遠她了。她顫巍巍地說:“誰說的?心誠的人是準能打動救世主的!”

我不再與外婆爭辯,也許她說得有道理,“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吧。老人家並無惡意。祈禱成了她的安慰,她的支柱,她的寄託!

回憶起這些,又想起前些天外婆特意託媽媽送來的棕子。那不時飄着的香味,讓我潸然淚下。於是,我不由吟起一首詩:

外婆親手做成的糉子,

穿越千里,

落在我的餐桌上;

一縷清香,

瀰漫着親情。

我打開糉子,

看見熟香的米粒上,

閃動着親人的企盼;

一股心酸,直嗆心裏。

我大口嚼着糉子,

兩行熱淚,

燙傷了一雙手……

最後讓我們在動聽的歌聲中結束今天的廣播《貝多芬的悲傷》,我們下期再見。

【高三我的校園生活廣播稿】二

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在經歷了太多的錘鍊之後,我們在學會堅強的同時也逐漸變得冷漠起來。我們匆匆地在人潮洶涌中尋找適合自己的角色,漠然地與一切和自己不相關的人與事擦肩而過,我們似乎早已習慣了“各自打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處世哲學,而不願再牽掛別人的任何困苦。於是,眼看着那顆曾經晶瑩的善良之心在紅塵碧紅之中慢慢被塵土侵蝕包裹,而後結成厚厚的繭,於是,我又不得不負載着這顆結繭的沉重的心孤獨地在冷漠中艱難跋涉……

當歲月的風塵將皺紋刻上人們的額頭,將雪鬢遷上人們的青絲,當我們不知不覺地在孤獨與冷漠中逐漸老去時,在夕陽殘照下,剝去心靈的堅冰,去打開心靈的一隅時,才忽而發覺沒有了善良,沒有了那顆原本容易受感動的心,而只剩下麻木的乾枯的軀殼和永無止境的疲勞與困頓。下面爲大家播放一首歌曲

《善良,成就你的蕙質良心》

善良,是人生大廈的基礎,是人性品質中的瑰麗珍品。擁有善良的人才會懂得去感激,去回報,纔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豪情,纔會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纔會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執着,纔會有“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樣春”的堅韌和那份“寵辱不驚,閒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氣度與胸懷。

善良的人,即使沒有巍峨高山的冷峻與清峭,也可以有平川凡壑的踏實與穩健;即使沒有牡丹玫瑰的雍容絢麗,也可以有芙蓉夕醉的高潔與典雅。善良的人,即使不能居廟堂之高來兼濟天下,也可以處江湖之遠獨善其身。擁有善良,就擁有了生命的方向,即使在物慾橫流燈紅酒綠中穿梭,也會永遠來去從容,兩袖清風。下面爲大家播放一首一首歌曲

善良,不需要太多的詮釋,它是寒風中的一隻火把,失意處的一句安慰,痛苦中的一絲愛撫,無助時的一點支援。把善良給別人,也給自己,那麼人類將與日月同輝;留一份善良給世界,那麼世界將與星宇同壽。珍愛善良,擁有善良,灑播善良,那麼,你將會開一樹燦爛的紅花,既使自己美麗,也使別人溫暖。

《選擇善良》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了暴風雪。他深知不盡快找到避風處,非凍死不可。他走啊走,腿已經邁不開了。就在這時,腳碰到了一個硬梆梆的東西,扒開雪一看,竟是一個快凍死的人。登山者犯難了:是繼續向前,還是停下來援救這個陌生人?在心靈深處翻江倒海之後,他毅然作出決定:脫下手套,給那個人按摩。最後,兩人互相攙扶,走出了困境。

登山者最終走出困境是由於他擇善而從。選擇善良,也許在當時對你沒有什麼好處,甚至會給你帶來危難,但是隻要選擇善良,就好像在人生銀行中存了一筆鉅款,說不定某一天會發揮巨大的作用。

如果張良沒有在橋上恭敬的爲老者穿好鞋子,就不會得到《太公兵法》而爲劉邦打天下;如果管仲沒有選擇與鮑叔牙和善共處,就不會在戰敗獲得第二次生命;如果登山者沒有選擇幫助被凍僵的人,就不會使自己的身心感到溫暖,從而走出困境。人的一生中必須作出無數次的選擇,換個角度思考,這就是一次次“積善”的機會。

中國有句古俗語,叫作“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我們在選擇時,應當選擇善良,擇善而從。

好了,同學們,本期的青春校園廣播欄目到這裏就要和大家說再見了,我是主持人周蘭,感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期節目再見!最後,送給大家一首歌曲《專屬味道____》,結束今天的青春校園系類廣播。謝謝收聽。

【高三我的校園生活廣播稿】三

在英國的蘇格蘭,有一位貧苦農夫叫弗萊明,他心地善良,樂於助人。有一次他在田裏耕作時,忽然聽到附近的泥沼地帶有人發出呼救的哭泣聲,他當即放下手中的農具,迅速地跑到泥沼地邊,發現有一個男孩掉進了糞池裏,他急忙將這個男孩救起來,使他脫離了生命危險。

兩天以後,一位高雅的紳士駕着一輛華麗的馬車來到了弗萊明所住的農舍,彬彬有禮地自我介紹說,他就是被救男孩的父親,特此前來道謝。這位紳士表示要以優厚的財禮予以報答,農夫卻堅持不受,他一再申明:“我不能因救了你的小孩而接受報酬。”正在互相推讓之際,一個英俊少年突然從外面走進屋來,紳士瞥了一眼便問道:“這是你的兒子嗎?”農夫很高興地點點頭說:“正是。”紳士接着說道:“那好,你既然救了我的孩子,那就也讓我爲你的兒子盡點力,讓我們訂個協議吧,請允許我把你的兒子帶走,我要讓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假如這個孩子也像他父親一樣善良,那麼他將來一定會成爲一位令你感到驕傲的人。”鑑於紳士的誠心誠意,農夫只好答應了他的提議。下面給大家播放一首歌曲

紳士非常講信譽,重承諾,不但把農夫的孩子送到學校讀書,而且還供他到聖瑪利醫學院上學,直至畢業。

這個農夫的孩子不是別人,他就是後來英國着名的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教授。他於1920xx年首次發明了舉世聞名的青黴素,後來又經過英國病理學家弗洛裏和德國生物學家錢恩的進一步研究完善,於1941年開始用於臨牀,並於1943年逐漸加以推廣。青黴素被公認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原子彈和雷達相併列的第三個重大發明。而上面提到的那個紳士便是英國上議院議員丘吉爾,他那個被農夫救起的兒子後來成了英國着名的政治家,二戰時期的首相丘吉爾爵士。

誰也沒有料到,一個農夫救起一個素不相識的孩子對後世會發生如此重大的影響,他自己的兒子也因此而獲得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日後竟然會成爲英國着名的細菌學家和青黴素的發明者。丘吉爾首相在二戰中的卓着功勳無須贅述,弗萊明教授發明的青黴素也不知拯救了多少過去根本無法拯救的生命,真是爲全人類造福不淺。從這個意義上講,那位行善積德的農夫弗萊明所得的報酬是最高和最優厚的,也可以說是舉世無雙的!善良是陽光,讓人幸福、讓人溫暖;善良是愛,世界因愛而美好,因愛而有色彩,讓人間每一個角落都有愛。善良是愛的氣息、愛的芬芳,瀰漫在天地間。

下面爲大家播放一首歌曲

用善良之心回報社會,社會變得和諧!用善良之心擁抱世界,世界變得美好!只有善良纔可以使人內心充實......有一種美麗,是我們看不見的,摸不着的,它需要用心來感受,這種美麗就是善良。有句話說得好“人不是因爲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爲可愛而美麗”。善良可以給女人增添風采,可以給男人增添魅力。人,可以不漂亮,但不可以不善良。善良,它是寶貴的資源。

心地善良,是美麗的源泉。培養自己的愛心吧,有愛心的人,纔有豁達的心胸,善待他人。有愛心的人,能夠得到生活的回報,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的美好,過好平平實實的每一天。好了,同學們,本期的青春校園廣播欄目到這裏就要和大家說再見了,我是主持人周蘭,感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最後讓我們在《becauseofyou》的優美歌聲中結束今天的廣播。

【高三我的校園生活廣播稿】四

今天是4月28日,但是我們已經感覺到了五月的春風。

五月的春風情深意暖,五月的花海流溢飄香,和着春潮,伴着夏韻,在花海燦爛奪目的季節裏,我們即將迎來五月。五月。那是我最喜歡的月份,因爲可以聽到花開的聲音。靜靜的而又連續不斷,輕輕的卻是熱烈,彷彿沒有什麼可以阻擋花兒吐露芬芳,張揚美麗。五月是我認爲最像花兒的男生,像向日葵。單純,健康,陽光。他有高高的個子,短短的頭髮和潔白的牙齒。我喜歡他微笑時的眼睛,很清澈。五月是我的同學。我們成爲好朋友是那麼的理所當然。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便有了默契。我們會在一起談論各種話題。很多時候彼此之間會有分歧。他總是用很長的陳述句來闡明自己的觀點,而我則用反問句回擊。通常是在無休止的辯論後,以他的默許和我的勝利爲結局。我喜歡這樣的遊戲,很有趣。

在五月,我們還將迎來了“五四”運動八十六週年。

彈指一揮間,人類已昂首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在這漫長的歲月裏,中國戰勝了衰落,走向振興,掙脫了屈辱,走向奮起,中國正以嶄新的姿態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然而,人們不會忘記那振奮人心的“五四”愛國運動,更不會忘記那舉起民族自救之旗幟,開創民族獨立和民族振興新紀元的先驅者,不會忘記革命戰爭的峯火硝煙,更不會忘記,爲真理而拋頭顱灑熱血的英烈們。今天,我們的祖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振興中華的責任,已經落到我們肩上,“五四”的火炬已經光榮地傳到我們手中。五四精神代表着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統一體現。

我們一定不能辜負老一輩革命家對我們的殷切期望,我們要有信心地勇敢地去開創屬於我們的新世界。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而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爲了振興中華民族。因此,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應該把這些方面結合起來,爲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鬥。

在五月,我們還將迎來母親節。

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爲“國際母親節”,選擇這一時間是因爲5月天氣晴朗、明麗,同時週日適合公衆性的喜慶活動。每到這一天,兒女們將最有意義的禮品,或一束康乃馨(也叫香石竹花),奉獻給哺育自己成長的母親。母親節最初起源於美國,後來發展成爲國際性的節日。同學們,今年母親節,你打算爲母親做什麼呢?

五月,我們將生活在一個靚麗的季節,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字眼,我們要去追回與你同行、釋放自己青春的能量。青,是綠色,是生命的顏色,春,是季節,是成長的季節,青春就是出成在成長季節的那片生命的綠色,是陽光下那片燦爛的笑容。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暫的,它也許是你人生的一處驛站,不過請記住,即使它象一顆流星,我們也要努力讓它成爲一次輝煌的閃現,不懼艱難困險,敢於拼搏,志比雲天。

中學時代,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我們知道,風雨會使我們變得強壯,挫折會使我們變得堅強。成熟的思想和高尚的品質,來自於風雨的洗禮和生活的磨礪,我們要面對山峯,去欣賞它的風光,面對未來去爭創人生的輝煌,這樣才能體現生命的價值。

在今天校園廣播的最後,讓我們再一起重溫《心願心語》,憧憬美好的明天吧。

今天的校園廣播就到這裏,我們明天再見。

【高三我的校園生活廣播稿】五

記得意大利的薄伽丘說過,友誼是一種最神聖的東西。我看不然,人世間最無私、最珍貴的莫過於親情,親情比友誼重要得多,而人的親情更是與衆不同。

大千世界,什麼樣的人都有,什麼樣的事都會發生,但唯一不變的是親情,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這不由得使我想起曾經讀過的一篇文章,故事發生在大興安嶺的一次大火中,一隻母鳥爲了保護自己的孩子,把它們送到樹下,壓到自己的身子下面。雖然母鳥被活活燒死了,但它的孩子卻活了下來。

在我們的周圍,無處不體現着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都是以一種無私的情懷面對我們,他們情願自己餓着,也要我們吃飽、穿暖。也許有人會說,我是孤兒,沒有父母,哪來的親情?可你小時候在孤兒院受到的資助,不也洋溢着親情嗎?因此,在很多人看來,親情重如千鈞。可如今有些人認爲,親情一文不值。我驚訝地發現,好多小孩越來越不珍惜父母的勞動果實了,往往只把父母當成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庫。不管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嘮叨,總是愛理不理的,好像與己無關。我鄰居家的一個小孩,天天都會和父母發生矛盾,只有當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纔會想到父母。我還看過一本雜誌,有位年過七旬的老人,竟然連自己孩子家的門都進不了,更別想在孩子家吃頓飯了。這些以前聞所未聞的事情,現在也好像司空見慣了。

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儒家學派曾經說過,百義孝爲先;《讀者》雜誌也報道過,養育子女是世界上所有動物的本能,而只有人類纔會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這種在萬物中唯有我們人類纔有的美德,難道也要放棄嗎?也要從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消失嗎?不,我們決不能放棄,我們要讚頌親情!否則,我們還有何顏面自稱爲萬物之靈呢?

感受親情

“搖呀搖,搖呀搖,搖到外婆橋……”不知是誰輕輕哼了一句,把我從思緒中拉回。外婆橋,外婆橋,外婆一定又在把我“瞧”了。我的眼前彷彿又浮現出了她探着矮小的身子,站在高高的門檻上,踮腳倚門盼望的情景。此時,一股濃濃的親情如春天那溫暖的陽光,灑進我的心田,令我感到幸福無比。

我的外婆是個忠實的耶穌教徒。每天晚上,她總是早早地吃過飯,照例跪在硬梆梆的牀上,領着我一起祈禱。因爲當時我人還小,外婆怕我跪在太硬的牀上吃不消,便找來一個棉花包給我墊上。外婆一輩子沒上過學,但她禱告起來還真有一套,可以稱得上是“有條不紊”。她每說完一句,我都得在最後添上一個“阿們”。我根本不懂它是什麼意思,想必外婆也不會很清楚吧。只覺得和她一唱一和煞是有趣。每天,她都會爲兒女子孫們一個個地祈禱:希望這個健康平安,保佑那個一切順利;當然也免不了許多讚美耶穌的話。然後便是唱歌,這些歌,外婆在平時也會時不時地哼上幾句。很多時候,我跪着累了,便偷偷地向她瞥一眼,她仍然不折不扣地跪着。想起外婆多年患有腿病,真擔心外婆會撐不住。於是,我便問:“外婆,您累嗎?”她吃力地撐起頭:“不許打叉,否則會不靈的。”我將信將疑地盯着她,她睜大眼睛,滿是一副堅定虔誠的模樣。我只好不再說話,無聊地盯着棉花包上發呆。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漸漸懂得了向耶穌祈禱這類全是迷信,根本不會有什麼救世主的保佑。於是,我開始向外婆宣傳:這是一種迷信的做法,是極不科學的。她聽了嘴巴扁扁,蒼老的臉一提一提,渾濁的眼中似乎有了淚。看來她被觸怒了。是呀,平時親戚朋友們根本不信這一套,現在連我——這個從小一起陪她祈禱的人都開始懷疑,疏遠她了。她顫巍巍地說:“誰說的?心誠的人是準能打動救世主的!”

我不再與外婆爭辯,也許她說得有道理,“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吧。老人家並無惡意。祈禱成了她的安慰,她的支柱,她的寄託!

回憶起這些,又想起前些天外婆特意託媽媽送來的棕子。那不時飄着的香味,讓我潸然淚下。於是,我不由吟起一首詩:

外婆親手做成的糉子,

穿越千里,

落在我的餐桌上;

一縷清香,

瀰漫着親情。

我打開糉子,

看見熟香的米粒上,

閃動着親人的企盼;

一股心酸,直嗆心裏。

我大口嚼着糉子,

兩行熱淚,

燙傷了一雙手……

最後讓我們在動聽的歌聲中結束今天的廣播《貝多芬的悲傷》,我們下期再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