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美學思想總結

來源:瑞文範文網 4.59K

老子美學思想總結

《老子》一書,原着不過五千言,可以說,幾乎是一字就涵蓋一個觀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蓋有三玄三要的妙義。它告訴了我們許多法則。幾千年來,大家都在研究老子,而有研究著作流傳下來的,古今名家的著作,有數十家之多,如果蒐羅廣泛一點,也許可達到百家以上;其文字也達到了數百萬字,好像一直研究不完,解釋不盡;而各人的說法,又各不相同,似乎有了“各家老子”或“老學的各家”。例如:某某研究老子的著作,便成了“某老子”;某某解釋老子的著作,又成爲“某家老子”;某某詮釋了一番,又成爲“老子某詮”。各說雜陳,見解不一,讀來似有治絲益棼之感。

近代以來,許多外國人,包括近如日本、韓國,遠如歐、美,乃至於大洋洲的人,亦都喜歡研究起老子來了。他們都翹起大拇指說:“中國的《老子》很好。”問他們好在哪裏,也自有一番說辭,或不免拾人牙慧,道前人之所道。但畢竟能重視而稱譽我們的文化,這是值得我們自豪的、欣喜的;同時亦是值得我們反省的,那些一味崇洋,忘記乃至排斥自己文化的人,更應該爲之赧顏的。

老子被譽爲道家的宗師,道教的教主。道家爲中國文化主流之一,人們每提及道家,則必說到老子,但多半亦僅僅說到老子而已,最多並稱“老莊”。其實,道家的“巨擘”,不止這一二人,嘗與朋友說笑:道家有三代人物,老子、兒子——倪子、孫子。當然,這只是說笑,他們並沒有血緣的祖孫父子關係。

不過孫子——春秋時齊國人孫武,他的軍事哲學思想,正是由道家思想而來,所着《兵法》十三篇,處處表現了道家的哲學,曾經幫助吳王闔閭,擊破強楚,而稱霸諸侯,充分顯示了道家思想在事功上的偉大;而所著的十三篇中的軍事哲學思想,可以說超越了時空,直到幾千年後的現代,人類已登上月球,武器已發展到太空,到生化戰,而仍離不開他的軍事哲學的範圍。

倪子,本姓倪,而倪字原有兒子的含義。一說倪子就是計然子,究竟確否?後世很難考證。但可以確定的,計然子實有其人。又有說他是范蠡的老師。范蠡助越王勾踐復國,所用就是道家的學說,而且勾踐復國以後,論功行賞,他自然可以獲得高官厚爵,可是他並不在乎富貴,帶了西施,一葉扁舟,飄然於太湖之上。這正是道家“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風範。所以老子、兒子、孫子三代的笑話,儘管是遊戲之言,也非憑空虛構。事實上,如果把老子、倪子、孫子三人的著作、思想研究得透徹清楚了,差不多對中國文化中“治道”的精要,已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是值得注意的。

內用黃老 外示儒術

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爲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着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漣漪,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

對這三家,我經常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精神糧食;佛家是百貨店,像大都市的百貨公司,各式各樣的日用品俱備,隨時可以去逛逛,有錢就選購一些回來,沒有錢則觀光一番,無人阻攔,但裏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這譬喻是有其理由的。

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會發現一個祕密。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祕訣,簡言之,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自漢、唐開始,接下來宋、元、明、清的創建時期,都是如此。內在真正實際的領導思想,是黃(黃帝)、老(老子)之學,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標榜的,即在宣傳教育上所表示的,則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但是這只是口號,只是招牌而已,亦可以旁借“掛羊頭賣狗肉”的市井俚語來勉強比擬,意思就是,講的是一套,做的又另外是一套。

黃老的內涵

那麼所謂黃老之學的道家學術,它的內容又如何?當然,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他所着《老子》(到了唐玄宗時代,又尊稱它爲《道德經》)一書,最能代表道家思想,最有系統,有最具體的敘述。而闡揚、詮解老子最清楚正確的,發揚道家思想最透徹的,則是莊子。莊周所着《莊子》一書,唐玄宗時代又尊稱它爲《南華經》。其中所論辯的道理,在政治、軍事、教育、經濟等等各方面,都可致用,它對歷史人物的建功立業乃至對個人修養——修道、養氣,以及立身、處世等等,都有大用處。

這不只是指《莊子》的內七篇而已,事實上,幾千年來,歷代所偷偷運用莊子的學術,都取《外篇》和《雜篇》中的精華。因此,真正把五千年來中國文化,發揮得光輝燦爛的,亦就是道家的老莊之學,尤其是《莊子》的《外篇》與《雜篇》部分最多,這是研究老子之前,也必須瞭解的一項事實。

現代人對道家的觀念,是漢、唐以後的人所持的觀念。在秦漢以前,現在所謂的“道家”與孔孟之學的所謂“儒家”,原本沒有分開的,統統是一個“道”字,而這一個“道”字,代表了中國的宗教觀,也代表了中國的哲學——包括人生哲學、政治哲學、軍事哲學、經濟哲學,乃至一切種種哲學,都涵在此一“道”字中。

清代乾隆年間,主編《四庫全書》的著名學者紀曉嵐曾經說過:“世間的道理與事情,都在古人的書中說盡,現在如再著述,仍超不過古人的範圍,又何必再多著述。”這的確是一則名言。試看今日世界各國學者關於思想學術方面的著作,無不拾古人之牙慧,甚至,強調來說,無不是中國古人已經說過的話。所以紀曉嵐一生之中,從不著書,只是編書——整理前人的典籍,將中國文化作系統的分類,以便於後來的學者們學習,他自己的著作只有《閱微草堂筆記》一冊而已。

就因爲他倚此一態度而爲學,自然地讀書非常多,瞭解得亦較他人深刻而正確,他對道家的學術,就下了八個字的評語:“綜羅百代,廣博精微。”意思是說,道家的文化思想,包括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整個文化。“廣博”是包羅衆多,“精微”是精細到極點,微妙到不可思議的境界。

但是,道家的流弊也很大,畫符唸咒、吞刀吐火之術,都變成了道家的文化,更且陰陽、風水、看相、算命、醫藥、武功等等,幾乎無一不包括在內,都屬於道家的學術,所以雖是“綜羅百代,廣博精微”,也因之產生了流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