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5.19K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1

一、東亞:

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20篇)

1、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快,人口稠密區,四個新興工業區(韓國,中國東南沿海,香港,中國臺灣)

2、西部內陸:畜產品加工業;

二、東南亞:

1、世界上的熱帶經濟作物區: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第一);

2、糧食作物:水稻(泰國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國);

3、礦產:錫(馬來西亞),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萊);

4、工業發展迅速;

三、中亞:

1、灌溉農業,畜牧業爲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積大;

b.光照充足;

c.溫差大;

(2)不利因素:水資源缺乏;

2、小麥,棉花,畜產品——主要出口物資;

3、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

4、工業:採礦業,冶金業,軍事工業(重工業爲主);

四、西亞和北非:

1、出口石油爲主,主要向西歐,美國,日本;

2、特產: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欖油;

(3)阿富汗:紫蓋皮羊毛;

(4)伊拉克椰棗;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熱帶經濟作物;

2、採礦業;

注:二者爲單一初級產品出口;

原因:由於移民經濟長期侵略,經濟大國操縱;

出路:振興民族經濟、開展多種經濟;

六、西歐:

1、資本主義革命最早,大多數爲發達國家;

2、工業中心多,形成工業密集帶;

3、旅遊業發達;

4、農業發達:荷蘭,乳蓄業佔65%,挪威:石油業;瑞典:森林業;

七、北美:

1、農業-高度機械┠烈底ㄒ禱?/p>

2、工業-現代化程度高,部門齊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

2、單一產品出口爲主,一些熱帶經濟作物產量巨大;

3、糧食以玉米爲主,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2

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續發展內涵――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原則:

①公平性原則: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

②持續性原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③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環境問題往往會轉化爲全球性問題。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有助於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4)清潔生產:評估產品對環境影響的傳統方法只把焦點放在末端處理上。清潔生產則從原料開採――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1)龐大的人口壓力。

(2)資源短缺令人擔憂:人口壓力大、經濟迅速發展和資源利用率低。

(3)深刻的環境危機:環境污染從城市迅速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範圍仍在擴大。生態極危機區分佈於東部地區,這裏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人類活動頻繁。

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1994年3月,國務院發佈了《中國21世紀議程》。

3、生態農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留民營村建設生態農業的措施:

(1)調整農業結構:由單一的種植業調整爲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2)開展綜合利用:以農畜產品爲中心,發展飼料加工廠和食品加工廠。

(3)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沼氣的利用――原料來源於秸稈、人畜糞尿,沼液、沼渣還田或養魚。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3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

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其他恆星系統)——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外部:

(1)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2)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自身:

(3)因爲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爲15度)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誌:黑子、耀斑,週期11年

(2)影響:發出電磁波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

發出高能帶電粒子——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

影響地球氣候、災害——水旱災害,誘發地震

4.自轉、公轉的特點

5.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2)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3)地轉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晝夜長短的變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晝逐漸變短,夜逐漸變長。

(2)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爲12小時。

(4)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2)夏至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迴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3)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迴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5)直射問題:一年之中,有兩次直射的是南北緯迴歸線之間,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緯迴歸線。沒有直射的是南北緯迴歸線分別到達南北極的緯度。

(6)日出日落:晝夜長短。日出變早,日落同程度變晚。(7)影子問題:太陽高度角變小,影子變長。

8.四季的變化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着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爲春季,6、7、8爲夏季,9、10、11爲秋季,12、1、2爲冬季。

9.地球的圈層結構

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爲界分爲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爲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

岩石圈:地殼+上地幔頂部軟流層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的三大類

(1)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2)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

(3)變質岩(變質作用)。

說明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三大類岩石轉化圖)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爲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爲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

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u型)、流水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冰川侵蝕(冰斗,角峯)、冰川地貌(冰磧地貌)

3.六大板塊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佈在板塊的交界處。

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

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併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3)大氣垂直運動

地面冷熱不均。大氣水平運動: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直接原因)

(4)熱力環流。(熱力環流的示意圖),山谷風、海陸風、城市熱島。

5.氣壓帶和風帶

全球近地面有7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佈),6個風帶。(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圖,氣壓帶風帶分佈圖與氣候(乾溼冷熱),地圖冊)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爲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羣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爲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祕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爲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爲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爲溼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

△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

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

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

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7)北半球受影響的氣壓中心

冬季一月,亞歐大陸:亞洲高壓,太平洋:阿留申低壓。

夏季七月,亞歐大陸:亞洲低壓,太平洋:夏威夷高壓。

6.常見的天氣系統

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

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反氣旋,中心高,四周低。多晴朗乾燥天氣。

7.水循環(循環示意圖)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維持全球水量平衡;維持全球熱量平衡;更新陸地水資源;塑造地表形態;聯繫四大圈層。

中緯度半溼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8.常見的自然災害

水災、旱災、颱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瞭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環境治理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1.人地關係思想的演變過程

崇拜自然——採獵文明——人與自然是恐懼與依賴的關係;

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係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謀求人地協調——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2.人類所面臨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方面的問題

(1)環境污染:水、大氣(光化學煙霧、臭氧空洞、酸雨、氣候變化)、土、固體廢棄物、噪聲、放射性物質、海洋污染

(2)生態破壞:荒漠化、鹽鹼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環境破壞(森林、溼地)

3.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基本原則

(1)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內涵——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原則:

①公平性原則: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

②持續性原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③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環境問題往往會轉化爲全球性問題。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有助於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4.協調人地關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

循環經濟——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則從原料開採——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地理信息技術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1.遙感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作用

遙感:獲取,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資源普查:礦產、生物、水資源。

環境災害監測:環境監測,災害預警。

特點和優點:

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2.在定位導航中,全球定位系統(GPS)的作用

3.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統(GIS)的功能

處理地理空間數據,地理空間信息進行輸入、管理、分析和表達。

城市信息管理與服務、城市環境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規劃。

4.數字地球的基本含義

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1)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範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

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2)地理信息系統

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人文地理

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三低(發達國家,歐洲美國,中國)、“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長

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淨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

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爲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

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3.人口分佈與人口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

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土地利用)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於城市中心、交通幹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中心商務區(CBD):建築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佈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蹟。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

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範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範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範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1.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

(2)氣候——氣候溫暖溼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

2.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後—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遊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標誌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城市化特點

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

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

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我國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

③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於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

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熱島效應、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範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峯。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1)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幹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3)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繫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光熱、水源、地形、土壤):

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着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藥)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佈:主要分佈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

★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爲主

2.水稻種植業(季風水田農業)

分佈: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典型地域:亞洲

區位條件:

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

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

特點:小農經營以家庭爲單位;單產高,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

主要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六、傳統工業區

1.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

傳統工業區多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我國鞍鋼發展的條件: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我國寶鋼發展條件: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鐵礦石主要從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進口)

2.存在的問題

(1)以重工業爲主,生產結構單一;

(2)原料、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經濟效益下滑;

(3)環境污染嚴重等。

3.解決措施(以德國魯爾區爲例)

(1)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和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發展科技:發展科技,促進旅遊,繁榮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

(3)優化環境:消除污染,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七、新興工業區

1.主要新興工業區:美國“硅谷”、日本“硅島”等。

2.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科技發達、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機場)、環境優美

八、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大氣的影響:工業廢氣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氣污染。

(1)全球氣候變暖: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氣中CO2濃度升高

(2)酸雨:燃燒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國——硫酸型酸雨,發達國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層破壞:廠礦企業、家庭等使用冰箱、製冷設備等,排出大量氟氯烴。

(4)光化學煙霧:汽車尾氣排放出的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線的作用下,會發生光化學反應。

★治理思路: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量——

①改善能源消費構成:開發利用水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

③減少有害物質排放:綜合利用,清潔生產,達標排放,尋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業廢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體污染——重金屬污染、水體的富營養化

3.固體廢棄物污染

九、生產活動中的地域聯繫

包括交通運輸、通信、商業貿易等

1.重要性

溝通不同地域之間的聯繫,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動。

(1)政治意義——有利於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有利於鞏固國防安全。

(2)經濟意義——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爲經濟優勢;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經濟發展。

2.主要運輸方式

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

包括郵政(傳遞信件、物品等)和電信(傳遞聲、像、圖等,包括電報、電話、互聯網)。

4.商業中心形成的條件

(1)穩定的商品來源區

(2)穩定的銷售區

(3)交通發達

十、交通運輸佈局

1.主要區位因素

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災害等);技術因素

★線路的總體走向決定於經濟因素,而某一段的具體走向可能取決於地形、地質或技術條件。

2.區位因素變化過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隨着科技進步,經濟因素越來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

水域條件(航行條件,停泊條件),陸域條件(築港條件,腹地條件,以城市爲依託)

4.機場建設

(1)要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

(2)要有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

(3)要避開低溼地點;

(4)與城市保持適當距離:用地廣、城市有煙幕等。

5.公路建設

(1)平原地區:避開沼澤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和城鎮發展的關係。

(2)山區: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彎曲,山谷中的道路應避開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避開地形、地質、水文條件複雜的地段。

十一、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和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

(1)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於開展商貿活動,通常會形成較大的居民點。

(2)交通運輸與聚落空間佈局

①不同運輸方式對聚落空間佈局的影響:南方以水路交通爲主,聚落臨水佈局

②不同環境對聚落空間佈局的影響

★北方地勢平坦開闊,聚落多呈團塊狀,形態比較規則,道路呈棋盤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區,聚落沿河流、鐵路、公路分佈,佈局形態呈帶狀。

(3)交通運輸與城鎮分佈:河流航運的起點、終點、與其他交通線的交點處常形成城鎮。

(4)交通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如運河航運地位的變化與揚州的興衰、城市中心的遷移。

2.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的影響:交通便捷,有利於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運輸和佈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隨着高速公路的發展,許多商業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結合部。

★隨着交通運輸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出現各種類型的專業化市場、超市、連鎖店等。

★隨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們出行範圍擴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購物休閒中心誕生。

★電子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網上購物、電子商務、無人售貨等得到發展。

區域地理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1.區域(區域劃分,有無明顯界限)

(1)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爲下一級區域。

(2)區域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3)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①地理位置差異:長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鬆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鬆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以水稻土爲主,耕地多爲水田,較爲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鬆黑土分佈廣泛,耕地多爲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④產資源條件差異:長礦產資源貧乏,鬆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2.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對農業:長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鬆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長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爲發達;鬆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佈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對商業:長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繫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爲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鬆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爲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3.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佈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

(1)船作爲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爲擴大交通聯繫提供了天然水道。

(2)隨着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爲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3)隨着我國曆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

(4)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爲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社會後期:

(1)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2)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3)今天長作爲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1.兩類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和能源基地建設

開採條件

(1)煤炭資源豐富,開採條件好‘’儲量豐富、分佈範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2)市場廣闊

(3)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能源基地建設

(1)擴大煤炭開採量

(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煤—焦—化煤—鐵—鋼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採業爲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爲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爲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2)調整產業結構;

(3)“三廢”的治理

3.流域的發發——以田納西河爲例

田納西河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護

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蘊藏着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氣候:亞熱帶地區,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衆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1)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2)19世紀後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

(3)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爲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流域的綜合開發

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爲流域開發的核心。

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

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

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爲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

流域內鍊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1)氣候條件: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2)地形、土壤條件:爲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黑土、黑鈣土廣泛分佈,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3)社會、經濟條件:

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

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繫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三山脈三平原

三江平原、鬆嫩平原、遼河平原

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

農業佈局特點

耕作農業區:主要分佈在三大平原地區。

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佈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蔘等珍貴藥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畜牧業區:主要分佈在西部高原、鬆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

鬆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1)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2)地區專業化生產

農業發展方向

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區農業: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2.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

(1)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

(2)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3)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爲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爲主導產業。

問題與對策

(1)產業升級面臨困境——產業結構調整

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爲基地。

(2)城市建設相對落後——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羣

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爲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羣。

(3)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加強規劃與管理

區域聯繫與區域發展

1.西氣東輸

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爲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爲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和酸雨)

(3)今後,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天然氣分佈總體特徵

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四大氣區

新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的鄂爾多斯。

油氣發展戰略

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2.產業轉移

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1)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爲產業轉移的目的地。

(2)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爲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3)市場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歐、北美是日本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20世紀末,東亞和東南亞因經濟增長強勁、市場需求大而成爲日本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併成爲日本企業主要投資地區。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2)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

(3)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

(4)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佈

如果一個國家產業大量向國外轉移,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常常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大量吸收國際產業轉移有助於減緩就業壓力。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4

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層次的天體系統: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2)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自身條件:適宜的溫度、合適的大氣,充足的水分外部條件:穩定的太陽光照,安全的宇宙環境

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爲地球提供能量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發射的能量。

(2)太陽活動影響地球太陽活動類型:黑子---光球層,耀斑和日珥---色球層,太陽風---日冕層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耀斑→磁暴→影響短波通信,太陽風→極光

3.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自轉:自西向東,恆星日(23時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時(兩極除外),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公轉:自西向東,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往返運動,週期爲一個迴歸年。(3)晝夜交替和時差晝夜交替的週期爲一個太陽日。經度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

(4)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轉。

(5)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那個半球晝長赤道全年晝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方向遞減,離直射點越近太陽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帶四季更替在中緯度地區明顯。夏季是一年中白晝較長,太陽高度較大的季節,冬季反之。春秋兩季是過渡季節。

4.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莫霍界面平均約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縱波(P波):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較快橫波(S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較慢岩石圈: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組成。軟流層:位於上層地幔中,一般認爲可能是岩漿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2)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5

中國的地理差異

1、地理區域有許多不同的類型,有的是自然區域,如珠江三角洲;有的是經濟區域,如工業區;有的是行政區域,如西藏自治區。同一個地理區域,可能同時兼有多重“身份”。

2、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可以把我國劃分爲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

3、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差異比較:

比較項目秦嶺—淮河以北地區秦嶺—淮河以南地區

1月平均氣溫(高於0°/低於0°)低於0°高於0°

年降水量少多

主要地形平原與高原爲主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

植被類型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河流流量小大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一年兩熟或三熟

耕地類型旱地水田

糧食作物小麥水稻

傳統交通工具馬車船

傳統體育項目滑雪、溜冰賽龍舟、游泳

4、西北地區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爲主。東部以草原、荒漠景觀爲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積的沙漠分佈;只有在盆地邊緣出現稀少的綠洲。這一切說明西北地區是一個以乾旱爲主要自然特徵的地區。

5、青藏地區因地勢高聳而成爲一個獨特的地區,由“高”隨之而來的另一個顯著自然特徵是“寒”。

6、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都是我國主要的牧區。內蒙古主要是溫帶草原牧場;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場;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場。內蒙古的三河馬、三河牛,新疆的細毛羊,青藏的犛牛、藏綿羊和寧夏的灘羊都是著名的畜種。

7、除了畜牧業外,在西北地區人們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發展灌溉農業。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6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一、地理差異顯著

1.自然環境差異顯著:

(1)氣溫:自南往北,緯度逐漸升高,氣溫逐漸降低。海南島長夏無冬,黑龍江長冬短夏。

(2)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距海越來越遠,降水越來越少。東南沿海山清水秀,西北內陸沙漠、戈壁廣佈。

(3)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分佈,逐級下降。第一級階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峯連綿;第三級階梯上的長江三角洲地勢低平,溫暖溼潤。

2.人文環境差異顯著:

(1)人類活動差異顯著。例如,農業具有西牧東耕、南稻北麥的分佈特點;人口、城市、交通線表現爲東密西疏的分佈特點;經濟發展水平東部高,西部低。

1.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如自然區、經濟區、文化區等。

2.四大地理區域:

(1)劃分依據: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劃分爲四大地理區域。

【名師點睛】

理解地理區域界線確定的主導因素是學習並掌握各區域地理差異尤其是相鄰地理區域差異的前提。

【名師點睛】

1月份0℃等溫線是暖溫帶和亞熱帶、冬季河流是否結冰的分界線。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是溼潤地區和半溼潤地區、水田和旱

第六章北方地區

一、自然特徵

1.黑土地、黃土地:

(1)位置:北方地區大體位於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和黃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爲主。東北平原被稱爲“黑土地”,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被稱爲“黃土地”。

(3)氣候:地跨我國中溫帶和暖溫帶,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屬於半溼潤區。

2.重要的旱作農業區:

(1)發展優勢:平原面積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連片。(2)農作物

糧食作物:小麥、玉米、穀子經濟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1)春季少雨;(2)春季升溫快,蒸發量大;(3)春季正值華北地區冬小麥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農業用水量較大。

二、“白山黑水”——東北三省

1.自環境

(1)位置、範圍:東北三省位於我國的東北部,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爲主。人們常用“山環水繞、沃野千里”來形容東北三省的山河大勢。

(3)氣候:冷溼。大部分地區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短促溫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較多

2.

(1)發展條件有利: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雨熱同期的氣候不利:春秋季節易發生低溫凍害

(2)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3)主要農作物: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國機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糧最多的糧食生產基地。

(4)問題與措施:墾荒擴大耕地,造成溼地面積銳減、生態環境惡化,爲此停止開荒、建立自然保護區。

3.

(1)資源條件: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特別是煤、鐵、石油等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

(2)完整的重工業體系: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學工業爲主導,包括煤炭、電力、建材、森林等工業部門。

(3)分佈特點:工業主要分佈在礦產地附近和鐵路沿線地區。

三、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

1.文明的搖籃:

(1)位置、範圍:致以長城爲界),南抵秦嶺;主要包括山西省和陝西省的大部分,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南部,甘肅省的東南部。

(2)富有特色的“黃土風情”:如傳統民居是窯洞;信天游是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陝北民歌等

2.風吹來的黃土:

(1)黃土的來源:多種假說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是“風成說”,黃土來自中亞、蒙古高原和我國西北部內陸地區。

(2)黃土地貌景觀: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樑

3.嚴重的水土流失:

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含沙量劇增,淤塞下游河牀、水庫,給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困難。

【名師點睛】

(1)黃土高原的地表景觀(千溝萬壑、支離破碎)主要是長期的水土流失造成的;

(2)黃土高原是風力搬運堆積而形成的。

4.水土保持:

(1)生物措施:植樹種草

(2)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擋土壩。

(3)合理安排生產活動。例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合理放牧。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7

一、地形剖面圖

地形剖面圖是建立在等高線地形圖的基礎上繪製而成的,它表示沿地表某一方向垂直切開的剖面圖形,用以表示地表起伏的形勢。通過它,可以更直觀地看出某條線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並且還有助於瞭解野外考察時觀察點的透視情況。地形剖面圖是繪製地質剖面圖、土壤剖面圖、植被剖面圖、綜合剖面圖等各種剖面圖的基礎。剖面圖試題主要用來考查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動手繪圖以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應該注意解題的步驟,學會將平面地形圖轉換爲立體剖面圖。

1.地形剖面圖的繪製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確定剖面線,如畫出剖面線AB,按AB的長度繪一條水平線作爲剖面基線;確定剖面圖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一般與等高線水平比例尺相同,垂直比例尺一般要比水平比例尺大,以便形象地看出地勢起伏情況,通常放大5至10倍。用等高線的高度作縱座標);作基線的平行線;在地形圖上沿剖面線AB量出相鄰兩條等高線的距離,如:A~1、1~2、2~3、3~4等的各段距離,並把它們標註在剖面基線上,爲1′、2′、3′、4′等;通過基線上1′、2′、3′、4′等各點作基線的垂線;將垂線與基線平行線的交點,用平滑曲線連接起來;在圖上做出必要的註記,則剖面圖完成。

2.需要熟練掌握地形剖面圖

各大洲的地形剖面圖、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地形剖面圖、我國西部沿87°30′E的地形剖面圖、美國地形剖面圖、沿0°緯線所作的非洲地形剖面圖、沿30°S某大陸附近地形剖面圖等。

3.判讀內容

沿某一條緯線,譬如南迴歸線、北迴歸線作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的地形剖面圖,就山脈、高原、平原、植被和自然帶、礦產、農業類型及農作物、氣候類型及成因等設計提問。它能突出地形地勢的特點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沿某一條經線作某大洲、國家或地區的地形剖面圖,就相關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植被、農業區、氣候類型等設計提問,這些提問多半側重於自然地理特徵等。

4.地形剖面圖的判讀步驟與應用

以我國沿32°N地形剖面圖爲例:

(1)判讀剖面是沿什麼方向做的:該圖註明剖面是沿32°N,即東西方向的垂直剖面。然後看座標系:橫座標代表經度,此圖中經度從西向東逐漸增加,因此一定是東經。我國所跨經度大約從73°E~135°E,緯度從4°N~53°N,因此一定是我國地形剖面圖。瞭解剖面的方向和位置,就能聯繫地形圖,更好的理解剖面所表現的特徵。

(2)根據地形剖面圖的彎曲狀況和高度,讀出沿線經過地區的海拔高度和地勢起伏情況。圖中西部地勢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最高點接近7000米;向東海拔陡降,平均海拔1000米,內部起伏不大,東部山地海拔在20xx米左右;再向東海拔不足100米,地形平坦。

(3)讀出沿線地形分佈特徵:看剖面線,此圖明顯表示自西向東成三大階梯分佈。第一階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階梯平均海拔20xx米左右,第三階梯海拔低於500米,甚至低於200米。所以,西部爲我國海拔最高的第一階梯青藏高原;中部爲我國第二階梯,主要地表區爲四川盆地;東部爲我國第三階梯長江中下游平原。

5. 根據剖面圖確定剖面線:

其基本的思路是:

(1)可粗略地觀察剖面線與所經過的大的地形部位與剖面圖是否一致。

(2)分析剖面線穿越的最高等高線、最低等高線與剖面圖上的垂直高度是否相符。

(3)觀察剖面線與等高線交點中的一些關鍵點,如起點、中點、終點等,看這些點在等高線圖上的高度與剖面線的高度是否相同。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8

一、人地關係的歷史回顧:[記憶]

時期

人類思想

人地關係

採獵文明

崇拜自然

人地基本協調

農業社會

利用自然

對抗性增強,環境受到破壞

工業革命

征服自然

人地關係全面不協調

新技術革命

人類謀求協調發展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直面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的產生[理解記憶]

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納和清除能力(環境自淨能力)。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淨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的表現:[記憶](1)資源短缺(2)生態破壞(3)環境污染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爲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態破壞(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鹼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壞、資源的枯竭、生物物種的減少)兩大類。

3、環境問題的分佈:[記憶]

城市地區主要表現爲環境污染,鄉村地區主要表現爲生態破壞。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較發達地區嚴重(其原因是:環境承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經濟、技術水平落後;發達國家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

三、可持續發展

環境問題的防治:[理解記憶]

從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從總體上,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

2、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內涵概括爲: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系統。(課本圖)

(2)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6、2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1、必然性:[記憶]

1)大的人口壓力2)資源短缺3)深刻的環境危機

2、途徑——循環經濟是重要途徑。[記憶]

循環經濟以環境無害化技術爲手段,以提高生態效益爲核心,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1)循環經濟在工業中的表現形式是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從原料開採—生產製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克服了傳統工業生產只重視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帶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2)循環經濟在農業中主要表現爲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將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納入協調一致的軌道。它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形成經濟上和生態上的良性發展。留民營村是“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

所採取主要措施:調整產業機構,開展綜合利用,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

3、協調人地關係的主要途徑

1、控制人口規模:減輕人口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協調人口發展與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係。

2、轉變發展模式

①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以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產量和提高消費水平爲目的。後果:使人類的社會生產以犧牲資源、環境爲代價,形成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使人類陷人嚴重的資源、環境危機。

②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強調環境承載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礦藏等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改變傳統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爲特徵的發展模式,通過引人市場機制,平衡需求與供給的矛盾,以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減少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環境壓力和資源消耗。

3、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綠色食品市場應採取什麼措施前景纔會更廣闊?:

(1)加強對綠色食品的宣傳和扶持。

(2)努力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降低產品價格。

(3)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健康觀念、消費觀念,促進綠色食品的發展。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9

1、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

2、地形:迎風坡、背風坡

3、地勢(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達最大值

4、海陸位置(距海遠近)

5、洋流(暖流:增溫增溼;寒流:降溫減溼)

6、下墊面:湖泊、河流、植被覆蓋狀況

7、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影響降水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10

⑴劃分依據:

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

⑵分佈:

①發達國家: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佈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②發展中國家:共150多個,主要分佈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

⑶發達國家大部分位於北半球,稱之爲“北方”;發展中國家決大多數分佈在南半球,稱之爲“南方”。

①南北對話: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

②南南合作: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

⑷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的經濟:印度的軟件業,中國的航天業、核工業。

國際合作

⑴經濟聯繫:發達國家需在發展中國家購買原料、出售產品;發展中國家則需要從發達國家引進資金、設備、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

⑵世界的主題——和平與發展:國際政治與經濟合作

⑶重要的國際組織

①聯合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成立於1945年,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由中國、英國、美國、俄羅斯、法國5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目前的聯合國祕書長是來自於韓國的潘基文。

②世界貿易組織:英文縮寫WTO,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主要職能是“減少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限制,控制和減免關稅,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中國在20__.12.11加入世貿組織。

國家和地區

⑴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⑵地區: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例如北美洲的格陵蘭地區,是歐洲國家丹麥的屬地。

⑶分類

①從面積上:大國與小國

②從人口方面:人口大國(如中國、印度)與人口小國(如大洋洲的島國瑙魯)

③從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

⑷世界上最大國家俄羅斯:1707萬平方千米;最小國家梵蒂岡:0.44平方千米;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

⑸重要概念

①國界:地圖上一國與鄰國或公海之間的界線;

②國語界劃分依據:自然界線(山脈、河湖、海洋)、數理界線(經緯線)、人文界線(民族、語言、宗教)

③領土:國界範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

④我國的領土:960萬平方千米(陸地)+300萬平方千米(海洋)

1、降水與生活

⑴降水: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爲降水,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⑵測量:測量降水的工具是雨量器,表示降水量大小的單位一般爲毫米。

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降水影響交通、農業生產等。

2、降水的季節變化

⑴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狀圖來表示一個地方一年內降水的季節變化情況。

⑵降水量柱狀圖的繪製方法:一橫月、二縱水、三柱形

⑶主要降水類型: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3、降水的分佈

⑴等降水量線:降水量相同的點的連線。

⑵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不同,通常用等降水量圖來表示。

⑶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

⑷分佈特點:

①赤道附近降水量較豐富,兩極地區降水少;

②南、北迴歸線兩側,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③在溫帶地區,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內陸降水較少;

④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⑸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幹極”阿塔卡馬沙漠。

1、天氣及其影響

⑴含義:是一個地方短時間裏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狀況。

⑵特點:短時間(時間)、相差大(空間)、變化大(變化)

⑶影響:天氣對交通、生活、農業生產、軍事等人類活動有着深刻的影響。

2、明天的天氣怎麼樣?

⑴天氣預報:是氣象工作者通過對天氣資料的分析,發佈將要出現的天氣狀況。

⑵天氣預報的製作過程:

世界各地獲取氣象信息→衛星傳輸接收→對信息加工處理→分析判斷得出結論→預報

⑶天氣預報的形式:電視、報紙、互聯網、廣播、手機短信、打電話

⑷天氣預報的內容:

①衛星雲圖: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雲區

②城市天氣預報:說明一日內陰晴、風、氣溫和降水等常規情況,另外還有沙塵暴、空氣質量、海浪、冰雹、大霧等特殊預報。

⑸常用的天氣符號

3、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

評價空氣質量的方式: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量有關,用污染指數來表示。污染指數小,對人體健康有利;污染指數大,對人體健康有害。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11

1.區域概念: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地球空間單位 2.區域的屬性:一定的面積、 形狀 、範圍、邊界、有明確的區位特徵。

3.區域的特徵:差異性(行政區邊界明確,乾溼地區邊界具有過渡性),整體性(區域內部特定性質相對一致)、層次性(東北平原是東北地區的一部分,又可以分爲三江平原、鬆嫩平原、遼河平原)

5.長江中下游平原由若干平原組成,水系密佈,土質黏重,影響早期的農業生產,由於船的使用,稠密的水系反而促進了發展

6.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初期階段—人地關係基本協調 ;成長階段— 人地關係開始出現明顯不協調;轉型期— 人地矛盾尖銳;再生階段— 人地關係由緊張走向協調

7.地理信息技術: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等

8.遙感(RS):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質和地面物質的不同狀態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不同。b、應用: 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廣泛應用,除了森林火災、洪水監測外,還廣泛應用於農業、地質、海洋研究、環境監測等許多方面。

9.全球定位系統(GPS):(1)概念:利用衛星,在全球範圍內適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稱爲全球定位系統,(2)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和實時性。(3)地位:GPS衛星星座由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在軌備用衛星組成,全球任何地點在任何時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顆GPS衛星。無論是在何時何地,只要擁有GPS信號接收機,就能提供準確的三維信息(經度、緯度和高度)和時間。四顆衛星可確定運動物體

速度。(4)組成:空間部分— CPS衛星星座、用戶部分— GPS信號接收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 10. 地理信息系統(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汁算機系統,稱爲“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

功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所提供的查詢檢索、空間分析等功能,還可對區域內自然資源和條件、區位和交通條件、人口和勞動力條件,以及經濟和社會條件進行更精確的分析、評價。對環境和自然災害進行動態監測及評估預測。 11..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已得到推廣,如110指揮系統、119火警指揮系統,120急救指揮系統等。

12.數字地球: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數字地球是將不同空間、時間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座標,從區域到全球進行整合,並進行立體的,動態的顯示,能爲複雜的生產、研究活動提供實驗條件和試驗基地。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1.荒漠化: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溼潤區的土地退化現象,由自然原因和人爲原因共同影響,主要有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

2.能源基地建設措施:①擴大煤炭開採量 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運輸爲主、公路運輸爲輔) 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3.變輸煤爲輸電優勢:優化能源結構、提高經濟效益、減輕交通壓力、拉動相關產業發展 4.能源的綜合利用:山西產業結構的變化

⑴改革開放初期,山西省的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⑵六五時期,實現了能源的綜合利用

①構建了煤一電一鋁、煤一焦一化、煤一鐵一鋼三條產業鏈。

②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產業結構由單一結構變爲多元結構、原料工業超過採掘業佔主體地位、產業結構升級,經濟效益提高。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1.能源開發利用必須與生態環境治理同步的背景:

⑴大面積開挖地表,排棄大面積土石,若處理不當會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 ⑵燃煤發電、洗煤、煉焦等重化工業的發展極易造成大氣污染和水污染。

2.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⑵調整產業結構 :a、對原有重化工業調整,使

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b、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遊業,降低重化工業比重 (環境問題的根源:重化工業爲主的產業結構)⑶“三廢”的治理:煤矸石——發電供熱回填;煤泥——乾燥後再利用;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廢水——沉澱池淨化。

6.田納西河流域的基本情: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屬於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7.山地是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水質,因此應保護好它的植被生態;河流是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利用過程中要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河谷平原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因此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8.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⑴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較大利:蘊藏着豐富的水力資源。 弊:使得陸路交通不便,河運突出⑵氣候 : 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氣候溫暖溼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對較少。⑶水系: 水系發達,支流衆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量季節分佈不均,河流水量不穩定。 ⑷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銅、磷、鋅、雲母等。 9.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1.土地退化 長期高強度地種植棉花,造成土地退化

2.植被破壞爲了擴大耕地面積和獲取鍊銅用的木炭,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此外,礦山開採也破壞了地表植被。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

3.環境污染 鍊銅企業排放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10.流域的綜合開發: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爲流域開發的核心,並結合資源條件對流域進行綜合開發,同時對流域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和治理。在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等方面實現了統一開發和管理。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1.①範圍: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②地位: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林業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③特點:山環水繞、沃野千里

2.地理條件分析:①東北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溼潤、半溼潤季風氣候區,雨熱同季。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12

一、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

1、水資源及其存在形式

淡水資源只佔全球水資源的2.5%

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只佔全球淡水資源的0.3%

水資源是有限的

各國水資源比較

2、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佈:

A)時間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且年份變化大

B)空間分佈不均: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二、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

1、利用水資源中的突出問題:

水資源浪費、污染嚴重

嚴重過度開採地下水

2、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措施

A)節約用水

B)防止污染,保護水源

C)興修水利,跨流域調水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13

第一章 人口與環境

第一節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2.生條件,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節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

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土地。礦產資源。森林 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資源(成正比)、科技發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個特點:臨界性。相對性。警戒性。

第三節 人口遷移

人口遷移的判斷:空間位移;變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遷移的類型(按是否跨越國界):國際遷移、國內遷移

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

對人口遷出地: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對人口遷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於經濟發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自然:氣候,土壤,水源,地形,資源 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通訊發展

政治:政策。戰爭,政治中心變更,

第二章 城市與環境

第一節 城市空間結構

城市區位因素

自然:地形 平原,高原,山谷 氣候:中低緯(溫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運輸,軍事

人文:礦產。交通。旅遊。政治。宗教。科技。

商業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離的影響最大

工業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離的影響最小

OA商業付租能力最強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強 BC工業付租能力最強

城市等級越大,數目越少,服務範圍越大,服務種類越多,級別越高。

第二節城市化過程與特點

城市化的標誌: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開始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發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 區域產業活動

第一節 產業活動的區位條件和區域聯繫 生產協作聯繫:工序—協作(布)工業聚集部件—生產(車)工業分散 商貿聯繫:區域貿易。國際貿易

第二節 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類型

農業區位因素:自然因素:氣候:熱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勞動力,科技裝備,生產技術,種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政策。

種植水稻區位條件: ①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②地形:平原地區,地勢低平 ③人口: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④科技

特點: ①小農經營,人均耕地少。

②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節 工業區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繫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傢俱製造業、印刷工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工業佈局:1.遠離河流上游2.分佈在盛行風下風向3.盛行風垂直郊外4.最小風頻上風向 工業聯繫(1)投入——產出(工序)(2)輕,薄,短,小(部件)

第四節 交通運輸佈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週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第四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一節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部分資源短缺趨於枯竭,人均資源擁有量減少 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受損 環境污染,人類生存環境質量下降

第二節 人地關係思想的演變

古代 地理環境決定論→人定勝天→天人合一

現代 地理環境決定論→可能論→適應生態和和諧論→可持續發展論(20世紀80s)

第三節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可持續發展: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發展的觀念,公平的觀念,環境的觀念,權利的觀念 第四節協調人地關係的主要途徑 1. 控制人口規模 2. 轉變發展模式

3. 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 協調人地關係,從我做起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14

長江徑流主要由降水補給,降水超過一半被蒸發,因此,蒸發量是長江流域水量平衡的重要要素之一。

暴雨的時間分佈

【暴雨開始月及結束月】流域東南部2~3月就開始有暴雨發生。漢江、嘉陵江、岷江、沱江及烏江流域4月纔開始出現暴雨。金沙江5月纔有暴雨。長江上游和中游北岸暴雨大多在9~10月結束,而中下游南岸暴雨大多在11月結束,個別地區在12月結束。流域大部分地區暴雨發生在4~10月。

【暴雨的年內分配和年際變化】暴雨出現最多月,在長江中下游南岸、金沙江巧家至永興一帶和烏江流域爲6月,6月暴雨日約佔全年暴雨日的30%。長江中下游北岸、漢江石泉、澧水大坪、嘉陵江昭化、峨眉山等地以7月暴雨最多,佔全年的30%~50%。沱江李家灣、岷江漢王場及雲南昆明一帶8月暴雨最多,其次是7月,七八兩月暴雨佔全年的80%左右。長江上游雅礱江的冕寧、渠江的鐵溪、三峽地區的巫溪及長江三角洲一帶以9月暴雨最多,佔全年的25%~30%。

暴雨的年際變化比年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大得多,如大別山多暴雨區的田橋平均年暴雨日數爲6.6天,1969年暴雨日多達17天,而1965年卻只有1天;年暴雨日較少的雅礱江冕寧平均年暴雨日爲2.5天,1975年暴雨日多達10天,而1969、1973、1974三年卻沒有暴雨。

暴雨的落區和強度直接影響到長江干支流懸移質輸沙量的多寡。長江上游烈度產沙區(輸沙模數≥20__ t/km2·年)的平均年暴雨日數爲1天左右,年降水量600~1000mm,當強產沙區暴雨日數及強度比正常偏多偏強時,長江上游幹流的年輸沙量就偏多,成爲大沙年份,相反則爲小沙年份。

【最大24小時點雨量地區分佈】最大24小時點雨量自江源地區的30餘mm向南遞增至金沙江中下游的200餘mm。流域其他廣大地區最大24小時點雨量,大多在250~400mm。

【最大24小時點雨量時間分佈】經對所選467個站最大24小時點雨量出現時間的統計,最大24小時點雨量出現在4~10月,更集中在6~8月,出現在6~8月的`有381站,佔總數的81.6%,其中以7月最多,佔38.1%。量級以8月的最大,600mm以上的24小時點雨量均出現在8月。出現在9~10月的最大24小時點降水站點數佔總數的11.6%,主要分佈在華西秋雨區和長江三角洲,量級在200~400mm間。

總結:常以各站最大最小年降水量極值比和變差係數Cv值來反映年降水量的年際變化。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15

1、地震

(1)我國地震的基本特點:分佈範圍廣;頻率高,強度大;震源淺,危害大。

(2)我國地震多發的原因:處於地殼活躍地帶

2、泥石流和滑坡災害

(1)泥石流:定義: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

(2)類型:

①暴雨泥石流:西部和半溼潤、半乾旱氣候過渡帶

②冰川泥石流:102°E以西的高原

(3)泥石流發生的條件:

①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區

②岩石:破碎,鬆散碎屑物質多

③植被:缺乏,山坡表層缺少保護

④氣候:暴雨或連續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彙集

(4)泥石流分佈地區:

以燕山、太行山、龍門山、邛崍山、大涼山和烏蒙山一線爲界;以西:呈帶狀或片狀;以東:呈零星分佈

(5)滑坡

①定義:是斜坡上的巖體或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

②我國滑坡的分佈:

空間分佈: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爲界;東部:稀疏;西部:密集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16

八年級下冊地理期末複習知識點:海洋資源

海水可直接作工業冷卻水源,也是取之不盡的淡化水源。

⑴海洋化學資源:海鹽、

⑵海洋生物資源:有魚、蝦、貝、藻等,捕撈活動從近海擴展到世界各個海域。除了直接捕撈外,通過養殖、增殖等還可實現可持續利用。

⑶海底礦產資源:

①大陸架海底:石油、天然氣、煤、硫、磷等。

②近岸帶的濱海砂礦:砂、貝殼等建築材料和金屬礦產。

③海盆:深海錳結核,是未來可利用的潛力最大的金屬礦產資源。

⑷海洋能源:可再生、無污染;但能量密度小。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是潮沙發電和波浪發電,但也投資較大,效益不高。

八年級下冊地理期末複習知識點:水資源

1.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目前人類利用的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2.我國水資源總量位於世界第六位,人均爲世界水平的1/4。屬於嚴重缺水國家之一。

3.每年的3月22日爲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爲每年的3月22日到28日。

4.我國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

1)時間上——夏秋季多,冬春季少;解決季節分佈不均的辦法:興建水庫(長江上的三峽工程、黃河上的小浪底)

2)空間上——南豐北缺,特別是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爲嚴重。我國水土資源的配合不合理,進一步加劇了北方的缺水狀況。解決空間分佈不均——跨流域調水(引灤入津、引黃濟青、南水北調)緩解我國北方地區的嚴重缺水的南水北調工程等。

5.近幾十年來,隨着全球人口的增長、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人類對淡水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不少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水資源不足和用水緊張。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17

世界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

一、文明的搖籃

1、稱謂:文明的搖籃,革命聖地延安寶塔山下的窯洞,白羊肚頭巾,信天游,黃土風情。

2、黃土高原上奔流着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源地,如華夏始祖炎黃二帝。

3、黃土高原是世界的黃土堆積區,關於黃土高原的形成,科學家曾經提出過許多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即認爲黃土物質是從中亞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

4、範圍:黃土高原東起A太行山、西至B烏鞘嶺、北連C長城、南抵D秦嶺。跨越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省區。

5、黃土地貌景觀:流水侵蝕使得黃土高原地表破碎,溝壑縱橫,形成塬(殘留的高原面)、樑(長條狀的山樑)、峁(孤立的饅頭狀山丘、川(黃土高原農業較發達、人口集中地地區)等多種多樣的黃土地貌景觀。

二、嚴重的水土流水

1、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徵: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黃土土質疏鬆,多空隙,許多物質易溶於水;缺乏植被保護;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爲原因:過墾過牧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修路、採礦等活動破壞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嚴重的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壞了農田和村莊,使得自然災害加劇,生態環境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含沙量劇增,淤塞下游河牀、水庫,給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難。

4、水土保持的措施

一方面,採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等。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18

亞洲的東南亞

1、主要國家: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文萊(屬於東盟國家)、東帝汶。共11國

2、地理位置:在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3、地形: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佈;馬來羣島:山嶺衆多,地形崎嶇。

4、馬六甲在馬來半島和蘇門達臘島之間,他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的最短航線的必經之路。新加坡是咽喉要衝。

5、

6、①新加坡處於物產富饒、人口衆多的東南亞地區中心,地理位置優越,港口優良。

②通過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進口原料,併發揮本國的技術力量。

③發揮本國風光優美,交通便利,服務周到的長處,迅速發展旅遊業。

7、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是我國西南南北走向的橫斷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與我國西南地區的山水相連),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佈的形勢。上游河段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資源豐富;中下游地區多形成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地理學習方法

地理學習的靈魂-地圖的運用

學習高中地理,如果你不熟悉地圖,甚至看不懂地圖,那就有點難了。因此,高中地理學習必須能夠使用地圖,良好的地圖。

地理學習的支柱——對教材的理解

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教材,地理是一樣的。教材從目錄到每一章到附錄,都有其重要的作用。目錄可以幫助你一目瞭然地理解整本書。每一章的標題是每一章的知識點。仔細看一看附錄可以幫助你理解和擴展教科書的知識。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使用好的教科書。

地理學習技巧

要點一:要明確學習的內容。是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內容,還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內容?還是一個區域或是一個國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綜合情況?

要點二:要知道所學習的那個區域在什麼地方?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儀和地圖,知道所學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和空間聯繫。

要點三: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產生的原因。比如,爲什麼一個地區同另一個地區有差別,爲什麼有些地區又很相似?

要點四: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帶來的影響。是有利,還是不利。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19

1、不同的地理區域

地理區域不僅可以劃分爲多種類型(自然區域、經濟區域、行政區域),而且同一類型的區域,還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如:行政區域:省、縣、鄉;再如: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溫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

自然區域,如長江三角洲、熱帶等;經濟區域,如工業區、經濟特區等;行政區域,如廣東省、廣州市等,同一個地理區域可能同時兼有多重“身份”。

2、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

劃分依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

四大地理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

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大體以秦嶺—淮河爲界,確定這個界線的主導因素是氣候,即1月0℃等溫線、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大體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爲界,也與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基本吻合,這個界線的確定主導因素是氣候。

青藏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分界線大體是我國地勢第一級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即崑崙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確定該界線的主導因素是地形地勢。

秦嶺——淮河一線代表的地理意義:

1月0℃等溫線經過的地方;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溼潤地區與半溼潤地區的分界線;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業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分界線。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20

政治文化中心

1、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是首都北京的符號,故宮、四合院是古城北京的符號,“鳥巢”“水立方”是現代北京的符號

2、天安門廣場位於北京的市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

3、北京的位置: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羣山,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4、北京的城市職能: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

歷史悠久的古城

1、長城、明清故宮、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頤和園、天壇、明十三陵等先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京城中體現歷史文化傳統的四合院、衚衕、牌樓等也令人流連忘返。

2、北京故宮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羣。現爲故宮博物院。

3、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

4、南鑼鼓巷是我國唯一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裏坊風貌的傳統民居區。

5、前門大街是老北京城最繁華的商業街,有許多中華老字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