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全國花卉產業建設工作總結範例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1W

對於花卉業者來說,2002年至2006年,是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的5年,是讓人欣喜興奮的5年。其間,我國花卉產業快速發展,花卉生產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從而確立了我國花卉生產大國的地位。自今天起,本報將用數字說話、以事實爲例,全面展現“十五”期間我國花卉業取得的成就。

“十五”全國花卉產業建設工作總結範例

“十五”是我國花卉產業跨越式發展的5年,與“九五”相比,生產規模迅速擴大,龍頭企業迅速崛起;基地栽培設施得到很大改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產品產量和品質大幅提高;花卉流通領域發展迅速,擴大了內需和出口,初步形成由批發、零售和拍賣市場組成的專業化流通體系。

花卉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1、生產規模、產值快速增長。

據統計,截至2005年底,我國花卉種植面積已達64萬公頃,比“九五”期末的15萬公頃增長326.7%。其中,種植面積5萬公頃以上的省有河南、江蘇、浙江、廣東四省,2萬公頃以上的有河北、山東、湖南、甘肅等省。我國花卉面積已佔世界花卉生產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十五”期間,我國花卉生產經營水平和產品質量大幅提高,規模效益明顯,到2005年底,年銷售額431億元,比“九五”期末的160億元增長169%。年出口額穩步增長,達1.4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5倍。

2、規模化、專業化水平提高。

一是花卉經營實體數量大幅增加,全國花卉企業由2000年的2.2萬個增加到2005年的5.3萬個,其中大中型企業達6700多個(生產規模在3公頃以上或年營業額在500萬元以上),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廣東五省擁有的花卉企業都在1000家以上。遼寧、甘肅兩省是“十五”期間花卉產業迅速崛起的典型省份,“九五”期末,遼寧有花卉企業47家,甘肅有30家,到2005年分別發展到792家和500家,均增長約17倍。山東省從“九五”期末的483家增加到2680家,增長5.5倍。

二是企業實力逐步壯大。“十五”期間,北京、山東、廣東、福建、雲南等省區涌現出一批千畝以上的大型龍頭企業,使花卉生產經營由小而全向規模化、專業化方向邁進,如雲南玉溪明珠百合集團,是由三家百合生產企業組建的集團公司,2005年出口百合鮮切花佔全國出口日本總量的80%。

三是投資環境進一步優化。重點花卉省區以多種形式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花卉業,出現國有、民營、個人、外資都在涉足花卉生產經營,形成多部門、多行業、多元化投資的良好局面。

3、區域化佈局基本形成,特色名牌產品日益增多。

一是區域化佈局漸趨合理。“十五”期末全國重點花卉產區初步形成,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區域化產業形成了以雲南、四川、江蘇、浙江、海南爲重點的南方熱帶、亞熱帶花卉產區;以廣東、福建爲重點的南方熱帶觀葉植物產區;以浙江、四川、河南、河北爲重點的觀賞苗木產區;以北京、山東、河北爲主的北方花卉產區;以遼寧爲中心的東北花卉產區。

二是區域特色主導產品突出。全國特色名牌產品逐漸增多,形成了以雲南爲重點的鮮切花基地,以河南、江蘇、浙江爲重點的觀賞苗木基地,廣東、海南的觀葉植物基地,廣州、上海、北京、河北的盆花基地等。

三是優勢名牌產品基本形成。如遼寧君子蘭、永福杜鵑、漳州水仙、昆明楊月季、慶成蘭花、洛陽牡丹以及年產500萬盆的河北仙客來等全國知名品牌產品。

四是典型示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2000年,“中國花木之鄉”(59個)、“全國花卉生產示範基地”(71個)、“全國重點花卉市場”(41個)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當地花卉產業的發展,使我國花卉產業逐漸趨向合理佈局,配套生產,基地建設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水平明顯提高。2005年,由國家林業局下達的上海切花菊插穗生產基地,年產插穗3000萬株,成爲我國南方最大的切花菊插穗生產基地,其中80%以上插穗出口日本,並通過對農民提供菊花插穗和回收產品,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國家林業局 王桂芝

4.信息網絡和市場流通體系初具規模。

“十五”期間,我國花卉業的顯著特點是由生產者主導型向消費者主導型轉變,需求和交易方式發生了變化,與之相適應的信息和流通體系建設初具規模。目前,全國大約擁有花卉信息網站300多個,網上信息量很大,許多交易都是在網上進行的。

我國的花卉市場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到2005年,全國有各類花卉市場2354個,花店2萬個。目前,國內批發、拍賣、連鎖超市、零售、鮮花速遞、網上交易等互聯的銷售流通網絡已初步形成。重點花卉產區依託基地辦市場,形成一批以基地爲中心的大型集散地和物流批發市場,如昆明斗南花卉市場、北京萊太花卉市場、廣東陳村花卉大世界、大連鮮花總彙等。

5.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科技興花取得成效。

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質量效益是我國發展花卉產業的長期戰略。

隨着標準化體系的建立和市場的規範化,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國內買方市場逐步形成,政府、企業和花農更加重視生產經營中科技和人才的作用,經營者追求高質量和高附加值的花卉產品,必然重視提高科技水平。在科研創新體系上採取多種形式,一些重點省區着力抓好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進產、學、研結合,採取企業立題、政府支持、專家研發的方式開展科技研發。花卉科研取得了一批新成果,一是利用豐富的種質資源優勢自主創新培育新品種。二是積極引進國外優良品種,實現進口花卉國產化。三是提高實用技術水平。在病蟲害防治、切花生產保鮮、轉基因生物快繁等方面取得新成果。

6.國際合作交流十分活躍,出口創匯快速增長。

經過“十五”的發展,我國已成爲世界最大的花卉生產基地。我國不僅加入了許多國際花卉組織,還積極組織參加國際花事活動。自1999年成功舉辦世界花卉園藝博覽會以來,又多次舉辦國際性的花事活動,招商引資和花卉國際貿易比以往更加活躍,更多的企業產品走出國門,打入國際市場。從“十五”以來的出口形勢和統計數據看,我國花卉對外貿易呈逐年上升趨勢。到2005年達1.4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5倍,尤其在“十五”後期增幅較大,2005年比2004年出口額增加4800多萬美元,增幅爲49.6%。據海關統計,目前我國對80多個國家(地區)出口花卉,出口額較大的國家(地區)主要有日本、荷蘭、美國、韓國,出口額居前五位的省市是雲南、廣東、福建、上海、浙江,五省出口額佔總出口額的70%以上。

隨着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和我國花卉業國際競爭力的不斷加強,依靠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土地、勞動力等優勢,我國花卉在國際市場上佔有的份額將越來越大。

7.拓展花卉產業功能,延伸高效產業鏈。

“十五”期間,隨着產業的發展和國內外市場空間的擴大,傳統的花卉品種和消費形式已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近幾年各地利用花卉資源,多種形式開發花卉產品。一是利用新技術研究開發天然乾花產品。如天津三達乾燥花有限公司,擁有產品120餘種,主要出口到歐洲和日本、韓國。二是利用純天然花卉植物製作手工藝品。如雲南呈貢綠之光公司,用手工技藝製作藝術壓花。三是開發藥用、食用、美容保健等多用途花卉。各地除大力發展傳統的菊花、玫瑰等藥用茶飲花卉外,還開發研製以花卉爲原料的深加工保健品,如廣西以金花茶爲原料加工口服液及保健品。四是建設以花卉植物爲主題的生態休閒觀賞旅遊園區。中國花卉報:王桂芝

促進產業發展的做法和經驗

1.科學規劃佈局、有效整合資源,促進產業升級。

根據國家“十五”花卉發展規劃和建設重點,把花卉產業作爲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根據氣候、資源優勢,制定花卉產業發展規劃,北京、河北、山西、遼寧、江蘇、浙江、甘肅、雲南、廣西等省市制定省(市)級花卉產業發展規劃,積極引導花卉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2.提供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發揮重點企業的典型示範作用。

一是扶持重點,國家和地方政府在資金上扶持重點花卉產區,培育知名龍頭企業。二是爲經營者提供寬鬆的投資環境,在工商、稅收、土地承包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三是引導企業強強聯合做大花卉產業。

3.組織科技攻關創品牌,引導產業升級。

“九五”以來,每年都有一些花卉科研項目列入林業科研攻關課題,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爲更好地發揮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員爲生產服務的作用,國家林業局於2005年建立了全國花卉專家庫,及時組織專家爲花卉科研生產提供諮詢服務。重點省區各級政府、協會積極組織專業生產和技術人員赴花卉發達國家考察學習,引進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針對花卉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對花卉從業者進行培訓,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理念,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4.舉辦各類花事活動,搭建展示銷售平臺,促進花卉流通。

“十五”期間,由各級政府和行業協會組織的花卉專題研討會、博覽會、展銷會、花藝賽事活動十分活躍,宣傳花卉文化,普及花卉知識,溝通產銷信息。這些花事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國內外花卉行業的交流與合作,爲花卉經營者傳遞最新的品種、技術、市場信息,助推着花卉產業發展。特別是近幾年日益增多的國際花事活動,爲我國引進國外新品種、新技術,促進招商引資、進出口貿易提供了交流平臺,促進我國與國際花卉行業的合作與交流。

近年在探索花卉產業發展上,雲南、河南等省出現了由花農自發組織的生產合作社、花木經紀人,是壯大花卉產業,完善流通體系的一種新形式。

5.加強花卉標準建設,規範生產經營活動。

爲加強花卉產業標準化建設,規範生產經營活動,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由國家林業局負責籌建的全國花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已經成立,負責組織全國花卉標準的編制工作。在編委會成立之前,國家林業局先後組織起草了10餘項國家和行業標準,已陸續頒佈實施,解決了長期以來我國花卉生產和流通無標準可依的現狀,對規範花卉生產、整頓流通秩序,提高產品質量、與國際市場接軌具有重要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