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薪資管理的運作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W
雖然幾乎所有企業都有薪資架構的制訂與薪資管理的相關辦法或作業準則,但是對於很多企業來說,薪資管理在現實的實踐中還是會碰到無法用“道理”來管理的地方,有時候老闆的決定又會大於一切。在這樣的組織文化中,人資單位如果要導入正常的薪資管理流程與作業標準,首先應該先確定自己在薪資管理中的角色,並且以此爲基礎來和老伴及其他單位主管或員工溝通。

企業薪資管理的運作

薪資管理變革前的準備

在進行整體薪資管理變革前,人資單位應該先作好第一階段導入工作,這些工作應該包括以下項目:

一、依照現在員工薪資現況,設計一套薪資架構(可以通過崗位描述、崗位評價做到)。

二、將所有員工放入新的薪資架構中,並且建立處理異常的準則(直接升等或是維持不變)。

三、將薪資管理的管理哲學(重視工作績效或是工齡、固定薪資與變動新姿等)導入企業文化的價值觀中。

四、建立公司薪資外部競爭力(透過薪資調查)與內部公平性的機制(施行崗位薪體系)。

五、制訂未來員工薪資管理的模式(調薪、晉升加薪等)。

以上所列舉的五項基礎建設,是確保未來正式導入制度後能夠成功的關鍵,只有得到公司的老闆及其他單位主管充分的認同,並且願意共同參與日後的各項工作,整體薪資管理的變革纔有成功的可能。

成立委員會

當老闆及其他主管認同這些管理邏輯,並且相信這樣的方式可以將企業帶向合理化後,人資單位則可以開始組成公司內部的委員會(可以是“職務評價委員會”、“人事評議委員會”或其他已經在定期運作,並且有足夠代表性的組織)。委員會的主要目的是要能夠集思廣益。

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歸納爲以下幾點:

一、考量產業現況以及公司經營策略,確定公司的薪資政策是要採取領先、中位還是落後政策。

二、透過薪資調查或向顧問公司購買薪資調查結果資料,以確認目前公司的薪資線是否合理及恰當;若有過低情況,則先以薪資政策線爲基礎,測算整體薪資架構移動後的成本。

三、綜合前一年度經營績效以及下一年度經營計劃,制訂薪資調整預算。

四、在使用新制度的前三年,除了考量員工工作績效或其他因素決定薪資調整幅度或金額外,並將依照員工原薪資在該職等的相對位置,考量其調整幅度。即原薪資落後中位數的,在同樣條件下調幅較高;原薪資超過中位數的,在同樣條件下調幅較低;而已經破頂的員工則不予以調薪。

變革的實施

不過有了制度以後,也並不能保證就可以永保太平;企業的經營還是必須要接受整體大環境的考驗。我們通常看到一些企業雖然有了很好的管理制度,但是還是無法順利落實,歸納其中的原因,通常是因爲企業無法正常獲利的原因。

如果企業無法正常獲利,反映在薪資管理的運作中,通常會有以下的現象:

一、公司整體經營績效一直無法提升,使得人力成本的整體比重無法下降,因此雖然以原有薪資水準計算,在考量整體營運成本不能進一步提升的前提下,仍然無法進行員工的薪資調整。

二、當內部員工的薪資幾年不調整,或是部分調整但並沒有參考外部薪資水平,公司在其它考量下仍必須只能單方面考量外部競爭力以引進新人,以求不斷滿足技術的需求時,逐漸會使得新進員工的薪資趕上原有資深員工的水準,而造成內部公平性的管理機制喪失。

三、當原來設定的新的薪資管理機制經過不斷的溝通與籤合同過後,所有員工有期待薪資管理逐漸步上正軌的心理,也就是逐步向外部公平性以及外不合理競爭力的方向走。但是經過幾次晉升不調薪,即外部薪資競爭力僅在新進員工薪資覈定上反應後,員工逐漸對新的薪資管理機制失去信心。

四、以上各項內外原因,造成經營管理上的惡性循環;也就是薪資的合理性因爲公司營運不佳而無法進行調整,進而造成內部薪資公平性的不能達成,此一現況使得員工士氣受挫,主管失去最重要的管理工具,整體工作績效自然無法提升,而進一步地造成公司整體營運績效不佳。

爲了改善執行現況不佳的情形,建議人資單位可以考量的方向有:

一、衡諸公司的所有狀況,首要的目標應該實現提升公司整體經營績效,也就是要能夠獲利。因此降低成本、提升生產力就成爲必須先要達成的目標(可以通過組織精簡、行政作業流程簡化等方式)。

二、由於過去經營績效不彰造成員工多年薪資無法調整,使員工士氣無法提升,進而影響整體經營績效,因此應該在薪資管理的外部競爭力的要求上,在中、低階的員工給予優先的考量。也就是在高階主管薪資不調整,或是可能的話講不分固定薪資轉爲變動薪資情況下,而將固定經費支出專爲替中、低階員工作薪資調整,如此應可提升士氣,進而提升公司整體經營績效。

三、而在薪資管理部分,爲了增加日後管理的彈性,不會因爲某一個職務的市場薪資水準有大幅波動,而影響整體薪資水準,應考慮引進“崗位薪”的管理機制。也就是從內部的職務評價開始,到與外部薪資水準進行比對,也確認各項植物在組織中的價值,因而給予不同的薪資。如此,因爲某一職務的市場薪資波動,就不會影響整體。

薪資管理不單是一項技術,也同時是一項“藝術”;人資單位絕對不可以閉門造車,而是要走向企業的現況,以“最適合”而不是“最好的”的解決方案,協助企業的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