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訊談人力資源開發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3W
王通訊談人力資源開發
“美國總統小布什在就任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各行各業領導者都應該把人力資源這門課好好學學。此話在中國同樣適用。”

10月18日,人才學者、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王通訊到宜賓講學,記者有幸對他進行了採訪。王通訊關於人才資源開發以及“十一五”人才規劃的諸多思考和理念,讓人耳目一新。

戰略往往是弱者的智慧,很多地方的人才戰略看上去都差不多

記者:爲了實現人才強國、人才強省的戰略目標,各省市都制定了人才發展戰略,但剛纔您在報告中講到,戰略往往是弱者的智慧,怎樣理解?

王通訊:戰略,最早指的是戰爭的謀略。歷史上強者打敗弱者,那不奇怪,但弱者打敗強者就是奇蹟了。所以中國歷史上留下來的著名戰略,往往是弱者的智慧。當今的經濟社會發展,人才競爭都需要制定戰略。戰略不同於計劃或規劃,計劃是具體的,規劃是粗線條的,而戰略則更宏觀。對於四川來講,因爲相對於發達地區來說,是後發地區,因此更需要制定好自身的發展戰略。

記者:人才發展戰略制定過程中怎樣運用這種智慧呢?

王通訊:人才發展戰略是經濟社會發展總戰略下的一個子戰略,應該服從、服務於總戰略。制定人才發展戰略可以採用小阿瑟的“小板凳”模式。“小板凳”有三條腿支撐,包括“現實”、“未來”和“對策”。制定人才戰略,既要弄清楚目前人才的現實狀況,又要把未來幾年的戰略目標設定好,特別要把“對策”即破題之策研究好。對策是大思路、大智慧,需要很高智力含量。

記者:很多地方都制定了人才戰略或人才規劃,但一般化、雷同化較爲嚴重,這種現象正常嗎?

王通訊:缺乏個性是人才戰略的致命弱點。很多地方的人才戰略看上去都差不多,雷同化了。中央只能提出人才發展的大框架、大思路,各地應根據自身實際加以具體化、細化。

人才不能光靠吸引,更重要的是培養、積累人才

記者:由於經濟、地域條件的不同,我國人才資源分佈很不均衡,如何改變這一狀況?

王通訊:人才資源配置要的就是不均衡。例如在內蒙古,人才資源大量集中在呼和浩特、包頭等城市,而不是在沙漠,因爲人才資源的配置一定要與物力資源配置相協調,人爲的均衡反而會出問題。

記者:那怎樣解決西部地區、落後地區人才資源缺乏的問題呢?五糧液集團在業內那是頂呱呱的,可他們仍然覺得吸引人才難。有人說,要是把五糧液放在北京或上海,吸引人才一定容易得多。

王通訊:人才不能光靠吸引,更重要的是培養、積累人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差距,主要是人力資本積累水平的差距。

記者:但企業在培養人才時可能會有些顧慮,萬一我花了錢培養的人才跑了怎麼辦?

王通訊:其實這是一種因噎廢食的做法。辦企業,要參與市場競爭,不投資職工學習技術,職工的競爭力怎麼來?只有先讓他有了技術,同時還得想辦法吸引住他,他才能一心一意地爲企業服務。所以我們講,要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記者:說到人才培養和人才積累,必然有一個人力資本投資的問題。但我國的情況好像並不樂觀。

王通訊:我國人力資本投資水平不僅低於世界各國平均數,而且在發展中國家也是偏低的。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的職工培訓費用,仍按1982年的規定執行,即按工資總額的1.5%提取。世界發達國家已基本達到5%.我們國家,只有家庭層面的人力資本投資是到位的,父母積累的大部分積蓄都用於供孩子讀書了。投資人力資本,僅靠家庭是不行的,各級政府的人力資本投資水平應該提高,在這一點上,千萬不能短視。

一個成功的企業必須提前謀劃規避人才陷阱的措施

記者:一些企業在第一代領導人的管理下發展得很好,但到第二代領導人就不行了,爲什麼會這樣?

王通訊:原因之一是企業沒有很好地規避人才陷阱。人才陷阱即關鍵人才離企業而去。一個成功的企業必須提前謀劃規避人才陷阱的措施,比如人才退休後,誰來接替?這是縱向規避問題。人才被挖走,誰能補缺?這是橫向規避問題。

記者:國外某企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本企業的員工決不能8人同時乘坐同一架飛機,這是不是在規避人才陷阱?

王通訊:對,這是他們的人才陷阱意識。辦企業,不光要規避人才陷阱,還要超前配置人才。在北京有一則廣告“你一眨眼,全球銷出4臺諾基亞”。這是芬蘭諾基亞公司的廣告語,芬蘭的競爭力已連續3年位居全球第一。原因何在?看準經濟發展趨勢,超前準備信息人才,依靠科技加快發展。21世紀是快速變革的世紀,政府和企業應有超前意識,特別是要提前做好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納米技術三類人才的準備。

記者:人才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政府和企業如何更好地讓全球人才爲我所用?

王通訊:有位英國教授告訴我,現在英國的年輕人平均每人有3到5個工作。難道英國年輕人都不務正業了?不是的,是迅速發展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使得他們分身有術。今天,身在美國的專家可以爲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當面”授課,就是藉助網絡來完成的。這叫基於網絡的“人才不養而用”,西部地區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現代技術。有了這種觀念,天下英才,皆可爲我所用。

讓人才感受到辦事更便(bian)宜、更便(pian)宜

記者:有人說,人才競爭的背後是人才制度的競爭,對此您怎麼看?

王通訊:我完全贊同。研究制定人才戰略不能就人才談人才,還要從調整人才制度方面着手,使之向着民主化、法治化的方向發展。當前,我國已經出臺的關於選拔黨政人才的“5+1”文件就是要在人事制度乃至政治制度改革上加大力度,從而爲人才發展營造一個更好的環境。

記者:好環境的標準是什麼呢?

王通訊:好環境的標準可以列出許多。但我個人認爲,能讓人才感受到辦事更便(bian)宜、更便(pian)宜就是好環境。最近,世界銀行提出的一份研究報告說,檢測一個地方的人才成長環境好不好,不用看別的,就看一個企業辦起來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行了。具體分爲三個指標:辦一個企業需要過幾個關口?需要跑多少天?需要花多少錢?研究表明在發達國家,辦一個企業平均需要過6個關,用26天,花費年收入的8%;而在發展中國家,平均要過11個關,用59天,花費年收入的122%.

記者:由此看來,越是不發達的地方,辦事越難。

王通訊:這幾乎成了一個規律。既然不發達,那麼就要發達起來,但發達起來之時,又往往自己卡自己。這是一種怪圈。我們必須通過努力打破這個怪圈。如果辦企業的人,感到在四川辦事既便宜,又便宜了,那麼應該說,四川的人才環境不錯了。

來源:南方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