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才的角度讀《三國》

來源:瑞文範文網 8.48K
《三國演義》是一部內涵十分豐富的古典名著,有人從中讀謀略,有人從中讀商業競爭,有人從中讀興衰,有人從中讀用兵,有人從中讀文學。再讀《三國演義》,我感覺它更是一本關於人才工作的鉅著。乍看《三國演義》中只是羣雄相互征討、攻城掠地,但仔細想來,三國時期實質上是一場激烈的人才戰。城池易攻,人才難求,城池可以失而復得,而人才失而難得。書中通過一個個典型的案例,論述了人才的重要性、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和環境、人才的流動、人才的爭奪、人才的使用等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2003年底,中共中央第一次專門召開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再一次強調了人才強國的理念。實施人才強國(人才強企、人才強……)戰略,讀一讀三國,借鑑三國時期對待人才、使用人才的一些觀念和做法,今天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也能更深地理解黨的這一戰略的重要意義。

從人才的角度讀《三國》

一、對人才重要性的深刻認識

東漢末年,羣雄並起,相互角逐,能否擁有人才、使用人才,成爲勝敗的關鍵、實力的體現,各政治集團爲了壯大自己的勢力,都十分重視人才,一些關於人才重要性的論述十分精闢。比如,袁紹與曹操的經典對白:“初,紹與公(曹操)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爲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衆,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這表明了袁紹與曹操在思路上的根本區別,袁紹重“攻城掠地”,而曹操重“爭奪人才”,不同的思路也就決定了不同的命運和結果;曹操在《求賢令》中指出:“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纔是舉,吾得而用之”;劉備認爲“舉大事者,必以人爲本(《三國志·劉備傳》)”;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到“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周瑜諫孫權,“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爲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爲輔,然後江東可定也”等等,都充分顯示了這些英雄對人才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認識,都具有強烈的人才意識。尤其唯纔是舉、以人爲本的理念,在國際競爭、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愈加顯示出其生命力。

基於對人才重要性的深刻認識,曹操提出“得功者賞,何計貴賤乎?”,並曾三次發佈“求賢令”,孫策回江東後“招賢納士,屈己待人,四方豪傑漸漸投之”,孫權“廣納賢士,開賓館於吳會,命顧雍、張紘延接四方賓客”,各方都加強了對人才的爭奪,留下了一個個千古佳話:曹操盛情留關羽、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愛才設計賺姜維等等。

魏蜀吳之所以最後能在羣雄爭霸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說到底是由於他們重視人才,各自籠絡了當時的人才豪傑。《三國志》陳壽評曹操“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評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評孫權“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陳壽的評論十分精闢,也指出了他們三人的共同之處——重視人才,善用人才。

而在羣雄爭霸中,一些英雄之所以失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視人才,缺乏人才,或者擁有人才而不能使用人才。劉備在得諸葛亮之前,屢屢失敗,自認爲是“命途多蹇,所以至此”,以爲自己頗有人才:“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張、趙雲之流”,而水鏡先生指出:“不然,蓋因將軍左右不得其人耳”、“關、張、趙雲乃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之人”、“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經司馬徽指點迷津後,劉備先得徐庶,後三顧茅廬而得諸葛亮,從此扭轉了被動局面。袁紹在官渡、倉亭戰役失敗後,嘆曰:“吾自歷戰數十場,不意今日狼狽至此,此天喪吾也!”將自己的失敗歸結爲“天喪”,卻不知自己失在不能用人上,“空存俊傑三千客,漫有英雄百萬兵”,曹操對此一針見血地指出:“河北義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可惜袁氏不能用,若能用,則吾安敢正眼覷此地哉!”。

三國時期各政治集團的興衰,充分說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得人才者得天下。讀史明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切實提高對人才重要性的認識——小康大業,人才爲本。

二、創造良好的人才環境

三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人才輩出、羣星燦爛的一個時期。能形成這麼一個局面,與當時的政治歷史環境有關密切關係。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東漢政府爲了剿滅黃巾,乃降詔令各處備禦討賊立功,招軍應敵,這就逐漸打破了舊有的門第觀念和以舉孝廉爲主的選人用人機制,各政治集團在人才的標準方面唯纔是舉、唯纔是用,這爲人才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而各政治集團都力圖統一中原的“宏偉”事業,爲人才發揮才能、建功立業提供了平臺。同時,各政治集團爲了取得競爭上的優勢,也迫切需要人才,以壯大自己的力量,克成霸業,這有力地促進了人才的脫穎而出。所以,三國時期的人才羣星璀燦,有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也有出身宦官、初舉孝廉的曹操,有織蓆、屠豬、殺人逃難的劉關張,也有“臣本布衣”的諸葛亮……

另外,東漢末年的大亂,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人才市場”,提供了寬鬆的人才流動環境,造就了全國性的人才流動。選才用纔不受地域限制,唯纔是用。人才也可以“擇明主而事之”,田豐認爲“大丈夫生於天地間,不識其主而事之,是無智也”;趙雲說“雲奔走四方,擇主而事,未有如使君(劉備)者。今得相隨,大稱平生,雖肝腦塗地無恨矣”;周瑜對魯肅說“昔馬援對光武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這就象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雙向選擇”,用人單位與人才之間雙向洽談,擇優而居、擇優錄用。甚至還有爲競爭對手舉薦人才的,如魯肅給劉備舉薦龐統,“可往荊州投劉皇叔,必然重用……某當作書奉薦。公輔玄德,必令孫、劉兩家無相攻擊,同力破曹”;蘇飛謂之甘寧:“吾薦公數次(向黃祖),奈主公不能用。日月逾邁,人生幾何,宜自遠圖。吾當保公爲鄂縣長,自作去就之計”。三國時期人才的廣泛流動,增強了人才的活力,使各類人才在流動中找到了用武之地,使人才的智能得以充分發揮。

“人才的活力取決於機制和環境”,人盡其才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社會環境,確實應“着力營造有利於優秀人才大量涌現、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形成鼓勵人才幹事業、支持人才幹成事業、幫助人才幹好事業的社會環境”,“根據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全面推進機制健全、運行規範、服務周到、指導監督有力的人才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消除人才市場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使現有各類人才和勞動力市場實現聯網貫通,加快建設統一的人才市場”,促進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和人才作用的充分發揮。

三、尊重人才、善待人才

基於對人才的重視,三國時期的一些政治家十分注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常常與人才同食共榻,終日長談,一些做法感人至深,比如:

曹操“方解衣歇息,聞說許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操先拜於地,攸慌忙扶起曰:‘公乃漢相,吾乃布衣,何謙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豈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曹操得荊州,“入城至府中坐定,即召蒯越近前,撫慰曰:‘吾不喜得荊州,喜得異度(蒯越之字)也。’遂封蒯越爲江陵太守樊城侯”……從曹操對待許攸、蒯越等人物的一系列形象傳神的動作、語言描寫,深刻地表現出曹操求賢若渴的心理和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的思想。

“(孫)權甚敬之(魯肅),與之談論,終日不倦。一日,衆官皆散,權留肅共飲至晚,同榻抵足而眠。夜半,權問肅曰:‘方今漢室傾危,四方紛擾。孤承父兄餘業,思爲桓、文之事,君將何以教我?’”,於是就有了著名的“榻上策”。第53回“人報魯子敬先至,權乃下馬立待之。肅慌忙滾鞍下馬施禮。衆將見權如此待肅,皆大驚異。權請肅上馬,並轡而行……”;濡須口之戰後,“(孫權)感周泰救護之功,設宴款之。權親自把盞,撫其背,淚流滿面,曰:‘卿兩番相救,不惜性命,被槍數十,膚如刻畫,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卿乃孤之功臣,孤當與卿共榮辱、同休慼也。’言罷,令周泰解衣與衆將觀之:皮肉肌膚,如同刀剜,盤根遍體。孫權手指其痕,一一問之。周泰具言戰鬥被傷之狀。一處傷令吃一觥酒。是日,周泰大醉。權以青羅傘賜之,令出入張蓋,以爲顯耀。”……孫權的善待人才,贏得了“國險而民附(諸葛亮語)”、“禮賢下士,江東英雄,多歸附之(魯肅語)”強大優勢。

劉備得知徐庶要離去,“備聞公將去,如失左右手,雖龍肝鳳髓,亦不甘味。”……玄德不忍相離,送了一程,又送一程……於是就有了“元直走馬薦諸葛”、“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故事;劉備二顧茅廬時說:“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三顧茅廬而得諸葛亮後,“待孔明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大事”、“吾得孫明,猶魚之得水”;第42回,趙雲拼死救出阿斗,“雙手遞與玄德。玄德接過,擲之於地曰:‘爲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如此待才,謀士豈能不殫精竭慮以出良策,將士豈能不肝腦塗地以效死力?

小康大業,人才爲本,各級組織和領導應從大業出發,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善於發現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培養人才、集聚人才、服務人才、用好人才,做到親人才、遠小人,知人善任、唯纔是舉、廣納羣賢,真正把全社會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憑藉人才早日實現小康大業。

來源:人民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