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文化:喬家大院與喬家興衰

來源:瑞文範文網 8.28K
喬家大院位於晉中地區祁縣東觀鎮喬家堡村,距太原64公里,是山西省集中反映晉中地區民俗事象的博物館,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晉商文化:喬家大院與喬家興衰

這一博物館,是在原山西省晉中清末民國初年的商業資本家喬致庸“在中堂”舊居院落建起來的,這是一處反映民族風俗的民俗博物館。這裏館藏文物甚多,反映了晉中濃郁的鄉土人情、風俗習尚,從人的出生到婚、喪、嫁、娶,生、老、病、死,都在博物館內得到表現。

喬家大院,佔地8724·8平方米,建築面積3870平方米,有院落19進,房屋313間。院落建築構思精巧,平面爲“雙喜”字形。宅院古樸、大方,爲傳統式中式結構。宅院周圍,高牆圍攏,達十幾米。上有女牆垛口,房頂上,多達140餘個煙囪,形制各異、無一雷同。院內鬥拱飛檐、木磚石雕刻、精美大方,典雅美觀,是高水平的建築藝術作品。這一院落,始建於清代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是我國清代民居建築中的一顆明珠。

博物館內,館藏文物達1110件,僅古字畫一項,就達500件,而且爲唐、五代、宋、元、明、清不同風格不同時代的名作,多屬珍品。

喬家興衰史

喬家大院是俗稱,它的宅名叫“在中堂”。原來,房主人的名字叫喬致庸,庸是中庸,取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之意,所以定宅名爲“在中堂”。

喬家如何有財力能建這麼大的宅院呢?這要從喬致庸的爺爺喬貴發說起。喬貴發從小父母雙亡,家中一貧如洗,不得不寄食在舅舅家中。由於舅母的歧視,喬貴髮長大後回到喬家堡村獨立生活。有一次,村中有人娶親,他前去幫忙,不料遲到一步,便受到管事人的冷言冷語諷刺。喬貴發正值血氣方剛的年紀,哪能受下這口氣,一怒之下便去了口外,在蒙古包頭苦捱了30年。

最初,喬貴發這個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光棍漢,在包頭薩拉齊廳老官營村的合成當鋪做店員。店員中有一個山西姓秦的老鄉,兩人一見如故,便結爲異姓兄弟。十多年後,兩人稍有各蓄。便另起爐竈,自立門戶,喬、秦二人能審時度勢,同心協力,精打細算,苦心經營,從經營豆腐、燒餅以及零星雜貨,進一步兼營打造銀器。由於待人接物好,又善管理,生意日見興隆。

在這蒸蒸日上的生意麪前,喬貴發及其後代格守祖訓,經常警惕奮發,力求持盈保泰,不斷髮展。秦家子弟恰恰相反,吃喝嫖賭,生活驕奢淫逸,終於坐吃山空,入不敷出,只好逐次從號內抽出本金。秦家抽出的本金均由喬家補進,秦家抽一股,喬家往裏補一股,最後,兩家合資的生意成了喬家的獨資生意。

喬家在包頭的買賣越來越發達,財力越來越雄厚,後來,喬家以“復盛公”字號命名的鋪底,便成爲包頭市面上的頭號大買賣。由此便產生了“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的民諺,這句民諺,是往日包頭工商界和居民都知道的一句俗語:當時喬家在包頭的房屋就有一千多間。

除去票號、錢莊、商號、當鋪、茶莊、糧行等生產號及其所屬房產外,喬家在包頭的還有菜園地280畝 ,喬家堡村有土地二百多畝。祁縣城內及北京、天津、太原等地也有一些房產。至於家中所藏的金銀玉器、珍寶古玩,更無法估計。有了這麼多的錢,才合喬家的祁縣老家建起了自己的大宅院。

1907年,89歲的喬致庸去世,在家停喪八個月。從家中到墳地,沿街沿路,搭了十幾個過街綵棚。棚中有各種紙紮。送喪時,精、細樂戶十幾班,鼓樂震天,儀仗隊綿延數裏,馬車近百輛,領喪的已到墳地,掃尾的還在飯桌旁原地沒動。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1937年,蘆溝橋的炮聲無情地打破了這個大家族的寧靜生活。1938年9月,因不堪日軍騷擾,“在中堂”閤家老小六十餘人,紛紛離去,避難於平、津等處,從此就再沒有回來。喬氏家族及家規

喬家從發跡到衰落,一共傳了7世。

第一代喬貴發爲其創業者,始於包頭,生了三個兒子。其中喬全美爲第三個兒子,他繼承了喬貴發的基業,創設了包頭的“復盛號”字號,喬全美又生了兩個兒子,二子喬致庸,便是今日喬家大院“在中堂”的主人了。

喬致庸活了89歲,歷經嘉靖、道光、咸豐、同治、光緒五個朝代,人稱“亮財主”。他青年時秀才,後棄儒經商,講信譽,重實效,用人才,事業大發展。於是他大興土木,光大門庭,廣交官吏,顯赫一時。

到民國初,“在中堂”由喬致庸之後代喬映霞主持。喬映奎,是“在中堂”的最後一名掌舵人,曾任祁縣東部三十六村聯村協會董事長。

“在中堂”第七代,不完全統計,有40多人分散於北京、上海、太原、昆明、大同、包頭、徐州等地。

喬致庸在世時,曾捐錢買官,喬本人是“二品補用道”,分省後補,賞戴花翎。子孫亦如此,男封“大夫”,女封“宜人”,幾乎人人都是官。

爲光耀門庭,喬家廣結權貴,“三晉源”渠貞,是“在中堂”的侄女婿。“華北一杆筆”趙鐵山,是“在中堂”的內侄。 “在中堂”家規很嚴,一不準納妾,二不冷虐僕;三不準嫖妓;四不冷吸毒;五不冷賭博;六不準酗酒。家族子弟,大都受到中等以上的教育。他們辦私塾,離薪聘老師,優秀者送入太谷銘賢學校、天津南開中學、大學深造。畢業後再留學美國。僅“映字輩”, 上過大學者兩人。第六代兄弟20人中,11名大學生,獲博士學位者2人,碩士1人,多人從事教授、翻譯、工程設計等事業。

“在中堂”的匾

凡參觀喬家大院的遊客,仰視大門上掛的一塊橫匾,籃底金字、上書“福種琅環”。這塊匾是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朝中發生庚子事變,慈禧出逃西安,途經山西喬家時,喬家“在中堂”捐贈白銀10萬兩,當時,山西巡撫丁某受慈禧面諭爲褒獎喬家贈送的。喬家除捐贈白銀外,還趁慈禧路居幾日,傾其美餚,大加奉獻,故後來得此贈賜,實在是隆恩浩大,這塊匾保存完好,至今懸於喬家在中堂大門之上。

福種琅環即琅環福地,是傳說中神仙的洞府。福種即種福之意,一般是皇帝賜匾才用“福種”二字,這塊匾賜給喬家,大意是把“福”播種在喬家“在中堂”。

另外,喬家“在中堂”掛的匾額的很多,有李鴻章題寫贈送的“仁周義溥”;有祁縣河東36村村民聯名爲喬映霞贈送的,“身備六行”;還有“爲善最樂”、“光前裕後”等20餘塊匾額,充分說明了當時喬家的顯赫。

喬家處世之道

在過去,許多紈絝子弟往往因爲窮奢極侈、揮霍無度,最後導致傾家蕩產。鑑於這些教訓,“在中堂”從喬致庸那時起,便訂立了一些家規家法, 以約束子弟,維護家族尊嚴。

那時,有錢人家大都有三妻四妾,然而喬家幾代人卻沒有一個納妾的。喬致庸一生娶了六房女人,全是續絃,映霞太太劉菊秀,是協和醫專的校花,因爲年齡懸殊,婚後女方另有所戀,結果離異,但喬映霞以後一直未娶。老三映霄,娶祁縣段窯村馬家的閨女爲妻,民國二十四年,夫妻相偕支北平旅遊,結果妻子被匪徒綁票,因未能及時營救,慘遭毒手、喬映霄終身沒有再娶。

老四喬映奎,是“在中堂”的最後一位主持,他任當地政事,有一定聲望,可說是百事如意,但有一件不順心,太太只生一女,不養男兒,當時有“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的觀念,按喬映奎的身份,討個婕太太生子接續香火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懾於家規,他只是過繼個侄子爲自己頂立門戶。

在對待僕人方面,喬家總是寬容,不僅能保證傭人吃飽、穿暖、還尊重傭人的人格,“在中堂”裏的女僕只有成年已婚的老媽子,沒有未出嫁的小丫環。喬家對待傭僕都比較和善,而佣金比較豐厚,逢年過節另有賞賜,還把肉、麥、煤、柴發送到各家。對年紀大的傭僕養起來,原意回家的,每年還給些許退休金。偶有過失時,喬家從不惡語相說,也不會打罵虐待。傭僕家中遇到天災人禍時,喬家總是熱情相幫。

因爲如此,傭僕對喬家一直奉若神明:幹活時盡心盡力,克盡職守。據說直到現在,喬家的一些傭人談到主人時,還充滿思念之情。喬家值得稱讚的還有和睦鄉里,扶危濟困的一大善事。

喬家每天在門外拴上三頭牛,誰家要用就牽去,傍晚送還就是了。鄉鄰如有困難,像家中死人了無力埋葬的,有病無錢請醫求藥的,家境不好過不了年的,只要在喬家門前央告幾聲,便可以得琺一筆施捨。如遇災年,“在中堂”還要開倉濟賑,遇時疫流行則要施捨藥物。儘管每年這種開銷要花費相當的銀兩,但卻贏得了好名譽。

來源:晉商在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