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纔是創業的最重要動力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7W

  1.2%——這是XX屆大學生自主創業者在畢業生總數中所佔的比例。近日,第三方教育諮詢研究機構麥可思公司在《XX年就業藍皮書》(以下簡稱《就業藍皮書》)中發佈的統計數據表明,自主創業目前依然沒有成爲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時的主要選擇,儘管這一數據相比XX屆(1.0%)還略有上升。

理想纔是創業的最重要動力

《就業藍皮書》顯示,創業者離校時掌握的35項基本工作能力中,有30項都高於受僱就業者掌握的能力水平,其中理解他人、積極學習、服務他人、有效的口頭溝通等基本工作能力大大優於受僱就業者。麥可思公司分析人士稱,創業活動本身有着高於其他職業的能力門檻。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創業活動能力要求與受僱者存在區別,要求創業者在溝通方面有較強的能力,有效的口頭溝通、說服他人、判斷和決策、談判技能是重要性排在前4位的能力。

越是就業好的學校,創業的越少

“畢業那會兒,我們班沒有一個同學創業的。”劉海明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工程系的一名本科畢業生。畢業時,他的同學有一多半考研了,其他的都找到了體面而穩定的工作。工作幾年後,原單位的一場改制,讓劉海明得到了一筆數目不小的遣散費。在朋友的邀請下,他開始創辦一家社交網絡遊戲開發公司。“搞技術的,當然想做點牛的東西。”劉海明表示,但是“資金門檻、技術門檻都很難跨越”,更爲關鍵的是,公司沒有實力的話,想挖到一流的開發和策劃人才太難了。“現在是賺着賣白菜的錢,操着賣白粉的心。”劉海明調侃着說。“這兩年我光工資損失都接近20萬元了,還不包括機會成本。”對於他這樣的名牌大學畢業生,如果不是選擇創業,而是穩紮穩打地進入一家國企或外企,豐厚的年薪和晉升機會都是可以預期的。

浙江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XX屆學生鄭華的創業心態則完全不同。電氣自動化專業的鄭華畢業後在一家工廠做維修工,一個月工資不到XX元。有一次,他的堂哥告訴他老家有一種山核桃產品,味道不錯,價格也不貴,問他有沒有興趣一起推銷。有點IT基礎的他,便跟堂哥一起開了家專賣堅果的網店,銷售手剝的小山核桃。一開始,他還只是利用工作之餘幫忙打理小店,後來網店的銷售量逐漸加大,每天接單、填發貨單,處理客戶投訴都忙不過來。後來他乾脆辭掉工作,一心經營起網店來。“反正原來的工作掙得也不多,創業對我來說,發展機會更大些,就算失敗了也沒損失多少。”鄭華說。

麥可思的調查發現,不同學校類型的畢業生,選擇創業的比例也大不相同。XX屆“211”院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者所佔比例爲0.4%、非“211”本科院校爲0.8%、高職高專院校爲1.6%。從XX屆到XX屆連續3年的調查都顯示,高職高專自主創業比例遠遠高於本科。越是就業好的學校,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就越少。

理想纔是創業的最重要動力

去年從南開大學文學院視覺傳達專業畢業的黃坤,跟幾個朋友一起創辦了天津賽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經過1年多的發展,公司現已擁有一個19人的團隊。進入大學不久,黃昆就通過職業分析,給自己定下了創業的目標。大二下學期,他已經把學院的A類課都修完了,大三時他開始了邊學習、邊在校外打工的生活,他還經常有意識地去商學院蹭課,由此結識了商學院的創業團隊,“儘管是被當做設計人員招進去的,但整個項目的流程都會接觸到”。在黃昆周圍的朋友裏,能創業成功而且做得比較大的都是理想的天花板比較高一些,有自己理念的人。“創業意識基本在大二、大三就萌芽了,到大四纔開始想到要創業的,沒幾個能做成的。”黃昆認爲,真正想要創業的話,肯定要經過兩三年積累,無論是心態還是資金。

麥可思的調查也印證了黃昆的這一認識。調查發現,XX屆畢業生中,分別有44%的本科生和48%的高職生認爲創業理想是創業最重要的動力,與XX屆相近(本科41%、高職高專48%);因爲找不到工作才創業的XX屆畢業生比例爲10%~15%。

“高校加強創業意識的培養纔是提升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有效途徑。”主持調查的麥可思公司首席科學家王伯慶博士認爲,中國當代大學生不願承擔風險,從“考公務員”畸形熱潮可以看到。在現在越來越功利的社會裏,只提倡理想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社會形成追求理想的風氣,需要模範作用、政策導向等等。“如果公務員的確在收入和社會地位上處於一種不公平的優勢,怎麼能要求大學畢業生去冒險開創民營小企業呢?”

創業者比就業者更有溝通優勢

大學一畢業就在學校附近開了一家便利店的何建龍認爲,去公司上班和自己開店完全是不同的概念,二者的能力要求差別很大。在大學裏曾經拯救過一個社團的何建龍,把去公司上班比作進學生會,每天都要按部就班地工作,“而自己開店相當於帶領社團,一切都需要自己去規劃,領導者需要有很強的溝通能力”。

KAB創業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劉帆表示,創業能力遵循“圈文化”,要求創業者學會“將就”、“平衡”和“妥協”;相反,就業能力遵循“條文化”,就業者只要幹好自己的事,可以不管或少管別人的事。與就業能力相比較,創業能力要求更爲綜合和系統,除創業本身要求創業者的知識、技能和特質外,還包括機會識別能力、資源整理能力和團隊領導能力等。

《就業藍皮書》顯示,有效的口頭溝通、說服他人、判斷和決策、談判技能、積極學習是創業中最重要的5項能力,在接受調查的XX屆創業者中,畢業離校時掌握的水平依序是54%、53%、52%、43%、57%,而受僱者的這5項能力離校時掌握水平依序爲51%、47%、46%、40%、54%,而前四項都與溝通能力有關,這表明從總體上看大學生創業者比就業者更有溝通優勢。

 創業者喜歡“本土作戰”

經營足療服務的河南人胡偉坤選擇了留在鄭州創業,因爲他就是在這裏度過了自己的大學時光,也在這裏形成了創業團隊,這是創業團隊5個成員的共同決定。杭州人何建龍畢業後選擇了留在大連開便利店。他認爲,父母對孩子讀大學有一定期待,而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回到家鄉父母爲了孩子的工作四處求人,或多或少會產生抱怨。他打算在大連鍛鍊一段時間,等有了一定資本,再回家鄉工作或創業。

在《就業藍皮書》中顯示,XX屆大學畢業生在家鄉創業的佔3/4,其中在外省讀大學後返回家鄉創業的是14%;在家鄉以外創業的佔1/4,其中留在讀書所在地創業的是6%。

北京林業大學職業發展與創業研究中心路軍教授指出,大學生回家鄉創業有四大優勢,即高校的知識儲備、從一線城市獲得的先進理念、一定的創業眼光以及家鄉的人脈資源,這些是吸引大學畢業生回家鄉創業的重要因素。他同時提醒大學畢業生不可盲目回鄉創業,市場相對狹窄、消費羣體受限制、商業背後的潛規則都是創業者需要考察的因素。

路軍分析,大學生留在就讀所在地創業,就讀城市以一線或二線城市爲主,經濟活躍度高,爲創業帶來了很多機會。此外,大學生在就讀城市經歷了從少年蛻變到青年的過程,城市人脈、環境都會較爲熟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