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來民:成功之路是走出來的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8W
北京德水集團的董事長劉來民是個名氣不小的老闆,公司創業至今已發展成集諮詢、建築設計、工程監理、裝飾裝修設計與施工、工貿、園林綠化設計與施工等多元化經營的集團公司。

劉來民:成功之路是走出來的

最近該公司又積極配合國家殯葬事業的改革,經北京市民政局批准,開始涉足喪葬領域,在北京市昌平區興壽村北金龍坡修建骨灰海撒安置基地——大自然故園,倡導推行海撒文化,爲國家節約土地,幫助國民提高環境意識,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讚賞。

劉來民事業如旭日東昇,筆者採訪他,是要詮釋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是怎樣打拼出來。

走進職場十年磨礪以求一搏

1964年,我出生於北京市昌平縣(現改爲昌平區)興壽村的一個平民家庭,從小特別喜愛讀書,貧困並不影響我要考上大學的求知慾。1982年,我高中畢業以幾分之差落榜, 1983年補習後再考還是以幾分之差名落孫山,我不服氣再次補習。1984年4月,就在我準備迎接大學聯考時,昌平第二建築公司有一批大學委培名額,來學校挑選學生,把我選中了,首先把我招工到單位,然後送大學讀書。我很茫然,從內心來講,不太情願去上這個不正規的大學,可是,這樣的選擇確實能夠吃上“皇糧”,給家裏減輕很多負擔,於是我就決定放棄補習大學聯考,參加招工到昌平第二建築公司工作。未經太多世事的我咬着牙說:“儘管我上不了正規大學,但我這一生必須成功。”

1984年4月經考試合格,昌平二建公司把我保送到保定規劃設計院上學,攻讀工民建專業。從此我進入實際的建築領域。我係統學習了建築工程設計理論知識,邊學習、邊實踐,期間承接了“昌平區黑山寨鄉辦企業車間改造”工程的設計工作,我初次獨立完成了這項工程建築設計任務。經過這樣的學習、實踐,爲我以後的設計和施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86年學習結束,我回到昌平二建,公司與國防科工委繼續教育中心設計室聯營做建築設計,在兩年時間裏,共承接了20多項建築設計項目,我獨立做建築設計方案10多項,建築面積達50000多平方米,如昌平縣委機關幼兒園4000平方米,昌平二中禮堂2000平方米等。在這一段時間裏,從初步設計到出正式施工圖,我學到了不少知識,同時作品也受到了肯定,這也是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的嘗試,並且積累了一些建築設計經驗。

那時沒有電腦,全是手工繪圖,當時爲了畫好每一套工程的設計圖紙,真是嘔心瀝血。我把行李搬到了建設工地的工棚裏,夏天酷熱的天氣、蚊蟲的叮咬,伴着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冬天天氣異常寒冷,沒有暖氣,憑着一股韌勁,與惡劣環境進行着頑強的抗爭。

付出總會有回報。1988年,設計室再次與航空部第四設計院聯營設計,在一年時間裏,我承接建築設計任務3項,面積達20000平方米,其中成功設計了昌平第二印刷廠廠房,從工藝流程到車間平面到主體設計圖紙。我體會最深的是,從事建築專業設計確實不容易,只有不恥下問,勤學苦練,才能真正獲得更多、更好的知識。

1989年,二建設計室取消,公司把我調到技安科任安全檢查員,同年我又考取了安全員上崗證書,我把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於工作中,認真鑽研安全業務知識,熱心幫助工地人員解決實際問題,多次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好評。

1990年,由於工作需要,從技安科調到辦公室任辦事員。這期間,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仍從事建築設計工作,重點參與了十三陵蓄能電站施工營地的規劃及施工圖設計,整個營地生活區佔地30畝,包括宿舍、食堂、廁所、配電室、娛樂場所,綠地、傳達室、護坡等。在工期緊、任務量大的情況下,僅用40天就完成了全部施工圖紙,爲按時交付使用奠定了基礎,經驗收達到了設計及使用要求,爲此受到領導的特殊嘉獎,同時,我的設計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

1992年,由我組織設計完成了公司宿舍樓和鄉鎮經委新建宿舍樓方案及施工的設計圖紙工作,同時在公司樓臨近收尾時,參加了城建集團培訓中心舉辦的土建工長培訓班,並取得了專業上崗證書。這期間我利用空隙時間就讀於北京交通大學,通過3年的學習,終於圓了大學夢。

走出大學校門,我被公司調往一線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我善於動腦子,發現了許多設計和施工存在的差距,更加註重理論聯繫實際,工作能力得到了新的提高。 1994年,領導把我調到生產計劃科工作,我有機會參與了公司辦公樓的設計與材料分析工作,在現場作甲方,在實踐中積累了很多經驗,兩年後我又獨立完成了很多項目的設計。

我在北京建築界初露頭角,十年來路走得雖然艱辛,卻也造就了我的自信與激情,奠定了我日後獨立創業的基礎。

獨立創業,胸襟多寬,路有多寬

1996年2月28日,我離開二建公司加盟北方——漢沙楊設計公司任副總經理,同時任昌平分公司經理,就這樣開始了嶄新的事業。

最初的幾個月,我和我的團隊經歷了刻骨銘心的艱難。公司在痛苦的環境中慢慢摸索着,在經營設計公司的同時,又創建了幾個獨立法人的公司,分別是:北京曠世信息服務中心;北京龍鳳坡園林綠化有限公司;北京山水緣工貿有限公司;北京山水星緣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富斯特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第三經營部等。主要承接信息諮詢、建築設計、工程監理、裝飾裝修設計與施工、綠化工程設計與施工等業務。

有了市場定位, 公司就開始運作,一開張便使我陷入困境,由於建築設計單位多不勝數,且多實力雄厚,而我儘管已經專心於該行業多年,但剛獨立門戶,沒什麼知名度,只能在那些實力雄厚企業的夾縫中尋求生存。再加上資金嚴重短缺,我一時焦頭爛額,深刻體會到,要想在建築設計行業爭得一席之地,猶如螞蟻攀峯。

創業的道路一波三折,其中的辛酸與坎坷常人無法想象。我每日繃緊神經,筋疲力盡,琢磨如何走出困境。我在經營中堅決奉行“質量第一、用戶至上、報價合理、信守合同”的宗旨。建築即是生活方式的載體,也是人性化的藝術,所以我又始終堅持“突破環境限制,創造獨特風格,美觀與實用並重”的設計原則。

1999年,經朋友介紹,我接了一個工程設計活兒,簽了設計合同。按照合同要求,我把前期的方案及初步設計做完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可甲方到了中途突然說對我沒有信心,又另找其他設計單位重新設計該項目。這對於一個剛起步的企業而言,無疑是當頭一棒。很多人當時就建議我必須當仁不讓,必須按法律程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但我始終考慮到朋友的面子,考慮到打官司給公司帶來的負面影響,雖然心情變得無比沉重,但相信這句話:胸襟有多寬,路就有多寬。最終遵循了中國人“以和爲貴”的傳統處世原則,放棄打官司。

說來也巧,也是在這種沉重中,甲方在經過幾家的設計方案比較後並沒有因此找到最佳的設計方案,還是覺得我的設計方案最好,於是又主動上門找到了我,要求重新設計,按道理來說,是甲方的單方毀約在先,我可以拒絕甲方的要求,但考慮到一切從客戶利益出發,於是重新訂合同。不料此事一經傳開,在建築界引起了很大反響,人們都說我心胸寬闊,無意中爲我的公司做了一次無形的廣告。以後很多工程單位對我十分信任,只要有工程就主動找我設計,一個個工程設計紛至沓來。

還有一次,有位退休的老教授承包一個工程,也是通過朋友的介紹,主動上門來請我的企業做設計,我按照要求出了全部的施工圖紙,老教授拿着圖紙去施工了,可是設計費卻遲遲不付,一拖再拖,最後不了了之。朋友再次建議我通過法律途徑把這筆款拿回來,但我心想,也許老教授有什麼難處,畢竟70歲的人了,可能在決策思路上出現差錯,去和一個老人較真兒,沒任何意義,我相信自己可以比老教授承受更多的困難,儘管自己損失,也就認了。這件事情在業內又傳開了,我沒有招數,但無招勝有招,漸漸地德水集團聲名遠揚。

我信奉“質量是打開市場的金鑰匙”這句至理名言,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設計,說到做到。在市場上,我不願走喧囂之道,以最誠懇的方式經商,也以最直接的方式與人打交道,如果誰偏要繞來繞去,我會請你“有話直說”。時間久了,大家都知道我一貫就堅持這樣認真細緻的作風,信守合同,在嚴格的質量保證和優良的服務體系下做好每個工程的設計,我所承接的工程沒有出現過重大責任事故。

德水集團短短的幾年時間裏承擔了數百項工程項目方案設計與施工圖設計,建築工程設計近百萬平方米,爲加快昌平的建設出了力,得到了同行的認可。

今天的德水集團,今非昔比。從當初的幾間爛平房發展到今天擁有近千平方米的辦公面積,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和各種機械設備,獲得國家建設部頒發的建築業企業資質證書,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優秀企業,連年獲得上級主管部門的表彰,贏得甲方與用戶的信任。

另闢蹊徑 順應殯儀改革,倡導海撒文化

一次我到美國,發現美國的殯葬文化相當文明,注重環保,注重心靈的感受。我就想,我要把美國這一方面優秀的東西傳播來中國。我這次訪問最大的收穫就是能夠引入國際化的視野,這種國際化的視野結合本土實際就可以做出很好的事情。

回來後我研究了中國殯葬文化。我覺得中國傳統殯葬的最大特點在於隆葬厚葬,在農業時代,人們普遍流行土葬,這個習俗的沿襲形成了民間殯葬文化。可是這種文化帶來的土地侵佔,與人口增長形成了尖銳矛盾。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開始干預民衆的喪葬方式。

1985年,國務院發佈《關於殯葬改革的暫行規定》,明確積極而有步驟地推行火葬,提倡節儉、文明治喪。1997年,國務院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殯葬管理條例》,改土葬爲火葬的殯葬改革進入法律軌道。

我想,自己作爲當代企業家,有責任和義務幫助中國推進殯葬改革。於是我經過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了骨灰播撒安置基地——大自然故園,該園隸屬北京安靈服務有限公司,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興壽鎮興壽村北金龍坡,倡導厚養薄葬,不留骨灰不佔地,實行海撒,這種全新的喪葬文化形式,節約土地,有利於環境保護,我認爲是爲人類的文明做出了一件大好事。

北京大自然故園,集宗教、喪教文化、建築雕刻藝術、遊憩休閒於一體,這裏蒼松翠柏,靈泉噴涌、溪水潺潺、風景優美、人傑地靈,寰宇間永恆的寧靜、靈山秀水的呵護,即使生命結束了,依然得到人間的關懷,真是人類真善美的迴歸,人類理想之安息寶地。

大自然故園以“誠信爲本精心護理”爲宗旨,以“公園化、現代化、國際化”爲管理特色,它吸取民族傳統喪葬文化之精髓,寧靜安祥、莊嚴神聖,在中國園林藝術佈局的基礎上,加以人性化的經典設計,寬敞、潔靜、精緻、典雅,讓逝者欣慰安然,生者無愧吾心。電腦化管理可將先人資料存檔,以備查閱,憑弔先祖,緬懷先人,乃是先人美德常與乾坤在,英名永同天地存。

大自然故園將傳統繁雜的殯葬習俗予以精緻規範化,園裏服務中心提供各種周到服務,灑掃祭祀、奠慰英靈,將逝者精神、功德、價值弘揚光大、永不泯滅。“家族區、名人區、龍鳳區、”無不體現宗教、藝術、傳統、建築、雕刻等各界專家之巧心獨運,精湛的設計,豐富的藝術想象力,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體現出新一代中國人的超前意識,給殯葬文化注入全新的理念。(寧馨兒) 

來源:中青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