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的鄉村介紹:我的故鄉老牛溝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W

老牛溝的歷史沿革

優美的鄉村介紹:我的故鄉老牛溝

我的故鄉,座落在吉林省,樺甸市夾皮溝鎮老牛溝村。

盛唐時期,老牛溝就居住着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高句麗族人。老牛溝的高麗屯居住的較多。他們以漁獵爲生。

也有少數漢族人在這裏淘金。

清朝道光年間,韓憲宗(韓邊外)闖關東,來到老牛溝淘金。當時的大本營就紮在老牛溝。韓憲宗很快地擴充了他的實力,而後,從紅石砬子,樺樹往東一直到老白山腳下,均爲柳條邊外,全歸韓憲宗所管轄,後來人們都稱他韓邊外。韓家祖孫三代一直堅持在老牛溝淘金,將近七八十年的光景。

一九三二年,東北淪陷日本人很快就進駐了老牛溝和夾皮溝。從此,老牛溝和夾皮溝這兩處剛剛掘起的新生力量,又被日本人扼殺在搖籃之中。

韓憲宗的淘金生涯就此結束了。

曰本人佔領老牛溝和夾皮溝之後,

以老牛溝爲中心,修建了礦山所需的設施,然後進行瘋狂地開採黃金,在老牛溝和夾皮溝共掠去黃金高達2,775噸。

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戰敗投降後,老牛溝和夾皮溝纔回到了國人的懷抱。

建國後,政府成立了東北金礦局,命名老牛溝爲《老牛溝金銅礦》,夾皮溝爲《夾皮溝金礦》。東北金礦局就設在老牛溝。

後來,老牛溝金銅礦下馬,實行夾老合併,之後,就統稱夾皮溝金礦了。一直延續至今。此前,夾皮溝金礦被中國黃金公司收購。

老牛溝的興起

老牛溝是一個古老的村落,歷史悠久,淵源流長。要描述它的興起,還要從韓邊外闖關東,在此淘金開始敘述。

韓憲宗初到老牛溝時,那裏根本沒有幾戶人家,每年夏天,總有一些外地人來淘金,天冷了,就回去了。

早些年間,這山溝裏有許多“鬍子幫“住在這裏,經常到屯子裏搶劫,所以,人們都不敢在這裏長住。

韓憲宗到老牛溝之後,一面淘金,一面開荒種地。又在老牛溝建起了油坊,燒鍋。建起了商鋪,糧棧。

之後,韓憲宗在夾皮溝,老金廠,紅石都有他的買賣。又有許多人前來老牛溝投奔韓憲宗,在老牛溝落了戶,就這樣,老牛溝的人就多了起來。韓憲宗淘金興盛時期,在老牛溝,夾皮溝一帶的金工就達一萬人之多。老牛溝的集貿經濟也從此興旺起來。每天,大街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一派繁榮的景象。

一直到一九三二年,日本人佔據了老牛溝。韓憲宗的闖關東淘金的歷史畫上了一個句號。

日本人進入老牛溝時,這一帶的沙金已被韓家開採的近似枯竭。再繼續開採就要進入地下采巖金。

日本國家地質權威機構對老牛溝夾皮溝一帶,進行了詳細的地質勘查,繪製了完整的資料。資料表明,老牛溝屬於太古宙一古元古代中基性火山沉積雜巖中的金礦。儲量大,品位高,開採年限爲一百年。所以,日本最後決定在這裏進行巖金開採。

日本人就開始實施他們計劃,井上井下的開拓工程同時進行,很快地建成了一座日處理礦1000噸的選礦廠和採礦坑口,投入運行。

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曰,日本戰敗。日本天皇宣佈投降。全部撤回日本國。老牛溝又回到國人的手中。

老牛溝的分佈及背景

解放初期,國家一舉恢復了老牛溝的黃金工業生產。此外,又成立了人民公社。從那個時候起,老牛溝明確化成兩個區域。以大河爲界,河南爲農業區,河北爲工業區。

從老金廠方向沿着一條九曲彎彎的鄉路通往老牛溝。進入老牛溝村西頭,首先是新八趟房,三合房,過了小東溝溝口岔道就是新八趟房,這都是老牛溝金銅礦,在建國初期建造的家屬房。它與河南只是一河之遙,隔水相望。

過了新八趟房就是通往河南的大橋,沿此處往東便形成了南北二條街,北街路邊往東有工會辦公室,小修,商店,糧店。南街有街道辦事處,學校,學校操場。再往東是一條通往九趟房的路。南邊往東是變電所,紅房子,療養院,二趟房。過去大河就是東火鋸。

解放初期,在河南成立了老牛溝村委會。又成立了公私合營的商品合作社,後因失火被燒燬,遷到街中心。在橋頭有鐵匠爐、理髮店,修鞋鋪,洋鐵匠,小賣鋪,託兒所,成衣鋪。在西河岸有老牛溝子弟校,後遷到街裏。

河南也是前後兩道街,兩側都是農村住戶。

河南除此而外還設有村部辦公室,東西兩個隊的隊部,牛棚,倉庫,糧米加工廠,油房。場院等設施。

老牛溝河南這個地方,有許多農村優秀管理幹部和優秀青年,其中村級幹部有李增和,周永昌,郝忠寶,祁倫清,高殿和,崔福祥,秦加華,張建順,王國棟,鄭佩有,魏增仁,趙治芳,等等。

也涌現出如:姚鳳鳴,崔吉成,華明禮,李福安等老生產隊長,優秀共產黨員。

老牛溝鎮直知青,劉玉芝,徐淑文,劉桂芬,李素雲,洪亞茹,張貴賢,趙敏華,孫守義等人,也曾經在此插隊,當然,筆者也在其中了。

一些民間藝人,手藝人也居多。

老牛溝河南,近百年來,一直都是以務農爲生的羣居地,這裏三面環山,一面環水,山青水秀,富嬈而美麗。每到春天,家家院內梨花李花競相爭妍,簡直就是世外桃園,如同仙境一般。除此,還流傳着不少離奇的故事。

近代遺蹟及說明

工 人 墳

在樺甸老牛溝村,距村西一公里處的路邊,有一座距今七十多年的陵園,叫工人墳。

在建國前期,這個地方,周圍山高林密,陰氣逼人。還流傳着一些鬼火狐鳴的傳奇故事。

這座陵園始建於一九四五年。

一九三二年日本侵略者侵佔東北,開始掠奪老牛溝與夾皮溝一帶的黃金資源。開發了許多坑口,又在老牛溝建造了一座日處理礦1000噸規模的選礦廠。從東北各地抓來民夫,做礦山的勞工。不分晝夜地給他們幹活,非打即罵,手段極爲殘忍。有日本兵持槍看守着,加之勞動現場非常不安全。死去的民夫不計其數。死後,把人用車拉到工人墳這個地方,草草埋掉。

一九四五年,日本侵華戰敗撤離中國。此時老牛溝金礦回到了國人的懷抱。爲紀念在礦山逝去的工人,即在這裏修建了這座陵園,命名“工人墳”。

解放後,老牛溝被政府命名爲“老牛溝金銅礦”。在礦山興盛期間,對工人墳陵園進行定期修善,學校師生每逢清明節,還前去掃墓。一度得到了重視。

後來,由於礦山下馬,老牛溝金銅礦歸屬到夾皮溝金礦,從此,這座陵園就沒人管理了,荒蕪至今。

現在的工人墳,由於多年失修,紀念塔已經殘缺不全,面目全非了、墓地周圍已經種上了莊稼,只有塔的周圍仍是一片荒冢地。

炮 樓

曰本侵略者佔領老牛溝之後,爲了防禦外侵,保護老牛溝的所有礦山設施,成立了日本大同殖業警備隊,礦業憲兵隊,在紅石,老金廠,夾皮溝,老牛溝設立了警察署。在老牛溝修建了四座炮樓,配備機關槍,步槍,迫擊炮,有重兵把守。

其中一座在村北炮樓山上,另外,在選礦廠北山有一座,在矽肺療養院房北側有一座,在河南大橋北頭有一座。

當時,日本人從外地抓來許多民夫,給他們做勞工,也有一部分人是老牛溝本地的。本地人下班可以回家,但不能外出。抓來的勞工看管很嚴,白天黑夜都有日本兵看守。對勞工非打既罵,手段極端殘忍。日本人採取用人換金,不論井下多麼危險,都強行讓中國人去冒險作業,死傷的人不計其數。由於勞工受不了這種無情的摧殘,經常有人逃走,如果被日本人發現,抓回來就被處死。日本人也利用幾座炮樓嚴密監視,凡是出入老牛溝的人都要嚴格盤查。日本人給當地的人發通行證,沒有通行證的人和逃跑的人,都要被處死,有的被扔進日本人的狗圈,被狼狗活活咬死。就這樣許多中國人就無端地死在日本人的手下。

解放後,炮樓山的炮樓上面,安裝了礦山廣播站的大喇叭,每天廣播三次,響亮的聲音從這裏傳遍老牛溝。

發 電 所

日本佔領老牛溝的時候,這裏沒有電。家家戶戶都點煤油燈照亮。日本人要開礦就需要用電,所以,就在後油房大橋南頭建起了一座小型火力發電所。可以解決開礦初期用電。後來,日本人修建了豐滿電站,投入使用後,從豐滿到老牛溝架起了一條66000伏的高壓線路,在老牛溝建起一座變電所,可供夾老地區礦山用電。

解放後這座變電所一直在利用,到一九七五年才遷到夾皮溝。

大 壩

在老牛溝東火鋸有一道攔河壩,是鋼筋水泥建築。

這是日本人修造的,主要用途就是解決選礦廠的生產用水和各部門的生活用水。

在大壩的半山腰中,有一個韓邊外淘金挖的一個坑口,裏邊沒有金屬,岩石風化鬆軟,人們都稱之爲化石洞,無論大人與小孩,都去那裏挖化石,當石筆用。

這個洞裏還流傳着一段風花雪夜的故事。這座大壩至今還在。

東 火 鋸

當年,日本人在老牛溝開礦時,用了大量的木材,都是就近在現在的高麗屯,五間房一帶砍伐的。

在現在的東火鋸建起了木材加工廠。用電鋸加工板,方材供礦山使用。

早些年,東火鋸這個地方沒有地名,就是老牛溝,後來,這裏安了電鋸,人們都叫它火鋸,而這個地方又在老牛溝的東邊,所以,從此就叫東火鋸了。

戲 園 子

日本撤出老牛溝時,還留下一座華麗的建築,“戲園子”。(現在叫俱樂部)

戲園子是日本人建造的,就在炮樓山下,非常豪華闊氣。當時,日本人經常請戲班子來這裏唱戲。而這裏只允許日本人來,不讓中國人進入。

日本人投降後,戲園子就歸老牛溝礦所有。後因礦山下馬,無人管理,自然倒塌了。

神 社

日本人非常講究祭拜神社,這是他們這個國家的習俗和民族傳統。

日本人在老牛溝選礦北山修了一座神社。修得很別緻也很美觀。日本人每到週日就到這裏祭拜。

由於他們祭拜的時間爲週日,所以,日本人就把週日叫禮拜天。

從此,我們中國人也把週日叫做禮拜天了。

日本人撤走後,這座神社不被中國人重視,久而久之,自然荒廢了。

日本選礦廠

日本人爲了加快開採黃金的步伐,採取了各種手段和措施。在老牛溝建起了一座日處理礦1000噸的選礦廠。本選廠計劃使用120xx年、這不難看出他的野心有多麼大。

同時在老牛槽,大金牛,小東溝,小北溝,頭道岔,大線溝開發了許多坑口。後來,又開發夾皮溝立山坑和下戲臺坑口。

選礦廠投入使用後,沒有防止污染的措施,開放排污水和尾礦。污水直接淌到河裏,尾沙在河邊形成一個大沙丘。

後來這個沙丘平整後作爲學校的操場。

而日本建造的這座選廠,也被夾皮溝金礦自行拆除了。

空中索道

當時,日本人爲了解決運礦問題,修了一條從老牛溝選礦廠通往夾皮溝的空架索道,全長三十五華里。把夾皮溝,大線溝,頭道岔的礦石源源不斷地,用索道運到老牛溝選礦廠。

日本大同殖業公司辦公所

日本侵略者侵佔了老牛溝的金礦,由日本國大同殖業公司開發。設立了各種名頭們武裝機構,在老牛溝修建辦公的場所和日本官員的家屬住房,在老牛溝商店對面。建築風格十分考究,用鍋爐供熱。

解放後,這裏成爲東北金礦局和老牛溝金銅礦的辦公室。

礦山下馬後,老牛溝學校就遷到這裏。

現在,這兩個建築仍然存在,都改成了民房,鍋爐水泥大煙囪還矗立在那裏。

文革初期,這座鍋爐房改成一家飯店,隸屬樺甸二輕局,員工是四位上了年紀的老頭。

老牛溝的文化教育

建國初期,政府在老牛溝建立了老牛溝學校。校址在河南西頭河沿邊。校長王鳳岐,李向東。

學校要搞勤工儉學,學校養豬,學生夏天定期割豬草,冬天撿燒材。以此補充教學經費的不足。

學校教師有:趙桂珍,秦玉蘭,張玉金,趙淑珍,邱靜珍,謝奎清,曲以貴,林洪武,時殿庫,趙宏一,姚瑞科,董傑,王鳳芝等。

一九六七年,國家推行九年義務教育,老牛溝學校又增加了國中教學。

把選礦廠閒置的房屋改成教室。又從全國各地大學畢業生中調來數十名,任中學教師。涌現出馮小光,張緒明,陶濤,郎永振,王介維,倪元錄,肖貴華等優秀教師。

一xx六年,老牛溝金銅礦,受東北金礦局的委託,建立了冶金系統的技工學校。王鳳岐任校長。培養出冶金系統的第一批技術人材。

爲了方便農村兒童就學,老牛溝村又成立了鄉村國小,地點在原老學校原址。各自然屯也相繼成立了國小校。回鄉青年曲常花,下鄉知青姚秀英,於成坤,民辦教師臧京太都曾經在這裏工作過。

中心校開設了國中部,秦加華,王國增,姜力月,何向生,王曉敏都在此任教。

後來,教育體系改革,各鄉村學校全部歸併到所屬鄉鎮,老牛溝的學校歸到老金廠學校。老牛溝學校從此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老牛溝的醫療衛生

老牛溝金銅礦自建國後就成立了矽肺療養院。由於當時井下實行乾式鑿巖,粉塵較大,在這種環境下工作,三年時間就能患上矽肺病。這是一種不治之症。礦山患這種職業病的人居多,都要輪流到療養院療養。

在老牛溝因患矽肺病死亡的人數很多,平均年令在35一45歲之間。

後來,夾皮溝技師那寶月研究成功溼式鑿巖法。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可。便推向全國。從此解決了乾式鑿巖患矽肺病的難題,那寶月還受到毛主席的接見。

但這所療養院一直開辦很多年,夾礦安排二級廚師韓光遠,於喜榮等人在本院掌勺多年。

夾老合併之後,非常重視老牛溝的醫療衛生工作,選派了醫術高超的醫生,其中有米廣年,李恩光,唐基信等人在此坐診,滿足了職工的就診要求。

農村的醫療衛生工作,也另有起色。老牛溝村成立了衛生所,醫生王文章,王徵武,護士劉玉傑,張景麗均在這裏工作。

實行合作醫療之後,潘瑞玲,葛喜榮是衛生所的赤腳醫生。巡迴在老牛溝的各村屯之間,受到了羣衆的好平。

老牛溝的集市商貿

老牛溝早些年間的集市在河南大橋兩頭。當地的農民個體戶都在這裏賣些蔬菜,瓜果,土特產品之類的東西。後來河南生產隊也大量種植蔬菜,到集市上去交易。

在老牛溝也有少許商販,自由業戶,常年走街竄巷經營小買賣,也有理髮的老田頭,老楊頭,修鞋的小矮人等個體戶,在此經營,維持生計。

商店負責經營副食,菸酒及生產用品和日用品。糧店負責城鎮人口的糧油供應和公糧收儲。農村人口在五月節,八月節,春節,都要用小豆,黃豆,到糧店兌換白麪,每人只限二斤。 那個年代,買布,糖,餅乾,豬肉,豆油都要憑票供應。到飯店吃飯需用糧票。

直到實行市場經濟之後,才取消了商店和糧店。

老牛溝大金牛

在老牛溝的確有一處山溝叫大金牛溝。

多年來一直流傳着大金牛的故事,但說法不一。

要考證它的由來,應該是這樣的。

日本侵略東北,進駐老牛溝。日本國家地質勘查機構,對老牛溝的地質資源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勘查。最後,繪製出完整的地質資料。

從地質平面圖上看,老牛溝地區礦脈形狀象一頭牛。從此,老牛溝地下有大金牛的說法就傳開了。

老牛溝村小北山

在老牛溝村北山上一個山坳裏,解放初期,這裏有十多戶人家。人們都稱這裏爲小北山。有礦山的工人,也有單幹戶。筆者也在這裏住了十五年。

在這裏居住,有着很濃厚的鄉村氣息。這裏三面環山,一面環水,花草樹木鬱鬱蔥蔥。站在院子裏可以飽覽老牛溝的全貌。家家都種些蔬菜瓜果,以及大田作物。還可以養豬,雞,鴨,鵝,狗。生活很富裕,也很受人羨慕。

後來礦山下馬,礦山的工人家都遷到夾皮溝或外地,有的單幹戶也入了合作社。最後只剩三戶人家。

到文革初期,上級不允許在此居住。這三戶人家都遷到老牛溝街裏。

筆者在小北山居住多年,給自已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也非常留戀小北山。

在此,筆者隨即留下一首自由詩 ,以示對故鄉小北山的眷戀。

我的家園

老牛溝村小北山,幾多風景我家園。

山道彎彎路漫漫,家園伴我度流年。

春日到來豔陽天,鶯歌燕舞山水間,

男耕女織千般好,播下五穀種良田。

夏日樹蔭山道邊,草綠花紅開滿山。

農夫勞作田間裏,面朝黃土背朝天。

秋收時節人遍山,葡萄酸來元棗甜。

核桃蘑菇到處有,收穫頗多把家還。

冬日白雪似雲煙,小冰爬犁首當先。

應季時光無限好,終生不忘小北山。

老牛溝的農村發展狀況

在老牛溝河南及周邊,居住着一些以種地爲主的農戶,他們中有一部分是幾代人都一直住在這裏。他們自已養着牲口,有自已的耕地,過着田園生活。

一xx八年,成立了人民公社,政府號召這些單幹農戶和個體手工作坊,小商販,加入合作社。

老牛溝成立了村政府,後來又改成公社,大隊,小隊三級單位。隨着加入生產隊的人越來越多,河南就分成兩個隊,既東隊和西隊。

合作化以後,社員們男女老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歡聲笑語,耕耘着這塊黑土地。這裏的耕地多數是山坡地,不能用機械,完全用人力耕種,收穫。這些地塊是西溝,南溝,五晌地,大坡,小北溝,蘇家崴子,大松樹,大金牛溝,東火鋸南山。

冬天,社員要趕着牛爬犁到溝里拉燒材。農閒時,部分社員要到外邊搞副業。東西隊都有自已的糧米加工廠,豆腐房,餷子房。東西隊的豆腐餷子,很受歡迎。

每到夏鋤時間,學校要組織學生到生產支援。生產隊要燉上大豆腐給學生吃。在那個年代,能美美地吃一頓大豆腐,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老牛溝大隊也有了自已的經濟實體,開辦了油房,建起了俱樂部。每年春節,都要組織精彩的秧歌隊,參加匯演。在三道溝、高麗屯,頭道岔修建了集體戶,接收了白山水電一局的下鄉知青。

社員們就這樣辛勤勞作幾十年,雖然天天面朝黃土背朝天,但他們卻生活的開心快樂。

改革開放以後,實行土地承包,徹底改變了農民的生活,雖然礦山已枯竭,但對當地的農民沒有絲毫影響。農民普遍走上了富裕之路。

老牛溝的生活習俗

在老牛溝這塊高天厚土上,幾代人曾經在這裏繁衍生息。經過了長時間生活實踐的打磨,老牛溝已經形成了它固有的民風習俗,也有了它獨特的生活文化。

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無不爲之感到驕傲和自豪。

老牛溝,至今沒有樓房,沒有自來水,沒有浴池,沒有郵局,沒有儲蓄所。人們一直過着比較原始的生活。

但是,這裏的人們並不氣餒,仍然保持着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是自食其力,打造自己的生活小天地。

每到春天,不論工人和農民,家家都要在自已的小園裏種上各種蔬菜,在到野外種些玉米黃豆之類的作物。

秋天,家家都要挖個菜窖,備上蘿蔔,白菜,土豆之類的過冬菜。

到冬天,人們要用人爬犁到太陽溝,冰湖溝,五間房去拉燒材,冬天,家家都要備足一年的燒材。

這裏的孩子上學,從來不用家長接送,都是哥哥姐姐帶着弟弟妹妹,成幫結隊地上下學,尤其像楊樹溝,頭道岔,離學校七八里路,孩子們都來回自己走。

兒童沒有遊樂場所,一到冬天,孩子們要去河冰上打爬犁,玩腳蹬子,自制腳滑子,這些遊戲雖然很土,但玩的卻很開心。

每到臘月二十以後,凡是殺年豬的人家,都要把街坊鄰居請到家裏來,大家團團圍坐在熱炕上,吃殺豬菜,血腸,喝燒酒,談笑風聲,好不熱鬧,享受着無盡的歡欣和愉悅。

如果誰家有紅白喜事,大事小情,修理房子,蓋房子,鄉親們都會聞訊前來幫忙。

多少年來,一直保持着這種優良的傳統。

結 束 語

老牛溝這個古老的村落,是養育我的地方,是我終生難忘的地方。一條母親河貫穿東西,伴隨着人們渡過了多少個春夏秋冬。這條河流,這塊厚土,爲世人貢獻了許多許多。

老牛溝這座百年老礦,它出產的黃金,爲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它出產的銅和鉛做成了子彈,運送到抗美援朝的戰場,打退了美國侵略者的侵犯。這座礦山,真可謂是功滿千秋。

今天的老牛溝金礦已被個體收購。但這座礦山雖然幾經滄桑,但是,它仍然還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老牛溝這個名字,將永遠被世人所矚目和敬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