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非死於雞肋辯及真實死因探究:修雖才子,渝我淳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9W

修雖才子,渝我淳則

楊修非死於雞肋辯及真實死因探究:修雖才子,渝我淳則

——楊修非死於雞肋辯及真實死因探究

本文查閱史料,與《三國演義》七十二回楊修之死進行對比與分析。參考資料:范曄《後漢書》、司馬彪《續漢書》及《九州春秋》、陳壽《三國志》、《世說新語》、魚豢《典略》。

楊修出身於赫赫有名的弘農楊氏。建安年間,憑藉孝廉入仕,先任郎中,後入曹操府做主簿。楊修的仕途歷程較爲簡略,無可詳述。兒子楊囂、孫子楊準,在晉代任將軍、刺史等要職。這就是歷史上的楊修。

《三國演義》七十二回,羅貫中撰寫了一部分楊修的故事並選入語文教材。書中稱,楊修因夜營口號“雞肋”斷定曹操將會撤兵而被殺害。那麼,楊修真的是這樣冤死的麼?答案是否定的。

“雞肋”的故事,《後漢書》、《九州春秋》均有記載,二書可信度極高,蓋范曄、司馬彪都是晉人,所使用資料亦相去不遠。原文如下:

《後漢書》版

及操自平漢中,欲因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爲功,護軍不知進止何依。操於是出教,唯曰雞肋而已。外曹莫能曉,修獨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乃令外白稍嚴,操於此回師。

《九州春秋》版

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事雖然是真的,但楊修當時並未死亡,因爲時間上不符合。220xx年3月,曹操出征漢中,5月回到長安,則曹操南征漢中是在3-5月間。《典略》載曹操殺楊修是在當年秋,也就是7-9月,則顯而易見,楊修根本不是死於雞肋事件,死在漢中了。這一點純屬羅貫中杜撰無疑。

羅貫中通過三件小事來體現楊修恃才放曠的性格。這三件事分別爲改建園門、一盒酥、夢中殺人。前兩件在《世說新語》中是有記載的,原文如下:

楊德祖爲魏公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之。既竟,:“‘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

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提“合”字以示衆,衆莫能解。次至楊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

還有兩篇沒有被羅貫中選入的資料:

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爲‘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爲‘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爲‘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爲‘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纔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魏武徵袁本初,治裝,餘有數十斛竹片,鹹長數寸,衆並謂不堪用,正令燒除。太祖甚惜,思所以用之,謂可爲竹椑楯,而未顯其言,馳問主簿楊德祖。應聲答之,與帝心同。衆伏其辯悟。

曹娥碑在浙江紹興,曹操一生都沒有到過江南,這也是羅貫中不選的原因。第二件事還可以證明楊修成爲主簿是在220xx年之前,那麼楊修就至少擔任了20xx年的主簿。羅貫中所杜撰楊修的形象,是一個年輕人物,220xx年死時34歲,而據《續漢書》記載,楊修的享年是45歲,生於175年,與周瑜同歲。故羅貫中引入最後一個故事,就會與他所說楊修34歲死亡自相矛盾。

羅貫中無論引用哪一個故事,都是爲了顯示楊修的恃才放曠。可歷史上的楊修真是這樣一個人麼?答案是否定的。《後漢書》說楊修“好學,有俊才”,起碼是個才子;而《典略》用四個字揭開了楊修真實的性格:謙恭才博。也就是說,他不僅特別有才,還謙虛恭敬,彬彬有禮,並非像羅貫中所杜撰的,是一個智商滿分情商負數的冤魂。

那麼,這樣一個優秀的才子又爲什麼會被曹操殺害呢?答案是:奪嫡鬥爭。

隨着曹操年事漸高,繼承人之位就成了衆人爭奪的對象——主要是曹丕、曹彰、曹植三兄弟。曹丕富有心機,或者說心術不正;曹植舞文弄墨、風流倜儻;曹彰只是個喜好打架的二愣子,自然失去了爭奪的資格。

220xx年,曹植受封臨菑侯,開始拉幫結派,曹氏親族丁儀兄弟成爲他的心腹。220xx年,曹植寄書給楊修,借討論文學暗示拉攏之意。曹植文學水平自不必言,楊修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後漢書》載他有十五篇作品,很多仍在《全漢賦》內收錄,從文章中也看得出其文學水平高超。在《三國志》中亦載丁儀兄弟與楊修皆有“建安七子”的實力。況且他身爲曹操的祕書,軍國大事,大多數都有楊修參與的份,而憑他的才能更是遊刃有餘。謙恭才子,樞密重臣,滿朝文武誰不願意跟他結交呢?《典略》中便有記載:

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

楊修給曹植答覆的《答臨淄侯箋》也是名作。曹植眉來,楊修眼去,他便成爲了曹植的第三心腹,從此踏上三王子這條船。丁家兄弟身爲外戚,權傾朝野,又有才智過人的楊修相助,曹植無疑是曹丕最強大的敵人。

猛烈的奪嫡浪潮掀開了。楊修既然走上了這條路,怎麼會再有所保留?例如《三國演義》敘述藏吳質、殺門吏事件,都是《世說新語》的真實記載:

(楊修)與丁儀兄弟,皆欲以植爲嗣。太子患之,以車載廢簏,內朝歌長吳質與謀。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驗。太子懼,告質,質曰:“何患?明日復以簏受絹車內以惑之,修必復重白,重白必推,而無驗,則彼受罪矣。”世子從之,修果白,而無人,太祖由是疑焉。

太祖遣太子及植各出鄴城一門,密敕門不得出,以觀其所爲。太子至門,不得出而還。修先戒植:“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植從之。

而作答教事件,不僅《世說新語》有記載,《後漢書》都有記錄。

《世說新語》版:

(楊修)每當就植,慮事有闕,忖度太祖意,豫作答教十餘條,敕門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問始泄。

《後漢書》版:

修又嚐出行,籌操有問外事,乃逆爲答記,敕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狀,於此忌脩。

可以看出楊修的謀略才智是何等強大了。楊修輔佐曹植,可以把曹魏帝國推向鼎盛,也能將曹植玩弄於鼓掌之上。這全在於楊修自己願意做周公還是王莽。

遺憾的是,曹植還是輸給了曹丕。其原因大概是曹植嗜酒、驕縱而失寵。有一次曹植奉命營救被關羽圍困的曹仁,出發的前一晚,卻被曹丕灌醉。還有一次,曹植、楊修因喝醉酒強行開啓了只有曹操纔有權打開的宮門——司馬門。這些事情較爲嚴重,足以使曹操失去對曹植的器重。司馬門事件,在《三國志》中並沒出現楊修,而《續漢書》中卻有,甚至說楊修又因爲誹謗曹彰而被曹操殺害。但此說於理論恐不足據。

220xx年,曹丕受封太子,獲得最後的勝利。曹操開始處理曹植一黨。曹操究竟爲何殺楊修呢?楊修足智多謀,並不會讓曹操感到恐懼,他恐懼的是楊修背後的勢力。

弘農楊氏自漢安帝年間楊震擔任司徒(丞相)以來,其子楊秉、孫楊賜、曾孫楊彪,都擔任過朝廷的“一品大員”。楊彪就是楊修的父親。楊家當時號稱“四世三公”,是桃李滿天下,一呼百應的存在。更甚者,楊修的母親是袁術的女兒,楊修便與袁家攀上了關係。袁家和楊家是東漢末年唯二的“四世三公”家族,竟然都有楊修的份,威望和底蘊,自然遠超曹操這個“贅閹遺醜”(出自陳琳《爲袁紹檄豫州文》)。所以,曹操纔會殺楊修以絕後患。假如楊修沒死,他輔佐曹植舉兵反對曹丕,天下人民必然會支持兩大四世三公家族,從而毀滅曹丕。

至於殺楊修的罪名,就不會顯得很重要了。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無論是“漏泄言教,交關諸侯”(《典略》)還是“以交構賜死”(《世說新語》),都已經沒有探討價值。反正不可能是《三國演義》死於雞肋事件、《續漢書》死於誹謗曹彰便是。

以楊修的謀略,早在曹丕封太子時,也許就預料到了這一天。他臨死前說:“我固以死之晚也。”(《典略》)。我們用一句話來結束此文:修雖才子,渝我淳則(《後漢書》)。

後記:

初,學《楊修之死》,竊以《三國演義》多虛構,稽史以求真相。自《裴注三國志》,漸入佳境,無從自拔,洋洋灑灑三千言遂成。吾接觸楊修弗久,未嘗覽其文賦,無論《答臨淄侯箋》矣!獨書三冊(《後漢書》、《裴注三國志》、《世說新語》)臆斷而成。訪互聯網,方知臆斷罔不共同,竊甚慰藉。

教師評語:楊錦程同學從九歲開始接觸《史記》,國小末已讀完《資治通鑑》,他對歷史的研究興趣可見一斑。如今讀史,他已向專業化選擇:不讀《史記》,而讀瀧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不讀《左傳》,而讀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不讀《漢書》,而讀王先謙的《漢書補註》。通讀此文,我不禁爲他的旁徵博引、辯證思想所折服,他小小年紀志存高遠,立志考北京大學歷史系,希望他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爲中國史學研究增磚添瓦,就像他的理想一樣,做中國第五大史學家——楊錦程(中國史學四大家:呂思勉、錢穆、陳寅恪、陳垣)。

指導教師:崔紅娟

本文作者:濰坊高新區北海學校九年級一班楊錦程

來自公衆號:鳶都初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