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導遊詞(通用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5W

鼓山導遊詞 篇1

從武夷精舍前行數百米,在接筍峯西壁巖下,有因峯巖崩塌形成的大小巖洞10餘處。每當冬春二季的早晚,從洞穴裏常常會冒出一縷縷淡淡的雲霧,在峯石之間輕輕遊蕩,時而聚集一團,時而又飄散開來,舒捲自如,變幻莫測,故此地名爲“雲窩”。雲窩四周環繞着響聲巖、丹爐巖、仙蹟巖、天柱峯、更衣臺、曬布巖、天遊峯、蒼屏峯、接筍峯等。過問樵臺,前面大家看見的這個石門,就是叔圭精舍舊址。門額上“叔圭精舍”四字清晰可見。叔圭、姓江名贄,北宋人,官舉孝廉。這裏原有一座考究的古建築,是清初爲紀念江贄而建造的,現僅存這道石門。過叔圭精舍石門,但覺豁然開朗。左邊這個瀕臨九曲溪巡的亭子叫石沼青蓮亭。右邊這座山峯是隱屏峯,依附於隱屏峯,峯腰橫列三痕,彷彿折斷又連接在一起的山峯,叫接筍峯。隱屏峯下的這座亭叫水月亭。據說月明星稀夜晚在亭中把酒賞月,可風到四個月亮。請各位朋友猜猜看,有哪四個月亮?(天上一個,水中一個,杯中一個,還有心中一個)。雲窩中間這塊漆黑巨石,大家看,像不像一頭伏臥的大象,俗稱鐵象巖。鐵象巖中間裂開一罅,人穿行於其中,但覺天光如線。爲區別溪南靈巖一線天,故稱它爲“小一線天”。雲窩以鐵象巖爲界,分上、下雲窩。雲窩巨石倚立,背巖臨水,地處武夷山精華地帶,爲武夷首勝之區。這裏歷來是古代文人墨客、名宦隱潛居養心之所。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兵部侍郎陳省曾在上下雲窩間,興建“幼溪草廬”,計有賓雲堂、棲雲閣、巢雲樓、生雲臺、遲雲亭等10餘處亭、臺、樓、閣,極爲富麗堂皇。可惜這些建築早已廢圯,巖壁間留下的些許摩崖題刻,還能讓人依稀記起昔日的繁華。關於幼溪草堂和武夷精舍,還留下一段有趣的故事。相傳陳省在雲窩構築幼溪草廬時,朱熹當年營建的紫陽書院十分破舊。一邊是優雅的環境,精美的建築;一邊是年久失修,即將坍廢的書院。一士人見此情景,便題詩於壁:“紫陽書院對清波,破壁殘碑半女筍。頗愛隔鄰亭榭勝,畫欄朱拱是雲窩。”陳省見詩笑曰:這分明是激我乎。即日捐資僱工,大興土木,將紫陽書院修復一新。

鼓山導遊詞(通用18篇)

鼓山導遊詞 篇2

各位遠道而來的朋友們,大家好(大聲)!歡迎各位到武夷山觀光旅遊!首先來個自我介紹,我姓笑,笑死人的笑,大家叫我笑死人就可以了。爲我們開車的師父姓黃,黃鼠狼的黃,對不起黃師父(對着司機說),和大家開個玩笑,請別介意,是黃金的黃,各位叫他黃師父就好了。這幾天你們在武夷山的食、住、行、遊、購、娛就由我和黃師父來安排。若有什麼要求或特殊的要求都可以向我們提出來,我們會盡力而爲的。

接下來我爲各位簡單介紹一下武夷山市和武夷山風景區的概況:武夷山市位於福建省北部,1998年獲得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1999年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正式批准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全市總面積2798平方公里,境內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國家旅遊度假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一類航空口岸,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

武夷山風景區是1982年國家首批的重點風景名勝區,近年又被評爲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地,也是我國僅有的四處之一。景區境內方圓70平方公里,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境內有三十六峯九十九巖和一條碧綠清透盤繞山中的九曲溪。古語有云“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峯峯翠插天”。‘三三’指的是被稱爲武夷山的靈魂的九曲溪,也是我國名山中不可多得的風景遊覽區。“溪曲三三水,山環六六峯”。“溪流九曲瀉雲液,山光倒浸清漣漪”,“一溪貫羣山,清淺縈九曲,溪邊列巖岫,倒影浸寒綠”。古人的詩句概括地勾畫出了九曲溪的秀麗輪廓。‘六六’指的是三十六峯,如有被稱爲福建省的標誌,而且有着美麗傳說的玉女峯和大王峯等等。大家聽到這不禁會想問我:武夷山景區真的有三十六座山峯和九十九個岩石嗎?說實話連我這個土生土長的武夷山人都不知道,其實‘三三’‘六六’‘九九’是道家(道教)的術語。武夷山不僅是道教的發源地還是朱子理學的推廣地,早在漢代,武夷山就被朝廷冊封爲天下的名山大川,併成爲歷代名士和禪家的盤桓之地。在景區的懸崖絕壁上,有距今近4020xx年的“架壑船棺”、“虹橋板”等,還有大家所熟知的臥薪嚐膽越王勾踐的都城“城村古漢城遣址”。 武夷巖茶也與武夷風光一樣享譽天下,明末清初,烏龍茶首先在武夷山問世,武夷山成爲烏龍茶的發祥地。有著名的‘大紅袍’大家應該有聽說過吧?在英語單詞BOHEA就特指武夷紅茶,也是用武夷山方言的‘武夷’來譯音的,英國人最早喝的就是武夷紅茶,他們懂得喝茶可是全靠武夷山哦。據考證,武夷山是世界紅茶的發源地。

好了今天只能給大家簡單介紹到這,因爲我們已經到了所下榻的賓館,賓館座落於武夷山渡假區內,離各個景區都只有幾分鐘的車程。而且也渡假區內也是購武夷山特產的好地方。那現在和各位安排一下這幾天的行程:明天早上安排各位遊覽武夷山的第一勝地‘天遊峯’,下午乘坐竹筏遊九曲溪。後天早上安排水簾洞,下午遊覽天下第一大的一線天和虎嘯巖。後天的明天去武夷山的自然保護區和東南大陸第一高峯黃崗山。請各位明天早上穿運動鞋或平底鞋,特別是女士們不要爲了漂亮想引起男生的注意而不聽我話哦!因爲我們明天要登山。現在大家下車,明天早上7點叫牀,呵呵!是叫早啦!7點30分用餐,8點出發。祝各位做個美夢,男士們夢到玉女,女士們就夢到大王。

鼓山導遊詞 篇3

涌泉寺曾爲中國寺院的一所重要經書出版機構,仍保留有明末清初及近代的各種雕板2萬多塊。寺內的藏經殿,存有古版印刷的各類佛經9000部,計2.79萬多冊;手抄經書200多冊;用血書寫的《大乘般若波羅蜜多》經657冊。其中引人注目的是17世紀鼓山住持道霈和尚著作《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共有120卷,分裝48冊,雕版2425塊。這是清康熙年間有代表性的佛學著作。涌泉寺從宋代起就刻經、印經;清康熙間,成了全國出版經書的重要場所。至今,寺內還保存歷代佛經雕版11375塊,堪稱一座佛經的寶庫。

藏經殿正中有一座釋迦如來靈牙舍利寶塔,塔中僅存三顆舍利子與佛牙。舍利子是佛門高僧精、氣、神的結合物,火化後遺留下的,會發光。在塔的背後安放着一尊緬甸送來的漢白玉臥佛象,佛身勻稱,體態安詳,作睡臥狀,據說這就是釋迦牟尼圓寂時的形態。

涌泉寺南側有回龍閣,羅漢臺、佛閣等,回龍閣前的放生池是北宋紹興年間(1131~1161年)開闢,元明兩代重開修繕,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砌池岸石欄。現放生池內放養着上百隻烏龜和紅鯉魚,最大的龜有上千年龜齡了。放生池內還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觀音菩薩石雕像,觀音手中聖水瓶可流出聖水。閣後有"蘭花圃","蘭花圃"3字匾額是1961年朱德所書。

十八景

清朝道光年間詩人魏傑,根據這裏的自然景物和民間傳說,整理編寫成十八景,刻於達摩洞外的一面巖壁上:

達摩面壁、南極昇天、仙猿守峽、古鶴巢雲、仙人巨跡、福壽全圖、蟠桃滿塢、玉筍成林、蟻蜓渡潮、漁燈普照、獅子戲球、金蟾出洞、伏虎馱經、神龍聽法、鎧甲卸巖、慈航架壑、八仙岩洞、千佛梵宮

觀景臺

倚靠着木質欄杆極目遠眺,華燈初上的榕城夜景盡收眼底,陣陣涼風吹來,令人彷彿置身仙境。這是遊客在鼓山十八景新建的觀景臺的切身感受。這座由省登山協會修建的觀景臺,建在鼓山海拔400米處,與姐妹樓毗鄰,採用進口鐵杉經防腐處理搭建而成,古色古香,結實美觀。

遊客可以在這裏納涼、休閒、品茗,也可以品嚐到真正的農家菜。這座觀景臺建成以來,每天都吸引大量的遊客和登山者來此休憩納涼,爲鼓山增添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鼓山導遊詞 篇4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榕城”福州,我是旅行社導遊。

福州有句古話“左旗右鼓,全閩二絕”,今天,我們就遊覽這其中的一絕——鼓山。鼓山位於福州東南部,是我省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也是省級十佳風景區之一。相傳峯頂有一巨石形狀象鼓,每當風雨交加,雨水拍打在石頭上就會發出“咚咚”像敲鼓一樣的聲音,因此而名鼓山。還記得昨天我們在廈門鼓浪嶼看到的鼓浪石嗎?也是因爲海浪拍打岩石發出“咚咚”的鼓聲而得名的。它們還真是“天設一對,地造一雙啊!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鼓山留下了“天風海濤”的文壇佳話,林則徐也留下了“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爲峯”的千古絕唱。自宋代以來歷代文人墨客在山上留下的摩崖石刻多達480多處,各種字體全有,琳琅滿目,猶如一座天然石刻書法寶庫,被譽爲“東南碑林”。

朋友們,現在讓我們進入這滿壁生輝的書法藝術殿堂去一飽眼福吧!看!洞口的“靈源深處”4個字是清代住山僧元賢所題,表面文意指示地名,而內在深意卻是告訴後人,這一帶的題刻是前人心靈深處的感情抒發,是高雅的文化殿堂的展現。

沿着陡峭的石階而下,大家可以看到周圍山勢迥異,景色清幽,彷彿到了人間仙境,世外桃源,來深吸一口氣,是不是有心曠神怡的感覺呢?

在靈源洞一帶最著名的摩崖題刻莫過於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蔡襄的手跡,看這“忘歸石”,這也是鼓山最早的石刻。蔡襄是福建仙遊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在他任福州知府時,十分喜歡遊玩鼓山,每每流連忘返。有一次,他流連山中美景忘了時間,待從一再催促,才知道天色已晚,於是寫了“忘歸石”,這3個字已表達自已依依不捨之情。如果待會兒哪位遊客留連忘返,也找塊石頭留下墨寶,那可不行哦!

好了,現在我們在這塊巖壁上看到刻有三個大字,誰來念念?這位小朋友說太簡單了,是喝水的地方,還問怎麼沒有水呢?其實啊,這個字不念喝水的喝,爲什麼呢?聽我給你們講個小故事:相傳古時涌泉寺開山祖師神晏法師在此誦經,嫌澗下泉水喧譁,影響誦經,便大喝一聲止住流水,從此澗水改道東流,這裏的溪澗也就乾涸了。所以,這三個字念“喝水巖”。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其實這時的地形按地質學上說是岩層斷裂帶,由於地殼運動,形成斷裂面,地表水沿斷裂面滲漏到地下去,當然就沒水了,而不是一個人能喝水倒流的。這裏到底是有水好還是無水妙呢?歷代文人墨客在這裏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宋代文人徐錫之在他的石刻詩上闡明瞭觀點,看這塊石碑上寫到:“重巒復嶺鎖鬆關,只欠泉聲入座間,我若當年待師側,不教喝水過他山。”他認爲此處重巒疊嶂,不可無水,當年要是他在,就會勸法師不要讓溪水改道。近代文學家郁達夫到此曾大發感慨,他說“怪他活潑源頭來,一去千年竟不回。”我們今日到此,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呢?但是,爲了彌補這一大遺憾,不知哪位古賢別出心裁,在此石旁題刻“無水亦佳”,真令遊客回眸一笑,意味無窮。

鼓山靈源洞一帶,石谷深邃,這是地貌上的谷中谷景觀。先賢們充分利用這裏的石壁題詩刻字,使整個景觀得以完整地保留,爲鼓山增色生輝!1982年春,劉海粟大師87歲高齡時遊覽靈源洞,題了“勝於天竺”4個大字,讚美這裏的風景和碑林。

朋友們,由於時間有限,還有很多景點沒看到。希望大家有機會再到鼓山來,聽那沒聽完的故事,看那沒看完的美景,再度分享快樂的一刻!謝謝大家。

鼓山導遊詞 篇5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迎來了去鼓山的日子。這是一個國慶節,今天是爸爸第一次帶我去鼓山。

一路上我和爸爸有說有笑,不知不覺地就來到了鼓山。剛下車我就像離弦的箭似的奔出停車場,跑到鼓山腳下,我第一眼就看到一個亭,在亭中央立着一塊石碑,上面寫着“閩山第一亭”。我靠着石碑擺起姿勢,爸爸連忙給我拍了幾張相片。接着,我們進山。古道全部由長條石板和石塊鋪成2米多寬的石道。石階倆旁都是蒼翠欲滴的濃綠,枝繁葉茂,一陣陣清風拂過,樹葉發出沙沙的響聲。在蜿蜒的山路上,四周樹木蔥蔥蘢蘢散發出新鮮的空氣。我們大口大口地深呼吸。

我和爸爸一口氣越過“觀瀑亭”、“乘雲亭”,到了“半山亭”。此處已到半山,我們就在亭子裏休息。喝點水,吃點食物。過了一會兒,我們繼續上路。快到“更衣亭”的地方,有塊又高又大的摩崖石刻,其中最顯眼的是右上方刻着“慧日輝煌”的紅字。我和許多小朋友在岩石上攀爬,在石刻上拍照。每個小朋友都露出開心的笑臉。

接着,我們走了一小段趨於平坦的石階,就到了千年古剎的涌泉寺。我們在大雄寶殿門前拍照時遇上了一個旅遊團隊,我們就跟着導遊參觀,聽導遊的解說。歷經千年,涌泉寺遺留下了許多珍貴文物。有千佛寶塔、清朝康熙皇帝所題匾額,以及大鐘大鼓······緊接着,參觀“鐵木”和“鐵鍋”,一口鐵鍋可一次下米250千克。聽完後,我就靠近鍋拍了幾張相。最後,我們參觀寺內最珍貴的.藏經殿中的藏品,眼睛對着舍利塔的小眼孔往裏看,有顆佛牙“舍利子”,它是全國少有的至寶。

儘管青山留人、綠山難捨,但半天時間一晃而過,我只得依依不捨地走上了回家的路途,坐在纜車上還不時地回望。讓我們一起去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吧!

鼓山導遊詞 篇6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榕城”福州,我是_旅行社導遊_。

福州有句古話“左旗右鼓,全閩二絕”,今天,我們就遊覽這其中的一絕——鼓山。鼓山位於福州東南部,是我省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也是省級十佳風景區之一。相傳峯頂有一巨石形狀象鼓,每當風雨交加,雨水拍打在石頭上就會發出“咚咚”像敲鼓一樣的聲音,因此而名鼓山。還記得昨天我們在廈門鼓浪嶼看到的鼓浪石嗎?也是因爲海浪拍打岩石發出“咚咚”的鼓聲而得名的。它們還真是“天設一對,地造一雙啊!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鼓山留下了“天風海濤”的文壇佳話,林則徐也留下了“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爲峯”的千古絕唱。自宋代以來歷代文人墨客在山上留下的摩崖石刻多達480多處,各種字體全有,琳琅滿目,猶如一座天然石刻書法寶庫,被譽爲“東南碑林”。

朋友們,現在讓我們進入這滿壁生輝的書法藝術殿堂去一飽眼福吧!看!洞口的“靈源深處”4個字是清代住山僧元賢所題,表面文意指示地名,而內在深意卻是告訴後人,這一帶的題刻是前人心靈深處的感情抒發,是高雅的文化殿堂的展現。

沿着陡峭的石階而下,大家可以看到周圍山勢迥異,景色清幽,彷彿到了人間仙境,世外桃源,來深吸一口氣,是不是有心曠神怡的感覺呢?

在靈源洞一帶最著名的摩崖題刻莫過於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蔡襄的手跡,看這“忘歸石”,這也是鼓山最早的石刻。蔡襄是福建仙遊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在他任福州知府時,十分喜歡遊玩鼓山,每每流連忘返。有一次,他流連山中美景忘了時間,待從一再催促,才知道天色已晚,於是寫了“忘歸石”,這3個字已表達自已依依不捨之情。如果待會兒哪位遊客留連忘返,也找塊石頭留下墨寶,那可不行哦!

好了,現在我們在這塊巖壁上看到刻有三個大字,誰來念念?這位小朋友說太簡單了,是喝水的地方,還問怎麼沒有水呢?其實啊,這個字不念喝水的喝,爲什麼呢?聽我給你們講個小故事:相傳古時涌泉寺開山祖師神晏法師在此誦經,嫌澗下泉水喧譁,影響誦經,便大喝一聲止住流水,從此澗水改道東流,這裏的溪澗也就乾涸了。所以,這三個字念“喝水巖”。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其實這時的地形按地質學上說是岩層斷裂帶,由於地殼運動,形成斷裂面,地表水沿斷裂面滲漏到地下去,當然就沒水了,而不是一個人能喝水倒流的。這裏到底是有水好還是無水妙呢?歷代文人墨客在這裏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宋代文人徐錫之在他的石刻詩上闡明瞭觀點,看這塊石碑上寫到:“重巒復嶺鎖鬆關,只欠泉聲入座間,我若當年待師側,不教喝水過他山。”他認爲此處重巒疊嶂,不可無水,當年要是他在,就會勸法師不要讓溪水改道。近代文學家郁達夫到此曾大發感慨,他說“怪他活潑源頭來,一去千年竟不回。”我們今日到此,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呢?但是,爲了彌補這一大遺憾,不知哪位古賢別出心裁,在此石旁題刻“無水亦佳”,真令遊客回眸一笑,意味無窮。

鼓山靈源洞一帶,石谷深邃,這是地貌上的谷中谷景觀。先賢們充分利用這裏的石壁題詩刻字,使整個景觀得以完整地保留,爲鼓山增色生輝!1982年春,劉海粟大師87歲高齡時遊覽靈源洞,題了“勝於天竺”4個大字,讚美這裏的風景和碑林。

朋友們,由於時間有限,還有很多景點沒看到。希望大家有機會再到鼓山來,聽那沒聽完的故事,看那沒看完的美景,再度分享快樂的一刻!謝謝大家。

福州鼓山導遊詞三:

說到福州,就不能不提及鼓山。早在東晉時期,福州民間就流傳“右旗左鼓,八閩二絕”的風水之說,這左鼓即指鼓山,聳立於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總面積約48平方公里,分爲鼓山、鼓嶺、鱔溪、磨溪、鳳池白雲洞五大景區。自宋朝至今皆爲遊覽勝地,鼓山就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它與福州旗山遙遙相峙,重巒疊嶂、終年蒼翠,山上處處有奇巖,峯峯有洞府,風光旖旎,主峯海拔900多米,對福州風水中佔有相當重要的的地位。

青龍鼓山佑民安康

自古以來,福州百姓在選擇及組織居住環境方面,就有采用封閉空間的傳統。爲了加強封閉性,還往往採取多重封閉的辦法,如四合院宅就是一個圍合的封閉空間;多進庭院住宅又加強了封閉的層次,而裏坊又用圍牆把許多庭院住宅封閉起來(比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的構造)。作爲城市也是一樣,從城市中央的衙署院(或都城的宮城)到內城再到廓城,也是環環相套的多重封閉空間。在城市的外圍,按照風水格局,基址後方是以主山爲屏障,山勢向左右延伸到青龍、白虎山,成左右肩臂環抱之勢。山的左右爲青龍白虎(比如說福州的以金雞山爲青龍,大夢山爲白虎,于山、烏山把住南門成左右肩臂環抱之勢),遂將後方及左右方圍合。基址前方有案山遮擋,連同左右餘脈,亦將前方封閉,剩下水流的缺口,又有水口山把守,這就形成了第一道封閉圈。如果在這道圈外還有主山後的少祖山及祖山,青龍、白虎山之側的護山(比如說福州青龍之側的護山的鼓山;白虎山之側的旗山)。案山之外的朝山,這就形成了第二道封閉圈。可以說風水格局是在封閉的人爲建築環境外的一層天然的封閉環境。

由此我們可知,鼓山爲作福州的青龍山,守護着福州這塊難得的寶地,保佑着有福之州風調雨順,人民安康。

鼓山之“鼓”意義非常

鼓山爲作福州的青龍山,自有神奇之處,由其頂峯有一如鼓巨石而得名。相傳這支鼓是天上的擂鼓將軍爲了鎮住惡龍特地留下的。每當風雨交加,石鼓便有簸盪之聲,那就是鼓將軍在鼓山頂面對海上龍王進犯而擊鼓,號召三軍準備戰鬥。

鼓,在易經中爲震、爲東方。易經雲:震者亨。震來,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其意思是重雷發向,千里傳聲,有驚無險之象,亦有變動之意。

易經《震卦》象徵震動的鼓聲:可致亨通。當驚雷鼓動的時候,天下萬物都感到恐懼,然而君子卻能安之若素,言笑如故;即使雷聲震驚百里之遙,作爲君子卻能做到從容不迫,表示大丈夫威武不能屈,所以能成就大事。鼓山頂峯的石鼓亦在點醒居住福州的人們,匹夫興亡人人有責。每當國家風雲變幻之時,應該走出去,爲國效力,由閩化龍之意。

九座山亭有玄機

坐落在鼓山的涌泉寺更爲名揚天下,其位列閩剎之冠,是福州的驕傲,素有“既來福州,必遊鼓山”之說。

涌泉寺寺院和自然景觀渾然一體,山坡裏原有的山泉、峭壁怪石都被巧妙地鑲嵌其中,寺廟前後左右環抱着蒼鬱的古老大樹林,可謂“進山不見寺,入寺不見山”,宛如這寺院是盤古開天地就有,是上天降落在此處。這一典型唐代建築,坐北朝南,以三級宮殿羣,順山勢而上。邁過高高的門檻,一陣佛門清靜的淡雅清香就會撲面而來。很多人走進殿內,燒上一炷香,虔誠地祈禱、祝福,讓人徒升心安平靜之感。

建造這所寺院的開山祖師神晏更具有傳奇色彩。由於寺院建造在鼓山的燕窩穴上,燕窩發燕仔燕孫,所以涌泉寺能居僧幹衆,蒸蒸口上。相傳當時涌泉寺建成後鼓山香火愈來愈旺。爲了讓香客們上山方便,寺院僧衆決定修條上山道路。歷經七七四十九天努力,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山道,從鼓山腳下一直鋪到涌泉寺的大門。

開山祖師神晏看見這條石砌大道,心裏很高興。可過了幾天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爲這條石砌大道寺院的僧衆,病的病,死的死,香客們也聞知涌泉寺發生瘟疫,也不敢上山來了。一時間,鼓山涌泉寺僧侶四散奔逃,香客稀少,冷清寥落。

神晏心中好疑惑,爲探明原因走到鼓山白雲峯頂朝看石道。遠遠望去,隱隱約約中,他發現整條石道一股凶氣繚繞不散。他連忙再仔細一一辨認,這才驚駭得他幾乎失去控制喊叫出來。這條從山腳鋪到涌泉寺大門口的石道,彎彎曲曲就如一條巨大蟒蛇蜿蜒而上,嶺道上的一塊塊石頭板就如蟒蛇身上的鱗甲一片片。那蛇的頭對着涌泉寺大門正張着血盆大口對着燕窩吞吃出門的燕子,這石道分明是“蛇竄燕窩”!這明擺着涌泉寺的風水被這石條道破壞了。

好在神晏不愧爲一代大師。他返回涌泉寺,召集衆僧在新修的這條上山石道上建造了九座山亭,從山腳到山門。這條“蟒蛇“變成的石頭道路中間的九座山亭,依次爲閩山第一亭、東際亭、仰止亭(今已廢)、觀瀑亭(又名石門亭)、乘雲亭、半山亭、茶亭、鬆關亭、更衣亭。這九座山亭像九根大鐵釘,牢牢地釘在這條蟒蛇變成的石道上,把這“蟒蛇”斬成七段,使它不能再作怪。之後又從喝水巖修建一條石道,用條石鋪設,直達山門。該道爲蜈蚣嶺道,意爲蜈蚣叮七寸。蛇怕蜈蚣,這樣這條毒蛇就不能復活了。蜈蚣嶺道鋪設完,上山道路變得四通八達了。

這一來,蟒蛇不能動彈了。而化成蟒蛇的那條石道,永遠僵死在那兒,被千人萬人踩。此後,涌泉寺漸漸香火旺盛了,僧衆越來越多,涌泉寺越來越聞名於世終於成了南方著名的佛教聖地。在鼓山其摩崖石刻也很聞名。

鼓山導遊詞 篇7

涌泉寺位於鼓山之上,佔地約1.7公頃,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築風格。寺依山偎谷,檻廊連綴,25座大小殿堂簇擁着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巨柱聳立,飛檐凌空,雄偉輝煌。殿內釋迎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漢裝,端坐其中;兩旁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法相莊嚴”。在大殿後側,有尊重約1.15噸的“三聖像”。像前有一張桑絲木製成的長桌,據說歷經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稱爲鎮寺之寶。大殿內外有許多橡聯佳句,如:“座上白雲多,正丹風浴時,蒼龍臥後;眼中滄海小,看七鯤東去,五虎南來。”等,皆爲古寺歷史和環境的生動寫照。

大雄寶殿和圓通寶殿的天花板上彩繪豔麗奪目。其中,大雄寶殿有清光緒十三年(1882年)繪製的各種樣龍圖案129塊,丹頂鶴圖案86塊,另有麒麟、白馬、象、猿等圖案27塊。圓通寶殿有清光緒十三年(1882年)繪製的故事彩繪75幅。此外,還有清中國臺灣知府慶保和福州將軍慶霖兩兄弟同獻的巨匾“寶珞尊嚴”。殿中還保藏着幾十部明版錦裝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寶殿前兩側的鐘、鼓樓上懸掛有古鐘、鼓,其中重約2噸的金剛般若鐘上鑄有6372字金剛經,至今有300多年了。

在圓通寶殿西側有聖箭堂,俗稱“方丈”室。院中栽有兩雌一雄的鐵樹,開花時黃色大如絨球。據說鐵樹分別爲閩王王審知和首任住持神曼手植。

鼓山涌泉寺最盛時,僧人曾達1500多人。香積廚仍保留有4口巨鍋,爲宋朝時所制,距今有960多年。其中最大一口,一次可裝水20擔、下米5擔,真可謂是“千口之鍋”,養千人之衆。

涌泉寺分別於明永樂六年(1420xx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兩度毀於大火,明崇禎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幾次修建後,於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兩代的建築風格和佈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三大殿堂爲主體、依着山勢層層上升、構成完整的古代建築組羣。涌泉寺前兩側的兩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燒製的,左邊一座稱“莊嚴劫千佛陶塔”,右邊一座稱“賢劫千佛陶塔”,雙塔是用陶土分層燒製累疊而成,八角九層,高約7米左右。塔身細部爲仿宋代木構樓閣建築風格,兩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寶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將各36尊,懸掛陶製塔鈴72枝。塔座上塑蓮瓣、舞獅、侏儒,並刻有銘文,記載建塔時間和工匠姓名等。

涌泉寺曾爲中國寺院的一所重要經書出版機構,仍保留有明末清初及近代的各種雕板2萬多塊。寺內的藏經殿,存有古版印刷的各類佛經9000部,計2.79萬多冊;手抄經書200多冊;用血書寫的《大乘般若波羅蜜多》經657冊。其中引人注目的是17世紀鼓山住持道霈和尚著作《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共有120卷,分裝48冊,雕版2425塊。這是清康熙年間有代表性的佛學著作。涌泉寺從宋代起就刻經、印經;清康熙間,成了全國出版經書的重要場所。至今,寺內還保存歷代佛經雕版11375塊,堪稱一座佛經的寶庫。

藏經殿正中有一座釋迦如來靈牙舍利寶塔,塔中僅存三顆舍利子與佛牙。舍利子是佛門高僧精、氣、神的結合物,火化後遺留下的,會發光。在塔的背後安放着一尊緬甸送來的漢白玉臥佛象,佛身勻稱,體態安詳,作睡臥狀,據說這就是釋迦牟尼圓寂時的形態。

涌泉寺南側有回龍閣,羅漢臺、佛閣等,回龍閣前的放生池是北宋紹興年間(1131~1161年)開闢,元明兩代重開修繕,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砌池岸石欄。現放生池內放養着上百隻烏龜和紅鯉魚,最大的龜有上千年龜齡了。放生池內還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觀音菩薩石雕像,觀音手中聖水瓶可流出聖水。閣後有"蘭花圃","蘭花圃"3字匾額是1961年朱德所書。

鼓山導遊詞 篇8

涌泉寺位於鼓山之上,佔地約1.7公頃,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築風格。寺依山偎谷,檻廊連綴,25座大小殿堂簇擁着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巨柱聳立,飛檐凌空,雄偉輝煌。殿內釋迎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漢裝,端坐其中;兩旁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法相莊嚴”。在大殿後側,有尊重約1.15噸的“三聖像”。像前有一張桑絲木製成的長桌,據說歷經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稱爲鎮寺之寶。大殿內外有許多橡聯佳句,如:“座上白雲多,正丹風浴時,蒼龍臥後;眼中滄海小,看七鯤東去,五虎南來。”等,皆爲古寺歷史和環境的生動寫照。

大雄寶殿和圓通寶殿的天花板上彩繪豔麗奪目。其中,大雄寶殿有清光緒十三年(1882年)繪製的各種樣龍圖案129塊,丹頂鶴圖案86塊,另有麒麟、白馬、象、猿等圖案27塊。圓通寶殿有清光緒十三年(1882年)繪製的故事彩繪75幅。此外,還有清中國臺灣知府慶保和福州將軍慶霖兩兄弟同獻的巨匾“寶珞尊嚴”。殿中還保藏着幾十部明版錦裝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寶殿前兩側的鐘、鼓樓上懸掛有古鐘、鼓,其中重約2噸的金剛般若鐘上鑄有6372字金剛經,至今有300多年了。

在圓通寶殿西側有聖箭堂,俗稱“方丈”室。院中栽有兩雌一雄的鐵樹,開花時黃色大如絨球。據說鐵樹分別爲閩王王審知和首任住持神曼手植。

鼓山涌泉寺最盛時,僧人曾達1500多人。香積廚仍保留有4口巨鍋,爲宋朝時所制,距今有960多年。其中最大一口,一次可裝水20擔、下米5擔,真可謂是“千口之鍋”,養千人之衆。

涌泉寺分別於明永樂六年(1420___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兩度毀於大火,明崇禎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幾次修建後,於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兩代的建築風格和佈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三大殿堂爲主體、依着山勢層層上升、構成完整的古代建築組羣。涌泉寺前兩側的兩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燒製的,左邊一座稱“莊嚴劫千佛陶塔”,右邊一座稱“賢劫千佛陶塔”,雙塔是用陶土分層燒製累疊而成,八角九層,高約7米左右。塔身細部爲仿宋代木構樓閣建築風格,兩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寶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將各36尊,懸掛陶製塔鈴72枝。塔座上塑蓮瓣、舞獅、侏儒,並刻有銘文,記載建塔時間和工匠姓名等。

鼓山導遊詞 篇9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榕城”福州,我是旅行社導遊。

福州有句古話“左旗右鼓,全閩二絕”,今天,我們就遊覽這其中的一絕——鼓山。鼓山位於福州東南部,是我省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也是省級十佳風景區之一。相傳峯頂有一巨石形狀象鼓,每當風雨交加,雨水拍打在石頭上就會發出“咚咚”像敲鼓一樣的聲音,因此而名鼓山。還記得昨天我們在廈門鼓浪嶼看到的鼓浪石嗎?也是因爲海浪拍打岩石發出“咚咚”的鼓聲而得名的。它們還真是“天設一對,地造一雙啊!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鼓山留下了“天風海濤”的文壇佳話,林則徐也留下了“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爲峯”的千古絕唱。自宋代以來歷代文人墨客在山上留下的摩崖石刻多達480多處,各種字體全有,琳琅滿目,猶如一座天然石刻書法寶庫,被譽爲“東南碑林”。

朋友們,現在讓我們進入這滿壁生輝的書法藝術殿堂去一飽眼福吧!看!洞口的“靈源深處”4個字是清代住山僧元賢所題,表面文意指示地名,而內在深意卻是告訴後人,這一帶的題刻是前人心靈深處的感情抒發,是高雅的文化殿堂的展現。

沿着陡峭的石階而下,大家可以看到周圍山勢迥異,景色清幽,彷彿到了人間仙境,世外桃源,來深吸一口氣,是不是有心曠神怡的感覺呢?

在靈源洞一帶最著名的摩崖題刻莫過於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蔡襄的手跡,看這“忘歸石”,這也是鼓山最早的石刻。蔡襄是福建仙遊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在他任福州知府時,十分喜歡遊玩鼓山,每每流連忘返。有一次,他流連山中美景忘了時間,待從一再催促,才知道天色已晚,於是寫了“忘歸石”,這3個字已表達自已依依不捨之情。如果待會兒哪位遊客留連忘返,也找塊石頭留下墨寶,那可不行哦!

好了,現在我們在這塊巖壁上看到刻有三個大字,誰來念念?這位小朋友說太簡單了,是喝水的地方,還問怎麼沒有水呢?其實啊,這個字不念喝水的喝,爲什麼呢?聽我給你們講個小故事:相傳古時涌泉寺開山祖師神晏法師在此誦經,嫌澗下泉水喧譁,影響誦經,便大喝一聲止住流水,從此澗水改道東流,這裏的溪澗也就乾涸了。所以,這三個字念“喝水巖”。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其實這時的地形按地質學上說是岩層斷裂帶,由於地殼運動,形成斷裂面,地表水沿斷裂面滲漏到地下去,當然就沒水了,而不是一個人能喝水倒流的。這裏到底是有水好還是無水妙呢?歷代文人墨客在這裏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宋代文人徐錫之在他的石刻詩上闡明瞭觀點,看這塊石碑上寫到:“重巒復嶺鎖鬆關,只欠泉聲入座間,我若當年待師側,不教喝水過他山。”他認爲此處重巒疊嶂,不可無水,當年要是他在,就會勸法師不要讓溪水改道。近代文學家郁達夫到此曾大發感慨,他說“怪他活潑源頭來,一去千年竟不回。”我們今日到此,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呢?但是,爲了彌補這一大遺憾,不知哪位古賢別出心裁,在此石旁題刻“無水亦佳”,真令遊客回眸一笑,意味無窮。

鼓山靈源洞一帶,石谷深邃,這是地貌上的谷中谷景觀。先賢們充分利用這裏的石壁題詩刻字,使整個景觀得以完整地保留,爲鼓山增色生輝!1982年春,劉海粟大師87歲高齡時遊覽靈源洞,題了“勝於天竺”4個大字,讚美這裏的風景和碑林。

朋友們,由於時間有限,還有很多景點沒看到。希望大家有機會再到鼓山來,聽那沒聽完的故事,看那沒看完的美景,再度分享快樂的一刻!謝謝大家。

鼓山導遊詞 篇10

福州市鼓山導遊詞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美麗的“榕城”福州,我是鼓山旅行社導遊洪澤安.

鼓山位於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離市中心區約8公里,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風景區.鼓山並不算高,最高峯海拔925米,但是山勢迥異,景色清幽,引人入勝.鼓山的一大特點是摩崖題刻,其中不少是歷代名人的,有着很高的文物價值.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也在鼓山留下了字跡.在大頂峯石上刻有“天風海濤”四個大字,即爲朱熹所書.朱熹還寫了一字徑達四米的“壽”字刻在喝水岩石壁上.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當代,前後延續近千年,內容豐富,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點,堪稱福州碑林.

朋友們,由於時間有限,還有很多景點沒看到.希望大家有機會再到鼓山來,聽那故事,看那美景,再度分享快樂的時光!

鼓山導遊詞 篇11

今天,我去了鼓山。鼓山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的東部,是一座不高的山,很多市民經常在這裏爬山鍛鍊身體。

因爲時間關係,我們要坐纜車到半山腰,然後下山。媽媽非要走路上山,我們沒辦法,只好讓她一個人爬山。我們坐上了纜車,往上一看,上面的纜車象燈籠一樣,紅紅黃黃,太漂亮了。山中的樹木鬱鬱蔥蔥,林間小道蜿蜒曲折,幽靜級了。我們從纜車上下來時,媽媽還沒有到,我們就向前爬了一段路,到了更衣亭,開始坐下來休息等媽媽。

過了一會,媽媽到了。她的臉上全是汗,氣喘吁吁的,看來上山的路還是挺費勁的。山上有一個著名的寺廟叫涌泉寺,可是爸爸和爺爺都不願意爬山了,我就和媽媽一起向涌泉寺進發。

進了涌泉寺的山門,發現這裏來上香的信徒特別多,到處都是煙霧繚繞,眼睛都睜不開。在各個大殿的門口,我們都看到了一種特別奇怪的蠟燭,名叫菠蘿蠟。像拳頭那麼大的一對要78元,像個大水壺那麼大的一對要888元呢!它的裏面全是蠟燭油,中間一根芯,可以燃燒很久很久。在一個僻靜的小院裏藏着涌泉寺的藏經閣。在這裏,我們不僅看到了清朝三位皇帝賜給涌泉寺的十幾個巨大的大書櫃,還看到了釋迦摩尼的佛牙舍利,裝在一個玉球裏,供奉在舍利塔中。真沒想到這個寺廟裏居然還有這麼珍貴的舍利,這次遊覽真是大開眼界!

快沒時間了,我們不得不趕緊離開涌泉寺,坐着纜車下山了。今天我很開心!

鼓山導遊詞 篇12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榕城”福州,我是旅行社導遊。

福州有句古話“左旗右鼓,全閩二絕”,今天,我們就遊覽這其中的一絕——鼓山。鼓山位於福州東南部,是我省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也是省級十佳風景區之一。相傳峯頂有一巨石形狀象鼓,每當風雨交加,雨水拍打在石頭上就會發出“咚咚”像敲鼓一樣的聲音,因此而名鼓山。還記得昨天我們在廈門鼓浪嶼看到的鼓浪石嗎?也是因爲海浪拍打岩石發出“咚咚”的鼓聲而得名的。它們還真是“天設一對,地造一雙啊!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鼓山留下了“天風海濤”的文壇佳話,林則徐也留下了“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爲峯”的千古絕唱。自宋代以來歷代文人墨客在山上留下的摩崖石刻多達480多處,各種字體全有,琳琅滿目,猶如一座天然石刻書法寶庫,被譽爲“東南碑林”。

朋友們,現在讓我們進入這滿壁生輝的書法藝術殿堂去一飽眼福吧!看!洞口的“靈源深處”4個字是清代住山僧元賢所題,表面文意指示地名,而內在深意卻是告訴後人,這一帶的題刻是前人心靈深處的感情抒發,是高雅的文化殿堂的展現。

沿着陡峭的石階而下,大家可以看到周圍山勢迥異,景色清幽,彷彿到了人間仙境,世外桃源,來深吸一口氣,是不是有心曠神怡的感覺呢?

在靈源洞一帶最著名的摩崖題刻莫過於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蔡襄的手跡,看這“忘歸石”,這也是鼓山最早的石刻。蔡襄是福建仙遊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在他任福州知府時,十分喜歡遊玩鼓山,每每流連忘返。有一次,他流連山中美景忘了時間,待從一再催促,才知道天色已晚,於是寫了“忘歸石”,這3個字已表達自已依依不捨之情。如果待會兒哪位遊客留連忘返,也找塊石頭留下墨寶,那可不行哦!

好了,現在我們在這塊巖壁上看到刻有三個大字,誰來念念?這位小朋友說太簡單了,是喝水的地方,還問怎麼沒有水呢?其實啊,這個字不念喝水的喝,爲什麼呢?聽我給你們講個小故事:相傳古時涌泉寺開山祖師神晏法師在此誦經,嫌澗下泉水喧譁,影響誦經,便大喝一聲止住流水,從此澗水改道東流,這裏的溪澗也就乾涸了。所以,這三個字念“喝水巖”。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其實這時的地形按地質學上說是岩層斷裂帶,由於地殼運動,形成斷裂面,地表水沿斷裂面滲漏到地下去,當然就沒水了,而不是一個人能喝水倒流的。這裏到底是有水好還是無水妙呢?歷代文人墨客在這裏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宋代文人徐錫之在他的石刻詩上闡明瞭觀點,看這塊石碑上寫到:“重巒復嶺鎖鬆關,只欠泉聲入座間,我若當年待師側,不教喝水過他山。”他認爲此處重巒疊嶂,不可無水,當年要是他在,就會勸法師不要讓溪水改道。近代文學家郁達夫到此曾大發感慨,他說“怪他活潑源頭來,一去千年竟不回。”我們今日到此,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呢?但是,爲了彌補這一大遺憾,不知哪位古賢別出心裁,在此石旁題刻“無水亦佳”,真令遊客回眸一笑,意味無窮。

鼓山靈源洞一帶,石谷深邃,這是地貌上的谷中谷景觀。先賢們充分利用這裏的石壁題詩刻字,使整個景觀得以完整地保留,爲鼓山增色生輝!1982年春,劉海粟大師87歲高齡時遊覽靈源洞,題了“勝於天竺”4個大字,讚美這裏的風景和碑林。

朋友們,由於時間有限,還有很多景點沒看到。希望大家有機會再到鼓山來,聽那沒聽完的故事,看那沒看完的美景,再度分享快樂的一刻!謝謝大家。

鼓山導遊詞 篇13

各位遠道而來的朋友們,大家好(大聲)!歡迎各位到武夷山觀光旅遊!首先來個自我介紹,我姓笑,笑死人的笑,大家叫我笑死人就可以了。爲我們開車的師父姓黃,黃鼠狼的黃,對不起黃師父(對着司機說),和大家開個玩笑,請別介意,是黃金的黃,各位叫他黃師父就好了。這幾天你們在武夷山的食、住、行、遊、購、娛就由我和黃師父來安排。若有什麼要求或特殊的要求都可以向我們提出來,我們會盡力而爲的。

接下來我爲各位簡單介紹一下武夷山市和武夷山風景區的概況:武夷山市位於福建省北部,1998年獲得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1999年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正式批准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全市總面積2798平方公里,境內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國家旅遊度假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一類航空口岸,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

鼓山導遊詞 篇14

各位團友,早上好!首先歡迎大家來到“榕城”福州,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今天我們將共同遊覽鼓山涌泉寺。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鼓山的停車場,請大家隨我下車,代好自己的貴重物品,也請記住我們的車號爲閩D。我們在這裏遊覽的時間約爲2個小時,請大家11:00上車。

各位團友,我們今天要參觀的鼓山是福州歷史文化悠久的名山,相傳峯頂有一塊巨石,形狀象鼓,每當風雨交加,石頭傳出如鼓的聲音。鼓山因此得名。這在1600多年前的《遷城記》一書中,就有“左旗右鼓,全閩兩絕”的說法。

鼓山海拔高度1004米。而我們參觀的涌泉寺位於半山腰海拔650米處。涌泉寺距今已有1220xx年的歷史,是福州五大叢林之一。涌泉寺建築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爲主體,寺內有“三鐵”“三寶”,這“三鐵”“三寶”是什麼呢?在遊覽的過程中我將向大家一一介紹。好,各位團友,我們沿着這條小路,來到了鼓山的山門,請看石柱上的這一幅對聯:“淨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這是一副名聯,語意雙關,大家請看,這山門建在山坡口,山風直衝而來,能將落葉塵土吹得乾乾淨淨,無須人工清掃;到了夏秋季節,颱風頻頻,山門常被颳倒,乾脆就不再設門,留下現在這個空門,而從它的寓意看,淨地指佛門淨地,纖塵不染,自然無須清掃;空指佛門四大皆空,信仰來去自由,自然不用關。這副對聯還是一副藏頭聯,分別取“淨”“空”二字,是爲紀念涌泉寺已故方丈淨空法師而題。

好,各位團友,現在讓我們去看看羅漢泉吧。各位團友,現在我們看到這口泉池,是“羅漢泉”,相傳在建寺時,一住持和尚,夢到羅漢指點此處有泉眼,第二天,和尚們在此處挖掘,果然有清泉,於是衆僧爲感謝羅漢贈泉,把此泉叫着羅漢泉,涌泉寺因此而得名。

好,各位團友,請大家轉過身來。現在在我們的正前方,看到“涌泉寺”這塊匾額,可是康熙皇帝親筆手書,字跡古樸,蒼勁有力。

各位團友,現在請大家暫時不要進入寺廟參觀,因爲,我想給大家介紹我們左右兩旁的塔,現在請大家猜猜我們眼前這一對小巧玲瓏的塔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呢?而塔在寺廟裏面起到什麼作用呢?

啊!您說是用木頭做的,您說石頭做的,您說是鐵做的,大家好像都沒有猜對呀,這一對塔呀是用陶土燒製而成的,他們距今可有900多年的歷史了。左邊這一座稱爲“莊嚴劫千佛陶塔”,代表着過去佛燃燈佛。右邊一座稱“賢劫千佛陶塔”,代表着現在佛釋迦摩尼佛。兩座塔的顏色都是棕褐色,採用陶土分層燒製,砌疊而成,塔身施釉。塔高約7米,八角九層,塔壁塑有佛像1038尊。今天我們所看的陶土燒製塔是非常少有的。

大家看它的塔鈴有72個,也是用陶土精心燒製而成,每當清風掠過,它都會發出悅耳的聲音,似乎是給我們送來平安的祝福。塔座上塑蓮瓣、舞獅、侏儒,並刻有銘文,記載建塔時間和工匠姓名等。兩塔原在福州南郊龍瑞院內,1972年遷至涌泉寺。現被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兩座樓閣式的陶塔,還是研究宋代建築的實物佐證。塔在寺廟裏起到什麼作用呢?

其實寺廟與塔有着很深的淵源。塔,梵文卒堵坡,原爲墳冢、圓丘的意思。在古印度,人們稱寺廟爲塔廟(塔院)。寺廟是以塔爲主,人們把一些德道的高僧的舍利及經書存放於塔中。塔在寺廟被奉爲吉祥的聖物,後來衍變爲一種特有的宗教建築。佛教傳入中國後,中華民族善於融化外來的文化,創造出富有民族物色的文化。作爲佛法象徵的塔,在佛教漢化的過程中,塔的形式就有了多樣性,有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圓的、方的、鐵的、木的,塔的用途,由以前只貯藏舍利、象徵佛法,擴大爲功德、寄託、紀念,甚至做爲海上航行的標識,以及與風水有關的特殊建築。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陶塔也是一個值得大家多多回昧的塔,這對宋代陶塔是今天我們參觀的涌泉寺的“三寶”之一,在這裏給大家十五分鐘的照像時間,十五分鐘後我們將去參觀寺廟的“三鐵”和“三寶”中的另二寶!謝謝

鼓山導遊詞 篇15

說到福州,就不能不提及鼓山。早在東晉時期,福州民間就流傳“右旗左鼓,八閩二絕”的風水之說,這左鼓即指鼓山,聳立於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總面積約48平方公里,分爲鼓山、鼓嶺、鱔溪、磨溪、鳳池白雲洞五大景區。自宋朝至今皆爲遊覽勝地,鼓山就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它與福州旗山遙遙相峙,重巒疊嶂、終年蒼翠,山上處處有奇巖,峯峯有洞府,風光旖旎,主峯海拔900多米,對福州風水中佔有相當重要的的地位。

青龍鼓山佑民安康

自古以來,福州百姓在選擇及組織居住環境方面,就有采用封閉空間的傳統。爲了加強封閉性,還往往採取多重封閉的辦法,如四合院宅就是一個圍合的封閉空間;多進庭院住宅又加強了封閉的層次,而裏坊又用圍牆把許多庭院住宅封閉起來(比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的構造)。 作爲城市也是一樣,從城市中央的衙署院(或都城的宮城)到內城再到廓城,也是環環相套的多重封閉空間。在城市的外圍,按照風水格局,基址後方是以主山爲屏障,山勢向左右延伸到青龍、白虎山,成左右肩臂環抱之勢。山的左右爲青龍白虎(比如說福州的以金雞山爲青龍,大夢山爲白虎,于山、烏山把住南門成左右肩臂環抱之勢),遂將後方及左右方圍合。基址前方有案山遮擋,連同左右餘脈,亦將前方封閉,剩下水流的缺口,又有水口山把守,這就形成了第一道封閉圈。如果在這道圈外還有主山後的少祖山及祖山,青龍、白虎山之側的護山(比如說福州青龍之側的護山的鼓山;白虎山之側的旗山)。案山之外的朝山,這就形成了第二道封閉圈。可以說風水格局是在封閉的人爲建築環境外的一層天然的封閉環境。

由此我們可知,鼓山爲作福州的青龍山,守護着福州這塊難得的寶地,保佑着有福之州風調雨順,人民安康。

鼓山之“鼓”意義非常

鼓山爲作福州的青龍山,自有神奇之處,由其頂峯有一如鼓巨石而得名。相傳這支鼓是天上的擂鼓將軍爲了鎮住惡龍特地留下的。每當風雨交加,石鼓便有簸盪之聲,那就是鼓將軍在鼓山頂面對海上龍王進犯而擊鼓,號召三軍準備戰鬥。

鼓,在易經中爲震、爲東方。易經雲:震者亨。震來,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其意思是重雷發向,千里傳聲,有驚無險之象,亦有變動之意。

易經《震卦》象徵震動的鼓聲:可致亨通。當驚雷鼓動的時候,天下萬物都感到恐懼,然而君子卻能安之若素,言笑如故;即使雷聲震驚百里之遙,作爲君子卻能做到從容不迫,表示大丈夫威武不能屈,所以能成就大事。鼓山頂峯的石鼓亦在點醒居住福州的人們,匹夫興亡人人有責。每當國家風雲變幻之時,應該走出去,爲國效力,由閩化龍之意。

九座山亭有玄機

坐落在鼓山的涌泉寺更爲名揚天下,其位列閩剎之冠,是福州的驕傲,素有“既來福州,必遊鼓山”之說。

涌泉寺寺院和自然景觀渾然一體,山坡裏原有的山泉、峭壁怪石都被巧妙地鑲嵌其中,寺廟前後左右環抱着蒼鬱的古老大樹林,可謂“進山不見寺,入寺不見山”,宛如這寺院是盤古開天地就有,是上天降落在此處。這一典型唐代建築,坐北朝南,以三級宮殿羣,順山勢而上。邁過高高的門檻,一陣佛門清靜的淡雅清香就會撲面而來。很多人走進殿內,燒上一炷香,虔誠地祈禱、祝福,讓人徒升心安平靜之感。

建造這所寺院的開山祖師神晏更具有傳奇色彩。由於寺院建造在鼓山的燕窩穴上,燕窩發燕仔燕孫,所以涌泉寺能居僧幹衆,蒸蒸口上。相傳當時涌泉寺建成後鼓山香火愈來愈旺。爲了讓香客們上山方便,寺院僧衆決定修條上山道路。歷經七七四十九天努力,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山道,從鼓山腳下一直鋪到涌泉寺的大門。

開山祖師神晏看見這條石砌大道,心裏很高興。可過了幾天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爲這條石砌大道寺院的僧衆,病的病,死的死,香客們也聞知涌泉寺發生瘟疫,也不敢上山來了。一時間,鼓山涌泉寺僧侶四散奔逃,香客稀少,冷清寥落。

神晏心中好疑惑,爲探明原因走到鼓山白雲峯頂朝看石道。遠遠望去,隱隱約約中,他發現整條石道一股凶氣繚繞不散。他連忙再仔細一一辨認,這才驚駭得他幾乎失去控制喊叫出來。這條從山腳鋪到涌泉寺大門口的石道,彎彎曲曲就如一條巨大蟒蛇蜿蜒而上,嶺道上的一塊塊石頭板就如蟒蛇身上的鱗甲一片片。那蛇的頭對着涌泉寺大門正張着血盆大口對着燕窩吞吃出門的燕子,這石道分明是“蛇竄燕窩”!這明擺着涌泉寺的風水被這石條道破壞了。

好在神晏不愧爲一代大師。他返回涌泉寺,召集衆僧在新修的這條上山石道上建造了九座山亭,從山腳到山門。這條“蟒蛇“變成的石頭道路中間的九座山亭,依次爲閩山第一亭、東際亭、仰止亭(今已廢)、觀瀑亭(又名石門亭)、乘雲亭、半山亭、茶亭、鬆關亭、更衣亭。這九座山亭像九根大鐵釘,牢牢地釘在這條蟒蛇變成的石道上,把這“蟒蛇”斬成七段,使它不能再作怪。之後又從喝水巖修建一條石道,用條石鋪設,直達山門。該道爲蜈蚣嶺道,意爲蜈蚣叮七寸。蛇怕蜈蚣,這樣這條毒蛇就不能復活了。蜈蚣嶺道鋪設完,上山道路變得四通八達了。

這一來,蟒蛇不能動彈 了。而化成蟒蛇的那條石道,永遠僵死在那兒,被千人萬人踩。此後,涌泉寺漸漸香火旺盛了,僧衆越來越多,涌泉寺越來越聞名於世終於成了南方著名的佛教聖地。在鼓山其摩崖石刻也很聞名。

鼓山導遊詞 篇16

這是古時登鼓山之道。從山麓廨院登上20___多級臺階,經過“七亭七里路”就可到達涌泉寺山門。第一亭:“東際亭”。過廨院即是東際橋,橋上過亭就開始登山。上99級石階至“仰止亭”(已廢)。此後途中岩石上有諸多字刻可觀。第二亭:“石門亭”,古名“聽濤觀瀑亭”。距第一亭367級臺階。水淙淙不絕於耳。第三亭:“乘雲亭”,與前亭之間有271級,沿道有石刻“乘雲”、“仰濤”、“小鼓”、“天風吹夢”、“風怒濤飛”等。第四亭:“半山亭”。由第三亭至此,共有494級臺階。亭在半嶺,故名。過此亭百餘階,有石刻“路通仙苑”,轉小徑可達“十八洞景”。“半山亭”後近300階有石刻“桃巖洞口”,往東可到桃巖洞,桃花精舍。第五亭:“茶亭”。過半山亭約520臺階即可達此。因亭附近有茶園而得名。道邊有石刻“欲罷不能”、“宜勉力”等。據說清乾隆時福州知府李撥登山至此,氣喘吁吁。往上走,力有不逮;往回走,心不甘願。遂題“欲罷不能”於亭旁大石上。第六亭:“鬆關亭”。距“荷亭”有300多級臺階,附近有石刻一筆“壽”、一筆“龍”、一筆“虎”,還有文天祥所書的“忠、孝、廉、節”等。第七亭:“更衣亭”。過“鬆關亭”幾十步即是。傳說閩王當年上山入寺,便在此更衣。有聯曰:開門曾仰前王節,入寺還更此地衣。登山至此,汗流浹背,而高處生寒,正需更衣、添衣。附近石刻有“毋息半途”、“眼底浮雲”、“心路須平”等。

鼓山導遊詞 篇17

說到福州,就不能不提及鼓山。早在東晉時期,福州民間就流傳“右旗左鼓,八閩二絕”的風水之說,這左鼓即指鼓山,聳立於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總面積約48平方公里,分爲鼓山、鼓嶺、鱔溪、磨溪、鳳池白雲洞五大景區。自宋朝至今皆爲遊覽勝地,鼓山就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它與福州旗山遙遙相峙,重巒疊嶂、終年蒼翠,山上處處有奇巖,峯峯有洞府,風光旖旎,主峯海拔900多米,對福州風水中佔有相當重要的的地位。

青龍鼓山佑民安康

自古以來,福州百姓在選擇及組織居住環境方面,就有采用封閉空間的傳統。爲了加強封閉性,還往往採取多重封閉的辦法,如四合院宅就是一個圍合的封閉空間;多進庭院住宅又加強了封閉的層次,而裏坊又用圍牆把許多庭院住宅封閉起來(比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的構造)。 作爲城市也是一樣,從城市中央的衙署院(或都城的宮城)到內城再到廓城,也是環環相套的多重封閉空間。在城市的外圍,按照風水格局,基址後方是以主山爲屏障,山勢向左右延伸到青龍、白虎山,成左右肩臂環抱之勢。山的左右爲青龍白虎(比如說福州的以金雞山爲青龍,大夢山爲白虎,于山、烏山把住南門成左右肩臂環抱之勢),遂將後方及左右方圍合。基址前方有案山遮擋,連同左右餘脈,亦將前方封閉,剩下水流的缺口,又有水口山把守,這就形成了第一道封閉圈。如果在這道圈外還有主山後的少祖山及祖山,青龍、白虎山之側的護山(比如說福州青龍之側的護山的鼓山;白虎山之側的旗山)。案山之外的朝山,這就形成了第二道封閉圈。可以說風水格局是在封閉的人爲建築環境外的一層天然的封閉環境。

由此我們可知,鼓山爲作福州的青龍山,守護着福州這塊難得的寶地,保佑着有福之州風調雨順,人民安康。

鼓山之“鼓”意義非常

鼓山爲作福州的青龍山,自有神奇之處,由其頂峯有一如鼓巨石而得名。相傳這支鼓是天上的擂鼓將軍爲了鎮住惡龍特地留下的。每當風雨交加,石鼓便有簸盪之聲,那就是鼓將軍在鼓山頂面對海上龍王進犯而擊鼓,號召三軍準備戰鬥。

鼓,在易經中爲震、爲東方。易經雲:震者亨。震來,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其意思是重雷發向,千里傳聲,有驚無險之象,亦有變動之意。

易經《震卦》象徵震動的鼓聲:可致亨通。當驚雷鼓動的時候,天下萬物都感到恐懼,然而君子卻能安之若素,言笑如故;即使雷聲震驚百里之遙,作爲君子卻能做到從容不迫,表示大丈夫威武不能屈,所以能成就大事。鼓山頂峯的石鼓亦在點醒居住福州的人們,匹夫興亡人人有責。每當國家風雲變幻之時,應該走出去,爲國效力,由閩化龍之意。

九座山亭有玄機

坐落在鼓山的涌泉寺更爲名揚天下,其位列閩剎之冠,是福州的驕傲,素有“既來福州,必遊鼓山”之說。

涌泉寺寺院和自然景觀渾然一體,山坡裏原有的山泉、峭壁怪石都被巧妙地鑲嵌其中,寺廟前後左右環抱着蒼鬱的古老大樹林,可謂“進山不見寺,入寺不見山”,宛如這寺院是盤古開天地就有,是上天降落在此處。這一典型唐代建築,坐北朝南,以三級宮殿羣,順山勢而上。邁過高高的門檻,一陣佛門清靜的淡雅清香就會撲面而來。很多人走進殿內,燒上一炷香,虔誠地祈禱、祝福,讓人徒升心安平靜之感。

建造這所寺院的開山祖師神晏更具有傳奇色彩。由於寺院建造在鼓山的燕窩穴上,燕窩發燕仔燕孫,所以涌泉寺能居僧幹衆,蒸蒸口上。相傳當時涌泉寺建成後鼓山香火愈來愈旺。爲了讓香客們上山方便,寺院僧衆決定修條上山道路。歷經七七四十九天努力,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山道,從鼓山腳下一直鋪到涌泉寺的大門。

開山祖師神晏看見這條石砌大道,心裏很高興。可過了幾天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爲這條石砌大道寺院的僧衆,病的病,死的死,香客們也聞知涌泉寺發生瘟疫,也不敢上山來了。一時間,鼓山涌泉寺僧侶四散奔逃,香客稀少,冷清寥落。

神晏心中好疑惑,爲探明原因走到鼓山白雲峯頂朝看石道。遠遠望去,隱隱約約中,他發現整條石道一股凶氣繚繞不散。他連忙再仔細一一辨認,這才驚駭得他幾乎失去控制喊叫出來。這條從山腳鋪到涌泉寺大門口的石道,彎彎曲曲就如一條巨大蟒蛇蜿蜒而上,嶺道上的一塊塊石頭板就如蟒蛇身上的鱗甲一片片。那蛇的頭對着涌泉寺大門正張着血盆大口對着燕窩吞吃出門的燕子,這石道分明是“蛇竄燕窩”!這明擺着涌泉寺的風水被這石條道破壞了。

好在神晏不愧爲一代大師。他返回涌泉寺,召集衆僧在新修的這條上山石道上建造了九座山亭,從山腳到山門。這條“蟒蛇“變成的石頭道路中間的九座山亭,依次爲閩山第一亭、東際亭、仰止亭(今已廢)、觀瀑亭(又名石門亭)、乘雲亭、半山亭、茶亭、鬆關亭、更衣亭。這九座山亭像九根大鐵釘,牢牢地釘在這條蟒蛇變成的石道上,把這“蟒蛇”斬成七段,使它不能再作怪。之後又從喝水巖修建一條石道,用條石鋪設,直達山門。該道爲蜈蚣嶺道,意爲蜈蚣叮七寸。蛇怕蜈蚣,這樣這條毒蛇就不能復活了。蜈蚣嶺道鋪設完,上山道路變得四通八達了。

這一來,蟒蛇不能動彈 了。而化成蟒蛇的那條石道,永遠僵死在那兒,被千人萬人踩。此後,涌泉寺漸漸香火旺盛了,僧衆越來越多,涌泉寺越來越聞名於世終於成了南方著名的佛教聖地。在鼓山其摩崖石刻也很聞名。

鼓山導遊詞 篇18

說到福州,就不能不提及鼓山。早在東晉時期,福州民間就流傳“右旗左鼓,八閩二絕”的風水之說,這左鼓即指鼓山,聳立於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總面積約48平方公里,分爲鼓山、鼓嶺、鱔溪、磨溪、鳳池白雲洞五大景區。自宋朝至今皆爲遊覽勝地,鼓山就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它與福州旗山遙遙相峙,重巒疊嶂、終年蒼翠,山上處處有奇巖,峯峯有洞府,風光旖旎,主峯海拔900多米,對福州風水中佔有相當重要的的地位。

青龍鼓山佑民安康

自古以來,福州百姓在選擇及組織居住環境方面,就有采用封閉空間的傳統。爲了加強封閉性,還往往採取多重封閉的辦法,如四合院宅就是一個圍合的封閉空間;多進庭院住宅又加強了封閉的層次,而裏坊又用圍牆把許多庭院住宅封閉起來(比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的構造)。 作爲城市也是一樣,從城市中央的衙署院(或都城的宮城)到內城再到廓城,也是環環相套的多重封閉空間。在城市的外圍,按照風水格局,基址後方是以主山爲屏障,山勢向左右延伸到青龍、白虎山,成左右肩臂環抱之勢。山的左右爲青龍白虎(比如說福州的以金雞山爲青龍,大夢山爲白虎,于山、烏山把住南門成左右肩臂環抱之勢),遂將後方及左右方圍合。基址前方有案山遮擋,連同左右餘脈,亦將前方封閉,剩下水流的缺口,又有水口山把守,這就形成了第一道封閉圈。如果在這道圈外還有主山後的少祖山及祖山,青龍、白虎山之側的護山(比如說福州青龍之側的護山的鼓山;白虎山之側的旗山)。案山之外的朝山,這就形成了第二道封閉圈。可以說風水格局是在封閉的人爲建築環境外的一層天然的封閉環境。

由此我們可知,鼓山爲作福州的青龍山,守護着福州這塊難得的寶地,保佑着有福之州風調雨順,人民安康。

鼓山之“鼓”意義非常

鼓山爲作福州的青龍山,自有神奇之處,由其頂峯有一如鼓巨石而得名。相傳這支鼓是天上的擂鼓將軍爲了鎮住惡龍特地留下的。每當風雨交加,石鼓便有簸盪之聲,那就是鼓將軍在鼓山頂面對海上龍王進犯而擊鼓,號召三軍準備戰鬥。

鼓,在易經中爲震、爲東方。易經雲:震者亨。震來,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其意思是重雷發向,千里傳聲,有驚無險之象,亦有變動之意。

易經《震卦》象徵震動的鼓聲:可致亨通。當驚雷鼓動的時候,天下萬物都感到恐懼,然而君子卻能安之若素,言笑如故;即使雷聲震驚百里之遙,作爲君子卻能做到從容不迫,表示大丈夫威武不能屈,所以能成就大事。鼓山頂峯的石鼓亦在點醒居住福州的人們,匹夫興亡人人有責。每當國家風雲變幻之時,應該走出去,爲國效力,由閩化龍之意。

九座山亭有玄機

坐落在鼓山的涌泉寺更爲名揚天下,其位列閩剎之冠,是福州的驕傲,素有“既來福州,必遊鼓山”之說。

涌泉寺寺院和自然景觀渾然一體,山坡裏原有的山泉、峭壁怪石都被巧妙地鑲嵌其中,寺廟前後左右環抱着蒼鬱的古老大樹林,可謂“進山不見寺,入寺不見山”,宛如這寺院是盤古開天地就有,是上天降落在此處。這一典型唐代建築,坐北朝南,以三級宮殿羣,順山勢而上。邁過高高的門檻,一陣佛門清靜的淡雅清香就會撲面而來。很多人走進殿內,燒上一炷香,虔誠地祈禱、祝福,讓人徒升心安平靜之感。

建造這所寺院的開山祖師神晏更具有傳奇色彩。由於寺院建造在鼓山的燕窩穴上,燕窩發燕仔燕孫,所以涌泉寺能居僧幹衆,蒸蒸口上。相傳當時涌泉寺建成後鼓山香火愈來愈旺。爲了讓香客們上山方便,寺院僧衆決定修條上山道路。歷經七七四十九天努力,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山道,從鼓山腳下一直鋪到涌泉寺的大門。

開山祖師神晏看見這條石砌大道,心裏很高興。可過了幾天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爲這條石砌大道寺院的僧衆,病的病,死的死,香客們也聞知涌泉寺發生瘟疫,也不敢上山來了。一時間,鼓山涌泉寺僧侶四散奔逃,香客稀少,冷清寥落。

神晏心中好疑惑,爲探明原因走到鼓山白雲峯頂朝看石道。遠遠望去,隱隱約約中,他發現整條石道一股凶氣繚繞不散。他連忙再仔細一一辨認,這才驚駭得他幾乎失去控制喊叫出來。這條從山腳鋪到涌泉寺大門口的石道,彎彎曲曲就如一條巨大蟒蛇蜿蜒而上,嶺道上的一塊塊石頭板就如蟒蛇身上的鱗甲一片片。那蛇的頭對着涌泉寺大門正張着血盆大口對着燕窩吞吃出門的燕子,這石道分明是“蛇竄燕窩”!這明擺着涌泉寺的風水被這石條道破壞了。

好在神晏不愧爲一代大師。他返回涌泉寺,召集衆僧在新修的這條上山石道上建造了九座山亭,從山腳到山門。這條“蟒蛇“變成的石頭道路中間的九座山亭,依次爲閩山第一亭、東際亭、仰止亭(今已廢)、觀瀑亭(又名石門亭)、乘雲亭、半山亭、茶亭、鬆關亭、更衣亭。這九座山亭像九根大鐵釘,牢牢地釘在這條蟒蛇變成的石道上,把這“蟒蛇”斬成七段,使它不能再作怪。之後又從喝水巖修建一條石道,用條石鋪設,直達山門。該道爲蜈蚣嶺道,意爲蜈蚣叮七寸。蛇怕蜈蚣,這樣這條毒蛇就不能復活了。蜈蚣嶺道鋪設完,上山道路變得四通八達了。

這一來,蟒蛇不能動彈 了。而化成蟒蛇的那條石道,永遠僵死在那兒,被千人萬人踩。此後,涌泉寺漸漸香火旺盛了,僧衆越來越多,涌泉寺越來越聞名於世終於成了南方著名的佛教聖地。在鼓山其摩崖石刻也很聞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