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鼓山的導遊詞(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5W

介紹鼓山的導遊詞 篇1

各位團友:

介紹鼓山的導遊詞(通用5篇)

大家好!歡迎來到福州參觀遊覽。我是大家此行的導遊,我姓陳,大家可以叫小陳。今天我們將遊覽福州鼓山景區,在此,小陳先預祝大家此次的福州之行能夠有所收穫,乘興而來,滿載而歸。

鼓山是福州歷史文化悠久的名山,相傳峯頂有一塊巨石,形狀象鼓,每當風雨交加,石頭傳出如鼓的聲音。鼓山因此得名。這在1600多年前的《遷城記》一書中,就有“左旗右鼓,全閩兩絕”的說法。鼓山海拔高度1004米。而我們參觀的涌泉寺位於半山腰海拔650米處。涌泉寺距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是福州五大叢林之一。涌泉寺建築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爲主體,寺內有“三鐵”“三寶”,這“三鐵”“三寶”是什麼呢?在遊覽的過程中我將向大家一一介紹。

好,各位團友,我們沿着這條小路,來到了鼓山的山門,請看石柱上的這一幅對聯:“淨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這是一副名聯,語意雙關,大家請看,這山門建在山坡口,山風直衝而來,能將落葉塵土吹得乾乾淨淨,無須人工清掃;到了夏秋季節,颱風頻頻,山門常被颳倒,乾脆就不再設門,留下現在這個空門,而從它的寓意看,淨地指佛門淨地,纖塵不染,自然無須清掃;空指佛門四大皆空,信仰來去自由,自然不用關。這副對聯還是一副藏頭聯,分別取“淨”“空”二字,是爲紀念涌泉寺已故方丈淨空法師而題。好,各位團友,現在讓我們去看看羅漢泉吧。各位團友,現在我們看到這口泉池,是“羅漢泉”,相傳在建寺時,一住持和尚,夢到羅漢指點此處有泉眼,第二天,和尚們在此處挖掘,果然有清泉,於是衆僧爲感謝羅漢贈泉,把此泉叫着羅漢泉,涌泉寺因此而得名。好了,各位團友,請大家轉過身來。

現在在我們的正前方,看到“涌泉寺”這塊匾額,可是康熙皇帝親筆手書,字跡古樸,蒼勁有力。各位團友,現在請大家暫時不要進入寺廟參觀,因爲,我想給大家介紹我們左右兩旁的塔,現在請大家猜猜我們眼前這一對小巧玲瓏的塔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呢?而塔在寺廟裏面起到什麼作用呢?啊!您說是用木頭做的,您說石頭做的,您說是鐵做的,大家好像都沒有猜對呀,這一對塔呀是用陶土燒製而成的,他們距今可有900多年的歷史了。左邊這一座稱爲“莊嚴劫千佛陶塔”,代表着過去佛燃燈佛。右邊一座稱“賢劫千佛陶塔”,代表着現在佛釋迦摩尼佛。兩座塔的顏色都是棕褐色,採用陶土分層燒製,砌疊而成,塔身施釉。塔高約7米,八角九層,塔壁塑有佛像1038尊。今天我們所看的.陶土燒製塔是非常少有的。

大家看它的塔鈴有72個,也是用陶土精心燒製而成,每當清風掠過,它都會發出悅耳的聲音,似乎是給我們送來平安的祝福。塔座上塑蓮瓣、舞獅、侏儒,並刻有銘文,記載建塔時間和工匠姓名等。兩塔原在福州南郊龍瑞院內,1972年遷至涌泉寺。現被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兩座樓閣式的陶塔,還是研究宋代建築的實物佐證。塔在寺廟裏起到什麼作用呢?其實寺廟與塔有着很深的淵源。塔,梵文卒堵坡,原爲墳冢、圓丘的意思。在古印度,人們稱寺廟爲塔廟。寺廟是以塔爲主,人們把一些德道的高僧的舍利及經書存放於塔中。塔在寺廟被奉爲吉祥的聖物,後來衍變爲一種特有的宗教建築。

佛教傳入中國後,中華民族善於融化外來的文化,創造出富有民族物色的文化。作爲佛法象徵的塔,在佛教漢化的過程中,塔的形式就有了多樣性,有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圓的、方的、鐵的、木的,塔的用途,由以前只貯藏舍利、象徵佛法,擴大爲功德、寄託、紀念,甚至做爲海上航行的標識,以及與風水有關的特殊建築。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陶塔也是一個值得大家多多回昧的塔,這對宋代陶塔是今天我們參觀的涌泉寺的“三寶”之一,在這裏給大家十五分鐘的照像時間,十五分鐘後我們將去參觀寺廟的“三鐵”和“三寶”中的另二寶!謝謝!

介紹鼓山的導遊詞 篇2

星期六,我和媽媽去鼓山,那空氣真好,我和媽媽剛爬到二百米就發現了一個牌子,正面寫着二百米,背面寫着一千六百米,我問旁邊的路人:這是什麼意思?他說:背面是從山頂下來的距離。我又爬了兩百米,又有一個牌子,我知道了原來每兩百米,都有一個牌子。

登到六百米處,停下來歇一歇,就在這時,我們看見了夕陽——夕陽真美啊,把四周的雲彩照得紅彤彤的,我頭頂上的纜車一直延伸到夕陽裏,感覺像是時空隧道。到了半山腰,我和媽媽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了,還好有個半山亭,亭子旁邊有家店。我急忙衝進店裏買了一瓶水,一口氣就喝了半瓶,剩下的趕緊遞給媽媽喝。

接下來的石級更陡了,我又把剛纔帶的一瓶水喝光了,我正想把瓶子扔掉,看見許多人擠在一處,我也湊過去看,原來那裏可以接山泉喝。我也等着擠進去裝滿了一瓶,然後繼續向山頂攀登。

終於到了。從山頂的瞭望臺向遠處望去,啊,夜晚的福州真美啊!一束束燈光排列起來,就像一條條發光的龍,它們似乎在衝着我眨眼睛,真神奇!

人們總說山上容易下山難,可我感覺下山容易多了,我一路小跑着就到了山腳下。媽媽說她的小腿疼死了,可我一點也不疼。看來我比媽媽厲害多了。

介紹鼓山的導遊詞 篇3

各位貴賓: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福州來遊覽。

見到大家的心情就象今天天氣那麼燦爛,我是中國旅行社的導遊員_,在我旁邊這位是開車經驗豐富的馬師傅。今明兩天福州之旅將由我們跟大家一起度過,在這預祝大家這兩天玩得開心、吃得放心、睡得安心。非常榮幸能陪同大家一起遊覽素有“閩山第一”之美稱的福州最有名的旅遊勝地――鼓山。

鼓山海拔969米、面積1890公頃,聳立於榕城東郊,閩江北岸。鼓山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名聞遐邇。西晉尚書郎郭璞在《遷城記》中就有"左旗(山)右鼓(山),全閩二絕"之贊。它因頂峯有一巨石如鼓,每當風雨交加,便有簸盪之聲,故名鼓山。從山麓廨院登鼓山有三條途徑:一是從廨院東側的一條1954年修建的盤山公路約8。5公里,直達涌泉寺前停車場;二是在廨院西側建了一條空中索道(纜車)到達鼓山十八景區,長達1000多米;三是在公路和索道中間有一條石階古道,道長3。5公里,有2145多級臺階,每隔500米左右就蓋有一亭,供遊人登山歇息時用,古道成之字形,蜿蜒而上,穿過七亭後進山門直達涌泉寺。鼓山勝蹟以涌泉寺爲中心,分東西南北四路,160多景。

彩更爲濃厚,而爲更多的人認識和喜愛。因此,鼓山摩崖石刻隨處可見,約有549處。自宋代以來,歷代名人墨客就在絕頂峯、靈源洞、白雲洞、舍利窟、達摩十八景及古道旁的岩石等處鑿下各種字體石刻,其中刻在靈源洞附近的就有300多處,也是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其中有宋代大書法家蔡襄、李綱、趙汝愚、朱熹等人及現代人郭沫若的手跡,這些名人薈萃的自然“碑林”篆、隸、楷、行、草各種俱會,真是琳琅滿目,相映成趣。鼓山也是國內罕見的書法藝術長廊,猶如一座天然的石刻書法寶庫,所以被“東南碑林”。

在“靈源深處”的石拱門前刻有四個大字。進入石門,傍崖而下六十餘級臺階,我們現在所處的靈源洞,在地理學上屬於谷中谷地形。它山勢迥異、岩石嵌怪,兩峯之間裂一深澗,寬約3米,深達兩丈多,有似石洞,稱靈源洞。這裏林木蔭蔭、涼風習習,夏日,這裏就是一座天然的空調房,非常舒服。因爲這樣的原因,就有一位宋代的名人,貪圖這裏美景,導致忘記了回家的時間,留下了“忘歸石”、三個大字。這個人是誰呢?大家往前方看,前言三個紅色的楷書大字“忘歸石”是宋代大書法家蔡襄所提。蔡襄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書法家,他字君謨,出生在我們福建仙遊。自幼聰明好學,十八歲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爲官清廉,剛正無私,爲人民做過許多好事,頗得民心。從這幅字上可以看出,宋慶曆五年(1045年),當時蔡襄任福州知洲才一年,和郭世濟、蘇才翁、邵一華四人來鼓山遊玩。因貪圖山間美色,忘記時間,故留下“忘歸石”三個字。蔡襄多才多藝,他的文章、書法都寫得很好,他寫的《茶錄》、《荔枝譜》是我國較早的農業專著。但蔡襄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還是他的書法,歷代對他的書法評價都很高,後人把他、蘇東坡、米芾、黃庭緊四人合稱宋代四大書法家。在書法上,蔡襄是個多面手,

單就蔡襄的楷書而言,評論家認爲蔡襄的楷書受唐顏體影響較深。如果大家看到顏真卿晚期的楷書字貼,就不難發現兩人楷書比較接近,都是寫得濃厚雄偉、方正飽滿。蔡襄在吸取顏體濃厚雄偉、方正飽滿等特點的基礎上,把字寫得筆力遒勁,體態顯得俊逸典雅。因此,蔡襄的楷書有着“端莊沉着”的風格。

大家請往左手彌勒閣峭壁上看,施元長於1061年所題“喝水巖”,關於這3個字,還有一段靈泉喝後永不回的小傳說。相傳古時涌泉寺的開山祖師神晏在此誦經,因澗下的流水喧譁,便大喝一聲,止住流水,從此,澗水改道東流,這裏的溪澗也就乾涸了,那麼現在這股泉水流到哪裏去了呢?一會我會帶大家去找這股泉水。關於這個傳說,引來了歷代許多文人墨客的爭論,如宋代文人徐錫之認爲“重巒復嶺鎖鬆關,只欠泉聲入座間,我若當年侍師側,不都喝水過他山。”包括近代文學家郁達夫到此也留下了“怪他活潑源頭水,一去千年竟不回。”有人認爲此處不可無水,有人認爲“無水亦佳”。大家擡頭看,那四個大字是否令我們回味無窮呢?此外,這裏還有宋代林公濟、燕度、孫覺、魏傑等多人留下的墨跡,各種書體各顯神韻,供大家欣賞。

介紹鼓山的導遊詞 篇4

今天,我去了鼓山。鼓山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的東部,是一座不高的山,很多市民經常在這裏爬山鍛鍊身體。

因爲時間關係,我們要坐纜車到半山腰,然後下山。媽媽非要走路上山,我們沒辦法,只好讓她一個人爬山。我們坐上了纜車,往上一看,上面的纜車象燈籠一樣,紅紅黃黃,太漂亮了。山中的樹木鬱鬱蔥蔥,林間小道蜿蜒曲折,幽靜級了。我們從纜車上下來時,媽媽還沒有到,我們就向前爬了一段路,到了更衣亭,開始坐下來休息等媽媽。

過了一會,媽媽到了。她的臉上全是汗,氣喘吁吁的,看來上山的路還是挺費勁的。山上有一個著名的寺廟叫涌泉寺,可是爸爸和爺爺都不願意爬山了,我就和媽媽一起向涌泉寺進發。

進了涌泉寺的山門,發現這裏來上香的信徒特別多,到處都是煙霧繚繞,眼睛都睜不開。在各個大殿的門口,我們都看到了一種特別奇怪的蠟燭,名叫菠蘿蠟。像拳頭那麼大的一對要78元,像個大水壺那麼大的一對要888元呢!它的裏面全是蠟燭油,中間一根芯,可以燃燒很久很久。在一個僻靜的小院裏藏着涌泉寺的藏經閣。在這裏,我們不僅看到了清朝三位皇帝賜給涌泉寺的十幾個巨大的大書櫃,還看到了釋迦摩尼的佛牙舍利,裝在一個玉球裏,供奉在舍利塔中。真沒想到這個寺廟裏居然還有這麼珍貴的舍利,這次遊覽真是大開眼界!

快沒時間了,我們不得不趕緊離開涌泉寺,坐着纜車下山了。今天我很開心!

介紹鼓山的導遊詞 篇5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迎來了去鼓山的日子。這是一個國慶節,今天是爸爸第一次帶我去鼓山。

一路上我和爸爸有說有笑,不知不覺地就來到了鼓山。剛下車我就像離弦的箭似的奔出停車場,跑到鼓山腳下,我第一眼就看到一個亭,在亭中央立着一塊石碑,上面寫着“閩山第一亭”。我靠着石碑擺起姿勢,爸爸連忙給我拍了幾張相片。接着,我們進山。古道全部由長條石板和石塊鋪成2米多寬的石道。石階倆旁都是蒼翠欲滴的濃綠,枝繁葉茂,一陣陣清風拂過,樹葉發出沙沙的響聲。在蜿蜒的山路上,四周樹木蔥蔥蘢蘢散發出新鮮的空氣。我們大口大口地深呼吸。

我和爸爸一口氣越過“觀瀑亭”、“乘雲亭”,到了“半山亭”。此處已到半山,我們就在亭子裏休息。喝點水,吃點食物。過了一會兒,我們繼續上路。快到“更衣亭”的地方,有塊又高又大的摩崖石刻,其中最顯眼的是右上方刻着“慧日輝煌”的紅字。我和許多小朋友在岩石上攀爬,在石刻上拍照。每個小朋友都露出開心的笑臉。

接着,我們走了一小段趨於平坦的石階,就到了千年古剎的涌泉寺。我們在大雄寶殿門前拍照時遇上了一個旅遊團隊,我們就跟着導遊參觀,聽導遊的解說。歷經千年,涌泉寺遺留下了許多珍貴文物。有千佛寶塔、清朝康熙皇帝所題匾額,以及大鐘大鼓······緊接着,參觀“鐵木”和“鐵鍋”,一口鐵鍋可一次下米250千克。聽完後,我就靠近鍋拍了幾張相。最後,我們參觀寺內最珍貴的.藏經殿中的藏品,眼睛對着舍利塔的小眼孔往裏看,有顆佛牙“舍利子”,它是全國少有的至寶。

儘管青山留人、綠山難捨,但半天時間一晃而過,我只得依依不捨地走上了回家的路途,坐在纜車上還不時地回望。讓我們一起去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