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纔有效:讀書的煩惱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8W

這一週,一直有讀書的煩惱。

如何閱讀纔有效:讀書的煩惱

我彷彿又回到了以前讀書的狀態,讀完之後,除了作品內容和情感之外,對於其它沒有一丁點感悟。這種淺層次的閱讀,無疑是浪費時間。

於是,我開始反思,問題到底出現在哪?

讀《奧斯特洛夫斯基書信集》的時候,並沒有這個問題,因爲目標特別明確,那就是了解跟作者有關的一切。讀一般跟教學有關的專業書籍也沒有這個煩惱。所以癥結就找到了:沒有明確的讀書目標。

因此,我重新審視攤在面前的《騎兵軍》,我到底想從這本書獲得什麼呢?

巴別爾和奧斯特洛夫斯基寫的都是戰爭時代的士兵,後者選擇一正面的代表,歌頌的是爲祖國爲人民作出貢獻的革命羣體;而前者卻具體到個人,側重戰爭給人帶來的影響,描寫的是人性。

那麼,我是否有體會到當時真實的社會環境?是否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在敘述這些事情的時候,如何做到冷靜客觀?巴別爾是僅次於海明威的語言大師,我是否有體會到他簡明的語言風格?當跟別人談起這個作家時,我是否能隨便舉出幾個例子,證明這一點。

帶着這些問題去看書,就不會像前幾天一樣,只求速度了。只有一篇一篇嚼過去,才能找到想要的答案。這不,今早的一篇《科齊納的墓葬地》,就讓我對自己提出的問題有了初步的瞭解。

一個墓葬地,要寫什麼呢?一般人的邏輯,得交代墓葬地的樣子,是誰的墓葬地,裏面的人是怎麼死的,爲什麼要寫一個墳墓,自己的想法。可能還要牽涉到死者生前的一些事情。怎麼着1000字以上是要吧。

然而,巴別爾卻只用了337個字符,就將這些內容全部寫了出來。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先看看原文。

全文分爲兩段。第一段只有兩句,卻大有深意。

開篇寫的是“猶太小鎮的一座墓葬地”,而不是“科齊納的一座墓葬地”,爲什麼呢?科齊納大約是一個地名,可並不是所有的讀者都知道。換成“猶太小鎮”,一下子就能讓讀者猜到爲什麼要寫這一座墓葬地了。作者本人就是猶太人,行軍途中,看到本民族的墳墓,當然會觸動心絃,萌發寫作的慾望。

那麼,這座墳墓怎麼樣呢? 第二句有交代:“榛莽”是叢雜的草木,兩個字寫出了周邊的荒蕪。“亞述”註釋上說的是“古國和古民族名,在兩河流域”。印象中跟猶太人沒有關係呀。於是百度一查,知道是西亞地區的一個奴隸制國家。沒有細細瀏覽,大約知道了亞述遺址有藝術水平高超的浮雕,後日趨荒蕪。“東方”可能也是指帶有東方特色。簡單的一句話就把墓葬地給人的感受說了出來。還不夠簡潔嗎?

第二段是重點,開始正式描寫墳墓。作者主要抓住了墓碑——一塊花崗岩。花崗岩上的浮雕,浮雕上的人、羊,四句話。還寫了墓室,“被博格丹·赫麥爾尼茨基的哥薩克殺害的阿茲里爾·拉比的墓室。一家四代都場面在這座墓室內。墓室之窳敗像是賣水人的陋屋。”巴別爾說自己特別喜歡用句號。每個句子都不長,一個句子一個意思。第一個句子交代了死者是誰及死因。第二句交代了屠殺的殘酷:一家四代都被殺害。第三句交代了墓室的簡陋,用了比喻。而作者自己的情感卻很好的隱藏了起來,句子本身根本看不出來。

可能最明顯的情感流露就是在結尾墓碑上的文字了。“死神,貪婪之徒,不知饜足的竊賊,你爲什麼從不出於憐憫放過我們,哪怕只有一次?”

所以,讀到這裏,才能真正體會到作者是懷着怎樣的心情來寫一篇“科齊納的墓葬地”的。波蘭人屠殺猶太人,烏克蘭的哥薩克也屠殺猶太人。對於自己民族的苦難,似乎都不知道該怨恨誰,唯有放在對死神的咒罵上了。是啊,哪怕人有一點點憐憫之心,就不會幹這樣慘無人道的事情了。

一天早晨只讀一篇,把這一篇吃透,這樣讀書,何愁不深入呢?有些書籍可以走馬觀花,一目十行,但經典名著卻不行。希望自己吃一塹長一智,吸取今早讀書的經驗,慢慢閱讀,成爲一個有思考能力的人。

本文作者: 芒果happy(公衆號:羅老師用文字記錄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