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研究

來源:瑞文範文網 7.55K

抗日戰爭雖然已經結束了,但依然有很多人研究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中國抗日戰爭研究,希望能夠給大家以啓迪。

中國抗日戰爭研究
中國抗日戰爭研究——抗日戰爭史學會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是全國範圍的民間非營利的羣衆性學術團體,成立於1991年1月23日,是由從事中國抗日戰爭史、中日關係史的研究專家學者和有關單位自願結成的學術性的全國性的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成立20多年來,曾組織了九一八事變60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第二屆近百年中日關係史國際研討會、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週年學術討論會、七七事變60週年學術討論會、抗日戰爭史實研討會、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學術討論會、戰爭遺留問題暨中日關係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抗戰精神"研討會、海峽兩岸抗戰史學術研討會等幾十場國內及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辦了聲討右翼勢力否認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座談會、聲援東史郎訴訟案座談會,開展對"對日新思維"的批判,爲解決中日曆史問題做了大量有積極意義的工作;主辦的學術刊物《抗日戰爭研究》是中文類核心期刊,是海內外史學界發表反映抗日戰爭研究前沿成果的重要平臺;主編的大型叢書《中國抗日戰爭史叢書》共26卷,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社會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全面反映了抗日戰爭的歷史,在史學界產生了較大影響。

中國抗日戰爭來歷

對外擴張

甲午海戰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爲軍國主義國家。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白銀中的80%來發展軍事,開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並把“大陸政策”定爲基本國策。

1920xx年,因爲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爲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

1920xx年到1920xx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攻克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20xx年日韓併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爲侵略中國的跳板。

袁世凱

1920xx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佔據山東。1920xx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張作霖

1920xx年,中國國民革命迅速發展,日本一面策劃“滿蒙”獨立,一面出兵濟南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有外務省、陸海軍省、參謀本部、關東軍及有關中國問題專家等人蔘加的“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確立了先佔東北、內蒙,進而侵佔全中國的擴張政策。隨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摺》,明確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擴張總戰略藍圖。《對華政策綱領》和《田中奏摺》的出籠,標誌着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不可避免。

1920xx年6月4日,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專車開到皇姑屯車站以東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叉點的橋洞時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橋下的炸藥炸得粉碎,張作霖身受重傷後不治身亡。這就是轟動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翌年意大利也加入這個協定,形成“柏林——羅馬——東京”的軸心國聯盟,標誌世界法西斯國家侵略聯盟正式建立。

經濟危機

1920xx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爲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特別是各主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綏靖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嚐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中國抗日戰爭的意義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外來侵略鬥爭的完全勝利。洗血了中國民族的恥辱,成爲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爲中國的獨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礎。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鬥爭支援了其他國家人民的鬥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