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2W

國小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 篇1

本文選擇上海市部分中國小的戲劇藝術教育現狀展開調查。通過訪談調研,發現目前本市中國小戲劇教育正呈現“教學滲透、社團培養、課程教學、工作坊試點”等四種不同的實踐模式,由這四種模式分析和歸納而得目前中國小戲劇教育雖然已經得到普遍的重視,但仍然存在精英化的傾向,同時戲劇教育的多重功能尚待開發、教育理念也尚待完善。在調查分析的最後,提出“樹立全人教育戲劇觀念、加速培養戲劇教師、儘快出版規範的戲劇教材” 的建議,期待能夠爲戲劇教育在中國小的進一步推廣做出呼籲和努力。

國小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精選3篇)

課本劇扮演、校園生活的舞臺呈現、爲培養團隊精神而鼓勵的戲劇遊戲,都開始被教育者們接受與運用,以各種方式滲透、參與到中國小基礎教育的各個方面。同時,隨着教育戲劇這一概念在中國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引進和推廣,校園戲劇活動掀起了一波波小熱潮。

本文對上海市的六所中國小和兩個戲劇工作室的戲劇教育現狀進行了調研,受訪對象分別包括教師、學生、學校分管領導以及學生家長。這七所中國小及其區域分佈分別爲: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徐彙區)、上海市實驗學校(浦東新區)、上海市進才中學北校(浦東新區)、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長寧區)、上海協和雙語學校(閔行區)、民樂學校(松江區)、育紅國小(嘉定區)。

一、 現狀:四種實踐模式呈塔型分佈

通過對訪談的整理和研究,筆者發現,目前上海市中國小的戲劇教育模式大致可分爲教學滲透、社團培養、課程教學、工作坊試點四大實踐種類,並且這四類在中國小中被利用的頻率呈依次遞減的塔形分佈態勢。

(一) 文科教學的戲劇滲透

所有的受訪對象都表示會用戲劇的手段來進行文科(主要是語文和英語)的教學。這是目前上海中國小戲劇教育中最爲普遍的一種方法:在學科教學中注入戲劇元素,讓兩者互爲滲透,達到相關學科教育和戲劇教育的雙重目的。

中國小的語文教學中,戲劇文學及戲劇元素始終佔有一定的比例。國小課本里的《烏鴉與狐狸》《小馬過河》等篇目有故事、有衝突、有動作、有對話,非常接近完整的戲劇。而到了學生閱讀能力相對完善的初高中階段,語文課本中的戲劇內容就更多了,《陳毅市長》《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雷雨》《茶館》《竇娥冤》等劇本涵蓋了古今中外最經典劇作家、最經典戲劇作品的最精彩部分。而在英語、德育等其他學科,教師們也會選擇情節性較強的篇章來進行戲劇改編,以增強課程教學的互動性,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文科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對戲劇的運用,大致表現在以下方面:

1.角色朗讀

這是運用戲劇手段進行文科教學的常見方法。由老師選擇課文,學生根據文中內容分角色朗讀。一般爲念讀方式,有的教師爲節約時間,就讓學生站在各自座位上進行;也有一些教師會選擇讓出講臺的位置作爲舞臺,請學生於事先背誦後上講臺以分角色對話的形式進行簡單演出。

從戲劇的角度來看,這種演出缺乏舞臺演出基本的場面調度和角色裝扮,並非完整的戲劇,但這算是戲劇元素在中國小教學中最普遍的應用。

2.課本劇呈現

課本劇,是指把課文中的敘事性文章改編爲戲劇形式,以戲劇語言來刻畫人物、表達主題。課本劇是戲劇與教育結合的典型呈現。

在調查中,筆者得知《雷雨》《一碗陽春麪》《哈姆雷特》《項鍊》《威尼斯商人》等課文在各受訪學校的課本劇編演的概率很高。同樣的,“課本劇”也是在此次調研中受訪者提到的高頻詞彙,師生們紛紛表示非常樂於通過戲劇的藝術形式來賦予語文學習和英語學習更多的樂趣,讓學生在欣賞與體驗戲劇藝術之美的同時,學習學科知識,達到教學目的。

(二) 戲劇社團的興趣培養

幾乎所有的受訪學校都在課外開設了戲劇社團。據瞭解,戲劇社團的成員招募過程是學生和指導教師的雙向選擇:對演戲感興趣的學生自主報名,指導教師對其進行考覈,根據學生條件確定入社成員。戲劇社的活動全部都在課餘時間,每週活動次數一到兩次不等,每次活動時間平均爲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

與課堂上不甚成熟的戲劇元素相比,戲劇社團的劇目無疑更加完整、精彩,並且具有更強的藝術性,更類似成熟的戲劇演出。戲劇社的指導老師也大都在學生時代參加過戲劇社團,或參加過相關的戲劇培訓,甚至還有科班出身的戲劇專業畢業生。

戲劇社的活動成果一般來說分爲兩類:一類是在校慶、學校藝術節等大型校級活動上進行展演;二是代表學校參加各類區級和市級的校園戲劇比賽。

從戲劇社指導老師的確定,到成員招募的淘汰機制,再到演出劇目的反覆排練,都體現了中國小戲劇教育的另一種精英化的傾向。“精英化”的戲劇教育打造出精彩的校園戲劇劇目,在各類比賽中獲得榮譽,但這注定了只可能是一小批學有餘力或具備戲劇潛質的學生才能享受到的教育過程。同時,也因爲其活動並不納入學校的正規體系之中,所以造成參與學生的流動性較大。採訪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家長都表示,一旦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或學習強度過大,他們最先考慮的就是讓孩子放棄戲劇社團。而那些贊同孩子參加戲劇活動的家長則另有打算:戲劇比賽獲獎可能會有利於孩子升學或是申請國外的學校。例如,上海實驗學校連續幾年聘請上海師範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的表演系教師擔任戲劇指導教師,精心挑選優秀的戲劇表演苗子加以培養鍛鍊,優秀學生課本劇目《商鞅》《藥》堪稱專業級水準,而好幾個優秀的小演員們也因其戲劇才能和獲得戲劇類的獎項,而順利通過了復旦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

中國小戲劇社團的精英化教育,比課堂上的戲劇元素滲透來得更全面、更徹底,它讓一部分有潛質的學生很早就領會到戲劇的藝術性和舞臺表演的魅力,爲優秀校園戲劇劇目和戲劇新苗的挖掘都作出了較大的貢獻。但是,教育講究的是“有教無類”,如何在普及教育階段讓更多的學生接受戲劇教育,如何充分保留戲劇藝術的藝術性、教育性和普遍參與性,挖掘出戲劇教育與學習生活更多的關聯,這也是中國小戲劇社團“精英化”教育有待思考和權衡的一個問題。

(三) 戲劇學科的課程打造

戲劇學科的課程打造,是指在中國小中開設戲劇藝術教育專門的課程,把戲劇藝術作爲一門專門的學科來進行教學。就和中國小中有規定課時保證的美術教育和音樂教育一樣,當戲劇課成爲學生必修的科目,會有更多的學生接觸到這個領域,也會引起更普遍的重視。

據不完全統計,上海目前專門開設戲劇課程的中國小很少,且大多集中於民辦和國際學校之中。

20xx年起,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正式開設藝術拓展綜合課程。校方把藝術類課程分爲聲樂、戲劇、舞蹈、外國音樂、民族音樂共五大門類,每門課程都引進了該專業的藝術教師,包括戲劇表演系本科畢業的戲劇教師參與到中學的課程教學之中。五門藝術拓展課程中,聲樂、戲劇、舞蹈均屬於表演實踐類,外國音樂與民族音樂則被分到藝術文化欣賞體系中,但校方還是規定這兩門課程的選修學生必須分別學習口風琴和陶笛,也就是保證了所有藝術門類選修的學生都能掌握相關的表演實踐技能。

據瞭解,世外中學現有六、七、八、九共四個年級,每個年級11個平行班。學生在六年級、七年級、八年級的學習中,必須每學年都挑選一門藝術拓展課作爲必修課程,且每年不可重複。也就是說,所有的學生在國中階段的前三年可以修習三種不同門類的藝術課程,每門藝術學科的修習時間爲一整學年(兩個學期),每週行課1課時,每課時40分鐘。等到了九年級,學生可以在前三年選過的三門學科中再重複選一門進行精讀修習。

據該校戲劇教師介紹,她的戲劇班每學年每個年級的選修人數在20—30人,由學生在校級網絡選課系統中自行操作,沒有額外的面試篩選。六年級、七年級、八年級的戲劇課被她稱爲基礎訓練,主要教授與聲樂、臺詞、形體、表演等一系列戲劇舞臺實踐相關必修內容;而她把九年級的班級稱爲進階班,這個班每年固定招學生20人,全部都是前三年選修過戲劇課的學生組成,教學目標是在舞臺上完成合格的戲劇表演。

該教師還爲本調查提供了基礎訓練班和進階班的課程大綱。戲劇基礎訓練課程大綱共分爲四個單元,設置四個主題,涉及的表演技能分層遞進。同時在每個單元的實踐訓練之前還會有戲劇遊戲環節和戲劇常識講授環節。

而對於進階班,由於選修的學生已經受過一年的戲劇基礎訓練,並且也有興趣、有意願進一步學習戲劇表演,所以指導教師會爲這個班設置兩個戲劇表演任務:一是校藝術節上完成一個經典戲劇片段的演出,二是設計戲劇工作坊,指導學生自編自演參與到戲劇創作的每個環節,從無到有呈現一個反映校園生活的戲劇小品。

分析世外中學戲劇課程大綱,不難發現這個表演訓練體系與高校表演系的基礎訓練課程基本相似。可見,這種表演實踐的訓練方法是以培養舞臺上的合格演員爲目標的,只是在世外中學這種專業演員的入門訓練很好地體現了戲劇教育的普及性,每個願意上戲劇課的普通學生都自主接受,並能夠在接受專業的戲劇表演訓練後於演講、交際、即興反應等方面體現良好的進步。

同時,在調查中很多學生告訴筆者,他們在戲劇課上最喜歡的環節不是照着劇本演戲,而是每一次正式上課前都會進行的戲劇遊戲和即興小品。對青少年來說,戲劇遊戲和即興小品都是沒有劇本的表演,是一種本能的自我呈現的表演。在這兩個環節,學生的熱愛並不是戲劇表演本身,而是把戲劇作爲一種工具,成爲表達個人情感和宣泄青春情緒的一種媒介。

(四) 教育戲劇的初步參與

上文所提及的課本劇、戲劇社和戲劇課基本涵蓋了目前上海市中國小戲劇教育的絕大部分實踐模式。這三種模式各有利弊,但每一種都是對於戲劇教育的寶貴探索與嘗試。在戲劇教育的研究領域,這三種模式本質上都屬於劇場教育的範疇,主要關注的是純粹藝術技巧的訓練,如表演技巧、聲樂演唱、戲劇編導等,其教育目的是爲了培養合格的戲劇人才、完成完整的戲劇演出。

在西方戲劇教育的研究中,除了劇場教育,還有教育戲劇(Theater in Education)這個範疇。與劇場教育相比,教育戲劇更多的是寓教育於戲劇藝術的表現過程之中。它的教學重點不是戲劇技藝,而是要學生更多地去體驗日常生活,用自己的閱歷、經驗、記憶來判斷和確定戲劇人物的選擇,從而完成表演任務。表演的結果並不重要,表演的過程、體驗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刻、全面地洞察和認知他人、自我與社會。

近年來,教育戲劇從西方被引入中國,在一線城市的高等藝術院校中引發不小的探討熱潮,同時也在一些專業志願者的探索之中,以各種形式默默地進行實踐試水。

1.創新戲劇探究課形式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和上海市進才中學北校,是目前上海少數兩家把教育戲劇納入課程體系的學校。市三女中於20__年開設相關課程,而進才北校則是上海戲劇學院藝術教育專業的合作實驗學校,早在20__年就開始進行教育戲劇的試點。兩個學校都把該課程當作創新戲劇探究課,分別在高一新生和七年級新生中全面鋪開。市三女中是每週1課時,行課40分鐘;進才北校是每週2課時,行課80分鐘,總共歷時都是一個學年。

根據進才北校相關教師提供的課程大綱,我們會發現教育戲劇的課程設置與世外中學戲劇拓展課有着較大的不同。

與世外中學的戲劇拓展課相比,進才北校的教育戲劇課程大幅減少了聲樂、臺詞、形體、表演等表演基礎訓練課程,對於經典戲劇片段的編演也幾乎沒有涉及。而戲劇遊戲的內容大幅度增加,其演示內容更多地與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相關聯,教師在課程中的主體作用被大幅減弱,更多的不是決斷者,而是學生表演與相關思考的引導者。

2.教育戲劇工作室的公益推廣

教育戲劇在上海尚屬於新生事物,將其納入課程體系的學校只有上述兩所,其餘更多的是以工作坊的形式短期介入到中國小教育實驗當中。這種推廣大致有兩類:一是承接短期的定期培訓和演出;二是配合社會團體的公益慈善推廣。

首先,承接短期教育項目的定期培訓和演出。每年上海市各區縣教育局會有一些專題教育的短期項目,項目推廣過程中會有戲劇演出的子項目。例如,上海應戲劇工作室於20__—20__年間承接了上海市松江區和嘉定區教育局關於個人衛生推廣的教育推廣項目,以教育戲劇的理念設計與“勤刷牙”“勤洗手”等有關的短劇小品在區縣所屬20多所國小中上演,共計60餘場。這樣的宣傳短劇帶有教育戲劇的元素,改變了觀演壁壘分明的戲劇模式,增加了大量問答互動內容,頗受小朋友們的好評。

另外,上海戲劇學院的希望彩虹教育戲劇發展中心多年來始終在上海偏遠郊縣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弟當中開展免費的教育戲劇推廣和關懷活動。這些活動並沒有通過學校,而是通過社會公益團體來展開。如在寶山區和嘉定區的一些城中村,戲劇教師每週六上午會在村子裏廢棄的場地上開設教育戲劇活動,就像愛心學校那樣,把缺乏家庭關愛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從家裏、街頭和網吧中聚集到一起,參加戲劇遊戲和故事劇場,以戲劇的方式來進行心理診斷和輔導,並豐富這些孩子的課餘生活。

二、 特徵:四種戲劇教育的發展傾向值得關注

此次調查表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小教育者們已經認識到戲劇教育的重要性,並主動地在教育過程中添加戲劇的相關元素。並且,可喜的是,已經有部分中國小把戲劇納入教育課程之中,把戲劇和美術、音樂並列,傳統的中國小藝術教育課程體系被正式地拓展。但同時,戲劇教育在上海尚屬新興領域其推廣的過程中還是有一些發展的傾向值得關注和探討。

(一) 戲劇教育的優勢已被認可

此次調查中,受訪師生普遍反映戲劇能夠輔助文科的教學,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強化教學效果。而開設專門戲劇課程的學校領導也表示,戲劇課的開闢是成功的、受到師生歡迎的,中國小藝術教育的課程體系因此變得更加完整和豐富。還有一些學校的校長還表示戲劇應該像音樂和美術一樣,被納入上海所有中國小的必修藝術課程體系之中,這是發展的趨勢。

此外,戲劇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所起到的良好作用,也被普遍認可。對於獨生子女佔多數的上海中國小生來說,戲劇排練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每一次的戲劇編排,每一個道具的設計製作,每句臺詞每個動作的設計調整都需要大家羣策羣力。也有很多學生表示,在上了戲劇課後,他們敢於在公衆面前發言、演講,較自如地表達自我的觀點,並且還能注意儀態和措辭。而青春敏感期的中學生們還把戲劇表演當成釋放情感和學習壓力的工具,他們需要這種情感宣泄來調整和認知自我,同時還能增強對於社會和生活的觀察與體驗。

而提出不同意見的聲音來自於學生的家長。大部分家長表示,當他們在面對孩子沉重的學業競爭壓力的時候,和語、數、外等主課相比,戲劇和美術音樂課程雖然重要,但關鍵時期(如複習迎考)可以被放棄。而那些願意讓孩子接受戲劇教育的家長大部分都有以後讓孩子出國唸書的打算,因爲“國外的學校不僅看成績,還看學生是否有豐富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可見,戲劇教育在整個社會中的推廣和普及是個長遠的歷程,不僅要改變教育者的觀念,還要讓並未接受過戲劇教育的家長們也認可其重要性,並且如何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多年博弈中獲得發言權,戲劇教育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 課堂戲劇的多種功能尚待開發

雖然課本劇已經普及到受訪的所有中國小校,但是大部分學校對於課本劇的功能開發,依然呈現一定的侷限,課本劇的教育功能、交流功能、激勵功能都尚待開發。

首先,涉及學科單一:目前,課本劇涉及的學科多爲語文科目和英語科目,絕大部分的課本劇都是以語文、英語教材爲基礎,選擇其中故事性、動作性、衝突性較強的篇目加以改編,通過種種戲劇技巧加以呈現,讓學生看了這些演出後藉助形象的思維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涵。但是,如果能更多地開掘戲劇的教育功能,爲學生營造戲劇的“體驗式的學習情境”的話,就會發現很多戲劇元素如角色扮演、旁白與對話、道具音效等手段,能變平面的書本爲立體的戲劇情境,引導學生在此環境中自我認知、自我學習。可見,如果用課本劇的形式來輔助理科教學,就能突破枯燥的語言和公式實驗的瓶頸,把數理化也變得生活化、大衆化。比如若能以年輕的科學家牛頓爲主角設計一系列故事以闡釋力學定律,這種設計應該也比反覆背誦公式要有助記憶得多。

其次,即興互動的缺失:目前的課本劇依然是以最終的舞臺呈現作爲目的,但如能對課本劇排練的過程加以開發的話,我們就會發現課本劇排練其實本身就是一套即興式的、反省式的、引導式的教學方法。當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戲劇情境引導學生參與進來以後,並不會提供完整的、嚴格的劇本供演出使用。當教師提出問題以後,讓學生做即興發揮,教師再即興回覆,學生可能會成爲整個場面的主導者,對於下一步的劇情,師生會通過協商來進行下去。通過反覆即興的討論和體現,增進學生對相關議題的深入瞭解。

(三) 精英教育與普及教育的兩極分化

普及教育,是指放低教育對普通大衆的門檻,使全民教育的程度普遍提升;而精英教育則特別看重受教育者的能力,強調其所受基礎教育的程度,有機會受到精英教育的對象比普及教育的接受者要少很多。普及教育是面向大衆的通識教育,而精英教育則更加強調在某個領域的研究能力。

目前的上海市中國小戲劇教育也在較大範圍內呈現出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兩極分化的局面。

在課本劇普及的中國小文科教育中,教師通常會把戲劇當成傳播學科知識的重要工具,幾乎每個學生都或多或少地得到機會在課本劇中演出一個角色,或是分到幾句臺詞。但由於課本劇的指導教師大多沒有受過專業戲劇的訓練,所以課堂戲劇往往會出現只會重複一些文學的片段或是無法完整呈現戲劇情節的起承轉合,使課本劇缺乏完整的戲劇性,因而無法徹底貫徹戲劇藝術本身的教育功能。

而精英化則是一些學校或戲劇社團挑選少數經過表演技藝的基礎培訓的學生,讓他們可以有能力在舞臺上塑造完整的角色形象、完成合格乃至優秀的舞臺表演。但這種開小竈式的精英化戲劇人才培養,忽略了基礎教育的普及性和開放性,偏離了戲劇教育的初衷。

如何調整戲劇教育普及的領域,改進戲劇教育在中國小中推進的方式方法,改變“漂亮靈活的孩子才能去演戲”的傳統觀念,更良好地運用教育和戲劇的互動關係,保留普遍學生的集體參與性,是戲劇教育工作者急需解決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四) 戲劇教育教學目標尚待探討

筆者根據調研所獲得的戲劇教育教學目標大致總結如下:完善藝術課程體系、輔助學科課程教學、戲劇藝術通識教育普及、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同的教學目標造就不同的戲劇教育實踐模式。較大的分歧在於:戲劇教育到底爲了培養學生的才藝還是修煉其素質?

無論是世外中學的戲劇藝術拓展課還是進才中學北校的教育戲劇遊戲,我們會發現戲劇的基礎訓練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和重複性,而學生在兩種戲劇教育實踐模式中都收穫了素質能力的一定提高,例如他們的自我表達都更自信了、團隊精神都變強了、情感心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釋放和宣泄。然而,從長遠來看,我們會發現這兩種戲劇教育課程都會培養出好的演員:一個是在舞臺上的自信,而另一個則是掌握戲劇手段來進行思考和表達的良好社會形象。這是一個演員(社會人)從本能表演到自覺表演的過程,也是戲劇教育漸漸離開藝術探索的領域,不斷走向社會化的前進方向。

在中國小基礎教育階段,應該倡導“全人教育”,是塑造整個人品德、思想、創造力和人格,而絕不只是單純地掌握知識。長久以來中國的中國小教育比較注重知識的灌輸,讓孩子成爲被動的接受者,造成創新思維的缺乏和爲人處事的拘謹。所以,戲劇在全面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成爲一種突破傳統觀念的工具,把學生的單方接受變成師生雙方的平等交流,把戲劇藝術基礎的聲、臺、形、表變成學生傳達思想和認知的重要媒介。

當然,以才藝表演爲目標的戲劇教育和以培養完整人格爲目標的戲劇教育,這兩者絕非矛盾或替代的關係,這兩者完全可以齊頭並進、百花齊放。但在中國小基礎教育的階段,筆者期待戲劇的教育功能能夠被更多的普通教育工作者認知、接受、嘗試、開發,那麼中國小的戲劇教育必定會滲透到更多的學科教學和教育環節之中,戲劇也會給學生的人格培養和素質修煉提供更多的方法和驚喜。

三、 建議:拓展上海市中國小戲劇教育和提升戲劇教育水平的舉措

(一) 傳播戲劇藝術的“全人教育”理念

英國戲劇教育學家喬治尼蘭德茲說過:“一個理想的戲劇教育課堂應該是這樣的:教師需要把王冠取下來,靜靜放到椅子上然後與學生說,這裏並不需要國王,我們每個人參與其中,並承擔責任,一起探索、學習和發現。”

這種戲劇教育的觀點,提倡的是師生的平等交流。教師是學生探索戲劇、探索世界的同路人,而非灌輸者。這和國人傳統觀念中的老師指導學生上臺演戲的戲劇教育截然不同。當戲劇教育的目的不是最終的舞臺呈現,而是把各種教育理念和知識傳達融會於戲劇手段之中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戲劇教育的天地將變得非常廣闊,它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所起的重要性也已經遠遠大於單純的藝術薰陶。

從根源上來說,戲劇教育等於“全人教育”,這種理念在中國小教育對戲劇的認知中,並沒有普及。老師、學生、家長對於戲劇教育認知的侷限性,會無法真正落實戲劇教育真正的教育目標,從而造成戲劇教學手段的使用也出現一定的偏頗。如果能增強對於戲劇教師教學理念的培養,增加對於戲劇教育手段對於學生人格培育確實有效的成功案例的展示,從微小的試點做起把輻射面擴大,那麼全人教育的戲劇觀念將會影響到更多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的上海市中國小戲劇教育依然尚在起步階段,前路探索將是挑戰與收穫並重。

(二) 培養戲劇教師

此次調研中,筆者發現中國小基礎教育體系中戲劇專業教師資源嚴重匱乏。除了少數開設專門戲劇課程的中國小聘請了專職戲劇教師,其他大部分學校的課本劇與戲劇社的指導老師全部由文科教師兼任。一旦遇到戲劇競賽、藝術節等演出任務,學校會另外聘請區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的藝術老師或藝術高校專業人員協助完成相關演出。這種專業指導絕大部分在特定任務結束以後也不會再繼續深入進行下去。

推廣戲劇教育的關鍵環節,就是應該大力培養第一線中國小專職戲劇教師。

戲劇教育更注重戲劇實踐的過程,戲劇遊戲的開展、戲劇方法的倒入、戲劇情境的構建等纔是戲劇教育的核心,這些都需要教師的引導才能得以進行。戲劇教師要負責在戲劇活動中適時、適度地提出問題、引導討論、誘發建議、釐清規則。同時,他們還是戲劇課程氛圍的營造者,要有足夠的感染力和組織技巧,能運用戲劇遊戲或戲劇活動營造恰當的戲劇氣氛,還需要有匯聚參與者注意力及把控戲劇活動節奏的能力。

以上這些要求,對於非戲劇專業背景出身的文科教師來說,要完全踐行並非易事。所以,建議從專業戲劇院校引進受過戲劇科班訓練的畢業生或是對文科教師加以更加系統、更加完整、更加長期的戲劇教育培訓。通過不斷的戲劇教師工作坊課程的訓練,來促成戲劇教師的成熟。如果能夠培養出具備這些能力的教師,戲劇教育推廣就有了深厚的基礎。

(三) 出版戲劇教材

目前,無論是課本劇改編還是戲劇教學課程大綱的編寫,每個學校都處於各自爲戰的“打游擊”狀態。甚至每個學校每個學期推行的課程內容都在不斷調整,隨意性較大。且另有一些學校對於戲劇教育課程表達出“有心無力”的態度,不知如何着手。

如果要進一步推行戲劇教育,建議儘快編寫一套通用於中國小、具有普適性的戲劇教材,這將有益於戲劇教育在中國小校的全面推行。

戲劇教材可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經典編排,把語文課本中的《雷雨》《一碗陽春麪》《威尼斯商人》《小馬過河》等經典戲劇片段由專業戲劇教師進行編排、演出並錄像,同時配合比較詳細的編排準備過程文字,製成光盤進行投放。這些“樣板片段”可以讓那些對戲劇教育沒有經驗的中國小從模仿開始,慢慢地對舞臺設置、演員表演及戲劇編排達成最初的實踐積累,並逐漸熟悉戲劇、熟悉改編、熟悉舞臺。

其次,是配合這些經典片段進行基本戲劇常識以及舞臺表演實踐內容的文字講解,讓初入門的師生們在實踐的基礎上有基本的戲劇理論認知,瞭解戲劇的基本方法。

最後,羅列實用的戲劇遊戲及其較詳盡的操作方法,幫助教師通過戲劇遊戲觀察每個學生的特徵、心理以及潛質,從而通過戲劇手段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旦有了相對統一的中國小戲劇教育教材,不但能夠讓所有的普通中國小都有能力走出戲劇教育實踐的第一步。對於推廣和研究者來說,也有了一個可供調查、研究和改進的基礎藍本,對進一步推進上海市中國小戲劇教育的全面開展也有很大的益處。儘管戲劇教育的重要性在上海的中國小裏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可,但無論是從師資配備、課程設置還是培養理念上依然處於草創階段,未來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重。我們期待不久的將來戲劇會成爲一門藝術必修課進入到普通中國小課程體系;我們期待會有更多專職戲劇教師帶領更多的中國小生領略戲劇的魅力——這種魅力不僅是藝術的體驗,更多的是把戲劇當作媒介和工具,讓青少年藉助體驗戲劇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衝突、理念和情境,來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樹立正確的處世態度,進而提升綜合素質和完善創新思維。

國小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 篇2

教育改革的春風已吹遍中國大地,基礎教育工程已經被列入國家教育的重中之重,新一輪課程改革已付諸實施,素質教育的號角早已奏響,可是,當前農村國小的教育現狀又是如何呢,我利用暑假的時間來到農村Xx國小進行社會實踐,瞭解目前農村國小教育的現狀。

Xx國小的整體面貌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來簡陋的土坯房子改建爲磚瓦房,寬敞明亮,爲學生提供了更爲優良的學習環境。其次是教學的硬件設施上,一改過去破舊的拼湊起來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圖書、文體器材、各種教學儀器也有相應的配備。第三是在學校的師資隊伍有所壯大。但是,我認爲目前農村的國小教育仍存在許多弊端,主要表現在一下幾方面:

一、學校規模小,硬件設施落後

儘管目前Xx國小在校舍及硬件設施配備上雖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與城市國小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於農村教育經費有限,很多需求無法得到滿足,Xx國小還沒有多媒體教室,圖書館的書籍數量少且陳舊,體育器材也很貧乏,很多設備僅僅是擺設,壞了也經常缺乏資金買新的。

二、教師的業務水平不高,工作負擔重

在中小中,年紀偏大的教師較多,這些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教育方式落後,教學質量存在很大問題。由於農村信息相對閉塞,與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國小教師的教育觀念滯後,教育教學能力不強。多數教師依然是用“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書”的傳統方法來完成教學,而學生的“學法”仍是“聽、寫、讀、背、考”的五階段式。這種原始落後的教學方式,不但不能適應當代教學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師生負擔,消耗了他們大量時間和精力,取得的卻是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同時,農村家長爲生活所迫紛紛外出務工,使農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現象嚴重。把本應由家庭、家長承擔的教育責任全推給教師和學校,要求教師在學習上、生活上給予這些學生更多關心和照顧,這無疑加重了教師的負擔。

三、素質教育難以實行,課程改革舉步維艱

農村教育,一直籠罩在應試教育的陰影裏。受大的環境制約和影響,教師們都把學生考高分作爲自己的唯一目標,學校也用學生的成績作爲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唯一依據。音樂體育美術英語等課程雖然開設,但實則難以得到保證,學生的身心難以得到全面的發展,知識面狹窄,觀念滯後。

四、村級國小減少造成學生上學不便

我所去的Xx國小,由於教學條件差,教學設備落後,以及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到教學質量較好的城鎮學校就讀,因此生源逐年減少,大多數學生就讀於一所鄉級國小。撤併村級國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集中教育資源,節省教育開支,但目前農村國小不提供住宿,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較遠的學生上學的不便,國小生年齡小,每天老回跑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學生的人身安全也難以得到保障。

五、教師不夠嚴謹

該校部分教師放鬆了教學管理工作,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督促得不夠嚴謹。使得學生放鬆了學習,對學習沒有緊迫感,缺乏競爭意識,這也造成教學質量下降。

六、教師隊伍不穩定

由於該校教師的調動性大,導致教學工作缺乏穩定性。教師之間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對學生的教育缺乏長遠規劃,使學生對教師沒有習慣性,特別是國小階段學生不是一時就能適應。

七、教學方法單一

該校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導致學生上課時精力不夠集中,不能更好地掌握堂上知識。第二課堂活動和文娛活動開展得不夠多,未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充分利用好學生的課餘時間。

綜上所述,當前農村的國小教育情況實在是不容樂觀,農村國小教育佔了義務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須高度重視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部紮實,教育的發展也就只能成爲一句空洞的口號。其問題的解決也是實現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經途徑。否則,就相當於丟掉了國小階段的大多數,丟掉了整個基礎教育的基礎,也就談不上什麼全民素質教育了。因此,只有採取措施徹底改變農村孩子接受條件最差的學校教育的現狀,加強和牢固基礎教育鏈條上的薄弱環節,是農村國小走出困境,爲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

國小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 篇3

農村國小經過了二十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紀初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一改昔日的落後,有了良好的開端,逐步向現代化教育的方向發展。諸如農村國小教育教學設施的改善,校舍的修繕,教學器材的增加,師資力量的提高,使那農村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相應提高。但農村國小教育在整個國小教育環節上仍然是最薄弱的一個環節,存在着缺陷。這些缺陷制約着農村國小教育的發展。當前農村國小教育的主要癥結和問題有那些?如何應對、改善和發展?本文將在下面進一步分析探討。

一、農村國小教育的現狀分析

1、農村國小教學設施不能滿足基礎教育飛速發展的需求。

當前農村國小教育教學設施有了很大地發展,多數學校的校舍從以前的土坯房變成了磚混結構的房屋,有了兩三層的教學樓。整齊的校舍,美麗的校園成了農村一道亮麗的風景。農村國小也配備了一些教學器材,如電子教學器材、文藝教學器材和體育教學器材等。但由於學校規模小,農村教育經費有限,目前很多農村國小教學設施依舊缺乏、落後,教學設施老化問題也非常突出,教學器材分學科發展也不平衡,這些情況造成正常的教學活動無法有效開展,直接影響農村國小教育的發展。

2、農村國小師資力量依舊薄弱。

儘管農村國小教師隊伍的建設有了很大的進步,教師數量增多,但農村國小教師隊伍老化嚴重,新生力量不足。師資力量不能只限於教師數量上的評估,而應當綜合教師的文化素質、思想觀念和專業化等來進行綜合的評估,農村國小的師資力量如單從教師數量上來說,在農村國小教育上基本上可以滿足教育需求,這一滿足的前提還得除去英語、音樂、美術等的教學。但是綜合來看,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從三個方面分析便可以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

①目前農村國小教師隊伍中正規師範院校大專以上的教師很少,部分教師是以前的民辦教師轉正之後,仍然工作在教師崗位上。儘管這些教師教學經驗十分豐富,但他們的教學方法依舊落後,沒有經過師範教育專業訓練,觀念保守,思想落後,知識老化,尚且不願意學習,不積極投入課改活動,教師素質現狀嚴重製約着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

②英語、音樂、體育和美術等專業化教師嚴重不足,往往是一個教師跨好幾個學科代課。而且這些學科農村國小的在崗教師很少有經過專業學習的。

③目前農村從國小教師隊伍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從非師範院校招錄的教師,他們的教育教學專業化水平嚴重不足。這一現象嚴重製約着農村國小素質教育的實施以及學生的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農村國小教育師資力量薄弱還反映在教學方法陳舊,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大多數農村國小的教師仍舊沿用着粉筆加課本的教學方法,有些地方是因爲教學設施不到位所限,而有些有條件的農村國小,許多電子教學設施成了擺設,原因比較多,但教師不會使用是很重要的原因。對於音樂、體育教學的方法基本上就沒有改進,在這些方面有才能的教師極其有限,這也是應試教育的後遺症,國小生在音樂、體育方面的學習很有限,這也使得在音樂、體育方面有天賦的學生喪失了發展的機會。

3、傳統的學校教育教學評價觀念和評價制度仍然佔據統治地位。

農村國小現階段教育評價觀念和評價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在評價的價值取向上,“應試教育”的影響遠未消除。在評價的方式和標準上,教學評價的主要方式和標準還是考試和分數,且絕大多數重視的是終結性評價,缺乏對教學過程和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發展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在評價的內容上,“重硬件,輕軟件”、“重結果,輕基礎”、“重數據,輕潛能”已成爲學校評價的“瓶頸”。在評價的主體上,學生和教師還不善於作爲主體積極參與評價,還不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活動和學習活動進行反思,還不善於自我調控、自我完善和自我修正。

4、部分家長不重視教育和留守兒童問題也是造成農村國小教育質量不高的重要因素。

有很多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不重視,只要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任務就了事,就可以讓兒女們外出打工掙錢了,甚至認爲“讀書無用”、“、早出校門,早賺錢”。這些家長只看重眼前的人力資源帶來的經濟效益,一般不配合學校去關心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由於農村經濟落後,絕大多數家長都到沿海發達地區去打工,一年或幾年纔回家一次,對孩子的監管和關愛顯然就減弱了。他們的子女成了學校的留守學生,這些學生既不能直接感受親情的溫暖,又不能體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的家庭教育,孩子們的學業成績相對受到影響。

二、針對農村國小教育現狀的應對策略

現在正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頒佈實施之際,在全國教育系統廣泛推行課程改革的大好勢頭下,農村學校必須與時俱進,努力推進跨越式發展,薄弱國小更要加快發展的步伐。學校要抓住這個契機,努力改善辦學條件,狠抓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的制度管理和評價體系,提高教育質量,提升辦學水平。

1、積極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隨着國家對義務教育投入的增加,作爲農村基礎教育的領導者和管理者,一定要轉變觀念,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思想,簡建立學校硬件設施經費保障制度,着力於改善辦學條件,解決農村國小教育設施不能滿足教育教學需求的問題。

2、提高教師職業素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團結奮進,開拓創新的領導班子,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是一所學校生存發展的保證。薄弱學校就更要注重教師專業素質發展。

第一,要制訂出教師專業發展計劃,確立發展目標和一系列培養措施,避免盲目性。完善教師隊伍專業化分配,國小教育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給專業師範類院校的畢業生提供一個發展的平臺,發揮他們的特長,重視文、體、美教師的專業成長,加強非師範院校畢業教師的專業化的培訓工作。

第二,爲教師專業素質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物質保障。我們可以爲老教師購置一些經典的教育教學理論專著,新課改理論、歷史文化等書籍。鼓勵年輕教師通過高自考、函授、遠程教育等形式提高學歷層次,學校要爲他們報銷書本費、車費和住宿費。對學習成績優秀的`教師要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第三、爲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搭建平臺。

一是針對不同的老師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爲他們創造自由的發展空間。

二是組織教師到先進的學校去觀摩、取經,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是聘請專家型教師來學校指導工作,讓我們的老師學習他們豐富的文化知識,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精湛的教學藝術。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爭取師範生、支教生來農村國小任教,既可以解決學校緊缺學科的開設問題,又可以給師生帶來新理念、新知識。

四是在常規教學工作和校本研修中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組織教師積極參與課改實踐,深入課改活動。打造高效教學和高效課堂,以課堂教學爲突破口,創新教育實踐。組織教師參加聽課、評課、集體備課和相互研討活動,積極開展課題研究,認真撰寫課後記,教學反思和教育教學論文,着力培養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

第四,建立教師定期培訓制度,使得教師能夠按時得到培訓,吸收新知識,學習先進的教育模式,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時刻開闊教師的視野,不斷完善優化教師隊伍。

第五、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創建學習型教師隊伍。學校領導一要關心教師,理解教師,時刻與教師溝通,共同研究,共同學習,讓老師們感受到教師職業的幸福與自豪,促使他們愛崗敬業,爲人師表,刻苦鑽研,追求卓越,超越自我。二要嚴謹治學,以身示範,帶動教師共同體“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真正打造一支學習型教師團隊。

3、建立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

要建立適合於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我們應該牢牢把握教育評價發展的主旋律,促進教育評價內容的全面性:不僅要評價教師的教,還要評價學生的學;不僅評價教育活動的結果,也評價教育活動的過程;不僅評價學生在知識、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認知方面的發展,還要評價情感、意志、個性、人格等非認知因素的發展。要促進教育評價方法的多樣性:把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自評與他評、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診斷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要不斷促進教育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讓評價不再是評價者對被評價者的單向刺激反應,而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互動過程。要考察評價對象的個體差異性:引導人們從師生髮展的結果出發,追本窮源,對影響師生髮展的各種條件進行客觀評價,採取相應的改善措施,使師生在改善了的教育環境下,獲得更快的發展。只有這樣素質教育之花才能在農村國小結出碩果。

4、消除影響兒童成長的家庭因素,關愛留守兒童

當前家庭因素是影響農村基礎教育質量和兒童健康成長的一個關鍵節點。因而創辦家長學校,召開家長會,家校互動顯得尤爲重要。家長學校通過如專題講座、專家指導、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向家長宣傳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傳授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論,交流和推廣家庭教育的良好經驗,指導家長科學地教育子女,以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學性,糾正家庭教育的誤區,減少負面影響,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通過家校互動,宣講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改變家長的落後觀念,使他們認識到教育和學習改變孩子的一生,知識改變命運。

從而使家長支持學校,支持學生的教育和學習。我們通過安排家長講經驗、談體會,現身說法等形式,把家長會開成開成民主、和諧的家庭教育經驗交流會,達到了加強溝通,增進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實現了“兩個互動”:

一是家長與教師互動,互通學生在家在校表現,形成教育合力。利用“家長開放日”,邀請家長走進學校,走進課堂,瞭解新時期學校教育新變化,關心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感受教師工作的艱辛,增強家長自我學習的緊迫感和科學家教的使命感。

二是家長之間互動,請家長們介紹家教經驗,相互交流,共同提高。開展“優秀家長”的評選活動,密切家長與學校、與教師之間的聯繫。通過組織、“優秀家長”的評選活動,在家長中樹立典型,請家庭教育成效顯著的家長走上講臺爲家長們上課,讓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介紹自己是怎樣教育子女如何學做人、如何配合學校培養學生成才的經驗。活生生的經驗介紹,比任何事實都有說服力,家長們聽了受益匪淺。

親情關係對孩子的行爲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和關懷,往往感到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長期與父母分離,他們的性格往往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調查顯示: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於與監護人有心理上的距離,留守兒童遇到問題時情緒往往無法及時得到排解,常常導致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畸形心理。

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存在親情關懷缺失、心理問題驟增、學習興趣減低、道德意識淡漠、安全問題頻出等問題,這些問題是由於社會、家庭及學校多種因素造成的。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既需要政策、法律和法規的支持和保障,也需要每一個人的關愛,是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在內的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1)要加強對兒童權益的保護,使留守兒童享有和其他兒童一樣的受教育權、健康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等。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護教育,依法維護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爲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法律環境。

(2)學校要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或監護人進行溝通,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通過開辦家長學校、舉辦留守兒童監護人學習培訓班或其他形式的專題講座,加強對教育者或監護人的培訓,努力提高教育者或監護人的水平。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對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留守兒童監護人情況、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去向及聯繫方式等要登記造冊,全面掌握留守兒童的情況,創立留守兒童之家,實行一對以關愛,有針對性實施教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