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童年回憶的文章:冰糖葫蘆

來源:瑞文範文網 7.25K

編者按:《冰糖葫蘆》是一篇寫童年回憶的散文,作者回想起小時候,姥爺自己做冰糖葫蘆給他和妹妹吃的事情,接着講述島新年的其他回憶。

寫童年回憶的文章:冰糖葫蘆

其實在冬季吃冰糖葫蘆也是對童年的回憶。記得小時候在姥姥家,二舅帶回來山裏的山楂,姥爺挑選個大的,洗乾淨後,用小鍋在火上熬好糖,將山楂沾裹後,給我與妹妹吃。那山楂裹了糖看着更是紅彤彤的,吃起來那是又新鮮又可口,心裏美滋滋的,這感覺現在是找不到了。

北京的春節是一定要逛廟會的,十來歲時的一個春節,與奶奶家領居的姐弟倆,還有他們的同學,又一對姐弟倆和一對兄妹倆,七人約起到去逛龍潭湖廟會。其實那個假期幾乎就是與他們一起瘋玩,根本不着家,去廟會更是家常小菜。

春節廟會那熱鬧的場景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人擠人地往前走,就感覺周邊總是煙霧繚繞,熱氣騰騰,因爲那緊密的攤位總有賣熱食的,路過的地攤是一會兒大碗茶、一會兒沖茶湯、一會兒滷煮、一會兒煎餅果子什麼的,連成串的地攤串得看不到盡頭,當時那興奮勁就甭提了。

耳邊的京片子將吆喝聲聚攏成這一堆,那一片,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腳下是走走停停,眼睛是左顧右盼,耳邊是吆喝聲的此起彼伏。

大老遠,就瞧見一個孩子騎在他父親的肩膀上,手中舉着一大串冰糖葫蘆,紅彤彤的特顯眼,爲什麼說是一大串,因爲那串糖葫蘆實是特大號的,起碼串了30個山楂,頂端還插着一個小紅旗,跟個路標似的,那會還不興旅遊,見不着旅遊團,估計現在要是看見了,自當是旅遊團的領隊。

各家的年糕攤都是推着自制的車,像是三輪車改造過的,搭上一個四方的玻璃罩,透過這玻璃罩,看到車裏擺着各式年糕,樣子多着呢,能叫上名的有艾窩窩、驢打滾,字號都以自己的姓氏打頭,後面跟着一個“記”字兒,比如“李記”、“陳記”什麼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在賣,傳統做法,自家營生,不像現在,年輕人也竟是做小買賣的。

有天橋過來雜耍賣藝的,當時感覺最神奇的是見一個藝人,正在伶牙俐齒地講他怎麼把縫衣針吃進嘴裏,再將一根線也吃進嘴裏,說着他已經將針與線吞嚥下去,這時,他張大嘴讓大夥看,果真,嘴裏什麼都沒有,將十幾枚針與一根線全部吞進肚子裏,沒等一會兒,他真得是用手從嘴中提出一根線,就見針已在線上穿好,一個接一個地從嘴中滑出,引得圍觀的人一陣叫好,我站在一棵樹的旁邊,從人羣中溜縫看着這一幕,即感嘆又驚奇,即感嘆賣藝人的不易,替這藝人疼了一把,又猜不透他是怎麼做到的,直到小夥伴叫我“走啦”,纔回過頭攆上他們。

那串肩膀上的“糖葫蘆”離我們很近了,已變成純粹的行爲藝術,因爲那孩子一直舉着,根本不吃,我擡頭看那孩子,那孩子好似傲視君臣般地看着底下的我們,“得意什麼”我的小夥伴發聲了,“不就一串糖葫蘆嗎”“成心不吃”“他就是顧意”,這幫半大小人,看着那孩子就一臉的不服氣。

路邊一處頂缸的,一個矮墩的胖青年正用額頭頂着一個大瓷缸,在那轉圈呢,又是一圈人圍着,那人將瓷缸費力地從頭上拿下來,用手拎着甩來甩去,“嘿”的一聲,猛得一下,又將這大缸擱至腦門“拿大頂”了,接着就又是一陣叫好。

變戲法的,手拿一塊紅布,能變出一個魚缸,神了,那袍褂下面也全是魚缸,真神了。尤其是用小碗扣小球的戲法,誰看誰暈,看來看去,你認準得那個碗準沒有小球,引來一陣評論,“我說什麼來着,能讓你瞧出來嗎”“我看得真真的”“能信那個”“誰說不是”……

我們半大小人一人啃一個大煎餅跟着人羣往前走,每人臉跟前都是熱氣燻蒸,燙着嘴也要吃,就看見那“糖葫蘆”還不時地回頭看我們,我們根本不理他,撇一眼他繼續吃。

頂木槓的,肩膀上托起幾米高的長木樁,木樁上一面大旗,隨着藝人的步伐跟着舞動,看着那個懸啊,生怕木樁倒了把我們砸了,可那頂木樁的人是胸有成竹,仰着脖,手插腰,穩穩地託着肩上的木樁。

小攤上的飾品最受我們女孩的喜歡,我們幾個女孩子一人買了一個小卡子,我記得花了三塊錢,一對景泰藍製品的小卡子,很漂亮

“哎,糖葫蘆,吃不吃”,大夥都說吃,“要個大的,還是個小的”大夥們討論着,達成一致是“要個大的”,“成,一人來一個個大的”。賣糖葫蘆的倒接話接得快,“一塊錢一串“,這回,7個人,一人舉一個大個的插小紅旗的糖葫蘆。

風景線出現了,熱鬧的場景中出現了一隊小紅旗,我們感覺特有氣勢,也不吃,拿着。

說相聲的、雜耍的、賣年糕的、攤煎餅的、沖茶湯的、賣糖葫蘆的……,那廟會上的一幕一幕,都隨着時光推移成爲了記憶,但一到冬季,就會想起糖葫蘆,已經成爲冬季的標配了,好像不吃上一串,就跟沒過冬天似的,一首歌唱得好《冰糖葫蘆》……

都說冰糖葫蘆兒酸

酸裏面它裹着甜

都說冰糖葫蘆兒甜

可甜裏面它透着那酸

糖葫蘆好看它竹籤兒穿

象徵幸福和團圓

把幸福和團圓連成串

沒有愁來沒有煩

……

沒錯,這糖葫蘆好看,卻把幸福與團圓連成串,酸裏透着甜,甜裏也裹着酸,一串糖葫蘆將我的過往與將來也連成串,有愁也有煩,有甜也有酸,這纔是生活的滋味。

作者|山雋

公衆號:小筆拙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