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調查報告(精選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12W

居民收入調查報告 篇1

農業穩,農村穩。”可見“三農”問題是當前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緊迫而繁重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對於這樣一個農業大鄉來說,要實現富民強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發展作爲第一要務,突出抓好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和新舉措,採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轉變。針對上述原因,我認爲,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如是做。

居民收入調查報告(精選9篇)

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爲導向,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爲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佔先機;

二是增強質量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

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隨,別人怎樣調整就跟着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於加快農村剩餘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爲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宣傳,大力營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

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外出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就業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後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產,又能增加勞務收入;

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

強化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爲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雜誌、互聯網等手段,爲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致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

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產骨幹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乾的致富本領,再讓他們去培訓農民,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夯實農業基礎,爲農民增收創造條件。一是鼓勵農民組織農業協會,按市場化要求組建股份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協會+農戶”的方式,開展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及農村社區服務,促進農產品的產供銷市場一體化,拓展增收空間。二是優化基層幹部隊伍,着力選擇和和使用有技術、

有經濟頭腦的農村基層幹部,團結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務實創新的開展工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夯實農業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後勁;

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積極編報項目向上爭取資金,搞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規劃和管理;

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產高效;

加快農業新機具的推廣,推動農業機械化步伐,提高農民勞動效率;

加快實施農村實事工程,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發展農村經濟,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使農民這個羣體隨着經濟的發展,儘快富裕起來,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構建和諧社會中所不能迴避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爲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增強促進農民增收的緊迫感和自覺性,振奮精神、紮實工作,儘快實現農業收入的較快增長,努力開拓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爲建設小康、和諧做出更大的貢獻。

居民收入調查報告 篇2

消費者對於通脹的厭惡,對於GDP的冷漠,以及對於投資的擔憂,與企業界的'態度差別很大。爲您編輯了“居民收入逆週期討論”

近兩年在較高通貨膨脹的宏觀背景下,消費者對於通脹的厭惡,對於GDP的冷漠,以及對於投資的擔憂,與企業界的態度差別很大。這一態度差異具有國民收入統計方面的依據。從收入分配看,居民收入逆週期,企業利潤份額順週期。即持續一段時間的高增長可能帶來通脹的上升,導致居民收入增長率的下降,引起公衆的情緒和對宏觀政策的負面評價,進而導致宏觀政策調整滯後於經濟信號。然而逆週期只是在短期波動劇烈的時候才存在,如果低增長低通脹持續一段時間,居民收入增長率也會降下來。所以從較長的時間段來看,居民收入仍然是順週期的。

一、居民收入逆週期

圖2顯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佔名義GDP的比例與名義GDP的增長率有非常強的正相關性,簡單說就是利潤份額是順週期的。這裏考慮名義GDP,包含了通脹率順週期的情況。在不考慮滯後等細節的時候,說到一個變量順週期可以理解爲與真實GDP正相關,也可以理解爲與名義GDP正相關。名義的勞動收入、利潤和財政收入都是順週期的,這一點沒有問題,但是利潤份額順週期有更強的意思。財政收入份額也是順週期的,只有勞動份額是逆週期的。再分配中的變化對這樣的週期性沒有大的影響。

利潤份額順週期的情況在其他經濟中也存在。由於給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率和一般的工資粘性,以及借貸利率的事先決定,企業利潤對於經濟景氣的彈性一般來說都比較大。中國的情況更進一步加強了利潤的彈性。一是很大的國有部門包括政府和企業的就業和工資對於短期經濟景氣的反應很差,再是利率顯著缺乏彈性。後者在企業負債率比較高的情況下影響更大。

不過,居民收入份額與名義GDP的短期反向變化並不必然導致居民實際收入增長率與實際GDP增長率的反向變化。後者比前者更強。從前者到後者,需要幾個有關的彈性達到一定的量值。這包括通脹率對GDP增長或缺口的彈性,利潤和勞動收入對於名義GDP的彈性以及再分配中的一些情況。主要參考工業利潤和名義GDP的關係,再考慮通脹率對GDP的彈性,可以認爲圖1中的情況是可能的。

但是考慮到通脹的滯後,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與GDP的同期反向變化關係仍然難以成立。在需求擴張引起高增長的早期,通脹還沒有起來,居民收入份額雖然下降,但絕對的增長率仍然上升,這導致了真實收入增長率上升。在晚些時候,CPI通脹率上升,居民真實收入增長率纔開始下降。所以應當存在一個滯後的負相關關係。這裏,CPI通脹率特別是食品通脹率的變化,與更多的變量有關,難說有一個確定的滯後時間,在一些情況下,就可能出現同期負相關的結果。

最近幾年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率下降,這早晚會導致利潤率的下降,但是否會影響到利潤和勞動收入的份額並不很確定。從其他同類型經濟的情況看,經濟增長率顯著下降的過程確實伴隨着勞動報酬份額的上升。這是一個比較長時期的變化趨勢,在短期內難以產生很顯著的影響以至達到使居民收入和GDP增長率反向變化的結果。最近兩年的情況,可能仍然是以週期性變化的影響爲主,但勞動收入份額的長期趨勢可能已經發生併產生了一定的效果。

二、通脹對金融資產本金的影響

需要強調的是,逆週期只是在短期波動劇烈的時候才存在,如果低增長低通脹甚至通縮持續一段時間,居民收入增長率也會下來。所以從較長的時間段來看,居民收入仍然是順週期的。

三、反通脹輿論的影響

在過去兩年,基於較高的通脹,對於宏觀政策上刺激需求的傾向或者可能性有不少批評,而本來就存在的對投資高增長的擔憂進一步增強,對20xx年底的“4萬億”政策的負面評價也在增加。這樣的輿論可能對今年以來的宏觀政策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儘管很多企業感受到了嚴重的困難,盼望政策寬鬆,但消費者更擔心政策寬鬆引起通脹回頭。回顧過去,同樣的情況在1988年前後和1994年前後的高通脹時期也出現過。

這裏的分析是希望從收入分配的角度來理解企業界和消費者羣體的不同感受。消費者對於通脹的厭惡,對於GDP的冷漠,對於投資的擔憂,與企業界的態度差別巨大。考慮到逆週期的情況,對問題的理解也許有助益。當然,與總量上收入份額波動相關的,還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問題以及其他一些問題。逆週期只是很多問題中的一個。

這樣來理解,過去治理通脹有時候在一定程度上“矯枉過正”是有基礎的。持續一段時間的高增長可能帶來通脹的上升,導致居民收入增長率的下降,引起公衆的情緒和對宏觀政策的負面評價。如果沒有收入分配方面的積極調整,可能性很大的政策選擇就是保持一段時間的緊縮,直到有所過度。這或許就是一種被動調整。

在被動調整開始的一段時間,居民收入增長率比較高。但是,如果在GDP增長率比較低情況下,調整持續時間太長,對企業和財政收入擠壓太過,就可能導致內生的通貨緊縮。1996-1999年,在主動緊縮和被動緊縮中,調整後居民收入增長率顯著高於GDP增長率,導致了企業的很多困難,最後產生了大規模的下崗和銀行壞賬,居民收入增長率隨之降下去了。

居民收入調查報告 篇3

*年**月**日時,接到**單位關於疫情的電話報告(中心實驗室發現疫情),疾控中心於**月**日時派出專業隊伍,包括流病、實驗室、消殺等人員前往現場,目的是。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疫情的發生、發現與報告

*年**月**日時,報告單位發現疫情發生,於**月**日時報告疾控機構,疾控機構**月**日時響應預案,派出專業隊伍,**月**日時初步覈實事件發生情況,**月**日時完成網絡直報。

二、病例定義

1、疑似病例 2、臨牀病例 3、確診病例

三、流行病學調查

1、事件發生場所的一般情況介紹

2、病例主動搜索和首例病例調查(指針病例調查)

3、病例的三間分佈

A、發病曲線

B、地點(班級)分佈

C、性別、年齡、職業

D、臨牀症狀與專歸

4、流行病學病因調查

四、實驗室採樣與檢測

應儘量詳細描述採樣時間、樣品陳放器皿、保存條件、採樣人數、樣品總數等,擬送檢檢測項目,**月**日中心實驗室檢測結果。。。。。

五、假設或初步結論(結論分析)

1、根據。。。,初步判斷該事件是呼吸道傳播病暴發,波及範圍(包括人數、地理範圍),罹患人數,死亡人數。

2、目前疫情處於發病上升期(高峯期、下降期),擬通過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控制易感人羣)爲主的防控策略。

六、採取措施

1、事件某單位及時介入干預處置、疫情及時上報

2、根據事件定級,啓動X級預案響應

3、該事件共調查了x人,其中y人接受治療,z人接受醫學觀察,共處置了(y+z)人 X、y、z三個數字的涵義有別於波及人口數和罹患人數

4、 擬對教室、宿舍等地約㎡採用過氧乙酸燻蒸等方法消毒 5、宣傳教育

七、下一步工作計劃或建議/事件評估與經驗總結

1、病因:流行病學病因與病原學病因

2、控制效果

3、成本

3、經驗總結/侷限性

落款:

八、附錄;

1、病例一覽表:包括序號、姓名、性別、年齡、班級或地址、發病日期、主要臨牀症狀、治療方案(無治療、買藥、診所、醫院治療)、專歸(痊癒或好轉、死亡)、專歸時間、備註(如重症病例)

2、密切接觸者一覽表:包括序號、姓名、性別、年齡、班級或地址、落實醫學觀察時間、結束醫學觀察時間、是否出現類似症狀、出現類似症狀時間、落實醫學觀察單位或負責人

3、現場處置隊伍人員組成:流病、實驗室、消殺 4、現場物資準備:

事件現場調查工作方案

前言:*年**月**日時,接到**單位關於疫情的電話報告(中心實驗室發現疫情),疾控中心於**月**日時派出專業隊伍,包括流病、實驗室、消殺等人員前往現場,擬定調查方案如下::

一、建立病例定義

1疑似病例:

2臨牀診斷病例 3確診病例

二、進行病例搜索,確定首發病例或查找指針病例

1、病例搜索:擬採用病例一覽表,電話訪談+直接訪談的方式調查,調查時間從X月X日至X月X日。

2、採用個案調查表重點調查首發病例或指針病例。

三、資料初步統計分析,形成假設

1、病例三間分佈的描述

2、形成假設

四、流行病學病因調查

根據假設開展流行病學病因調查,擬開展流行因素追溯取證調查、病例對照/隊列研究等方法,具體再描述一下。

五、實驗室採樣與檢測

擬採及標本,做方面的檢測,以真實或排除。

六、採取措施

根據初步假設或初步結論,擬提出以下處理意見。 1、? 2、? ?

疾控機構績效考覈:暴發疫情規範處置評估量表

(1) 基本數據

數據在“㈥採取措施”部分體現

居民收入調查報告 篇4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燕郊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 農業 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 政府 帶領燕郊村民緊緊圍繞 糧食 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藉燕郊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20xx年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XX年年 統計 ,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 勞動 力2966人,約佔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着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據調查,農民的收入主要支出於農業生產、 醫療 費、學費等。由於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仍然要佔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後,致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 經營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農民經營生產方式粗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過於狹小,規模經營還只是少數;二是 科技 含量低,農戶缺少農作物新品種的應用、種植、病蟲害有效預防等技術,新種一種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細耕種的田間管理以及精確的經濟覈算,造成了生產資料的極大浪費和生產成本的增加。

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戶從真正意義上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成爲相對獨立的經營者和決策者,改革把農民推向市場經濟的前臺,農產品以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正確地掌握信息,指導生產經營成爲在市場中取勝的必要條件,但從目前來看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農民信息不靈是農村的一大普遍現象,這就造成了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困難加大。

農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種植結構不合理,大多數農民仍然把糧食生產作爲主要的收入來源,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農民增收產困難加大;二是品種不合格,突出表現在經濟作物中“大路”品種多,特色品種少;三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導產業品牌做大做強。

近年來,黨中央 國務院 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一箇中心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非凡。 “農業興,農村富;農業穩,農村穩。”可見“三農”問題是當前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緊迫而繁重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對於燕郊這樣一個農業大鄉來說,要實現富民強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發展作爲第一要務,突出抓好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和新舉措,採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轉變。針對上述原因,我認爲,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爲導向,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爲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佔先機;二是增強 質量 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隨,別人怎樣調整就跟着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於加快農村剩餘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爲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 宣傳 ,大力營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外出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 就業 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後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產,又能增加勞務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

強化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爲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 廣播 、 電視 、雜誌、互聯網等手段,爲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致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產骨幹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乾的致富本領,再讓他們去培訓農民,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夯實農業基礎,爲農民增收創造條件。一是鼓勵農民 組織 農業 協會 ,按市場化要求組建股份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協會+農戶”的方式,開展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及農村 社區 服 務 ,促進農產品的產供銷市場一體化,拓展增收空間。二是優化基層幹 部隊 伍,着力選擇和和使用有技術、

有經濟頭腦的農村基層幹部,團結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務實創新的開展工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夯實農業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積極編報項目向上爭取資金,搞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規劃和管理;加強農田 水利 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產高效;加快農業新機具的推廣,推動農業機械化步伐,提高農民勞動效率;加快實施農村實事工程,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發展農村經濟,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使農民這個羣體隨着經濟的發展,儘快富裕起來,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構建 和諧社會 中所不能迴避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爲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增強促進農民增收的緊迫感和自覺性,振奮精神、紮實工作,儘快實現農業收入的較快增長,努力開拓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爲建設小康燕郊、和諧燕郊做出更大的貢獻。

居民收入調查報告 篇5

自20xx年城鄉一體化住戶改革工作開展以來,根據該區被調查的8個調查點,78戶居民數據顯示,該區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57元,與雲巖區、南明區並列全市第一,同比增長9.5%;農民人均期內現金收入5909元,同比增長17.8%,增速排位全市第一,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升。

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情況

(一)調查點主要基本情況

1、大山洞社區服務中心:本調查點爲老區政府住房,現由於區政府搬遷,多數已經買賣,現住戶多爲就近的工廠工作人員或個體經營戶及少數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由於靠近中心區域且爲路邊,個體經營收入較爲樂觀。

2、豔山紅社區服務中心:本調查點70%以上的居民爲七冶建設有限公司職工,住戶多數已經退休,子女也進入七冶公司就職,工資收入較高,較少部分在外打工做生意。

3、雞場社區居委會:本調查點爲較新建商品住房,大多由貴陽輪胎廠、貴州鋁廠、中鋁貴州分公司、七冶建設公司、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外來打工人員購買,工資收入較穩定,但居住人員結構較爲複雜,退休人員較少,個體戶較多。

(二)家庭總收入基本情況

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總收入12575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6%,其中可支配收入12057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5%,佔總收入95.9%。家庭總收入中工資性收入10054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8%,佔總收入80.0%;經營性收入870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8.5%,佔總收入6.9%;財產性收入279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3%,佔總收入2.2%;轉移性收入1373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9%,佔總收入10.9%。

(三)家庭支出基本情況

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總支出10042元,其中消費性支出8379元,佔總支出的83.4%;財產性支出206元,佔總支出的2.1%;轉移性支出993元,佔總支出的9.9%;社會保障支出464元,佔總支出的4.6%。

二、農民人均期內現金收入基本情況

(一)調查點基本情況

1、沙文鎮新寨村:本調查點位於沙文鎮中心村鎮,人均耕地面積1.5畝左右,主要栽種玉米、香蔥,交通便利,由於徵地拆遷影響,大多數居民將土地承包給外來人員栽種,自己收入土地承包金及部分收益,少數人員在臨近的工廠打工或自營商店,收入相對穩定,且土地收益款較高。

2、牛場鄉牛場村:本調查點位於白雲區最偏遠的鄉鎮,交通相對不方便,且人煙稀少,人均耕地面積0.5畝左右,主要栽種水稻、玉米、油菜等,少數人員爲鄉政府工作人員或外出打工,其餘人員在就近企業打工或務農。

3、麥架鎮下堰村:本調查點位於緊鄰白雲城區的麥架鎮中心,由於大力發展房開建築業、工業企業等原因,下堰村已經幾乎沒有農用土地,少數自留地只用於自己食用蔬菜的栽種,交通便利,居民主要爲個體經商、企業就職、出租房屋和包建築工程、物料運輸等,收入較高。

(二)現金收入基本情況

上半年農村居民期內現金收入5909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7.8%,其中工資性收入3143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0%,佔總收入53.2%,家庭經營性現金收入1942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03%,佔總收入32.9%,財產性收入525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6.8%,佔總收入8.9%,轉移性收入3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8%,佔總收入5.1%。

(三)家庭支出基本情況

上半年農村居民期內現金支出6131元,其中生產費用支出93元,佔總支出1.5%,生活消費支出5938元,佔總支出96.9%,轉移性支出100元,佔總支出1.6%。

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主要特點

(一)個體經營成爲城鎮收入新亮點。被調查的30戶住戶中,住戶共計87人,其中就業人口數49人,無就業人口2人,退休人員7人。其中5人爲批發零售、倉儲運輸、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自營人員,自負盈虧,收入普遍較高,成爲該區城鎮收入的新亮點。

(二)物品豐富,食品支出持續增長,但較上季度有所回落。交通便捷,又逢瓜果蔬菜成熟的季節,食品豐富,活躍消費,上半年城鎮居民食品支出共計2688元,佔總支出的32.1%,但較上季度的35.3%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是由於春節等重大節日消費對全年整體影響縮小。

(三)學校開學、假期集中,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高漲。上半年城鎮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共計1786元,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佔消費支出的21.3%,一方面城鎮居民越來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培養,且城鎮居民學齡兒童配套教育設施完善,另一方面短途自駕旅行、家庭娛樂設備購置也成爲家庭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農民人均期內現金收支主要特點

(一)各大工業園區、高新園區入駐,農村居民就業良好,工資性收入增長迅速。上半年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3143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0%,就業形勢良好,工資待遇增高。

(二)自有住房較多,出租房屋成爲農村居民收入的又一新來源。由於地處鄉、鎮,土地豐裕,農村居民修葺自有住房,多用於出租或自營,收入穩定,成爲農村居民收入的又一新亮點。

(三)食品價格平穩,食品消費活躍。上半年我區農村居民食品消費支出1783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0.9%,食品消費支出佔生活消費支出30.0%,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支出結構明顯優化。

(四)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有所增長,但有待提高。上半年該區農村居民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565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5%,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佔生活消費支出9.5%。由於國家相關政策減免農村居民適齡兒童學雜費,且配套教育場所不如城區完善,居民娛樂設施、場所不如城區繁華,對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影響較大。

(五)城市化的進程,帶動交通事業發展,農村居民交通工具擁有量大幅提升。被調查的沙文鎮新寨村及麥架鎮下堰村地處二環四路城市帶,交通日漸方便,更由於徵地拆遷,農村居民擁有大量拆遷補償款,用於購置貨物運輸、家庭使用的車輛比比皆是,既提高了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也提高了農村居民交通和通訊的支出,佔生活消費性支出的29.6%。

五、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中存在問題

(一)調查帳頁仍然存在漏填、漏記。帳頁仍然存在漏填漏記情況,特別是期初手存現金、期末手存現金、家庭成員在外用餐次數等指標,指標的漏填將會導致彙總數據中居民手存現金和居民生活支出中食品消費支出與實際生活情況有所偏差,影響彙總結果。

(二)帳頁編碼存在錯誤。城鎮和農村居民打工工資編碼有所不同,由於城鎮居民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農村居民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故城鎮居民打工工資應編碼自由職業勞動所得,而農村居民打工工資應編碼其他勞動所得,編碼不當會導致彙總數據居民收入中工資性收入、非農業生產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非收入所得、借貸性所得六個分項指標數據相應的此減彼長,影響統計監測。

(三)生產費用支出和生活費用支出混淆不清。根據調查制度,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所調查的爲調查點生活現金和實物收支記賬,由於居民居住、出行等方面存在生產與生活共同存在的情況,不易分清,若帳頁數據混淆將違反調查制度,對最終數據的彙總評估產生影響。

六、下一步工作建議

(一)加大培訓力度,爭取省、市專家指導,爲調查夯實基礎。繼續加大對輔助調查員的培訓,爭取省、市領導蒞臨指導,制訂月度入戶情況統計表,通過加大入戶次數,更好的與調查戶溝通,夯實調查基礎。

(二)選取有代表性的調查點,適時開展督查。根據工作需要選取有代表性的調查點,抽樣督查,到現場瞭解輔助調查員工作情況及調查戶的配合程度和業務知識的瞭解程度,爲調查工作夯實業務基礎。

(三)加大學習力度,實時掌握程序彙總變化進程。加大與省、市調查隊的聯繫和溝通,掌握程序更新、權數變更等第一手消息,並學習程序彙總相關知識,做好數據分析比對,保證數據銜接合理。

居民收入調查報告 篇6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燕郊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

政府帶領燕郊村民緊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藉燕郊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20xx年年統計,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勞動力2966人,約佔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着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經營管理技能、文化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一箇中心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非凡。 “農業興,農村富;農業穩,農村穩。”可見“三農”問題是當前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緊迫而繁重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對於燕郊這樣一個農業大鄉來說,要實現富民強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發展作爲第一要務,突出抓好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和新舉措,採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轉變。針對上述原因,我認爲,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爲導向,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爲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佔先機;二是增強質量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隨,別人怎樣調整就跟着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於加快農村剩餘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爲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宣傳,大力營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外出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就業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後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產,又能增加勞務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

強化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爲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雜誌、互聯網等手段,爲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致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產骨幹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乾的致富本領,再讓他們去培訓農民,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夯實農業基礎,爲農民增收創造條件。一是鼓勵農民組織農業協會,按市場化要求組建股份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協會+農戶”的方式,開展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及農村社區服務,促進農產品的產供銷市場一體化,拓展增收空間。二是優化基層幹部隊伍,着力選擇和和使用有技術、

有經濟頭腦的農村基層幹部,團結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務實創新的開展工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夯實農業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積極編報項目向上爭取資金,搞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規劃和管理;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產高效;加快農業新機具的推廣,推動農業機械化步伐,提高農民勞動效率;加快實施農村實事工程,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發展農村經濟,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使農民這個羣體隨着經濟的發展,儘快富裕起來,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構建和諧社會中所不能迴避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爲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增強促進農民增收的緊迫感和自覺性,振奮精神、紮實工作,儘快實現農業收入的較快增長,努力開拓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爲建設小康燕郊、和諧燕郊做出更大的貢獻。

居民收入調查報告 篇7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燕郊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

政府帶領燕郊村民緊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藉燕郊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20xx年年統計,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勞動力2966人,約佔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着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經營管理技能、文化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一箇中心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非凡。農業興,農村富;農業穩,農村穩。可見三農問題是當前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緊迫而繁重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對於燕郊這樣一個農業大鄉來說,要實現富民強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發展作爲第一要務,突出抓好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和新舉措,採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轉變。針對上述,我認爲,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爲導向,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爲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佔先機;二是增強質量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隨,別人怎樣調整就跟着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於加快農村剩餘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爲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宣傳,大力營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就業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後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產,又能增加勞務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

強化,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爲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雜誌、互聯網等手段,爲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致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產骨幹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乾的致富本領,再讓他們去培訓農民,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夯實農業基礎,爲農民增收創造條件。一是鼓勵農民組織農業協會,按市場化要求組建股份,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協會+農戶的方式,開展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及農村社區服務,促進農產品的產供銷市場一體化,拓展增收空間。二是優化基層幹部隊伍,着力選擇和和使用有技術、

有經濟頭腦的農村基層幹部,團結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務實創新的開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三是加大投入,夯實農業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積極編報項目向上爭取資金,搞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規劃和;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產高效;加快農業新機具的推廣,推動農業機械化步伐,提高農民勞動;加快實施農村實事工程,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優化農業,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發展農村經濟,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使農民這個羣體隨着經濟的發展,儘快富裕起來,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構建和諧社會中所不能迴避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爲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增強促進農民增收的緊迫感和自覺性,振奮、紮實工作,儘快實現農業收入的較快增長,努力開拓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爲建設小康燕郊、燕郊做出更大的。

居民收入調查報告 篇8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政府帶領村民緊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藉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統計,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勞動力2966人,約佔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着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據調查,農民的收入主要支出於農業生產、醫療費、學費等。由於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仍然要佔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

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後,致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經營管理技能、文化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農民經營生產方式粗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過於狹小,規模經營還只是少數;

二是科技含量低,農戶缺少農作物新品種的應用、種植、病蟲害有效預防等技術,新種一種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去培育;

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細耕種的田間管理以及精確的經濟覈算,造成了生產資料的極大浪費和生產成本的增加。

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戶從真正意義上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成爲相對獨立的經營者和決策者,改革把農民推向市場經濟的前臺,農產品以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正確地掌握信息,指導生產經營成爲在市場中取勝的必要條件,但從目前來看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農民信息不靈是農村的一大普遍現象,這就造成了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困難加大。

農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種植結構不合理,大多數農民仍然把糧食生產作爲主要的收入來源,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農民增收產困難加大;

二是品種不合格,突出表現在經濟作物中“大路”品種多,特色品種少;

三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導產業品牌做大做強。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一箇中心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非凡。

居民收入調查報告 篇9

一、前言

爲了進一步加深對社會現實的瞭解,使理論與實踐能夠更好地結合,我利用大二上學期節假日時間在縣社區進行調研,並通過走訪各類家庭,瞭解基本狀況,通過研究當地經濟變化發展及模式轉變、生活環境變化、改革開放所取得成就等成就等幾大方面完成居民收入問題現狀的調研報告。

二、調查目的

縣是省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省西部,市東北端。東部依繞河與縣、市爲鄰,南部與檯安縣搭界,西部與市接壤,北部、西北部與自治縣爲鄰。縣下轄17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51個社區居委會、417個村委會。面積2436.01平方千米,人口63.40萬。社區基本情況如下:

⒈、農業土質肥沃,現有耕地面積117917公頃(176.9萬畝),是全國重點產糧縣,遼寧省商品糧基地之一,主產高粱、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小麥。1991年以來,糧食年產量一直穩定在5億公斤以上。由於糧多、菜多,畜牧業發展迅速

⒉、畜牧業縣飼養的牛、羊、豬、雞、鹿及其它畜禽種類有20餘種之多。年生豬飼養量70萬頭,蛋禽飼養量600萬隻,水果產量萬公斤。森林覆蓋率達16.1%,活立木總儲量123.5萬立方米,是國家平原綠化達標縣和糧食生產先進縣,及生豬生產基地縣。

⒊、工業工業基礎雄厚,現已形成化工、建材、食品、煤炭、輕工、機械加工、鑄造、紡織等八大工業體系,並具有一定的規模優勢。縣鄉以上工業企業266個,其中縣營工業企業67個。縣造紙廠、制碘廠人均創利稅分別在全省和全國同業中居首位。全縣獨立覈算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2.7億元,其中縣營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2億元。

社區位於縣北部,該社區人口較爲密集,居民收入在全縣位於前列。該社區共有居民312戶,人口1314人。

三、調研的方法、範圍

本次調研報告選擇了社區100戶居民,向他們發放調查問卷。考慮到收入來源以及生活方式存在較大差別,一些沒有收入及長期穩定的工作者將被剔除,如農村外來打工者、學生等。調查項目主要包括居民收入來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對目前生活的滿意程度這四大項。

四。抽樣計劃

1、訪問地點:直接到隨機抽取的受訪者家中進行訪。

2、訪問對象:必須是具有收入條件的人,嚴格意義上說是18歲以上的人

3、如對方拒絕受訪,不要過多強求,可以另外訪問他人

4、總之要有禮貌,對於接受受訪的人要表示感謝

五。調研的目的、意義

通過對居民收入來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對目前生活的滿意程度這四大項的調查,分析居民收入問題,總結出居民的生活質量。在通貨膨脹壓力日益增大的情況下,如何保證居民正常消費並且日常生活不受其影響。並初步分析引發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的主要原因。

六、調查內容

社區300多戶居民中工資性收入的居民佔百分之六十,個體經營收入的佔百分之四十。

(一)工資性收入增長。一是居民在非企業組織中勞動得到的收入人均5000元,同比增長元;二是由於營經濟迅猛發展,居民在本鄉地域內勞動得到的收入人均7000元,同比增長3000元;三是居民在本鄉地域外從業得到的收入人均5500元,同比增長1800元。

(二)家庭經營純收入增長。我社區居民家庭經營純收入人均6000元,同比增長1700元。佔全部純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五,仍是居民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家庭經營收入中一、

二、三產業收入均呈平穩增長態勢。

(三)財產性純收入下降。年我市農村居民家庭由利息、租金、紅利、土地徵用補償等純收入構成的財產性純收入人均元,同比下降。

整體上看,近些年來,居民收入發生瞭如下變化:

(一)社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工資性收入貢獻最大

從x至今我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持續穩定上漲態勢。三年來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現出持續穩定上漲態勢。較相比增加了20xx元,增長20.9%。拉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是工資性收入的增長。近年來,隨着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及各類津貼補貼政策的落實到位,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呈現快速增長。從城鎮居民人均家庭總收入構成情況來看,所佔比重最大的是工資性收入,人均8000元左右,同比增長7.3%,佔到了城鎮居民人均家庭總收入的59%,成爲拉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因素。其次爲轉移性收入,人均2561元,同比增長0.7%,佔總收入的27.0%。位居第三的是經營淨收入,人均1464元,同比下降8.1%,佔總收入的9.0%。

(二)高低收入差距依然明顯,但呈現逐步縮小態勢

根據近兩年城鎮居民抽樣調查數據資料,將被調查的城鎮居民家庭按其收入五等分組,各組所佔比重爲20%,由低至高排列,分別爲低、較低、中間、較高和高收入組,然後對五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進行分析。首先從增速上來看,,全部被調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爲9610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69元,增長了6.0%。其中,低收入組增加了690,增長14.4%,;高收入組增加了510元,增長了2.9%。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對較低,但增速卻相對較高。

(三)不同行業收入差距較大

從各行業在崗職工收入水平來看,不同行業收入水平不盡相同。其中,服務行業收入水平相對較低,而壟斷行業收入水平較高。將我州各行業收入及人員情況根據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進行由低到高排序,其中最低收入行業是住宿餐營業,其年平均工資是10569元,最高收入行業是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其年平均工資是26940元,兩者相差16371元,比值爲1:2.5。

(四)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近年來,縣結合實際,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措施和實施方案,擴大了失業保險保障範圍,將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醫療保險參保範圍由單位擴展到個人,啓動並着力推進工傷、生育保險工作的發展。

七、居民收入現狀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些年安康居民收入實現穩步增長,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但在諸多方面依然存在問題,突出的體現爲:

1、城鎮居民收入增長滯後於經濟增長。至五年間,錦州市gdp年均增長10.1%,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8.5%,而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4%。居民收入滯後gdp2.7個百分點,滯後於財政收入11.1個百分點。

2、增長慢導致與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越來越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5元爲全省平均水平的82.7%,到的8051元爲全省平均水平。

概括來看,居民增收緩慢,主要原因是在於:

(一)內外經濟環境影響企業經濟效益和職工增收

近年來,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發展,呈現企業增效、職工增收的好局面,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就內部來看,中小企業作爲就業的最大蓄水池,但因規模小,融資難,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因素,導致效益低,較其他類型企業職工增收更難。特別是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下行趨勢明顯,對中小企業衝擊很大,企業訂單減少,銷售不暢,利潤減少,職工增收受到影響。

(二)城鎮單位職工工資收入分配不均,行業間收入差距仍較大。、

統計資料看,各行業從業人員收入水平都在逐年增高,但由於基數不齊,增幅不同,導致行業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並且擴大趨勢未改,國家調控行業收入顯著高於其它行業,特別是服務業收入水平較低,電力、菸草、金融保險業職工收入居各行業之首。以農村信用社爲例職工平均月工資爲4000元左右,而餐飲服務業職工平均月工資僅爲1300元左右。此外,由於企業內部利益分配的引導和監管制約機制尚未完善,企業主與普通職工收入差距很大,因此在較高的人均收入數據背後是我們無法忽視的羣體、行業之間日益增大貧富差距擴大現象,以及由此給我們帶來的“弱勢羣體”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三)就業市場的供需影響職工正常增收。

受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及金融危機的衝擊,就業壓力大,人力資本價格下滑,影響職工收入正常增長。

(四)部分城鄉居民的主觀因素影響其就業增收

有的待業人員期望值高,因找不到體面輕鬆的工作,或因崗位辛苦、待遇低而寧願吃低保不就業;被徵地農民中有的有勞動能力卻無就業願望,也有的有參賭酗酒等不良嗜好,吃完“徵地補償”再吃“低保”。部分城鄉居民受傳統的小農意識影響較深,有滿足現狀、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創業增收的進取精神,存在着坐享其成、不勞而獲的創收思維方式和投機取巧、僥倖獲利思想,不僅自我封閉了就業增收之門,而且危及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八、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對策和建議

1、加快經濟發展步伐,提高居民收入的整體水平。居民收入水平通常是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因此,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把發展作爲第一要務,加快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政府、企業和個人的收入,讓廣大人民羣衆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改革發展所帶來的實惠。

2、突出抓好地方企業的發展和提效。目前我社區高收入羣體的家庭多有人就業於事業單位中,因這些企業效益好而收入較高,但大多數人羣是就業於地方中小型企業中,只有地方企業效益取得整體提高,勞動者收入增加,最終才能促進全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有效提高。

3、提高低收入家庭就業率和收入水平。提高城鎮低收入居民家庭就業率,對提高城鎮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至關重要。同時要根據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市場物價變化及時調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4、進一步加快行政事業單位工資改革力度,提高收入水平。在擴大財源和盡力爭取轉移支付額度的基礎上促工資改革的到位,按方案及時足額兌現津貼標準,促進收入水平的較快提升,力爭縮小與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

總之,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首要任務,也是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和關鍵是要千方百計發展城鄉經濟,不斷增強我區綜合經濟實力。要根據農牧區和城鎮居民主要收入來源和結構的不同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和方法,通過改革完善分配體制、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推進扶貧開發等措施,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改善人民羣衆的生活環境,使廣大人民羣衆共享經濟繁榮的成果。解決城鄉居民就業增收方面的思想束縛和技能障礙,關鍵是要提高勞動者的思想素質和就業能力。“就業是民生之本。”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提高人民羣衆收入作爲政府工作的優先目標。

九、結語

此次調研結束後我深有感觸,不知不覺中,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30個年頭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3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30年來,從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裝飲食,相信我們每個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鉅變。30年裏,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回顧總結過去,努力把握現在,着眼開創未來,在對抗貧困,對抗落後的戰爭中,取得了歷史性的驕人戰績。我們有理由堅信,在充滿希望的21世紀裏,縣的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中國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一定會實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