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散文:唉,你丟了好多古董!(2)

來源:瑞文範文網 6.33K

7.版築

生活散文:唉,你丟了好多古董!(2)

孟子的名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讀書人基本上都能流利地背誦。但是,此之前的那一句,很多人未必記得: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悅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這一句中所謂版築,就是用木板造型,往格子中填土築牆的過程,也就是夯土牆。造型的木板叫做夾泥板。我出生的年代,版築幾乎絕跡,人們造房子已經普遍推行泥胚磚砌牆,公家造保管屋,也開始用火燒磚了。

版築所用的夾泥板那時候就已經隱退,成爲了古董。但是,在現代建築中,澆築橋樑房柱桁架的很多環節,其實依然沿用了版築的原理。

8.風扇

這架風扇不是乘涼用的,而是收谷碾米用的,準確講,應該叫手搖鼓風機纔對。

比如新脫粒的穀子,在曬場裏曬過,堆在一起之後,裏頭除了穀子,輕的有秕穀、枯葉等,重的有土坷垃、石子等。自然不可以直接挑去加工廠加工成米,需要做細緻的分離工作。你也許可見上圖風扇上注有“去浮存實”的字樣,說的就是這工作!

手搖起鼓風機,形成一定風力後,將漏斗底部的插銷稍稍鬆動,穀子(或其他顆粒狀糧食)就從縫隙中泄露,在風力的作用下,土石下沉、秕穀橫飄、穀子順着主出口流出。

9.水車

很多人看到的古董級的水車是那種大大的轉輪式的。那是沿江沿河地區纔有的。也有人見過腳踏式水車,也屬於古董級,因爲在八十年代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中,中國古代比較先進的灌溉手段就是使用了腳踏水車。

老家屬於丘陵,少有大江大河,由水淺的溪溝、山塘向高處提水,用的水車只能是用車搞子推拉的水車來車水了。

一般是四個人共同伺候一架水車,分列車頭把手兩邊,各將車搞子的圓箍套在把手上——車頭兩側的兩個把手既不在同一方向,也不在相反方向,是有一定夾角的。這樣四個人才可以你推我拉,使得水車的車葉子形成聯動,把水從低處帶到高處了。

10.木甑

當木甑出現在竈頭的時候,往往是有重大事情來了。

例如紅白喜事,一下子有數十張嘴一百多張嘴在一起吃飯了,普通的鍋子蒸不下了,就得用木甑。

又比如糧食豐收,多到吃不了了,就可以勻出一部分來釀酒。釀酒之前先得把糧食蒸熟。

我見得最多的木甑上竈是因爲要過年了,要踹餈粑了,要蒸年粑了。尤其是要踹餈粑了,半個月之前就開始張羅,用長粒的糯米還是圓粒的糯米,也值得婆婆媽媽討論好幾天;選定了,還要擇米,就是把糯米里的粘米一顆顆地剔除掉,這一擇也得好幾天;然後是洗糯米,跟着通宵晾糯米;最後纔是上甑蒸糯米。踹餈粑的糯米不能像平時吃糯米飯那般,軟糯,要越犟越好!

木甑頂上的水蒸氣由盛轉小,意味着木甑內糯米熟了。還不夠,鏟一小碗出來,讓在場的孩子嚐嚐,確確實實熟了,才趕緊捧出去,送到舂碓的地方,接着就該踹餈粑了!

小時候,最喜歡候在竈火旁,等糯米熟了,奶奶鏟一小碗給我嚐嚐。碗裏事先已經放了紅砂糖,那糯米是熱乎乎地甜!

11.牛軛頭

我曾經是個放牛娃,跟牛打過一陣子交道,所以熟悉牛軛頭是幹什麼的。

牛軛頭是個略大於90度的彎角農具,有一段木頭火烤而成的,也有兩根木頭交叉成榫卯結構做成的,更有天然的90度彎木頭直接做成的。它的兩端可以栓繩子或者鏈子,跟犁耙耖子構成一體。

犁田耙土耖地的動力當然來源於耕牛。牛軛頭就架在牛脖頸的上方,牛朝前走,帶着牛軛頭走,牛軛頭和鏈條繩索一起拖着犁耙耖子走,耕田的動作就是這樣一步步達成的。

牛軛頭是堅實的木頭做的,塗過桐油,不僅有韌性,也不會遭蟲蛀。牛軛頭的內彎和耕牛的脖頸摩擦,久而久之,牛脖頸上的贅肉越來越厚實,牛軛頭的臂彎也越來越錚亮。

12.兜羈

先前,我以爲老家人把兜在牛嘴上的半球狀的竹籠子叫做“牛兜子”,後來才漸漸明白,應該叫做“牛兜羈”。

羈這個字,首先認識它是與絆相連的,是爲羈絆。它的構字三部分依次是網兜、皮革、馬,也就是用皮革做成的套住馬嘴的籠子。

曹植有“白馬飾金羈”的名句。飾金羈的白馬實在非同常馬,那是一位少年英雄的坐騎,少年英雄是誰?可能是漢代名將霍去病,也可能是曹植自喻。

從曹植的筆下我們更加明白了,羈者,套在馬嘴上的籠子也!上圖可見者,兜羈,是套在牛嘴上的籠子。牛的命不及馬,無皮革更無黃金來裝飾。

爲什麼要給牛套上兜羈?爲的是防備它在耕田犁地的時候偷吃兩旁的莊稼苗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