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寫蘆葦的美文欣賞1000字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1W

本站:蘆葦,禾本科,蘆葦屬,多年水生或溼生的高大禾草,生長在灌溉溝渠旁、河堤沼澤地等。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蘆葦》。

有關寫蘆葦的美文欣賞1000字

“徂署尚繁鬱,大火空西流。茲辰喜佳節,涼雨忽驚秋……”

又是一年中元節到來。“七月流火,八月萑葦。”雖說現在還未到農曆的八月,但每年這個時候,我總會想到草中的偉者——蘆葦,這是我們這兒過中元節必備之物。

比起其他的雜草,蘆葦的身量可算高了。《說文解字》:葦,大葭也。詩經裏的蒹葭就是初生的蘆葦,長大後就是《豳風·七月》裏的萑葦了。詩經裏還有多首詩提到了蘆葦,《秦風·蒹葭》自是最有名的。“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味,讓水邊的蘆葦添了幾分惆悵。而《衛風·河廣》裏,“誰謂河廣,一葦杭之”,不起眼的蘆葦已然成爲載滿思念之情的葦舟了。後有達摩祖師一葦渡江的故事,更是讓蘆葦與佛結緣。至於這“一葦”是一根蘆葦還是一束蘆葦,大家見解各有不同啦!以上可見,蘆葦一般水邊多見,那麼旱地有嗎?當然有的呢!《大雅·行葦》中“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體現了周家忠厚,仁及草木。但是,我感覺路邊的蘆葦顯然沒有水邊的蘆葦活得滋潤。水邊的一般有3米左右高,兩指粗,而路邊的只有一人高,也細一些。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和實心的寒芒搞錯,蘆葦是空心的哦!

在此,我眼前立即浮現出以前看過的抗戰片,華北平原的白洋澱,那那連綿的葦區,搖曳着白色的蘆花。現代詩人餘亞飛詩稱:“淺水之中潮溼地,婀娜蘆葦一叢叢;迎風搖曳多姿態,質樸無華野趣濃”。曾幾何時,錢塘江邊的蘆葦叢是我們野炊、玩耍的第一選擇,後來,隨着海塘的整修,也就深埋於水泥地之下了。藥書記載,蘆葉、蘆花、蘆莖、蘆根、蘆筍均可入藥,據說治瘟病少不了,而如今的人鮮有懂此的。

在我眼裏,最有用的就是蘆葉了。蘆葉是帶狀,葉柄中空抱莖,葉片長成後有六七十釐米長,基部有六釐米寬,其實就像放大多倍的狗尾草葉,這也是禾本科植物的共同特點。每當農曆七月半,家家要祭祖,我們這兒叫“請阿太”。小時候對所有的傳統節日都沒什麼概念,獨獨對吃不忘,全都記成了美食節。中元節的美食就是餛飩。餛飩分水煮和清蒸兩種,而蒸餛飩要墊在蒸架上的就是蘆葉。那天剪蘆葉的任務定要搶過來。帶上剪刀,來到蘆葦叢邊,仰頭挑選一棵長勢好,葉片粗壯的蘆葦,彎下來,剪下中節上沒有損傷的葉片。總之,每個孩子都是完美主義者,似乎挑片好的葉子,蒸出的餛飩也會更鮮美。

同樣,蘆葉也可以蒸饅頭、圓子,沒有箬葉時,還可以用來包小糉子,都給這些美食增添了一股清香。其實,每次搶着剪蘆葉,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順便折個蘆葦頭做拂塵。大概是西遊記裏神仙老道的鏡頭看多了,感覺他們手中的拂塵蠻好看。不知是誰第一個想出了這個辦法。找一株沒有抽穗的蘆葦,距離頂端一臂之長處折下,掰掉下面幾張葉子,留出一個柄,其餘的葉子從底部開始,用指甲掐住撕開,撕成兩三毫米寬的細條。這可是個細緻活,要把近十片葉子都分成細條狀,越細越好,又不能弄斷,還不能讓鋒利的葉緣割了手,很考驗耐心。最後成功完成的,便可以玩起cosplay。但仙風道骨的感覺難以找到,倒有點像高力士啦!

除了葉子,蘆葦的花穗,家裏人用它做成掃帚,用起來挺輕巧的,感覺比高粱穗子做的掃帚好。當然,做掃帚時,要把蘆絮打掉,輕飄飄的蘆絮飛揚起來的美,不亞於蒲公英的絨毛。以前,我也想過,這麼多蘆絮怎麼沒人用它做棉襖?後來讀書多了,才知道蘆花棉襖是無良的後媽專屬定製的,親媽是絕對不會用蓬而不暖的蘆花害孩子的。再說葦稈,有節,中空,與竹竿相似,所以蘆葦也稱蘆竹。

我們這兒都把葦稈砍下來曬乾當柴火用,我每次把它塞進竈洞之前,都會踩幾腳,不把它踩裂了再燒,它就會在竈洞裏放起爆竹來,嚇人一跳。其實,把它當柴燒有點浪費了,葦稈可以造紙,做葦蓆,只是我們這兒只是當野草,不成規模,也就沒有像白洋澱那邊好好開發。還有,蘆葦嫩芽營養豐富,詩“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中“蘆芽”也是一道美食,但我問了村裏的人,都是沒吃過,我亦沒有嘗試過。我一度還把它和現在的當紅蔬菜“蘆筍”搞錯過呢,後來才知蘆筍是百合科植物石刁柏的嫩芽,兩者截然不同。

站在錢塘江大缺口海塘邊,眼前倖存的一小片蘆葦,在江風的吹拂下,發出沙沙的響聲。我不覺又吟起了葉嘉瑩先生的調子:“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公衆號:南湖文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