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雞湯文章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1W

毒雞湯,就是表面看上去像是心靈雞湯文,其實暗藏着營銷和詐騙信息的文字內容。小編今天就爲大家帶來毒雞湯文章,歡迎閱讀。

毒雞湯文章

一、有位母親問她五歲的兒子:"如果媽媽和你一起出去玩,我們渴了,又沒帶水,而你的小書包裏恰巧有兩個蘋果,你會怎麼做呢?”兒子歪着腦袋想了一會兒,說:"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親有多麼的失望。她本想像別的父母一樣,對孩子訓斥一番,然後再教孩子怎樣做,可就在話即將說出口那一刻,她忽然改變了主意。母親摸摸兒子的小臉,溫柔地問:"能告訴媽媽,你爲什麼要這樣做嗎?" 兒子眨眨眼睛,一臉的童真:"因爲...因爲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媽媽!”霎時,母親的眼裏充滿了淚花……!

【學會傾聽是一種能力】

二、父親在洗車, 兒子拿起小石頭在車門上划起來。父親見此大怒, 拿起扳手就打了下去,後來兒子被送到醫院, 證實手指骨折.面對父親, 兒子輕聲說道: 爸爸, 手指會好的, 不要擔心了.父親內心無比自責。一怒之下,衝回去要把自己的汽車給砸了,他看見兒子劃的痕跡:爸爸,我愛你!

【 有些事是否在看清楚、想明白之後再做決定更好呢 】

三、草原上有對獅子母子。小獅子問母獅子:“媽,幸福在哪裏?”母獅子說:“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於是小獅子不斷追着尾巴跑,但始終咬不到。母獅子笑道:“傻瓜!幸福不是這樣得到的!只要你昂首向前走,幸福就會一直跟隨着你!”。

【 刻意的追尋,不如勇敢的往前走,成功又有多遠呢 】

四、有一個盲了的女孩,她一無所有,只剩下她男朋友,男朋友問她:“如果你眼睛好了,能和我結婚嗎?”女孩答應了。很快,女孩可以移植新視角膜,也很快回複視力,但她發現她男朋友也是盲的。男朋友向她求婚,女孩拒絕了,最後男孩只說了一句話:“take care of my eyes.”

【 照顧好我的眼睛 】

五、他向她求婚時,只說了三個字:相信我;她爲他生下第一個女兒的時候,他對她說:辛苦了;女兒出嫁那天,他摟着她的肩說:還有我;他收到她病危的那天,重複的對她說:我在這;她要走的那一刻,他親吻她的額頭輕聲說:你等我。這一生,他沒有對他說過一次“我愛你”,但愛,從未離開過。

【 這個世界有不會表白的人,但誰說他們一定缺少愛 】

六、兒子養不起年邁的母親,決定把她背到山上丟掉。傍晚,兒子說要背母親上山走走,母親吃力地爬上他的背上。 他一路都在想:爬高點、走遠點再丟下才不會走回來。當看到母親在他背上偷偷往路上灑豆子,他很生氣地問:“你灑豆子幹什麼?”母親和藹地說:“傻兒子,我怕你等會兒一個人下山會迷路。”

【 父母的愛伴隨着我們一生,哪怕他們已經年邁 】

幾個小故事,可能看完之後更多是也就是一笑而過,但是我相信更多的人會懂了一點,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

毒雞湯也是一碗雞湯

雞湯寫手慣於在凡庸的日常生活中,窺見“最好的自己”,而且,這個自己——不在將來就在現在。

不管是哪類雞湯,它都有個共同的營養成分:往往把社會的結構性問題,訴諸個人。

比如貧困,弱勢,這是帶有社會性特徵的。但雞湯文認爲,這些問題通過個人可以改變。社會狀態下的存在即合理——你沒法改變社會,但你能改變自己。這是接受網絡雞湯文的讀者的共識性。比如咪蒙前段時間在公號的一個標題《能用汗水解決的問題,別特麼用淚水》。

在浮躁、不安的當下,看到這樣的標題,確實很迎合人心。

但有意思的是,在基本款的心靈雞湯之外,還有一種反心靈雞湯的“毒雞湯”,在當下十萬加的公號裏,也正在流行着。

時代不同,年輕人的困惑不同,傳播學者說——

通俗版的大衆心理學家

它讓人共鳴,最主要原因,還是和公衆的公共情緒,比如焦慮,浮躁有關

心靈雞湯其實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這個詞源自美國人傑克·坎菲爾寫作的《心靈雞湯》。

1993年以來,這個系列的書籍在全球的銷量數以億計。通常,人們也將類似的具有勵志和情感慰藉作用的書和文章,稱爲心靈雞湯,因此,心靈雞湯實際上是大衆文化中非常廣泛的一個文本類型。

浙江大學新聞系主任沈愛國說,以前的報紙、雜誌上的名家專欄,美文情感專欄,一直都存在,後來博客上也有,比如一度很流行的“睡前故事”,而現在搬到了微信上。

“以前報紙雜誌上,本來是小衆的,只滿足了特定人羣的趣味,抒懷,勵志,消遣,娛樂,數量可能也有幾十萬,但需要訂閱,現在通過公號,因爲獲取便捷,傳播範圍增加了,只要朋友圈一轉,就能共享。所以,它的流行,和傳播平臺的信息共享和便捷性,有很大的關係。”沈愛國說。

如今網絡上閱讀量容易十萬+的雞湯文,可以說是過去心靈雞湯的“升級版”。沈愛國說,他們之中很多是優秀的寫手,文字工作者,有些還是作家,文字功底比較好,有內涵,有回味,可以說,“雋永”。

“在如今快餐式閱讀的大背景下,太容易讀到讓人回味,引人遐想,有審美的文字,它就一定有自己的市場。過去我們讀名著,那些厚重的東西,人物的悲歡離合,我們的大塊時間被這些內容消耗了,但現在,都是淺嘗輒止的閱讀,雞湯文剛好滿足了在短時間之內,獲得情感的寄託,長知識,宣泄或疏通內心鬱悶,治癒人心的需求,這樣的趨勢會一直在。”沈愛國認爲,當這樣的人羣看到了他們一直想說但說不出來的話,切中了內心的痛點,忍不住就去點了。

“切中”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和公衆的公共情緒,比如焦慮,浮躁有關。而雞湯文的作者,其實就是我們這個時代通俗版的大衆心理學家。

“人在生活中需要意識形態的東西,比如對美國人來說,富蘭克林、愛默森的話,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夢意識形態的一部分,不完全假。比如我們堅信未來會更好,雖然不一定。經濟增長,大家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這並不是一個常態,也是階段性的,只是你可能剛好趕上了。人們需要這樣的‘夢想’,才能抵抗日常生活的庸常,你需要這些東西去對抗它。”浙江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汪凱說,對大部分人來說,是自己去努力,還有的人,就會去讀一些勵志性的文章,給自己一些勇氣。

毒雞湯——

傳遞負能量,對現實秩序的掙脫

它拆穿了原來的心靈雞湯所虛構和遮蔽的東西,提供了世界或自我的“真實”境況

在大衆文化的情感模式中,心靈雞湯的基調通常是積極的、暖人的,提供的是“正能量”的生活故事或道理,讓人們能理解,並試圖坦然面對現實生活中物質、精神、愛情、親情、自我等一系列日常生活主題。

還有一類文章,也在網絡上流行,它們在精神氣質上,剛好是心靈雞湯的反面,被稱爲毒雞湯。

它是以戲謔的方式模仿心靈雞湯,刻薄、冷酷、不留情面地戳穿甚至誇大人生的“殘酷真相”,刻意打擊而不是安慰失意者,常常以一種黑色幽默的態度看待和描述世界。

比如類似這樣的話,你一定在很多公號上看到過:

“你只需看着別人精彩,老天對你另有安排。”

“那些生在小城、求學省會、打拼在大都會的年輕人,領着暫住證住着隔斷房吃着快餐盒飯,走過鑲金堆銀的大街,卻發現名車別墅雜誌封面航班頭等艙和能讓人少奮鬥幾十年的戀人,都是別人的。除了年輕的身體和旺盛的慾望,你什麼都沒有。你更沒有資格跟城市討價還價,因爲城市永遠年輕,而你,終會老去。”

毒雞湯——這類以傳遞“負能量”爲樂的段子,在相當一部分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網民羣體中流行着,而且有意思的是,這些文章,與他們的爸媽經常在微信朋友圈中轉發心靈雞湯類文章的行爲,相映成趣,而年輕人也常常嘲諷父輩的這種“品味”。“受教育程度和職業層次似乎也是在心靈雞湯和‘毒雞湯’之間作出偏好選擇的一個影響因素,在社會結構中處於底層的網民對正能量的心靈雞湯抱有更多的好感。”汪凱說。

有意思的是,毒雞湯和雞湯文在內容上,看起來有着一致性,比如都跟生活的成功和失敗有關,與精神層面的夢想、愛情,詩和遠方有關,人們通過對語境的想象和補足,形成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基本經驗架構。

但,“毒雞湯”完全是反着來的,是來拆穿生活的。

汪凱說,確實有一些讀者認爲“毒雞湯”提供的不僅是搞笑,而是一種警醒。

其實在許多雞湯公號裏,包括一些受歡迎的詩歌號裏,這樣的毒雞湯,更能讓人有痛感。比如有一篇十萬加的《什麼門當戶對,不就是愛得不夠》,留言排在第一位的人說:“身邊長輩愛得死去活來,當年刀架脖子上非他不嫁的都離了,我父母也是,沒什麼好說的。”這條評論的點贊數是7569次。

或許可以這樣認爲,“毒雞湯”比雞湯文本身,更加能讓當下深諳新媒體規律,並徘徊在各種現實生活困惑中的年輕一代,產生痛感,以毒攻毒。

“它們是以更爲刻薄的表達方式,激發讀者丟棄幻想、降低希望、拋棄多愁善感的自我,積極地面對‘真實而殘酷’世界;但也可能是反諷的,是以自我矮化和自我放棄的方式抗拒來自於主導文化對於‘成功’、‘優秀’、‘強者’的設定和對現實的美化。”汪凱說,毒雞湯只是網絡戲謔文化的一個小小碎片,卻是對現實秩序的冒犯和掙脫,微妙地並存在於“毒雞湯”讀者羣體之中——年輕的中產階級既渴望向上流動並且願意爲之付出努力,同時又因爲階層結構的凝固化而感到幻滅,並且對社會公正信心不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