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培養孩子的文章:“有條件”和“無條件”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8W

本站:明白“有條件”和“無條件”,做到“無條件”必須無條件地給予孩子,“有條件”必須絲毫不能讓步,讓孩子通過努力得到。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有條件”和“無條件”》。

關於培養孩子的文章:“有條件”和“無條件”

前幾天,一個媽媽跟我說,跟孩子談心時,孩子說出心裏話:感覺媽媽跟王老師聊過天后,變得嚴格了,實現什麼願望都要條件,要讀書,要寫字……才能滿足願望。話語間,透露着對王老師的不滿,和對以前生活狀態的懷念。

我聽後,既覺得好玩,又覺得值得思考。

現在孩子生活條件普遍向好,想買玩具零食,或想去哪玩,都能輕易實現。

按理說,這種易如反掌就能得到的快樂,應該讓他們更幸福纔對。

但事實正好相反。現在孩子大部分都不快樂,不幸福。或者說讓他們的快樂幸福閾值越來越高了。物質方面無條件的滿足,反而讓他們精神空虛。

記得曾經有個媽媽跟我溝通說:比起咱們小時候,現在的孩子多幸福啊!想要什麼有什麼。可是他爲什麼還總是快樂不起來呢?天天噘着嘴,好像我們都欠他債似的。有時候我都不敢批評他,怕他更不高興。什麼事兒都只敢談心,哪怕錯誤再大也不敢太過於嚴厲。咱們小時候多好,一小塊棉花糖都會讓人興奮一天,天天無憂無慮的傻樂呵……哎,爲了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給他確立小目標後買玩具之類的,可惜人家都不稀罕。家裏什麼玩具都不缺,什麼零食都不少,孩子沒有絲毫動力。怎麼辦呢?

確實如此,現在孩子們的父輩多數是70後80後們,他們的童年物質相對匱乏,“想要什麼有什麼”那是做夢。但這並沒有降低童年的快樂分值。去河邊抓個蝴蝶,去野地烤個紅薯,去桃園偷個桃……每天在同學家做作業,做完作業後一起玩。他們沒有那麼多課外班,也一樣有人品學兼優,也一樣可以慢慢朝着學霸方向走;在父輩們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下,心靈也受過傷害,但是心理承受力逐步增強。皮糙肉厚地野蠻生長,至今仍能輕易滿足於簡單的小確幸。

現在孩子的幸福感到底爲什麼那麼不容易被滿足?

我覺得是現在孩子們負擔更重了,而且無條件和有條件弄混了。

首先負擔更重了。相比父輩們當年只要寫好學校作業就ok的被期望值,現在的孩子們正在負重前行。

我所知道的孩子們,有的是每個週末都被課外班佔滿,有的則是每天放學後都有課,有的是N個奧數課,有的則是N個英語班,上完課後還要做課上老師留的作業,背單詞、刷題、練樂器……更可怕的是不是所有的課都是孩子心甘情願去上的,被逼無奈的學習能收到多少良好效果呢?

如此忙亂而紛繁的學習生活,哪裏有時間留給孩子玩耍,哪有時間讓孩子學會和自己內心對話?所以我一再給孩子精簡課外班,能不上就不上,能在家自學就在家自學。相比於有一些精力確實旺盛,求知慾的確強烈的孩子,疲於奔命可能給大多數普通孩子帶來的並非真正的幸福。

其次,有條件和無條件。

孩子無條件應該得到的是什麼?這個問題我特意考了小九。他說,書。我說還有嗎?他想了想,答不出來。我說比如爸爸媽媽的愛。他着急地說,對對對我正要說這個呢。

是的。孩子最應該無條件得到的是父母不計回報,不分優秀平庸,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純純的傻傻的父愛母愛。不管孩子在同齡人中是遙遙領先,還是普普通通亦或是稍有落後,父母都應該讓孩子知道:無論我表現如何,我的爸爸媽媽永遠愛我包容我接納我。這是一個孩子建立自我安全感的重要部分。

如果一個孩子感覺到,如果這次考不好媽媽就不愛我了,如果不聽話爸爸就不喜歡我了……這樣的體驗會讓孩子拼命想要討好父母,努力想要換回“愛”。他可能在未來的人生都會爲了討好而努力,最終活得失去了自己。

父母的愛不應該是換回來的,爭取來的,討好來的,而應該是孩子無條件就能享受的,天然就能獲得的,不需要任何努力,他們就應該在內心篤定地認爲,爸爸媽媽永遠都深切地愛着自己。

寫到這裏想到一個讓人含淚的笑話,要生二胎的家庭,老大斷然不肯,問原因,孩子說我怕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媽媽就不喜歡我了,我要是得絕症,他們不會花錢給我治病了。

這是一個典型沒有建立起安全感的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式。他的表現再正常不過。父母沒有表現出對他無條件的愛,他憑什麼相信,有了弟弟妹妹不會給他帶來生存壓力和殘酷的競爭呢?本來就貧瘠的愛,又有新人來搶奪,孩子當然要保護自己那一點殘存的獲得愛的權利。

怎麼才能讓孩子體會到“無條件的愛”呢?

陪伴——再忙也要陪陪孩子。

談心——經常和孩子聊一聊近況,幫他梳理心結。

記得曾經有個同學,她各方面自然條件很一般,但是非常自信而且活潑可愛。我對她的成長過程很好奇,後來聊得多了才知道她有一個極好的父親。她說,父親總喜歡晚上坐在她的書桌前,給她寫一些留言。當早上起牀,看到爸爸暖心的祝福和叮囑,期待和鼓勵,內心都忍不住暖暖的,滿滿的。這就是無條件的愛,默默的愛,卻是最能滋潤孩子心靈的養分。

寬容——不要總盯着孩子的缺點,多看優點,多鼓勵,多讚美。完美主義的媽媽必須要糾正自己的完美傾向。

耐心——尤其對於年齡小的孩子,耐心耐心再耐心。在二寶不到一歲時,爸爸照顧她多一些。他對女兒的耐心簡直無敵。二寶對燈的開關感興趣。他就那麼舉着她到處找開關,開開關上……二寶摸不着門道,不知道怎麼才能讓開關有反應,他騰出一隻手按着二寶的小手幫她實現。看着他的舉動,我自愧不如。想想如果換做是我,可能早就厭煩,帶二寶去做別的了。

還有另一個朋友,我從她身上學到了很多優秀的育兒之道。她曾經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勸孩子吃藥。注意是勸,而不是一般成人孩子稍有反抗就失去耐心開始捏着鼻子灌藥。

懂得成長規律——這就要求父母抽空多讀書,學習孩子成長的規律,明白對於孩子未來成長,目前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在學習上心靈成長上幫扶孩子,而不是把孩子推給學校推給輔導班萬事大吉。

“無條件的愛”不是寵愛到溺愛,不是任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孩子喜歡什麼就必須讓他馬上得到什麼。那種無條件及時滿足孩子一切願望的舉動其實是扼殺孩子的積極性和成長動力。

除了這些無條件的愛,其他的玩具、零食、願望……都應該是有條件的,讓孩子經過自己努力才能得到的。但這個努力不要抽象化,而應該具體化。

比如,不要說期末考100分幫你實現一個願望。而應該說,你能堅持多久課前預習,作業及時改錯,堅持讀書多少天,讀幾本書……就能幫你實現願望。

因爲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確定考到100分,即使再努力也不一定能必然考100分。但是具體化的努力,確實看得見摸得着的。

孩子就不會再出現不稀罕給的獎勵,不想要訂一個目標,不願意努力去實現願望了。

做一個合格的父母,你get了嗎?

公衆號:讀書巴學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