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上作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4.87K

剛上語文課,學校通知老師去開會,老師佈置了作業,語文課就由我們自己來上。開始非常安靜,但不一會兒就有說話的,搬凳子的,咳嗽的,清嗓子的……有的一直在低頭寫作業,有些同學則搖頭晃腦,身上亂動,還有些同學用手拄着下巴苦思冥想,似乎遇到了很難的問題。有的同學寫得挺快,看進來胸有成竹,寫起來得心應手;有的同學半天才寫了一句話,像舉五百斤重的槓鈴似的。後來那些“舉槓鈴”的乾脆不寫了,手裏拿個小東西,竟玩得津津有味,似乎腦子裏根本就沒作業這碼事。

語文課上作文

正這時候,有個同學的鉛筆盒突然“爆炸”了,那些“舉槓鈴”的同學的目光“唰”地轉移到“爆炸中心”,一看,還炸得挺嚴重,鉛筆盒裏的東西滾得滿地都是。這又成了他們的一個新焦點,唧唧咕咕談論起來。再看那些“胸有成竹”的,像是置身於另一個世界,對剛纔的事根本就沒反應,照寫不誤。

又過了一會,那些“舉槓鈴”的更是撒了歡,有的把桌子當鼓敲起來,有的說話變成了高音喇叭,有的做出各種各樣的鬼臉來吸引別人的眼球……各種聲音混雜在一起,連成一片,有如瀑布衝下懸崖時的“嘩嘩”巨響。“老師來了”!不知誰喊了一聲,全班的“九陽神功”就使出來了,一下子竟變得鴉雀無聲。

這倒是一節獨具特色的語文課,讓我們看到了真實的衆生相。

故事一:感謝那天的雨

上課鈴聲響過三分鐘了,儘管我在講臺上再三地喊:“已經上課了,我們大家不要被窗外的雨所吸引……可同學們還是無動於衷,仍是看外邊的雨。

我思索片刻,來了靈感……

我走下講臺,和同學們一起看雨,我突然問:“大家都看到了什麼?”有的同學說:“看見雨了。”我追問:“雨中有什麼呢?”同學們七嘴八舌:“雨中有操場、有樹木……有幾個老師在走路……”

我提出新的問題:“我彷彿看見操場、樹木……在幸福的笑着。誰能說說它們爲什麼笑呢?”同學們又七嘴八舌:“雨滋潤了它們……洗淨了它們……”我加重語氣表示肯定,又提出新的問題:“說得非常好……再看那幾位老師,有穿雨衣的,有撐傘的,他們爲什麼又不肯接受雨的滋潤與洗禮呢?”同學們又七嘴八舌:“怕冷……怕衣服溼……怕生病……”

我做小結:“不,不……那幾位老師如果接受了雨的洗禮,僅僅是外表得到了滋潤和洗禮啊……”同學們流露出驚疑的神情,等待我的下文。我頓了頓,又說:“我們和外邊的事物不同,我們需要心靈的滋潤與洗滌。”同學們流露出大悟似的神情。

我走上講臺,看見同學們已不再被外邊的雨所吸引了。

我開始導入新課:“那麼,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滋潤與洗滌呢?”暫短的沉默,勾起了同學們的求知慾望。我釋疑,揭示本節的教學任務:“讀好書,聽好的歌曲,是最好的方式……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文章:《山中避雨》(筆者按:如果今天不下雨,同學們不被外邊的雨所影響,還不能學習這一課),我相信,通過閱讀,我們大家的心靈一定會得到滋潤與洗滌……好,大家看書吧。”

同學們開始認認真真地讀書了。

課文讀完了,我問:“誰能說一說此刻的感受呢?”一同學說:“本文是一篇好文章,寫出了人與人之間的融洽與和諧,我很受感動,我的心靈得到一次洗滌。”又一名同學說:“我從文章的內容知道,好的音樂能淨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

我表揚了他們倆,開始“節外生枝”:“大家平時聽的那些愛呀、情啊的流行歌曲,陶冶情操了嗎?你們搶來搶去的甚至上課還偷偷看的那些言情啊武打呀,又淨化心靈了嗎?”同學們笑了:“沒有……”我又開始啓發:“那麼,我們以後怎麼辦呢?”同學們異口同聲:“聽好歌,看好書。”我表示肯定,提出建議:“對了。我給大家推薦一些歌曲和幾本好書,好不好?”“好。”同學們找筆、本開始記錄……

故事二:感謝那隻蜜蜂

那年秋天的一節語文課,我講授楊朔的散文《荔枝蜜》一文,當時自我感覺自己與學生們進入超脫物外的境界了,我們深深地被蜜蜂高尚的奉獻精神所感動了……

突然,從窗外飛來一隻蜜蜂。開始誰也沒有在意,可過了一會,這隻蜜蜂飛到我的跟前,盤旋於我的頭部,彷彿我的頭是一朵芳香的花兒。我用手中的書驅趕,學生在下面大笑。此時,我表現得很風趣:“她還真有靈性,知道我們在讚美她、歌頌她,她來感謝我們了……”

可是這隻蜜蜂卻不走了,有時還落在我的頭上。我有些急了,拿來笤帚,左一下,右一下,終於把她打落在地,用腳踏死了。

學生們不再笑了,似乎被我的殘忍舉動震懾了。

我繼續組織同學們上課:“……那麼,本文中的蜜蜂象徵什麼呢?”學生們嘻嘻地笑着:“勞動人民……”我想讓學生們嚴肅起來,一本正經:“同學們回答的很好,我們的勞動人民就像蜜蜂一樣默默地奉獻着……”

此刻,一個叫馬佔奎的同學插了一句:“可勞動人民並不被人尊敬,有一些人是看不起勞動人民的!”

整個課堂頓時靜下來了。我知道,這個馬佔奎是在譁衆取寵,在鑽我的空子。我擡高聲調:“不要亂說,作家楊朔寫這篇散文,不就充分地說明他對勞動人民是敬重的嗎?” 馬佔奎站起來,嬉皮笑臉地說:“可你剛纔卻打死象徵勞動人民的蜜蜂啊。”學生們又大笑起來,似乎在幸災樂禍——我被馬佔奎“將”死了,無路可走了。

我笑笑,走下講臺,鎮靜一會兒,靈感突然來了……

我說:“我從內心找找,我的靈魂深處,確實有一點兒輕視我們的勞動人民,他們爲我們創造了生活、學習和工作上的一切,可我有時……不僅僅是我啊,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是這樣,有許許多多的行爲、舉動,我們應感到羞愧……那麼,我們從我們的實際出發,談談我們平時的種種表現吧。”

沉默好大一會兒,班長同學站起來發言:“我們有時不愛惜糧食,吃不了的麪包、饅頭隨便扔,因此,我們班主任老師常常批評我們說,這是一種不尊重勞動人民的表現。”接着,課代表站起來說:“我們在學校讀書,花着父母的血汗錢,而不求上進,有時在課堂上無理取鬧,這是不不尊重我們父母的表現。”

有幾個同學向馬佔奎投去異樣的目光,他底下了頭。我走到馬佔奎的跟前,以鼓勵的語氣說:“馬佔奎同學,我相信,你也有許多感想,不妨說說。”他站起來,撓了撓頭:“我們在課堂上不好好聽課……是一種不尊重老師的表現,老師爲我們上一節課,要付出勞動……我爲剛纔的事向老師、同學們道歉。”我笑笑:“不,大家感謝你,因爲有你的看法、觀點,才使我們看到了自身上的不足啊。”

後來的教學任務很順利地完成了。

從兩個故事引出的反思

教育活動中,化不利因素爲有利因素,因天、地、人制宜,能抓住一切可行的機遇,對學生進行適宜的教育,是教育藝術的最高境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