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聖水堂遊記美文:神奇的聖水堂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W

本站:神奇的聖水堂令人嚮往,在聖水堂裏感受神奇的力量,敬畏未知的智慧,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神奇的聖水堂》。

有關聖水堂遊記美文:神奇的聖水堂

很早就聽說安義縣聖水堂的水頗具神奇色彩。

一個暮冬的上午,我們九零級教師進修學校中師班全體同學驅車慕名前往。聖水堂位於安義縣新民鄉橙子樹村境內,與靖安寶峯寺、九江雲居山真如寺等相毗鄰,是一個集宗教、生態、觀光旅遊於一體的風景區。車到山腳下,我們徒步爬上獅子山向聖水堂靠近。時值寒冬,走進山中,公路兩旁山巒疊翠,山頂雲霧繚繞,隱隱約約看到一隻只鳥兒站立枝頭,拍着翅膀,快樂地縱情高歌。約一個時辰,雲霧漸漸散開了,一縷縷陽光鑽過樹葉的空隙灑落在林間小路上令人感到暖意融融。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當我們爬上海拔405米的獅山頂峯時,登高遠眺,一切景緻盡收眼底。翠竹挺拔,松柏參天,一幢幢高樓座落有致,一塊塊良田相依相偎,一條條小河清晰可見。透過茂密的松柏古樹,一幢紅牆碧瓦的大雄寶殿撲入我們的眼簾,這就是聞名江南的龍神寺(天池寺)。據《安義縣縣誌》記載,早在晉代時,許遜治水擒蛟龍時曾來此建廟宇;“文革”時被紅衛兵砸毀;1999年安義縣政府重建,如今由一位86歲的老師太主持事務。

在天池寺前方20米處,有一口四面環山,面積大約300平方米的呈扇形的水池,它便是我們嚮往已久的聖水堂。我們歡呼雀躍朝着山間小徑奔下山去和聖水堂零距離接觸。只見周圍山峯環繞,樹木掩映,清香嫋嫋,好一個清靜之地。水池四周由長達150餘米的麻石護欄圍着,其間每隔一段還有石柱和石板鑲嵌。同行的老帥,是本地人,他告訴我們聖水堂因水的神奇而聞名。清同治五年五六月間,江南大旱,兩江總督曾國藩和江西巡撫劉坤一率文武百官,上獅山龍神寺求雨。此時,池中的四腳紅魚現身小池,風雲當即隨之而來。當曾國藩下山剛至安義縣城,大雨如注,連下數日不喘一口氣兒,全省晚稻得以補種。曾國藩和劉坤一遂將此事上報朝廷,請求爲寺敕名、頒匾。同治十年七月廿五,當時垂簾聽政的皇太后慈禧得知此事後,以清穆宗載淳的名義敕“聖水堂”封號。

更爲奇怪的是,聖水堂的水“春夏不溢,秋冬不幹”,無論下多大的暴雨,都沒有半滴溢出,同樣不管幹旱多久,池水也不會乾涸,且終年保持一定的水位。聖水堂之水爲何不幹枯?這裏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池中有一金魚,異常漂亮,樣子奇異,戴有一耳環。一天,它突然消失,當日鄱陽湖一漁民撒網時網到了一條金魚,和聖水堂之金魚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後來人們就說聖水堂之水和浩瀚的鄱陽湖是相通的,其水終年不幹之謎終於被解開了。

聖水堂深不可測。當地一位長者說,老師太前些年,爲了測量聖水堂的水究竟有多深,她特意坐腳盆(小漁船)劃到池中央,用四兩絲線吊一磚塊,結果還打不到底。聖水堂之水到底有多深至今還是一個謎。現在寺廟一年四季用電泵從池中抽水做飯、洗衣……其水量始終不減。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解釋說,這大概是和鄱陽湖相貫通的緣故吧。

我們沿着聖水堂周邊好奇地漫步,腳踩着條石,手摸着麻石護欄,眼觀着池中之水,池水渾而濁,還漂浮着一些七零八落的枝葉。同學們心裏納悶:這水太普通了,哪有神奇之處?這時,有一個女同學順着臺階走近水池,蹲下身,雙手捧起水,定睛細看,隨即發出一聲驚叫:喲,水真清呀!

聖水堂的水果然名不虛傳,神奇無比!

傳言,聖水堂之水能治病。

午飯時分,日頭當頂。我們沐浴着暖洋洋的太陽,順着下坡的水泥路走下山來,耳畔鳥兒啁啾,目之所及,樹木鬱鬱蔥蔥,生機勃勃,同學們還不時回過頭去回眸,那眼神裏滿是眷戀和不捨。

公衆號:咱們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