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觀同志先進事蹟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6W

一、吳大觀簡介

吳大觀同志先進事蹟

吳大觀(1916-2009)航空發動機專家。江蘇鎮江人。被譽爲“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航空系。1944年赴美國,先後在萊可敏航空發動機製造廠和普拉特惠特尼(普惠)公司實習。1947年回國。曾任大定航空發動機廠廣州分廠技術員、北京大學講師、華北人民政府企業部工程師。

建國後,歷任重工業部航空工業管理局科長、處長,瀋陽航空發動機製造廠設計室主任、總工程師,中國航空研究院發動機研究所副所長,西安航空發動機製造廠副廠長,航空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常委、高級工程師,中國航空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2009年3月18日因病去世,享年93歲。

長期從事航空發動機的仿製和自行研製的組織領導工作。他一生愛黨愛國、無私奉獻、艱苦樸素、助人爲樂、愛崗敬業、淡泊名利,有着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爲我國航空發動機的振興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他的領導下,製造出了渦扇5(ws-5)渦扇6(ws-6)渦輪風扇發動機,併爲崑崙發動機和太行發動機的定型起了很大影響。

“由修理到製造,我們的道路要這樣開始。”

“人生的道路是舍與而不是索求。”-----吳大觀

2009年7月,央視、人民日報開始宣傳吳大觀的事蹟。

二、吳大觀-生平概況

吳大觀,航空發動機專家。原名吳蔚升,江蘇鎮江人。

1916年11月13日出生於江蘇鎮江縣(今鎮江市)農村小商人家庭。自幼家境困難,常借債度日。

1931-1937年,他在江蘇省立揚州中學學習。

1937年,吳大觀被保送進入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前身)機械系。

1938年隨校搬遷,進入昆明西南聯大學習。求學期間,他目睹日本飛機狂轟濫炸的侵略行徑,下決心走“航空救國”之路。讀完機械系三年級,便申請轉讀航空系。

1942年8月畢業。他在大學期間,受到劉仙洲、王德榮、金希武等教授的教育薰陶,學習刻苦,勤奮儉樸。

1944年,吳大觀被選送到美國萊可敏航空發動機廠以設計試驗工程師名義進行深造。在該廠學習期間,從零部件製圖到整臺發動機設計性能計算,從部件試驗到整機試車,經過了系統的學習鍛鍊,僅用半年時間就基本掌握了活塞式發動機設計的全過程。他抱着抓緊學習的熱望,先後掌握了齒輪工藝、工裝夾具、刀具設計及其加工技術。而後,他又在美國普惠航空發動機公司學習。學習期間,他見到噴氣發動機離心壓氣機葉輪和渦輪部件在車間加工,引起他的極大興趣,當時研製航空渦輪發動機在美國尚屬起步階段。

1946年加入美國自動車工程師學會(SAE)成爲該學會會員,他作爲業餘愛好者,開始研究噴氣技術,這給他以後從事航空發動機設計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吳大觀在美期間,廣泛接觸公司各階層人員,在技術領導、工程師、車間工人中廣交朋友,並藉此宣傳中國。他兩次被當地教堂請去做抗日戰爭中中國婦女的抗日活動和中國兒童教育的報告。他揭露日本侵略軍蹂躪、殘殺中國人民的罪行,宣傳中國人民抗日的鬥爭精神。在美期間,他感到美國人看不起中國人,極大地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拒絕美國有關單位的高薪聘任,

1947年3月毅然回到祖國。他沒有帶回貴重物品,僅有裝滿書籍和技術資料的兩個箱子。他唯一的願望是,把在美國學到的航空技術貢獻給祖國。吳大觀回國後被安排到貴州大定航空發動機廠廣州分廠做籌建廠工作。他看到當時南京國民政府的腐敗,已不可能再搞什麼航空發動機行業,不得已憤然離職。

1948年,他來到北平(今北京市),在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系任專任講師,講授航空發動機設計及齒輪設計和加工兩門新課,頗受同學們的歡迎。在教書的同時,吳大觀參加了學生的反飢餓、反迫害、罷課罷教運動,參加演活報劇,做反蔣反內戰的宣傳。

1948年冬在地下黨的安排下,將吳大觀及其愛人、孩子和弟弟一家四口人送到解放區石家莊。吳大觀從實踐中認識到,發展航空唯有依*中國共產黨。他到達解放區時,心情萬分激動,對自己的愛人和弟弟說:“我們現在到了我向往的世界,祖國的航空事業,祖國的繁榮昌盛全*共產黨的領導,我要爲它而獻身。”此後,聶榮臻親切接見了他,鼓勵他爲祖國的航空事業貢獻力量。從此,他走上了新的航空救國之路。

1948年12月,吳大觀隨解放北平的隊伍,參加了入城接管礦冶研究所的工作。

1949年11月任重工業部航空籌備組組長。

1951年航空工業局成立,他在局機關參加發動機生產管理,孜孜不倦地學習蘇聯新的噴氣發動機生產工藝資料,抓工廠生產管理先進典型,在局領導下組織各廠交流。在蘇聯援助下。

1956年,吳大觀調到瀋陽410廠組建我國第一個噴氣發動機設計室。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開始設計我國第一臺噴氣教練機動力發動機。經他和設計室副主任多次分析研究有利條件和存在難點後,決定利用410廠剛生產定型的渦噴5(蘇BK—1)發動機爲原準機,用相似定律進行縮型設計殲教1飛機的動力噴發1A發動機。此方案可利用410廠已有的鍛鑄毛坯、工裝設備,不用增加任何新材料,就可製造出新的發動機。這是經濟、風險最小的研製方法,也是研製週期最短、耗資最省、較有把握的設計方法。他以敢於拼搏,勇於創新的精神,與廣大工人日夜奮戰了210天,經過20小時的持久試車,首批4臺發動機研製成功。

1958年8月1日這4臺發動機裝在新設計的殲教—1飛機上試飛。這臺裝有噴發—1A發動機的國產噴氣教練機試飛成功,標誌着噴發—1A型發動機勝利誕生。飛機試飛的那一天,葉劍英、劉亞樓專程從北京趕來參加慶祝大會。吳大觀總結那段工作時說:“新設計發動機方案的選擇,走什麼途徑,承擔多大風險,是設計發動機能否成功的重要環節。”噴發—1A研製初步成功給新機研製闖出一條路子。這次初戰告捷,他起了關鍵作用。

1959年9月,他負責設計、試製的紅旗2號噴氣發動機上臺試車,爲慶祝國慶十週年獻禮。爲此,航空工業局發來賀電。

1961年8月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二設計研究所成立,他擔任技術副所長,主持二所的發動機研製工作和試驗基地的建設。吳大觀努力探索發動機研製方法和研製程序的新路子,他多次出國考察,善於借鑑國外經驗。他認爲,研製發動機必須先抓試驗設備、測試儀器和測試技術,鑑於在研製過程中有大量的部件驗證和整臺發動機調試,他向上級提出建議設計所必須建設相當規模的試驗基地。經批准後,他在所內抽調有工作經驗的技術人員組建了試驗設備設計室。他多次宣傳“當前計算機技術雖然能解決發動機設計中很多難題,但是發動機最後設計成功,仍然需要大量的發動機試驗”這一觀點。經國家批准,二所開始籌建0307試驗基地,從而爲發動機研製創造了必備的試驗條件。在發動機試驗工作中,吳大觀還抓住另一個重要環節,即測試儀表和測試技術。他主張高精度的溫度、壓力、振動、應力測量傳感器,都要立足於國內,自力更生,自己解決。這樣,即使受國際封鎖,也不會因此影響發動機的正常研製。他抽調一批技術人員,組成儀表設計試驗室和強度儀表試驗室。在研製初期,爲解決應力測量問題自制了各種應變片、水銀引電器和滑環引電器。爲了便於技術人員學習掌握電子技術,50年代末,吳大觀把他從美國帶回的6真空管長短波收音機拿出來,供他們裝拆練習。六院二所成立後,吳大觀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建立了測試儀表試驗室,與試驗設備配套使用。在試驗基地,他不停地進行着大批發動機部件試驗,爲發動機研製立下了功勞。他反覆強調,設計力量、材料工藝技術和試驗設備是發動機研製的三大技術支柱,三者缺一不可。

1957—1965年,他訪問了英國、蘇聯、法國、聯邦德國、瑞士等國。在第二研究設計所工作期間,他常常一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沒有節假日,以所爲家。長年的勞累,使他染上嚴重的眼疾。在吳大觀左眼手術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他又遭受摧殘。從那以後,他的左眼永遠失去了光明。

1961年,他兩次給組織打報告,堅決要求把自己的工資降下來,未被批准。於是,他決定把自己的一部分工資作爲黨費上繳。

1963年起每月多交黨費100元,直到現在,30多年月月如此,累計多繳黨費近4萬元。有人問他:“你爲什麼這樣傻,多繳100元的黨費,現在哪有人嫌錢多?”可他回答說:“我們國家窮,困難多,我作爲一名共產黨員多繳黨費,我心裏就踏實些,黨給我的太多,我給黨的太少,實在慚愧啊!”在瀋陽的20多年裏,吳大觀經常深入基層瞭解和關心工人中的困難戶,他常有三五十元或百元作爲私人救濟,幫助那些家庭生活困難的同志,而自己卻省吃儉用。

1971年,他補發了6000多元“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工資,隨即把4000多元交給了黨組織。

1971年母親在北京病危,急電催他回北京,當時他剛從“牛棚”裏解放出來,得到調試發動機的工作機會,他向組織上請求,爲了工作暫不回去。他說:“彌補丟失的工作時間尚嫌不夠,對母病更難以盡孝。”82歲的老母病故,他也沒有離開工作崗位。

1972年底,葉劍英受周總理委託,主持召開航空彙報會議,吳大觀應邀來到北京。會議期間,葉劍英兩次單獨聽取他的工作彙報。

1986年6月,吳大觀任六○六所革委會主任,由於廠、所結合,每天要廠、所兩邊跑,工作過度勞累,他的心臟病復發。在療養期間仍不停止工作。

1978年底組織上調他到西安430廠任副廠長兼任廠設計所所長。

1978—1982年,吳大觀負責430廠英國斯貝發動機專利仿製工作,任斯貝發動機總裝、持久試車、部件強度考覈和整機高空模擬試車臺考覈試驗的中方技術負責人。在他的組織領導下,把英國交來的斯貝技術資料,進行整理、清賬,把原來無人管理散失在外的英國培訓技術資料,進行整理歸納,並按專題組織講課,提高了設計人員的責任感和技術水平。他經常說:“用人民的錢買來的資料,每個技術人員都有責任鑽研學習,整理好留給後人閱讀。任何丟失資料、不認真學習的行爲,都是對人民的犯罪。”在斯貝發動機試製進入總裝試驗階段,吳大觀任現場總指揮,對加工質量,親自檢查,嚴格把關。在與英國專家組織聯合試車工作組進行150小時定型持久試車時,英方專家組織兩班倒,而吳大觀代表工廠僅一人,一個人頂兩班,甚至發燒39℃仍堅持工作,以致暈倒在試車臺上,被領導命令送回家休息。回家後他感到與英方一起定型試車責任重大,兩小時後又出現在試車臺上。

1979年底,斯貝發動機在430廠順利通過了150小時持久試車。

1980年初,吳大觀爲技術領隊帶領20多人的技術隊伍,將發動機送到英國羅·羅公司進行高空模擬試車和部件考覈試驗。他嚴格按照合同規定,逐項進行試驗考覈,碰到質量問題一追到底,及時解決。在英國的半年中,吳大觀帶領這支技術隊伍,技術上精心指導,工作上嚴格要求,學習上分秒必爭,在較短時間內,使我國的高空模擬試驗技術得到了很大提高,並收集了一批技術資料,爲我國今後自建高空臺提供了技術儲備。這次斯貝發動機的考覈工作,完全滿足了合同要求。吳大觀嚴謹的工作作風和令人信服的技術水平得到英方的讚譽。回國後,他把考覈結果及得到的有關資料組織編寫,共出版11冊。在四年多的時間裏,他系統研究了大批的技術資料,使他掌握了世界先進的發動機研製技術,同時使他在發動機的部件試驗、150小時持久試車、高空模擬試驗、低循環試驗等試驗技術方面深化了理性認識。他從中體驗到航空加力渦扇發動機的研製需要做大量的設計計算分析和試驗驗證工作。如果研製方法和研製程序選擇不當,則事倍功半,會走很多彎路。他認爲,爲了提高發動機的可*性,減少故障,延長髮動機使用壽命,從方案設計、材料工藝選擇、部件試驗、核心機驗證機試驗、原型機調試、裝上飛機上天試飛到發動機定型後發動機使用壽命與壽命管理,都需要預先按通用規範定出型號規範,加強部件和整機的強度設計和試驗。經過反覆調試,把發動機故障儘量消滅在研製過程之中。

1982年,吳大觀從西安調到航空部科技委任常委。他作爲一個長期從事基層工作的領導調到部機關工作,工作可以超脫一些,他卻利用這個機會,冷靜地總結在基層研製發動機的經驗教訓;分析研究設計工作的技術關鍵。他經常到圖書館查閱資料,閱讀期刊,從理論上充實自己,系統地研究航空發動機的新技術。他自學5年,鑽研並掌握了現代發動機新技術,做了上百萬字的筆記,寫了心得和建議。吳大觀現已年逾80歲,但他仍不斷學習新技術,充實自己。不懈的求索使他的航空發動機研製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他常以“學然後知不足”這一古訓自勉。吳大觀少年因家境貧困,體弱多病,以後注意體格鍛鍊,養成早起讀書的習慣。爲了在有生之年,爲黨和人民多做工作,他年過古稀仍堅持早晨5時半起牀,不論冬夏,跑步打拳,數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工作11-12小時,每年要去外地出差開會10多次,精力充沛。他說:“堅持每天運動,不僅是鍛鍊身體,而且鍛鍊一個人的意志和毅力,培養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好的身體才能完成工作任務,才能堅持自我學習,不斷增長和更新技術知識。”吳大觀到北京工作以後,仍過着儉樸的生活,每月繼續多繳100元黨費。近幾年他的工資增加了。爲了救濟農村貧困地區失學兒童,他向“希望工程”捐款6000元,表示他對失學兒童的一片愛心。當“希望工程”工作人員給他攝像時,他仍然穿着平日那件穿了20多年的舊衣裳。

1992年1月起,每年都主動繳納個人收入調節稅。80年代初,他被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學院聘爲兼職教授,學校多次請他講課,他現身說法鼓勵同學們獻身航空事業。航空航天工業部機關黨委還請他去給新黨員上黨課。他在430廠不到5年,3次被評爲優秀黨員,來北京10多年,3次被評爲部機關優秀黨員,一次被評爲國家機關的優秀黨員。面對這些榮譽,他謙虛地說:“我欠黨的太多,做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我還要再學習。”

2009年3月18日因病去世,享年93歲。長期從事航空發動機的仿製和自行研製的組織領導工作。他一生愛黨愛國、無私奉獻、艱苦樸素、助人爲樂、愛崗敬業、淡泊名利,有着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爲我國航空發動機的振興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他的領導下,製造出了渦扇5(ws-5)渦扇6(ws-6)渦輪風扇發動機,併爲“崑崙”和“太行”的定型起了很大影響。

三、吳大觀-榮譽

吳大觀曾任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航空學會理事、動力分會委員,遼寧省航空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常務理事、榮譽理事。1991年受國務院表彰爲發展我國航空工程技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1992年航空航天工業部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