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轉社區黨建工作調查報告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7W

近年來,隨着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五化”的加速推進,越來越多的村開始轉爲社區。爲進一步瞭解掌握我市村轉社區黨建工作現狀,適應新的形勢推進村轉社區黨建工作向縱深發展。年初以來,我們深入到各城區,採取問卷調查、實地調研、座談交流、數據分析等形式,對全市村轉社區黨建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村轉社區黨建工作調查報告

一、近年來我市村轉社區黨建工作的探索與實踐

村轉社區黨建工作作爲全新的工作領域,是一項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發展、在發展中完善的長期性工作。我市的村轉社區工作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步,**經濟技術開發區**街道**村依託毗鄰**港的優勢,第一個轉成社區,並經歷了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目前,全市9個區(縣、市)共有18個街道所屬的行政村轉成社區,涉及居民3.6萬多戶;全部建立社區黨支部,有黨員1200餘名。回顧總結近年來我市村轉社區黨建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作用,推進村轉社區平穩過渡。各區、街黨委按照試驗先行、典型引路、由點到面、全面推開的基本思路,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村轉社區建設。在村轉社區工作中堅持做到“四個注重”,即注重“因地制宜”,在調研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撤村設居方案,不搞“一刀切”;注重“整體推進”,一般以村委會爲單位整建制撤村設居,並按照《黨章》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相應成立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注重“過程民主”,充分尊重羣衆的意願,廣泛徵求羣衆意見,依法規範操作;注重“保障權益”,原村民享受的計劃生育、新農合、土地收益等福利待遇保持不變,實行財務公開和民主理財;注重“柔性過渡”,先後分批對18個村依法進行了撤村設居,均實現了平穩過渡。村轉社區工作,最大難題在拆遷難、安置難。各區、街黨委注重發揮黨員的示範作用,通過組建黨員志願者服務隊,着力做好政策宣傳、搬家安置和聯繫羣衆三項服務。**區**街道**家園社區黨支部通過開展拆遷政策宣傳服務,將黨建宣傳平臺延伸到拆遷一線。沿海經濟區**街道**社區黨支部組織黨員開展搬家安置服務,幫助羣衆聯繫過渡房,幫助無青壯勞動力的家庭搬家。太和區興隆街道興電社區黨支部組織廣大黨員,按照居住位置分片設置聯絡站,定期聯繫服務羣衆,密切了黨羣幹羣關係。

2、注重選優配強“兩委”班子,提高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村轉社區後,建設、發展、服務任務重,壓力大,各區、街黨委十分注重加強社區“兩委”班子建設。着力把思想政治素質好、聯繫服務羣衆能力強、維護社會穩定能力強的“一好雙強”型優秀黨員選拔到社區黨組織書記崗位。採取公開招聘、民主選舉等辦法選配社區工作者,優化幹部隊伍結構,18個村轉社區幹部平均年齡42.1歲,大專以上學歷佔88.9%以上。通過舉辦各類專題培訓班、外出學習考察、掛職交流等形式,提高村轉社區幹部引領發展、服務羣衆、化解矛盾、推進城市化的能力。強化對村轉社區“兩委”工作的考覈,建立“雙評”工作制度,每年底召開社區羣衆測評會和街道考評會,對社區“兩委”班子和黨組織書記進行綜合評定,對黨建工作落後的社區年終不得評先,班子成員不得評優,對不勝任現職工作的社區黨組織書記予以調整。

3、堅持多措並舉,積極推進失地農民就業再就業工作。村轉社區後,羣衆失去了土地,缺乏生活來源,如何生活成了最大問題。各區、街黨委積極搭建創業平臺,廣開就業渠道,爲失地農民就業創業找到了門路。一是抓基礎,對失地農民創業就業實施分類動態管理,充分了解社區居民的就業再就業狀況,建立了失地農民就業再就業情況資料庫。二是抓培訓,近年來共組織失地農民參加各類培訓700餘場(次),切實提高了創業就業技能。三是抓推介,幾年來,共舉辦各類招聘會360餘場(次),實現失地農民再就業1.2萬餘人,達到了企業用工和失地農民再就業的雙贏。四是抓載體,沿海經濟區**街道**社區充分發揮毗鄰**港優勢,着力做大社區餐飲服務業,成立了餐飲服務業協會,爲失地農民廣開就業門路、多渠道提供就業崗位,從而減少了社會不穩定因素和上訪事件的發生。

4、堅持分類管理,激發黨員活力。根據村轉社區內不同類型、不同性質、不同層次的黨員實際,進行分類管理。實行在職黨員雙向管理,**區廣泛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動員和組織黨員利用職業特點和個人特長,爲社區居民服務。實行流動黨員專門管理,沿海經濟區設置“陽光”支部,專門管理服務流動黨員,對流入黨員進行造冊登記,建立臺賬,併發放《流動黨員活動證》;對新建小區、農貿市場等流動黨員較多的場所定期排查、主動服務,詳細瞭解流出黨員外出期間的表現,切實做到情況清、流向明、管到位。實行失業黨員溫馨管理,太和區依託社區服務中心,開展技能教育培訓,提供再就業崗位,讓失業黨員感受到黨的溫暖。實行退休黨員崗位管理,根據退休黨員的特點,開展“設崗定責”活動,建立治安巡邏、鄰里守望、環境衛生、文明新風、社區矯正、青少年教育等崗位,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引導他們積極發揮餘熱投身社區建設。

5、着力完善社區功能,全面推進文明和諧社區建設。堅持把服務羣衆、凝聚人心、優化管理、維護穩定貫穿社區黨組織活動始終,全面推進文明和諧社區建設。一是建立社區黨員服務中心。結合村轉社區,高標準規劃、同步建設社區黨員服務中心,並對社區居民開放,及時爲社區居民提供就業和社會保險、社會救助、醫療衛生、計劃生育、社會治安、養老服務等政府公共服務。如**街道海景社區建立了1000餘平方米的辦公用房和各類公益性服務設施,方便了羣衆辦事。二是提高社區管理水平。完善社區黨組織領導的居民自治管理機制,保證廣大居民充分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堅持社區重大事務“四議一審兩公開”制度,形成社區管理人人蔘與、和諧社區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以“迎全運、迎世園、樹形象,文明**大行動”爲主題,廣泛開展“學習郭明義、孫建設,爭做道德模範”系列教育實踐活動,努力創建文明小區、文明樓院、文明家庭。各社區成立了秧歌隊、太極隊、健身隊、器樂隊、合唱隊等,極大地豐富了羣衆的業餘文化生活。四是切實維護社區穩定。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班子成員定期走訪、黨員分片包戶聯繫羣衆制度,廣泛開展社區居民“說事”、“懇談”活動,瞭解羣衆意願,傾聽羣衆呼聲,反映羣衆意見。建立社區治安聯防機制,採取分片包保、設崗定責等辦法,組織和動員羣衆開展社區治安羣防羣治,打擊預防各種犯罪活動,促進城市基層和諧穩定。

二、村轉社區黨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黨員羣衆的社區意識還需進一步增強。村轉社區後,農民雖然已經轉成城市居民,但由於長期受農村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性的薰陶,在思想觀念、文化素質、行爲方式和生活習慣等方面,還不能適應城市化要求。比如有的黨員羣衆擔心村轉社區後,原有的計生、新農保等待遇有可能失去;有的認爲社區與村差不多,只是名稱不一樣,對社區的概念和主要功能認識比較模糊;有的認爲村轉社區基層黨組織就是農村黨組織簡單的翻牌,沒有本質區別,等等。

2、社區組織功能還需進一步轉變。對小區居民進行服務、引導、教育和管理是社區黨建工作的重點和中心,也是社區黨建與農村黨建本質上的區別。但現實情況是,現在這些社區仍保留着行政村的組織體系,基本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三、四個社區幹部,人員少、任務重。特別是由於新法、老法的交替,徵用土地價格差異較大,保持社會穩定的難度增大。一些社區共駐共建機制、利益協調機制尚未形成,社區居民出現水、電、氣等問題,黨組織協調起來比較吃力。

3、社區幹部隊伍素質還需進一步提高。村轉社區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城市經濟關係、社會關係和思想觀念對社區工作產生極大的影響,原來積累下來的封閉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已很難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但由於社區幹部絕大多數是原行政村幹部過渡而來的,他們中有不少人無論是思維方式還是工作方法,還存在着傳統農村黨建的思維定式,與社區建設的要求有着不小的差距,沒有形成“共駐社區、共建家園”的觀念和認識,在發展社區文化、搞好社區服務、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等方面,還不適應社區建設的創新和發展。

4、社區黨員隊伍教育管理還需進一步加強。村轉社區後,社區黨員結構逐漸日趨複雜,有離退休黨員,也有在職黨員;有自謀職業黨員,也有無業黨員;有個體工商戶,也有私營業主;有行動不便的病老孤殘,也有年富力強的退伍軍人、待業畢業生等等。黨員隊伍的多樣化決定了原來村級黨組織那種單一的黨員教育方式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同時,由於部分離退休人員、流動黨員、未就業的大學生等人員不願轉移組織關係或未將組織關係及時轉入社區,造成黨員管理“盲點”增多,組織生活難以有效堅持。

我市村轉社區總量雖然不大,但區位特殊,是城市擴展的重要空間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區域,在城市化進程和現代化建設中佔據着重要地位,發揮着特殊作用。村轉社區黨組織是否有凝聚力和號召力,戰鬥堡壘作用能否充分發揮,事關重點工程、重大項目、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順利推進,事關全市科學發展舉措的有效落實。同時,村轉社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外來人口管理等問題如果解決不好,也勢必會影響大局的穩定。要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根本上重視村轉社區黨建工作,把它納入全市黨建總體範疇,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切實提高村轉社區黨組織的戰鬥力和凝聚力。

三、加強和改進村轉社區黨建工作的思考

1、健全組織體系,實現村轉社區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按照規模適度、無縫覆蓋、動態調整的原則,把黨組織覆蓋到每個居民家庭,覆蓋到轄區的每一個非公企業、每一個社會組織。一是創新組織設置。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有物業管理的小區按照管理區域劃分網格,無物業管理的小區按照道路或者小區劃分網格,在每個網格上建立黨支部,在樓棟設立黨小組,黨員人數在100名左右的可設置黨委,在50名左右的可設置黨總支,形成“社區黨委(黨總支)—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社區組織網絡。二是理順“兩委”關係。明確社區黨組織是社區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與社區居委會是領導和被領導關係。社區居委會是羣衆性自治組織,要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依法落實社區管理、社區服務、民政計生等工作。推進社區黨組織與社區居委會成員雙向交叉任職,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三是健全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協調機制和社區黨組織領導社區居委會開展工作的相關制度,形成以社區黨組織爲核心、社區居委會爲主體、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城市社區管理新格局。

2、加強教育引導,實現“農民”向“市民”的角色轉換。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加強村轉社區黨建工作,首先要增強村轉社區各種社會羣體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一是促進黨員幹部實現角色轉換。通過組織“兩委”幹部到城市化發展比較快的地區學習考察、集中培訓、交流任職等方式,引導他們走出傳統“鄉鎮經濟”、“農村經濟”的思維定勢,形成依託城市、服務城市、融於城市的區域發展導向,引導他們在城市化過程中拓展市場,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謀求發展空間。二是促進社區居民實現角色轉換。圍繞提升居民文明素質,廣泛開展爭創文明樓院、文明家庭、文明市民活動。圍繞提升居民文化素質,廣泛培育社區文化,加大投入,建設室內外文體活動場所,開展經常性的羣衆文體活動,不斷增強社區對居民的凝聚力和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圍繞提升居民環保意識、公德意識,採取組織村民外出參觀、樹立先進典型等形式,大力整治髒、亂、差和各種環境污染,爲他們融入城市社區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圍繞提升居民就業技能,利用社區文體中心開設“失地農民教育中心”,爲失地農民提供服務和培訓,聯繫駐區企業爲失地農民提供就業崗位。

3、健全工作機制,實現村轉社區黨組織領導方式轉變。要從健全制度入手,努力實現黨組織的領導由管理導向型向服務導向型轉變。一要建立綜合協調機制。從構建黨建工作協調網絡入手,建立健全黨建工作聯席會制度、工作例會制度、重大事項通報制度等,形成運轉有力的協調機制,在整合資源、組織各方力量參與社區建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二要建立民主管理機制。探索建立社區“兩委”議事協調機制,全面開展“四議一審兩公開”。理順社區黨組織與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企業之間的關係,建立健全協商議事制度。從制度建設層面改進領導方法和工作方式,形成黨組織既能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又積極支持社區居委會依法行使權力、開展工作的保障機制,把社區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落到實處。三要建立結對共建機制。以轄區內各單位的共同利益、共同需求爲出發點,開展“結對共建”、“志願者服務”、“黨羣共建文明社區”等活動。四要建立責任落實機制。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村轉社區黨建工作的責任機制。繼續完善村轉社區黨員幹部聯繫點制度、工作目標分解督辦制度和工作考覈制度,切實把城市化進程中的村轉社區黨建工作抓實抓細。

4、加強教育管理,實現黨員活力增強。推進城市化進程,關鍵在黨組織、在黨員。在具體工作中,要切實把解決目前黨員隊伍存在的突出問題作爲今後黨建工作的重點,以黨員素質的提高促進居民素質的提高。一是抓教育,提高黨員隊伍的思想素質。要突出重點、講求方法、注重實效,針對不同羣體,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要樹立一批好典型,用身邊的事蹟激發和帶動身邊的人,營造出一個學先進、趕先進、爭先進的社會氛圍。二是抓培訓,加強黨員隊伍能力建設。培訓內容要突出針對性,培訓方式要突出多樣性,培訓領域要突出延伸性。三是抓管理,樹立黨員隊伍形象。黨員管理手段要活,針對不同年齡、思想觀念有差異的對象,區分層次,進行有重點、有針對性的管理。四是抓發展,優化黨員隊伍結構。通過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和主動聯繫外出務工青年等辦法,鼓勵優秀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企業能人到社區工作,爲基層黨組織儲備人才,努力把政治上靠得住、發展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羣衆信得過的優秀人才選進社區領導班子,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

5、創新活動載體,實現社區服務功能提升。堅持把服務羣衆作爲街道社區黨組織的核心任務,着力構建社區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黨員志願服務等相互配套,覆蓋全體居民的社區服務體系。一要拓展服務網絡,從滿足居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出發,健全並完善農貿市場、超市、理髮室等服務設施。在現有社區衛生服務站、圖書室、警務室、修理服務隊的基礎上,積極創新、統一規劃,逐步建立起以社區服務站爲依託、社區志願者組織和義工服務爲補充的服務網絡。二要豐富服務內容,積極開展面向老年人、兒童、低收入者、優撫對象的服務工作,面向社區居民的再就業服務和社會救濟保障社會化服務,不斷增加便民利民的服務項目,實現服務與需求的有效對接。三要創新社區服務載體。積極開展“黨員先鋒崗”、“黨員責任區”、“在職黨員進社區”、爲民服務代理等活動,爲社區居民提供全天候、全過程、全方位服務,幫助居民羣衆解決實際困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