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撰寫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5W

毛概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撰寫

實現湘西自治州全面小康,是自治州人民的強烈願望,更寄託着黨中央國務院的殷切期望。

20xx年xx月,在湖南湘西自治州考察時指出,“湖南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大多是重合的,抓民族地區發展離不開抓扶貧開發”,並進一步強調“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

湘西自治州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邊遠山區於一體,扶貧開發與全面小康建設任務十分艱鉅。爲深入貫徹重要指示,去年以來,湖南省委、政府領導多次到湘西自治州調研,並召開系列會議專題研究加大自治州扶貧攻堅力度、加快改革發展步伐,與湘西自治州幹部羣衆共同探索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的路子。

湘西全面“奔”小康任務仍然艱鉅

湘西自治州是湖南扶貧開發主戰場。在過去五年裏,自治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地區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0.1%、10.8%和12.6%,貧困人口減少近50萬人,至20xx年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地方財政收入,分別是2019年的1.8倍、2.1倍和2.6倍,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今年1~8月,自治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1%,實際利用外資、內資分別增長97.9%、16.4%,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增速均排在湖南省前列。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9.4%、10.8%,均高於經濟增長速度。但由於歷史、區位、自然、政策等多方面原因,自治州與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任務艱鉅。

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據測算,自治州經濟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程度僅爲48.6%、比全省低20.5個百分點,8縣市中有7個縣實現程度在50%以下。自治州面積、人口分別佔全省的7.3%、4.1%,但經濟總量、固定資產投資僅佔全省1.5%左右,人均生產總值、人均財政收入分別爲湖南省平均水平的44%、52.4%。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低、貧困人口多。自治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僅爲40.2%,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爲湖南省的70.3%、62.8%,仍有72萬貧困人口,佔全州農村人口總數的近一半,佔全省貧困人口的十分之一。

基礎設施差,生產生活條件落後。自治州鐵路通車裏程僅xx2公里,鐵路網絡密度全省最低;公路密度爲湖南省平均水平的72.3%,二級以上公路佔全州公路總里程的4%、僅佔全省的3.1%;有45個行政村未通公路,573個村未進行農網改造,農田有效灌溉率不足40%,46萬人未解決飲水安全問題。

全州整體文化程度低,醫療條件較差。自治州文化教育全面小康實現程度爲69.7%,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僅佔5.7%,國小文化程度人口占三分之一。310個村無衛生室,403個村衛生室亟需進行標準化建設改造,邊遠山區上學難、看病難等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步入建州以來的最好時期

隨着國家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戰略的深入實施,以及湖南發揮“一帶一部”區位優勢、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湘西自治州無論是內在發展動力的積聚、自身優勢和潛力的激發,還是外部發展環境的改善,都處於建州以來的最好時期。可以說,與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其勢已成,其風正勁。

多重政策支持,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大動力。去年到湖南考察的第一站就是自治州,先後深入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召開多個村幹部、村民代表座談會,明確要求因地制宜幫助羣衆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統籌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和切實辦好農村教育,爲自治州推進扶貧開發、加快發展步伐指明瞭方向。目前,自治州已納入西部大開發政策範圍、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在歷年支持的基礎上,湖南省委及政府繼續加大對自治州的支持傾斜力度,去年按照分類指導、加快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決策部署,啓動實施湘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工作三年行動計劃,研究出臺了資金、項目、人才、對口扶持等方面點對點的幫扶措施。

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爲發揮“一帶一部”區位優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了條件。近年來,湘西自治州7條高速公路陸續建成通車,打通了與省內外連接的高速通道,高速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立體綜合交通體系初具雛形,過去屬於中部、接壤西部的窮鄉僻壤,正在成爲在“一帶一部”中輻射湘鄂黔渝四省市、具有獨特區位優勢的地區。目前,黔張常高鐵即將開工建設,銅仁鳳凰機場改擴建已全面動工,湘西機場已正式列入國家計劃,內暢外達的綜合交通體系將更加完善,交通區位優勢將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重要作用。

獨特的自然、人文資源,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談到湘西自治州的優勢時指出,湘西自然條件較好,風景優美,處處山青水碧,這是很好的資源;歷史文化厚重,古蹟多、傳奇多、名人多,有很好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當前,自治州正依託豐富獨特的自然、人文資源,着力推動向產品、產業的轉化,特色農產品及加工、錳鋅等礦產品加工、文化旅遊產業已成爲自治州主導產業,湘西獼猴桃、古丈毛尖、龍山百合等一批知名品牌的影響不斷擴大。隨着交通、旅遊等設施的完善,自治州旅遊文化、特色產品、特色資源的發展空間將進一步拓展,轉型升級步伐將進一步加快,資源優勢正加快轉變爲發展優勢。

夯實湘西全面小康的產業基礎

培育特色產業、發展經濟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物質基礎。要按照“貧困地區產業發展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的要求,進一步突出優勢和特色。

突出發展特色種養業。發展特色種養業,不僅可以使老百姓直接受益,而且能組織農民、提升農民。自治州椪柑、紅心獼猴桃、烤煙、茶葉、百合、中藥村、湘西黃牛、湘西黑豬等特色種養有一定基礎,要在提高組織化、市場化、產業化程度上下功夫,以建好示範園、生產基地爲抓手,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做優品質、做大規模,把本地特色種養業培育成千家萬戶能種養、合抱成團抗風險、農民羣衆能致富的產業。

突出發展特色加工業。發展特色加工業,可以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和致富,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在礦產品加工業轉型發展方面,要進一步推進礦業整合整治,運用先進採冶工藝,大力延伸產業鏈條,以發展循環經濟帶動產業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徹底改變賣“原材料”和“初級品”的狀況,堅決防止環境污染。在綠色食品加工業方面,要加強特色種養與加工的對接,積極發展精製茶、生物醫藥、百合、獼猴桃及畜牧深加工等產業。

突出發展商貿物流業。歷史上湘西自治州利用地處四省通衢的地理優勢,依靠桐油、茶葉、木材貿易成爲商貿重鎮。當前綜合交通體系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更有基礎、信息技術更加發達,要把發展商貿物流業與自治州特色種養、特色加工業結合起來,與現代電子商務整合起來,依託互聯網開拓更大市場。加強特色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和邊貿物流園建設,努力打造湘、鄂、黔、渝邊界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

突出發展文化旅遊業。針對景點分散、景區品質不高、旅遊環境整體不優等問題,堅持差異性、特色化發展,在原生態的自然風貌上做足文章,以多彩的民俗風情等獨有元素彰顯特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突出旅遊提質升級,以項目帶動景區交通建設、配套設施完善、旅遊與文化融合,以管理促進景區文明素質提升、發展環境改善。注重旅遊合作,加強與省內外周邊景區合作,整合旅遊資源,共同開發旅遊產品,打造特色旅遊線路,實現資源共享、共同發展,放大資源效應。

保障民生與保護青山綠水

是底線要求

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是讓老百姓錢袋子更鼓,讓環境更優良、生活更幸福。只有正確處理民生與發展、建設與保護的關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業纔會得到老百姓的擁護。

從解決羣衆最急迫的問題入手,着力兜住“四張網”,推進“六到戶”,統籌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兜住“四張網”,就是進一步織好最低生活保障、新農合、新農保、農村義務教育“四張網”,確保實現“應保盡保”,兜住羣衆基本生活底線,減少因病致貧,不讓下一代輸在起跑線上。“六到戶”,就是推進農村水、電、路、氣、房、環境整治“六到戶”,全面改善自治州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着眼未來持續發展,突出抓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自我發展的造血功能。交通建設,重點是圍繞大通道和大旅遊佈局,突出抓好鐵路、公路、機場、水運的有機銜接,加快全州1小時旅遊圈、2小時經濟圈和經沅江入洞庭通江達海的水運航道建設,放大“一帶一部”的區位優勢。水利建設,當務之急是增強農業抗災自救能力,改變農民“靠天吃飯”現象,逐步構建配套齊全、功能完善的農田水利設施,爲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條件。能源建設,主要是加快實施城鄉輸配電工程,在風能資源豐富的山區縣優先發展風能,有序推進園區和企業分佈式太陽能應用試點,加快推進自治州“氣化湖南”項目。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要突出自治州首府中心城區、縣城擴容提質以及重點城鎮建設,完善城鎮功能,提高產業和人口承載能力。產業園區建設,要按照節約集約用地、特色鮮明、功能齊全、配套完善的目標和要求,滾動開發、由小及大,不斷增強園區承接產業轉移和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走出一條發揮生態優勢促進經濟發展的新路。堅持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嚴格按照功能區劃科學合理進行產業和城鎮佈局,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最大限度減少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加強生態建設與治理,大力封山育林和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逐步恢復石漠化地區生態功能;嚴控山體開發,加大山體修復,最大限度減少和消除裸露山體;進一步鞏固錳鋅污染治理成果,全面提升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完善生態保護體制機制,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爲契機,積極探索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資源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生態破壞責任追究機制,爲全省乃至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積累可複製、可推廣的有益經驗。

舉全省之力支持湘西

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湘西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自治州各級政府和各族人民的事業,也是湖南省的責任和使命。必須在充分發揮自治州主體作用、調動自治州各族人民積極性的同時,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舉全省之力加以支持。

實施精準扶貧。按照視察湖南時提出的“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要求,根據自治州各縣市、鄉鎮、村不同的基礎、優勢和特點,根據每個貧困地區和家庭不同的情況,精準識別、精準管理、精準幫扶,實行一縣一策、一鄉一策、一村一策、一戶一策,確保每一個貧困村有幫扶單位和幫扶工作隊,每一戶貧困戶有幫扶責任人,精準制定幫扶計劃,對症下藥,提高扶貧效率。對因災、因病、因殘致貧的家庭,要通過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實行全覆蓋救濟救助。對因子女教育負擔致貧的家庭,要通過特困家庭助學金加大扶助。

加大扶持力度。在全力爭取國家支持的基礎上,省級加大資金、項目、政策等方面扶持。加大扶貧資金整合力度,合理確定省級財政扶貧專項資金用於自治州的比例,按比例切塊省級有關專項資金,用於湘西自治州重點項目建設和民生事業發展。加大財政轉移支付支持力度,在均衡性轉移支付、民族轉移支付、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津補貼、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資金安排上給予傾斜,省州共享收入留給自治州。政策方面,支持自治州開展未利用低丘緩坡實施工業和城鎮建設試點,積極發展“工業梯田”,支持園區標準廠房、城市綜合體、物流配套等項目建設。繼續對自治州移民企業和礦產品加工企業給予扶持,支持自治州探索開展“分價區定價”的靈活電價政策試點。

強化金融支撐。實施差別化金融政策,擴大信貸規模和下放審批權限,增加有效信貸投入。支持完善金融體系,鼓勵各金融機構在自治州增設網點,支持自治州積極發展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支持投融資平臺建設,組建省財政與自治州共建的擔保公司,鼓勵有實力的省級融資擔保公司到自治州設立營業部。支持自治州在金融改革方面先行先試,探索財政補貼、農村土地經營權、農畜產品等多種貸款方式,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抓住發展契機。辦好2019年六十週年州慶,是加快自治州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步伐的重要契機。要按照產業優先、民生優先、基礎設施建設優先的原則,突出建設一批帶動力強、人民羣衆得實惠的項目,並在安排重點基礎設施、公益性項目和重大產業項目時,進一步向自治州傾斜。特別是對自治州機場、鐵路、旅遊公路等重大基礎設施、中心城區建設、旅遊開發、工業園區建設、農業特色產業基地、邊貿物流園建設等重點項目,採取積極爭取國家支持、納入省裏規劃、財政貼息或獎補等方式進行支持。同時,進一步簡政放權,下放資金審批權、項目安排權,鼓勵自治州整合用好政策資源,發揮最大政策效應。力爭通過三年努力,推動自治州經濟有一個大發展、扶貧有一個大成效、民生有一個大改善,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決定性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