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報告心得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7W

有這樣的結果還是很高興。一開始其實也挺有信心的後來看到有高手參加,調研演講—大學政管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就業意向與專業發展調查演講》終於進入調研大賽的決賽了緊張了大半個月。而且58支隊伍裏只能有8支進入決賽,心裏還真是七上八下的。

調研報告心得

現在來總結一下一些心得體會。

1.雖然說人的潛力是不可估量的但是有現成的爲什麼不用呢?大把的偉人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成爲巨人的嘛,組隊要找有經驗的人一起。因此,不要照顧一些人,貿貿然組隊,這樣的結果往往是要麼你一個人累死(太熟了又真的不太會,一推脫,就沒轍了要麼就是效果比較慘淡,比不上他人來的幼稚有深度。

2.投其所好,選題很重要。這需要隊伍裏有有眼光的人。可以選一些貼切主辦單位的主題。或者是一些有針對性的話題…其實很難說怎麼樣的課題比較好。也是屬於“亂來”型的人,覺得什麼有趣就弄什麼,沒什麼眼光。但是經過這次,覺得做調研一定要做一些有實際意義的課題,對調研對象有一定幫助的主題,才幹雙贏,也不算白費力氣。還有要有可操作性,沒有可操作性,或者可操作性低的話,那麼就真的會舉步維艱了。

3.要有計劃,可以列出你有多少時間,或者你打算用多少時間,你有那些事是要做的,是可以做的。還要組織好你的隊員

。其實太忙的隊員,或者和你離得比較遠的的隊員最好也不要多,即使他們很有實力,因爲他們大多難以組織起來討論,對小組來說,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

4.要清楚你的夥伴的“強項”在哪裏,信任你的夥伴,要鼓勵他們,要分好工,最好分得公平點,還有一定要在適當的時候督促一下。

5.至於寫的哪方面呢,很難講,至少要有一點點的寫作能力吧,還有一開始不能想着網上有得下載所以懈怠了。還有問卷的數據,還有其他的資料,一定要物盡其用,浪費了真的很可惜,因爲這些纔是你和別人區分開來的標誌。還有要注重報告的“權威性”,所謂的權威性,對我們這種“初生牛犢”來說,也就是注意引用“專家的話”、採訪“權威人士”、“引經據典”……

6.一隊人寫報告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就是寫作的風格的統一,在這裏,我覺得找一份同類型模範的是最好的。按着那份寫就比較好整理,否則到後面就比較棘手,很難有一個整體的效果。

7.一個好的指導老師,一個負責人的指導老師,絕對很有作用。

【範例】

大寧是國家級貧困縣,2012年全縣財政收入僅僅3323萬元,在山西119個縣中財政收入排名倒數第一。曲峨鎮地處大寧腹地,位於縣城以西。南北高山對峙,東西昕水橫貫,山、川、垣、溝、峁、樑俱全。全鎮總面積173.6平方公里,轄17個村委,87個自然村,2168戶,10557口人。有耕地面積3.6萬畝,其中水澆地2138畝,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光照充足,自然條件相對較好。我們具體調研的曲風村位是鎮政府所在地,由於在鄰近昕水,又在川上,自然條件相對更好一些。

在短短五天的調研時間裏,通過和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無論在田間還是在炕頭,在川裏還是垣上,在國小還是中學,我都和組內其他同志一樣,張開自己身體裏的每一個毛孔去感受能感受到的一切,調動大腦每一根神經去思索一切值得思索的問題。

遺憾的是,每一刻都是匆匆的一瞥,但給我留下的影響,已然終身難忘。

“人均年收入不如北京一頓飯”

下到村裏之前,在和大寧縣領導班子座談時,縣委書記劉奎生作爲調研分團的“導師”,他一再強調讓我們做好面對現實的準備,他的一句話深深地映入我的腦海。劉書記爲了讓我們這些年輕人直觀地瞭解這個貧困縣到底窮到什麼程度,作了一個比較——“大寧的人均年收入不如你們北京一頓飯”。

下到村裏,劉書記的話變立即變得更加立體和鮮活起來。

和大多數中西部農村一樣,曲風村很難見到年輕人,當地流行一句話:“農村有‘三多’——鼻涕多的孩子,頭髮多的婦女,鬍子多的老頭”。

賀大爺和老伴,都已年過80,他50多的兒子都已經當了爺爺。5個兒女除了老二住着離他較近,其他都不在身邊。老兩口有承包地1畝8分,由於年事已高無法自耕,都已租包轉出。轉出每畝年收入650元。2012年國家出臺了新型農村養老制度,要求所有農村老人必須辦理,解決老有所養。當問及賀大爺和老伴是否有領到養老金時,兩位老人都表示否認。一旁陪同鄉鎮幹部解釋到,農村養老金是交的多拿得多,目前交的村民只佔到全村的5%。其中主要原因:一是農民太窮買不起保險, 二是農民對養老保險信任感不足,三是絕大部分青年在外務工,較難推廣。於是每年靠1畝8分地租包轉出的所得的1100來塊,就是賀大爺和老伴全部的家庭收入來源。

馮大叔,男,51歲,和妻兒一家3口人住在垣上。居住的窯洞異常簡陋,昏暗,髒亂,並伴有濃烈的異味。馮大叔的妻子有智障,據說是她姐姐在火車站“揀”回來的操南方口音的媳婦。由於交不起學費,8歲的兒子輟學在家,以至於當我們在早上10點大部分孩子都學校讀書的時候走進窯洞時,發現他坐在炕上,呆呆地望着斑駁不堪的牆壁。由於老馮家情況特殊,縣裏已經準備將其列爲低保戶對象。我們調研組也爲其送去了300元“訪貧問苦”

的慰問金。大夥都勸老馮還是想辦法讓孩子上學,老馮盯着裝慰問金的信封默不作聲。大家心裏都清楚,一點慰問金和幾句勸告,對於讓孩子重新回到課堂來說,太微薄了。我們離開的時候,老馮和他的兒子似乎沒有什麼表情,只有他的智障的妻子一直在憨憨地笑。

曹大哥口中的“經濟學原理”

調研期間,我和搭檔裴凌罡被安排住在曹大哥家。大哥名叫曹文產,43歲,一手好廚藝,村裏紅白喜事都是“掌勺人”。家中5口人:老父親、妻子、女兒、兒子。大哥的女兒剛剛大學聯考完,成績還沒出來就到縣城去打工了;大哥的兒子讀到高二,不想繼續讀了,大哥將他轉到縣裏的職業高中學廚藝;大嫂有冠心病,醫生說不能生氣、不能勞累。但多少年來,她一直毫無怨言地悉心照顧着由於一次腦出血,變得神志不清,行動不便的公公。

據說曹大哥是還在村裏務農的最年輕的男丁,由於大嫂身體不好,曹大哥一個人擔當了家裏所有的粗活、重活。曹大哥家裏勞動力並不充足,需要花錢的地方也很多,但收入在村裏算的上中上水平,也是村裏人眼中的“致富能手”,和村裏很多其他農戶形成反差。爲了一探究竟我們在曹大哥的田間地頭認真地向他討着“致富經”。

“現在國家政策好,日子咋能難過哩?關鍵還是自己不能懶,而且會動腦筋。”曹大哥現在打理着7畝水澆地,包括:4畝李子樹和甜瓜,2畝棉花和1畝柏樹苗;垣上還有15畝蘋果樹。這些都是經濟作物,收益都比小麥和玉米高。但是種植的投入成本和種植難度也更高。曹大哥讀過一年農林技校,每年都訂閱《山西果林》雜誌,以此瞭解果林知識和市場信息,來確定要種植的果木以及聯繫購入幼苗。1997年曹大哥開始在靠世界銀行貸款在垣上整理出的坡地上種植蘋果,但是當時村裏多數人嫌垣上交通不便,蘋果樹結果時間太長、前期成本高不願意種。而那一年曹大哥買一臺拖拉機,一口氣承包了15畝地種蘋果。XX年他收穫了第一批蘋果,拖拉機也成爲他農閒時跑跑運輸的工具。

曹大哥告訴我們“村裏人多數人都不願

意投錢,喜歡種植週期短的作物”,又對着我們小聲說:“種的越快的越不值錢,要掙得多咋能不擔風險哩”,“種啥不是光靠東西好就能賣出好價錢,還得有人肯出價錢的人買才行啊”,“以前大家都跟風種杏,種的人多了,價格就不好賣,現在我種李子也不敢種多,明年可能還要試試種種核桃。”聽了曹大哥小聲告訴我的“祕密”,我恍然大悟,這不就是西方經濟學中“供需關係決定市場價格”的原理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