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海洋文化探究及其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W

人類生活的地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有海洋,海洋佔地球面積的百分之七十一。李瑞環同志曾代表我國政府在1996年11月北京第十四屆世界海洋和平大會上高瞻遠矚地指出:“21世紀將是海洋事業大發展的世紀”,“人類社會的進步將越來越寄希望于海洋”,“未來文明的出路在於海洋”。在全球多極化發展的今天,國際社會正在大舉向海洋進軍,我國、我省乃至我縣也同樣正在積極行動,大力拓展海洋事業。省委習近平書記前不久親赴舟山、寧波、台州等地考察調研海洋經濟,縣委、縣政府適時提出建設現代化生態型濱海城市和發展海洋旅遊業作爲我縣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第三產業中的主導產業的口號。但海洋事業不應該僅僅是海洋經濟、海洋旅遊以及海洋科技,還應包括海洋意識與海洋觀念,海洋與人的相互作用,海洋人文社會機制等,亦即海洋文化。本文擬就象山海洋文化建設作些初淺探討。

*縣海洋文化探究及其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一、象山海洋文化發展現狀

象山縣是海的大縣,漁業大縣,地處浙江東南沿海,在寧紹平原南端邊緣,三面環海,唯北面與陸地相連接。全縣陸域面積1175平方公里,其中島礁面積180平方公里(共608個島嶼),海域面積5600平方公里,海岸線曲長800公里。象山總人口53萬,其中直接或間接從事漁業生產的人口約8萬人。從古至今,象山人民的生產、生活與海洋息息相關,從目前我縣發現的塔山、姚家山、紅廟山和高塘珠門等五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及出土的一些器物足以證明這一點。從某種角度來看,象山文化的主流應該是海洋文化。象山南部的石浦港是全國六大中心漁港之一;國內首創的中國開漁節每年一屆,至今已連續舉辦了五屆,頗負盛名;北漁山燈塔作爲南洋航線和浙江沿海船舶航行的重要標誌,爲國內首屈一指;象山(石浦)海鮮隨着縣內大批民工衝出了寧波走向了杭州挺進了上海;還有中國漁村、中國水產城、鬆蘭山濱海旅遊渡假區、紅巖長廊、花嶴石林等,這些皆於海、港、漁、巖等有關的實體和活動,或因“國”字號或因其獨特的地理風貌或因其秀美的風景在相關領域獨樹一幟,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往返,這也正是我縣海洋文化發展的縮影。

本文所指的海洋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相對於大陸文化、中原文化而言,它是人類與海洋有關的創造,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又稱“藍色文化”。具體來講,海船,海防,航海,有關海的風俗、神話傳說、濱海名勝、海洋科學、藝術與宗教等都是海洋文化。論象山的海洋文化,範圍寬泛,涉及方方面面,但主要還是由漁文化、海商文化和海防軍事文化組成,最爲重要的是漁文化。

——漁文化。凡與漁有關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均可稱爲漁文化。我縣的漁文化應該說是特色文化所在,日本專家曾二度來象考察。在漁文化範疇中,首推的是媽祖文化現象。由於古時科技水平的低下,海難事故頻頻發生。先民們在尋求上天保佑外,將精神寄託於海底龍王,至宋代福建的漁民大膽想象,又隆重推出了一位名曰林默的海上救苦救難的大救星。漁民們以林默爲海神,祈求生活平安幸福,皇帝以她爲厚德之女,宋以後歷代帝王屢屢加封(封號多達四十餘個)。媽祖廟、天妃宮、天后宮、娘娘宮等遍佈沿海各地。我縣是除了福建、廣東以外,信奉媽祖比較集中與興盛的地方,昌國、石浦、東門、南田、曉塘、定塘、大塘、塗茨一帶歷史上均有祭拜天妃的廟宇。據縣文物管理部門上半年實地普查得悉,媽祖廟在我縣尚有一定數量,共有6處。其中東門天后宮是寧波市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並已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門島漁民把祭祀媽祖作爲一件盛事,每年農曆6月28都要舉行謝洋媽祖賽會。媽祖是漁民心中的神靈,是漁民團結的核心所在,是航海第一保護神。媽祖已成爲世界海洋之神,已成爲團結全世界華人和漁民的紐帶,成爲中國海洋文化觀念的象徵部分,並與許多傳統記載構成獨特無比的海洋文化精神。近年來,隨着改革開放力度加大,海洋文化研究深入,媽祖文化研究正在我縣興起,目前已形成一批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喜愛媽祖文化的社會羣體。

魚師廟是象山半島境內較爲獨特的一種漁文化現象。半島上不僅有歷史悠久的媽祖廟,還建有與海相關的各種廟宇,有海神廟、海潮廟、鎮海廟、平水廟等。唯有魚師廟是這一方獨有的。她的存在同是人類對自然崇敬的一個真實反映。魚師是魚的太師,石浦漁民和居民全民性的崇拜對象。其起源來自於石浦三灣路廊下海灘,即今漁港賓館一帶的海豚(海江豬)戲鬧着遊進港,由於潮流的原因,先行衝着港面遊動,而後藉着潮流轉向港口。當衝着港岸時,滿港的大小海豚酷似向港岸朝拜,百姓認爲這一處土地竟然引來歷被漁家崇敬的海豚的朝拜,必有靈氣,也就在這神靈之地建了一座魚師廟,以供奉魚師。有些魚師廟由魚骨來建,更顯出了漁村的一種漁文化的內涵所在。在爵溪的魚師廟史載名爲魚師孃娘廟。

漁民耕海牧魚的各種工具、方式的演變以及漁民勞作裝束變化可展示漁文化的嬗變、發展,漁民與內陸農耕居民的商業交往。這一點石浦東門島人以自己的慧眼給我們做出了榜樣。他們製作了古代小舢以來的多種船模,蒐集了早期漁民穿着的攏褲等多樣什物加以陳列。這是一種漁業風俗和漁傳統的整理,具有地域性、專業性,富有觀瞻和欣賞價值。當然還有漁歌號子。我縣已經依據採風、記錄、改編、創作了不少如《一帆風順》、《漁家情歌》等漁歌精品。依據漁民的勞動、生活、情感狀態編排瞭如《掛燈》、《燈兒明、燈兒亮》等許多舞蹈精品。這是漁文化的一大精髓。近日寧波人民廣播電臺錄製的一檔反映漁文化的四個文藝專題節目:象山新聞《陳老大的心事》、敲梆謠《漁家新歌》、漁家走書《妹爲出海大歌唱一曲》、快板《天下海鮮數象山》,將送往北京參加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文藝專家獎比賽。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一方山水也造就一方的民俗民風。比如在我縣正月十五的元宵燈會不在農曆十五卻在十四,八月中秋不在十五卻在十六等等,這就有當地民俗文化的內涵所在。石浦的漁文化在我縣境內應該說頗有代表,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內容豐富。有氣勢豪放的碼頭鑼鼓,有風情獨特的魚燈會,有別具特色的漁民秧歌,有慶賀漁汛的漁家龍燈和漁家子女的馬燈隊,有漁區絲竹小調和悠揚激越的漁工號子,還有造型各異的昌國擡閣,這些都深受漁區羣衆的普遍歡迎。“三月三,踏沙灘”、“媽祖賽會”、“六月六迎神賽會”、“七月半放水燈”等民間文化活動在縣內外頗具影響,其中農曆7月半放海燈(海燈又稱水燈)是流傳於我縣沿海漁村的一項特殊的民俗文化活動,石浦港東門島尤爲盛行。農曆7月15,俗稱“鬼”節。祭祀的風俗在海港演化出了新的內容。沿海漁民爲讓死於海事的親人(即海鬼)盡情歡娛和享用,便家家戶戶紮起各色海燈。一到晚上,便到海邊投放,祈求神靈護佑已成爲他(她)們惟一的心理安慰和精神寄託,是一種祈禱吉祥平安的祭祀活動。如今在漁港石浦仍可見這一古老的民俗。

近年來,我縣注重了對漁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曾投入巨資挖掘塔山遺址,保護具有漁文化特色的古建築、古燈塔,今年又着手保護性建設石浦漁港古鎮——古文化街區,目前經過修葺的石浦鎮古文化街區風貌一新,喚散着歷史韻味。文化體育部門目前正在整理民間藝術魚類剪紙作品、象山漁歌MTV作品專輯、媽祖文化的歷史與今天、保存大量漁文化資料的民國 《象山縣誌》等,編排大型漁文化廣場民間舞蹈《象山海螺燈》,以及建設縣博物館。特別是“三月三踏沙灘”、民間祭海、漁汛開船出海時簡樸古老的儀式,演化成了極具現代人意識的大型文化活動——中國開漁節、“三月三踏沙灘”民俗文化節,不僅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也爲經濟建設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活動平臺。1998年以來每年一屆的“中國開漁節”把當地漁鄉風情與海濱特色渲染得如火如荼。古韻盎然的祭海活動、獨具漁區民間文化特色的開船儀式,開出了氣勢浩大、千輪競發的出海場面,繽紛閃爍的漁燈展示、名星薈粹的文藝晚會,勾畫出了當今漁區的風貌風情和漁家風采。北上青島大連、南下福建海南的藍色保護者行動,更是唱響了保護海洋的國際歌。

——海商文化。即海洋商業文化,具體指與海洋有關的商業行爲形成的文化現象,表現在餐飲業、製鹽業、航海(運)業、造船業等商行爲中。講到餐飲業,自然會聯想起以魚爲主料和以魚爲幫襯的象山海鮮系列,這是魚文化在象山飲食結構中的全方位體現。近二十年來,黃魚(鯗)、鯧魚、帶魚、梅魚、魚膠、青蟹、望潮、白蟹、佛手、跳魚、泥螺、沙蒜、蛤子、蝦姑等象山海鮮已在上海、杭州、寧波等城市站穩了腳根,並有一定的名聲。象山菜給古板的傳統菜系註上了強大的活力,使上述地區菜餚具備了海味和象山胃口。這是不爭的事實,是象山海洋文化以魚爲載體的內輻射。在漁港古鎮石浦,傳統特產名點、家常小吃實惠可口,回味無窮,點心類主要有魚骨、水晶餃子、魚餈面、月餅筒等。家常菜系主要有魚餅、魚丸、湯鰻、魚骨醬、辣螺醬等。

海鹽。海水通過曝曬、稀釋、過濾等程序,可以曬(燒)出鹽來。鹽作爲飲食生活之必需品,歷代來被人們所搶購。販賣鹽的商人即鹽商富甲天下,也曾名噪一時。我縣作爲半島縣,擁有豐富的海水資源,至今尚存有昌國鹽場、白巖山鹽場、新橋鹽場、旦門鹽場等。據蔣中偉先生憶舊,在民國時我縣有一個較爲知名的鹽場——石浦玉泉鹽場。

談起航海(運)業,首要的是海上航運通道。漁山列島和韭山列島內側的穿鼻山水道以及經漁山列島外側的海上大通道在歷史上是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以及抗擊外族入侵的大動脈。漁山列島內側爲古航道,也是一段海上絲綢之路,是今天7000噸位以上船舶航線。據宋寶慶年間《四明志》載,縣城北的新羅嶴曾是新羅國人泊舟之處。南宋文天祥、詞人李清照等均身歷過此處的驚心動魄。文天祥還留下了《過亂礁洋》的詩。我縣大可以做“古航道遊”或稱“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遊”的文章。象山區域內有三個港口,即石浦漁港、象山西滬港和三門灣,其中尤以石浦漁港爲著名。石浦港早時以其海埠,適爲滬臺、滬溫、甬臺、甬溫航運交通線必經之地,歷史上是浙江沿岸的通商、漁業重鎮,商業繁榮。如今石浦港則成爲國家二類口岸,是民間對臺貿易的集散地,可泊漁船萬艘,可進萬噸巨輪。

造船業是海商文化體現的另一重要行業。船分漁船、客輪、貨輪、油輪、軍艦等,船又因大小分小舢板、機帆船、大馬力鋼質漁輪、萬噸巨輪之類。我縣雖不曾造出萬噸巨輪,但造船業歷史悠久。目前不包括木質漁輪、機帆小舢在內,全縣擁有大馬力鋼質漁輪近1500對是一個明證。

——海防軍事文化。我縣擁有8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自象山港口至南堡一線,象山半島岸線的“烽堠”、“炮臺”隨處可見。衛、所、烽文臺、炮臺等軍事設施要佔浙江省的三分之二,留下了一筆古代軍事設施、軍事文化的寶貴遺產。據縣誌及有關資料記載,明洪武年間以來,在曉塘、東門、石浦、昌國、鬆嶴、東陳、丹城、爵溪、塗茨、錢倉、賢庠、黃避嶴、西周、泗洲頭、新橋等地的山嶴、山頭設立了近60個衛、所、寨、堠、巡檢司、臺。它們首尾相望,組成了環半島海岸線的一張巨大的防禦網,在明和清初時期則成爲抗倭的強大堡壘羣。明,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度;清初,一個正輝煌的東方帝國時代。爲什麼要在小小象山半島,設置如此密集的軍事機構和設施?“環半島防禦網”是冷兵器時代歷史留給象山後人“開放不忘國防、國富不忘安危”的飽經滄桑的記憶。這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財富。石浦東門島上的原昌國衛舊址,不僅有熱心人復建的“浙東第一烽堠”,還有剛籌建的古炮臺及古大炮,昭示着當年的幕幕壯麗。衛所下轄的軍事設置是寨、烽堠以及巡檢司。歷史上曾設巡檢司4處,即陳山、爵溪、石浦、趙嶴巡檢司,目前唯丹城趙嶴巡檢司遺址尚存。保存較爲完整的寨有赤坎遊仙寨、周家山堠。現屬丹城的赤坎遊仙寨已列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烽文堠是一道古代遺留下來的軍事設施風景線,俗稱“炮臺”。在諸“炮臺”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爵溪“周家山堠”。

以上軍事設施都是爲了抵禦海外之敵的,但在象山南端海域的花嶴島還有一座特殊的軍事遺址,即就是明末清初民族英雄、愛國詩人張蒼水抗清兵營遺址。張蒼水曾與明代海防守將張名振以南田林門一帶爲主要根據地,修船鑄炮、招練義軍堅持抗清復明二十年。至今,島上仍傳頌着張蒼水畜養白猿報警、叛卒領清軍騙過白猿捕捉張蒼水、張蒼水被捕後白猿跳崖而死等動人的故事。那裏最負名聲的古蹟,除了望之可見的大片軍屯梯田外,還有雉雞山、高渡嶴兩座兵營。營城外有練兵場、哨所、水井、口隘等設施。花嶴島是一座具有文史內涵的海島,而抗清兵營遺址與各處的地道、洞穴等軍事設施更增添了海島的神祕色彩,對研究張蒼水的抗清歷史有着重要的意義。

燈塔是海洋船舶航行的重要標誌。位處浙洋中路要衝的象山,洋麪多島礁,所以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燈塔。這些燈塔,至今知名的尚有東門島燈塔、北漁山燈塔。前者系慈善家任筱和、任筱孚兄弟買山建成。後者建於光緒九年(1883年),曾稱運東第一燈塔。這兩座燈塔,是開發海洋旅遊的亮點。

二、海洋文化與海洋經濟的關鏈

我們探討海洋文化,研究海洋文化,旨在揭示傳統、揭示精神,在於現在和將來的開發,從而推進海洋經濟以及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對海洋文化的探究,相對於海洋經濟、海洋科技而言,目前還相對薄弱,處於初始階段。

人類開發、利用海洋的歷史,也就是創造海洋文化的歷史。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海洋文化,包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正確地解讀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瞭解歷史的經驗,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鑑。

海洋文化與海洋經濟的關係,實質上就是文化與經濟的關係。海洋文化與海洋經濟的關鏈,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加以論述:首先,人類發展的理想模式,理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協調發展的,只見人不見物,或只見物不見人,都是一種病態的社會,這兩方面的教訓,中外古今都不乏其例。於此,海洋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問題,是萬不能忽視的問題;其二,文化是“神”,經濟是“形”,只有“形”“神”兼備,纔會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文化的作用具體可表述爲思想引導、智力支持、振奮精神、提高素質。文化工作的實質是提高國民素質、重鑄民族精神的傳大工程。忽視海洋人文整體素質的提高,忽視海洋文化建設,將會帶來莫大的弊端。設想,如果上海、香港等當年不是文化名人會聚、文化藝術發展繁盛、國際文化交流頻頻,何來其現代大都市之有?何來其國內外知名度?新都市深圳,試若沒有深圳大學、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等的建設,只有高樓、工廠、碼頭、汽車,那麼這座城市會成爲什麼樣子?其三,海洋文化建設,海洋人文資源的挖掘、開發,是可以直接促進海洋旅遊事業發展的,從而推動海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

總而概之,文化作爲人類精神的花朵,只有根植於經濟的沃土才能茁壯成長。而不斷提高經濟的文化含量,爲物質產品注入文化之魂,已經成爲當代經濟進程中日益強烈的文化呼喚。我們應當陶鑄經濟之犁,共同開掘人類文明的原野。文化與經濟結盟,建設共同繁榮、彼此支撐的經濟文化共同體。

三、實現海洋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途徑

海洋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必定對海洋經濟、海洋旅遊以及社會事業、精神文明建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要實現海洋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筆者認爲,應從以下五方面着手着力:

一是要統籌規劃好海洋文化建設問題。規劃是先導,每一項成功的事業、工程,均需有一個合理、科學的規劃。通過對海洋文化建設的統籌規劃、統盤考慮,並逐步加以實施,必能取得我縣海洋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與發展,實現海洋文化可持續發展。通過加強規劃和建設,培育出更多、更新的旅遊人文和歷史資源。同時要適時成立研究海洋文化或漁文化或媽祖文化之類的組織機構,加強對海洋文化課題的專業研究,爲繁榮發展海洋文化事業獻計獻策獻力。

二是要協調處理海洋文化保護與發展的關係,使傳統的海洋優秀文化作爲海洋旅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髮揚光大。凡事都要有一個度,在海洋文化建設和發展問題上也一樣。如果一味地追求賦傳統海洋文化予新的現代意識,那麼必將造成“傳統不傳統,特色無特色”的尷尬局面,必定會事倍功半。海洋文化需要保護,需要發展,但應當正確、妥善處理兩者間的關係,尋求保護和發展的最佳結合點,促使傳統的富有我縣特色的海洋優秀文化獨樹一幟、永葆生機。

三是要充分挖掘、整理並弘揚象山海洋文化資源和歷史遺產。具有6000多年曆史的象山人,挾着大海的浩氣一路走來,自古創造了許多歷史,同時創造了優秀的海洋文化。在半島象山,有許多關於海洋的民間傳說,有許多關於海洋的名人秩事,有許多濱海名勝古蹟,有許多漁家民間風俗,有許多古軍事海防遺址,等等。只有進行不斷地挖掘、開發,不斷地整理、蒐集並加以提煉、開發,同時把各個海洋文化實體歸納並類,連點串線,資源整合,才能提升影響力和競爭力,才能增強海洋文化氛圍和海洋文化氣息。

四是要合理突出象山南北區域海洋文化的特色優勢。象山的海洋文化挖掘、開發從地域分佈來看,有南厚北薄之勢,但南北各有差異、各有特色。我們要合理突出環石浦港一帶北面區域傳統漁文化和以丹城及鬆蘭山一帶爲主要區域的南面具有現代海洋文化氣息的特色,並着力加強南北區域海洋文化優勢互補,共同構成象山海洋文化的人文社會景觀。

五是要進一步強化象山市民的海洋文化意識和觀念。漫步漁港石浦及丹城街頭,無論是街名地名,還是企業名品牌名,賓館名酒店名,招幌廣告、霓虹標牌,如此等等,“海”、“漁”、“港”字已是琳琅滿目,但這僅僅是人們的自發現象,還未形成人們的自覺意識。要進一步強化海洋文化意識和觀念,強化宣傳與引導,營造全民、全社會參與海洋文化建設和保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