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特區金融人力資源調查報告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2W

經過30年的發展,經濟特區金融業基本形成了以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爲主體,其他多種類型金融機構並存,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現代金融體系,影響力逐漸由珠三角輻射到全國,爲經濟特區市創建區域性金融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經濟特區金融業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繼續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態勢,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位居全國前列。經初步估算,截止年12月底,金融業總資產約達到3.73萬億元,金融業實現增加值約達1200億元,佔gdp比重達到14%,在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經濟特區位居第五,成爲我國內地城市中排名最爲靠前的金融中心等。最近國家出臺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經濟特區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規劃》,提出經濟特區要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和金融業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爲經濟特區市建設區域金融中心指明瞭方向,創業板的成功開設又爲經濟特區市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邁出了重要步伐,經濟特區金融業發展面臨着良好的機遇。

經濟特區金融人力資源調查報告

與此同時,隨着北京、上海等金融中心的確立,以及天津、蘇州、杭州作爲新型區域金融中心城市崛起,經濟特區市的區域金融中心地位受到了挑戰。經濟特區金融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突出表現在經濟特區金融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難以滿足金融業產業發展的需求。一方面,經濟特區金融業積聚發展,對金融人才數量提出了更多要求,要求實現金融人才的大量積聚,二是經濟特區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發展,要求社會能夠爲經濟特區金融業提供更多的熟悉國內國際金融市場業務的金融人才。而經濟特區本地高校資源缺乏和地區間的激烈競爭,使得經濟特區市在積聚金融人才方面存在巨大的挑戰。

一、經濟特區金融從業人員基本概況

經濟特區市各類金融機構194家,其中,銀行類金融機構76家,17家證券公司,16基金公司,13期貨公司,保險類金融機構60家,上市公司105家;保險中介機構197家,信用擔保公司154家,創業投資公司250多家,小額貸款公司24家。此外還有電子結算中心、徵信公司、資信評估公司等金融配套機構數百家。

(一)金融從業人員數量

從1990年起,伴隨着經濟特區市金融業的飛速發展,金融從業人員隊伍也不斷壯大,從1990年不足15000人增長道1XX0人。截止目前,金融行業從業數量約12萬人,其中,銀行從業人員44984人,證券基金從業人員23888人,保險機構(包括保險營銷員)從業人員4.8萬人,期貨公司從業人員1200人,創投類機構750人,金融輔助配套機構約2500人。

(二)金融從業人員結構

經濟特區金融業經過多年的發展,金融從業人員已經向着專業化、年輕化、高學歷化發展,而且金融從業人員中男女比例差別不大。通過調研,經濟特區市金融業中30歲以下的從業人員佔到了從業人員總量的53.71%(僅包括銀行、保險、保險中介),其中保險中介行業30歲以下的從業人員竟佔到總人數的70.67%。在學歷層次上,整個金融行業中有47.16%的從業人員受到過高等教育,整體文化素質較高,這主要得益於近幾年我國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高校擴招以及金融學教育的蓬勃發展。但是,在專業技術職稱上,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盡佔到了全部從業人員的6.34%,70%以上都是初級技術人才。

1、銀行業

銀行業從業人員中男性從業人員所佔比例爲47.61%,全體從業人員中有獎金50%的員工受過高等教育,初級管理人員佔到管理人員總數的70.63%。銀行業的從業人員呈現年輕化的特點,40歲以下的人員佔總人數的83.61%;文化層次分佈較爲均勻,專業技術人員所佔比例較大,管理層人員分佈呈金字塔形狀。

近年來,銀行機構內部人員流出現象逐年上升,大部分流出人員爲普通員工,擁有高學歷、年齡40歲以下,流入同業的較多。主要原因:一是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導致銀行間相互“挖角”;二是銀行待遇不高難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分配激勵機制有待完善;三是銀行實行問責制度壓力使得少數員工被動離職。

2、保險業

調研結果顯示,保險行業中男性從業人員所佔比例爲55.68%,與銀行業相似,但保險業中營銷人員所佔比重爲47.7%,高出保險業24.39個百分點。經濟特區保險業現狀是,保險從業人員隊伍龐大,但依然不能滿足需求,尤其是高素質人才匱乏,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文化層次需要提高。

保險業是人才流動最頻繁的金融機構,人才爭奪和流動頻繁的現象尤其嚴重。這不但增加了保險機構的經營成本,而且增加了金融機構的風險,影響到客戶服務的水準。保險業是校園招聘和社會招聘最多的行業,招聘門檻較低,甚至一些保險公司爲增加客戶的安全性,同時減少流動頻率過大帶來的弊端,在招聘條件中增加了“深戶、已婚者優先”,而對於學歷、經歷和其他素質和技能的要求反而很低。這種招聘人員的簡單方式決定了保險人員的質量和流動性。

3、證券基金業

證券基金業在經濟特區金融中心的建設中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經濟特區金融人才最爲集中地行業,從業人員中男性所佔比例爲58.19%,女性所佔比例爲41.81%。同時,無論從從業人員的學歷水平還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的比例來看,都明顯高於其他金融行業。

同時,證券行業中高層管理人員所佔比例較銀行與保險行業高。這一方面歸因於證券行業的知識高度密集性,另一方面得益於經濟特區市證券投資行業發展已處於成熟階段。但是,證券投資業作爲高學歷、高技術人才的集聚地,“挖角”現象突出,使得證券投資業薪酬普遍高於其他行業,增加了行業運營成本。

4、期貨業

期貨業起步較晚,從業人員學歷和整體素質參差不齊,低至高中,高至碩士、博士。由於期貨專業人士稀缺,且分類監管滯後,期貨公司的人才建設問題日益成爲制約行業發展的重要瓶頸。

5、外資金融機構

經濟特區市的外資金融機構主要是以外資銀行爲主。與中資銀行相比,外資銀行在從業人員的年齡結構、學歷構成上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同時,外資銀行的崗位構成也較中資銀行平衡。主要是因爲外資銀行具有良好的管理經驗,能爲從業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與發展機會。

二、存在問題

(一)高素質人才引進難,對人才吸引力不夠

由於金融業發展迅速,市場主體擴張較快,而專業人才的培養又是一個漸進、累積的過程,因此整個金融從業人員在數量、結構、素質等方面跟不上金融市場發展的需求,各方面的金融人才嚴重不足,位於人才梯隊的高端和中端人才供應不足,尤其是高級管理人才、金融行業分析師等專業技術人才以及瞭解國際金融市場情況、熟悉國際金融法律法規的複合型人才更爲短缺。經濟特區經過多年的發展,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高素質人才,但金融人才的佔有率相比北京、上海等地區還存在相當的差距;同時,受房價高企、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多種因素影響,經濟特區地區對人才、尤其是骨幹人才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失去比較優勢,難以形成人才聚集高地。由於各類人才相對緊缺,金融機構即使在付出較高成本的情況下仍然存在引進困難的問題。

(二)“挖角”現象突出,人才流動秩序待規範

在金融專業人才普遍短缺而市場需求較大的情況下,行業內“挖角”“護角”現象較爲普遍,甚至出席“拔苗助長”的現象,人才流動秩序需要進一步規範。同時,由於人才流動頻繁,行業內不同性質的機構之間企業文化和運營機制間差異較大,經常出現引入人才“水土不服”現象,不僅影響人才的發展,還對行業發展帶來一些負面作用。

(三)銀行、保險分配激勵機制有待完善

目前,部分銀行、保險公司尚未健全合理的人才選拔體系和中長期激勵機制,機構更是迫於市場壓力追逐短期業務和短期激勵,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礙着公司的正常穩定的經營,影響了高素質人才的成長和發展。同時,部分機構分配機制不合理、不公平,這些都無法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甚至挫傷員工的積極性,最終導致人員流失。

(四)引進人才難度大,經濟特區比較優勢有待上升

近年來,經濟特區地區住房價格快速上漲,居民生活成本不斷提升,醫療、教育水平與其他大城市相比供給不足,同時國內很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工作生活環境不斷改善,經濟特區爲人才提供的工作生活環境優勢不再明顯,在吸引人才方面的比較優勢逐步弱化。經濟特區現有金融高端、緊缺人才向北京上海等城市流動增多,造成人才總量相對不足,結構性矛盾更爲突出。金融機構在招聘外地人才往往需要在薪資方面付出更高的成本,甚至在公司內部調動中,也遭遇過因高級人才考慮經濟特區生活成本過高,不願意離開原任職地到經濟特區工作的尷尬。

(五)保險機構保險營銷員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突出

一是保險營銷員的自身素質有待提高。一直以來,“能幹的不愛幹、願意幹的幹不了”這一問題始終困擾着保險行業。同時,營銷員隊伍的自我經營管理能力較弱,業報保險營銷員的整體形象帶來了消極的影響。但是,現在部分公司還停留在“人還戰術”,精英銷售員的隊伍有待進一步擴大。二是營銷員制度本身帶來的營銷員歸屬感不強。營銷員的考覈相對比較嚴格,營銷員不但展業壓力大,其在保險公司體系內生存下的壓力也同樣大,缺乏從業的歸屬感和安全感。三是銷售工作本身的特甦醒導致的營銷員大進大出而帶來的成本問題。如前所述,由於營銷員考覈的嚴格性和各家公司爲增員而設置的優惠政策,造成營銷員流動性較大,從而造成了公司招聘、培訓、管理營銷員的成本較大。同時,新修訂保險法事實上也對保險公司加強營銷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管理成本大大增加。

三、京滬深三地金融人才狀況對比

以往,經濟特區金融業憑藉優惠的待遇和靈活的機制,吸引了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金融高端人才。正是因爲衆多金融人才的彙集,經濟特區市金融業才能夠在國內金融發展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北京歷來是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大學雲集,人才輩出,爲全國各地培養了無數人才。而上海作爲國家戰略定位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業積聚迅速,大學衆多,也是金融人才大量積聚的地方。三地金融人才相比,各有優勢,各有所長。

(一)人才現狀

1、京滬深三地高等教育對比

高等教育與當地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與金融業發展也密不可分。對高等教育狀況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一座城市後被力量和人才素質定位和提升的空間。在高等教育機構的數量上,北京擁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內一流名牌高校,數量達到70多所;上海擁有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同濟大學等國內一流名牌高校60多所。相比之下,經濟特區本土高校經濟特區大學顯然不具備競爭優勢。

2、京滬深三地金融從業人員比較

三地金融從業人員的數量,上海是經濟特區的3倍多,北京是經濟特區2倍左右。由此可以看出,經濟特區的金融人才存量儲備上與上海、北京相比有較大差距。

三地金融業主要經濟指標進行比較,可以看出經濟特區金融總量在三地之間的弱勢。經濟與金融總量的積累對於金融人才儲備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經濟特區在這方面還稍顯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經濟特區金融從業人員比例和金融機構網點比例在全國均居前列。據有關數據顯示,經濟特區市每XX人就擁有一個銀行網點。另外,經濟特區信息服務業比較發達,從事信息服務業的企業超過3000多家,這些中介服務產業對於經濟特區金融業的發展壯大起着積極的推進作用。

3、京滬深三地優惠政策的比較

京滬深三地都相繼出臺了引進金融人才的優惠政策:年《經濟特區市支持金融業發展若干規定》及相關實施細則,北京在XX年出臺了《關於促進首都金融業發展的意見》和年4月4日上海出臺了《-年浦東新區發展現代服務業三年行動綱要》。具體規定見下表

從上面三地優惠政策比較看,我們認爲:北京要優於經濟特區和上海。雖然北京與經濟特區市在很多方面都出臺了金融人才支持政策,但總體上講,一是北京在吸引金融人才上門檻相對我們較低,二是北京市優惠政策惠及各層次金融人才,而經濟特區優惠措施側重於高層金融管理人員。最後,北京優惠政策多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體現了靈活性。

四、經濟特區吸引金融人才優勢劣勢分析

(一)優勢

1、經濟特區已形成比較完整的、開放的金融組織體系和金融市場體系。這一優勢,在全國只有上海能與經濟特區相比。經濟特區的銀行、證券、保險業機構密度、外資金融機構數量以及從業人員比例均居全國前列。經濟特區還是全國金融產品最齊全、金融服務質量較高、金融電子化水平最領先的地區。目前,全市每XX人就擁有一個金融網點,每100人中有一人從事金融業務,網點密度和從業人員比例居全國大衆城市之首。

2、經濟特區提供了高品質的生活環境。經濟特區市的城市基礎設施、對外交通設施、城市園林綠化和美化工作、人均公共綠地在全國大衆城市均名列前茅。

3、經濟特區具有優良的民間創業傳統和創新動力。經濟特區市政府先後組建了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技術市場信息中心、技術經紀行、專利代理服務網、高新技術產權交易中心,形成了一個包括交易市場中介結構、創業投資環境十分優越。經濟特區市對金融企業開展金融創新十分支持,在傳統的銀行、證券、保險業外,大力支持創業投資、信用擔保、私募證券等新興的金融行業。這些行業對傳統金融行業是很好的輔助和創新,從業人員需要具備良好的金融業務知識。這類行業的發展,有利於經濟特區積累和儲備高素質的金融人才。

4、經濟特區市具有良好的地緣優勢。經濟特區毗鄰香港,而香港憑藉其自由靈活的市場機制成爲世界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擁有國際化的各類專業人才。所以經濟特區加強與香港合作,簡化通關手續,在引進海外人才方面具有獨特的地緣優勢。

5、經濟特區的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達。經濟特區的高新技術產業、新技術產業佔全市工業總值的58%,排在全國城市首位,這吸引各類人才流入經濟特區。高級金融人才應當具備金融知識、法律知識,計算機知識,信息知識。各類人才流入經濟特區,有利於經濟特區內部提高金融從業人員素質。

6、經濟特區金融業具有寬鬆的市場環境和良好的政府服務。經濟特區市委市政府堅持以市場化方式推進金融發展,尊重金融機構的市場主體地位,不以政府意志配置金融資源。這一寬鬆的市場環境得到了企業的高度好評。此外,市政府着力於爲金融機構服務、爲金融人才服務,出臺了產業發展與創新人才獎等優惠政策,以及出臺了金融高級人才的配偶子女入戶就學等方面的政策並得到有效執行。

(二)劣勢

1、經濟特區移民城市的特徵,使得金融人才的個體需求得不到滿目。經濟特區作爲一個移民城市,巨大的製造業與勞動力的需求,使得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涌入經濟特區,爲經濟特區市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人員往往來自農村地區,整體文化水平較低,龐大的勞動力羣體構成了經濟特區市人口的主題。經濟特區金融從業人員基本上都受過高等教育,他們需求與外來務工人員有很大不同。在外來文化這個大的主題下,金融人才隊伍建設的環境顯得“先天不足”,政府難以爲金融業人才需求提供額外的支持和保障。

2、經濟特區在城市生活環境上不如北京和上海。一是生活成本高企,使得經濟特區在吸引金融人才上面顯得困難。經濟特區是全國房價最高和漲幅最大的城市之一,金融人才雖然屬於高收入羣體,但在高漲的房價面前,很多大學生選擇了北京、上海等城市而不是經濟特區。二是經濟特區作爲新興城市,在醫療、教育等方面的配套環境也不如北京、上海。三是經濟特區快速城市化進程使得城市治安狀況一直沒有徹底改觀,居高不下的犯罪率使經濟特區市對高級金融人才的吸引力下降。

3、金融培訓資源不足,使得經濟特區金融人才培養能力不足。北京上海高等院校衆多,可以爲當地金融業發展提供大量的人才。經濟特區只有一所經濟特區大學。經濟特區金融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多需要引進和進行培訓。一些金融機構爲培養人才,自行建造培訓學院,如中國平安集團,但大多數企業還沒有也沒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培訓基地,需要與外單位合作開展培訓活動。但由於本地金融培訓機構少,這一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4、金融業內部尚未形成公平的人才競爭機制。經濟特區金融業高層次的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非常匱乏,在市場壓力下,很多金融機構急功近利,忽視對現有人才的培養塑造,爲了業績而過多的把資源投入到從其他單位挖掘人才和客戶資源,金融機構離職率居高不下。

五、政策建議

(一)建立人才引進與培養的戰略

1、建設金融人才交流平臺。建立適合金融業需要的人才庫,着眼於全球金融高峯領域,立足於經濟特區經濟發展,組織赴國外舉辦海外人才的招聘活動,引進熟悉國際經濟金融人才和年富力強、有一定經驗的留學人才,進一步提升經濟特區金融保險業高層次人才的整體水平。舉辦金融業專業人才和高端人才國際交流會,吸引國內外的金融業專才和國內外的金融機構前來求職招聘,將經濟特區打造爲金融業專業人才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區。在經濟特區定期舉辦金融業高端論壇峯會,分別建立各類金融高端專業人才的定期交流機制,將經濟特區打造成爲金融高端專業人才俱樂部。

2、加大高層次人才和中端人才的培養力度。在引進人才的同時,注重金融機構高層次人才和中端人才的培養,解決經濟特區金融業發展的人才儲備後勁,以政府牽頭建立“大金融”理念的高級人才的培養計劃,籌建設立經濟特區各類金融高級院校,聘請國際和國內有相當影響力的專家學者講學,實行在職人才後續教育和全日制畢業生培養並重,一方面爲經濟特區培養和吸引專業人才,增強經濟特區在金融人才培養上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發揮院校與經濟特區金融業實現研發成果的轉換,達到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結合。

3、建立政府、企業、高校三位一體的培訓體系。政府出臺支持政策,爲金融機構開展人才培訓提供自主。充分發揮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經濟特區大學等高等院校作用,利用高校培訓資源優勢,推動金融企業開展廣泛的人才培訓活動。同時,支持金融各行業在經濟特區建立全國性的培訓中心,將經濟特區發展成爲金融創新人才孵化地和領先區。

4、加強金融產業服務鏈創新。在加快發展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業同時,大力發展與傳統金融業密切相關的金融服務產業,如創業投資、私募基金、產業基金、信用擔保等,把經濟特區打造成爲新興金融產業的積聚基地,從而爲經濟特區積累相關的金融人才。同時,利用經濟特區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中的“加快發展金融後臺服務產業,建設輻射亞太地區的金融後臺服務基地”機遇,加大力度發展金融後臺服務,爲經濟特區金融業提供既熟悉高新技術,又熟悉金融市場業務的人才。

(二)建立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機制

1、更好發揮“經濟特區市產業發展與創新人才獎”作用。經濟特區市政府設立了“經濟特區市產業發展與創新人才獎”,高級人才可以享受市政府頒發的產業發展與創新人才獎獎勵。該項政策對金融業吸引高端人才具有重要的吸引力。但在執行中,由於我市金融行業發展勢頭迅猛,金融機構數量、從業人員以及個人薪酬,普遍有不同程度的擴張和提升,金融業在申請獎勵的人才數量中,比例偏大。受政府獎勵額度的限制,市人力資源保障部門不得不提高金融業人才申請獎勵的標準,減少金融業受獎人員數量,致使該項政策在執行中無法保持普惠性和持續性。建議以市政府加大該項政策的財政支持力度,充分發揮該政策在人才吸引方面的作用。

2、進一步落實高層次人才的“1+6文件”。經濟特區XX年出臺了關於高層次人才的“1+6文件”,對引進高端人才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目前未對金融各類行業高層次人才的認定等進行明確,建議專門制定金融各類行業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促進“1+6文件”在金融業的落實。

3、對引進境外人才給予特殊支持。經濟特區毗鄰香港,應充分發揮這一地緣優勢,下大力氣吸收引進香港高素質的專業及管理人才,這對提高經濟特區人才整體競爭力有巨大、長遠的現實意義。由於目前缺乏針對性的優惠政策,在香港人才引進的具體運作上,困難還比較多。直接表現在:一方面,兩地個人所得稅制度區別較大,爲保持同等收入水平,企業在引進香港人才時需要付出更高昂的薪酬成本;另一方面,兩地出入境生活便利措施不足,如港籍人士就存在赴港車牌難以辦理等情況,也影響香港人士赴深工作的意願。建議提供一些必要的政策支持,如港籍專家個人所得稅優惠、生活便利措施方面給予特殊政策支持。

4、關注各行業金融監管部門中人才需求。駐深金融監管部門負責監督管理金融市場,發佈有關金融監督管理和業務的命令和規章,監督管理金融機構的合法合規運作等,日常監管任務繁重。隨着金融市場的發展以及國家政策的調整,監管部門收入增長困難,幹部的住房問題得不到解決,對人才隊伍的吸引力不斷降低。建議請市政府關注駐深金融監管部門人才狀況,在住房、週轉房、子女入托、入學、幹部收入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對各類金融機構出臺中長期激勵機制給予支持

股權激勵作爲解決公司高管人員利益、股東利益及上市公司價值之間一致性問題的有效辦法,已成爲現代公司治理的重要一環,對於改善公司治理結構,降低代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增強公司凝聚力和市場競爭力能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如能有效地實施此激勵制度,將能夠使經理人以股東的身份參與企業決策、分享利潤、承擔風險,從而勤勉盡責地爲公司的長期發展服務。經濟特區如能在股權激勵制度上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將大大提升經濟特區對金融行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四)改善經濟特區居住生活環境

目前的人才競爭已經不僅僅是氣候、區位、政策、待遇等方面的比拼,而是各方面的綜合較量,其中生活質量、幸福感、成就感等因素對人才流動的影響越來越大。經濟特區應進一步加大社會治安整治力度,加大對醫療、教育、社會保障、文化、交通等公共資源投入力度,提升社會綜合發展水平,提高經濟特區市民的幸福指數,爲落戶經濟特區的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環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