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況調查報告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W
本文目錄家庭情況調查報告農村困難學生家庭情況調查報告失獨家庭情況調查報告

長期以來以文化、科技、衛生爲主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備受學院重視。XX年7月,我院積極響應院團委的號召,成立一支“三下鄉” 活動志願者服務隊,赴廣東清遠陽山縣開展以“踐行綱要迎亞運 社會實踐促扶貧”爲主題的大學生“三下鄉”活動。通過深入農村的社會實踐活動,瞭解農村、關注農村,關心山區兒童的未來在支教、支農、扶貧活動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瞭解國情,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促使大學生刻苦學習、增長才幹、奉獻社會、鍛鍊毅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對於實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家庭情況調查報告3篇

此次東莞南博職業技術學院暑期三下鄉的地點在清遠市陽山縣七孔元江國小,在爲期7天的三下鄉活動中,志願者們通過走訪特困戶、與留守兒童交流等方式來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狀況。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及特點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

1、家庭的經濟來源

家庭的經濟來源主要有兩類

(1)父親或母親及夫婦都外出打工。只有逢年時節的時候纔回家,每個月的工資大概有1500元,能維持生活的最基本保障。

(2)在家養豬,種植水稻、玉米、沙田桔等。農作物收入佔經濟總收入的大部分。由於地不夠所以種植的農作物只能留着自己吃,很少拿出去賣。如收成不好,就要拿錢去買糧食。

2、重視程度

(1)大部分的父母都很重視小孩的教育,鼓勵小孩讀書,認爲讀書能改變小孩的前途,自己讀不好書也希望下一代可以出人頭地,就算賣田賣地也要供小孩讀書,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下一代身上。

(2)一部分的父母對教育不太重視,由於思想觀念差,目光短淺,只看到眼前的沒有想到長遠的,認爲到了一定年齡就應該外出打工,具調查瞭解,一條村只有一個大學生,高中生比較少,沒讀完國中的佔十分之三。

(二)留守兒童的特點

(1)留守兒童比例偏高,隔代撫養隱憂重重

雙親均在外工作的兒童直接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監督,直接對其生活學習,心理健康,能力性格等產生影響;僅父親或母親在外工作也會導致留守兒童因爲缺乏父愛或母愛而對其性格形成及和人交往能力有一定影響。普遍存在的隔代撫養容易使留守兒童的思想觀念差,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

(2) 心理情況良好

經過與留守兒童的交流和相處,發現大部分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強,很樂觀、活潑也很主動的與人交流,只有個別的人顯得比較內向和不夠主動,但經過我們志願服務隊成員的耐心引導和關係,他們也很快融入我們這個團隊中,臉上也有了笑容,以目前的調查來看,留守兒童的心理情況比較良好,但仍需我們的幫助,繼續去關注他們的情況,幫助他們去適應這個社會。

(3)對親情的渴望

留守兒童十分渴望親情,兒童的內心世界十分豐富,對感情也分敏感,對親情的渴望真實反映他們的正常心理,但不容忽略的是一部分留守兒童因爲他們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而產生對父母之情的冷淡,對親情的冷漠,從而對生活缺乏信心和熱情,對其以後的人際交往甚至人生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4)獨立性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與留守兒童的交流中發現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個人獨立性都比較強,所謂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不管他們的家庭是否富裕,精神生活上一點點的缺失,也能激勵他們早日自立、自強,也許正因爲他們的父親或母親不在身邊,他們比其他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鍛鍊機會。

二、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留守兒童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經濟不發達。經濟越發達,外出務工的農民越少,留守兒童數量就越少;經濟越不發達,外出務工的農民越多,留守兒童數量越多。但當留守兒童存在於我們這個社會時,我們應該考慮它存在時是否與家庭教育意識淡薄、學校教育措施不力、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夠等有關呢?

三、留守兒童問題解決的對策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發揮父母的教育職能

發揮父母的教育職能,就要求父母應與孩子經常保持聯繫,除生活、生體,學習方面外,還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對留守兒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嬌寵溺愛,做到嚴與愛結合;同時要定期同留守兒童進行思想交流,瞭解其需求及心理狀況,促進其健康成長。

2.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

作爲留守兒童所在地的教育機構,應該儘可能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多做貢獻。第一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心理諮詢室,配備心理輔導和諮詢老師,爲全校師生提供心理輔導和諮詢服務。第二,建立家訪制度,讓家長了解子女在學校的情況,從而使父母掌握跟孩子溝通的方法與技巧。

3.整合社會力量,構建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

各級政府部門明確劃分並擔負責任。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協調參與的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努力使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

4.留守兒童自身應加強心理素質培養

留守兒童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和煩惱,其實都可以認爲是缺乏對現實的正確的態度和內心不平衡所致。在改變不了父母外出的現實情況下,只能學會調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作爲留守兒童,應該學會自信、自立、自強,把父母不在身邊的現實看成是對自己的鍛鍊和考驗,爲自己樹立目標,培養各種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把學習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與老師、同學接觸,主動與父母溝通,勇敢面對和克服在生活、學習中遇到問題和困難。

通過此次三下鄉的活動可以看出關注留守兒童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任重而道遠。在支教的過程中領悟最深的是,作爲一名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本身就應該有一桶水這樣纔可以給學生更多的知識。所以作爲當代大學生的一員,我們應具有一份社會責任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留守兒童問題能在國家政策及全社會的關注下得到圓滿的解決,使農村留守兒童也能和所有的孩子一樣,享有一個歡樂、讀書的童年。

農村困難學生家庭情況調查報告家庭情況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爲幫助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激勵其刻苦學習,奮發向上,同時有利於困難學生安心學習,減少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我代表聯合鄉新農村建設工作隊,對關心關注雲南昆明農村學生的教育和成長的各位同學表示衷心的感謝。現將6個困難學生的家庭走訪情況報告如下:

一、學生家訪情況

(一)困難學生張鎖、張天涯家庭情況

1.學生本人情況

張鎖:男,XX年2月28日出生,漢族,身體健康,目前就讀於聯合中學,學習成績優異,班級名列前三。張天涯:女,XX年1月24日出生,漢族,身體健康,目前就讀於聯合中心完小三年級一班。

2.家庭成員情況

父親:張正華,1978年生,國小二年級文化程度。母親:趙明芬,1979年生,文盲。爺爺:68歲,身患痛風,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奶奶:68歲,在家養豬。家庭住址爲聯合鄉鬆棵村烏龍棚社29號,聯繫電話1519889xxxx。

3.家庭情況:建有石棉瓦磚房3間,牲畜房3間。摩托車一輛。土地約7畝,主要是山地,種植馬鈴薯、苦蕎、麥子。其中馬鈴薯爲家庭主要經濟來源,依據當年收成情況和市場價格情況,年毛收入爲4000—8000元。苦蕎、麥子收成主要用於買米及餵豬。養殖了4頭豬、1個騾子、6只雞,相關毛收入估計爲XX—3000元。除去生活成本,粗略估計該家庭年純收入爲5000—6000元。

(二)困難學生李聰家庭情況

1.學生本人情況

李聰:男,彝族,XX年2月25日生,身體健康,目前就讀於聯合中心完小三年級二班。學習成績班級前五名。

2.家庭成員情況

父親:黃順坤,1970年生,漢族,國小一年級文化程度。母親:張貴粉,1982年生,文盲。雙胞胎哥哥目前就讀於聯合中心完小三年級,學習成績一般。奶奶:72歲,在家幫助養牲口。家庭住址爲聯合鄉鬆棵村兔吃水4號,聯繫電話:1528849xxxx。

3.家庭情況

建有石棉瓦磚房4間,牲口房3間。土地約4畝,主要爲山地,種植馬鈴薯、青稞。馬鈴薯種植收入依據當年收成及市場價格而定,毛收入約7000—8000元。青稞種植主要用於餵養牲口。養殖有6頭牛、20餘隻山羊、3頭豬,毛收入約10000元。李聰父親農閒時外出縣城打零工,收入約5000元。扣減生活成本,粗略估計家庭年純收入爲10000—13000元。

(三)困難學生張天樂家庭情況

1.學生本人情況

張天樂,男,漢族,XX年5月1日生,身體健康,目前就讀於聯合中心完小二年級一班,學習成績排名班級前十。

2.家庭成員情況

父親:張正宏,1976年生,國小二年級文化程度,聯繫電話:1351872xxxx.母親:熊開芬,1976年生,國小三年級文化,體弱多病。姐姐:14歲,就讀於聯合中心完小六年級,學習成績一般。爺爺、奶奶均爲74歲。大伯50歲,幼年智力障礙一直未成家,爲五保戶。家庭住址爲聯合鄉鬆棵村烏龍棚72號。

3.家庭情況

建有石棉瓦房4間,牲口房3間。有土地1.3畝,種植馬鈴薯及麥子。馬鈴薯毛收入約XX—3000元。麥子主要餵養牲口。養殖了2頭牛、2只山羊、4頭豬,年毛收入爲5000元左右。父親農閒時到鄉鎮打零工,毛收入爲7000元左右。除去生活開支,粗略估計年純收入爲10000元。

(四)留守兒童張銀燦家庭情況

1.學生本人情況

張銀燦,女,XX年5月13日生,漢族,身體健康,目前就讀於北河國小一年級。學習成績排名班級1—2名。

2.家庭成員情況

父親:張金培,1981年生,國小三年級文化。母親:呂太香,1986年生,文盲。妹妹張銀爽,4歲半,就讀於學前班。爺爺62歲,奶奶61歲,在家帶兩個孫女及種植養殖。家庭住址爲聯合鄉北河村漢泥排21號,聯繫電話:1591257xxxx。

3.家庭情況

父母前常年在雲南省文山州建築工地打工,年純收入5000—6000元。建有房屋5間,其中XX年新建了3間空心磚房、廚房及衛生間。共有4畝地,由爺爺奶奶耕種,種植馬鈴薯、玉米、苦蕎,毛收入爲3000元左右,用於買米維持家庭溫飽。養殖了3頭豬、2頭山羊,空閒時上山挖藥材。粗略估計家庭年純收入爲7000—8000元。

(五)困難學生陳美麗家庭情況

1.學生本人情況

陳美麗,女,XX年6月15日生,漢族,先天性心臟病,XX年手術後恢復良好。目前就讀於北河國小二年級。學習成績中等。

2.家庭成員情況

父親:陳應奎,1977年生,文盲;母親:趙田珍,1976年生,文盲。姐姐,18歲,長期在昆明打工。家庭住址爲聯合鄉鬆棵村鬆棵頭21號,聯繫電話:1591170xxxx。

3.家庭情況

建有石棉瓦房3間,廚房1間,牲口房1間。共有7畝土地,種植馬鈴薯、苦蕎,依據收成及市場價格情況,毛收入約爲10000—XX0。養殖了3頭牛、3頭豬。因陳美麗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向親戚借錢於XX年8月在昆明市兒童醫院心臟搭橋手術。目前尚未還請債務,屬於因病返貧的家庭。

二、學生生活費及住宿費現狀

經訪談聯合鄉政府分管教育李副鄉長、聯合鄉中心完小李校長及部分學生的班主任,我們瞭解到,在國家全面實施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政策的支持下,聯合鄉中心完小及北河國小對所有學生免收學費和雜費。同時,按照國家對西部地區寄宿制學校實施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簡稱營養餐)和生活補助項目的要求,聯合鄉中心完國小生每天能享受到4元/人的營養餐補助,寄宿制學生還能享受500元/人的生活補助。上述惠民政策的實施,極大的緩解了經濟困難學生家庭的負擔。

經覈算,扣減上述相關補助費用後,每個學生家庭需要支付學校的相關生活費用約爲550元/學期,每年約爲1100元。

失獨家庭情況調查報告家庭情況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什麼是失獨家庭?一些家庭由於疾病或意外災禍使父母失去了獨生子女,人們把這樣的家庭稱爲失獨家庭。據衛生部發布的數據,在我國,失獨家庭每年以7.6萬個的速度增長,現在我國已有超過100萬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這些家庭大多數“獨自”承受失獨之痛,獨自面對養老、基本生活照顧和精神痛苦等問題。爲全面瞭解掌握我市失獨家庭的生存狀況、面臨的困難及生活訴求,更好地推動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關愛失獨家庭。7月份,市政協婦聯界別委員聯合市計生委、市婦聯,在市政協**、**副主席的帶領下,深入**縣、**區及相關部門,通過聽取情況彙報、發放調查問卷、實地走訪、座談討論等形式,對我市失獨家庭的基本情況、面臨的主要困難及原因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意見建議綜合如下:

一、我市失獨家庭的現狀

1、基本情況。截至20**年3月,我市只有一個子女的育齡婦女數爲628345人,其中小孩年齡在14週歲以下的育齡婦女數爲437619人;現已確認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對象2184人,其中獨生子女死亡的扶助對象1436人(因爲我市目前還沒有做過失獨家庭情況的統計工作,所以這個數僅指女方年滿49週歲領取獨生子女死亡特殊補貼的家庭成員數)。以走訪調研的**縣爲例,49週歲以下的獨生子女家庭達74286戶,佔家庭總戶數的15.5%,其中獨生子女意外死亡**1人(女方年滿49週歲),佔獨生子女家庭戶數的1.76‰。目前出現的這羣失獨者大多出生在上世紀50-60年代,恰逢我國80年代獨生子女政策嚴格執行的年代。隨着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失獨家庭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2、經濟狀況。喪子之痛讓他們生活無望,也失去了創造生活的積極性。他們中大部分生活貧苦,有極個別甚至居無定所,借住在村裏的公房(如倉庫)或親戚閒置的舊房。農村失獨家庭的生活來源主要依賴於117-**5元/月的農村低保、235元/月的生育特別扶助金和家庭普遍較爲微薄的勞動所得。城鎮失獨家庭的生活來源主要依賴於270-350元/月的城鎮低保金、235元/月的生育特別扶助金和個人勞動所得。相對而言,農村失獨家庭的經濟更拮据,面臨的生存挑戰更嚴峻,對經濟幫扶的需求更大。

3、精神狀況。失獨家庭成員因喪子打擊失去了精神依靠和寄託,常常選擇自我封閉,拒絕與社會接觸,內心孤寂,處於社會的邊緣化。這個羣體的年齡大部分在50歲左右,女人的這個年齡基本上很難再生育,而男人再生育的機會相對大一些。因此,相對而言失獨家庭中女性受到的傷害更大、更深。同時我們發現有原配偶陪伴的失獨者的精神狀況明顯好過喪偶尤其是離婚失獨者的精神狀況,而再婚重組家庭的失獨者精神狀況相對又有所好轉。相對而言城鎮失獨家庭的精神創傷更大,對精神幫扶的需求更迫切。

4、幫扶狀況。我市從20**年起按照省裏的政策給予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特別扶助金每人每月50元。20**年起我市執行國家出臺的一項針對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的特別扶助制度,扶助獨生子女死亡家庭每人每月100元。20**年起我市執行標準隨國家標準提高,獨生子女死亡家庭每人每月**5元。隨着物價上漲,我市從20**年1月起對失獨家庭的特別扶助金在國家標準上增至每人每月235元。部分縣市區根據各自情況制定了扶助標準。如**區從20**年1月起對失獨家庭的扶助金增至每人每月315元。**區從20**年1月起對失獨家庭的扶助金增至每人每月300元。**區**鄉在20**年6月設立“失獨家庭關懷基金”,7戶失獨家庭每年領取3000元到5000元的幫扶基金。南嶽區從20**年起在失獨家庭父母生日、春節時分別送上生育關懷慰問金600元,對再生育家庭給予一次性生育關懷金500元。**區參照市級標準執行。**市從20**年起將農村計劃生育特別扶助對象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府代繳範圍,由市財政按每人每年60元的標準從計劃生育關懷資金中予以代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雖然我市在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但依然不能解決因爲失去唯一的孩子而造成的經濟和生活上的困難。

二、我市失獨家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1、主要問題

⑴經濟收入偏低。據調查,一半以上的失獨家庭收入達不到當地的平均水平。尤其是農村失獨家庭沒有任何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依賴計劃生育特別扶助金、政府救助(城鄉低保、五保供給)等方面來維持基本的生活。城鎮失獨家庭除部分領取退休金的有較爲固定的經濟收入外,其他失獨家庭的經濟狀況跟農村失獨家庭相似。獨生子女因病去世的家庭經濟困難問題更爲突出,這些家庭在支付大量醫藥費後陷入經濟困難,佔到所有返貧家庭的50%以上。

⑵精神創傷極大。失獨家庭的精神創傷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來源於內在創傷。在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後,失獨老人失去了精神依靠和寄託,心理變得脆弱和敏感,容易陷入精神抑鬱,甚至導致更加嚴重的心理疾病。另一方面來源於外來創傷。一些人把失獨者視爲不祥之人,他們所給的東西也被視爲不祥之物,這種來自社會的歧視和不公平對待無疑更刺痛了失獨老人的心。因此,相對於物質幫扶而言,失獨老人的精神慰藉更爲迫在眉睫。

⑶養老就醫極難。調查顯示,失獨家庭普遍存在患病率較高、生活資源缺乏、養老困難等特點。“我不怕死,只怕老,只怕病。”這是我們走訪調研時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如何養老就醫是他們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在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下,那些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經濟條件不好的失獨家庭,尤其是這一類的農村失獨家庭,養老就醫更是個大難題。醫療開支讓他們原本貧困的生活雪上加霜,他們還常常面臨無人辦理正常醫療住院手續和術後無人照料等問題。

2、產生的原因

⑴政策關懷不夠。一是對失獨家庭的政策保障落實不到位。如XX年底頒佈的《人口和計劃生育法》規定“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幫助。”這裏的“必要的幫助”只是原則性規定,對幫助的形式、金額、負責部門及年齡等均未作明確的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又如20**年4月國務院公佈的《國家人口發展“**”規劃》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在養老保險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養老保障工作,積極探索爲獨生子女父母、無子女和失獨老人提供必要的養老服務補貼和老年護理補貼。”這裏的“必要”是哪種類型,“補貼”標準是什麼,由哪個部門負責同樣缺乏明確的規定。二是對失獨家庭的救濟幫扶政策存在漏洞。如現行計劃生育特別扶助制度限定“年滿49週歲以上的失獨父母”才能獲得特別扶助,但這樣不少49週歲以下的失獨父母距離獲得特別扶助就有一段較長的“真空期”,在他們最感孤立無助時卻享受不到政策的關懷。同時,隨着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環境污染等多種原因,大多數女性還不到45歲就已經無法實現再生育了。因此以年滿49週歲爲限與實際情況存在差距。三是各級財政投入不夠。雖然自20**年1月起,我市失獨家庭特別扶助金提高到每人每月235元,可相對日益增長的物價水平和失獨家庭面臨的實際困境而言,我市各級財政投入依然偏少,扶助標準依然偏低。

⑵社會關懷不夠。目前,我市還沒有建立針對失獨家庭的專門養老服務機構,也沒有關愛失獨家庭的社會和民間組織。隨着失獨家庭在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復、護理等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長,公益服務事業和社會養老工作明顯滯後。

⑶自我激勵不夠。主要體現在失獨家庭無法走出喪子之痛的心靈創傷,喪失生活信心,無望開創新生活。失獨家庭在生活中往往會面臨諸多正常家庭無法想象的困難,據調查,70—80%的失獨父母存在精神創傷或心理障礙,近半數患有抑鬱症。喪子之後,他們的精神極度敏感和脆弱,恐懼一切節日和聚會,極力躲避世俗人倫,常常處於壓抑和自閉之中,無法積極地投入工作和生活,特別是城鎮失獨家庭。

三、關於解決我市失獨家庭主要問題的建議

獨生子女家庭,是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積極踐行者,對降低人口出生率、抑制人口過快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失獨家庭的出現是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不可迴避的社會問題,可以說是政策所迫、意外所致、生理所限。幫助失獨家庭解決生活困難,化解心理障礙,既需要有國家政策法規的保障、政府的幫助,還需要全社會的關愛。爲此,我們建議:

1、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一是完善生育政策法規。建議考慮放寬“單獨生兩胎”的政策,增強家庭的抗風險能力,減少失獨家庭的發生機率。在生育政策法規的出臺上,給予所有失獨家庭相應的扶助,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失獨家庭幫扶對象的年齡劃分。建議政府出臺關愛失獨家庭的相關政策,明確享受對象、享受標準、負責部門、審批程序、資金籌集與發放管理等基本內容。二是建立健全對失獨家庭的養老機制。根據大多數失獨家庭養老的實際,建議政府加大養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強服務功能。根據我市財政收入狀況和上一年度的物價上漲指數,提高失獨家庭特別扶助金標準。由政府爲失獨家庭購買養老保險,以保險形式爲失獨家庭養老提供最重要的保障。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用足用活現有政策,建立相關社會資源向失獨家庭適當傾斜的政策體系。人社和衛生部門參照五保、低保、殘疾人標準,給予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失獨家庭成員免費享受醫保和養老保險待遇。民政部門參照“三無”和“五保”老人待遇,將年滿55週歲的失獨女性和年滿60週歲的失獨男性優先納入五保供養、城鄉低保救助範圍,尤其是對患有疾病、無生活來源的失獨對象,更要適當放寬年齡限制,通過採取分散與集中供養的方式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衛生部門出臺看病就醫的特別扶助政策,定期爲失獨老人提供免費健康檢查和親情護理服務。三是定期發佈失獨家庭的權威數據。建議加強對失獨家庭的信息統計工作,建立包括所有失獨者在內的失獨家庭數據庫,定期面向社會公佈權威統計數據,並及時更新,爲政府解決這一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建議同時建立失獨家庭健康檔案。明確記錄每個失獨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與衛生醫療機構協調,根據每個人的病情有針對性地開展醫療服務。

2、建立健全失獨家庭社會公益服務體系。一是建立“失獨家庭社會關愛救助”機制。建立網絡心靈驛站,通過開闢失獨家庭網站專欄、建立失獨者qq羣等形式,面向社會定期開展政策宣傳、信息諮詢和心靈交流等活動,爲失獨家庭搭建一個及時、便捷的現代化網絡交流平臺,引導全社會共同關注失獨家庭,營造人人尊重、關愛失獨家庭的社會氛圍。同時,組建志願者服務隊,定期爲失獨家庭做義工,幫助失獨家庭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二是建立社會公益組織和民間資金共同參與機制。建議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吸納民間資金參與失獨家庭養老服務事業,建立失獨家庭關懷基金,成立社會養老愛心機構,鼓勵社會興辦養老院和專門的失獨家庭老年公寓,形成政府補貼引導、社會廣泛參與、多元化集資的失獨家庭養老服務長效機制,切實推進養老服務的社會化進程。三是建立多部門幫扶的聯動機制。幫扶失獨家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經濟扶助、醫療救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多個領域,絕非一個部門的事。充分發揮計劃生育協會、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羣團組織的幫扶優勢,積極開展關愛活動,幫助失獨家庭走出精神低谷、重拾生活信心、提高生活質量。尤其要充分發揮婦聯組織特色優勢,針對失獨母親這個新弱勢羣體中特殊人羣的現實問題,積極開展關懷失獨母親公益活動。

3、積極引導失獨家庭重拾生活信心。一是開展精神慰藉。建議設立心理諮詢公益崗位,充分發揮(村)社區的基層工作者和民間公益組織志願者的積極性,對他們進行心理干預培訓,指導他們定期與失獨家庭成員進行科學的心理干預,比如開展心理輔導、義務巡診、臨終關懷等多元化服務,一對一幫助他們排解心理壓力和痛苦。二是鼓勵並幫助失獨家庭重新構建完整家庭。對於尚處於生育期且有生育意願的失獨家庭,開展“再生育”服務。除幫助他們辦理相關生育證件外,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和技術服務機構、醫療衛生機構還可以爲其免費提供生理檢查、優生監測等相關生育信息免費諮詢和檢查服務。遇到本級醫療部門解決不了的難題,應積極聯繫上級醫療部門,免費提供實驗室檢查、試管嬰兒培育等系列生育信息諮詢服務。對於失去生育能力,願意收養子女的失獨家庭,開展“重組家庭”服務。民政局、公安局和人口計生委積極協調,主動提供有關收養信息,優先安排收養福利機構兒童,對失獨家庭在辦理合法收養手續、嬰兒入戶手續時實行特事特辦,繁事簡辦。三是積極引導和鼓勵失獨家庭參加社會活動。引導失獨家庭、有特長的空巢老人組建各種文體隊伍,開展文體活動,鍛鍊身體、陶冶情操,娛樂身心,融入社會,用豐富多彩的文體生活來沖淡他們的記憶傷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