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區文物資源狀況及保護利用的調研報告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2W

來源:北京文博 查看次數:1160 時間:XX-6-28 13:21:00

海淀區文物資源狀況及保護利用的調研報告

【大 中 小】【打印】 【關閉】

海淀區文物資料狀況海淀區是北京市的文物大區,文物分佈之廣、數量之多、級別之高以及其獨有的特色在北京乃至全國都是引人注目的,海淀區的文物保護工作在維護古都風貌、促進首都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對我區的經濟建設和旅遊事業的發展也正在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首都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舊城改造工作、旅遊開發工作等同文物保護工作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矛盾。在新的形勢下,如何更有效、更合理地保護和利用好祖國珍貴的文化遺產,是文物工作面臨的一大課題。文物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做好這項工作,是我們文物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爲深入認識我區文物資源的狀況,研究新形勢下文物保護及開發利用工作的思路及對策,促進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建設,本課題組對我區文物資源的狀況及保護利用的情況進行了細緻而周密的調查研究,初步摸清了文物資源的底數,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本報告。

一、文物資源的分佈及特點

我區文物資源豐富、分佈集中、特色鮮明。根據調查,全區現有各類文物古蹟262項,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項,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8項,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4項,文物暫保單位24項,歷史文化保護街區1項,地下文物埋藏區3項。

(一)地上文物的分佈及特點

我區文物數量多,分佈廣,但仍呈現出相對集中分佈的特點,主要分佈在以“三線一街區”爲代表的四個區域。

1.長河沿線(從頤和園至高梁橋,幷包括長春橋至玉淵潭的京密引水渠昆玉段沿線)。長河是一條對北京城的形成和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古河道。從曹魏時期直至遼金,即已對灌溉及北京城的供水起到了重要作用。元代著名水利學家郭守敬爲提高大運河上游水位以利漕運,對以長河、西湖(今昆明湖)爲主的西郊水系進行了大規模整治,客觀上爲明清時代西郊的園林開發創造了條件。如今北京城內的中南海、北海、什剎海以及故宮筒子河的水,都是通過長河輸送的。特別是到了清代,“三山五園”建成後,長河成了清代帝王西上頤和園的水路,因此,數百年來,長河兩岸寺廟園林薈萃,人文景觀不斷,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蹟。從西直門外的高梁橋至頤和園,兩岸文物景點如顆顆明珠點綴長河,著名的有高梁橋、廣通寺、極樂寺、樂善園(今動物園,屬西城區)、五塔寺、大慧寺、白石橋(1997年拆除)、紫竹院行宮、延慶寺、廣源閘與龍王廟、萬壽寺、麥鍾橋遺址、立馬關帝廟、西頂廟、金河堤碑、頤和園等。在昆玉河南段,有釣魚臺與養源齋、摩訶庵、慈壽寺塔、恩濟莊太監墓地等。

2.香山路沿線(從頤和園至香山公園的道路沿線)從頤和園經玉泉山至香山靜宜園,也是一條重要的古道,是皇帝及王公貴族們出遊的必經之路。因而,沿途亦保留了大量文物古蹟,有遺光寺山門、玉泉山(靜明園)、金山寶藏寺、景泰陵、普庵塔、妙雲寺(石居)、臥佛寺、櫻桃溝周家花園、團城演武廳、清代碉樓、碧雲寺等。在這條線兩側,還大量分佈着明代妃子墳、清代王墳以及近現代名人墓葬等。

3.西山山麓沿線(南接石景山八大處、北至鳳凰嶺的西山山麓沿線)。“天下名山僧佔多”,西山一帶的寺廟文化有着悠久的歷史,南接石景山境內的八大處,北到鳳凰嶺一帶,沿山一線分佈着以寺廟爲主的衆多文物古蹟。明人王廷相詩云“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內臣作”,可見,歷史上的西山寺廟更是繁多。特別是在山後陽臺山、鳳凰嶺地區,佛道寺觀林立,碑碣石刻遍佈。如山前有海淀區歷史最悠久的寺院——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的兜率宮,清代改建的十方普覺寺(臥佛寺),仿五臺山殊像寺而建的無樑殿旭華之閣,寺廟園林碧雲寺,以及法海寺、晏公祠等,山後有黑龍潭龍王廟、大覺寺、普照寺、蓮花寺、秀峯寺、響塘廟、金仙庵、妙峯山香道及遺址、黃普院、魏太和造像、龍泉寺、上方寺等以及大量田野石刻更是星羅棋佈。

4.頤和園至圓明園歷史文化保護街區這一街區,西接香山路,東連海淀鎮,集中了北京西郊最著名的古典皇家園林,因其背臨西山,南近京城,水源豐沛,因而,明清以來,成爲著名的皇家園林區,有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萬園之園”圓明園(現爲遺址公園),以及清華園及近春園遺址(今爲工字廳及清華大學早期建築等)、淑春園遺址等(今爲燕京大學未名湖區)、暢春園遺址(現存恩佑寺山門、恩慕寺山門)、蔚秀園遺址、鳴鶴園遺址、朗潤園、承澤園、吳家花園、達園等衆多園林文物。

海淀區的文物分佈呈現出上述特點,有其歷史的必然性。首先,海淀鎮的歷史悠久,其聚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隨着北京城的發展,海淀鎮也從古薊城通往居庸關大道途中的一個重要村落,發展成爲北京城西郊最重要的文化古鎮。金代定都北京之後,西郊園林得到初步開發,“燕京八景”海淀即佔其三,金章宗“西山八院”雖多已不存,但大多在海淀境內也是無疑的。元時,著名水利學家郭守敬爲提高大運河上游水位“以利漕運”,對以長河、西湖(今昆明湖)爲主的西郊水系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整治,客觀上爲明清時代西郊的園林開發創造了條件。到了明代,海淀鎮已是園林薈萃之地,白石橋北的萬駙馬白石莊,號稱“近郊園亭爲第一”,武清侯李偉的清華園,米萬鐘的勺園各具秀色。清代經康熙、雍正、乾隆數代經營,在西郊興起了造園高潮,特別是乾隆年間對西山諸泉的再次大規模開發,把西郊的園林建設推向鼎盛,形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園”(即萬壽山、玉泉山、香山、暢春園、清漪園、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由於皇帝在京的大部分時間居住在西郊御園,因而王公大臣和官府機構雲集海淀,紛紛在此建造私家宅園,海淀鎮空前繁華,商號多達100多家。雖因清末英法聯軍焚燬及民國戰亂破壞,但時至今日,海淀鎮及其附近,仍保留了大量皇家園林、私家宅園及遺址。而以頤和園爲中心的“三山五園”,則成爲聯結海淀文物分佈主要脈絡上的紐帶,使“三線一街區”緊密相連,構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是海淀區文物資源的主要載體和基本格局,是承載着海淀區厚重歷史文化的“文脈”。園林和寺廟是這一“文脈”中的靈魂,是海淀區文物中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

海淀區的園林和寺廟,不僅數量多,分佈廣,還有着自己鮮明的特色。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的環境藝術和建築藝術,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造園藝術的精華。圓明園遺址雖失去了昔日“萬園之園”的輝煌,但卻成了近代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香山靜宜園在新的時代又成了盛世名園。皇家園林之外,海淀鎮的樂家花園、李蓮英宅院、薩利宅院以及附近的達園、承澤園、朗潤園、吳家花園等王公邸園、私家宅園也都各具特色,它們與皇家園林一起,形成了蔚爲大觀的海淀古典園林體系。寺廟建築中,也有很多絕無僅有的文物珍品,大鐘寺的明代永樂大鐘,有“鐘王”之稱,堪稱稀世之寶;大慧寺的明代彩塑二十八諸天像,藝術價值極高;真覺寺的金剛寶座,爲全國現存藝術價值最高的金剛寶座塔;臥佛寺內的元代銅臥佛,重達50萬斤,爲元代銅鑄藝術精品。很多寺廟和園林還呈現出相互交融的特點,形成獨特的寺廟園林景觀。如萬壽寺、碧雲寺、大覺寺等。海淀區寺廟的另一特色是太監廟宇衆多,或爲太監所建,或爲太監出宮後棲身之所,如大慧寺、摩訶庵、碧雲寺、西禪寺、晏公祠、響塘廟、秀峯寺等。

(二)地下文物的分佈及特點

海淀區有着豐富的地下文物資源,且脈絡清晰。目前,能夠確定的較大的古文化遺址不多,史前聚落遺址尚未發現,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存在很多地方都有發現,特別是北京大學、上莊——馬房一帶有較多遺存,多分佈在近代自然村落附近。漢代聚落遺址多分佈於古道沿線,如萬壽寺西側、萬泉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地都有發現。古墓中,戰國時期的甕棺墓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墓葬,主要分佈在羊坊店至永定路一帶。漢代墓葬分佈廣泛,且多以墓羣爲主,南至復興路沿線,北到蘇家坨一帶,中部從萬泉莊到海淀鎮再向東北至清華大學、上地、清河一帶,都是漢代墓葬較爲集中的分佈地區,其中僅上地就出土漢墓千餘座。晉唐時期墓以八里莊一帶、高粱河沿岸分佈較多。遼金時代的墓葬以羊坊店、海淀鎮、清河以及沿西山山麓臺地分佈較爲集中。元代墓葬以山前地區分佈較多,著名的頤和園耶律楚材家族墓地,尤其是耶律鑄墓出土有大批精美的文物。明清時代墓葬數量更是衆多,幾乎到處都有分佈,其中皇室墓葬、王公貴族墓以及太監墓構成了海淀區墓葬的重要特色,明代的金山墓區是十三陵外最大的皇家墓區,葬有很多夭殤的皇子、公主以及妃嬪,著名的景泰帝陵亦在這裏。明代太監墓有的規模宏大可比王陵,如高時明太監墓(大工墓),較大的墓區在八里莊、魏公村一帶。清代西山山麓有很多王墳,如七王墳、九王墳、瑞王墳、禮王墳等。清代太監墓規模遠不如明代,多以墓園形式存在,有恩濟莊、皁君廟、四槐居等10餘處墓園,大太監李蓮英墓即位於恩濟莊。民國以來,西郊衆多的名人墓葬構成了海淀區另一特有的文化景觀,萬安公墓中分佈最爲集中,有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墓、哲學家馮友蘭墓、史學家商鴻逵墓、八卦掌名家董海川墓、名醫肖龍友墓、國畫名家劉繼卣墓等。在西山腳下,還分佈着佟麟閣墓、孫傳芳墓、王錫彤墓、梁啓超家族墓、熊希齡墓、梅蘭芳墓、馬連良墓、劉半農墓、劉天華墓等。在我區地下文物相對集中分佈的地區,市政府分別公佈了恩濟莊、金山、禮王墳等三處地下文物埋藏區。

地下出土文物是海淀區地下文物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歷年來的考古發掘、配合基本建設工程清理等工作收集有各類出土文物6000餘件,主要有金銀器、玉器、陶瓷器、銅器及墓誌等以及各類石刻文物,其中尤以金銀器、玉器、瓷器爲珍貴,這些珍貴的文物,限於條件,尚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但卻是一項巨大的潛在資料,隨着文物事業的不斷髮展,隨着條件的改善,終將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文物資源保護利用狀況

(一)成績和經驗

解放後,特別是80年代以來,在歷屆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在市、區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區的文物保護工作還是取得了很大成績的,從以下一些統計數字可見一斑: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從1958年第一次文物普查時的僅10處(全部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發展到現在的80處,包括全國重點、市、區三級保護單位,特別是1999年區政府公佈了第二批18項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24項暫保單位後,使得全區文物保護單位類別齊全,特色鮮明。

1.依法管理方面。文物保護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加強,逐步納入了法制化軌道,並且形成了比較健全的管理體系,1999年元月1日,區政府公佈了《海淀區文物保護管理規定》,這是我區第一個文物保護方面的行政措施,在全市各區縣中也是第一個,使全區的文物保護管理工作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2.文物修繕方面。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由政府單一投資修繕逐步發展成爲以政府爲主的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歷年來,通過政府投資和管理使用單位通過各種辦法自籌資金(包括吸引各種社會投資),已使45項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維修,投入維修資金1億6千多萬元,使一大批文物古蹟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表一)。

3.開發利用方面。在全部80項文物保護單位中,對社會開放的已達40項,其中屬管理開放的有29項,突出的有頤和園、圓明園、香山等,年客流量達1200多萬人次,年收入超億元(表二),自然開放的有11項,如元大都土城遺址,已經成爲良好的城市綠化景觀。利用文物保護單位建成並對社會開放的博物館9個,其中利用大鐘寺建成的古鐘博物館,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古鐘文化,利用五塔寺建成的石刻藝術博物館,成爲展示和研究石刻藝術的殿堂,利用昔日皇家行宮萬壽寺建成的北京藝術博物館,收藏了大量古代藝術珍品。山後陽臺山、鳳凰嶺兩景區,以豐富的文物古蹟爲依託,使旅遊業的發展初具規模。其他還有市級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9個,國恥紀念地2個。考古工作從無到有,現在擁有6000餘件各類館藏文物。我區的文物資源在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表一文物保護單位修繕資金統計表級別〖〗數量〖〗歷年投入修繕資金數量(萬元)〖〗資金來源國家撥款(萬元)〖〗單位自籌(萬元)國家級〖〗4〖〗8197.79〖〗3839.3〖〗4358.49市級〖〗28〖〗7679.8〖〗2598〖〗5081.8區級〖〗24〖〗653.754〖〗186.254〖〗467.5暫保〖〗24〖〗65.5〖〗35〖〗30.5合計〖〗80〖〗16596.844〖〗6658.554〖〗9938.29(本表統計數據截止1999年底)

表二文物保護單位開放利用情況統計表級別〖〗數量〖〗管理開放

單位數量〖〗開放單位年客流量

(萬人次)〖〗開放單位年收入

(萬元)國家級〖〗4〖〗4〖〗813〖〗8142市級〖〗28〖〗11〖〗351〖〗1652.4區級〖〗24〖〗8〖〗48〖〗219暫保〖〗24〖〗6〖〗18.3〖〗38合計〖〗80〖〗29〖〗1230.3〖〗10051.4(本表統計數據以1999年爲準)(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區文物保護工作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區文物保護的任務還非常艱鉅。解放以來我區共進行了三次文物普查,從三次文物普查的結果可以看出,建國以來我區登記在冊的文物總數呈逐年減少之勢,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五六十年代及“文革”時期,由於認識上的不足及政治上的“極左”路線的影響,文物資源遭到大規模的破壞。80年代以來,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城市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首都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給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特別是90年代以來,隨着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北京的城市建設和危舊房改造工作掀起了新的高潮,特別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的開發和建設,使我區的文物保護工作面臨着嚴峻的形勢。

客觀地說,在我區衆多的文物古蹟中,真正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只是少數,尤其是區縣級、暫保單位和未列入級別保護的文物古蹟,面臨的形勢就更不容樂觀。在區級以上80項文物保護單位中,除了作爲公益事業和遊覽場所對社會開放的29項外,其餘部分有些古建築用作辦公用房,有些仍處於不合理使用狀態,有些幾乎處於無人管理狀態(如橋、閘等),文物遭到自然和人爲破壞的情況仍較爲嚴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程度和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北京是著名的文化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城市的規劃和建設,都必須從保護古都風貌出發,海淀區是著名的文化區,在北京的古都風貌中佔有突出的地位,其文物保護工作,更應該服從於保護古都風貌這一大局。文物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矛盾突出的工作。只有領導的高度重視,爲文物工作排憂解難,文物工作才能得到更好地發展。我區的文物保護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績,充分體現了區委、區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但在某些單位和部門仍存在着重經濟建設,輕文物保護的思想,只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社會效益,致使在某些工程建設中出現文物爲工程讓路的痛心事件,如1997年白頤路拓寬工程中拆除白石橋就是一例。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不僅起着教化育人的作用,還能爲經濟建設服務,拆一處就少一處,損失是無法彌補的。

2.文物保護資金匱乏

文物保護資金匱乏,一直是困擾文物工作,限制我區文物事業發展的一大難題。沒有足夠的物質保障,文物保護工作的許多具體措施就無法落實。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文物保護管理是國家包攬的,文物保護資金的來源渠道當然也是單一的,儘管目前文物建築的修繕工作已本着“誰使用,誰維修,誰受益”的原則,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使用單位也在努力自籌資金修繕,但國家仍然是文物修繕的投資主體,這是文物事業的公益性要求的,也是文物作爲全民族共同的文化遺產的基本屬性決定的。調查中我們瞭解到,能夠自籌資金進行文物修繕的單位,大多是開發較早、效益較好的文物旅遊單位,如頤和園、圓明園、香山公園等。即便如此,各單位因情況不一樣,仍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維修資金不足問題。當然,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也出現了一些引資修繕開放的形式,如八一中學同大業國際租賃有限公司合作修繕了樂家花園,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但對於整個文物事業來說,目前顯然還是杯水車薪。而且由於文物的特殊性,很多年久失修的文物實際上處於無人管理狀態,自然損壞的情況相當嚴重,如晏公祠、景泰陵等,已經迫切需要進行搶救性修繕,所以,通過市、區財政撥款,由國家出資搶救和保護文物資源,仍將是最主要的方式。由於缺乏資金,我區豐富的地下出土文物也一直被束之高閣,得不到充分利用,6000多件文物保存在只有10多平方米的庫房裏,連整理研究的條件都不具備,更不用說陳列展覽了。

3.城市建設、危舊房改造同文物保護之間矛盾突出

城市要發展,道路要拓寬,居民的居住環境要改善,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由於很多文物古蹟位於老城區或者開發區,勢必與工程建設產生矛盾,即使文物古蹟本身得到保留,但因其周圍不斷出現新建高樓,環境風貌往往會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不少文物點除了其本身的歷史、藝術價值外,已無整體景觀價值可言,造成都市中文物建築的“盆景化”,如大慧寺、白塔庵塔、西頂、承澤園、李蓮英宅院等。至於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的違法建設,更是屢見不鮮。

工程建設也帶來了地下出土文物的流失。從80年代末期,我區地下出土古墓葬的數量和出土文物的數量都呈逐年減少之勢,這一方面因爲缺少健全的制度,文物部門渠道不暢,信息不靈,不掌握建設工程的分佈情況,開工時間,在工程建設前不能進行全面的考古勘探,造成地下文物保護的被動局面。另一方面因爲很多工程建設單位文物保護意識淡漠,視文物保護爲擋路石,發現古墓隱瞞不報,造成很多古墓葬被破壞,甚至出現哄搶、私分出土文物的情況。

4.文物單位隸屬關係複雜,開發利用難度很大

由於歷史原因,大多數文物單位並非文物部門使用,根據調查,在我區80項文物保護單位中,按產權單位劃分,屬於各級政府行政機關的有28項,屬於各類事業單位的有30項,屬於企業的有7項,屬於軍產的有8項,沒有管理使用單位的有7項。其中屬於區文物管理部門的只有大慧寺1處。由於管理使用單位紛繁複雜,因而整體開發利用難度極大。如著名的皇家園林“三山五園”,在學術研究上、宣傳上、地域分佈上都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和關聯性,但僅圓明園屬區屬單位,頤和園和靜宜園(香山公園)屬市園林局,靜明園屬中央國家機關、暢春園(僅存恩佑寺、恩慕寺山門)屬北京大學。所以,整體開發的條件尚不具備,難以形成統一規劃和規模效應,因而難以最大限度發揮其資源優勢。再如上莊翠湖水鄉的旅遊開發,當地真正具有歷史文化含量的東嶽廟和龍王聖母宮屬北京軍區261醫院管理使用,因而也難以納入其旅遊開發的整體規劃,造成了開發利用的難度。

三、保護利用的基本思路

我區地處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核心地帶,隨着中關村科技園區開發建設工作的迅速開展,正確處理好文物保護、開發利用和園區建設的關係,已經成爲我區的一項重要工作。作爲北京市的文物大區,我區不能僅僅依靠文物的數量說話,更要在質量上確立我們的優勢,也就是要在管理水平上,在開發利用上取得突出成績。因此,我區將繼續加大保護管理力度,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堅持“保護爲主、搶救第一”的方針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指導思想,不斷開創文物事業的新局面。

1.抓住機遇,迎難而上

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既給我們的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新的課題,同時給我們的文物保護、開發利用也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朱善璐書記在區委八屆二次全會上指出:“園區建設不是單項工程建設,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綜合系統工程,是集科技、教育、文化、產業發展等於一體的工程,是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配套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一項大工程。因此,需要方方面面協調推進,缺一不可。”文物工作必然也是園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園區的建設必然會更加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園區建設過程中政府必然要加大各項事業的資金投入力度,對文物事業都將是直接或間接的有利因素;城市建設和危舊房改造,會創造多種形式保護和利用文物的有利條件;園區整體文明程度的提高,必將進一步增強全民文物保護的意識。因此,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做好我區的文物保護及開發利用工作。

2.保護好文物是建設新海淀的必然要求

保護、開發利用好我區豐富的文物資源,是創建中關村科技園區文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保護北京這一文化古都以及歷史文化名城風貌的總體要求。建設新海淀,要緊緊依託海淀區的區情,要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要創造有別於其他地區的鮮明特色。豐富的文物古蹟,就是我區區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區的一大特色,保護好文物,就是保護了海淀作爲文化區的鮮明特徵,使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文化相互映襯,將會極大地提高中關村科技園區在國際國內的良好形象。

3.開發利用文物資源,促進經濟發展

合理開發利用好文物資源,將進一步促進我區的經濟發展,如今,文化產業已經成爲我區新的經濟增長點,旅遊業作爲文化產業的龍頭,具有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而我區豐富的文物資源,正是發展旅遊業的最重要的依託,是旅遊業的基礎和靈魂,保護和利用好文物資源是我區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4.充分挖掘文物資源的教育功能

開發利用文物,不能只着眼於其經濟效益,更要注重其潛移默化的文化滲透功能,注重其獨特的社會教育功能。隨着科技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對人的素質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面對的將是學習化的社會,而在學習化的社會中,文物因傳播知識、陶冶情操以及給人以審美的愉悅、藝術的享受等方面的功能,其充當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將會越來越受到重視。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源,是連接羣衆與歷史文化的橋樑,在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區衆多的革命文物,如雙清別墅、李大釗烈士陵園、三·一八烈士公墓、辛亥灤州起義紀念塔、“保衛華北”石刻等,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的實物教材,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要特別注重發揮文物資源的社會效益,爲我區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四、對策與建議

1.切實落實文物工作“五納入”,建立文物保護新體制

1997年《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了文物工作“五納入”,即把文物保護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市政府在1996年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期文物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確提出了“五納入”的要求。我們認爲,“五納入”是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文物保護新體制的核心內容,是做好新時期文物工作的重要保證,只有切實落實“五納入”,才能明確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職責,才能充分體現政府的管理職能,才能使文物工作得到切實加強。因此,我區應積極、認真地貫徹落實“五納入”,制定並實施具體措施和方案,以進一步搞好我區的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

2.加強宣傳和研究工作,提高認識,促進全民文物保護

北京是全國的首善之區,海淀又是北京市的文物大區,其豐富的文物資源,是海淀作爲文化旅遊區的重要特徵,因而,我區的文物宣傳,要立足高遠,從大的文化角度把握,把我區的文物推向全國,推向世界。文物宣傳工作要樹立全區一盤棋的思想和“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觀念,頤和園、香山公園等開發較早的文物旅遊景點,雖不是區屬單位,但依然是我區的文物資源,其旅遊業的發展,必定能帶動周圍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對這一類極爲重要的文物,無論其歸屬是哪裏,理所當然仍應是我們宣傳工作的重點。山後地區豐富的文物點,更應藉助陽臺山、鳳凰嶺的旅遊開發廣爲宣傳。要充分利用文物工作的獨特優勢,藉助各種媒體宣傳文物工作的重要意義,擴大文物事業的社會影響。讓文物走近人民,讓人民瞭解文物、熱愛文物,促進全民文物保護意識的提高。

要積極開展地域文化研究,挖掘我區文物資源的豐富內涵。我區豐富的文物資源,具有鮮明的特色,然而,在同某些區縣的相比中,我區地域文化的研究開展得顯然不夠,如宣武區對“宣南文化”的發掘和弘揚,東、西城對“衚衕文化”、“四合院”的開發和宣傳都做得有聲有色。其實,“西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厚,其中又可分出衆多專題,如寺廟文化、園林文化、太監文化、以妙峯山進香道爲載體的西山民俗文化等,都需要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專家召開研討會,推動’西山文化”的深入研究,推動海淀地域文化的大力弘揚。

3.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多渠道籌集文物保護資金

資金投入是文物工作的老問題,也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文物保護工作做得好壞,同資金投入程度關係極大,我們認爲,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特別是對於文物修繕工作來說,各級政府的投入是主要渠道,畢竟,大多數文物只是潛在的資源,還面臨着自然和人爲的破壞,而保護文物,保護好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政府責無旁貸,因而,要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各級政府還要不斷加大投入。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僅僅依靠國家撥款來從事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在用好、管好財政撥款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文物資源的優勢,不斷探索對文物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新途徑。要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在不出賣文物的前提下,從社會、企業、個人多方面引進、籌集文物保護資金,適當時候可以建立文物保護基金及相應的基金會,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採取捐資、集資、募捐等辦法,鼓勵各種社會資金修繕保護文物,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事業。只要符合“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就鼓勵其對文物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和保護,特別是有些具備了開放條件的文物保護單位,更要在把“死文物”變成“活文物”上想點辦法,利用文物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此,必將有利於文物保護事業的健康發展。

4.加強文物搶救維修和保護管理的基礎性工作

隨着中關村科技園區各項建設工程的開展,未來幾年,我區基本建設工程同文物保護之間的衝突勢必進一步加劇。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對地下出土文物的搶救性發掘工作,把地下出土文物的流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建設、規劃部門要同文物部門密切配合,加強協調,重大工程建設項目,要有文物部門的參與,儘可能在工程開工前進行前期考古勘探。特別是清河、永豐、上莊一帶,爲古代京城通往居庸關的必經之處,地下古文化遺址及墓葬較多,隨着北部地區開發建設,特別是永豐科技園建設步伐的加快,要特別注意配合基本建設工程進行搶救性發掘。

利用市政府3年內投資3.3億對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搶險修繕的大好機遇,制定我區的文物修繕規劃和具體方案,積極爭取資金,並由區財政投入配套資金,對我區有險情的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全面修繕。同時,對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保護,也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5.建設海淀博物館,發揮館藏文物的作用

我區地下出土文物非常豐富,多年來收集了各類文物6000餘件,使我區的館藏文物從無到有,並逐步形成了年代序列較爲清楚、文物類別比較豐富的特色,其中有相當數量的文物極爲珍貴。部分珍貴文物在1994年曾赴日本東京練馬區進行展出,引起轟動,成爲我區與練馬區友好往來的使者,爲展示我區的文化形象,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多年來,我區的館藏文物,因庫房簡陋狹小,一直缺少良好的保管條件,無法進行分類存放、也無法進行整理研究,不具備陳列、展示的場所和條件。因此,爲了妥善保護和充分利用好我區珍貴的館藏文物,也爲了宣傳和研究我區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建設一座高水平的區屬博物館是非常必要的。

調查中我們瞭解到,北京市登記註冊的各類博物館總數目前已超過100座,其中絕大多數屬北京市文物局、中央各單位及其他市屬部門,以各種專題類博物館爲主,門類較爲齊全,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對外地博物館的考察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博物館在當地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如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作爲一個地區級的博物館,無論其設計思想、陳列內容還是管理水平都已堪稱一流,已經成了四川省的一個文化精品工程。北京市各區縣大多也建起或正在建設自己的博物館,而從我區來看,館藏文物已具備建設一座較高水平的博物館的基本條件,博物館的建成,將使我區擁有一個展示我區悠久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的重要陣地,同時也成爲我區宣傳近現代革命史和現代化建設成果的場所,有助於提高科技園區的文化形象,也將成爲展示我區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因而,

從各方面來看,我區都迫切需要建設一座區屬博物館。

位於中關村科技園區核心區的海淀鎮地區,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保存有很多有價值的古代建築,其中位於彩和坊24號的李蓮英宅院是保存完好的清代小宅園,現爲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可考慮在此建設博物館,融入中關村西區的環境建設中,既保護利用了古建築,又能發揮文物藏品的展示功能,宣傳、弘揚海淀悠久的歷史文化,必將極大地促進我區文化事業的發展。

6.以點帶面,加強重要歷史地段保護,促進人文環境風貌的改善

以“三線一街區”爲代表的海淀文物分佈區,集中展示了海淀區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在這些重要的歷史地段,迫切需要制定科學的保護規劃,以保護其特有的人文環境風貌,在這些地段進行工程建設,建築體量和高度應進行嚴格控制。文物保護的實踐證明,將一些確有保護意義的歷史地段劃定爲歷史文化保護區加以保護,是保持城市發展的歷史延續屬性和文化特色,展示歷史文化名城傳統風貌的現實可行的做法,北京市東城、西城等老城區的保護工作在這方面已經先走一步。我區的文物保護工作,應在切實保護好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基礎上,滲透到文物古蹟相對集中,歷史人文環境風貌較有特色的地區,由點及面,對一些重要歷史地段進行重點保護。頤和園已經是世界文化遺產,其周圍的環境風貌更應悉心愛護,避免興建高層建築導致其景觀遭到破壞,頤和園至圓明園街區已經公佈爲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街區,在此範圍內的建築更必須遵守有關規定,以保護皇家園林的獨特風貌以及燕園、清華園近代建築羣的良好景觀。長河沿線和以陽臺山、鳳凰嶺爲中心的山後地區,應成爲我區歷史地段保護的重點。長河應該保持其水系的自然風貌,河道要順其自然,不要做大的裁彎取直,沿岸大量文物古蹟、遺址和舊時風貌應保留,以保護這一地區的人文景觀和環境風貌。陽臺山和鳳凰嶺地區在行政區劃上分屬聶各莊和北安河兩鄉,但在文物分佈上是一片相對集中的地區,這裏有着豐富的文物資源,更兼自然風光秀麗,因此,在旅遊開發與建設中,要特別重視對其歷史文化景觀的保護,並儘可能將其申報爲歷史文化保護區,納入法制化管理的軌道,使人們能夠在現代生活中也能夠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鮮明特色。

7.利用多種方式開發文物資源,促進文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遍佈我區城鄉的數百處文物古蹟,可開發利用的人文景觀還是很多的。以前,由於受計劃經濟體制下重保護輕開發利用思想的影響,一些領導和羣衆對文物保護的認識有着一定的侷限性,認爲給文物保護進行投資是揹包袱,是把錢扔進無底洞,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從北京市來說,文物旅遊已經成爲北京市旅遊業的重要支柱。在海淀區,開發利用較早的頤和園、靜宜園、圓明園等文物景點都已成了著名的旅遊勝地,其創造的經濟效益以及由此而帶動起來的服務業的興盛是有目共睹的。可喜的是,我們現在已逐步認識到文物古蹟的獨特魅力和巨大文化內涵,認識到合理利用文物資源是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必須認識到,保護好文物,就延續了文物的壽命,也就使文物資源得到了更長久、更充分地利用,這也是我區文物事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隨着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建設和發展,給我區的文物開發和利用工作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從目前我區文物的現狀及開發的可行性來看,我們認爲,我區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項目的開發利用工作:

(1)開發大慧寺。大慧寺位於我區鋼鐵研究總院內,臨近中關村大街中段,交通便利,因地處機關大院內部,長期以來未能對社會開放。50年代即已定爲北京市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其明代建築、雕塑、壁畫三大藝術珍品極爲珍貴,尤其是28尊明代彩繪泥塑諸天像,在北京地區絕無僅有,極具開發利用價值。以大慧寺開發爲突破口,以開發促保護,力爭利用3年時間,恢復大慧寺山門、天王殿、彌勒殿及東西配殿等原有建築格局,並將其建成古代雕塑博物館,成爲對廣大市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陣地和遊覽休閒的場所,成爲中關村大街沿線一處亮麗的文化設施,使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文化相互交融,相映生輝,以提高中關村大街的文化品味,充分發揮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達到開放利用的目的,以此帶動全區文物工作再上新水平。

(2)收回摩訶庵。摩訶庵爲明代京西名剎,嘉靖二十五年(1546)建成,大雄寶殿內繪有明代壁畫,東院金剛殿內的32體金剛經刻石極爲珍貴,現寺院建築格局完整,四隅有碉樓,這種格局在寺廟建築中極爲少見,寺原爲明嘉靖朝太監趙政家廟,趙政之墓亦在寺內,墓規模宏大,墓道很長,形制特殊,60年代挖防空洞時,對該墓進行了發掘,現地宮中仍存有精美石雕。現爲八里莊國小管理使用,由於文物保護管理的要求,使八里莊國小的發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因此,通過適當的方式,將八里莊國小遷出摩訶庵,既有利於學校的發展,又保護了我區一處珍貴的文物古蹟,同時爲對其進行進一步開發利用騰出了較大的空間。計劃對大殿及配殿修繕加固,山門及四隅碉樓大修,恢復部分配殿,並修繕趙政墓地宮,收歸文物部門,建成專題類博物館對外開放。

(3)請回北魏石佛。魏太和造像(俗稱北魏石佛)是北京地區最古老的石造像,也是鳳凰嶺風景區最著名的人文景觀,自1998年被盜又被追回後,現存於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該地區的旅遊開發,仍應以魏太和造像爲中心,搞好北魏石佛石刻園的建設,爭取早日請回北魏石佛,並逐步修繕龍泉寺、上方寺元代磚塔、關帝廟、金仙庵等文物景點,以此帶動陽臺山、鳳凰嶺地區的旅遊開發工作,同時制定該地區文物保護的整體規劃,加強旅遊、規劃部門同文物部門的協調,特別要注重對該地區文物環境風貌的保護,避免破壞性開發。目前來看,陽臺山和鳳凰嶺的旅遊開發都儘可能地利用了本地區的文物資源,但其文化內涵的深度開發顯然還是不夠的,如妙峯山香道的民俗文化還有待進一步挖掘,要在考古發掘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適當恢復幾處茶棚,豐富景區景點內容,同時積極申報該地區爲歷史文化保護區,以達到依法保護其人文環境風貌的目的,促進文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