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調研報告範文十五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8W

鄉鎮調研報告範文 篇1

鄉鎮是我國政府管理“五級結構”的最末端機構承擔着貫徹上級政策、管理鄉鎮農村、溝通城鄉的重要責。有道是“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足見鄉鎮管理的複雜性和重要性。鄉鎮管理是以鄉鎮政府爲核心的鄉鎮組織依法管理鄉鎮範圍內社會公共事務的活動,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重點在鄉鎮,工作着力點也在鄉鎮。鄉鎮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水平,直接關係着一個縣區、一個市的整體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

鄉鎮調研報告範文十五篇

一、鄉鎮設置現狀

統一設黨委、政府、人大、人武部、紀檢委(監察室)和團委、婦聯。一般鄉鎮內設黨政辦,經濟發展辦、社會事務辦、企業辦、計生辦等等,同時鄉鎮設置司法所、派出所、水管所、計生服務所、勞保所、國土所、財政所,和文化站、林業站、農業站等,這些就是傳統的七所八站。站所一般3—5人。

二、現行鄉鎮管理體制的特徵與弊端

鄉鎮管理屬於基層管理的範疇,其特點主要表現爲:

(一)綜合性

鄉鎮管理的綜合性特點主要表現在:

第一,管理對象和內容十分龐雜。每一個鄉鎮都設有黨、政、武、企、羣衆團體等機構,領導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工作。

第二,從管理方法的運用上看,鄉鎮各項管理工作的開展,各項事業的發展,必須把各項工作加以綜合,採取綜合性的具體措施和辦法,才能把各項工作推動起來,從而收到明顯的效果。

第三,從管理職能上看,由於鄉鎮工作的直接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綜合協調和合作是非常必要的。鄉鎮黨、政、經各部門只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和幫助,才能使鄉鎮管理朝着預期的目標發展。

(二)實踐性

鄉鎮處於我國政權系統的最基礎一級,鄉鎮管理處於廣大農村第一線。承擔着貫徹上級政策、管理鄉鎮農村、溝通城鄉的重要職責,具體地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並使之具體化,把方針、政策、法律、規和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因此,鄉鎮管理必須直接面對鄉鎮各個部門或行業,必須從實際出發,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三)羣衆性

鄉鎮作爲農村基層行政區域單位,實質是鄉鎮管理機關代表人民羣衆管理鄉鎮各項事務。要以廣大農民和城鎮民的願望和要求爲基本出發點,一切從羣衆出發,一切爲了羣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利益是一致的,管理的本質是爲人民服務。鄉鎮管理不但切實反映和維護農民和城鎮居民的正當利益,同時也體現農民和城鎮居民的願望和要求。

綜上所述,在現行體制下,鄉鎮政權的運作和管理特徵集中體現爲:

一是執行性。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上級黨政機關的指令和要求都要通過鄉鎮來貫徹執行,並具體落實到農民羣衆中去。

二是綜合性。

鄉鎮全面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和財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

三是直接性。除村民自治組織外,它沒有下屬行政組織,基本上是直接同農民羣衆打交道。

四是非完整性。不象縣以上領導機關那樣功能完備、機構齊全。

鄉鎮管理體制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職能轉換不到位。一是管理職能越位。管了許多本應由市場、企業和中介組織管的事。二是服務功能錯位。上級將名目繁多的指標分解下達給鄉鎮,並簽訂目標考覈責任狀,有些指標採取“一票否決制”,與鄉鎮主要負責人政績“掛鉤”。鄉鎮領導不得不將主要精力投放在落實各項指標上,沒有足夠精力爲農民服務。三是社會職能缺位。尤其是免徵農業稅後,由於財力制約,大部分鄉鎮只能維持工作運轉,無力承擔公共設施建設,影響了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整體水平。《地方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鄉鎮政府的職權爲七項。但在實際工作中,前鄉鎮承擔的工作內容十分龐雜,可概括爲八大類近50項,鄉鎮工作事無鉅細,包羅萬象,面廣、量大、事雜,將有些應由社會承擔的職能納入鄉鎮管理範圍,將有些應由農民做的事情由幹部來做,成爲“全能政府”、“無限責任政府”。越位、缺位、不到 位的情況較嚴重,有些應該做的工作沒有精力去做,而有些不該做的工作卻疲於奔命。

(二)站所設置不合理。站所的設置大而全,而且帶有計劃經濟體制的色彩。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要求。鄉鎮不論人口多少,規模大小,站所設置千篇一律,這種狀況增加了財政開支,降低了工作效率。有的站所上劃由上級主管部門垂管,又受鄉鎮屬地管理,鄉鎮和部門之間缺乏有機配合與協作,形不成人才、資金、設施、技術的優勢互補。同時還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現象,即管理型的幹部多,服務型的幹部少;“萬精油”式的幹部多,掌握專業技能的幹部少;生產型的幹部多,經營型的幹部少,制約着鄉鎮功能的有效發揮。

(三)人權事權脫節。突出表現爲責權分離,管用脫節。設在鄉鎮的站所、中心,有的職稱評定在縣以上部門,年度考覈卻在鄉鎮。不少站所駐在鄉鎮,人財物卻垂直管理,形成“能看見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見”。由於鄉鎮和站所主管部門權責重疊交叉,鄉鎮責大權小或有責無權,縣直部門權大責小或有權無責。《憲法》規定,鄉鎮政府是我國最基層一級政權,但《行政處罰法》等法規沒有賦予鄉鎮政府執法資格疑似鄉鎮在法律規定方面職權殘缺,存在着“責任大、權力小”和“任務多、要素少”的現象。如禁止農用車載客、安全生產、農村環保等,鄉鎮沒有執法管理權,但工作還得幹,只有“違法行政”。由於職能的弱化,工作手段和方式只能靠單一的教育和說服,而現在利益多元化的狀況下這種手段是越來越不被認可,很多情況下是無效管理。

在對經濟發展的協調中,最常見的是作爲爲企業發展徵地的主體嵌入,讓羣衆理解爲的負面行動,阻力前所未有,《物權法》出臺更加劇了企業徵地發展與羣衆利益的對立,單有的說服已經完全喪失了功能並且容易讓鄉鎮政府捲入具體行爲是否具有合法性的質疑,甚至捲入法律糾紛旋渦,難於在對經濟的發展支持與老百姓的利益維護中有所作爲,陷入幹部無能、政府無用的信譽危機。

(四)政事、政企不分。財權、物權爲在縣區業務部門,事權留在鄉鎮,存在着“見到人的管不到人,管到人的見不到人”和“有責任的沒法管,有權管的沒責任”的現象,造成鄉鎮職能虛化,責任增大,自主權縮小。一些站所上劃後,大都承擔着本行業的行政管理職能,肢解了鄉鎮政府的行政職權,難以發揮應有的行政效能。同時,鄉鎮政府往往包辦了企業、事業單位的事;黨委政府也很難把黨務和政務分開。條塊分割,權責分離,鄉鎮政府很難統籌、協調,不能有效地配置管理要素,進而充分履行職能。另外,有法律地位但沒有執法權。

(五)鄉鎮債務多,負擔較沉重。鄉鎮財政實際上是轉移支付財政,自身沒有財政能力,收錢無門,掙錢無路,要錢無緣,要想幹事、幹成事、不出事,實在苦惱。由於債務較多,負擔較沉重,償還難度大,不同程度地影響到鄉鎮的正常管理工作。同時,鄉鎮償還能力有限,主要依靠縣區財政加大轉移支付額度。並且爲了發展和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舊債尚未還清,又累欠新債,有的鄉鎮不得已向社會集資,向農村信用合作社借貸。花錢去路多,收錢來路少,鄉鎮領導窮於應對,甚至無可奈何,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管理工作、服務活動和事業發展。

上述問題的存在,不能歸咎於哪級組織、哪個領導,其成因是複雜的。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__大,經過20年的農村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農村管理體制、管理對象、管理任務、管理方式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既有現實的原因,又有歷史的原因;既有社會條件的原因,又有自然條件的原因;既有體制機制的原因又有資金等管理要素匱乏的原因;既有鄉鎮自身工作的原因,又有上級組織的原因。這也是目前需要認真思考並逐步進行解決的問題。當前,我國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新情況、新問題大量涌現,鄉鎮管理必須創造性地回答和解決農村現代化建設所面臨的現實矛盾和問題。

鄉鎮調研報告範文 篇2

鄉鎮農機管理機構是農機化工作的最基層單位,是聯繫廣大農機手的橋樑和紐帶,是農機技術宣傳推廣、修配服務、安全生產管理和發展農機合作服務組織等工作的主力軍。鄉鎮農機管理機構建設得如何,直接影響到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和新農村的建設。根據湖南省《關於改革完善鄉鎮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的實施方案》精神和婁底市農機局的要求,我局在今年4、5月份,利用一個月的時間,採取查閱檔案、實地走訪和召開座談會的形式,對我市12個鄉鎮農機管理機構進行了細緻如實調研,瞭解歷史,查明現狀,找出問題,提出建議,並在20xx年5月12日召集全市的農機管理員集中座談,徵求意見,力促我市鄉鎮農機管理機構改革有序進行。

一、基本情況

(一)機構設置情況。20xx年,全市鄉鎮機構改革後,鄉鎮農機站進行了調整,實行農、林、牧、漁、水、機等多站合一,全部歸入鄉鎮農業綜合開發中心。目前,全市共有12個鄉鎮,共設12位農機員。

(二)經費來源情況。全市鄉鎮農機站經費撥款形式主要是財政全額撥款和差額撥款兩種,除毛易鎮農機站實行全額撥款外,其餘11個鄉鎮站均實行財政差額撥款,農機管理人員的工資收入基本有保障,但養老保險等福利保障難以落實到位。

(三)管理體制情況。自20xx年鄉鎮機構改革後,鄉鎮農機站合併入鄉鎮農業綜合開發中心,原農機員繼續從事農機管理工作,管理體制爲市和鄉鎮共管,以鄉鎮政府爲主,市農機局主要負責農機化工作業務指導。

(四)人員結構情況。目前,全市鄉鎮共有農機員12人,農機員結構爲:幹部1人,職工11人;大部分爲高中及高中以下學歷;30歲以下的1人, 30-50歲10人, 50歲以上的1人。

二、存在問題

(一)編制不夠合理。目前,全市12個鄉鎮僅有12名鄉鎮農機管理人員,且兼職人員多,佔鄉鎮總數的80%,有6位農機員在崗不在編,佔鄉鎮總數的50%。兼職人員不僅要負責該鄉鎮的農機化工作,還要承擔常年駐村包片、森林防火、鄉村規劃、計劃生育、社會穩定、安全生產等非農機行政事業管理的其他工作。即使是農機專職人員,也經常被鄉級政府臨時抽調承擔其他任務,難以集中精力從事農機管理業務工作,使上級業務部門安排部署的農機化工作在貫徹落實中出現“梗塞”,難以傳達落實到農村、農民和機手,給全市的農機管理工作帶來極大的影響。通過調查,只設立1名兼職農機管理人員的鄉鎮,其農機化工作的各項指標都嚴重滯後。

(二)保障不能到位。全市12個鄉鎮站共12人,只有毛易農機站站長實行財政全額撥款,發全額工資,其餘11名鄉鎮農機人

員,實行財政差額撥款,工資收入連續幾年爲年工資總額的70%左右。又加之鄉鎮對農機工作不夠重視,工資補助不足,在養老保險等福利方面落實難以到位,特別是那些在崗不在編的農機管理員,更是難以安心工作,影響了農機工作的積極性。

(三)經費投入不足。鄉鎮農機管理機構辦公條件簡陋,因爲鄉鎮農業綜合開發中心的設置,一般沒有獨立的辦公場所,都是幾個人擠在一起辦公,鄉鎮農機管理的辦公經費幾乎爲零,辦公經費沒有得到有效保障。由於正常的辦分經費和必要的管理、公益性培訓,技術服務經費無法得到保障,經費嚴重不足,應用於農機管理、推廣等的設施設備基本沒有,不同程度制約了農機技術人員作用的發揮。致使農機業務工作無法開展。

(四)管理難以協調。農機站管理體制爲市和鄉鎮共管,以鄉鎮政府爲主,市農機局主要負責農機化工作業務指導。通過調查,鄉鎮政府只管用人,鄉鎮農機管理人員隨意更換、調動頻繁、錯崗錯編的問題比較突出,沒有充分考慮農機化的可持續性發展。農機局進行農機工作調配時,農機員每次都有新面孔,並且難以到位和適應農機業務與政策,影響了農機工作的正常開展。

三、主要建議

我市自從20xx年進入國家農機購置補貼項目籠子後,全市農機保有量快速增長,農機化工作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而我市拖拉機掛牌率、持證率和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與省內先進地市相比差距較大。鄉鎮農機站的改革勢在必行,因此要進一步理順鄉鎮農機管理機構體制編制,充分發揮鄉鎮農機管理機構的作用,促進我市農機化的科學發展。

一、 合理設置編制。根據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於深化鄉鎮機構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辦發[20xx]4號)和湖南省《關於改革完善鄉鎮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的實施方案》文件精神,結合冷水江鄉鎮農機管理機構和農機化發展實際,合理設置鄉鎮農機站編制。冷水江工業比重大,多爲丘陵山崗地形,走現代農業是唯一選擇,作爲現代農業支撐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尤其重要,現在每個鄉鎮僅一名農機員,並且多是在崗不在編,嚴重影響農機員的積極性,制約農機工作的深入開展。綜合座談會各方意見,我市每個鄉鎮以設置2個編安排 2名農機員(其中含1名農機技術人員)爲宜。

二、明確工作職責。在科學設置農機編制後,應賦予相應的工作職責。在立足三農的基礎上,全市鄉鎮農機職責還應結合冷水江市城鄉統籌,明確其工作職責,讓鄉鎮農機機構切實擔負起鄉鎮農機推廣、技術培訓、信息服務、協調組建農機作業服務組織、農機數據統計、農機購置補貼宣傳監管等工作,協助農機監理機構抓好安全生產管理工作。

三、理順管理體制。農機站現有管理體制爲市和鄉鎮共管,以鄉鎮政府爲主,市農機局主要負責農機化工作業務指導。這種管理體制經過實踐表明,便於鄉鎮管理,但卻使農機局與鄉鎮工作

難以協調一致,導致鄉鎮農機工作邊緣化、無序化局面。難以進行業務指導。因此,在“市鄉共管”大原則不變的前提下,實行市農機局管理爲主的管理機制,即人員的考覈、調配、晉升和業務經費由市農機局管理,鄉鎮政府負責綜合協調、監督等行政管理,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和生活保障。

四、落實經費保障。一是將鄉鎮農機員工資納入市財政統發中心,使鄉鎮農機人員基本生活有保障。二是落實鄉鎮農機工作經費,經費來源由市和鄉鎮兩級按一定比例撥付,並列入財政年度預算,確保鄉鎮農機工作的開展。

五、加強自身建設。鄉鎮農機員在機構改革後加強農機工作責任感和積極性,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促進法》爲準,按照以農業機械化爲技術支撐的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強化工作職責,結合本地實際,以辦點示範和組建專業合作社等服務方式,促進全市農機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鄉鎮調研報告範文 篇3

爲深入瞭解和掌握桃源縣非公企業基層黨組織現狀,進一步強化非公企業基層組織建設,提升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水平。近期,桃源縣工信局黨委對歸口工信局黨委管理的非公黨建工作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與調研。

基本情況

歸口中共桃源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委員會管理的基層黨組織委員會2個、總支部1個、支部14個,分別是中共桃源縣工業和信息化局機關支部委員會、中共桃源縣工業和信息化局機關離退休人員支部委員會、中共中材常德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委員會(下屬生產和部室2個支部)、中共常德勝利化工有限公司總支部委員會(下屬6個支部)、中共常德牛力水泥廠支部委員會、中共湖南省四通建設有限公司支部委員會、中共湖南津山口福食品有限公司支部、中共湖南古洞春茶葉有限公司支部,共有黨員75名(不含流動)。

主要問題

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桃源縣非公企業黨建工作有些滯後,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性質決定了黨建工作存在一定困難。非公有制經濟組織,財產具有私有性,員工具有 僱傭 性,業主對企業有絕對的領導權威,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組建黨組織、開展黨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業主的認同。但是,部分業主對組建黨組織工作認識不一,心態比較複雜,有的認爲組建黨組織會影響他們正常的生產和發展秩序,有的甚至有牴觸情緒,導致這些企業的黨組織組建工作難以順利開展。

非公有制經濟組織自身的不穩定性不同程度地制約着黨建工作。非公有制企業從業黨員流動性大,數量不固定,黨組織不夠穩定。像津山口福黨支部、古洞春黨支部,由於企業本身的性質,黨員數量少,人員流動性較大,現在已沒有黨員,致使企業黨組織組建後得不到鞏固。同時,經營企業競爭壓力很大、風險也很大,企業老闆將主要精力用在了謀求企業利益上,很少把心思用在組織開展黨組織活動上來。

黨的力量比較薄弱。由於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黨員人數偏少,與員工數量相比比例偏低,黨務工作者缺乏工作經驗,致使黨組織的影響力和作用發揮不太明顯。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受到黨員發展政策的影響,在低學歷和年齡較大的企業員工中有黨員身份的並不多,加上非公企業員工的流動性很強,造成企業黨員少、黨員留不住、黨員不履職。

問題存在的原因

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建工作思想基礎脆弱。目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對黨建工作主要有以下三種不良的思想傾向:一是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黨組織理不直、氣不壯 配角從屬 思想傾向嚴重。二是黨員的複雜、懈怠心態 打工僱傭 思想傾向。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裏,業主和黨員職工是雙向選擇關係,很多黨員認爲自己是臨時的,流動性比較大,飯碗掌握在 老闆 手裏,隨時有被 炒魷魚 的可能,難以把自己的個人目標同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的整體目標、企業發展目標有機結合在一起,難以行使黨員的權利和承擔黨員的義務,失去了黨員應有的作用。三是價值利益的多元化,使得年青人不願靠攏黨組織 急功近利 思想傾向。

黨務工作者缺乏工作經驗。企業黨務工作者大都由企業高層領導兼任,即使有專職黨務工作者也多缺乏工作經驗,對黨的基本知識,組織活動程序不瞭解,開展黨的工作不得力,方法單一,黨務工作不規範。有的雖然是黨員,但對黨員義務、黨員職責,黨組織的設置及活動開展知之甚少,不關注黨員,也不主動組織開展黨組織活動。

對策和建議

準確把握內涵,科學界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地位和作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的黨組織應當是黨在該經濟組織中的戰鬥堡壘,是職工羣衆的政治核心,對企業生產經營和發展具有支持、促進和監督、協調作用。要積極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以經濟建設爲中心,鼓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依法經營,使企業健康發展;要抓好黨組織的自身建設,積極開展黨的活動,加強黨員的發展、教育、管理;要協助做好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經濟組織的精神文明建設;要協調企業內部的勞資關係,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領導企業中的工青婦組織,發揮他們應有的作用。

創新工作機制,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黨組織的政治優勢。一是靈活開展黨建工作。堅持 爲企業所需要、爲業主所理解、爲職工所擁護、爲黨員所歡迎 的原則,圍繞企業生產經營發展開展工作。二是培育新生力量,做好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的黨員發展工作。按照 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 的方針,做好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工作,及時把符合黨員條件的優秀員工吸收到黨內來。

加強培訓機制,大力增強非公黨務工作力量。一是對非公企業主進行培訓,通過培訓,向他們宣傳黨和政府關於非公經濟的各項方針政策,鼓勵引導和支持非公經濟組織發展壯大。讓他們能夠學習領會黨在一個時期內的中心工作和主要政策精神,體會到黨對企業的支持鼓勵和關心,增強他們自覺做好黨建工作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二是對非公企業的黨務工作者進行培訓,通過培訓,使他們對黨的知識的瞭解進一步提高,對黨的組織活動的程序進一步理解,解決非公經濟黨組織黨務工作人員力量薄弱的問題。三是對黨建指導員進行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他們自身的黨務工作水平和市場經濟知識,增強他們指導企業的能力。

鄉鎮調研報告範文 篇4

爲了全面掌握本校各班團組織建設和工作情況,瞭解各團支部的基本狀況和工作開展情況,準確掌握第一手資料,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進一步密切團組織與團員青年聯繫的有效途徑及爲全校共青團工作順利地實現各項既定任務和目標提供決策、智力支撐。採取召開座談會、討論會、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深入細緻地開展調查研究工作。

此次團情大調研以全面履行團的四項基本職能。即推動全校共青團工作和在校學生事業全面發展爲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查閱資料、約訪共青團幹部等方式,針對團幹部、團員青年、青年代表等不同對象,進行實地調研、個案研究,真正做到了點面結合、有序推進。此次調研指導工作應與實踐緊密結合,按照共青團抓基層基礎的整體部署,着力分析基礎工作的薄弱環節和組織建設的關鍵問題,挖掘、表彰基層工作中的鮮活經驗和先進典型,爲桂林師專共青團工作的創新和發展提供大量的一手資料和有價值的參考。

一、 團情統計時間:

20xx年9月8日——20xx年9月18日

二、 調研內容:

1. “00後”團員基本情況

2. “00後”團組織幹部建設情況

3. “00後”新團員特徵

4. “00後”團組織制度建設情況

(一) “00後”團員基本情況

一國中現有團支部36個,其中各年級均爲12個。全校班級總數爲36個,全校1944人,共有共青團員750人,“00後”團員677人,沒有入黨團員。在校團委的領導下,分別設立了團支部。深入貫徹學校提出的“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努力構建適應支部發展要求、符合團員青年需要的團建工作體制,把開拓進取與務真務實相結合,使團建工作組織得有聲有色,始終充滿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近期,各團支部爲響應我校共青團“黨建帶團建”工作,積極配合共青團情況統計任務的進行。各支部還定期舉行團日活動,按照校團委的思想要求,

構建擁有本支部特色的組織活動。團日活動始終以貫徹黨的十八屆大會精神爲目標,使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 “00後”團組織幹部建設情況

各支部均配備了團支部書記,每班的團支書每半年到一年進行一次換屆選舉,現在在任的“00後”團支書有36人。主要方式以開全體班會、公開競選、民主投票的方式選出。其主要負責團支部日常行政工作,策劃各階段具體活動,認真負責組織團日活動,積極主動地與各個分團支部聯繫交流,共同進步。團幹部在生活中應起到模範表率作用,提升團幹部的感召力。在實際工作中,建立學生幹部意見箱,廣泛的採集同學們對學生幹部的意見和建議。在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中,如:勤工助學崗位安排、優秀貧困學生評選、“推優”入黨等工作中,做到公開、公平、公正、民主、透明。

(三) “00後”團組織團員隊伍建設情況

在校團委指導下,各班團支部對班級團員進行信息收集統計,然後由校團委組織部做成“團員數據採集表”。另外,各支部還整理並上交團員轉團籍材料(包括入團申請書、團檔案、團員證、介紹信),記錄缺失材料的人員名單及其材料的缺失情況,並積極督促補充完全,使團員隊伍日漸壯大;各個支部每年都會大力宣傳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相關流程,爲深入學習黨的先進指導思想,提升大學生政治素養奠定基礎;積極倡導學生結合班級、專業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及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讓新生對國家政策及社會現階段就業情況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和認識,增強學生在校學習的動力,使同學們做到在校要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畢業後學以致用,服務社會。平時,班級團員積極參加團日活動,通過一系列團日活動,加強團員意識和先進性,並能夠在日常的工作學習中發揮其積極性和先進性,如;按時交納團費,定期自我總結,積極參與學校的發展建設。

(四) “00後”團組織制度建設情況

爲加強團支部建設,規範支部工作和成員的行爲,增強管理力度,使同學們充分認識執行規章制度是學風建設的保障,我校團委會一方面大力宣傳和倡導學先進、趕先進,大張旗鼓的樹立好榜樣,同時加大獎勵力度和獎勵面,物質和精神獎勵相結合,分不同層次不同項目的獎勵,其目的是鼓勵那些只要努力學習的學生,就有進步,就應該得到一定的肯定,實現"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的目標。

另一方面對違反校紀校規的少數同學,就應該給予嚴肅的處罰,以便警示其他同學。

三、 建議

團的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普遍是發展中的問題,主要是團的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工作方法與不斷變化的青年羣體、不青年需求不相適應引起的。要正確認識共青團的工作現狀,看到成績,找準問題,從宏觀着眼,從微觀着手,不斷加強和改進團的各項工作。

1、從完善團的工作職責入手,找準共青團工作的定位

從現實來看,一些團組織一方面職責範圍內的工作沒有完成,一方面又做了許多不屬於團組織職責範圍內的事,工作貪多但沒有能力去完成,本職工作又沒有精力去完成,到頭來“種了別人地,誤了自家田”。明確團的工作職責,一要堅持團組織的羣團性質,克服行政化傾向。共青團不是行政部門,沒有行政執法權,做行政工作沒有法律依據,也缺乏相應的人力、財力。二要切實發揮黨聯繫青年的橋樑紐帶作用,增強黨的執政基礎。三要樹立共青團的品牌工作。無論是團的哪一方面的工作領域,都要有團的品牌工作,只要這些工作能堅持下來,鞏固下去,團的組織就有地位,團的幹部就有作爲。

2、從實現團的工作創新入手,增強共青團工作的前瞻性和適應性

目前共青團工作出現的一些問題,歸根結底是由於團的工作方法、設置方式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出現了團的工作方式滯後於青年的需求,團的設置方式滯後於改革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從根本上改革團的各項工作,徹底扭轉共青團工作的被動局面。

3、從加強團的基層組織建設入手,擴大共青團工作的覆蓋面

共青團工作不能有效地覆蓋和影響青年,使共青團組織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淡化。它從客觀上講,是因爲團的基層組織不健全,團的組織設置不能有效覆蓋青年;從主觀上講,是因爲一些團組織在工作中“抓大放小”、“抓易放難”,基礎性的、不容易出成績的、最需要團組織關懷的、不好抓的地方成爲團組織的空白點。

4、從完善團的各項機制入手,改進團幹部的工作作風

團幹部的作風轉變,要依靠團幹部個人的自覺,更要靠機制的約束。一要完善團幹部的選拔培養機制,真正把德才兼備的優秀青年幹部選拔到團的各級領導崗位上來。積極推行公開選拔、民主推薦、競爭上崗的選拔方式,嚴把團幹部的入口關。二要完善團幹部的教育培訓機制,努力提高團幹部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素質。三要完善團的工作的運行機制。團幹部的作風不實,從主觀上講是因爲團幹部都是學生,黨性鍛鍊和個人修養不夠;從客觀上講是因爲團的一些活動項目本身不實,不具有可操作性引起的。

鄉鎮調研報告範文 篇5

各鄉鎮人大主席團在縣人大會的指導下,在鄉鎮黨委的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xx大精神,緊緊圍繞經濟建設、社會和諧主題,認真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職權,有所探索,有所規範、有所作爲,有所進取,有所形象,認真履行職責,做了大量工作:

(一)切實加強領導,鄉鎮人大工作得到保證

鄉鎮黨委對人大工作的領導,是鄉鎮人大開展工作、發揮作用的根本保證。

1、機構健全、領導重視。全縣共有七個建制鄉鎮。高亭、東沙、岱西、岱東、長塗鎮人大主席由黨委書記兼任,設專職副主席和聯絡員各一名;衢山鎮、秀山鄉設專職主席、副主席、聯絡員各一名。今年四位鄉鎮人大聯絡員調配了大學生公務員,二位聯絡員兼任政府辦副主任。這樣的配備,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各鄉鎮黨委對人大工作總體來說比較重視,每年都聽取人大工作的彙報,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職能,幫助人大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書記辦公會、黨委會、鎮長辦公會等重要會議,都請人大專職主席、副主席列席。

2、鄉鎮黨委研究人大工作。鄉鎮黨委要將人大工作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大多鄉鎮黨委每年都有幾次聽取或專題研究鄉鎮人大工作。人大主席團會議每年召開2—4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涉及有關重大問題時能及時向黨委報告,需要黨委統籌協調的,也得到了黨委的支持,基本能保證人大工作的順利開展。

3、經費得到保障、辦公條件不斷改善。鄉鎮人大工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鄉鎮人大代表活動經費一般採用報帳制。目前,鄉鎮人大專職主席、副主席都配備了專用電腦,爲日常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有的鄉鎮按照“目標同一,工作同向,獎懲一致”原則建立了黨委領導下的書記、人大主席、鄉(鎮)長分工負責制,各項工作協調發展。

(二)監督與服務並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我縣經濟比較落後,xx年全縣生產總值才27億元,縣級財政收入1億元。自從縣委號召跨越式發展和“四個岱山”建設以來,各鄉鎮人大把招商引資、統籌協調、維護穩定、創建和諧、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爲人大工作的大事來抓,努力尋求人大工作與經濟建設的最佳契合點。

一是各鄉鎮人大對政府工作實行監督的基本做法:

1、召開主席團會議,適時聽取和審議政府有關工作情況的彙報。重點對政府招商引資、工業園區、實事工程、民生問題等重要事項處於人大的監督之下,促進了政府有序、高效運作。

2、督促政府抓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的落實工作,建立會議辦理、現場辦理、評估辦理等制度,大多鄉鎮採用答覆時面商和辦結前面商的“二次面商程序”,使代表建議滿意率和辦理解決率逐年提高。

3、組織各種層次的視察活動。突出重點工程建設、農村基礎設施、環境衛生、生態綠化、轉產轉業、生產安全、農貿市場等方面開展視察。選擇羣衆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組織代表開展調查研究,提高對政府辦事效率、政務公開、承諾服務的監督有針對性。如岱西鎮人大把鹽業享受柴油價補貼問題以建議形式,通過代表提交到省人代會和全國人代會上;還把鹽業鹽民生產問題的調查報告送到省人大、省政府和省鹽業局後,引起省裏對鹽區生產建設的重視、達到原鹽價格提高的效果。

二是各鄉鎮人大爲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主要體現:

1、切實履行職責,審議、決定鄉鎮改革和經濟建設的重大事項,保障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順利進行。擴大知政知情渠道,積極採取“政府實事工程,大家提、大家議”的活動,並組織人大代表深入調查研究,聽取羣衆意見、爲地方發展進言獻策。

2、服務中心工作,始終與黨委同心同調。主動推進政府工作,做好維穩工作:如衢山鎮人大在鼠浪湖島整體搬遷中做了大量工作;長塗鎮人大在金海灣大型工程建設中,負責徵地拆遷工作;秀山鄉人大在常石集團和惠生集團落戶中負責民生協調工作;高亭、東沙、岱西鎮人大做好工業園區徵地工作等。

3、鼓勵人大代表招商引資起作用、幫困扶貧獻愛心、經濟發展作貢獻。據近二年初步統計:各級人大代表在縣鄉兩級招商引資工作中受表彰達20多名;有80%以上各級人大代表建立幫困結對戶;在全縣重點骨幹企業老總中人大代表佔50%以上;在“創業創新”評選全縣十大人物中人大代表佔6名;在縣第三屆專業撥尖技術人才和優秀實用人才榜上人大代表佔10名。

4、協助企業轉型升級。各鄉鎮人大經常組織企業代表到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型企業學習考察,僅去年長塗鎮組織代表到上海、南通等地和企業考察;衢山鎮組織代表到舟山的金塘、六橫船舶企業考察,東沙鎮組織代表到寧波北侖港物流企業考察等,爲本地企業代表借鑑創業創新經驗提供平臺。可以說,這幾年引進全縣港口企業落戶和省市縣重點工程建設,各鄉鎮人大及其代表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到20xx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84.2億元,財政總收入7.5億元。

(三)民主法制意識加強,依法治縣治鄉工作逐步推進鄉鎮人大在民主法制建設和依法治縣治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突出法制宣傳教育。督促鄉鎮政府加強對《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義務教育法》、《土地管理法》、《環境保護法》、《衛生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養老保險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促進普法工作的落實。

2、着力推進依法行政。以建設法治政府爲目標,督促政府部門效能建設和政務公開,提高公務人員素質。各鄉鎮人大多次牽頭舉辦《生產安全法》、《行政許可法》、《公務員法》、《公司法》、《合同法》、《婚姻法》、《物權法》等法律講座,並開展對執法部門督查。

3、有效開展執法檢查。近年來鄉鎮人大着力對土地管理、環境保護、漁業生產安全、教育衛生、農民負擔、職工維權等方面要求有關部門述職、組織代表評議,如去年衢山鎮人大對設立不久的交通、建設、漁業分局提出了14條整改意見、各分局有了壓力,就產生動力,促使工作有很大的改觀。

鄉鎮調研報告範文 篇6

一、我區鄉鎮財政監督檢查工作開展情況

由於鄉鎮財政實行集中核算,代理記賬制,再加上鄉鎮工作的特殊性,所以鄉鎮監督檢查工作開展基本上流於形式,並未按上級要求進行自我監督檢查。對鄉鎮各部門的檢查主要是依靠上級部門進行的重點檢查,針對目前鄉鎮財政的實際情況,建議設立鄉鎮財政監督員,同時加大對鄉鎮監督指導,形成上下聯動的監督機制,確保監督工作的開展。

二、鄉鎮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一般預算收入、返還性收入、省級轉移支付收入、專項補助收入等。20xx年臺兒莊區鎮街總收入16466萬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稅收)6646萬元,佔40.36%,返還性收入704萬元,佔4.27%。一般轉移性收入8013萬元,佔48.66%。稅收收入中增值稅、營業稅爲主體稅種,鄉鎮收入整體收入質量不高,稅收成本偏高。存在空轉、買賣稅款現象。對鄉鎮財政收入質量檢查重點和難點是空轉、買賣稅款,以及稅種入庫的級次及真實性。

三、鄉鎮財政支出,在編人員工資及福利支出由區級統一代發,全區平均工資大約2300元,編外人員工資及福利有各鄉鎮自行發放,平均大約900元,鄉鎮公務支出及商品服務支出由鄉鎮財政直接列支出,監管不嚴,不規範,存在超標,違規開支現象,特別是目前鄉鎮未實行政府採購,資產採購混亂,大部分鄉鎮固定資產未記賬,容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四、鄉鎮財政支出目前除了人員支出外,主要支出是公務支出。招待費、辦公費支出比例過大,容易產生違規違紀現象。其次是利用項目工程虛列支出,套取國家資金。檢查重點是招待費、辦公費及項目資金。特別要加強對項目施工方的延伸檢查,確保國家項目資金的安全使用。從支出部門看,支出重點難點是教育、計生,教育全區實行集中核算,計生單獨報賬,二者無法實施有效監督。

五、我區目前鄉鎮財政僅停留在記賬、算賬、報賬上。對財政資金監督未真正開展。鄉鎮資金管理滯後,存在漏洞很大,容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今後監督重點是,財政資金的績效檢查及鄉鎮國有資產監督管理。

六、我區六個鎮街均實行了村財鄉管。目前全區各村財務由鄉鎮經管站統一記賬管理,財政所對經管站本身的賬務進行代理記賬,並未對各村級賬務進行監督,存在監督缺位的現象。況且目前村財鄉管基本上成了一種報賬式,代理記賬式的管理模式,起不到監督作用。

二0xx年十月十四日

鄉鎮調研報告範文 篇7

xx縣審計局在對鄉鎮財務收支進行審計時發現,公務費中白條報帳的現象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表現在接待開支、到上級部門爭取資金開支等方面,有的連餐飲、住宿、會議開支都不索取合規發票。審計中,甚至還發現了某單位白條支付工程款6.5萬元的嚴重違規行爲。這種做法,不僅違反了國家票據管理使用規定的要求,也造成了公務費開支上的混亂,導致基層單位財務支出的失實,很容易滋生腐敗。

究其原因:

一是經辦人財經意識淡薄,在日常開支中不注意索取合規發票。

二是內控制度不嚴密,發票報銷沒有經過財政所票據審覈人的審覈。

三是分管財經工作的領導執行財經紀律不到位,不管發票有沒有經過審覈,照簽不誤。

四是財政所工作人員不敢得罪人,只要領導簽字,不管發票是否合規,都報銷入帳。

對此,審計機關建議採取以下措施來根治公務費中的白條報帳現象:

一是努力增強鄉鎮人員財經法規意識。要採取措施督促鄉鎮領導和財會人員加強對財經法規的學習,促進其不斷提高財經法規意識,從嚴審覈把關,防止違紀違規問題的發生。

二是大力加強對票據的監管力度。稅務、紀檢、財政、審計等相關監督部門,要切實履行監督職能,對鄉鎮財務管理中存在的白條報帳等嚴重問題要嚴肅查處,及時糾正,促進其儘快整改。

三是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財務管理的規章制度,強化發票管理,規範經手人索取合規票據、財政所審覈票據、一支筆審批票據等財務管理程序。

四是要大力推行民主理財制度,實行財務票據公開,依靠本單位廣大幹部職工的監督,嚴格堵塞白條現象,使基層單位財務管理進入良性循環,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鄉鎮調研報告範文 篇8

xx年我鎮工作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工業支撐、項目帶動、農業增效、城鎮提升、民生改善、社會穩定”主線,圍繞上述目標,20xx年將重點抓好以下六項工作。

一、狠抓園區和項目建設。

一是加快生物產業園區建設。經與希力藥業溝通,明年企業將投資1.4億元,在園區內實施希力藥業搬遷擴能、三倍體丹蔘育種、生物化肥生產基地三個項目入駐工作;

二是推進鋼延產業園區建設。督促平安礦業加快鋼延產業園區土地整理進度,並幫助企業解決建設中引發的各種問題,保證園區建設順利實施,確保完成園區土地平整增加200畝、總量達到1000畝;

三是積極推進建龍公司投資5億元的大棒材項目落地開工。

二、推進重點企業提產增效。

加快生華礦業集團實質性整合,幫助企業儘快完成礦權過戶手續審批等工作;繼續推進博信礦業公司與帥寶礦業公司整合重組,使其整合建材礦山企業達到4家,並加快帥寶礦業一期工程建設,使企業年產200萬噸石子生產線項目儘快竣工投產;大力扶持國大礦業、平安礦業公司發展,實現年產原煤40萬噸、鐵精粉5萬噸目標;做大做強果品加工企業,支持市級龍頭企業三興食品有限公司3000噸果丹皮擴建項目前期工作,不斷提高企業產能和效益水平。

三、加快農民增收步伐。

一是大力推進造林栽果。在完成今年造林栽果苗木補植、檢查驗收的基礎上,繼續加強宣傳與指導,做好20xx年造林栽果摸底調查、地塊規劃設計以及苗木統計、調運、栽植等基礎性工作,完成13個行政村、20__畝造林栽果任務,同時謀劃果園水利配套等設施建設。

二是穩步推進扶貧開發。加強與省國富投資集團、市僑聯等扶貧部門的聯繫,並取得縣扶貧辦支持,圍繞產業扶貧、市場化運作模式,以發展林果、藥材種植爲主,推進八道河、撥東兩個村扶貧開發進程,爭取早農民早日脫貧致富。同時啓動實施白毛甸子村扶貧開發,年內完成扶貧規劃制定、上報以及貧困戶、五保戶信息錄入等基礎性工作,並發展規模化養殖戶30戶。

四、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

一是積極開展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以“四清”、“四化”爲重點,啓動實施國道112線、縣級路半苗線沿線的蕎麥嶺、水泉甸子、土城頭、平安堡等6個村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制定和落實好規劃,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

二是做好環境與大汽污染治理工作。支持建龍公司實施投資2億元的排放設施改造項目,減少大氣污染;加大對柳河周邊非法採砂、公路沿線粉煤廠和羣衆私自焚燒秸稈行爲的整治力度,最大限度減少工業和生活污染,有效改善鎮區空氣質量。

五、切實加強和改善民生。

認真落實好省、市、縣各項惠農政策,保證種糧直補、退耕還林等各項惠農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戶;認真做好農村低保、重大醫療救助等工作,確保羣衆得到更多的實惠;狠抓安全生產、防火防汛、社會維穩、食品藥品安全、計劃生育、文教衛生等社會事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六、做好過境線路的徵拆佔工作。

抽調鎮村幹部,積極協助有關部門做好承平高速、京沈客專、電力22萬伏3條過境線路涉及的徵佔補償工作,特別是對需徵佔的礦山及早研判,採取有效措施,確保不出現在的突發事件,爲項目如期施工提供保證。

鄉鎮調研報告範文 篇9

本年度報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由xx縣農業局編制。本報告包括基本情況,具體推進情況,主動公開政府信息情況,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情況,政府信息公開的收費及減免情況,申請行政複議、提起行政訴訟情況,政府信息公開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進情況,其他需要報告的事項等八部分。本報告中所列數據的'統計期限自xx年 月 日起至xx年 2月3 日止。本年度報告在網站和xx縣政府信息公開查詢點全文公開。如對本報告有任何疑問,請與xx縣農業局聯繫。現將xx縣農業局xx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xx年,我局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深入開展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認真貫徹落實市、縣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會議和有關文件精神,緊緊圍繞農業中心工作。突出現代農業產業建設、農業項目建設、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等政務公開重點,運用科學管理理念,採用現代信息手段,加大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工作力度,加快電子政府信息公開建設步伐,提升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水平,並取得了一定成績。

二、工作推進情況

(一)強化組織領導。爲進一步加強政務公開工作的組織領導,結合電子政務工作,我局成立了以局長爲領導、相關股室負責人蔘與的電子政務與信息公開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局辦公室爲機關電子政務及政府信息公開的主要負責工作機構,其它相關股室協助工作。

(二)強化制度建設。爲認真做好信息保密工作的前提下,進一步充實完善了政務信息發佈公開制度,確保了公開與保密兩不誤。

(三)強化信息審查。我局信息發佈工作由局辦公室負責,信息來源由局機關各股室、鄉鎮農技站提供,重點反映農業新特色、新思維、新發展,信息審覈實行層層審覈,嚴格把關。審覈完成後,信息交由局辦公室專人發佈到政府信息公開平臺。

(四)強化學習培訓。組織幹部職工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縣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以及保密工作制度。全局幹部職工通過學習討論,提高了對政府信息公開的認識,增強了上網信息保密審查意識。同時,開展保密知識宣傳活動,增強幹部職工保密意識,營造“人人、事事、時時、處處”講保密的良好氛圍。

三、政府信息主動公開情況

(一)政府信息主動公開渠道。一是通過縣人民政府公衆信息網和xx縣農業信息網發佈工作動態、政府事項信息等內容;二是利用電視、廣播、報刊、政務公開欄等媒體平臺對我局機構職能、總結計劃、農業工作信息等進行全方位宣傳和公開;三是做好便民諮詢工作。

(二)政府信息主動公開數量。xx年,我局主動向社會公開信息共 7556條,其中發送農作物良種、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農產品供求等手機短信 7439條,報道農業動態信息 05篇,發佈農作物病蟲情報 2條。

四、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情況

xx年,我局未發生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的信息。

五、政府信息公開收費及減免情況

xx年,我局未發生政府信息公開收費及減免情況。

六、申請行政複議、提起行政訴訟情況

xx年,我局未發生因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行政複議、提起行政訴訟情況。

七、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改進情況

(一)存在問題。

我局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距離上級的要求還有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政府信息公開形式還有待於進一步改進,官方網站急需改版升級;二是信息公開渠道還需進一步拓寬;三是政務公開宣傳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改進措施

.進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一是圍繞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和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農民職業培育等農業重點項目建設,着重對支農資金投入情況、民生工程實施情況、建設項目進度情況及時收集報送,涉及投資規模、運作程序、責任主體、工程進度、實施效果等信息都要及時向社會公衆公開;二是圍繞行政效能建設。對機關行政效能建設進展情況進行梳理總結,及時向社會公衆公開;三是圍繞服務爲民,穩定大局。妥善處置各類農業突發事件,特別是權威信息和敏感信息,要做到及時準確、公開透明,全面客觀介紹事件進程及工作措施。

2.進一步做好政務信息報送工作。一是正確把握輿論導向。正面宣傳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突出宣傳在糧食安全、特色農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深化改革創新等方面的舉措、成效和典型事例;二是深入基層獲取第一手資料。圍繞“三農”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到基層,認真調查研究,取得第一手材料;三是注重政務信息時效性。進一步加快信息撰寫、審查、發佈速度,對重大事件宣傳報道不滯後。

3.提升農業信息化服務。結合農業重點工作,建設農業信息化服務網絡,加大對農業技術信息化應用的宣傳和指導,確保信息及時準確傳遞到千家萬戶。

鄉鎮調研報告範文 篇10

雨碌鄉的林業工作始終堅持“綠山富民奔小康”的指導思想,積極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低產林改造等林業重點工程,加大造林綠化和資源保護工作力度,全面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加快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林業產業發展步伐,使全鄉的林業工作步入持續、高效、良性發展軌道。

一、林業現狀

1、造林綠化成效顯著,森林覆蓋率持續增長。

我鄉現已完成長防林程9萬餘畝,造林更新13、9萬畝,封山育林1、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6、7%。通過各項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和森林經營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全鄉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逐年增長。森林植被總量得到快速恢復增長,森林質量得到明顯提高,目前,全鄉有林業用地面積23、6萬畝,佔國土總面積的65、83%。全鄉生態環境、人居條件、工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2、林業產業體系初具規模,發展後勁不斷增強

在穩步推進林業生態體系建設的同時,加快林業產業體系建設,堅持生態建設和產業建設齊頭並進,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的要求,以林業重點工程項目爲依託,堅持以核桃爲主導產業的發展戰略,爲全鄉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依法治林得到加強,森林動植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自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我鄉的天然林資源得到全面有效保護。林政資源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規化、制度化、標準化的管理軌道,森林公安重拳出擊,嚴厲打擊了各類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近年來,全鄉林區未發生重大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和惡性林政案件,大量的動植物得以生存和繁衍,林區治安秩序良好。

4、林木建設保障有力,科技興林富有成效

在科技興林方面,爲確保各項工程順利實施,我鄉堅持以科技爲先導,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廣和科技成果轉化。堅持適地適樹,採用科學合理的造林模式,不斷提高造林成效,促進了林業效益的有效發揮。

5、工程管理形成了科學規範、合法有序的模式體系

在各項林業工程建設管理方面,我鄉積極加大林業工作規範化、標準化進程,確保了各項工程高標準、高質量順利實施,確保了全鄉林業事業持續、健康、高效、穩步發展。近年來,我鄉各項林業重點工程項目均順利地通過了上級各部門的檢查驗收。通過檢查,各級檢查組一致認爲我鄉在實施各項林業工程項目方面,各級領導重視、實施情況良好,資金管理有序,政策兌現落實,工程成效顯著,人民羣衆滿意。

二、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1、林業產業化建設滯後

全鄉林業產業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結構不合理,特色林業經營沒有做到集約化,加工只是初加工,林業經濟效益還較低、生產力水平低。特別是我鄉山區較多,農民靠山吃山,山不致富,希望在林,林無產業的現象還存在,林業產業化建設滯後。

2、投入依然不足

目前雖然我鄉逐年加大對林業投入,積極爭取國家生態建設投資,但是工程造林扶持資金仍然難以滿足基礎設施、自然災害、科技推廣等生態建設需要,生態建設的投資渠道仍然比較單一,全鄉林業投入機制尚在起步階段,林業投入與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3、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現代林業注重林業科技含量,儘管我鄉在林業科技培訓、新品種推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於受基礎設施、資金投入、造林條件等多方因素制約,林業科技科技含量不高,林業科技水平與現代林業發展存在較大差距。

4、林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由於我鄉多年來森林保護的方式單一,加之羣衆思想觀念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儘管我們在封山禁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林業生態建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間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同時又存在管理不到位、基層隊伍薄弱等問題,解決林牧矛盾的任務十分艱鉅。

5、林政執法機構還不健全。

隨着全鄉林業建設的發展,林政案件、林地糾紛增多,林業行政執法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我鄉林政執法主要依靠縣森林公安派出所協助,目前尚未建全林業執法機構,導致重大林政案件無法介入調查,不同程度影響林政資源依法管理。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堅持好字優先,抓好林業產業化及配套措施的實施

我鄉的林業產業化還處於起步階段,產業化水平還較低。因此,要加快林業產業化建設,調整和優化林業結構,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特色林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1、加快推進林業產業結構升級。要適應生態建設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資源培育爲基礎、以精深加工爲帶動、以科技進步爲支撐的林業產業發展新格局。

2、加強對林業產業發展的引導和調控。鄉黨委、政府和林業部門要根據市場需要、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充分用好用活產業發展政策,爭取項目,增加投入,並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引導產業健康發展,避免低水平重複建設。

3、優先發展好重點產業,突出重點、強勢推進,創新機制。

二、堅持科學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隨着林業建設指導思想由木材生產爲主向生態建設爲主的轉變,加強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勢在必行。要堅持科學發展,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有機統一起來,以保護生態爲主、同時兼顧林業企業的效益,保護林農的利益,做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1、以公益林、自然景區爲重點,實施生態林管護。

緊緊圍繞全鄉生態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堅持保護與治理並重的原則,進一步落實生態林管護制度,加快生態項目實施進度,加大生態治理力度,使全鄉的生態建設取得明顯的成效。抓好現有國家、省級公益林的重點生態管護。認真做好林地普查和病蟲害測報工作,有效防止各類病蟲害的發生,把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嚴格控制在規定範圍之內,進一步加大植物檢疫檢查力度。

2、以退耕還林成果鞏固爲關鍵,提高林農發展林業的積極性。

全鄉0、64畝退耕還林面積是保障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補充。一要進一步加大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宣傳,提高林農對退耕還林項目的認識和參與的積極性。二要加強退耕還林項目的技術指導,引導林農自覺加強對退耕還林地的管理,指導農戶採取合理的管護措施,確保退耕還林建設成果。三要針對部分地塊自身條件不夠、苗木不適宜生長的實際情況,及時更換樹種,避免退耕還林面積的再度減少。

3、以項目建設爲支撐,積極對上爭取,增強林業發展後勁。

當前,要加快林業發展,離不開項目的支撐。要抓住項目建設不放鬆,增強林業發展後勁。一是切實抓好現有項目的實施。對已經實施的退耕還林、公益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項目,及時總結和宣傳,並積極向上級主管部門反饋,爭取更大的支持;正在實施的項目,如中低產林改造(撫育間伐)項目,要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保障實施併產生效益。二是積極爭取新項目。緊密結合我鄉的林業實際,及時編報項目對上爭資;及時瞭解和掌握上級林業主管部門的項目安排,爭取更多份額。

4、以林權的依法有序流轉爲切入點,激活林業發展機制。

在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確權發證的基礎上,規範林權的依法、有序流轉,激活林業發展機制,促進林業發展和林農增收;加大力度,搞好政策宣傳。把林權流轉的意義宣傳到千家萬戶,“讓栽樹人受益”的好處深入人心,把農民和社會力量參與植樹造林、發展林業產業的熱情激發起來;把政策推動與依法治理緊密結合。處理好管理與服務的關係,規範林權市場,依法變更林權轉讓手續,依法保護投資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努力培育林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5、以依法治林爲保障,加強限額採伐管理,加大林政執法力度,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逐年科學合理適度安排人工林的撫育間伐,提高林木的年生長量和畝效益,減輕生態建設的壓力,增加林農收入。切實加強限額採伐的管理,規範審批程序和操作規程,確保有序採伐。同時,加大林政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森林資源和擾亂林業生產經營秩序的違法犯罪活動,爲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鄉鎮調研報告範文 篇11

鄉鎮統計是瞭解掌握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據,是各級政府制定和完善農村政策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反映"三農"工作的"晴雨表".近年來,"三農"問題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惠農政策持續強化,農村的村容村貌已經發生了深刻性的變化。隨着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給農業統計工作帶來了複雜多變的困難和挑戰。 鄉鎮統計基礎建設是整個統計工作的源頭和基石,加強鄉鎮統計基礎建設是從源頭上提升統計數據質量和提高統計的科學性、準確性、權威性,因此,加強鄉鎮統計基層基礎建設工作非常重要。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區統計局進一步加強了鄉鎮統計基礎建設工作,爲全區15個鎮,3個辦事處,1個農場統計所配備了1名公益性崗位統計協管員,同時配備了電腦、打印機、硬盤、U盤等硬件,並且安裝了OA辦公及SV獨立客戶端軟件。並統一制定了《鄉鎮統計所組織機構》、《鄉鎮統計所工作制度》、《鄉鎮統計所工作職責》、《鄉鎮統計所統計報表報送制度》、《鄉鎮基本情況統計》等相關規章制度,上牆懸掛,進一步規範了鄉鎮統計基礎建設。

通過對我區鄉鎮的統計基礎工作調查,發現近年來我區的鄉鎮統計工作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統計工作環境有了很大改善,統計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決策諮詢作用,統計事業不斷健康有序發展,但也存在着許多不足和薄弱環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近年來,我區不斷加大統計基層基礎建設工作力度,統計工作環境有了較大改觀,統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鎮(辦)領導對農業統計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爲統計工作無足輕重,只不過是加加減減、計算彙總,極不起眼的重複勞動,不斷將工作的重心轉移,對農業統計報表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及時性認識不夠,沒將農業統計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影響了統計工作的健康發展。

二、交接不到位 ,穩定性不強

統計工作默默無聞,幹部流動難度大,統計崗位吸引不了人,年輕有爲、工作能力強的幹部,往往在統計崗位上工作一段時間後,都調整到新的崗位。導致一些鎮(辦)統計人員變動十分頻繁,僅20xx年以來,有十多個鎮的統計人員進行了調整,變動率達到60%以上。由於新老人員在交接工作時沒有銜接到位,導致新統計人員業務不熟練,嚴重影響報表上報和數據質量,對全區彙總上報造成很大影響。

三、崗位不專,隨意性較大

雖然配備了專職的統計協管員,由於不能做到專人專崗,導致部分基層統計工作人員業務水平不高,同時工作責任心和積極性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統計工作。由於鄉鎮工作的繁雜瑣碎,導致了一人身兼數職,不能夠專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專業業務工作當中去,很少有時間從事真正的統計工作,更不要說深入瞭解鄉情村情,加之時有兼顧其他工作,所以往往是"一人多崗"的情況。鄉鎮統計員只是將常規性的報表報送按部就班的向村級下發報表傳達其報表內容,村級統計員對於統計工作的報表任務僅憑自己對報表的認識理解填寫上報,隨意性較大,長此以往,村級統計工作很難保證報表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並不同程度地出現遲報、漏報、等現象。

四、資料不完整,服務不到位

部分鎮(辦)由於人員更換過於頻繁,統計員之間交接手續不完整,致使統計資料丟失、損壞,年度統計資料和村級報表斷檔現象較爲嚴重。同時統計臺賬和統計資料歸檔不夠規範,這樣不利於農業統計資料的.積累。統計人員只侷限於一種簡單的報表收集和初步數據彙總整理上報,不能對歷年的統計數據做出應有的分析、研究,忽略了統計服務職能;不能準確反映農村經濟發展的變化過程,大大影響了農業統計工作的嚴謹性、嚴肅性和科學性;不能爲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對領導決策的參考價值不足。

五、數據來源基礎不牢

村級統計工作是鎮(辦)統計數據的源頭。從目前情況看,村級沒有專職的統計人員,多數村的統計工作都是由村會計兼任,他們文化程度不高,認識不足,同時兼顧家庭重擔,也沒有充分的時間搞調查分析研究,對統計數據上報只能估算得出。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憑經驗或運用不正確、不恰當的統計方法進行數據的收集、整理、彙總,一些統計指標也不按照統計制度的具體要求來計算填報,嚴重影響統計數據的真實性。

加強鄉鎮統計工作的對策和措施:

一、強化統計法制工作機制

加大對統計法制的宣傳力度,拓寬宣傳渠道,提高公衆統計法律意識,讓統計成爲全民關心的事業,要讓羣衆認識到統計數據與我息息相關。加大統計執法檢查及懲處力度,嚴明統計執法紀律爲提高統計公信力而努力。開展經常性統計執法檢查,嚴肅查處統計違法行爲。讓各鎮(辦)領導幹部明白農村統計是統計調查工作的源頭和基礎,是整個統計調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源頭統計調查數據質量的關鍵。統計數據的收集、整理、彙總、分析是爲領導決策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重要手段,是貫徹落實統計法、充分發揮統計職能的必然要求,爲統計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加強農業統計方法制改革

目前大多數專業開展網絡直報,但農業專業,僅有鎮卡爲網報直報模式,其他報表種類較多且仍爲傳統模式發紙質報表,逐級彙總上報,造成基層工作量加大。因此,農業統計應根據各級政府需要,減少全面調查,採取抽樣調查、專項調查爲主,一方面減輕基層工作量,另一方面確保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及時性和可靠性。

三、提高統計優質服務水平

上層建築的數據來源於基層,基層的數據決定着上層建築對地區發展規劃和政策研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宏觀決策的重要依據。鄉鎮統計工作要狠抓調查研究、統計分析和統計產品的開發,爲各級領導指導工作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爲此,廣大基層統計人員應深入到一線,挖掘事物的本質,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認識其爲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效益;應站在羣衆的田間地頭,同羣衆談談農作物種植及複種的時間、條件和施肥及產量效益等情況;應該去企業看看效益情況,瞭解本地區的區位資源優勢,多出統計產品,爲黨委、政府招商引資工作建言獻策。同時廣泛地宣傳政府產業扶持政策,爲農民朋友創收增加渠道。努力打造優質的服務性農村統計,將工作重點放在統計調查研究上,讓每一個羣衆和門店經營人員都成爲我們統計工作的重點調查對象,積極創新工作思路,着力開發統計新品、精品,爲社會各界提供大量豐富的統計諮詢服務,贏得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撐,樹立統計公信力。

四、抓培訓、穩隊伍

基層統計人員不論是從業務方面,還是綜合素質的提高,都需要及時加強培訓。因此:1.要多舉辦基層統計人員統計業務培訓班,集中學習理論知識、計算機程序和統計方法流程。2.要繼續堅持以會代訓,利用各種統計工作會議培訓理論知識和工作流程。3.帶出去交流學習,創新工作思路。當前鄉鎮統計所統計工作由文書和統計協管員共同擔任,文書工作繁雜,統計協管員即擔任統計工作任務,同時兼顧鄉鎮其他工作,大多協管員還要住村,但工資待遇較低,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影響統計工作的正常開展,建議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適當增加基層統計人員的福利待遇。同時積極鼓勵統計員考取統計專業技術職稱,對取得專業技術職稱的統計人員進一步提高工資待遇,這樣既提高了業務水平,又穩定了統計隊伍,促進統計工作健康發展,爲社會各界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統計服務。

由於調研時間倉促,對存在的問題對策和措施難免有不足之處和可操作之處,望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多加交流和指導,共同促進統計工作科學發展和全區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鄉鎮調研報告範文 篇12

一、基本情況

大橋鎮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鎮,是江山西北部的“糧倉”。全鎮共有耕地面積16052畝,其中水田面積15213畝。全鎮總人口19383人,其中農業人口爲16474,佔84.99%;共有勞動力10314人,其中外出勞動力6087人,佔59%。

爲建立現代農業經營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產出率和綜合效益,妥善解決保障農戶家庭土地承包經營權與規模經營之間的矛盾,大橋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廣大農戶推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目前,已有2296戶農戶參與土地流轉,面積達到6176.9畝,其中今年新流轉土地526畝,累計流轉土地佔全鎮水田面積的40.6%,佔有土地使用權證14788畝的41.8%。參與連片流轉30畝以上的主體有41個,涉及農戶1219戶,流轉土地面積3669.9畝,連片流轉面積佔總流轉面積的59.4%。農戶之間流轉面積2197.68畝,涉及農戶866戶,佔流轉面積的35.6%。

二、土地流轉主要特點

全鎮流轉土地6176.9畝中,流轉給專業大戶的面積爲4666.9畝,流轉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面積爲1330畝,流轉給工商企業經營的有0畝。從近幾年的土地流轉情況看,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土地流轉以轉包和出租的形式爲主。在流轉總面積6176.9畝中,以轉包和出租形式流轉的面積分別爲20xx.9畝和3466畝,分別

佔了32.5%和56.1%。

2、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各類專業合作社參與規模土地流轉比較突出。我鎮新生糧食專業合作社和振農植保專業合作社承包土地面積分別爲2480畝和450畝。

3、土地流轉年限多樣。以承包期1-5年及5-10年最多,分別有2925畝和2162畝,佔總面積的47.4%和35%。

4、口頭協議和書面協議並存。季節性承包不付田租,普遍用口頭協議達成;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大多有書面協議。目前,已簽訂流轉合同的面積爲3716.9畝,佔總面積的60.2%。

三、初步成效

1、實現了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土地流轉促進了城鄉之間的資金、技術、人才、設備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臵,有效地解決了農村有人無地種和有地無人種的矛盾,逐漸形成了城鄉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2、探索了農村經營機制改革的新途徑。土地按照市場經濟和價值規律進行優化配臵,面向市場生產優質、短缺、適銷農產品,提高農產品商品率,較好地解決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促進了農民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意識的轉變,推動了農村社會進步。

3、推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土地流轉促使部分農民從土地中解脫出來,從事二、三產業,有效地加快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土地流轉後的農民,外出打工月收入約在1200—20xx元之間,年收入普遍達1萬以上,農民一手拿薪金一手拿租金。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二三產業用工

需求,同時增加了農民收入。

4、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通過土地流轉,一方面農戶可就近務工或外出尋找新的掙錢門路,同時又可獲得土地租金收入。土地經營權向大戶、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集聚,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基地,實現了社會化大生產,提高了農業比較效益。

5、推進了農業生產服務社會化。通過規模集中連片流轉,爲機械化服務提供了更好的平臺。去年全鎮共完成機插面積3785畝,機耕面積13820畝,佔全鎮耕作面積的67%。對農戶開展水稻統防統治服務,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防治效果。保豐、振農等5個植保合作社爲739戶農戶開展統防統治,服務面積達到8540畝,佔水稻種植面積的41.4%。

6、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實行適度規模集約經營後,業主普遍採用先進生產技術,運用機械化設備,推行企業化管理,培育產品品牌,增強了市場競爭力。江山市新生糧食專業合作社生產的無公害大米已經通過國家農業部認證。同時,大橋“壽欣”牌大米已經通過了QS認證,進入超市實行上架銷售,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四、存在問題

1、部分基層幹部求穩怕亂思想較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涉及千家萬戶和方方面面的利益,政策性強,情況複雜,工作難度大,不少基層幹部存在着求穩怕亂,少找麻煩的思想,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規模經營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引導不力,服務滯後,使一些地方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處於農戶之間自發流轉狀態,影響了土地承

包經營權流轉、規模經營的進程和流轉行爲的規範化管理。

2、流轉手續還不夠規範,矛盾時有發生。農戶間的流轉大多爲口頭協議,有的即使簽訂書面合同,對流轉雙方權利義務及違約責任、承租土地附着物處理、有關賠償條款、土地被徵用後的承租戶損失補償等缺乏明確具體的約定,流轉雙方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一些委託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流轉的,農戶的委託手續也不夠規範。

3、土地流轉信息不夠對稱。由於土地供需信息網絡尚未形成,供需雙方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溝通,使流轉受阻。而農民往往處於信息不對稱的劣勢,從而對市場行情不能充分把握,導致流轉價格不能真實反映土地的價值,造成土地流轉市場的價格混亂。

4、承包農戶非理性惜土情節加重。一方面,隨着糧食定購任務、村提留、農業稅的取消,農民種田已無任何負擔,效益明顯提高,使農戶不肯輕易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另一方面,隨着經濟社會發展,農田徵用增加,被徵農田得到各種補償,農戶可獲得現實利益。有的'農田處於交通線或開發區沿邊,雖然現在還未徵,但部分農民認爲這些農田遲早會被徵用,有現實利益可得,因而,原承包戶一方面不願流轉給大戶,另一方面一些農戶對流轉費期望值過高,超過了受讓方的承受能力,使流轉雙方難以達成。

5、土地流轉中部分村級組織定位不當。當前由於農村經濟的不斷髮展,一些工商資本尤其是農業產業龍頭企業、農業生產大戶等土地流轉需求呈快速增強趨勢,但個別村幹部出於地方經濟利益的考慮或以招商引資的名義,村級組織直接充當土地流轉的主體,直接參與並組織土地流轉,扭曲了正常的土地流轉關係,甚至違背農民意願,強

行推行土地流轉,有的還以流轉管理服務費的名義變相截留流轉收益,侵害了當事人的承包權益,扭曲正常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關係。

五、幾點對策

1、注重引導,強化服務。要積極引導,熱情服務,多做工作,落實好配套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民離地經營創業。積極開展技能培訓,擴大有組織勞務輸出。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增加就業崗位,爲土地流轉創造條件。及時化解土地流轉中的矛盾和糾紛。完善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建設,依法管理農村耕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的指導、協調、監督和管理。

2、加強考覈,有序推進。把土地流轉工作列入村級考覈,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考覈責任制,並對土地流轉工作先進單位進行表彰獎勵。

3、健全機制,規範操作。一是始終堅持承包方的主體地位,嚴格按照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引導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嚴禁行政推動,堅決糾正任何以土地流轉爲名收回、調整農戶承包地的行爲。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的登記備案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糾紛調節制度和動態監測制度,形成規範的土地流轉管理規程。對農民與農民之間自發形成的短期(如一年內和季節性)土地流轉只有口頭協議、沒有書面協議的進行登記造冊;對土地流轉承包期2年以上以農業專業合作社和種糧大戶爲主體和村集體組織爲主體的重點抓好書面協議完善,進一步明確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關係;明確種糧直補歸屬等問題,減少土地流轉的糾紛。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轉風險評估和控制制度,特別要嚴格規範大戶、龍頭企業參與土地流轉的行爲,認真審覈其農業經營能力,保護承包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四是加強土地流

鄉鎮調研報告範文 篇13

一、 我區鄉鎮財政監督檢查工作開展情況

由於鄉鎮財政實行集中核算,代理記賬制,再加上鄉鎮工作的特殊性,所以鄉鎮監督檢查工作開展基本上流於形式,並未按上級要求進行自我監督檢查。對鄉鎮各部門的檢查主要是依靠上級部門進行的重點檢查,針對目前鄉鎮財政的實際情況,建議設立鄉鎮財政監督員,同時加大對鄉鎮 監督指導,形成上下聯動的監督機制,確保監督工作的開展。

二、 鄉鎮財政收入主要來源。

一般預算收入、返還性收入、省級轉移支付收入、專項補助收入等。20xx年臺兒莊區鎮街總收入16466萬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稅收)6646萬元,佔40.36%,返還性收入704萬元,佔4.27%。一般轉移性收入8013萬元,佔48.66%。稅收收入中增值稅、營業稅爲主體稅種,鄉鎮收入整體收入質量不高,稅收成本偏高。存在空轉、買賣稅款現象。對鄉鎮財政收入質量檢查重點和難點是空轉、買賣稅款,以及稅種入庫的級次及真實性。

三、 鄉鎮財政支出

在編人員工資及福利支出由區級統一代發,全區平均工資大約2300元,編外人員工資及福利有各鄉鎮自行發放,平均大約900元,鄉鎮公務支出及商品服務支出由鄉鎮財政直接列支出,監管不嚴,不規範,存在超標,違規開支現象,特別是目前鄉鎮未實行政府採購,資產採購混亂,大部分鄉鎮固定資產未記賬,容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四、 鄉鎮財政支出目前除了人員支出外,主要支出是公務支出

招待費、辦公費支出比例過大,容易產生違規違紀現象。其次是利用項目工程虛列支出,套取國家資金。檢查重點是招待費、辦公費及項目資金。特別要加強對項目施工方的延伸檢查,確保國家項目資金的安全使用。從支出部門看,支出重點難點是教育、計生,教育全區實行集中核算,計生單獨報賬,二者無法實施有效監督。

五、 我區目前鄉鎮財政僅停留在記賬、算賬、報賬上。對財政資金 監督未真正開展。

鄉鎮資金管理滯後,存在漏洞很大,容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今後監督重點是,財政資金的績效檢查及鄉鎮國有資產監督管理。

六、 我區六個鎮街均實行了村財鄉管

目前全區各村財務由鄉鎮經管站統一記賬管理,財政所對經管站本身的賬務進行代理記賬,並未對各村級賬務進行監督,存在監督缺位的現象。況且目前村財鄉管基本上成了一種報賬式,代理記賬式的管理模式,起不到監督作用。

鄉鎮調研報告範文 篇14

爲了深入瞭解我市鄉鎮經濟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積極探討鄉鎮經濟發展規律和加快發展的有效途徑,xx年9―10月期間,市政協鄉鎮經濟發展專題調研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偉、陶春元同志帶隊,分赴修水、都昌、廬山區以及萍鄉市等地開展調研活動。通過聽取彙報、實地考察、查閱有關資料和發放調查問卷、座談研究等形式,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現作如下彙報:

一、鄉鎮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亮點

我市共有81個鄉、99個鎮、12個街道,下轄1795個村、34個居委會。xx年末,鄉(村)總人口354.76萬,約佔全市總人口的75%。近年來,各鄉鎮認真貫徹市委“一個定位”、“四個打造”、“五大戰略”的總體部署,堅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業產業化、招商引資上項目,作爲發展鄉鎮經濟的總抓手,不斷提高鄉鎮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爲縣域經濟和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產業優勢逐漸顯現,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全市各鄉鎮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注重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或原有產業的基礎優勢,上項目、興產業、培稅源,初步確立了本地的優勢產業和工業主導項目。廬山區近兩年來各項經濟指標保持高位增長態勢,鄉鎮財政收入約佔全區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該區鄉鎮充分發揮了臨江臨湖臨路臨市的優勢,在經濟結構上確立了自己的主導產業和重點項目,分別打好“工業立鎮、文化旅遊興鎮、商貿活鎮”三張牌。修水縣立足山區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僅蠶桑業一項就形成了從制種到銷售的一條龍專業化體系。都昌縣努力克服工業底子薄、財政實力弱的困難,着力培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鄱湖水產、華意珍珠貝類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創品牌企業、農字號企業、個體民營企業都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2、農業結構漸趨合理,產業化進程紮實推進。經過多年努力,全市鄉鎮經濟結構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糧棉油等傳統優勢產業穩定發展,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佈局漸成雛形。xx年,種植業在農業中所佔比重已下降到45.6%,養殖業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產區域,茶葉、油茶生產區域,蠶桑生產區域,水產養殖區域,蔬菜、花卉苗木生產區域,早熟梨生產區域以及速生工業原料林生產區域等塊狀經濟。修水的古市鎮、三都鎮還分別被冠以“江南花椒之鄉”、“江南蠶桑第一鎮”的美譽,都昌縣周溪鎮榮獲“全國最大珍珠核生產基地”和“中國淡水珍珠之鄉”兩塊金字招牌,廬山區賽陽鎮成爲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鄉。隨着近年農業稅費制度的改革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普遍實施,廣大農民務農積極性明顯提高。各地的農田拋荒現象少了,農民對土地自覺投入的多了。市財政還每年安排400萬元實施農業產業化,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市委提出的農業產業化“1121”工程得到穩步推進。

3、小城鎮建設不斷加快,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各地通過完善小城鎮的規模佈局,調整產業結構,鼓勵農村人口向小城鎮有序流動,使一些集鎮規模迅速擴張,人口急劇增加,小城鎮在各地交通樞紐、邊貿集市得到快速發展。修水縣渣津鎮短短几年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集鎮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1.8萬,成爲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商貿重鎮。特別是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中,各地以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爲核心,以村莊規劃和“三清三改三配套”爲切入點,大大提升了集鎮、村莊建設品位,全市647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工作成效明顯,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產業村、生態村等示範典型紛紛涌現,一大批農民成爲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農投入逐年增大,財政增收機制靈活。近年來,國家擴大了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財政支農資金、預算內建設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資金比重、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級財政共安排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專項資金2個多億,安排鄉村兩級轉移支付4575萬元。農業稅免徵後,鄉鎮財政收支管理體制逐步得到規範,體制外收費問題基本得到遏制。一些縣開始積極探索組織徵收新機制,引導鄉鎮幹部從原來的抓稅源轉變爲抓財源工作上來,既緩解了鄉鎮財政增收壓力,更重要的是減輕了鄉鎮幹部一年到頭忙於“找”稅的負擔。修水縣自xx年起未對鄉鎮下達財稅任務,而是由稅務機關依法據實徵收,縣財政對鄉鎮支出實行“六個確保”。廬山區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各鄉鎮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導產業,建立了支柱財源,同時,按照“屬地徵收、在地統計,覈定基數、超收分成”的原則,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

5、打工經濟漸成規模,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通過學習浙江創業經驗,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不斷加大,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村外出打工、就地從業、回鄉創業的人數越來越多,農民收入有了明顯提高。xx年,全市鄉鎮外出務工人員約70萬人,勞動者報酬40多億元,也就是說,70萬務工農民在經濟收入上創造出了一個與當年全市財政收入大致相當的業績。農民務工收入約佔家庭純收入的52%,成爲部分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謀生就業、脫貧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修水縣農村勞動力33萬人,有近20萬外出打工,xx年全縣勞務總收入達12.1億元,爲我市勞動力務工總量和勞務收入最大縣。廬山區xx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729元,務工收入佔其總收入的43.4%。

二、鄉鎮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鄉鎮經濟發展成績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我市鄉鎮經濟總量還不夠大,實力還不夠強,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還不夠高,加之我市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市,長期受思想觀念、自然條件、產業基礎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等因素的影響,鄉鎮經濟發展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1、發展思路還不夠寬。由於地理位置、資源狀況、文化背景、產業基礎、領導觀念、創新意識等方面的差異,致使全市鄉鎮發展還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地方縣鄉兩級沒有很好地統籌規劃、整合資源、錯位發展,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一盤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還存在“一個鍋爭食”、“大魚吃小魚”的現象;有的部門不顧鄉鎮客觀條件和客觀經濟規律,硬性規定增長項目、指標、比例,不僅影響了鄉鎮因地制宜、揚優成勢,而且因片面追求產值、項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犧牲環境、破壞生態,舉債建設、重複建設;有的鄉鎮沒有着眼宏觀謀劃,制定適合本鄉鎮的發展總體規劃,而是急於求成、飢不擇食,盲目跟風、朝令夕改;還有的鄉鎮領導作風不實、玩風較盛,有的不能很快適應經濟轉軌、工作重點轉移的需要,不僅工作找不到着力點,而且主動性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缺乏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信心和勇氣。

2、發展實力還不夠強。據瞭解,萍鄉市5年來堅持採取“放水養魚”的優惠政策,大力扶持鄉鎮經濟,全市財政總收入由5年前7.32億增至xx年的27.09億元,年均遞增26.6%;xx年鄉鎮財政收入平均達到1957.7萬元,較上年增長24.1%;其中,安源區11個鎮(街道)財政收入平均達到4059萬元。新餘市僅26個鄉鎮,xx年財政過千萬元的就有23個,其中超3千萬的5個,預計xx年超億元的鄉鎮3個。而我市xx年鄉鎮財政收入僅3.21億元,佔全市財政總收入的6.98%;過500萬元的鄉鎮僅16個、過千萬元的4個,過5千萬元的沒有。xx年,全市僅4個鎮躋身全省百強鄉鎮。鄉鎮經濟總收入與全市gdp總量比較,規模極小,對提升全市經濟總量根本產生不了決定性或重大的影響。在不多的財政收入大戶鄉鎮,有的還是依靠臨城鎮周邊的土地出讓收入充實財政,有的是依靠房地產開發、項目用地等拉動稅收,這樣的收入結構很難保證持續增長勢頭。在不同地區的鄉鎮之間,發展也很不平衡。較多的經濟實力弱、增長幅度慢的鄉鎮,相對抵消了發展快、收入高、總量大的鄉鎮的經濟貢獻率。從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引領作用看,全市培育的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億元產值的龍頭企業僅10家,超10億元產值的還沒有,很難在一個地方大範圍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根本性調整。3、財源增收後勁堪憂。近年落戶我市鄉鎮的千萬元以上的項目少之又少,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在鄉鎮沒有一家。免徵農業稅後,大多數依賴農業、收入結構單一、工商業基礎薄弱的鄉鎮,開始陷入增長乏力、財源不足、收支平衡難度加大的窘境。由於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少鄉鎮爲完成稅收任務,低稅率從外地“引稅”,有的用財政資金甚至幹部工資墊交稅款。許多鄉鎮迫於財稅任務的壓力,把大部分人員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協”稅(買稅)上,根本無暇服務“三農”、發展經濟。同時,普遍存在的鄉鎮債務負擔問題不容忽視。絕大多數鄉鎮負債運行,多的負債達上千萬乃至幾千萬元,少則幾百萬元,嚴重製約了鄉鎮財政發展公共事業的能力,甚至影響到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

4、支農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農村基層科技等涉農服務體系存在缺位、錯位的問題,現有科技人員老化,支農服務人員嚴重缺乏,制約着鄉鎮“七站八所”在服務農業、引導農民、發展農村經濟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產業化經營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組織,即專業的流通行業協會和經紀人隊伍,制約了農產品闖市場的“三級跳”。此外,融資難問題不僅困擾着許多地方的小城鎮建設,也嚴重製約了鄉鎮經濟的發展。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企業和專業戶,無論產品市場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擔保或抵押,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貸款。

5、全民創業氛圍不濃、創業環境有待優化。表現爲對業文化培植不夠,對創業成功典型宣傳不夠,對本小利薄的創業者尊重不夠,致使創業成功人士沒有社會影響,剩餘勞動力沒有創業衝動,不願就業甚至打牌爲“業”的現象沒有輿論批評。有的職能部門對各類創業主體缺乏政策支持,滿足於照抄照轉上級有關紅頭文件,而沒有把着力點放在細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鎮建設沒有形成聚集效應,不能滿足全民創業的需求。全市99個建制鎮,人口2萬以下的有43個,2-5萬的47個,有的鄉鎮中心人口僅幾千人,沒有一個鎮被列爲全省規模鄉鎮。這些小城鎮的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都比較狹窄,對周邊資源的利用能力較低,加之小城鎮缺乏非農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又不完善,因而對農村勞動力和社會資金的吸納能力都比較弱,影響了城鎮聚集效應的發揮。

三、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建議

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大局,事關全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實現。借鑑外地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我們建議:

1、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戰略上謀劃鄉鎮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市、縣兩級都應制訂鄉鎮經濟發展規劃、發展戰略目標,下大力氣支持和幫助鄉鎮把經濟搞上去。要堅持分類指導,支持一部分有條件的鄉鎮先發展起來,建設一批經濟強鎮,增強鄉鎮經濟發展的帶動力和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各縣(市、區)要注意充分發揮鄉鎮的資源、區位等比較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遊則遊,努力走出一條專業化、基地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的路子。各鄉鎮在發展特色經濟的過程中,要注意力戒重複建設,盲目跟風,一哄而起,更不能無序發展,搞低檔次開發,低水平運作,而要立足本地實際,選擇具有較好的區位資源優勢、較強的綜合競爭實力、較大的市場拓展空間的產業,進行重點培育。要從打造一批專業鄉鎮、特色鄉鎮抓起,不斷做大農業產業化規模,並在形成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基礎上,不斷延伸產業鏈,培植農工商一體化的產業體系,推動我市農村經濟朝着產業化、規模化、農工商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2、從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全民創業上打開鄉鎮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發展小城鎮應成爲我市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的一個最佳切入點。建議將全市鄉鎮大致分爲城區鄉鎮、衛星鄉鎮、區域中心鎮、特色鄉鎮、其它鄉鎮五類,抓好規劃、建設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強,以此輻射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廣闢投融資渠道,採取多方投資、誰投資誰收益等形式,籌集小城鎮建設資金,並把小城鎮建設與農業產業化、民營企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促進資本與資源的有效對接,使小城鎮成爲各地農村生產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項目的承載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輻射地。對具有發展工業條件的鄉鎮,要通過發展打造經濟強鎮;對沒有工業發展基礎的鄉鎮,要借鑑萍鄉市和廬山區的做法,積極打造園區經濟和“飛地經濟”,培育項目孵化園,與項目落地地區共同搞好扶持、服務,爭取“雙贏”。

推動全民創業應成爲鄉鎮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和長遠之策。要在全市積極培育創業文化,加大各類創業人才和創業典型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尊重人才、崇尚創業的的社會氛圍。要制訂“引鳳返巢”政策,積極鼓勵在外人士回鄉創業,促成“人回鄉、企回遷、錢迴流”;要着力引導民營企業家、工商業主、專業大戶二次創業,通過延伸產業鏈、項目帶動戰略,發展特色經濟;要充分釋放科技人員、事業單位人員的創業潛能,借鑑萍鄉市的有效做法,允許和鼓勵事業單位人員離崗創業或兼職參與創業;要努力推動村組幹部和農民經紀人圍繞“農字號”創業,支持各地成立各種形式的產業協會和行業商會。

3、從改進現行財政運作模式上增添鄉鎮經濟發展的動力源。針對一些鄉鎮爲完成財稅任務採取的“買稅”行爲,要抓緊建立一套合理的財政增長機制。可推廣廬山區“屬地徵收、在地統計,覈定基數、超收分成”的經驗,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縣級財政要妥善覈定鄉鎮財政的支出項目和總額,確保剛性支出,免除鄉鎮爲財政正常運轉而產生的後顧之憂。要科學確定鄉鎮實際財稅收入基數,對完成預算目標的超收部分,絕大多數返還鄉鎮。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向鄉鎮政府提供行使職權必需的資金保證。針對鄉村普遍存在的債務問題,一方面要防止債務規模進一步擴大,禁止鄉鎮財政爲非生產性支出、基建性項目貸款和任何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嚴格控制鄉鎮財政舉債規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債務負擔。建議市財政部門對全市鄉村兩級債務問題進行一次全面調查,摸清底數,覈實情況,健全賬目。

對由鄉鎮政府擔保的歷年貸款形成的債務以及世行貸款,要堅持“誰受益、誰還款”的原則,由借款單位或受益人認帳,分期償還;對因平衡預算或部分支出列暫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掛帳,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級財政部門幫助解決。黨委和組織部門對選拔使用鄉鎮幹部應樹立“發展、增收是政績,消赤、減債也是政績”的正確觀念,建立鄉鎮減債考覈辦法,將減債與鄉鎮黨政主要領導的政績考覈、調動、升遷掛鉤。

4、從加快支農服務體系的構建上形成全社會支持鄉鎮經濟發展的合力。要以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爲契機,全面發展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各種民間經濟合作組織,積極探索產業化經營的新路子,增強農民自我保護和農業抗禦市場風。

鄉鎮調研報告範文 篇15

一、基本現狀

(一)基本鄉情

鄉地處高海拔山區,境內最高海拔3340米,最低海拔2550米,平均海拔2950米。地處縣東北部。東與省鹽源縣、縣相連,南與蟬戰河鄉相鄰,西與新營盤鄉相依,北與鎮接壤。鄉政府駐行政村,駐地海拔2880米,電話區號0888,郵政編碼674304,距縣城28公里。下轄、犛牛坪、馬金子、二拉壩、水草壩、大二地、萬桃7個村委會,下設79個自然村。轄區總人口1.2萬人,均屬彝族,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13人,城鎮化率5%,另有流動人口602人。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39千米,總面積438.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千米27.9人。因受地理自然環境等影響,自然災害頻繁,常年受低溫、冰雹、霜凍、乾旱等災害。其中每平均四年會遇到一次大旱。最嚴重的一次災害發生在1998年11月19日發生的6.2級地震,地震使半數以上的民房坍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摺合人民幣約9000萬元。經濟產業主要以傳統的農業爲主,糧食作物以馬鈴薯、蕎麥、燕麥爲主。畜牧業以養羊、養豬、養牛爲主。鄉無工業。末共有商業網點28家,均屬個體商戶。

(二)貧困現狀

全鄉現有絕對貧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貧困人口3477人。因全鄉均爲典型的高山地貌,全鄉居民還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勞動力大部分都外出務工。爲改變這部分人的生存環境,縣委、縣政府組織縣財政局、縣扶貧辦等相關部門,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產基礎設施,尤其是在近幾年來,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的各項扶貧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貧困成因

1、受自然條件的影響。鄉大部分村位於高寒山區,海拔高,地理條件差——氣候條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傳遞不靈,基礎設施落後,農業生產收效不良,農產品經濟價值不高,農民增收不快,改變自然狀況的能力不強,使得農民生活在一個“自然條件差——農民收入低——改變自然條件難——農民收入低”的惡性循環中。

2、受勞動力文化素質的影響。由於受經濟、地理、人文、傳統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尤其在偏僻落後的山村,農民的教育狀況更不容樂觀。根據人口普查,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力高達64.17%。的調查顯示,在低收入人羣中(純收入924元/年·人),鄉18—45週歲勞動力(農村主要勞力)文化層次很低,高中僅佔5.26%,國小及以下佔34.5%,在務農勞動力中,國中以下學歷所佔比率高達88.74%。由於文化層次偏低,小農經濟意識較嚴重,種植養殖的生產經營方式陳舊,接受新的知識文化的能力相對較弱,勞動力轉移輸出困難,這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並且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這逐漸成爲推動社會全面發展過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產業結構的影響。受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所限,鄉長期以來缺乏工礦業及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幾乎沒有涉足。種養殖業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產自消,商品率不高;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小,且收效不好,質量不高,農民收入渠道單一。

4、受主勞多病的影響。山區的農業,是一種沉重體力勞動的行業,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療,造成返貧現象突出。一個家庭祈求的是風調雨順、守望的是五穀豐登、最大的願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區自然經濟條件的影響,尤其是高、寒、僻遠地帶衛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們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災,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貧;受經濟條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貧。這些主勞大都是家庭的脊樑,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災”將會使原本不殷實的家庭“沒落”爲貧困戶人。

由於上述的產業結構單一、缺乏生產資金和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低下等因素,農民對自給自足的傳統自然經濟依賴性極強,而且,對病蟲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學,農業收成的好壞基本取決於當年天氣狀況。近年,旱災頻繁,嚴重影響了農民的農業收入,造成農村生活“根基不穩”的現象。

二、主要難點

(一)山區農民返貧因素控制難

由於自然災害抵禦難,一大批農戶因災返貧,需再次納入搬遷扶貧範圍;主勞多病致富難。據統計監測,由於經濟條件所限,農村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療,造成返貧的有125戶、657人。

(二)高山農業支柱產業形成難

鄉海拔高,農田分佈在高山上,全鄉羣衆沿襲着以種糧爲主的傳統生產模式,經濟林木面積狹小。使得一方面支柱產業科學定位難。高山地區受自然條件和市場發展的影響,尚未尋求到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二方面支柱產業規模經營難。高山地區糧經兼作,且多經品種繁雜,要形成產業格局,需要大量的資金、物資,僅靠本地農民現有經濟實力難以面對和承受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三方面,高山支柱產業產品銷售難。高山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嚴重製約了產業帶的形成,因此,要謀求產業的發展尚需圍繞基地,加速公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

(三)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難

由於我鎮自然環境惡劣,居住在高寒、偏遠的農民生產生活異常艱苦。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效益低。據統計全鄉還有29個村民小組不通公路,要修通這68公里路需投資200萬元以上;解決人畜飲水困難需投資120萬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產出率低。二是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由於受到打工經濟的影響,中青年農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度大,從而阻礙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四)返貧因素難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質的影響,對農產品銷售市場缺乏科學定位,生產經營適得其反,血本無歸形成的貧困。二是災害重建、規模發展至收益過渡期間形成的貧困。對於這兩種致貧因素,難以認定扶持範圍和標準,既使配套了相應政策也難以到位。

(五)階段性外出務工人員過多導致農村勞動力暫時缺乏

在非農忙季節,各村主要勞動力(18—50週歲勞動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內,這種勞務輸出的確給其家庭帶來一定的收入,但卻使得一些財政扶貧資金項目難以實施,生產生活條件得不到改善,長期制約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三、思路與對策

經過扶貧攻堅,全鄉扶貧開發工作的發展方向已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發生了新的變革。主要表現在:扶貧主體已由政府主導向全社會參與扶貧發展;扶貧方式已由救濟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發展;扶貧開發的範圍已由就地開發向異地開發發展;扶貧開發戰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發展。在重點貧困村,我們主張實施整村推進的扶貧方式。

(一)嚴肅政策,鎖定對象,突出重點區域。

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要進一步嚴格各項扶貧開發政策,突出扶貧開發的主體地位。

一是要切實抓好扶貧開發政策的落實,讓貧困農民享受政策,得到實惠,得到發展;

二是要進一步鎖定貧困村和貧困對象。以5個重點村1808個貧困對象爲主戰場,突出工作重點,明確工作對象和範圍;

三是認真實施規劃與管理。要進一步充實、完善規劃,維護規劃的法律性、科學性、嚴肅性,要切實做到“計劃圍繞規劃下,項目按照規劃做,資金隨着規劃走”。

(二)量化標準,把握質量,突出重點項目。

第一,狠抓產業基地建設。

一是大力調整結構,抓好貧困農戶的產業基地建設。按照全鄉產業佈局,應着重加強貧困農戶的產業規劃及發展工作,通過幾年努力使貧困農戶人均支柱產業達到0.8畝以上;

二是切實抓好以畜禽爲主的養殖業發展。合理調整畜牧業內部結構,鞏固引種成果,提高優質畜禽出欄比例,建立優質羊、牛、家禽等生產基地,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抓住機遇,積極培育養殖大戶,在政策、資金、技術、信息、服務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讓大戶引導、帶動貧困戶發展,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

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經濟。對於產業優勢較弱的貧困地區,應立足於本地特色,面向市場,挖掘本地土特產品,走小而精、特而優之路,使之成爲農民增收的一條新門路。

第二,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治本措施。

一是堅持按照農業產業化、優化社區結構、效益優先的原則,加快扶貧公路建設步伐,在確保實現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達能力;

二是切實抓好水利設施建設,解決貧困農戶的飲水困難,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加強基礎設施質量監管,鞏固建設成果,確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三)科學分析,宏觀決策,做好扶貧工作。

第一,要構築抗災救災、扼制返貧,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一是政要把抗大災的準備工作力爭做到萬無一失,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是扶貧、民政、衛生、財政、水電、農業、林業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做好現場距測調查,確保原始記錄的真實性、合理性、合法性,並且準確及時的彙總相關資料,並區分不同情況進行分類,爲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出臺政策提供切實有效的依據,力爭做到貼近於現實,貼心於人民。

第二,宏觀調控,微觀政策。在抗災扼貧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

一是產業規模拓展要根據市場狀況,由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科學設計、捆綁資金、集中財力、整體推進”;

二是配套政策宜實、宜細、宜操作、宜落實。對於受產業調整影響,過渡期貧困現象要制定區域產業發展新政策;對於因災(自然災害、疫災)影響而返貧的要集中資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後患;對因主勞多病而導致返貧的要採取政府扶持,社會幫扶相結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氣,着力發展產業。

第三,落實責任,逐個擊破。要竭力想方設法提高低收入人羣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貧人口的物質文化生活環境。

在實際工作中,

一是民政、財政、扶貧、土管、林業、農業、公安等部門要密切配合,並各負其責,各司其職;

二是針對不同返貧對象,由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農戶自籌、親友饋贈,使之在一、二年內恢復原氣,擠入解決溫飽的行列;

三是特殊情況要特殊照顧。各主管部門要放寬受災貧困戶用地、用林等政策,適當免收費用;優先配備生產生活用地和經濟林園,滿足生產資料的供應;各類企事業單位要放寬招工條件,予以照顧。共同營造全社會抗爭貧困,消除貧困的良好的氛圍。

(四)創新思路,完善機制,探索扶貧新路子。

第一,拓寬思維,進一步整合扶貧力量。一是大力實施農村社區扶貧。充分發揮農村的先進力量,突破性的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破解農村公益事業難辦的難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二是進一步明確扶貧責任區。把扶貧任務、目標、措施落實到人,把責任區的扶貧成效與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相掛鉤,做到有領導抓、有專人管,工作年初有計劃、半年有檢查、年底有總結;三是拓寬社會幫扶渠道。社會幫扶工作已不僅僅是黨政機關和黨員幹部的責任,要積極鼓勵社會團體、民營企業、個體工商大戶等羣體融入到社會幫扶工作中來,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發揮他們在社會幫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們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總結好、完善好、宣傳好,使之成爲社會幫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進,大力實施參與式扶貧。

一是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羣衆,增強人民羣衆的自我發展意識,把政府推動的扶貧開發變爲羣衆脫貧致富的自覺行動。實施到戶的項目,都要由羣衆自願提出申請,正確處理好項目實施過程中羣衆投工投勞與農民減負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辦事,手續完備,不留後患”。堅持羣衆自力更生,實行以工代賑,驗收兌現;

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戶,把項目落實到戶,把政策補助到村到戶,解決好重點鄉、村的交通、水利、通訊和羣衆看病難、子女入學難等問題,爲他們實現脫貧致富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是加強監管,增強項目資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亂、集中投入、各記其功的要求,項目資金實行專人、專帳、專戶管理,所有項目要公開、公示,接受羣衆監督,做到“項目到村、任務到戶、登記造冊、張榜公佈”。

第三,依託資源,大力扶持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培育農村能人。引導一部分有頭腦、有膽識、敢創敢幹的農民專門從事農產品銷售。政府要大力加強引導、扶持,提高中介組織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酷起來.

第四,在扶貧項目的實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監管不力、羣衆配合不夠的部門包攬轉向由主管部門指導監管、鄉鎮負責、各村實施的方式,分清職責,明確責任,充分調動村、鄉(鎮)、部門三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最大合力推進項目的有效實施。

第五,在扶貧資金投向上,要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並重,在保證對重點貧困村資金投入的同時,對不屬於重點村,但確實需要財政扶貧資金投入,且羣衆積極性高的項目要適當安排資金投入。

第六,扶貧開發要與社會救助相結合。對具備一般勞動能力的,要通過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來提高生活質量;對擅長種養殖技術的,應適當協助其投入一定得啓動資金,拓寬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對不具備勞動能力的,要加大社會救助力度,切實解決其生活困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