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課題開題報告2023(精選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9K

小課題開題報告2023 篇1

研究課題:國中地理圖冊閱讀方法的指導研究

小課題開題報告2023(精選6篇)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古語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是說閱讀文章、書籍讀得多了,其中的含義自然就會了解、掌握了。古人對閱讀的理解既獨到又深刻,就是現代的中小學生聽、說、讀、寫也是必須具備的基本功。那麼,地理圖冊的閱讀不同於一般的文學書籍,它有特定的範圍和含義,它是地理信息的載體,是地理教材的補充和延伸,它可替代大量語言文字,既形象直觀,又抽象概括,既是我們學習地理的工具又是地理考覈的重要內容。因此,需要專門的訓練和指導。怎樣閱讀地理圖冊?如何更有效地將圖文結合起來形成系統的地理知識?這將使我們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對象:七年級年級(1)班、(2)班和八年級年級(1)班、(2)班。

研究實施計劃:

總結階段20xx年6月。對研究情況進行分析、歸納,對課題實施效果進行評價。整理研究材料,完成課題結題報告和論文撰寫,申請課題結題。

預期結果及表現形式:1、預期成果:初步形成一系列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對策。2、成果形式:論文、學案、課堂實錄、多媒體課件、課題研究報告等。

小課題開題報告2023 篇2

題目:國小音樂教學中節奏教學的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節奏,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是音樂中音的長短、強弱的組織形態。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節奏則是音樂的脈搏,是音樂的生命。旋律離不開節奏,節奏卻可以單獨存在,一切音樂情緒都是以一定的節奏運動來體現的。結合國小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合理多樣的節奏教學有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接受,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增強他們互相傾聽、協作合作的能力,還可以很好地調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利於增強學生的音樂感受、理解、表現能力,使音樂教學的開展更加順利,學生未來的音樂生活會更加豐富多彩,

二。國小音樂研究現狀分析:

節奏教學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他在音樂教學方面有兩大獨創:

1、聲勢活動,用最簡單的身體動作發出各種有節奏的聲音,如捻指、拍手、拍腿、跺腳等動作。感受音樂的織體美、和諧美。

2、歌朗讀是他第二獨創,這種方法最接近兒童的天性。奧爾夫特別強調從節奏入手進行音樂教育,強調要結合語言的節奏,動作的節奏來訓練和培養兒童的節奏感。奧爾夫的音樂教學法是完全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徵的,它一切從兒童出發,讓兒童自己動手,完全打破那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他的這種教學法生動有趣,發揮了兒童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兒童在音樂上得到全面的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1、奧爾夫在音樂教育中提出了“節奏第一”的口號,特別強調從節奏入手進行音樂教育。從節奏教學入手,會更加有利於我們的音樂教學,採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知器官,去感悟音樂,創造音樂,喚醒孩子們與生俱來的音樂本能,從而潛移默化陶冶情操。

2、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注意學生的實際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設計新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創造,在自己的空間裏合作、學習。

3、將音樂與生活充分結合,使音樂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學內容從感性入手,化難爲易,使學生充分體驗到音樂課堂的輕鬆與快樂,讓學生的音樂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的內容:

1、歌曲教學中的語言節奏——按節奏朗讀歌詞。

2、貼近生活,抓住生活節奏。通過模仿、體驗、合作積累感性經驗,爲音樂表現和創造能力的近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3、欣賞教學中爲音樂伴奏,抓住音樂的節奏。

(2)研究的方法:

1、調查研究法

2、文獻資料法

3、行動研究法

4、案例分析法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及時間安排:

本課題的研究時段爲20__年3月——20__年2月,具體分爲三個研究階段:

第一階段:20__年3月——20__年4月,爲實驗研究的準備階段。

第二階段:20__年5月——20__年1月,爲研究實施階段。

第三階段:20__年2月,爲實驗研究的總結階段。

小課題開題報告2023 篇3

一、課題名稱:

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策略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當前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爲時代的呼喚,成爲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項複雜的社會系統過程中,作爲學校教育基本組織形式的課堂教學,如果培養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是我們音樂教師當前的首要任務。我們要幫助引導學生從理論法學習、創造、發展音樂,挖掘音樂的真理與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有較高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對外部事物叫深層的感悟能力,使其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此項研究,不但是提高教師和學生素養的需要也是新型社會下學校發展的需要。

三、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本課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通過研究這一課題,加強音樂理論教學,在教學中要求教師採取多種教學方法,達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各種形式提倡健康音樂的學習與欣賞,提高音樂教師的素質,發揮音樂教師的主要作用。

四、課題研究內容

1、研究有效的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課堂教學方法,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

2、研究整理挖掘有利於學生髮展的優秀音樂資源,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加強學生審美素質教育,提升音樂素養研究策略的有效性。

3、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提升音樂素養研究的現實意義。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主要採用的方法:問卷調查統計法、個案研究法、比較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第一階段:

1、明確實驗目的,蒐集相關資料。

2、制定研究方案,組織研討。

3、通過認真學習,觀看《音樂課程標準》等書籍。

提供研究參考、借鑑。

具體時間爲:20xx年9月——20xx年10月。

第二階段:

1、抽查,瞭解圍繞課題在所教班級實踐操作。

2、分工明確及時展開研究工作

3、同課頭研討、展示,兌現分析。

4、結合第二課題開展興趣小組活動進行展演。

具體時間爲: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第三階段:

1、圍繞教材開展一系列與課題相關的音樂教學活動。

2、課題歸納總結。

3、收集,整理資料對課題研究進行全面總結,撰寫課題報告。

4、定期學習交流,互相聽課,組織藝術實踐活動。

5、總結報告。

具體時間爲:20xx年1月——20xx年6月。

七、課題預期的成果與表現形式

傳統教學形式與現行的教學模式的碰撞,學生及社會思想的改變,課題的研究會有一些困難,但是課題經過一年的研究,學校領導的重視及各項配合再加上全體課題組人員,相信一定客服各種困難,取得良好的成績。我們也將此研究報告及課件,調查結果,課案,表格等形式把結果予以展示。

小課題開題報告2023 篇4

選題背景:

年國際地理聯合會發表《地理教育國際憲章》,針對地理學在解決日益突出的全球性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上的巨大優勢,高屋建瓴地指出地理教育爲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負責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個不同的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爲有活力、有作用和有興趣的科目,並有助於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明確提出地理教育要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習的地球概況、各大洲及主要國家的自然人文地理特點等基本知識,閱讀和使用地圖,運用地理圖表等基本技能,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以及地理觀察觀測等能力方法,初步形成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等等,正是地理素養的重要組成,是對學生生活有用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可長期以來,地理學科在學校課程中被視爲小科副科,而作爲非會考科目的國中地理更是地位低下。隨着現在初高中分離辦學,許多初級中學受會考指揮棒的影響,沿用傳統的教學評估標準衡量教師的教學,使教師穿新鞋走老路,不能真正實施新課程改革,也使學生學習地理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差強人意,無法爲高中地理學習或走向社會打下一定的基礎。而今年開始,國中地理又得受新頒的會考制度的指揮,可能回到爲應試而教學。

雖說現代地理教學的研究在國內外都不是一個新課題,但是系統研究生活中的地理並結合新評價機制和整合歷史地理教材的研究較少,特別是立足國中地理教學開展的此類研究更少。基於以上思考,我們提出了《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的課題。本課題將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經驗,以生活化的教學爲突破口,優化和整合國中地理教材,構建一種開放的、探究的教學環境,真正賦予地理教學以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實現三維目標,提高學生地理素養,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高中地理的內在需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地理學習中去。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

在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杜威首先論述了教育與生活的關係。從批判傳統教育出發,他明確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杜威認爲,在教育成爲促進美好生活的一種手段的同時,教育本身也應該是一種美好的生活。因爲正是在這種美好生活的過程中,生活擴大並啓迪學生的經驗,刺激並豐富學生的想象。他強調說:學校的第一任務是教學生在他發現自己所在的這個世界裏生活,理解他在這個世界上分擔的責任,使他在適應社會方面有個良好的開端。只有當他把這些事情做得很成功,他纔有時間或興趣去從事純屬智力活動方面的修養。

經驗是杜威實用主義經驗論的基石。這一概念有兩層意思,一是經驗的事物;二是經驗的過程。杜威認爲,經驗總是處於流動、變化和更新之中的,已有的經驗是獲得新的經驗的基礎。在杜威看來,經驗和生活又是密不可分的,學生的發展不可能脫離具體的生活,脫離學生的經驗,經驗發展的連續性同樣表現在學生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的統一性和完整性上。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的生活過程,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教育的本質就是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在推行鄉村教育的過程中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觀點來源於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改造。陶行知認爲杜威的觀點只是把社會生活中的東西搬一點到學校裏做點綴,就像鳥籠裏放上一兩根樹枝一樣。因此陶行知強調指出:要先能做到社會即學校,然後才能講學校即社會;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後才能講教育即生活。

這樣的學校纔是學校,要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這個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對我們面向生活的中學地理教育很有啓發,我們既不可能讓學生像徐霞客那樣天天跋涉于山水之間,也不能讓學生天天關在學校裏,像只籠中鳥,與生活世界隔離。我們要把生活與教育,學校與社會緊密結合起來,讓中學地理教育處處面向生活。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中面向生活的理論啓示

皮亞傑和維果斯基被認爲是建構主義的直接先驅。根據皮亞傑的觀點,個體的認知結果通過同化和順應而不斷髮展以適應新的環境。同化即爲當個體遇到新的刺激時,把這種新的刺激對象納入到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之中;順應則是對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以使其與環境相適應。個體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平衡過程逐步建構起來的。而在維果斯基看來,學習是一種社會建構,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重視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地位。

因此,逐漸形成的建構主義的教育理論的基本思路表現爲以下四個方面:①注重以學生爲中心進行教學。②注重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教學。③注重協作學習,提倡師徒式傳授。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資源,讓學生自我探索。建構主義的基本思路與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思路有許多相通之處。在中學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真實的生活教育資源作爲教學情景,指導學生對地理系統學科知識的學習,是當前教學體制下面向生活的中學地理教學最應該實現的方式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蘊涵的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的倡導者和代表

人物。在他看來,人的全面發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識、同積極的社會活動和勞動活動、同任意選擇職業的可能性聯繫着。蘇霍姆林斯基多次強調,學生不可能永遠呆在學校,接受教育者的監督,他們早晚是要走向社會,走向現實生活的,如果沒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們就無法有計劃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難以抵制不良傾向的侵蝕,其成長過程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他認爲在孩子越小的年齡時,越多地把社會的現實情況教給他們,越有助於使其形成永恆的價值觀。因而,我們應該使教育貼近生活,促進學生在生活中真實的成長。

課題研究的意義

有利於體現地理學科的價值

地理學科具有科學、文化、生活、社會價值等諸多價值,特別是我們當前正在大力提倡建設和諧社會,強調社會責任感,地理教學應當培養學生保護地理環境的責任感。由於傳統地理教學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離學生疏遠了,以至於他們產生疑問:地理學了究竟有什麼用?因此,突出對生活有用的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能夠讓學生感覺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對地理學習建立一種需求感我需要地理知識,同時也建立了一種責任感學好地理知識是一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

有利於增強生活能力

鑑於學生缺乏生活技能的傾向,地理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操練,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

有利於激發學生對地理的樂學心理。

樂學,指學生喜歡學地理

學生要能樂學,就要培養其興趣愛好,激發其求知求新的慾望。五彩繽紛的生活景觀,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現象與問題,會引起他們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只要教師在地理教學中,經常將生活化的素材帶入課堂中,運用適當的教學技巧,學生的興趣會大大增強。而且地理教學生活化,真實自然,記憶深刻。良好的地理基礎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將爲高中地理的學習和走向社會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是:(1)對國中地理課程中蘊涵的生活實例的分析。(2)對國中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點的調查與分析。(3)高一學生學習地理的困難調查與分析。(4)分析國中歷史課程中滲透的生活地理的內容。(5)優化和整合國中教材與校外課程資源中的生活地理,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6)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師生互動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1)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2)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師生互動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本課題研究的難點是:探索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爲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並付之於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教學行爲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

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地理生活化教學方法。

課題研究的主要策略:

地理課堂生活化

教學情景生活化

將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課堂教學,學生會產生共鳴,易於接受與理解,增加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生活化

教師要善於隨時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適時地將生活中學生隨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接受地理,瞭解地理,掌握地理。

積極進行生活化的技能訓練

地理基本技能的訓練是地理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地理基本技能訓練的生活化要求着眼於學以致用,而非學以致考,訓練材料應儘可能來自生活。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敘述,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動促思,體現了動中有學玩中有學的思想。

處處留心皆學問,讓學生生活地理化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心自然環境的思想感情。

當今全球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人類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時代要求我們學好地理,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關注家鄉的生態

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方法,對於地理這門學科,觀察更爲重要。因此,地理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地理眼,在生活中發現地理知識的存在。讓學生養成良好觀察習慣,多看勤看,調動多種感官留心周圍的人事物景,創造良好的觀察條件,把所學知識與觀察對象聯繫起來。

利用案例開展研究性學習。

案例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學生

的生活中有許多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並提供生

活案例。也可以讓學生利用各種媒體、網絡以及開展社會調查捕捉、收集各種地

理信息。

做生活的有心人,開發和利用地理課程資源

現代教育理論認爲,課程資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義、有利於課程實施或達到

課程標準的教育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的世界就不再僅僅侷限於有限的教科書或教材,多姿多彩的世界都能成爲,也應該成爲學生活生生的教材,成爲不可或缺的課程資源。

要使地理課程理念轉變爲有效的地理教學實踐,實現地理教育功能,有賴於

廣大地理教師課程資源意識的覺醒,以及對相關資源的積極開發和創造性的利用。

研究工作的步驟及成果形式:

準備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5月):

課題組成立,學習研究計劃和相關材料,明確本課題研究的內容。

立項階段(20xx年5月20xx年2月):

A)撰寫開題報告;

B)設計國中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地理學習興趣點的調查問卷;

C)問卷調查數據統計與分析

實施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

A)討論研究課題實施策略;

C)課題組的老師每人上一節地理生活化教學的校際公開課;D)初步擬定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模式,並逐步完善研究方案。

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A)整合專題講義,形成校本教材《初級中學生活地理》;

B)舉行面向全市的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展示課;

C)結題報告《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

課題研究成果形式:

課題參加人員的組成和分工:略

小課題開題報告2023 篇5

一、課題的提出

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界的熱點問題,也是教育改革的最終目標。《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國小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增加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這就明確了基礎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標準中也強調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音樂教育作爲素質教育系統中的一部分,對於國小生素質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視的作用。

音樂課是實施音樂教育的主要手段,它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的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它的這些性質向人們說明了音樂課堂教學有着重要的作用。雖然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有它的合理之處,但怎樣讓音樂課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樂於接受系統化得音樂學習,這是我們現在應該做的。爲了使國小音樂課堂更具現代化,更能吸引國小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我們能夠採用多媒體進入音樂課堂的方法,來使我們的小朋友們在輕輕鬆鬆的音樂課堂中學到豐富多彩的音樂知識.

二、課題的由來及研究的意義

多媒體技術有其獨特的教學特性。它所傳播的教學信息生動、形象、直觀,能爲學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使學生獲得具體的經驗,並對其分析綜合,獲得抽象的概念,形成對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理性認識。多媒體還能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審美情趣,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拓寬學生的視野。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對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從而優化課堂教學。

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多媒體技術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是結合我國教育和現代媒體教學的實際,發現新的事實,探求其規律、原則和方法,建立現代媒體教學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指導現代媒體教學實踐,以達到教學過程化,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同時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人才。

2、通過課題實驗研究,掌握大量的教育教學第一手材料,經過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表及裏,由此及彼的分析研究,逐步發現某些新的規律性的東西,以加深對現代音樂教育技術的認識。

3、通過課題實驗研究,能夠爲課堂教學中多媒體運用有關理論提供新數據、新例證、新經驗,並對新的理論進行驗證,從而使課題實驗研究有新的突破,逐步建立和完善現代教育媒體和技術的理論體系。

4、從課題實驗研究中總結出來的理論再用於指導教學實踐,教育教學質量必將得到提高,教育事業必將不斷髮展。

多媒體音樂課是通過多媒體電腦技術,把文字、音響、圖像等多種信息媒體組合起來,進行教學的一種課堂教學形式。國小生抽象思維尚處在未形成階段,而且對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多媒體能夠以生動的形象、多種媒體的綜合使用來給國小生以感官上的感受,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一系列的優勢,例如它能夠增加音樂課教學的信息容量;通過用畫面展示將抽象的音樂變得通俗易懂,使音樂形象化。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學習知識,讓學生樂於接受系統化的音樂學習。

基於以上原因,我們提出了《多媒體在國小音樂教學中的的運用研究》課題,希望改變目前傳統的音樂課傳授模式的現狀,豐富學生的情感生活,拓寬學生的音樂知識面,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們的音樂欣賞能力。

小課題開題報告2023 篇6

選題背景:

年國際地理聯合會發表《地理教育國際憲章》,針對地理學在解決日益突出的全球性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上的巨大優勢,高屋建瓴地指出地理教育爲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負責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個不同的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爲有活力、有作用和有興趣的科目,並有助於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明確提出地理教育要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習的地球概況、各大洲及主要國家的自然人文地理特點等基本知識,閱讀和使用地圖,運用地理圖表等基本技能,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以及地理觀察觀測等能力方法,初步形成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等等,正是地理素養的重要組成,是對學生生活有用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可長期以來,地理學科在學校課程中被視爲小科副科,而作爲非會考科目的國中地理更是地位低下。隨着現在初高中分離辦學,許多初級中學受會考指揮棒的影響,沿用傳統的教學評估標準衡量教師的教學,使教師穿新鞋走老路,不能真正實施新課程改革,也使學生學習地理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差強人意,無法爲高中地理學習或走向社會打下一定的基礎優今年開始,國中地理又得受新頒的會考制度的指揮,可能回到爲應試而教學。

雖說現代地理教學的研究在國內外都不是一個新課題,但是系統研究生活中的地理並結合新評價機制和整合歷史地理教材的研究較少,特別是立足國中地理教學開展的此類研究更少。基於以上思考,我們提出了《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的課題。本課題將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經驗,以生活化的教學爲突破口,優化和整合國中地理教材,構建一種開放的、探究的教學環境,真正賦予地理教學以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實現三維目標,提高學生地理素養,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高中地理的內在需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地理學習中去。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

在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杜威首先論述了教育與生活的關係。從批判傳統教育出發,他明確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杜威認爲,在教育成爲促進美好生活的一種手段的同時,教育本身也應該是一種美好的生活。因爲正是在這種美好生活的過程中,生活擴大並啓迪學生的經驗,刺激並豐富學生的想象。他強調說:學校的第一任務是教學生在他發現自己所在的這個世界裏生活,理解他在這個世界上分擔的責任,使他在適應社會方面有個良好的開端。只有當他把這些事情做得很成功,他纔有時間或興趣去從事純屬智力活動方面的修養。

經驗是杜威實用主義經驗論的基石。這一概念有兩層意思,一是經驗的事物;二是經驗的過程。杜威認爲,經驗總是處於流動、變化和更新之中的,已有的經驗是獲得新的經驗的基礎。在杜威看來,經驗和生活又是密不可分的,學生的發展不可能脫離具體的生活,脫離學生的經驗,經驗發展的連續性同樣表現在學生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的統一性和完整性上。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的生活過程,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教育的本質就是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在推行鄉村教育的過程中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觀點來源於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改造。陶行知認爲杜威的觀點只是把社會生活中的東西搬一點到學校裏做點綴,就像鳥籠裏放上一兩根樹枝一樣。因此陶行知強調指出:要先能做到社會即學校,然後才能講學校即社會;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後才能講教育即生活。

這樣的學校纔是學校,要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這個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對我們面向生活的中學地理教育很有啓發,我們既不可能讓學生像徐霞客那樣天天跋涉于山水之間,也不能讓學生天天關在學校裏,像只籠中鳥,與生活世界隔離。我們要把生活與教育,學校與社會緊密結合起來,讓中學地理教育處處面向生活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中面向生活的理論啓示

皮亞傑和維果斯基被認爲是建構主義的直接先驅。根據皮亞傑的觀點,個體的認知結果通過同化和順應而不斷髮展以適應新的環境。同化即爲當個體遇到新的刺激時,把這種新的刺激對象納入到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之中;順應則是對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以使其與環境相適應。個體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平衡過程逐步建構起來的。而在維果斯基看來,學習是一種社會建構,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重視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地位。

因此,逐漸形成的建構主義的教育理論的基本思路表現爲以下四個方面:①注重以學生爲中心進行教學。②注重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教學。③注重協作學習,提倡師徒式傳授。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資源,讓學生自我探索。建構主義的基本思路與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思路有許多相通之處。在中學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真實的生活教育資源作爲教學情景,指導學生對地理系統學科知識的學習,是當前教學體制下面向生活的中學地理教學最應該實現的方式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蘊涵的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的倡導者和代表人物。在他看來,人的全面發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識、同積極的社會活動和勞動活動、同任意選擇職業的可能性聯繫着。蘇霍姆林斯基多次強調,學生不可能永遠呆在學校,接受教育者的監督,他們早晚是要走向社會,走向現實生活的,如果沒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們就無法有計劃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難以抵制不良傾向的侵蝕,其成長過程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他認爲在孩子越小的年齡時,越多地把社會的現實情況教給他們,越有助於使其形成永恆的價值觀。因而,我們應該使教育貼近生活,促進學生在生活中真實的成長。

課題研究的意義

有利於體現地理學科的價值

地理學科具有科學、文化、生活、社會價值等諸多價值,特別是我們當前正在大力提倡建設和諧社會,強調社會責任感,地理教學應當培養學生保護地理環境的責任感。由於傳統地理教學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離學生疏遠了,以至於他們產生疑問:地理學了究竟有什麼用?因此,突出對生活有用的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能夠讓學生感覺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對地理學習建立一種需求感我需要地理知識,同時也建立了一種責任感學好地理知識是一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

有利於增強生活能力

鑑於學生缺乏生活技能的傾向,地理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操練,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

有利於激發學生對地理的樂學心理。

樂學,指學生喜歡學地理。學生要能樂學,就要培養其興趣愛好,激發其求知求新的慾望。五彩繽紛的生活景觀,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現象與問題,會引起他們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只要教師在地理教學中,經常將生活化的素材帶入課堂中,運用適當的教學技巧,學生的興趣會大大增強。而且地理教學生活化,真實自然,記憶深刻。良好的地理基礎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將爲高中地理的學習和走向社會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是:(1)對國中地理課程中蘊涵的生活實例的分析。(2)對國中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點的調查與分析。(3)高一學生學習地理的困難調查與分析。(4)分析國中歷史課程中滲透的生活地理的內容。(5)優化和整合國中教材與校外課程資源中的生活地理,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6)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師生互動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1)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2)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師生互動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本課題研究的難點是:探索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

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爲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並付之於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教學行爲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

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地理生活化教學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