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報全國先進歷史文化事蹟材料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5W

**縣地處**山西麓,上黨盆地南緣,全縣33萬人口,轄6鎮5鄉,254個行政村,總面積483平方公里。是一方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術源遠流長的文化熱土,被稱爲“華夏農耕文明之源、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三晉和諧秀美之城”。近年來,我縣文化工作緊緊圍繞xx大和xx屆三中全會精神,立足**縣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璀璨的民間藝術,按照“兩輪驅動,雙翼齊飛”的戰略思路,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全面構建大文化發展格局,走出了一條繁榮與管理齊抓、繼承與創新並舉的新路子。文化陣地建設亮點紛呈,羣衆文化活動打響品牌,文藝精品創作成效斐然,文化產業發展初具規模,不僅唱響了時代主旋律,佔領了文化主陣地,而且爲全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撐。

申報全國先進歷史文化事蹟材料

一、以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爲主導,在加強城鄉文化基礎設施投入上上臺階,羣衆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1、建立穩定遞增的文化投入機制

我縣歷屆黨委、政府始終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從提高全民素質的高度全力以赴推動文化工作的進一步發展,並在領導、機構、制度、設施、經費、管理等幾個方面予以重點保證和扶持,先後制定下發各類文件、方案、實施意見二十餘份,爲文化事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資金和物質基礎。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能夠切實解決制約文化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着重抓好文化經費、文化陣地、資源共享工程三個重點。XX、XX、2012年縣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經費分別爲141.1萬元、355.7萬元、1037.4萬元;三年來,縣政府納入財政預算的專項經費分別是:鄉鎮文化站建設經費每年100萬元,圖書購置經費每年10萬元,新劇目排演經費每年10萬元,消夏文化藝術節和兩節文化活動每年各5萬元,文物看護經費每年5萬元,專業劇團補貼經費每年3萬元。同時,投資2300餘萬元,新建了縣文化藝術中心、投資XX多萬元進行天下都城隍景區改造。文化事業經費的增長大於當年財政收入的增長率,人均文化事業費高於山西省平均水平。

2、構建覆蓋城鄉的文化陣地網絡

近年來,我縣從繁榮城鄉羣衆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入手,大力加強了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三年間,全縣城鄉文化建設總投資近5億元,先後在縣城建成大型綜合場館3處、文化公園一處、大型文化廣場4處,縣圖書館和文化館達到了國家三級標準。在農村興建11個高標準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起省級標準化村級文化活動室 150多個,建起各類農民文化大院120所,開發修建各類歷史文化景點20多處,並公開招聘17名專職文化員,充實到了各鄉鎮文化站。全縣基本形成了以縣城大型文化場館爲龍頭,以11個鄉鎮文化站爲主體,以星羅棋佈的農民文化大院和村級文化活動室爲基礎,以遍佈城鄉的歷史文化景點爲點綴的羣衆性文化陣地網絡,使全縣文化陣地建設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3、打造共建共享的文化資源平臺

我縣從XX年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以來,按照“總體規劃、分佈實施、逐步推廣”的方針,堅持社會效益和公益性原則,較好地解決了基層羣衆文化貧乏的難題,促進了農村文化的現代化建設步伐。XX年,我縣投資306.4萬元(包括省財政補助6.4萬元),建成了覆蓋全縣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網絡。其中縣支中心投入35.4萬元,建成資源共享機房、電子閱覽室,安裝計算機30臺、服務器4臺,並配備了投影儀、幕布、音響、掃描儀、打印機等信息共享設備。同年7月,在全縣11個鄉鎮254個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基層服務站點,並全部實現衛星接收,有的村已接入互聯網,建成了覆蓋全縣的基層工作站點。與此同時,我縣還在縣文化藝術中心建成了圖書閱覽室、少兒閱覽室、報刊閱覽室、琴房、練聲房、排練室、舞蹈室、演藝廳等多個文化活動場所,並免費對外開放,實現與羣衆的共建共享。

二、以繁榮羣衆精神文化生活爲目標,在創新文化活動形式上作文章,羣衆文化活動開展異彩紛呈

近年來,我縣積極探索開展羣衆文化活動的新路子,本着“文化搭臺、羣衆唱戲、市場運作”的辦法,逐步由過去的政府辦文化轉爲政府、集體、個人和社會辦文化,形成了以縣城文化帶動村鎮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和家庭文化同步發展、共同繁榮的局面。

1、依託各類協會組織,積極開展日常羣衆文化活動

我縣現有音樂家協會、舞蹈家協會、曲藝家協會、廣播電視藝術協會、工藝美術協會、朗誦家協會等衆多文藝協會組織。依託這些協會,充分利用他們協調羣衆、便於組織的特點,廣泛開展書畫展覽、文體比賽、詩歌朗誦等各種日常羣衆文化活動。在具體活動組織中,我縣立足當地的歷史、文化、風俗特點,從彰顯地域的文化個性,增強文化的動感和色彩出發,將高雅藝術和民俗文化、傳統藝術和現代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使藝術、審美寓於娛樂休閒之中。先後舉辦了“鼓書展演”、“交誼舞大賽”、“秧歌會”、“八音會大賽”、“青年歌手大獎賽”等不同形式的羣衆文化活動,形成了處處有看頭、長年不斷線的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線。特別是連續九屆的消夏文化藝術節,共舉辦晚會200餘場次,吸引觀衆50餘萬人次,現已成爲縣城羣衆盛夏之夜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

2、依託文化陣地平臺,全力辦好主題羣衆文化活動

作爲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縣歷史悠久、民俗多樣,流傳盛行着多種特色鮮明的民間文化活動。在每年的春節、元宵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國慶節、重陽節以及各村廟會期間,我縣充分利用各村的文化廣場、文化舞臺、文化大院等農村文化陣地,引導羣衆積極舉辦各種主題突出、別具特色的慶祝活動。屆時,唱大戲、說鼓書、耍獅子、舞龍燈,村村流光溢彩,處處鑼鼓喧天,使羣衆盡享節日文化的盛宴。特別是依託我縣最大的文化活動場所的黎都公園,精心舉辦一年一度的“黎都燈會”,將各種各樣的傳統花燈、組合電子燈、機械燈置於公園內,並以旺火點綴、彩門裝飾,吸引了鄰郊近鄉數十萬人前來觀看。使“黎都燈會”、“黎都旺火”、“黎都社火”成爲上黨地區三個響噹噹的羣衆文化品牌。近年來,我縣還成功組織了中央電視臺《一年又一年》欄目在南宋鄉的拍攝、山西電視臺《走進大戲臺》欄目在我縣的演出,以及各種形式不同的大型活動15次。在各種紀念日和重大節日慶典活動中,已先後組織機關幹部、企業工人、鄉村農民、團員青年、中小學生大型歌詠比賽60餘場,舉辦各類專場文藝晚會40餘場,有力帶動了羣衆文化活動的開展。

3、依託專業文化團體,積極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

爲進一步解決偏遠山區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的問題,大力繁榮山區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我縣依託縣紅專劇團、紅旗劇團、說唱藝術團、電影公司等專業文藝團體,定期進行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鄉活動,成爲羣衆日常文化活動的有益補充。在活動具體開展過程中,本着實際實效、形式多樣的原則,把“文化三下鄉”活動辦成了一個服務羣 衆、教育羣衆、影響羣衆的大舞臺。特別是縣電影公司的流動電影大篷,把一些農業實用型、科技普及型、知識教育型的影片送到了農村,受到農民朋友的熱烈歡迎。文化館精心創作的專題晚會“煤礦工人是人間的太陽”在全縣各煤礦演出40餘場,既提高了礦工的安全意識,又增強了他們投身經濟建設的豪情。近年來,我縣藉着市委、市政府“文化低保”工程、“文化三下鄉”活動的東風,已先後送圖書下鄉8000餘冊,送戲XX餘場,電影下鄉800餘場,下鄉工作人員累計達5000餘人。

三、以提升縣域文化軟實力爲主線,在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實施文藝精品創作上下功夫,優秀文化產品層出不窮

繁榮羣衆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縣域文化軟實力,必須有優秀的文化產品爲支撐。近年來,我縣從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和創作現代精品文化入手,有力提升了優秀文化產品的生產率。

1、深挖歷史底蘊,全面加強了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

**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境內山川雄勝,景物多奇。幾千年來,勤勞質樸的**縣人民,在這裏留下了衆多內涵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文化遺蹟,創造了繽紛燦爛,風情迥異的民間民俗文化,並且至今保持着極其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根脈。爲使這些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我縣進行了細緻的調研排查,加強拯救挖掘,並積極申報國家和省、市保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我縣的“潞安大鼓”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上黨八音會細樂”、“幹板秧歌”被列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黎都旺火”、“黎都社火”被列入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時有3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了縣級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我縣結合實際,通過制定相關制度,進一步明確了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範圍,建立了保護名錄和瀕危名單,建立健全縣文博館、鄉文化站、村文管所三級責任體系,進一步加大了對破壞和盜竊文物的打擊力度,使我縣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走上法制化、規範化軌道。全縣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2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2012年,我縣被文化部命名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目前我縣已建成了文化遺產保護基地,保護基地內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展廳,並配有專人管理。

2、緊扣時代脈搏,積極實施文藝精品的編排創作

近年來,我縣積極動員和支持廣大文藝工作者,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和社會發展的潮流,足踏山鄉採風,緊扣時代創新,創作了一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給人民羣衆帶來更多思想上的啓迪、身心上的愉悅、審美上的享受。繼《小城變奏曲》、《哼哼藝術團》、《進城》、《如詩如畫我上黨》、《聲聲讚歎唱不盡》、《不了情在歌聲裏》等多部潞安大鼓曲目獲得全國和省市大獎後,上黨八音會節目《潞安鼓樂》榮獲全國第五屆“四進社區”文化展演金獎、《醉了太行》榮獲全國第xx屆“羣星獎”表演獎,去年我縣創作編排的潞安大鼓《山西是個博物館》、《依依髮廊情》又在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大賽中獲獎。截止目前,我縣文藝工作者創作的作品已獲得10次國家級大獎,6次省級大獎,23次市級大獎。同時,我們還緊緊圍繞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積極創作爲老百姓所喜聞樂道的鄉土曲目,2012年圍繞第八屆村民換屆選舉和縣情發展實際創作編排的上黨梆子戲《呼喚》和《我的家鄉**縣》等,都受到了羣衆的高度好評。從而使我縣的公共文化產品內容更加豐富、門類更加齊全,影響更加深刻。

四、以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爲抓手,在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上下功夫,文化市場競爭力明顯提升

1、依託文化資源優勢,打造支柱文化產業

加快文化領域體制改革,是推動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型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我縣以縣級文藝團體的改制重組爲突破口,在保證人員不散、隊伍不亂的情況下,通過轉企改制,競聘上崗,使其成爲在政策扶持下,自負盈虧、良性運作的文化產業實體,有力推動了全縣文藝演出業的繁榮發展。以此爲起點,我縣通過全面整合文化資源,着力打造了三大支柱文化產業。一是以縣紅專劇團、紅旗劇團、說唱藝術團爲主體、以各級各類民間文藝團體爲輔助的演藝文化產業;二是以天下都城隍、五鳳樓、慈溪故里、黎都公園等名勝景點爲主的旅遊文化產業;三是以遍佈城鄉的文化娛樂、網絡經營、音像專賣、圖書銷售爲主的服務文化產業。在支柱性文化產業的帶動下,我縣的民間工藝也逐步走向產業化發展道路, “五穀畫”、 “蝶翅畫”先後取得了國家專利,年創造利潤20餘萬元。進一步激發了我縣文化產業的發展活力,成爲全縣經濟建設一支新的生力軍。

2、加強文化市場整治,淨化文化發展環境

文化市場是文化產業的重要基礎,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爲保證全縣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不斷提升文化市場競爭力,我縣近年來堅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的原則,把加強文化市場監督管理和繁榮發展作爲整治文化市場工作的第一要務,以規範促繁榮,以創新求發展。在具體工作中,主要實施了“四抓”:抓學習,提高執法隊伍整體素質;抓管理,推進執法隊伍規範化建設;抓機制,構建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場格局;抓服務,樹立執法隊伍的良好形象。通過這些過硬的措施,使全縣文化市場環境得到了有效淨化,步入了一條經營合法、管理規範、秩序穩定的健康發展軌道。近年來,我縣文化市場管理部門先後多次榮獲省、市先進執法單位、 “掃黃打非”先進單位、有功集體等稱號。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和全縣文化戰線的共同努力下,**縣遍佈城鄉、別具特色的文化陣地;精彩紛呈、濃厚熱烈的文化活動;創新突破、紮實推進的工作思路,受到了上級部門的積極肯定和羣衆的高度好評。在今後工作中,我縣將繼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按照和諧文化的發展方向,創新思路,奮力攻堅,努力使我縣文化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