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4.25K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 篇1

因爲劉伯明優異的成績讓他先後在牡丹江機場和錦州飛行大隊中表現得非常出色,而後在1991年劉伯明開始執行單獨飛行任務,包括單獨駕駛當時國家最新型的戰鬥機殲八,這是對他新的考驗,也是對他的信任。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精選20篇)

1998年,劉伯明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他與翟志剛等人一同被挑選爲我國的第一批航天員,航天員與飛行員雖然都在空中作業,但是二者的區別和難度還是相差非常大的。

來到了新環境的劉伯明很快就適應了新的訓練,因爲要去外太空完成任務,這對航天員的身體素質有很大的要求,但是劉伯明重新拿出了之前那股努力勁兒,硬是咬牙挺了過來,在20__年還被選爲神舟六號的備用員。

直到20__年,劉伯明執行了神舟七號的飛行任務,與他一同前去的還有航天英雄翟志剛和景海鵬,順利完成任務併成功着陸的劉伯明三人被當時的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了“英雄航天員”的榮譽稱號。

這也是劉伯明首次真正執行飛行任務,而後被送到學校學習之後的劉伯明攻讀了北京理工大學的博士學位,在今年的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人員名單上,劉伯明以五十五的年齡成功入選。

誰能想到以四十歲的年齡還能將博士學位攻讀下來,誰能想到以五十歲的年齡還能成功入選艱鉅危險的航天任務,誰能想到這樣的劉伯明曾經還有一段輟學打工的故事。

1966年在黑龍江齊齊哈爾的一個小村子裏,劉伯明出生了,而後幾年中他的兄弟姐妹們也都陸陸續續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劉伯明在家中排名老二,他的上面有個哥哥。

其實那個年代的農民生活非常不容易,因爲家裏的小孩太多,而且家長們都需要出去幹農活或者打工,所以幾乎很少有時間來管他們,家裏的小孩子都是哥哥姐姐們帶大的。

劉伯明作爲二哥所以需要每天照顧好自己的弟弟妹妹,替父母分擔一些壓力,因爲從小劉伯明就要承擔家庭的責任,這也導致了劉伯明從小就養成了擁有責任感的好習慣。

“那個時候我跟他母親很忙,我們每天都是早早地就出去了,直到晚上十一二點才能回來,所以家裏的事情都是他(劉伯明)來做,包括照顧這些弟弟妹妹們”。

劉伯明不只是懂事,在學習成績上也是名列前茅,雖然平時劉伯明都會跟隨小夥伴一起瘋玩,小夥伴包括家長都說在家沒見過他學習,但是劉伯明依然考上了縣裏的重點高中。

這對這個家庭來說既是一個好消息,也是一個壞消息。

起初剛進入高中的劉伯明非常好學,並且勤奮懂禮貌的他被很多老師認可,但是隨着冬天的到來,劉伯明每天都要步行很遠的路程才能走到學校,“有一次我半夜起來,突然聽到家門響了,我還以爲有小偷過來了,沒想到是他剛從學校回來”,劉父這樣說到。

心疼兒子每天這樣辛苦的劉父於是咬牙給兒子買了一輛自行車,雖然是二手的,但是也花了他一百多元錢,這筆錢對當時的劉家來說還是不小的數字。

可是隨着弟弟妹妹們的長大,家裏的花銷也越來越大,劉伯明每次回到家中都能看到父親蹲在門口一直抽菸,而眉頭也緊緊地皺在一起。

父親要供這麼多孩子上學實在是負擔不起,劉伯明是明白家裏的情況的,白天上課的劉伯明每次想到父親皺到一起的眉頭都忍不住心酸。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 篇2

劉伯忠在劉家兄妹中排行第四,是劉伯明的親弟弟,笑起來與劉伯明很像。

6月13日,極目新聞記者見到劉伯忠時,他正在伊安縣城給人做裝修。

“我自己雖然沒讀什麼書,但是最佩服的還是二哥,他不僅是我們兄弟姊妹的榜樣,也是我的兒子、女兒等後輩們學習的榜樣。”劉伯忠說,他小時候最敬仰的就是二哥,因爲二哥在冬天零下20℃時,還可以堅持騎每天自行車上下學,他自認自己做不到。

自從自己當了父母,劉伯忠在教育自己的女兒和兒子時,時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要像你二叔一樣能吃苦、愛學習”。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劉伯忠的女兒考上博士,兒子碩士畢業考上公務員。

“我最佩服二哥的,也是他能吃苦、愛學習。”作爲家裏排行第五的劉伯福,也非常佩服自己的二哥劉伯明。

劉伯福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二哥劉伯明不僅上學時能吃苦,參軍以後更是能吃苦,長年累月的艱苦訓練能堅持下來太不容易,是他和孩子學習的榜樣。

在唯一的妹妹劉玉芝心裏,二哥劉伯明非常節省,但對她謙讓寬容。

多年以後,劉玉芝仍記得,學校運動會,她向二哥要錢,劉伯明把在學校用來買飯的一元錢給了她。

“20多年前,冰棍才3分錢一根,1元錢能買很多東西。”劉玉芝現在還記得二哥給她的那一元錢。

作爲劉伯明的國中校友,伊安出租車司機孫師傅說起師哥劉伯明,也是滔滔不絕,稱劉伯明是伊安人眼中家鄉的驕傲。

孫師傅說,他自己讀書不行,但是一直佩服會讀書的劉伯明,小時候就聽家長說劉伯明聰明會讀書,現在自己也經常用劉伯明的例子教育子女好好學習。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 篇3

在同事們眼裏,劉伯明被稱作“小諸葛”,除了學習好,凡是動腦筋的事他都愛摻和。

無論當飛行員還是航天員,每回智力競賽,劉伯明都不落。曾有一名以出刁鑽問題著稱的教官在連續“考問”劉伯明十多個“犄角旮旯”的問題後,也被劉伯明的對答如流所震驚。

短暫輟學打工後發奮讀書

如今,從依安縣城到東昇村,是平坦、寬闊的瀝青路,10多公里的路程開車10多分鐘就可以到。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這條路是條泥土路。

晴天,滿是灰塵。雨天,滿是泥濘。冬天,滿是厚厚的冰雪。

當時就讀於依安縣第一中學的高中生劉伯明,每天就是自己一人騎着自行車,風雪無阻的通過這條路往返於家和學校。

1983年,劉伯明考到依安一中讀高中時,家裏要同時負擔5個孩子讀書,以種地爲生的父母深感吃力。

劉伯明知道家裏困難,決定不像其他同學那樣住校,而是騎着一輛老舊的自行車走讀。

在大哥劉伯真的印象中,二弟劉伯明上高中時每天早上5點左右起牀,吃上母親做的早飯,然後6點左右從家騎車出發,7點左右到學校上課。到了晚上下課,再騎行一個多小時回家。

就這條泥土路,劉伯明來回騎行了3年,一天往返就是20多公里。

劉伯明當年上依安縣第一中學高三時的班主任張福林曾經介紹,在他的印象裏,劉伯明一年四季好像沒有穿過新衣服,每天中午帶的飯也只是玉米麪大餅子,外加一些鹹菜。

由於那時劉伯明家裏困難,全班除了劉伯明以外,別的同學都住校,惟獨劉伯明每天騎一輛破舊自行車早晚往返於農村的家裏與學校之間。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讀高中時的劉伯明曾經短暫輟學,到附近磚廠打工。

劉伯明的親三舅向極目新聞記者證實,外甥劉伯明在高中時曾短暫輟學,到附近的一家磚廠推板車。

“我到現在都記得,二弟伯明在讀高中一年級時,曾經輟學一個多月到附近一家磚廠推板車拉磚,後來覺得還是讀書好,就又回到依安縣第一中學讀書。”劉伯真說,從那以後二弟劉伯明讀書更用功了。

那一段艱苦的求學生涯,讓劉伯明在收穫好成績的同時,也鍛煉出一個強健的體格、堅韌的毅力,令他受益至今。

20__年,劉伯明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高中辛苦的跑讀生活,磨鍊出了他競爭的性格,特別要求上進,特別膽大、敢於奉獻。

依安縣第一中學,如今還有一個名字爲依安縣伯明高級中學,就是用劉伯明的名字命名,在當地家喻戶曉。

當地居民張女士表示,雖然她只是在電視上見過劉伯明這個老鄉,但是對於劉伯明的故事耳熟能詳,所以也一直教育自己在依安縣第一中學讀書的兒子像學長劉伯明學習。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 篇4

20__年“神五”發射前,劉伯明被選入備選梯隊。但在選擇第一梯隊航天員時發生了兩件事,讓劉伯明與“神五”的第一梯隊擦肩而過。

劉伯明的父親劉志生生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經介紹,1998年,國家爲“神五”發射在幾百名中一線飛行員中分兩批挑選了14名航天員,其中第一批6名中就有劉伯明,並且在隨後的各項訓練中都表現得非常好。

就在劉伯明準備把最好的狀態以保持到最後選擇階段時,一次打籃球,劉伯明竟然把腳扭傷。等剛把傷養好,更大的不幸降臨了,在依安老家,劉伯明不到60歲的母親突發心臟病突去世。

劉伯明沒有被這些意外打倒,反而更加勤奮學習、刻苦訓練。

20__年9月25日,“神七”升空,劉伯明第一次隨飛船進入太空,並與隊友景海鵬配合,幫助翟志剛完成中國航天首次太空漫步。

“神舟十二即將發射了,我們在家裏也很關注。最近一段時間已經聯繫不上二哥,估計又是在封閉性訓練,以前也是如此。”劉伯忠說,家人都很牽掛他,都會默默祝福他。

作爲長兄的劉伯真,也是一直記掛着弟弟劉伯明這次飛行任務。“雖然平時隔段時間我們兄弟兩人就會通電話聊家常,但是自從知道神舟十二即將發射,我怕打擾他訓練,就沒有打電話了。”劉伯真說,明天上午他會準時觀看電視直播,祝福弟弟爲國爭光,平安歸來。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 篇5

時至今日,五十五歲的劉伯明已經兩度肩負着全國人民的希望向太空征戰,而每次都圓滿完成任務的他爲國家在航天領域立下了汗馬功勞。

哪怕是劉伯明的家人都想不到。曾經那個一度輟學去打工的劉伯明如今竟成爲了中國人民的驕傲,甚至得到了被國家領導人親自頒發證書的殊榮。

短短十幾年的改變,竟然變化如此之大,那麼當年的劉伯明到底經歷了什麼呢?又因爲什麼事情讓他進入了航天事業呢?

1985年,一位英俊秀氣的青年從教室自信滿滿地走了出來,而後被通知已經通過招飛體檢的青年又參加了文化課的考試,最終這位青年順利地通過了考試,從家鄉齊齊哈爾來到了長春空軍飛行學院。

這位青年就是劉伯明,劉伯明面對前來送行的老師和父母深深鞠了一躬,因爲沒有他們的支持自己也不可能通過飛行員的考試。

劉伯明的高中老師張福林這次也親自趕過來送劉伯明,他一直非常喜歡劉伯明這個聰明努力的學生,這次劉伯明通過錄取後第一時間就告訴了他這個好消息。

劉伯明在高中時期非常聰明,也非常懂禮貌,幾乎教過他的老師都會喜歡上這個安靜踏實又努力的孩子。

臨走前張福林對劉伯明說道“繼續努力,按照你高中時期的精氣神來繼續堅持,以後一定沒問題,如果感覺自己有進步就給我寫信,退步就不用了啊”。

在老師帶着深切的希望和打破離別的幽默之下,在場的人都開懷大笑,而劉伯明也在這樣的歡聲笑語之中堅定地踏入了學校,以後的每年只要劉伯明獲得了好成績都會給老師張福林寫信告知。

“他的信每次都挺長,有時候會跟我說訓練上的事情,感覺每次都很累,但是隻要提到這個他都會接一句說老師,我能吃這個苦,請老師放心這種話”

作爲高中班主任的張福林其實非常看好自己這個看了三年的學生。

每次張福林收到劉伯明的信件回到家中總是第一時間來讀信,信中的劉伯明會把近期發生的事情和自己面對學業的困擾都告訴他的老師,張福林每次讀完信都會既心疼又希望劉伯明能夠堅持下來。

因爲作爲劉伯明的老師,他非常清楚這對於劉伯明來說是一次改變人生的機會。

所以每次給劉伯明的回信中張福林都會想辦法開解他,跟他說一些最近發生的事情和家鄉的變化,包括每次都會鼓勵劉伯明。

在張福林的心裏,他是相信劉伯明的,因爲高中時期的劉伯明一直都是一個能吃苦又踏實的好學生,所以他希望劉伯明能把握這次機會。

兩人的信件來往持續了整整四年,這份簡單卻又濃厚的師生之情陪伴了劉伯明整個大學生涯,對他來說這是一種精神寄託,更是家人師友親切地期盼,所以劉伯明非常重視也非常努力做好自己的學業。

劉伯明在學校每天早上都要進行一萬米的晨練,剛開始的他很難跑下來,但是每次都是咬着牙堅持下去,後來慢慢適應之後的劉伯明每天早上不跑還感覺不習慣。

劉伯明的父親劉志生曾經在北京親眼見到了兒子真實的訓練是怎樣的,“坐在一個高空上面,那個椅子會來回旋轉,然後下來還要辨別方向,甚至要一整天頭朝下睡在一張斜的牀上”。

劉父每次提起兒子的訓練都是一臉的無奈和心疼。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 篇6

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名單出爐,“人民楷模”、“時代楷模”朱彥夫當選。朱彥夫由於身體原因未能到場,朱彥夫四女兒朱向欣代父親到頒獎典禮現場領獎。

“能登上領獎臺,我十分榮光,但也覺得非常有壓力,我們作爲晚輩,向父親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接過父親的獎盃之後,朱向欣既倍感榮耀,又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很重。

作爲朱彥夫的四女兒,朱向欣說自己繼承了父親教書育人的優良傳統。

在朱向欣很小的時候,她記得父親主動騰出自家的一間屋子,買了200多本書,成立了村裏第一個圖書室,當時識字的人很少,所以能來圖書室的人並不多。治標要治本,爲了幫助村民讀書認字,朱彥夫又張羅着辦起了夜校,教村民們識字,每天拖着十幾斤重的假肢往返家和夜校。作爲老師的朱彥夫,每天夜晚都要步行一公里的給村民們上課。夜校的開辦,改變了張家泉村很多人的命運,也培養出了村裏的會計和文書人員等中堅力量。

朱向欣長大後也讀了師範專業,畢業後在沂源縣實驗國小做了一名人民教師。“我也把學生當作我自己的孩子,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教書育人。”朱向欣一直在教師的崗位上默默耕耘,20__年,她獲得了“沂源最美教師”的稱號。

朱向欣到現在依然記得小時候,每天天還沒亮就聽到父親用假肢走路“嘎達嘎達”的聲音。“當然,我也從來沒覺得父親和別人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在朱向欣看來,朱家人從沒覺得父親是一個殘疾人,電纜、壘牆頭、拾地瓜幹他都能幹,一些體力活他都幹,甚至比母親和家裏其他成員乾的都多。

朱彥夫精神始終指引着朱家的晚輩。在朱向欣眼中,父親是一位自立自強的勇士。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難,朱向欣會想到父親的事蹟。父親能沒手沒腳的情況下,做了25年的村支書,爲村裏棚溝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電,他還能寫出《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兩部長篇小說,“那我沒有理由做不好工作,父親就是我的榜樣。”說起這些時,朱向欣的語調鏗鏘又有力。

殘而不廢,朱家人認爲這是對朱彥夫人生最好的概括。朱彥夫的人生,是從挑戰“不可能”、突破“不可能”中走過來的,他不僅把常人眼中的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一個個可能”,而且創造了一個個常人做不到的奇蹟。“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壓力轉化爲動力,本本分分地做好本職工作,把父親的事蹟傳承下去。”朱向欣說。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 篇7

在比賽中捧回的一個又一個獎盃,大大增加了蘇炳添的自信心,也讓他更執著於短跑這條道路。

但是,教練說蘇炳並添沒有短跑運動員的天賦。

他個子只有172cm,短跑運動員最佳身高是180cm—195cm,當年中國另一飛人劉翔身高在189cm,短跑項目中,個子矮要失去許多先天優勢。

再加上我國短跑事業相比其它國家而言,起步要晚一些,選擇短跑作爲終身事業的運動員少之又少,國際短跑賽事上我們從來沒有進入過決賽。

年輕氣盛的蘇炳添偏偏不信這個邪,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在短跑運動上創造出奇蹟,讓外國人看看我們的實力。

爲了這個理想,蘇炳添想去專業的體校進行學習和訓練,但他去了幾家體校,都因爲他個子矮、年齡大被婉拒,現實將他打回原型。

劉翔從七歲就開始進行專業訓練,而想入體校的蘇炳添,這時已經15歲了。

眼看蘇炳添的田徑之路就要畫上句號,這時候他人生中的伯樂出現了。

中山體校教練寧德寶看中蘇炳添的身體素質和爆發力,想把他收爲麾下弟子。

寧教練費了好大勁才說服體校的領導,破格把蘇炳添招進來,然而,訓練剛剛開始不到半月,蘇炳添就吵着要回家。

中學時的訓練和現在專業體校的訓練相比,從運動量、技術上都簡單很多。

體校要求學生6點就要起牀開始訓練,一上午的高強度練習,在中午短暫午休後,下午還要接着練,蘇炳添被體校辛苦的訓練嚇住了,他不想跑步了。

他叫來父母想要退學,父母也不忍他受苦,便要把他帶回家,寧教練實在捨不得這個好苗子,苦口婆心地勸說蘇炳添和他的家人。

蘇炳添的父母親雖然沒有文化,但從寧教練的態度上,他們覺得是真心爲孩子好,於是媽媽許諾給蘇炳添100元零花錢,把他留在寧教練身邊。

從此,蘇炳添如開掛般,正式開啓了屬於他的“飛人時代”。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 篇8

彭士祿,男,漢族,1925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廣東海豐人,我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是黨的早期領導人、我國農民運動的先驅彭湃烈士之子,年幼時父母犧牲,8歲就被國民黨反動派投入監獄,此後顛沛流離,幾經輾轉到達延安,在黨的培養下成長成才。上世紀50年代,他響應黨中央號召,隱姓埋名投身核潛艇研製事業,擔任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主持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裝備、試驗以及運行的全過程,爲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研製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後,他負責引進大亞灣核電站,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秦山核電站二期,引領我國核事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曾任原第六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原水利電力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科技顧問,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20__年3月在北京逝世。

彭士祿同志個人成長和家庭發展,歷經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各個歷史時期,見證黨的建立、鞏固、發展的__年奮鬥歷程。他繼承先輩遺志,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始終保持着對黨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他以身許國、科技報國,求實創新、敢於拍板,踐行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錚錚誓言,爲我國核動力事業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高風亮節、淡泊名利,永葆初心、不改本色,爲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不息、躬耕不止,集中體現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生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

彭士祿同志的先進事蹟廣泛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幹部羣衆特別是科技工作者普遍認爲,彭士祿同志是紅色家風的優秀傳承者,是科學家精神的傑出踐行者,是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是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時代楷模”爲榜樣,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從黨__年奮鬥中感悟信仰的力量,把個人成長奮鬥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__週年。

“時代楷模”發佈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追授彭士祿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他先進事蹟的短片。中央宣傳部負責同志爲彭士祿同志親屬頒發了“時代楷模”獎章和證書。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科協、中國核工業集團黨組負責同志,廣東省有關方面負責同志以及幹部羣衆、科技工作者、青年學生代表參加了發佈儀式。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 篇9

6月23日,3名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內的訓練視頻顯示,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在節點艙內,進行艙外航天服首套安裝與測試、服裝尺寸調節等工作,聶海勝在艙內使用訓練仿真軟件,與操作檯配合,進行第一次出艙前活動機械臂操控科目訓練。

7月4日,中國空間站兩名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身着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先後成功出艙,完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首次出艙任務。

時隔13年,中國人再一次在太空留下“中國足跡”。

然而,劉伯明在那一次時曾遇到險情,當時甚至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20__年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飛上太空。9月27日,神舟七號出艙任務正準備執行。然而,就在出艙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第一次拉門,翟志剛和劉伯明使出全力,艙門卻紋絲未動。第二次拉門,艙門拉出了手掌寬的縫隙,又迅速吸了回去。此時,兩人的體力已經透支到極限。如果艙門打不開,神七的核心任務,出艙行走就無法達成。

休息片刻後,劉伯明把一根撬棍遞給翟志剛,兩人利用槓桿原理艱難地撬開了艙門。就在兩人準備出艙時,軌道艙中竟突然響起了火災報警聲。太空中一旦產生火花,軌道艙很可能發生爆炸。

然而太空出艙活動即將展開,無數中國人都在翹首以盼,到底是排除警報,還是繼續出艙,航天員們面臨艱難抉擇。

劉伯明在採訪中曾表示:“‘神七’這次任務是什麼,就是出艙。只要我們出艙了,這次任務就順利完成了,至於我們回不回得去,其實個人的生死,跟國家民族大義相比,輕如鴻毛。”按照出艙程序,翟志剛出艙後,首先要取回艙外一塊固體材料的試驗模塊,然後再展示國旗。那天,三名航天員臨時決定改變出艙程序——首先展示五星紅旗。

“我們執行任務目的是什麼,就是要出艙,那麼最具代表的,就是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證明我們來到了太空。”劉伯明說,“展示五星紅旗,就是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 篇10

1958年,年僅23歲的吳天一和妻子響應國家號召來到高原建設青海。當時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大軍來到青海,吳天一發現這些建設者都不同程度有心慌、頭疼、胸悶等高原反應,有的甚至因此獻出了生命。作爲一名內科軍醫,吳天一迫切地想要醫治好這些身體有病痛的高原建設者。

然而,高原病當時在我國醫學研究領域還尚屬空白,吳天一摸着石頭過河,經過長期研究,認爲這是一種高寒低氧環境的特發性疾病。但是具體的發病原因以及相關應對之策還需進一步研究。這一研究,就是60多年。

“守護好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設者的生命健康是吳天一的初心,也是他一生的價值追求,正如他所言:‘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高原醫學研究。’”青海省衛生健康委一級巡視員李曉東在宣講會上說。

據李曉東介紹,在超過半個世紀的高原醫學研究生涯中,吳天一院士常年與高山、冰川、雪地、草地爲伴。“60多年來,他不僅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還在安第斯山、落基山、天山、帕米爾和喜馬拉雅等地進行了長期的綜合考察和探索”。

1979年至1992年,吳天一主持了歷時10餘年、覆蓋10萬人的高原病大調查,到過青海、西藏、四川、甘肅等地的大部分高海拔鄉鎮牧村。每到一個地方,吳天一就問哪裏的海拔最高。在他看來,高原醫學研究必須要去高、偏、遠的地方,不落下一戶一人,才能準確掌握疾病分佈和患病因素。

1982年,吳天一在進行高原病大調查時發生了一次非常嚴重的車禍。當時他乘坐的吉普車行至橡皮山時,因山體陡峻、路面溼滑,吉普車發生側翻,跌落近300米,他和司機血流滿面,幸而大難不死。“作爲高原醫學人,沒有獻身精神,哪能獲取一線科研資料?”事後吳天一回憶說。

在開創和發展我國高原醫學事業的過程中,吳天一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全身14處骨折,40多歲雙眼患上嚴重的白內障,耳朵鼓膜被擊穿,年事漸高後,心臟還裝了起搏器。

60多年來,吳天一院士及其科研團隊推動我國高原醫學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他所創建的慢性高原病量化診斷標準,被國際高山醫學協會作爲國際標準,並命名爲“青海標準”,於20__年在國際上統一應用,爲高原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貢獻。這也是首個以我國地點命名的國際診斷標準。

今年已經86歲的吳天一坦言:“現在我年紀大了,主要責任是帶好我的團隊,培養好年輕的接班人”。

王晉說,吳天一院士常常勉勵他們——“時代在召喚、祖國在召喚、青海人民正展開雙臂歡迎你,你的事業就在這裏,走進大地,走進生活,你就一定會成功”。

“走進大地,走進生活”是吳天一高原醫學研究的真實寫照。在進行高原病普查的時候,他騎着馬,趕着馱滿儀器的犛牛,餓了吃點牧民的青稞糌粑或自帶的乾糧,晚上同牧民一起睡在攝氏零下三十多度的帳篷裏,深夜點着酥油燈整理數據資料……

過去,由於文化差異,牧民們忌諱抽血化驗,吳天一穿戴上氈帽、皮襖、馬靴,地道的藏語一出口,牧民就親熱地拉他坐進了帳篷。

“吳天一院士正是以他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職業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年輕一輩。就像院士所說,年輕一輩生在偉大的時代、偉大的國度,擁有偉大的使命和許多建功立業的機會,更應該珍惜這些機會,投身於偉大的事業中。”王晉說。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 篇11

王紳森早年在工作中遇到生活困難的學生,都會自掏腰包,及時幫助。退休後仍然通過各種方式去資助困難學生。

20__年,他通過媒體得知常山女孩徐玲玲考上了大學,但由於生活拮据四處打工,便陸續資助了她18000餘元。

爲了幫助更多學生,王紳森決定通過自己的努力,增加一些收入。自20__年起,他開始依靠回收廢舊物品掙錢助學。每天晚上10時許,老人就推着三輪車出門,直到凌晨三四點鐘回家。周邊的飯店、旅館、小超市都是老人廢品回收的來源,一個晚上下來,他可以撿滿兩輛三輪車,每個月能掙到四五百元。多年來,幾乎天天如此。被問及爲何晚上纔出去拾荒時,他說,白天撿廢品的人多,很多人以此爲生,我不去跟他們爭,不能搶了人家生活的飯碗。

除了堅持助學,王老還以更多善行溫暖、影響着周圍的人們。在王紳森所住小區的單元門口,掛着50多把雨傘,全是他在廢舊物品回收時撿出並修好的。如今,這些雨傘已成爲小區的“共享雨傘”,解決了突降大雨時路人的燃眉之急。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 篇12

陳貝兒主持的紀錄片《無窮之路》,拍攝團隊穿梭全國6個省份,深入10個貧困縣瞭解各地民生。報道稱,陳貝兒出生在香港,生長在溫哥華,一直生活在繁華都市的她對貧窮沒有什麼概念,去脫貧地區的艱辛是她未曾預料的。爲了拍攝懸崖村易地扶貧搬遷,她兩次攀爬天梯上懸崖村,來回共一萬多級,每次花費十幾個小時,但還是堅持了下來。在去怒江拍攝交通扶貧時,陳貝兒不顧危險,親身體驗了過去百姓過江用的溜索。

對於西方媒體的質疑,陳貝兒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說,拍攝之前就看過一些外媒報道稱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後很不習慣,配套又不好,“但是我自己親眼看到的不是這樣的。我真的非常震撼,從這一點我就看到,國家是很大手筆,也不惜代價,爲了脫貧的決心是非常強的”。她感慨,中國脫貧工程比聯合國早10年完成,“這是因爲我們當中有很多無名英雄”。

港媒還稱,《無窮之路》播出後,不僅內地觀衆讚不絕口,在香港也好評如潮。陳貝兒透露,很多香港觀衆朋友給她留言表示很感動,因爲這個節目讓他們瞭解國家發生的變化。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 篇13

顧誦芬是享有盛譽的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他組織攻克了一系列航空關鍵核心技術,主持建立了我國飛機設計體系,主持研製的型號開創了我國殲擊機從無到有的歷史,牽引並推動我國航空工業體系建設,培養了大批院士、專家等領軍人才,極大地支撐了我國航空武器裝備型號研製。

顧誦芬是新中國航空科技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奠基人。他主持了殲教1、初教6、殲8、殲8Ⅱ飛機氣動佈局設計,奠定了我國亞音速飛機和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基石,推動了我國氣動力研究、設計基礎手段建設發展。

1930年2月4日,顧誦芬出生於江蘇蘇州。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那時的飛機轟炸聲成了顧誦芬兒時印象最深刻的聲音。日本飛機頻繁在頭頂上空盤旋,炸彈爆炸震得家裏的玻璃窗都發顫。經歷過這樣的日子,顧誦芬說:“沒有航空的話,我們國家將來還得受人欺負,我以後想造飛機。”就這樣,報國的種子在他心裏埋下了。

顧誦芬10歲生日時,叔叔顧廷鵬買了架航模飛機送他,他視若珍寶。父親見他這樣喜歡航模,便也買了一架給他。最初的航空夢想,便從小小的航模上誕生。此後,他先後求學於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和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沒有制空權的軍隊就要被動挨打,航空武器裝備是現代戰爭的首戰裝備、決勝裝備。建立獨立完整並能與西方列強比肩的航空工業,是中國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夙願。1951年,顧誦芬畢業後分配到航空工業局。當年正值抗美援朝的困難時刻,黨中央做出重大決定,國家拿出“60億斤小米”建設航空工業,航空工業局成立,新中國航空工業艱難起步。這一年,21歲的顧誦芬便將自己的一生與祖國的航空事業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機構——瀋陽飛機設計室於1956年成立,顧誦芬作爲首批覈心成員,擔任氣動組組長,在徐舜壽、黃志千、葉正大等開拓者的領導下,開啓了新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征程。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 篇14

回顧40多年來的人生路,朱彥夫感慨萬千。“這些年來,失敗是主要的。每做一件事,都意味着上百次、上千次甚至上萬次的失敗。經過無數次失敗,我才找到成功的路子。每千成一件事,我都深深意識到千萬次失敗的價值以及妻子對我的全力支持。”

婚後不久,朱彥夫見村民們絕大多數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決心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辦一所夜校,教羣衆識字。想法一提出,立即得到了妻子的支持。於是,他們便拿出自己積攢起來的殘廢金,辦了一所夜校,朱彥夫任教員。每天晚上,他都堅持去夜校授課,起初是妻子揹他去,一年後他能走了,便自己去。有一次,他在崎嶇的山路上摔倒了,臉被石頭劃破了幾個口子,殘臂斷截處也受了傷,自己爬不起來,直到家人來接他,纔在妻子的攙扶下站起來。看他被摔得鮮血淋淋的樣子,妻子心疼得直掉淚。“村裏識字的人太少了,我必須得好好地教下去。這點傷不要緊,我以後小心點就是了,你放心好了。”朱彥夫輕輕地安慰着妻子。從此,爲了丈夫的安全,她堅持送接丈夫。

1957年,朱彥夫被全村8名黨員推選爲村支部書記。組織上考慮到高度殘廢,料理自己生活都十分困難,沒有同意。朱彥夫便“拄”着柺杖,拖着17斤重的一雙鐵腳,在山路上艱難地行走給公社黨委書記看,同時表態,不幹出個樣子來絕不罷休。_說:“只要俺能走,彥夫就能走。他對黨有說不完的恩情,爲能繼續爲黨做事,他遇到的困難就是再大,他也知道怎樣對待困難,他不會向困難低頭。讓他干支書,俺相信他能幹好。”組織經過研究,同意他擔任張家泉村支書。

張家泉村雖處在沂河的上源,但分佈在幾個山樑上,山路崎嶇,每年春、秋、冬三季,連村民的生活用水都十分困難,更不用說用水澆地了。朱彥夫意識到要徹底改變村子的落後面貌,必須先解決用水問題。爲帶領村民們找水,他實在拖不動假腳,就用膝蓋跪行。村民們感動了,重新充滿了信心。“朱書記兩口子爲了咱們吃了多少苦啊,咱要是再打退堂鼓,還有良心嗎?”到1960年止,張家泉村先後打井9口,解決了村民的生活用水問題。到70年代初,張家泉村終於打出了第一眼大口井——龍王廟大口井,並修建了一條1500米長的水渠,結束了村裏無水澆田的歷史。之後的幾年裏,張家泉村又接連打了兩眼大口井。張家泉村山地貧瘠,缺少平地,過去糧食不夠吃一直困擾着村民們。“當村支書大小也是幹部,要不能讓羣衆過上溫飽日子,就對不起老少爺們啊!”朱彥夫心想。於是,經過周密計劃,他帶領羣衆經過兩年奮戰,平整荒坡,填平兩個大溝,造成了一塊60多畝的旱澇保收的小平原。到60年代初,朱彥夫又帶領林業隊在荒山坡上開出了一個大蘋果園和一個花椒園,從那開始,張家泉的村民們口袋裏開始有了零花錢。直到今天,這個蘋果園和花椒園仍然爲村民們帶來可觀的收入。

爲了讓村民們早日用上電,朱彥夫在妻子的攙扶照顧下,拖着殘疾身體先後乘火車跑上海、南京、勝利油田、陝西聯繫材料,經過7年的努力,終於擺脫了點油燈的歷史。這期間的出差費用,全是他自己的殘廢金。爲了湊足出差費,_寧願穿打滿補丁的衣服。有一次,她見二女兒朱向榮的衣服太破了,便許諾給她扯點布做件衣服,可是最終也沒能兌現。朱彥夫關心羣衆疾苦。村民蔡光生有心臟病,因爲家裏窮,治不起,朱彥夫每個月從殘廢金中拿出20元給他買藥治病(當時朱彥夫的殘廢金爲每月42元——作者注)。

朱彥夫夫婦對子女要求十分嚴格。在生產隊裏,幾個孩子可以到莊稼地裏幫大人摘棉花、刨地瓜、切瓜幹,可就是收花生時不讓去,怕孩子吃花生,養成壞毛病。有一次,年幼的朱向欣實在是餓得受不了,到地瓜地裏挖了兩個地瓜,放在火裏燒,被朱彥夫發現,他硬是讓哭成淚人的女兒把1元錢送到生產隊會計手裏作爲賠償。朱彥夫當了25年村支書,沒拿一分錢的報酬。村裏因工作需要招待上級來人,他只參加過一次,還硬是交了1元伙食費。

1982年,朱彥夫因患心臟病辭去村支書職務。考慮到朱彥夫的身體狀況,經組織研究決定,朱彥夫全家遷往南麻鎮,可他和妻子仍放心不下張家泉村的羣衆,每年都要回張家泉村看望鄉親們,與羣衆共商致富路。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 篇15

耄耋之年的楊振寧站着講完了自己關於冷原子的新發現。工作人員擔心他站久了腿會發抖,後悔未能預備一把椅子。更出乎人的意料,有學者因事提前離會,而楊振寧一直堅持聽完19日的最後一場報告,並即興發言,與人分享了自己在治學上“最近幾年慢慢想通了”的困惑。人們原本猜測,他做完自己的報告就會離開。

在做完報告被主持人請下臺之前,楊振寧還主動詢問聽衆有無疑問。會議間歇,年輕的學生過來請教,他也耐心解答。

“很多人學問很大,脾氣也比較大一點,而楊先生,你跟他什麼都可以說。”葛墨林說,楊振寧是位尊重人的忠厚長者,什麼事都可與他辯論。

比楊振寧年輕19歲的中國科協副主席趙忠賢院士向同行感慨,每次自己不想多幹,覺得可以休息一會兒的時候,跟楊先生談過以後,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魔力影響着自己,還得好好幹。

頂尖的實驗物理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朱經武形容,楊先生屬於“天生有仙骨”。國外有人稱楊振寧爲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也有人說他在物理上是“建設性的革命家”,朱經武則以物理理論的“煉丹專家”來形容他,認爲他就像擁有點金術。

“楊先生對物理的熱愛、熱忱是沒有人可以理解的。有人說他是富有羅曼蒂克的物理學家,他對物理有一種很多人看來是愛情的東西。”朱經武說。

朱經武說,人們常將物理學家分爲兩種,一種是一天到晚聽人家講而自己不講,然後拿回去做得更快更好。另一種是不停地講話,讓人家知道自己多麼偉大。楊振寧是第三種,他會認真聽別人講,還給別人提意見。

葛墨林說,楊振寧主張學術上的平等,還體現在,每次到南開參加理論物理講習班,他都跟學生們一起排隊領自助餐,邊吃邊談。多年以前,國際會議用餐補助中外有別,國人補助5元,外賓補助40元,吃飯時往往隔着一道屏風。楊先生堅持,在南開開會,無論中外,補助相同。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 篇16

1964年,我國開始研製殲8飛機,這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顧誦芬先作爲副總設計師負責殲8飛機氣動設計,後全面主持該機研製工作。

在研製中,顧誦芬發現發動機噴流對飛機平尾效率有很大影響。當時,國內尚無噴流試驗條件和試驗方法,他帶領設計部門與風洞試驗單位聯合攻關,在國內第一次創建了戰鬥機噴流影響試驗方法,發現了噴流影響規律,該試驗方法也成爲後來確定發動機噴流影響的基本方法。

1969年7月5日,殲8完成首飛。雖然首飛成功,但在跨音速飛行試驗中出現了因氣流分離導致的抖振問題。用飛行員的話說,就像一輛破公共汽車,開到了不平坦的馬路上。對於引起振動的原因,大家看法不一,顧誦芬大膽地提出通過觀察殲8飛機飛行中貼於後機身和尾翼上毛線條的擾動情況來對症下藥,他提出要親自上天觀察殲8飛機後機身流場。

這對從未接受過飛行訓練的顧誦芬來說是有很大風險的。而且因爲姐夫黃志千就逝於空難,他們家有一個約定:不再乘坐飛機。試飛員鹿鳴東得知實情,感動地對顧誦芬說:“生死觀的問題對我們飛行員來說是早已解決的問題,只要能排除抖振,你們就不要考慮我,怎麼飛我都幹。”顧誦芬決心已下,瞞着愛人,登上了試飛員鹿鳴東駕駛的殲教6飛機。

爲觀察清楚毛線條的擾動情況,兩機的距離和間隔都在5米左右。這樣的飛行對飛行員和顧誦芬來說是一種冒險。憑着他們足夠的膽量和勇氣,經過三次上天近距離觀測,顧誦芬承受着巨大的身體負荷,終於找到問題癥結,通過後期的技術改進,成功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時的抖振問題,他和鹿鳴東也就此成爲了無比親密的戰友。

顧誦芬主持攻克了跨音速抖振、方向舵嗡鳴等技術難題,圓滿完成了殲8飛機研製任務,結束了我國殲擊機完全依賴引進的歷史。1985年,殲8飛機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 篇17

“首飛”神六,度過難忘“太空生日”

經八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艱苦訓練,20__年,聶海勝入選神舟五號的首飛梯隊,和楊利偉、翟志剛一起等待最後的選拔結果。雖然那一次聶海勝遺憾落選,但他打心裏替楊利偉高興和自豪。聶海勝目送戰友飛上太空,心中充滿了對自己事業的崇敬和自豪。他說:“九天攬月,我們盼望那一天!”

“神六”任務開始後,能不能入選,成爲聶海勝千百次問自己的問題,而他的答案只有一個:繼續努力,刻苦訓練,絕不放棄!後來,他成功入選“神六”乘組。

神舟六號發射當天,一場大雪突如其來。後來聶海勝回憶道,“出征那天,我們平靜得如同一次普通的‘出差’,心率保持在每分鐘70次左右。火箭拔地而起時,我和俊龍的手不約而同地握在了一起。”20__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出徵

飛上太空第2天,恰逢聶海勝41歲生日。由於工作計劃安排十分緊張,前一天晚上,任務指揮部特地安排妻子、女兒和他進行天地通話,妻子送上祝福,女兒爲他唱了生日歌,讓他度過了一個永生難忘的太空生日。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 篇18

顧誦芬是我國航空領域唯一一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雙院士”,奠定了我國亞音速飛機和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基石,推動了我國氣動力研究、設計基礎手段建設發展。

我很希望跟我們年輕同志交流,現在我們的航空技術,跟國外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很希望年輕人能爲我們國家的航空製造事業做出創新型的貢獻。所以我想說說我們的歷程。

我出生在祖國飽受凌辱的上世紀30年代,“七七事變”發生以後,不到三個星期,我第一次經歷了日本鬼子飛機的轟炸,那時候日本飛機列隊地往西飛,炸彈爆炸不僅是聲音大,而且震動很厲害,家裏的玻璃窗都發顫,當時嚇得我們不知所措,也沒有防空知識,所以趕緊從屋子裏出來往院子裏跑。幸好我們的鄰居,他剛從德國回來,他在德國經過了防空訓練,他就立刻喊“別往外跑,趕緊在屋裏,躲在桌子底下”。所以經歷了這一場以後,在我幼小的心靈裏邊就埋下了,沒有防空力量將來受盡人家欺負,所以暗暗地下決心我將來要搞飛機。

一個堂叔叔,爲了祝賀我十歲生日,送了一架橡筋動力的杆身航空模型小飛機,但是這個飛機不是很結實,飛幾次就壞了,我父親看我這麼喜歡飛機,他帶着我到上海,那時候解放前的上海,一家航模商店。那個商店是香港人開的,所以那個航空模型跟它的材料都是進口的,當時那個店主拿出一架一米翼展的橡筋動力的航模,就從櫃檯上起飛,撞到天花板下來還能繼續飛,我看了非常熱愛。我父親看到我這樣的情況,就咬咬牙給我買了一架,那時候好多塊錢,回家以後我們的親戚都議論,說我父親對我太慣了。

這個飛機拿回來以後,天好的時候,就在外面飛,下雨就在屋子裏飛。當然飛飛撞撞的,飛機就壞了,壞了就自己修。但是有一些問題不好解決,它的機身結構是用輕木條粘起來的,那輕木當時我們國家是沒有的,都是進口,那怎麼辦,我就只能用火柴桿來替代粘起來。膠水那時候也沒去買,但是知道是用膠片在丙酮裏邊化開以後,凝固了就可以當膠水用,而且乾得很快,這樣我就用這東西補飛機。飛機的蒙皮又要薄,而且很結實、韌,那麼這紙我們家有,因爲我父親那時候看古書,有的重要的他要用這種紙描下來,所以這樣粘下來,我慢慢就能自己修理那個航空模型。再加上我父親給了我一套不全的《國小生文庫》,那裏有一本,那是三十年代專門講航模的書,我看了很感興趣,反覆地讀,所以這樣我對航模慢慢就鑽進去了。每年的寒暑假,我的時間大部分消磨在做航模上。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 篇19

海勝歸來,雄鷹返鄉,英姿颯爽處,爭睹爭睹,滿城盡說聶英雄。

當選湖北日報形象人物的我省棗陽籍航天英雄聶海勝迴歸故里,出席頒證典禮。兩天來,英傑所到之處,萬衆矚目,成了街巷嘖嘖誇讚的焦點人物,又掀起一陣“聶旋風”!

有一種追逐總是讓人翹首,有一種標杆總是讓人仰望,有一種楷模總是讓人致敬,有一種精神總是讓人激昂。

這是因爲,以聶海勝爲代表的優秀荊楚兒女身上的責任、理性、堅毅的光芒,指引着普通人前行的方向,榜樣讓人找到向上的勵志力量,因而顯得備加親切可感。

京劇宗師譚鑫培出自江夏,武音大三學子兩度用音符打動央視,武鋼撐起北京鳥巢,“武漢艦”護航索馬里……

爲什麼這些“傳奇”總是讓我們津津樂道?並不是名人效應讓我們有攀附的世俗,也不是要拿他人的成就爲自己臉上貼金。

是因爲這類“湖北造”的人傑,根植於荊楚的地靈。歷歷在目的,是他們曾跟我們一起奔跑在田野上的身影;歷歷可數的,是他們從我們這一方水土一方人物中脫穎而延伸出去的攀爬足印。

他們的偉大,他們的神奇,都所來有本。父老兄弟看在眼裏,喜在心裏,沒有絲毫“如隔雲端”的縹緲。因爲“水有源,木有根”,他們成長的經歷,是荊楚人民握在手中的育才母本,順着他們走過的路,可以孵出新的希望、複製新的成功。

他們在璀燦之前,也是平凡的,從小草長成大樹,從小鴨變成天鵝,是因爲付出更多。

聶海勝也好,其他荊楚驕傲也好,總是讓我們不知疲倦,常見常新,就是因爲身邊熟悉的風景有着借鑑的便利,激勵着荊楚子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們曾跟大家一樣生在這塊土地長在這塊土地,他們能之,後生亦能之!

這就是聶海勝讓人歡呼的意義吧。惟楚有才,英傑輩出,願我楚天,星光更多。

2023感動中國劉伯明人物事蹟心得 篇20

何玥:主動捐獻器官的國小生

【頒獎詞】正是花樣年華,你卻悄然離開。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從枝頭散落,留得滿地清香。命運如此殘酷,你卻像天使一樣飛翔。你來過,你不曾離開,你用平凡生命最後的閃光,把人間照亮。

【事蹟】人物介紹:何玥,女,12歲,廣西桂林人,國小生。因腫瘤擴散至腦部組織,20xx年11月腦死亡。在她聽說自己的生命只剩3個月時,決定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

“雖然我們的女兒沒了,但我們幫她完成了心願,我們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從走上舞臺的那一刻起,就幾度泣不成聲。

去年4月,何玥即將國小畢業之時,被查出患有高度惡性小腦膠質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復發,腫瘤擴散至腦部組織。在聽說生命只剩3個月時,何玥做出了父母親人都難以理解的決定……

那天,何玥對剛打工回家的父親說的第一句話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嚇了一大跳的父親把何玥罵了一頓,因爲按桂林老家的風俗,人死後屍體被剖開無異於大逆不道。何玥哭了:“我希望能儘自己的能力給別人生的希望。”最終,爸爸媽媽含淚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時10分,小何玥在醫院裏走完了短短20xx年的人生路。凌晨4時,她的兩個腎被送到解放軍第181醫院捐給了兩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裏,何玥一直是個品學兼優有愛心的孩子。家裏滿滿一面牆貼着“三好學生”之類的榮譽獎狀。20xx年汶川地震時,她曾讓父母捐出一個月的工資。被查出腦瘤後,學校爲她捐錢,她卻要把錢捐給更需要的人……

爲了給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經欠下了10萬元的債務。但爲了完成女兒的遺願,他們拒絕了器官捐獻的補貼,也從未主動找過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他們想以最美的方式,實現女兒的“最美願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