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報“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自 查 報 告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3W

申報“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自查報告(個人收藏,有較高參考價值)四川省雙流縣棠湖中學

申報“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自 查 報 告大綱

申報“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自查報告

省教育廳:

創建“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必將促進我校按照“三個面向”的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根據原國家教委《關於評估驗收1000所左右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的通知》和原省教委《關於印發<四川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評估細則(試行)>的通知》的精神和規定,現將我校創建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自查情況彙報於後:

棠湖中學創建於1991年,佔地面積159畝,現有教職工241人(其中任課教師188人),在校學生2797人(國中25個班共1242人,高中30個班共1555人)。1996年被批准爲省級重點中學,1998年評爲省文明單位,2000年評爲四川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單位、全國中國小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首批全國創建綠色學校活動先進學校。

我校作爲一所實施全方位改革的新型學校,一創辦就按照“高起點、高質量、高效益”的建校要求,確立了“改革立校、開放辦校、科研興校、民主治校、發展強校”的辦學思路,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樹立了“學校新、機制活、發展快、質量高、效益好”的社會形象。

評爲省級重點中學後,我校隨即將創建“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確定爲“第二次創業”的奮鬥目標,繼續發揚敢爲人先、永爭一流的精神,對照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標準,進一步加強軟、硬件建設。雙流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我校的“創建”工作,成立了“棠中創示範性高中領導小組”。在各級領導的親切指導下,通過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我校已完成了創建“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的各方面工作,2000年12月通過了市教委組織的專家組初評,2001年4月16—17日省教育廳有關領導來校進行了調研。

一、辦學思想——開放、民主、創新、全面

辦學思想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有什麼樣的辦學思想,就將產生什麼樣的辦學行爲,形成什麼樣的辦學風格。根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21世紀經濟社會信息化趨勢對教育信息化的推動和對人才基本素質的要求,在吸收中外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經過認真總結教育教學實踐,我校確定了“開放、民主、創新、全面”的辦學思想。

(一)開放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就必須堅持開放辦學。當今世界正向高度信息化、多元化發展,“地球村”將越來越小,我們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既要勇於競爭,也要善於合作。開放,體現了充足的自信、競爭的膽略、兼容的氣度、合作的智慧。牢固樹立開放意識,堅持開放辦學,我校才能抓住機遇,應對挑戰,不斷髮展。

(二)民主

人在民主的氛圍中,纔會坦誠、勤奮、富有創造性。樹立民主辦學、民主治校、民主執教的思想,有助於活躍辦學風氣,促進校風、教風、學風的健康發展和個性化人才、創新型人才的脫穎而出。教育信息化發展是教育民主的強大推動力,併爲教育民主的實現提供了新的途徑。對於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教育民主都是一種高層次的境界。

(三)創新

創新是知識經濟對教育提出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學校保持競爭力、生命力的關鍵。沒有創新,就不可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就不可能實現超常規、追趕型、跨越式發展。

我校創立、改革、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包括:辦學機制創新,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手段、方法創新,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辦學機制創新是我校可持續發展的源泉;教育觀念創新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前提條件;教學手段、方法創新是優化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創新教育是對教育功能新的定位,其價值取向不僅注重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更強調教育的文化革新功能,意味着在人才培養目標上由工業時代的“標準化”、“守成型”向信息時代的“個性化”、“創新型”轉變。

(四)全面

“全面”的辦學思想,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以及全面提高辦學效益(包括質量效益、社會效益、輻射效益、產業效益)。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要處理好全面與特長、整體與個體、共性與個性、基礎與發展的關係。對學生整體而言,要全面提高各種素質;對學生個體而言,既要全面培養基礎素質,又要尊重個性,發展特長。全面提高辦學效益,要在立足於全面推進的同時,突出辦學特色。

二、人才培養目標——“五會一長”

按照素質教育的精神和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我校提出了學生基本素質標準,確立了“五會一長”的人才培養目標:

——“會做人”。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質;具有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組織與協調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做到“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社會主義)、“五心”(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集體、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三人”(做一箇中國人、做一個文明人、做一個現代人)。

——“會求知”。有強烈的求知慾,有正確的學習目標、端正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能主動、生動地學習,有一定的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能力,能利用計算機和網絡自主學習,具備一定的篩選和獲取信息、鑑別信息、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能結構,達到教學大綱對各學科知識和技能規定的基本要求。

——“會生活”。具有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做熱愛生活、善於生活的人;積極參加家務勞動和公益勞動,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能分清是非、美醜、真僞、善惡,初步達到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有一定的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會健體”。有良好的衛生習慣、鍛鍊身體的習慣和自我保健意識,努力提高生理機能,增強身體素質;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發展非智力素質,有穩定的情緒、廣泛的興趣、強烈的動機、正確的態度、良好的性格、堅韌的意志,養成自信、謙虛、勤奮、誠實等良好品質,有戰勝困難的勇氣、耐挫能力和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

——“會創造”。能在教師指導下創造性地學習各科知識,創造性地發展各種能力和自身特長;樹立強烈的創新精神,具備初步的創新能力和一定的實踐能力。

——“合格+特長”和“優秀+特長”。在全面提高基本素質的基礎上,具有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的特長。每個學生都是珍貴的存在,都必定有其獨特的優勢和潛能,我們必須用心研究他的特點,發掘他的潛質,科學引導、精心培育,使他的特長脫穎而出。對大部分普通學生,我們將他們培養成“合格+特長”型人才,經過高校學習或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成長爲素質較高的複合型人才或專門人才;對一部分基本素質發展得好的學生,力爭將他們培養爲“優秀+特長”型人才,經過進入一流大學深造和實踐鍛鍊,成長爲現代化建設的拔尖人才。

三、辦學藍圖——面向21世紀,抓住加快教育發展的歷史機遇,通過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構建“四維”辦學模式,力爭到2010年左右建成全國一流的現代化學校

1991年建校後,我們提出了“三三”辦學設想,即:第一個三年(1991—1994),按省級重點中學標準完成基礎設施、教學設備、教工人員到位;第二個三年(1994—1997),達到省級重點中學的辦學標準,進入省級重點中學行列;第三個三年(1997—2000),形成一套有棠中特色的辦學經驗,成爲具有一定示範性、在全國較有影響的學校。近10年來,全校教職工銳意改革,艱苦創業,奮發圖強,基本實現了“三三”設想的目標。

2000年3月,我校制定了2000—2010年發展綱要,確定了新的辦學藍圖:審時度勢,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強化素質,優化服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通過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力爭到2010年左右,把我校建設成具有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科學、高效的教育教學管理,高素質的教職工隊伍,現代的教育理論、教育技術和教學方法,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一流的硬件設施,卓著的辦學效益,全國一流的現代化學校。

爲此,我校決心以創建“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爲契機,深層次、高水平地推進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努力探索、構建“四維”辦學模式:

——“超前模式”。立足現實,展望未來,面向世界,把握國內外教育發展的脈搏,及時修訂學校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在發展上確保思維的先進性,在改革上保持適度的超前性。

——“創新模式”。以永爭一流的精神,努力探索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途徑、管理的新模式、辦學的新理念,創造新的突破,不斷刷新“紀錄”。

——“開放模式”。建立與知名中學、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聯繫與合作,運用先進的教育理論,借鑑先進的辦學經驗、辦學模式,引進優秀的教育人才;密切關注國際教育發展走向,主動參與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加大與國際教育接軌的力度。

——“產業模式”。把教育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建立和發展與市場經濟、知識經濟相適應的辦學機制,積極探索教育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四、辦學特色——改革意識濃、辦學機制活、教育管理實、辦學效益好

早在建校之初,我們就確立了將學校建設成“辦學思想先進,管理科學有序,師資隊伍精良,硬件設施一流,富有特色的示範性現代化學校”的辦學總目標。幾度春秋,幾度耕耘,我校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

(一)改革意識濃

我校的創辦,本身就是雙流教育改革的產物,因此牢固樹立了“在改革中求發展”的意識。改革,是棠中的立校之本。我校利用新學校沒有舊有辦學機制和模式束縛的先天優勢,抓住機遇,一建校就實施了以“三制一包”(校長負責制、全員聘任制、結構工資制、經費包乾)爲主要內容的全方位內部改革,爲學校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後,我校不斷深化、完善改革。

(二)辦學機制活

“三制一包”是我校辦學機制的核心,也是機制創新的標誌。1999年6月1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陶武先視察我校後說:“三制一包”的機制創新,使改革落到了實處,值得推廣和發揚。

校長負責制:校長對縣政府負責,全校教職工對校長負責,校長每年同縣教委簽訂《工作目標責任書》,並接受全校教職工的民主監督、民主評議。同時,校長擁有解聘權,以保持教職工隊伍的動態優化穩定。

我校實行的校長負責制,包含了校長負責、黨組織監督保證、教職工民主管理三個有機組成部分。校長必須在一年一度的教職工代表大會或其擴大會議上作《述職報告》,答覆提案和意見,接受質詢和民主評議,由全校教職工進行無記名信任投票。校長有權解聘教職工,教職工代表大會也有權通過“不信任校長案”,服務和監督都是雙向的,從制度上確保了全校整個肌體的健康和活力。

全員聘任制:本着“任人唯賢,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宗旨,按照“公開、公平、雙向、擇優”的原則,實行教職工全員聘任制,激勵並促使教職工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履行崗位職責,始終保持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和精益求精的進取精神。

結構工資制:將國家財政下撥的工資作爲檔案工資,全部投入浮動,教職工“多勞多酬,優勞優酬”,破除平均分配,調動了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2000年9月,學校進一步深化了分配製度改革。

經費包乾:縣財政按人事編制及有關政策將教育經費下撥給我校包乾使用,學校根據發展的實際需要靈活、合理地配置資金。

在“三制一包”中,校長負責制是靈魂,全員聘任制是基礎,結構工資制是動力,經費包乾是保障,四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有利於調動全校上下積極性、有利於開拓創新、有利於持續發展的靈活機制。

(三)教育管理實

按照科學、務實、高效的原則,我校建立健全了校長決策指揮系統,制定並執行一系列嚴格的規章制度。

在校長決策指揮系統(圖表1)中,校長立於學校全局的角度,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遵循民主集中的原則,對學校的總體工作、重要工作作出決策,進行總體的部署、指揮、協調、控制。在此之下,建立了中層執行系統、基層落實系統和信息反饋系統。這一管理運行系統遵循5個“儘量”的原則:機構設置儘量精幹化、工作方式儘量規程化、領導關係儘量短程化、職責權限盡量簡明化、成效考覈儘量數量化。

我校制定、完善了48個崗位職責和一系列規章制度,全校上下各司其職,令行禁止。爲了進一步增大學校管理的透明度,加強廉政建設,我校按照有關規定,結合實際,採取豐富多樣的形式,實行校務公開制度,即校務、財務“兩公開”。大力推進依法治校,在辦學過程中嚴格遵守各項法律,尤其是教育法律法規。1999年,學校被評爲成都市“民主管理先進集體”。

建設高水平的領導班子是確保決策科學化、管理規範化的關鍵。我校領導班子結構合理,機構健全,分工明確,人員精幹。班子成員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強化改革意識、創新精神,提高思想水平、管理能力,並確立了“制度×情感×德治”(任一因素爲零則結果爲零)的管理理念,加強與教職工之間的情感交流,形成融洽、默契的關係,注重道德內化,促進和保證了各項管理的落實到位。

(四)辦學效益好

辦學效益是對辦學思想及其實踐的檢驗。我校的辦學效益可以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

1、效率高,發展快。建校後“三年見成效,五年評省重,十年創示範”,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實現了一般人認爲幾十年都難以實現的目標。

2、全面提高了辦學效益:質量效益優、社會效益好、輻射效益強、產業效益高。(詳見第七部分)

五、辦學行爲——師資建設、素質教育、德育工作、課程結構和教學的改革與實驗、科研興校、通過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對外交流與合作

我校的辦學行爲是“開放、民主、創新、全面”辦學思想的實踐,同時也促進辦學思想逐步完善和成熟。

(一)推進“名師工程”,努力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師資力量對於一所學校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我校始終將師資建設列爲議事日程的重中之重,推進“名師工程”,不斷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力度。

我校在用人上從不求全責備,而是避其所短,用其所長,給予每一位教職工充分的用武之地,爲教職工創設良好的發展空間,並以“教書育人光榮”的事業感來留住人,以遠大的目標(如爭創“省重”、“國重”)來激勵人,以一心一意爲教職工辦實事(如“安心工程”——幫助他們解決家屬就業和子女入學問題、“安居工程”——戶均居住面積90平方米以上等)來溫暖人,以充分的信任和領導班子以身作則的實際行動來感染人,使學校的凝聚力不斷增強。

1991年建校之初,在用人體制還相對較封閉的狀況下,我們實行開放的人才政策,面向省內外公開招聘教育英才,分期分批從千多名應聘教師中遴選了200多人,組成一支師德好、業務強、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這些從四面八方招聘來的教師,帶來了各地的教育特色和各人的教學風格,相互交融,共同提高,學校兼容幷蓄,博採衆長。近年來,我校又從北師大、西師大、川師大等高校選拔優秀畢業生,形成了有力的師資後備隊伍。

爲了進一步提高師資質量,我校提出教師要由“教書型”向“學者型”轉變、由“教書匠”向“教育家”轉變,着力實施“名師工程”,力爭造就一批具有高尚的師德風範、精湛的業務技藝、較大的影響力的“名師”:

——堅持強化師德教育和師德評價,制定了《教職工職業道德行爲準則》、《教職工職業道德建設的實施意見》和《教職工職業道德評價量表》,在推優評先、晉職提資上實行“師德一票否決”,高標準、嚴要求地提高全校教職工的師德修養。2000年9月被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指導協調小組和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第六屆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加大培訓力度,促進教師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提高教育信息技術運用水平,不斷強化教育教學綜合素質。1998年選送了89名中青年教師參加北師大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結合教育教學實踐研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論;組織教師積極參加省、市、縣各級教研部門舉辦的業務培訓和繼續教育;堅持七項基本技能培訓和考覈;對全體教職工進行計算機專業知識和應用技能培訓;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學歷提高學習。

——組織、鼓勵教師開展教育科研,承擔課題,撰寫論文、論著,通過科研提高素質。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及省級以上學術會議交流的論文共169篇,獲省級以上獎勵的論文共80篇,出版專著(含與人合著)37部。教師論文集《探索的足跡》(兩卷)2000年12月由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發行。

幾年來,我校的“名師工程”不但培養出了多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師”,更重要的是以此帶動了一大批教師迅速提高了師德、師能。我校現有特級教師2人,市、縣學科教學帶頭人18人,高級教師66人,一級教師135人,省、市、縣優秀教師和優秀青年教師28人,雙流縣首批“名校長”、“名教師”3人,研究生2人,89人即將從北師大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結業,1人即將從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班結業,3人正在川師大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教師們在各級各類業務競賽中脫穎而出,364人次獲得全國、省、市獎勵。

(二)切實更新教育觀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必然方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校始終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做人與成才、智力與非智力、知識與能力、繼承與創新並重,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尤其重視當前教育現狀中極易忽略或無暇顧及的人格、道德、法制、心理素質、良好的性格傾向、自立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與社會活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素質的培養,爲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確保他們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爲此,我校不斷探索,採取各種措施,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1、深入學習,積極向專家“借腦”,切實更新教育觀念

落實素質教育,首先要切實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我校組織教師深入學習素質教育理論,並聘請北師大教授金盛華、省社科院研究員查有樑、成都七中老校長楊禮等教育專家爲辦學顧問,邀請國家副總督學王文湛、中央教科所研究員張志遠、外語教學特級教師張思中等一批教育界權威人士到校開辦講座或舉行報告會,積極向專家“借腦”。

2、不拘一格,因材施教

針對學生的特點、差異,實施“分類教學、分層推進”,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和特長都得到發展,力爭把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學生都培養成才。

3、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優化現代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益,克服低水平、低效率、重複化、機械性的課業訓練,爲學生創造自主、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加強學法指導,促進學生主動、生動、創造性地學習。

4、前瞻性地進行信息技術教育

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必將成爲學生新的基礎素質。我校前瞻性地對學生進行了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內容從傳授計算機基本知識擴展到以計算機和網絡爲工具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自由學習,並在進行技術教學的同時注重計算機道德和信息文明教育。

5、狠抓後進生轉化工作,確保“面向全體學生”落到實處

我校生源入口素質參差不齊,要提高出口質量,就必須面向大面積的中等生、後進生。我校對後進生轉化工作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努力探索各種有效途徑和方法。主要做法有:

——建立嚴密的後進生轉化工作組織體系。以年級爲單位,以班主任和各科教師爲實施主體,由各年級組長負責,政教處、教務處督促,責任落實到人。對起始年級新生認真觀察、調查,科學分析,確定後進生對象,進一步詳細摸底,逐一登記,全面分析,對症下藥地制訂出轉化的具體步驟,認真實施,並對轉化效果進行跟蹤評估。轉化以三年爲一個週期,每學期小結,每學年表彰,每三年總結。

——科學、耐心地引導和幫助起始年級學生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矯正不良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指導學習方法,避免新的分化,把後進生數量降到最低限度。

——努力優化後進生的主觀非智力因素和客觀非智力因素,這是轉化後進生的關鍵。科學研究表明,95%的孩子智商屬於正常範疇,差別不大,智商超常和低常的均只有2—3%。因此後進生主要是非智力因素、情商造成的。據此,我們針對各個後進生的具體情況,着力消除非智力因素對其產生的消極影響,提高其情緒智商。

——對後進生必須有“三心”(愛心、細心、耐心),做到“三優”(提問優先、作業批改優先、表揚獎勵優先),“三訪”(有病家訪、缺課家訪、有轉變家訪),“四點”(挖掘閃光點、扶植起步點、把握反覆點、促進飛躍點),“四不準”(不準歧視、不準體罰和變相體罰、不準趕出教室、不準推出校門)。

目前七年級至高三共有後進生54人,轉化過程均有明確記載。2000屆初、高中共有後進生34人,至畢業時成功地轉化了32人,轉化率爲94.12%。

6、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提供心理諮詢服務

心理素質是現代人的重要素質,心理狀況也是影響學生成長的一大非智力因素。從1997年開始,我校邀請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專家來校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心理諮詢和心理健康教育。大批教師參加北師大心理學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課,設置了心理諮詢室,由專職心理教師任課並負責諮詢服務。

7、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鍛鍊學生的實際能力,重視並促進素質教育的潛移默化

通過組織科技、藝體、人文等活動或社團,鼓勵學生自主實施,並強化校園環境的文化色彩,做到動態與靜態結合、有形與無形結合、有聲與無聲結合,促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綜合素質,在校園文化的氛圍中受到薰陶。

——開展科技活動。開設科普講座,組織學生參觀科普展覽,使他們學習和了解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現代高科技等方面的有關科學知識及發展動態。成立了車模、航模、空模、天文、環保等科技活動小組,開展小發明、小設計、小製作、小論文、科技演講、自編科技小報和科普畫刊等活動。在各級科技競賽中,學校獲國家級組織獎1次、省市級組織獎15次,輔導教師獲國家級組織獎1次、省市級“優秀輔導員”16次,學生獲國家級獎勵22人次、省市級獎勵241人次。

——組建“海棠藝術團”,舉辦藝術節、藝術夏令營,學生自創、自演各種藝術節目,多次到雙流人民廣場進行文藝表演及書畫現場展示。

——創辦校園文學社、校園報、校園廣播站、學生電視臺、學生記者團等,由學生採訪、撰稿、編輯、製作、播出,開展有關活動。

——爲外地學生組建週末“快樂大本營”,分營分組開展文化、藝術、體育、信息技術、閱覽等活動,組織晚會、旅行、參觀等。

——舉辦“英語活動月”、英美文化講座等活動,使學生感受英語文化背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提高素質。

——在校園、走廊、教室設置名言警句牌、傑出人物像、雕塑、書畫作品等,使學生勵志、冶情。

8、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網絡

實施素質教育,學校、家庭和社會必須密切配合。我校舉辦了家庭教育講座、諮詢等活動,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質量。會同公安、城監、街道、居委等,加強學校周邊環境的綜合治理,確保社區環境的健康、文明。邀請司法局、少管所、律師事務所、交管局、稅務局等部門的同志,對學生進行法制、交通安全、依法納稅等教育。取得工廠、鄉村、部隊、自然保護區的支持和配合,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定期到雙流縣福利院慰問、服務;不定期舉辦送文化下鄉活動;利用假期開展“讓我們走進生活·讓生活走進我們”的社會實踐,舉辦了“愛我中華——北京行”、“人與自然——臥龍行”活動。

9、科學地評價學生的素質

學生素質評價以“五會一長”的人才培養目標爲基本內容,以促進學生素質形成與發展、不做定論爲基本原則,以測試、教師觀察分析、同學互評、家庭和社會反饋等爲基本途徑,以量化與描述相結合、理論知識與實際能力並重爲基本方式。考試成績只是學生素質評價指標中的一項,主要用於評價各學科大綱規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聽、說、讀、寫,分析、綜合、推理、運算等能力)教學目標達成度。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學習能力、行爲習慣、人格、意志、交際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在某些領域或某些方面具有的特殊能力或特殊潛力,難以從考試中反映出來,也難以進行量化評估,因此我校通過由教師細心觀察、密切接觸、聽取各方反映、認真分析來進行評價,並引導學生科學地發展素質。

(三)加強德育工作,促進校風建設

人才的基本標準是“德才兼備”,“德”爲人才的首要品質,德育在教育工作中處於首當其衝的關鍵地位。校風是一所學校內在和外在的整體作風的綜合表現,校風的好壞既決定着教育質量、辦學水平的高低,也反映出教育質量、辦學水平的高低。我校堅持以德育爲首,加強校風建設。成立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校長和總支書記牽頭,政教處負責,校團委協助,年級組長、年級團總支書記、少先大隊輔導員、班主任爲骨幹,教職工全員參與的德育工作網絡。全校所有幹部、教師、職員、工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不圖大而全,要求細而實”,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

我校德育以“做人教育爲基礎、愛國主義教育爲重點、立志成才教育爲主線”,依照《中學德育大綱》,結合實際,開展德育工作:

——根據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確定了德育要點:行爲習慣養成教育、文明禮儀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兩史一情”(近代史、現代史、國情)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紀律法制教育、黨的基本路線教育、社會實踐系列教育、職業教育。

——德育進課堂,並進行學科滲透教育。每天安排20分鐘“思品課”,由班主任進行德育教育。各科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有意、有序、有機、有效地滲透德育教育,學校將此納入教學常規檢查,確保落實。組織德育觀摩課、學科教學德育滲透大比武等活動,促進教師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在課外、校外進行德育教育。堅持利用升國旗儀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持久地開展“三百”活動(看100部愛國主義影視片、唱100首愛國主義歌曲、讀100本愛國主義圖書);在重大節日、紀念日組織文藝演出、徵文、演講等活動;開展“手拉手”、“愛心工程”活動;利用業餘團校和業餘黨校,進行團隊和黨的基本知識教育。聯繫了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國防樂園);同成都武警指揮學校結爲警民共建單位,並作爲我校的軍訓基地。

——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德育評價體系和表彰制度,發揮榜樣的示範作用。制訂了《日常行爲規範考評細則》和《課外活動評定細則》,“先進、文明班集體”、“優秀團支部”、“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團幹部”、“優秀團員”、“優秀隊幹部”、“優秀隊員”、“創三好積極分子”的評選表彰辦法。考覈、評選、表彰的過程,成爲同學們自覺提高德育修養的過程。

——開展德育科研,提高德育工作的層次。承擔了《國小和國中學生思想品德和行爲規範的銜接研究》課題,通過廣泛調查、認真分析、深入研究,爲解決國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新問題探索出了切實可行的辦法。我校同北師大心理系合作進行的《道德思維方式和移情的道德行爲實踐和行爲訓練的研究》,涉及到德育科學中一些前瞻性的問題,具有較強的探索性。

經過努力,我校德育工作和校風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先後有140多人被評爲省、市、縣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12名優秀團員被推薦接受黨支部考察,7名學生成爲中共預備黨員;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其中有拾得重金、貴重物品交還失主的,有勇鬥火魔的,有臨危救難的,有熱心救助失學少年的,有積極爲患病同學、見義勇爲英雄、災區人民、革命老區和貧困山區失學兒童捐款的;一位家境貧寒的同學成爲’93四川國際熊貓節的首位捐款者,被組委會邀請參加了開幕式;2000年暑假,八年級學生歐宇星不顧個人安危,從嘉陵江激流中救起一名落水者。

學校先後被評爲縣教委文明單位(1993年)、縣文明單位(1995年)、縣精神文明建設標兵單位(1995年)、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1995年)、市文明單位(1995年)、市精神文明建設標兵單位(1997年)、市首批校風示範學校(1997年)、省首批校風示範學校(1997年)、省文明單位(1998年)、市精神文明建設十佳單位(1999年)。

(四)課程結構和教學的改革與實驗

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課堂教學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我校堅持教學中心工作不動搖,加強教改實驗,逐步改革和完善課程結構,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1、狠抓教學常規

制定了《教學工作常規》,認真開展常規教學研究,強化教學常規的過程管理和檢查評估,規範教師的教學行爲,努力提高教學效益。

——以備課組爲單位,堅持“三研究三統一”,即“研究大綱、教材,研究學生,研究考綱、考題;統一進度,統一檢測,統一質量分析”。

——堅持年級教學質量分析,交流、總結各學段積累的教學經驗,系統地認識各學科各學段的教學目的、教學要求,分析存在的問題,研討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從而確保了各學段教學目標的達成。

——堅持新老掛鉤,實行“導師制”:凡大學畢業3年以內的青年教師,均安排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擔任其“導師”,給予業務指導,使其儘快熟悉教材教法、教學常規,提高教學能力。

——堅持上好“三課”:新畢業分配的教師上合格課,新調入學校的教師上研究課,每學科推選優秀教師上示範課。

2、改革和完善課程結構

本着有利於全面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宗旨,我校逐步對課程結構進行了改革,基本形成了能緊跟時代發展的學科類(含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類課程體系(圖表2):

——必修課嚴格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廳制定的課程方案,開齊開足了課程、課時,不任意增減課時或調整教學內容,全面培養學生的基礎素質。

——選修課分爲必選課和任選課。必選課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緊

跟科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增長學生的知識,培養和提高其生活、生存、發展能力。心理健康、計算機信息技術、環境保護3門必選課,開設得較早,緊扣了當今社會的要求,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教育部要求2001年底前全國普通高中要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

任選課(專題教育)結合部分必修學科設置,由有興趣的學生任選,開發其潛力,擴展其視野,發現和培養學科拔尖人才。同時,積極探索了跨學科任選課的教學。

——活動課包括興趣愛好類、體育活動類、科技活動類、學科活動類等4個類別。每天下午安排1小時進行,滿足學生的興趣,培養特長,發展個性,提高實踐能力,豐富課外生活。

在課程改革中,努力探索校本課程建設,開設了校本課程選修課,並編寫了《環境保護》、《奧校教材》(數、理、化、生)、《校園英語會話》、《氣象知識》、《人口問題簡讀本》、《中學生人際關係學》、《藝術訓練》(色彩、素描、管樂)、《數學素質教育與訓練》等校本教材。學校將結合實際,總結經驗,進一步大力加強校本課程、校本教材建設,特別是跨學科、綜合性校本課程和教材的開發與教學。

學校提倡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各學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嘗試。學校將根據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部署,從2001年9月起將研究性學習納入必修課程計劃,大力探索和加強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工作。

3、加強教改實驗

1997年6月,北師大在西南地區首選我校共建教育實驗基地,系統地引入先進的教育理論、方法和技術,針對社會發展的趨勢和學生身心、思維發展的特點,按照未來社會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和素質結構,進行以提高師生綜合素質爲宗旨的教研教改實驗。

爲了實現大面積培養優秀人才(實驗班級的生源質量略低於全校平均水平)並增強教育前瞻性和適應性的實驗目標,實驗對課程和教學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改革:實行初、高中一貫制;語文、數學、英語3科補充選用部分實驗教材,適當增加課時量;在遵循教育科學規律、符合教育部要求的前提下,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5科實施“小打通”,加強與高中銜接,調整部分教學內容;增設思維發展訓練課;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參加首輪實驗的學生已在兩年時間裏順利學完了國中課程,於1999年進入高中,表現出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造能力。

經過認真論證、協商,2000年6月,我校又同中國人民大學合作辦學,共建了“中國人民大學藝術人才棠湖中學基地”。雙方在培養和招收藝術特長生、推進素質教育等方面密切合作。我校在人民大學組織的專家指導、幫助下建立藝術團(隊)、實驗班,舉辦藝術夏令營,實施藝術教育,培養藝術特長生,並營造濃厚的校園藝術氛圍,帶動全校學生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水平。人民大學組織專家教授到我校舉辦專題講座,擴大學生的視野,使之瞭解最新知識、前沿科學,幫助其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激發其努力學習的內在動力。人大教授對我校教師進行指導,相互交流,加強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的溝通、銜接。我校定期選派學生到人大“見習”大學的學習、生活,提前接觸喜歡的學科、專業;人大也定期選派優秀大學生前來與我校中學生交流;兩校的優秀學生共同參加人大的一些校際、國際交流活動。

我校於2000年進一步加大了教改實驗力度,按照與人大、北師大共同研究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尊重、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分類組織實施教學,優化其非智力因素,強化其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五)實施“科研興校”戰略,構建集約型、科研型的現代教學模式

在辦學過程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科研是出高層次教師、出高質量辦學水平的必由之路,是促進教學改革、優化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建校之後,我校就迅速確立了“科研興校”戰略,校領導帶頭參與科研教改。1997年,設立了科研室,將科研納入常規工作。陸續制訂、完善了《教育科研有關規定》、《教育科研課題申報條例》、《教育科研成果評選條例》等9項科研製度,加強了科研管理和運作的規範化,調動了教師們的科研熱情和積極性。

先後立項研究的科研課題(圖表3),國家級有12個(已結題5個),省級1個,市級1個,縣級2個(已結題1個),校級11個。各年級組、教研組均有科研課題,參研教師共152人,佔任課教師總數的81%。近4年來教師撰寫的科研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28篇,獲省級以上獎勵32篇,獲課題研究階段成果獎(含計算機軟件)46篇(件)。現已結題的5個國家級課題,均帶動了校內外的教改教研(校外如成都十八中、東昇一中、華陽一中、白家中學、公興中學、黃水中學、光電子弟校等)。

由我校承擔的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研究課題《電化教育促進中國小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子課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環境保護課”質量的研究》,於1998年11月通過了教育部總課題組的中期評估,獲“優秀”級,我校因此被評爲“中央電教館課題研究優秀學校”,又於1999年12月評爲首批“成都市綠色學校”。2000年10月,通過鑑定,圓滿結題。總課題組評估認爲,該課題“選題新穎,立意高……對於推進素質教育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長遠發展意義;實驗研究構建的‘問題探索式’教學模式,教學效益顯著,具有創造性和實效性;提高了課題實驗教師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也對其他學科教師和周邊學校發揮了帶動作用”。2000年11月,學校因環保科研與教育成績突出而被教育部和國家環保總局評爲首批“全國創建綠色學校活動先進學校”。

我校作爲中央教科所外語教改課題實驗學校,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研究課題子課題《十六字外語教學法推廣研究》及中央教科所“九五”重點課題子課題《張思中教學法在中學外語教學中的運用研究》,在教學模式的構建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上有所創新,效果顯著,在1999年6月的中期評估中獲“優秀”級,並有1名參研人員被評爲“中央教科所教改實驗基地優秀工作者”(全省獲此殊榮者僅2人)。兩課題分別於2000年11月、12月結題,學校被總課題組表彰爲“張思中教學法實驗先進學校”。參研外語教師共撰寫論文68篇,其中25篇獲全國一、二等獎,1篇獲全國三等獎;參研教師中2人獲“全國教育科學研究貢獻”一等獎,6人被總課題組評爲課題科研“先進教師”;多媒體課件獲全國一等獎的教師有2人,獲全國二等獎的有3人。

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課題《中國小素質教育工程(個案)的研究與實驗》子課題《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性作用培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素質教育實施》,均已通過鑑定,圓滿結題。此外,中央教科所外語教學研究課題子課題《二十四字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國中英語優化教學模式研究》,中國教育學會實驗研究會“十五”規劃研究課題《課堂教學中“合作—創新”模式的構建與研究》、《中學語文探究式閱讀教學的實踐與研究》,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育研究會研究課題《中學生文學社團活動的教學功能》,成都市教育科學“九五”規劃研究課題《教學現代化的實驗與研究》等課題的研究、實驗,正在按計劃進行。

我校依託教育科研,推動了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力避“時間+汗水”的粗放型教學模式,探索集約型、科研型的教學模式。語文教研組確立了“閱讀爲主,以讀帶寫,讀寫相長,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課外充分利用校園文學社團的活動和刊物,激勵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全面發展語文能力。化學教研組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實施“成功教育”,充分挖掘他們的學習潛力,多方面爲他們創設成功機會,大面積提高了教學質量。地理教研組實施“開放式教學”,不拘泥於教材、課堂,發動學生走進自然、走向社會,增強了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此外,政治教研組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三步教學法”,數學教研組進行“六主動”教學法實驗,歷史教研組運用教育信息技術的先進手段進行“興趣教學法”課題實驗。

(六)以現代教育思想、教育信息技術爲突破口,通過信息化大力推進教育現代化

教育信息化、現代化,是教育適應科技、經濟、社會信息化、現代化發展併力爭發揮先導性功能的過程和程度,是我校始終追求的境界。我校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的實踐中,一是提高教師對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的認識和現代教育思想理論水平,二是配置先進的教育信息技術設備,三是提高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教育信息技術的水平。

學校成立了由校長掛帥的教育信息技術領導小組,設立了現代教育技術信息中心。多次聘請專家到校舉辦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教育信息技術講座,選派教師參加中央、省、市電教館舉辦的教育信息技術培訓,對所有教師進行計算機基礎知識、CAI課件製作和網絡技術培訓,掀起了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技術的熱潮。全校95%以上的教師掌握了教育信息技術媒體的性能特點、使用方法,運用於教學,並能使用微機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和有關資料的收集整理;60%以上的教師能進行多媒體軟件的編制和教學;100%的學科運用教育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教師們已認識到,推進教育信息化必須逐步從課件製作的層面提高到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全面深刻地整合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層面。

從建校至今,我校不斷完善教育信息技術硬件建設,爲學校實現教育、教學、管理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1991—1994年,爲各教學班配置了“三機一幕”;建成了語言室、衛星地面接收站和校園教學閉路電視系統。

——1994—1996年,建成2間微機教學室;購置了攝、錄、編系統;建立了集音、像、數據等爲一體的實時傳輸交互式多媒體電子教室,併購置了相應的應用軟件;爲各教師辦公室和科室配備了微機和打印設備。

——1996—2000年,建成了5間多媒體教室;在全省中學中首先建成開通校園網站(聯接各教室、辦公室和教師家庭,通過光纖接入國際互聯網),爲師生提供了良好的上網條件,並對社會各界開放,從1999年10月至2001年4月,訪問量已突破70萬,目前日均訪問量2000多人次;爲每戶教師家庭配置了PⅡ聯想品牌微機;建成由7臺PⅡ微機組成的圖書管理借閱系統;擴展了能同時播放8套節目的教育閉路電視系統;建成大型天象儀館和天文觀測臺各1座;全校共配備了650多臺微機;購置、製作了大量教育信息技術軟件。

學校積極開展教育信息技術科研,先後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教育部重點研究課題《教育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開發》子課題《開發、優化教育信息,全面提高中學辦學質量》、教育部“九五”重點課題《網絡環境下的學科系統教學軟件的研製和應用》、四川省“十五”規劃課題《校園網站的資源建設與應用研究》等研究項目。

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的推進,使我校的教學、科研、管理煥然一新:

——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建設和利用,豐富了師生教與學的內容和形式,實現了多邊交互,爲學生自主、生動、創造性地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教師開發設計的網絡教學軟件,深受學生歡迎。教師編制的CAI課件有130多件,其中26件分別獲國家、省、市、縣等級獎。

——校園網站專門爲學生提供主頁空間,鼓勵學生設計、製作網頁,積極參與網絡資源建設,爲他們開啓了拓展視野的現代化窗口,營造了放飛創造力的藍天,構築了攀登信息時代制高點的階梯。教育部2000年提出,要實施中國小“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時間,使全國90%左右獨立建制的中國小校能夠上網,使中國小師生都能共享網上教育資源。我校在這方面走在了前列。

——教育信息技術的運用,促進了現代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提高了教學效益。學校爲市、縣各校領導、教師提供了大量的教育信息技術應用優質課、觀摩課。語文、政治、生物、化學、數學等學科的教師在現代課堂教學比賽中獲成都市一等獎,3人獲省一等獎,語文、生物學科的2位青年教師獲得了全國一等獎。

我校於1997年被確定爲“中央電教館現代教育技術科學研究實驗試點學校”;2000年1月通過“四川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驗收;2000年10月被確認爲“全國中國小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七)開放辦學,積極推進對外交流與合作

我校始終以開放的姿態,同本地區以及省內外、國內外的大、中學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突破傳統的招生地域限制,積極推進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

——先後與成都七中等知名中學結爲友好學校,廣泛開展校際交流,博取衆長。同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央電教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建立合作關係。

——大膽探索,突破傳統的招生地域限制,於2000年成爲第一所進京招生的外地中學。外地學生和本地學生在一起學習、生活,能使其地域文化差異相互作用和交流,取長補短。京城教育專家們指出:這一創舉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個重大進步,將促進基礎教育跨區域競爭格局的形成。

——加大與國際教育接軌的力度,積極探索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有效途徑。同美國菲尼克斯(鳳凰城)天堂谷學院、加州文特拉學院、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夏威夷太平洋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劍橋國際學院、約克大學聖力嘉科藝學院,德國科隆高等專業大學、科保高等專業大學,英國華威大學,瑞士德西迪高級酒店與商業管理學院,澳大利亞國際教育中心、南悉尼學院等10多個國外教育機構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關係,已派出92名學生前往留學;1997年被確定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教育學術交流中心定點學校;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出國參加冬令營、夏令營,選派教師出國考察或培訓;1998年被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和美國英語學會確定爲中華營項目學校,每年舉辦一屆中美英語夏令營,中外營員們共同學習、旅遊、交流,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們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外語,並增進了國際友誼。2001年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行星學習有限公司簽署協議,舉辦“澳大利亞行星英語實驗班”,利用互聯網、多媒體和豐富的學習軟件,全面實現人機對話、互動學習,系統、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和聽力水平。

六、辦學條件——校園環境、硬件設施

我校是市級“園林式單位”、“校園環境管理先進單位”。建築面積5.4萬多平方米,綠化面積8500多平方米。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休息場所全面綠化,喬、灌、花、草科學搭配,校園內四季有綠色,四季有花香;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協調配置,突出庭園特色,爲教書育人、讀書學習、生活鍛鍊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學校基礎設施、教學設備完善。專用教室、實驗設備、藝體器材、衛生器械等按要求配備。1998年,建成了投資1000多萬元、面積達1萬平方米的科技綜合樓,集現代教育技術信息中心、圖書館、專用教室、演播廳、天文天象館等於一體;投資400多萬元建成了設施齊備、實行微機管理與操作的學生食堂,能同時容納1680人就餐;建成了高標準的學生浴室,有104個浴位。2000年,投資400多萬元建成了塑膠跑道和人工足球場草坪;爲學生寢室安裝了直撥電話;校園地面全部鋪設了彩色路磚。

七、辦學效益——質量效益、社會效益、輻射效益、產業效益

十載耕耘,春華秋實。經過艱苦奮鬥,改革進取,我校的辦學效益得到了不斷的提高:

(一)質量效益

由於堅定不移地實施素質教育,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教育教學質量:高、國中鞏固率、合格率、優生率、升學率均居全縣之首,名列成都市、四川省前茅;建校以來共有2241人考入高等院校;從1994年首屆高中年級畢業開始,連續7年獲得成都市“高中工作成績顯著”表彰。

建校9年多來,學校獲得的稱號、獎勵,國家級的有: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單位、全國中國小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創建綠色學校活動先進學校、全國影視教育先進學校、檔案管理國家二級標準單位等20項;省級的有:省級文明單位、省校風示範學校、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省體育傳統項目先進學校等29項;市級的有:市精神文明建設十佳單位、市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市先進職工之家、市級園林式單位等90項;縣級的有: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單位等159項。從調入我校起統計,全校教職工獲縣級以上稱號、表彰、獎勵共528人次。

學生在學科、藝體競賽中獲縣級以上表彰、獎勵共1044人次。學生女子足球隊獲得全國第三名、第四名,9次奪得全省冠軍,隊員入選省隊、陝西隊、八一隊、國家青年隊(王思樅,1999年入選國青隊併成爲主力隊員)、國家隊(2000年12月新一屆國家女足集訓隊組成,四川入選3人:肖珍、羅清秀、郭娉,均系我校輸出的隊員)。1999年雙流第1個保送生、2000年全縣3名保送生以及2001年全縣獲得保送資格(必須在數理化奧賽中獲全國一等獎)的3名學生,均被我校囊括。現已有3名學生獲得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1年特長生預錄資格。校園文學社社刊《春曉》被全國中語會評爲“全國中學生文學社示範社刊”(列第5名,共15家)。

(二)社會效益

我校的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向高校輸送的生源質量高、後勁足,獲得了招生院校的好評。例如北京師範大學,之所以選擇我校作爲教育實驗基地,對我校生源的充分認可就是一個重要原因。

——辦學聲譽好,吸引了大量外地學生慕名前來就讀。

——對改善投資環境、招商引資起到了一種特殊的作用,不少人到雙流投資辦廠,有一個因素就是孩子讀書有好學校。

——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的大批建設者,綜合素質好,社會適應能力強,在各條戰線上建功立業,對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輻射效益

原成都市教委主任葉長堅1994年曾說:“棠湖中學的建立爲普通高完中的辦學注入了活力,帶來了生機,形成了競爭機制。”1996年,我校創造了“5年建成省重點”的奇蹟,省重點中學評估小組認爲:棠湖中學的辦學實踐和辦學成效,對全省一般中學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辦出高水平、有特色的學校,提供了範例,其示範性具有可操作的特點,值得在全省推廣。副省長徐世羣把我校產生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形象地稱爲“棠中效應”。

爲了進一步發揮示範輻射功能,推動教育的整體發展,我校積極採取了以下措施:

——在上級的領導下,選派骨幹教師到薄弱學校擔任領導職務,推廣“棠中經驗”。

——對口扶持省內薄弱高中。太平中學是雙流縣一所一般普通高完中,1996年我校與該校簽訂締結友好學校的協議,提供教育教學幫助。西昌六中是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地區學校,辦學條件、辦學質量相對薄弱。1998年,我校同該校建立了對口扶持關係,採用派出骨幹教師前去輔導、請該校教師前來我校觀摩學習、遴選我校優秀教師同該校教師結對指導、提供教育教學的文字和音像資料等方式,幫助該校提高辦學水平。

2000年,我校響應上級黨委、政府對口支教的號召,遵照有關文件精神,結對支援甘孜州九龍縣中學。邀請九龍縣教育行政領導、九龍縣中學負責人前來我校考察學習;對該校各學科教研組長進行了爲期1周的業務培訓;同該校開展管理、教學、科研實時交流,將我校的改革方案、管理制度、教學規劃、教研方案、科研課題方案、課題實施報告以及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等及時送(寄)達該校,供他們參考借鑑,豐富其教育教學資源;贈送了聯想逐日2000型微機12臺(價值6萬元),並由我校信息技術中心教師對該校計算機教師和7名骨幹教師進行了培訓;每年爲九龍縣中學以及甘孜州其他地區培養3名以上國中或高中學生;2001年3月動員全校師生爲九龍地震災區捐款8000多元。我校擬派3名教學骨幹赴該校任教,後因對方實際問題未成行。我校將進一步貫徹落實對口支教事宜。

——歷年來接待了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參觀考察團,爲他們提供有益的借鑑。省外的如廣東、遼寧、廣西、新疆、武漢、重慶、江蘇、山東的部分學校或教委;省內有各地市州的教育系統。

——先後承辦了省高中畢業班語文教學研討會(1994年)、省中學物理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暨優秀論文交流大會(1996年)、省首屆中國小計算機軟件製作交流會(1997年)、省物理學會代表大會暨學術報告會(1998年)、成都市多媒體教學現場會(1999年)、省WCS中國教育項目學校教學研討會(1999年)、省校園網建設現場研討會(2000年)、成都市高中語文新教材課堂教學競賽(2001年)等會議或活動;參加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課題研討會的全體領導和代表來校參觀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2000年)。我校的辦學經驗由此得到了進一步傳播。

——利用和發揮教育教學資源優勢,積極爲其他學校、單位提供有關服務。承擔了縣內中國小教師計算機等級考覈培訓和計算機教師專業技術培訓的任務,協助省電教館對省內部分計算機教師、電化教學人員和重點中學校長進行教育信息技術培訓,協助縣財政局進行財會人員計算機技術培訓,等等。成立了由縣內各校學生參加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每週均開展活動。

(四)產業效益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指出:“教育是全局性、先導性的基礎產業。”朱鎔基總理在第三次全教會的講話中說,“現在城鄉居民教育消費意願十分強烈,居民家庭儲蓄中有相當的比例準備用於教育”。省委副書記陶武先(當時任省委常委、市委書記)1999年6月1日視察棠湖中學等5所學校時指出,要認識到“培養娃娃毫不吝惜”這一社會對教育投入的巨大潛力,推進教育產業。

以適度的產業方式發展教育的超前思路,在創業之初就進入了我們的改革意識之中。建校時,我校只有縣裏劃撥的27畝建校用地和財政下撥到位的2萬餘元啓動資金。以校長黃光成爲代表的“棠中人”,沒有“等、靠、要”,而是迎難而上,勇於開拓,籌藉資金,負債發展,高質量地完成了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學校具備了一流的辦學條件後,辦學質量和效益迅速顯露出來。

爲了增加教育投入,我校面向市場,開展勤工儉學,創辦了建築工程公司、農藥廠等校辦企業。

貼近市場辦學、以適度產業方式發展教育,使我校在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的同時,還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財政撥款總計2783萬元,固定資產已達6000多萬元,資產淨增3000多萬元。此外,還形成了寶貴的無形資產。

經認真自查,我校自查得分爲496.5分,附加分45分(未計入自查得分,僅供參考),達到了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的標準。同時,我們正視不足:建校歷史短,一些需要長期積累的工作(如藏書量)存在差距。我們將充分發揮新學校的優勢,揚長補短,突出特色,深化改革,促進發展,不斷積累經驗,努力提高辦學水平,爲四川教育在西部大開發中實施追趕型、跨越式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四川省雙流縣棠湖中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