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

來源:瑞文範文網 8.77K

張德芬,華語世界首席心靈暢銷書作家。第一次,我選擇了她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我是一個不愛看書的人,書買回來以後也是好久沒有碰過,直到一天實在沒事幹纔想起它來。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

好奇,這是看時的最初想法。可能是書名的關係,所以好奇這個“未知的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對號入座,這是在讀書過程中的想法。一個莫名的問題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我不是誰?是啊,我們是誰?又不是誰呢?從來到這個世上,從我們被賦予了姓和名時,我們便很自然的知道自己是誰了,可是卻沒有想過那只是一個代號而已,就像好多事物都被我們不由自主的賦予了代號和意義,從而影響着我們的情緒和感受,讓我們迷失了自我,更確切的說應該是真我吧!

我們每天盲目的向那個所謂的目標前進着,其實我們只是在攀附。想想在前進路上我們快樂嗎?有沒有真正的靜心想過我們到底想要什麼呢?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帶着不同的面具,從而使我們離真我越來越遠,雖然它一直住在我們的心裏,一直觀察着我們的一切,可是我們卻從未去真正的感受過它的存在。因此它就成了我們那個未知的自己。

其實屏蔽只是藉口罷了,因爲我們更在乎外在的事物,更貪慕虛榮,更喜好虛僞,即使好多人不承認。是我們自己把我們與自己拉的越來越遠。書中的老人曾在牆上畫過一匹馬,一輛馬車,馬車伕和乘客,也就是老人口中的人生模式:馬車的構造和質量代表我們的命、馬代表我們的表意識、馬車伕代表我們的潛意識、乘客則是真我。

我們一直活在小我擬定的人生中,其實,我們應該拋開所有沒必要的顧慮,例如:害怕、嘲笑、否定等,去感受一下我們的內心,去感受一下如果拋開之後,做着真正想做的事而帶來的喜悅。在我們抱怨憑什麼、爲什麼時,有沒有換角度思考,有沒有正面解決問題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爲當抱怨時,我們就是在逃避,在給自己找藉口而已。甚至當我們抱怨不公平時,有沒有想過公平二字用的是否正確? 公平在同級人事物上是永遠成立的,或者另一種說法,世界上凡事都是公平的,當我們失去的同時,一定會得到什麼,只是我們把心思全放在了失去上,卻忽略了所得到的,所以可以說我們被小我控制着。

面對我們那些所謂的情緒遭遇,我們常常選擇逃避,因此它們會經常找上門來。如果我們可以與它們正面相對去感受它們,去換角度考慮它們,然後慢慢的消化它們,我想問題就簡單多了。同時,我們應該擁有一顆敢於否定自己,敢於反思自己的心,讓我們離真我更近。

負面情緒也會給我們的健康帶來威脅,我自身就是一個身體不好的人,對此我頗有感受,如果心情愉悅,那麼身體的每個細胞都會充滿活力,從而讓我們活力四射。積極的情緒會帶來好的結果,我們有時也會有這種感覺,有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以後,就會感覺不順利的事情接二連三的發生;相反,如果最近有好事,則會感覺好事連連。我想這應該就是書中提到的“吸引力法則”,所有事物都有力量存在,而且相同的力量會相互吸引。所以如果一個人老帶着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就難怪常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

所以我認爲一個人的態度是很重要的,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態度決定成敗了吧?根據“吸引力法則”,我想我們討厭什麼樣的人,那麼我們應該就是那樣的人,因爲我們能討厭就證明能量得到了吸引,只是我們從來不承認罷了。書中也提到了: 情緒的障礙、體驗、爆發和療愈。我想可以這樣理解:困難--感受--發泄--愉悅。其實,就像書中說的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不同的功課,因此就會有不同的困難和情緒出現。與其說不同,倒不如說相同,因爲他們存在的意義是相同的,都是爲了讓我們更好的完成功課。

以前我認爲世界上有好多人,每個人都不一樣。而現在我感覺其實每個人都一樣,都是被小我控制着的人,我甚至認爲世界上只有我自己。天的事我不需理會,別人的事我無權干涉,所以我們所謂的世界應該是自己的世界,所以書中會說:“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就像我們照鏡子一樣,什麼表情,什麼事物它都可以反射在你面前。而你只能去接受,而不能去一拳把鏡子打碎,因爲受傷的還是自己,所以我們應學會面對、接受、然後放下。這樣鏡子裏的自己纔會越來越美,笑容纔會越發的真實和燦爛,好事也會找上門,因此心想事成也就有了基礎,剩下的就是行動啦!那麼,我想從此以後陽光應該會一直陪在我們的身邊吧!笑對人生,我們要持有積極的態度,別人我們無權改變,但我們自己是可以做出改變的,只要我們想。

最後,我想書中的這句話最適合做結尾了:“我們不知道一切問題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