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共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49K
本文目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600字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共4篇)

爲什麼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爲什麼我不快樂?我該如何當自己生命的主人?”想必很多人都這樣問過自己,在都市生活中的我們常會感到迷失和疲倦,不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而這本書則掀起了對心靈探索的高潮,書中涉及很多對心、追求的探索,對幸福的定義,對生活的態度。

書中描述女主人公與一位老人的談話,中間穿插些結合生活的小故事,有的涉及工作、情感、性格、人際關係,這是一本 “現代修心書”,作者用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這四個層次,提供者在生活中身體力行書中的種種建議,讓讀者獲得身心的療愈,作者用心良苦,在字裏行間,用心與煩惱的人們耐心交流。書中的老者是智慧的象徵,意在告訴讀者要善於和自己內心深處的智慧老者交流,拋開世俗現實世界的困擾和麪具,發現潛意識裏真正的自己。

你可能在忙碌中漸漸忘了自己追求生活的最初動機;你可能帶着面具遊走在形形色色的人羣裏,在遇到挫折失敗後不願面對自己和周圍的環境;你窮盡一生追求的可能並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費盡心思爭取的可能最後使你失去了快樂,現在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讓每一個人都無所適從,而這本書恰恰指明瞭方向,要看得清內心深處的自己,我們所追求的“愛、和平、幸福”纔有意義。

“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在書的最後,老人這樣鼓勵着主人公,如果我們耐心剝開它們一層層的外殼並且將這些禮物細細品味,那麼生活將會是另外一番風景。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600字

近日在同事中漂流着一本好書,是崔大夫推薦大家讀的——《遇見未知的自己》,書的作者是曾爲臺灣知名女主播的張德芬。這本書很特別,它是“都市身心靈脩行課”,它帶給我的是心靈的淨化,它值得我們每個人反覆的閱讀、品味和吸收。

這本書以主人公若菱的感情和工作爲主線,將心靈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這些道理通過若菱與一位老人的對話融會在故事裏,使讀者很有興趣讀下去,並在不知不覺中跟隨着作者的引領,不自覺地深入淺出的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深刻的探索:我是誰?我想要的是什麼?我應該怎樣調試自己的心情?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愛,喜悅,和平是從內心,由內至外的散發,而不是靠外物來獲得;讓我明白了我們喜歡某個人或某件事情,或討厭某個人某個事物,其實都是內心的一種投射和需要;它教會我健康的呼吸方式;它教會當我產生不好的情緒時,要往內看,看看自己是否是沒有去接納臣服或者沒有成長到足夠強大的內心,纔是真正產生不好的情緒的原因,讓自己在困境中不再糾結。它告訴我“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雖然現在我們正在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爲我們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讓我們繼續勇敢的、樂觀的去面對,我們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

這本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從來沒有一本書讓我在兩週的時間內看了三次,並反覆分享了五場!在整個看書和分享過程中,內心最先涌出的就是感激,接着就是幸運感!感激吳老師總是能給我們推薦有益於我們成長的好書;幸運自己能和樊理姐姐一起參與到家長eq課堂的工作中,在學習和分享中不斷成長和修煉自己!

初看這本書,覺得它像一個集合體,把量子物理學、道家、佛家、心理學的各種理論、教義和概念溶到一處,用一個小說故事來串聯,淺顯易懂;再看卻覺得難了起來,難就難再把那些“功課”內化成自己的東西,真正做到往內探求、修煉自己。很喜歡那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抗拒、不可改變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事情上。讓我想起了我們的7-12歲孩子的課程情緒abc法則。它說,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讓我又想起了曾經上過的安東尼.羅賓的課;你過去每發生的一件事情都是一個故事!要學會編寫你人生全新的故事!三看這本書,我開始由衷地爲我們在讀的會員孩子而慶幸,覺得他們是多麼的幸福!能夠在3歲、6歲、10歲-----這麼年幼的時候來接受情商教育,這樣的孩子從小就在內心儲蓄了滿滿的能量,長大了怎麼能不知道如何創造自己的快樂幸福生活!我把這樣的感慨傳達給家長,讚美家長們是一羣有遠見卓識、愛學習的家長,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

這本書構思巧妙,特別適合分享,因爲它每一章都是通過白鬍子老人問主人公若菱一個問題,每一次都是讓若菱帶着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回到她的現實生活中去,這樣就方便我把書中的問題直接提出來引導家長思考討論,也是讓自己再反省思考的過程。發生在你生命中所有的事情,無論好壞,都是繞不過去的,一定要去積極面對,“在生活中修行”,在不斷認知自我、完善自我中修煉,活出快樂的自己、活出有價值的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臺灣著名女作家張德芬的第一本書,當年看完這本書有一種頓悟的感覺,前幾天寫了一篇《改變》的文章,就把以前寫的這個感想也拿出來分享一下吧。

我們身在這個世界,就是希望自己幸福。我們追求金錢,追求漂亮的衣服,追求希望能理解自己能夠和自己相守一生的伴侶,以爲這就是幸福的全部,我們費勁的在物質世界裏,在別人身上尋求結果,表面上看起來這些地方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想要的東西,然而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心當時可能滿足了,可是過一段時間,卻又變的空蕩蕩的,這是爲什麼呢?這本書就是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尋找幸福的地方都找錯了,能真正讓我們幸福的地方,是我們的內在,我們要通過改變我們的內在,來找回我們真正的自己,進而來改變我們周圍的人,改變我們周圍的環境和世界。

以下是我針對書裏的內容最感悟的幾點:

一、 我們不能當自己情緒的奴隸

當時我看到這點的時候,覺得很奇怪,情緒跟我們自己不是一體的嗎?怎麼才叫不當自己情緒的奴隸呢?從書中我瞭解到,我們的性格被從小被灌輸的各種約定俗成的觀念、信念、標準、價值觀等等影響,這些影響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價值觀不同,每個人每天環顧四周,看見的是他想看見的東西,其它的東西大腦會自動排除掉。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件事,在生理學上來說,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係,比方說,如果你每次都因爲一些小事情生氣,那麼,你就是每天都在重複地爲那張神經網路接線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以後只要你碰到一點不合心意的事情,你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習慣性的生氣,而這種習慣性,讓我們幾乎已經沒有停頓的意識,並且久而久之,我們的身體器官會對這種情緒反應產生特定的胃口,會產生飢餓感。如果你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發脾氣。想想多可怕,我們會對生氣上癮,這是多麼不可想象的事情啊,以前只要生氣,我們都會責怪讓我們生氣的人,我們認爲是他們所做的事情讓我們生氣,我們從來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我們從來沒有意識到很有可能是我們自己身體的細胞有生理需求而導致我們生氣,而長壽的人,都是內心平靜的,情緒不容易受其他人影響的人。所以,當我們遇到不高興的事情想要發脾氣的時候,一定要先停下來三分鐘,想想這件事情是否有它好的地方,想想我們是否真的準備爲此生氣,想想我們生氣了是否對事情就有所改變,想想這個時候是生氣好,還是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好,慢慢的,我們就會學着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讓自己的情緒隨性而發,甚至無法控制,這就叫不當自己情緒的奴隸。而只要你瞭解到生氣也會上癮的時候,想必你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要擺脫這種癮症!

這個理論來自於《我們懂個*》這個電影,可以現在網上搜一下張德芬的講解視頻,非常棒!

二、 改變自己,就是改變你周圍的人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就脫離不了各種各樣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和一些人似乎總也相處不好,總是覺得別人對我們太苛刻,和我們對着幹。殊不知,我們自己也是這樣對別人的,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對他人,他人就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對你。還有些時候,我們會較真爲什麼非要我先改變?爲什麼不是別人先改變?其實誰改變都不是問題,問題是,你認爲你的某種關係是否正常,是否願意從中得到益處。只要改變了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書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夫妻關係、婆媳關係以及工作上有存在很多問題的女人,當她得知改變自己就可以改變周圍的人的時候,她也不相信,抱着試試的心態,終於解決了婆媳關係、夫妻關係並轉變了工作上的劣勢。!爲他人着想,就是爲自己着想,同樣祝福他人,就是祝福自己。

三、 善待自己,讓自己內心強大。

善待自己,不僅是讓自己吃好喝好,更是要爲自己的心念做一些事情,因爲這些事情可以讓我們內心平靜,得到喜悅!我們的幸福,快樂的感覺,是從內而外的,不是僅僅依附於一些外在事物的。定下心來問問自己的內心呢,到底想要什麼?到底需要什麼?從小到大,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夢想更好的人生,我們或者根本不敢夢想更好的人生。我們可能從小就被大人批評自己這裏不好,哪裏不好,但是現在我們長大了,不是以前那個人雲亦云的小女孩了,我們可以分清楚對錯,可以看的到自己的優缺點,別人的優缺點,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接納自己,發自內心的愛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強大自己的內心,纔不會苦苦地從外面尋找愛來填補自己。內心強大了,即使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可以很快恢復,不會長期痛不欲生。而當你內心充滿愛的時候,你會有足夠的愛去給你周圍的人,而你周圍的人也會 變的更加愛你了!

四、 臣服已經發生的事情,專注當下可以努力改變的事情

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有些人生於官宦之家,生來很多東西都不需要操心,有些人出生貧苦,所有的事情都需自己努力,可能努力了也未必就比別人強。很多事情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出生,我們的相貌、個頭,我們是否對這些已經確定無法改變的事實耿耿於懷,無法釋懷嗎?即使你對此不滿意,不斷的埋怨,難道就對事實有所改變嗎?事實就是最大,因爲已發生的事情是不能改變的。如果你不接受它,就好像拿頭在撞一面牆壁,而希望能把它撞開,結果當然是無濟於事。《沉思錄》上有一句名言就是: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和事實抗爭!看了這本書,我學會了臣服已經無法改變的事情,而專注當下可以努力改變的事情。其他人的事情,老天的事情,我無法控制,我臣服,我接納,而我能控制的,就是我自己,就是當下我能做的事情,這,纔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當一個人有這樣的思想的時候,整個人,真的變的很平靜,遇到事情也不會像以前那麼心急火燎,而是努力想辦法解決,這個時候事情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最近看了張德芬的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寫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階級的女性爲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先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一個不經遇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繭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關於都市身,心,靈脩行的書。看後很受啓發。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小我,什麼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麼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說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裏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己會很痛苦的。而身體裏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着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於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書中一直在強調尋找真實的自我,確實我相信大多數人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這個代號上,我也是這樣認爲的,我很少去認識真我是怎樣的,事實上每當我想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是茫然的,就連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樣的,我發現認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像書中所說那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外在環境影響着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在我讀書的城市,那是一個節奏步劃都很快的城市,稍不留神就會被落下,那裏交通格外擁擠,速食店到處都是,人人都生活在名利角逐戰中。是一個躁動的城市,真的是:忙碌,忙碌,每個人都忙碌;追求,追求,每個人都追求。爲了生活,爲了夢想,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演戲,扮演好員工,好朋友,好妻子,好媳婦,好父母,甚至是好人!有些是心甘情願的,能夠從中獲得快樂,然而在不願意的時候,爲了演好這些戲份,我們每個人都要因時因地的戴上一些面具,正是這些面具遮住了真實的自我。當然還有我們那種小我的虛榮心也會讓我們失落自我。然而也不是說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就很難找會真我了,書中介紹了一些實用性和靈性的生活指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我們周圍朋友,同事來初步認識自我,因爲我們周圍吸引來的人和事物,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帶着一定的能量震動和我們的震動頻率相近。

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說自己的心態有多麼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好,我會爲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考慮,對於以發生的事情不會學着接受,更別得什麼與身體聯結了!我要試着看開看淡一切,學着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