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創新理論論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8W

黨員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造師魂,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不僅要真懂,而且要對黨的創新理論無比的忠誠,具有堅定的信仰。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的3篇黨的創新理論論文,歡迎大家閱讀。

黨的創新理論論文

黨的創新理論論文一

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不僅擅長生產適銷對路的新產品,而且尤其擅長對周圍環境的任何變化做出適當的反應。在當今世界上,惟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以不變應萬變”,那是死路一條。 什麼是管理創新?創新(Innovation),含義爲創新(Innovate)行爲、發明(invent)行爲或者創造(create)某種新事物的行爲,即將原有的東西加以改變或引入新的東西。

創新是“形成創造性思想並將其轉換爲有用的產品、服務或作業方法的過程,即富有創新力的組織能夠不斷地將創造性思想轉變爲某種有用的結果。

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認爲:創新的含義是有系統地拋棄昨天,有系統地尋求創新機會,在市場的薄弱之處尋找機會,在新知識的萌芽期尋找機會,在市場的需求和短缺中尋找機會。 創新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爲。任何使現有資源的財富創造潛力,發生改變的行爲,都可以稱之爲創新。

從系統論的角度看,創新實質上就是要建立一個創造性的“生產要素集成系統”,追求最佳“系統組合效應”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管理創新對創新者來說是改變資源的產出效率,不是隻有以前世界上不存在的東西我們發明出來了才叫創新。以前沒有建立完善紮實的管理基礎(如管理規章制度的完善與制定),現在意識到這個問題,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基礎,同樣屬於創新。

創新不一定是發明一個全新的創造物,創新也可能是改進和衍生。模仿往往是創新開始的第一步。創新需要審視內外部環境,處理、蒐集有關變革威脅和機遇的相關信號,決定組織需要關注的關鍵信號(以企業的發展戰略爲基礎)。

摩托羅拉公司銥星計劃的案例說明:企業經營處處存在風險,只有通過創新(在這裏是通過“風險投資”降低風險)才能避免企業的滅頂之災。

無數企業的經驗告訴我們:創新必須從上到下。決策者和執行人必須得到授權,基層員工必須有理解力、責任心和足夠的能力,兩者缺一都會造成災難。

所謂“以人爲本”,就是要把管理活動的動機和原則建立在千方百計調動並保護人們自我管理的自覺性和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上。創新要抓住自己企業的最薄弱環節。

任何一個系統都至少存在一種侷限(否則企業都可以賺取無限多的利潤),企業發展的關鍵是要把重點放在各種侷限上,即把重點放在鏈條的薄弱環節上,在絕大多數企業裏,最薄弱的環節不是客觀因素,而是已根植於行爲方式中的某種做法。

對於我國企業來說,管理是最短的一塊板。創新就是最有效的加長短板的手段。 過於現實主義往往意味着不求進取。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的一般都是理想主義者。

實踐證明,成功的企業,必將是具有個性化、活力化特徵的創新型企業,是能夠創造出與衆不同的產品和獨具特色的經營方式的企業。

“創新”一詞在英文裏有兩個詞相對應:innovation和creation。innovation是從經濟意義上說的,所以兩年前全國創新大會說“創新的主體是企業”。這就是從知識創新走向技術創新,形成生產力,出新創意、新設計、新材料、新工藝,形成新產品,到市場上去爭分額。這個過程當然是企業爲主。這種“新”,以市場評定爲依據。一套時裝,把三十年代的旗袍拿過來,改頭換面一下推向市場,取代了去年的裙裝,成爲新款式,受到顧客歡迎,爲企業爭得大量利潤,就是“創新”。這當然需要新思路,要了解市場動向,但不一定是過去從來沒有的。Creation現在常叫做“原創性”,就是在科學上得到過去從沒有過的東西。上帝創造世界用的就是這個詞。這當然是科學家的任務。所以我過去曾說,我們大學要更注重creation,

要原創。後來想,其實科學發展也是曲折的,螺旋式上升的,有些過去提過的一些概念、理論,曾經被證明是不恰當的或錯誤的,在一定歷史時期以後還會發現它有合理的成分,可以拿過來用。當然不完全是原來意義上的,可能是借鑑的。例如,牛頓提出過光的微粒說,後來被波動說替代了,“量子論”出來以後,光於概念又爲科學界公認。當然,它己不是牛頓意義上的“微粒”了。50年代核磁共振的“自旋問波”發明以後,曾認爲可以用此現象做計算機記憶元件,很快成了無稽之談。40多年後,量子計算的實驗,卻在覈磁共振中實現了,當然不是用“白旋迴波”,但有相似之處。所以科學上也可以“溫故而出新”。於是,我就認爲沒有必要文嚴格區分innovation還是creation,能創新就行。何況大學還應該把一部分學生培養成企業家,讓他們去創業。所以,創新就是創新。能以前人以他人所沒有的方法、手段、器物、概念、理論之解隊提山米的問題,滿足社會的需求的,以及能找到前所未知或沒有的事物的,都是創新。?

現在一談到創新,就要說到諾貝爾獎之類,似乎只有獲得諾貝爾獎纔算創新。這種觀念會誤導社會。如果我們僅僅是爲了培養少數的尖子人才,傑出的科學家,就沒有必要興師動衆地在全社會提倡創新。我們民族需要創新,就需要大批的創新人才,去迎接國家經濟、政治、法制、社會、環境、管理、文化、教育、科學、技術、健康、人民生活等方面提出來的無數的、層出不窮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多數都不能完全依靠學習、借鑑、抄襲現成的方案,而需要我們的工作人員以創新的態度和創新的能力應對。我們每個人的職位有高有低,所遇到的問題有大有小,但都要以創新的態度和方法去處理,才能取得實際的成績,使社會進步。創新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少數人的行爲,創新是全民族的任務,應當成爲我們民族的精神。所以培養創新人才是對我們各級各類學校共有的要求和任務,而不僅只是某些高層次學校的事。這樣,培養高素質的、有創造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的任務才能完成。

如何理解創新必須堅持兩大根本要求?

總結我們20多年持續推進理論創新的基本經驗,聯繫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積累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看到,要創新,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必須堅持與時俱進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

思想上 聯繫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我們都知道,理論創新的源泉在實踐。實踐是永無止境的。一個有作爲的政黨,不僅要投身於變革自然和社會的偉大實踐,而且要善於傾聽實踐的呼聲,把握實踐的走向,使自己的思想、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能夠隨着實踐的進程不斷地推進和發展。毛澤東找到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正確道路,就是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結果;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提出要着重從思想上建黨,也是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成果。由此可見,創新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始終如一地堅持實事求是。

在實踐中,常常會發生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的衝突,就有一個如何在實踐中重新認識自己原有的經驗和理論的問題。這樣,在堅持實事求是的過程中,就提出了“解放思想”的任務。毛澤東當年在延安整風運動時就提出過“要在黨內發動一個啓蒙運動,使我們同志的精神從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的矇蔽中解放出來”。鄧小平在真理標準問題討論過程中,更是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聯繫起來,作爲黨的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可見,創新的過程就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過程。

理論上 堅持與時俱進科學精神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從來不是被動地適應時代的變化,而是以一種歷史的主動精神和創造精神,能動地適應時代的變化。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說xx同志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深刻總結,提出的“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反映了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的新認識和新覺醒。

這就闡明瞭一個重要問題,我們在推進理論創新時,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時,在理論上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也就是說,推進理論創新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過程中開拓前進

黨的創新理論論文二

一、理論創新的內涵界定

第一種觀點認爲:理論創新就是認識世界,就是把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由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形成理論形態的認識成果,即新的思想、觀點、原理。

第二種觀點認爲:提出新觀點、新理論是理論創新,對過去的觀點、理論有所改進,增加了什麼或減少了什麼,也是理論創新。新的“理論”應該是真實的理論,即真理性的理論,而不是主觀隨意的虛假之詞。理論創新並不是爲新而新,新就是一切。

第三種觀點從理論創新的客觀根據、客觀內容、客觀標準的角度,界定理論創新的科學內涵有二:一是理論確實反映了人類歷史時代的變化和中國社會歷史時代的變化;二是理論確實回答了時代變化提出的新課題;二是理論的這種反映和回答確實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

也有論者提出:“理論創新就是要在解決實踐問題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不斷提出正確的新觀點、新論斷、新理論”。iv 理論創新是客觀辯證法發展的必然,理論創新的靈魂在於體現時代性,創新的動力在於它的實踐性,創新的本質在於它的開拓性,創新的關鍵在於把握規律性。

二、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歷程

恩格斯指出:“歷史從哪裏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裏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v。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歷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

國化的歷程,這一歷程基本上是沿着“回答什麼問題,怎樣回答問題”這一理論範式展開的。

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理論探索

20世紀初期,中國處在一個社會衝突激烈、矛盾變動急劇的時代,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並領導中國革命實踐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想也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孕育起來的。急劇變動的時代必然呼喚新的時代,毛澤東作爲中國共產黨人的傑出代表,在這樣一個大變動的時代背景下,帶領中國共產黨人解決了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無產階級如何領導革命,如何奪取政權,中國走向何處去的問題。

1920xx年爆發了“五四運動”,這是一場由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掀起的爲挽救祖國危亡而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把目光由西方轉向東方的轉折點,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這一進步促進了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1920xx年,選擇馬克思主義爲行動綱領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了。在黨初期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對於無產階級究竟應該如何領導革命,如何奪取政權,中國走向何處去等一系列問題的看法並不是完全清晰的,在摸索的過程中也出現了曲折與反覆。經歷了大革命失敗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尋求新的革命道路。1920xx年8月起,仿效俄國十月革命道路,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心城市舉行武裝暴動,相繼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二大起義。由於脫離了中國的實際情況,二大起義均以失敗而告終。以毛澤東領導的湘贛秋收起義爲代表,首先放棄進軍長沙的原定計劃,開闢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這是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最初探索。毛澤東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並且提出了富有哲理的兩句話,一個是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一個是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瞭解中國的情況。

在經歷了一大前後的艱難起步後,從二大到八大這長達34年的歷史中,隨着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國情的認識漸趨全面、深刻,革命鬥爭的日益廣泛、深入進行,經驗教訓的不斷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始在理論上和實踐中不斷取得突破,結出豐碩的果實。在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論斷,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學會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十中國的具體環境,“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着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vii。從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有了旗幟鮮明的標誌性方向。以黨的七大爲標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第一次飛躍,達到了第一個高潮。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科學地回答了近代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性質以及革命的動力、領導權的問題,並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前途,找到了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爲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做足了思想準備、理論準備和組織準備,帶領中國共產黨把新民主主義革命順利地轉變爲社會主義革命。

20世紀50-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毛澤東爲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面臨着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社會主義是作爲一種理想制度被介紹到中國的,但是究竟社會主義是什麼樣子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不僅一般人不清楚,就是以它爲奮鬥目標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當時也“不甚了了”,毛澤東也不例外。建國前夕,他指出:“他們已經建設起來了一個偉大的光輝燦爛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共產黨就是我們的最好的先生,我們必須向他們學習”。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認識的起點。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過程中,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國內,經歷了百年戰亂,基礎十分薄弱,百廢待興;國際上,面臨着西方發達國家反華勢力的叫囂,如何搞建設成爲了擺在新中國面前的一個新問題,是一項需要我們去開創的嶄新的事業。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提出以蘇聯爲借鑑,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的偉大構想。

1955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內率先提出了以蘇聯經驗爲借鑑,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大問題。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係》的重要講話,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1956年9月召開的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二大改造完成後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了黨在今後的根本任務,並制定了黨在經濟、政治、組織等方面的方針和政策,取得了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大成果。隨後,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又從經濟建設、經濟體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設、思想文化建設等各方面,進一步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問題。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關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後的問題》重要講話,提出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學說,取得了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新成果。

2、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理論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

xx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1)鄧小平理論的創立,不僅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而且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框架基礎,初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鄧小平1982年9月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宣告:“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ix。此後,全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逐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闡明瞭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1978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們黨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轉折。以這次會議爲標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始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偉大實踐。在這場偉大變革中,以鄧小平同志爲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注重總結歷史的和現實的、中國的和外國的、成功的和失敗的經驗教訓,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978年以後,鄧小平同志領導全黨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總結歷史經驗,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進行理論創新。在和平與發展成爲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鑑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緊緊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命題,深刻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從而基本解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進一步深入,體現了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在繼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麼建設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創造性的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

設黨”的基本問題

新的時代呼喚新的理論,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隨着實踐的深入,新時期一些新的矛盾暴露出來了,仍然需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積累新經驗,實現新飛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基本問題的回答,是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規律的探索,是馬克思主義發展歷史賦予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任。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保證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不斷增強;如何使黨在領導全國人民迎接21世紀的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始終成爲堅強的領導核心,就成爲中國共產黨面對的重大課題。xx同志在黨的xx大上明確提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同時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爲中心,着眼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着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着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x以xx同志爲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創造性地繼承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以其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理論品格,從事關黨和國家命運前途的高度,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和總結,科學地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歷史課題,這就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鞏固立黨根本、堅實執政基礎、擴大力量源泉的必由之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爲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性的政治宣言和執政興國的指導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成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又一新的理論成果。

(3)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戰略思想的提出,迴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發展中面臨的新矛盾,新問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視野,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進程,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基本問題

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事業駛入了21世紀。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題,從普遍意義上講,發展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和平、發展、合作是當今時代的特徵,無論對於一窮二白的新中國來說,還是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的中國來說,發展都顯得十分急迫而重要。中國共產黨和世界上其他執政黨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發展問題對保持黨的先進性、保持黨的執政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在新的世紀,新的世情、國情下,中國共產黨能否繼續引領中國走向新的輝煌成爲對黨的一種考驗。因而,時代要求中國共產黨對“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基本問題作出回答。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黨的xx大以來,以xx同志爲的黨中央着眼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立足於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在堅持用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不斷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同時,在理論上不斷擴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提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走和平發展道路等重大戰略思想,取得了豐富的理論創新成果。這些理論創新成果,涉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各個方面,具有鮮明的針對性,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續推向前進。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的演進歷程,體現了由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過渡和發展,展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漸進與飛躍交替的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由萌生初始思想到明晰科學概念,由實踐探索積累經驗到認識昇華形成理論形態,由領導革命取得成功到領導建設和改革取得偉大成就,它經歷了一個從失敗到勝利,從不成熟到成熟,以及再探索的過程,是一個艱辛探索的歷史過程。

三、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實質

理論創新就是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之所繫。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一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歷史。因此,理論創新的實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相結合,就是研究實踐中產生的新情況,解決實踐中產生的新問題,總結實踐中產生的新經驗,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實現了兩次歷史性的飛躍,形成反映這兩次歷史性飛躍的兩大理論創新成果:這就是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既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又開拓創新,它們就是各自所在特定歷史階段的馬克思主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以xx同志爲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更爲複雜的實際相結合所產生的理論,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

因此,“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也是重大的理論創新。xx大以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相結合,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發展成果,使馬克思主義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理論基礎。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農村包圍城市理論,還是改革開放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纔是硬道理”的觀點以及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科學發展觀等,都是黨自覺的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結果,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表現。

黨的創新理論論文三

中國共產黨的95年,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根據變化的歷史條件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95年。中國共產黨人根據現實條件的變化,不斷與時俱進、進行理論創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可以說沒有他們的勇於創新,就沒有社會主義新中國,就沒有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提出走不同於十月革命城市武裝起義的、由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鬥爭道路,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他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運用到中國革命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政治、軍事、文藝和其他領域,都有創造性的見解。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根據中國國情和實際,提出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度的理論。而以鄧小平爲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則更高度重視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領導和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恢復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並在實踐中創立了鄧小平理論,指導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以xx同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xx同志爲代表的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科學發展觀,不但給馬克思主義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而且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又一次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所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緊緊圍繞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創新理論觀點,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這些思想都是理論上的卓越創造,都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重大發展。

回顧95年黨的歷史實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與時俱進是黨的理論創新的靈魂,是貫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一條主線。實踐證明,什麼時候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和不斷變化的實踐相結合,在繼承中創新,我們黨的事業就順利、前進;什麼時候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教條,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一些個別論斷去裁剪現實,我們黨的事業就受挫,就失敗。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始終遵循着實事求是這一理論品質,堅持不懈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成果。可以說,中國共產黨95年創新理論的發展,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歷經艱辛,走過了一條波瀾壯闊的發展道路,伴隨這條道路的,也是黨自身的不斷髮展和壯大,是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復興,也是中國人民的翻身解放和揚眉吐氣,而指導這條道路的,還是不斷創新的科學理論。95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的不斷開拓,我們黨的事業的每一個偉大勝利,社會主義實踐的每一次歷史性飛躍,都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結果。與時俱進作爲黨的理論創新之魂,充分體現在它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事業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這也正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魅力所在和力量源泉。

黨的95年理論創新的經驗告訴我們,與時俱進、勇於創新,是我們黨不爲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的根本所在,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的根本所在,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的根本所在。

熱門標籤